腾讯云合作伙伴:中华瓷艺精华总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23:07
斗彩勾莲菊瓣尊,高25.7cm,口径22cm,足径15.6cm。

洒蓝釉描金花卉纹带盖糊斗,清康熙,高6.2cm,口径3cm,足径3.3cm。清宫旧藏。

青花加彩花鸟纹碗,清康熙,高7.8cm,口径15.3cm,足径7.2cm。

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清康熙,口径9cm,足径3.9cm,高13cm。

斗彩团花纹罐,高17.2cm,口径8.4cm,足径7.8cm。

蓝料彩山水图碗,高5.5cm,口径10cm,足径3.9cm。

斗彩缠枝花纹梅瓶,清雍正,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

斗彩云龙纹盖罐,清雍正,通高10.4cm,口径5.7cm,足径7.8cm。

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通高10.4cm,口径5cm,足径5.4cm。

             斗彩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高26cm,口径5.2cm,足径11.8cm。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杯高3.5cm,口径5.7cm,足径2.4cm;碟高1.6cm,口径12.7cm,足径10cm。

    杯、碟合为一套。杯口微撇,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戟耳。里施白釉,外施淡绿釉。外壁暗刻四只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碟撇口,浅弧壁,圈足。碟内底有一周凸起,放置杯子时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划二螭龙纹。足内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用具久副盛名,其中最典型的是黄釉器和淡绿釉器。此套杯碟小巧秀雅,这种淡绿釉是随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产生的。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是一种高温铜红釉,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对明代旧制的延袭。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豇豆红釉菊瓣瓶,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青花龙纹瓶,高23.5cm,口径4cm,足径6.1cm。

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高46cm,口径21.5cm,足径13.7cm。

青花璎珞纹贲巴壶,高23.2cm,口径4.9cm,托径8.9cm。

青花璎珞纹贲巴壶,高23.2cm,口径4.9cm,托径8.9cm。
孔雀绿釉花觚,高27.5cm,口径19.9cm,足径7.5cm。

  觚侈口外撇,颈部细长,长胫,近足处外撇,圈足,无款。通体施孔雀绿釉,开细碎纹片,颈、腹及腹胫相接处各刻弦纹两道。


  

清红彩瓷开光荷花茶壶这件清乾隆红彩瓷茶壶,开光处用红彩绘荷花。茶壶通体釉上彩绘胭脂红彩,绘画工细,纹饰采用规矩的连续性牧丹图案,画风严谨。开光处的红荷锦上添花,它采用明清园林建筑设计中“借景”这一艺术表现手法,透过亭台楼阁,隔窗观荷。

  胭脂红彩绘釉上彩,创烧于清康熙期间,其着色剂主要是金或铜。乾隆红彩色彩妩媚柔和,显得高雅华贵。由于瓷胎底釉极白,故衬托出的红彩显得更加柔和鲜明。

  莲花,是古瓷器中使用较多图案,常用此比喻夫妻和睦,并蒂同心。而牡丹,往往是富贵的象征。而莲花纹和牡丹纹同时出没于茶壶上,那是“连连富贵”之意。

  这件清乾隆粉彩瓷茶壶,造型和纹饰华丽丰满,有西方艺术装饰手法的痕迹。

  清代中国的瓷绘纹样和造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发生了很大变化。清代瓷器中出现的明暗不同的处理,是在西方艺术处理方法影响下产生的。

  此乾隆粉彩瓷茶壶,造型和纹饰发生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乾隆盛世的自信心。自信的王朝,才会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将其溶入民族固有的文化之中,为本国的文化取得更大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乾隆盛世的器具风格,正说明了这一点。盛世时期学习西方艺术的装饰手法,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我国瓷器品种的内容。

  这件粉彩瓷人物盖茶碗,盖顶篆书印款:“大清道光年制”。道光时景德镇产的粉彩瓷,是彩瓷中的大宗,生产量较多,是当时陶瓷生产的主流产品。造型上,盖合于撇口内,器壁下收,圈足。瓷胎薄而轻,釉层较稀薄。纹饰绘画的风格,受当时仕女画家金廷标、费丹旭等人的影响,线条纤细。画面人物,衣着清代服饰。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国势逐渐衰败,瓷器制造业也开始衰落。但清末封建享乐风盛行,此时饮茶已成为一种特别嗜好风行于世,茶具绘制仍十分生动细致。道光粉彩瓷的图案,往往接近生活情景,通俗易懂,茶具上的彩绘,除保持传统缠枝花、龙凤等纹样外,渐失清康熙、雍正时的古雅趣味,也改变了乾隆、嘉庆时绘画图案的繁缛。道光时的粉彩瓷,沿袭了嘉庆朝粉彩瓷中描金工艺,精美的茶具,口部常采用描金装饰。

  这件青花瓷罐,是茶叶的贮藏器,瓷罐上绘有青花牡丹纹饰。牡丹花的花头采用“白描”手法勾勒,茎、叶采用勾线后填色方法,填色层次清楚、浓淡鲜明。贮茶瓷罐上,硕大丰润的花型,优雅丰富的青花蓝色色泽,使人似乎闻到浓郁的幽香,给人以美的享受。此罐为清末景德镇民窑生产。

  陶瓷贮茶器具,在清代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为饮茶爱好者所青睐。清代的茶具用品,主要有茶盏、碗、瓶、罐(贮茶器)等,质地以“瓷器为上”。作茶罐的瓷器品种,除青花瓷外,古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都有。

郎窑红釉观音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天蓝釉花觚,清康熙,高18.1cm,口径10.6cm,足径5.9cm。

    花觚口外撇,形如喇叭状,细颈,鼓形腰,胫部外撇,浅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腰部饰凸乳钉,上下各饰三道凸起的弦纹。外底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瓷制花觚始见于元代,明清时多有烧制。除景德镇烧制外,尚有龙泉窑、德化窑等地制品。主要品种有青花、五彩、颜色釉等,多为陈设用品。这件花觚釉色匀净,十分雅致。

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清康熙,高19.2cm,口径3.3cm,足径3.5cm。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深腹,外腹微弧,瘦底,足底内凹。通体施冬青釉。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腹中部至足凸印螭龙两条,间以带状云纹和海水纹。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莱菔瓶,清康熙,高19.8cm,口径3.2cm,足径4cm。

    瓶撇口,长颈,宽肩,长腹,浅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通体素净,仅于颈部饰数道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内壁施透明釉,微泛绿色。外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器外壁的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然后高温烧成的。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份,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俗称苔点,掺杂在红釉色中相映成趣。康熙朝创新的莱菔瓶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此瓶釉色匀净典雅,只在口部呈现绿斑点点,惹人喜爱。

釉里红四鱼纹水丞,高8.3cm,口径6cm,足径5.3cm。

    丞敛口,圆腹,卧足,形似钵。内外施青白釉,足沿无釉。外壁饰釉里红游鱼,姿态各异。外底心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是康熙时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康熙时期瓷器有落本朝款的,也有仿前朝款的。此件水丞造型、纹饰具有康熙时期特点,只是落了明代宣德款而已。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斗彩红龙凤盖罐,清康熙,通高13.1cm,口径4.6cm,足径10.4cm。

    罐小口,矮直颈,丰肩,扁圆腹,卧足,带盖。腹部两面以矾红彩分别描绘龙、凤戏珠纹。斗彩只用作装饰颈、肩、胫、盖等次要部位的辅助纹样。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器主题龙凤纹抢眼夺目,绘制精细,以斗彩作边饰,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具体体现了康熙斗彩瓷器中综合装饰技法的运用。

清乾隆 冬青地刻缠枝牡丹三足折沿鼓式炉  说明: 高7.2厘米,口径12.7厘米。

通高3.5厘米 口径18.3厘米 底径8.5厘米 1964年北京丰台区金代瓦窑塔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莲纹盘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高13.2cm,口径4.4cm,足径5.4cm。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平底无釉,里施白釉。通体饰珐琅彩,紫红地,蓝、白、黄彩料绘画纹饰,颈部饰变形蝉纹,中间连以变形小蝉,腹部饰折枝莲纹。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器是珐琅彩瓷器初创时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颇似铜胎画珐琅,风格朴实凝重 。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珐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创烧成功的,数量极少,传世品十分罕见,尤显其珍贵。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墨彩竹节式臂搁,清康熙,长17.2cm,宽6.9cm。清宫旧藏。

    臂搁长方形,上下等宽,通体施白釉,正面上下两道竹节纹之间以墨彩绘竹叶图,画旁题有“琅玕枝竿疏”五言诗句。画面上端竹节外凸饰鼓钉一周。

    臂搁又名“秘搁”,竹质居多,但瓷质臂搁更具特色。此器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节形状模拟逼真,墨彩浓重,画笔疏简,文人气质极浓,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

五彩耕织图瓶,高46.5cm,口径12.3cm,足径13.2cm。

    瓶洗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捣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棒槌瓶”。瓶身彩绘4组纹饰。口部以绿彩墨线勾画回纹一周。颈部绘通景山水人物纹。肩部绘梅花锦纹及4个开光,开光内绘琴棋书画。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2组主题纹饰,每组绘6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2首。

    舂碓图题诗为:

    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

    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

    分箔图题诗则描写了织布养蚕的劳动过程:

    三眠三起余,饱叶蚕局从。众多旋分箔,早晚磓满屋。

    郊原过新雨,桑拓添农绿。竹间快活吟,惭愧麦饱熟。

    图纹空间补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纹饰。足内青花双圈,无款识。

    康熙瓷器中反映农耕题材的纹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农业的重视。此瓶纹样即出自康熙时所绘的耕织图中的两个片断,其情景描绘得真实生动,器物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写实风格的艺术佳作。

五彩加金鹭莲纹尊,高44cm,口径22.4cm,足径14.2cm。

    尊侈口外撇,长颈,溜肩,鼓腹,腹下内收至近足处外撇,形似凤尾,又称“凤尾尊”。

    口外沿和胫部各绘水波纹一周,颈、肩相接处绘回纹及水波纹一周。通体以白釉为地,上以红、黄、绿、蓝、紫、金等色彩绘鹭鸶莲塘纹。塘中水草、浮萍随波荡漾,嫩绿的新枝托起硕大的莲叶,随风摇曳,红色、紫色、金色的莲花,或含苞或怒放,莲间点缀着彩蝶、鹭鸶。整个画面以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幅自然恬静的夏日荷塘美景。

    莲花因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之特性为人们所喜爱,明、清瓷器多以莲花为装饰。此尊器型秀美,色彩丰富,尤其是金彩的应用,使之愈显富丽堂皇。

粉彩钟馗醉酒像,清康熙,高16.8cm,底长29cm。

    钟馗依山石而坐,头戴黑色软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云龙纹蟒袍,腰系黄色丝带,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着一仿宋官窑酒坛,右手持杯,两眼微闭,醉意朦胧,自得其乐,背后有一红蝠纹瓶。山石后侧刻阴文 “康熙年制”四字楷书款。人物生动传神,釉彩浓淡相宜,华美自然。

    自古以来,钟馗多以狰狞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剑,捉拿妖魔鬼怪。后来,钟馗逐渐演变成为迎富、纳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风格与传统的钟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其醉态使人觉得和蔼可亲,诙谐可爱。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见,钟馗像更为稀有,此件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此像在清宫内长期被尊为库神,享受供奉,清晚期曾流出宫廷,后被发现于隆福寺一古玩店,又被迎回紫禁城。

  

清粉彩瓷人物盖茶碗这件粉彩瓷人物盖茶碗,盖顶篆书印款:“大清道光年制”。道光时景德镇产的粉彩瓷,是彩瓷中的大宗,生产量较多,是当时陶瓷生产的主流产品。造型上,盖合于撇口内,器壁下收,圈足。瓷胎薄而轻,釉层较稀薄。纹饰绘画的风格,受当时仕女画家金廷标、费丹旭等人的影响,线条纤细。画面人物,衣着清代服饰。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国势逐渐衰败,瓷器制造业也开始衰落。但清末封建享乐风盛行,此时饮茶已成为一种特别嗜好风行于世,茶具绘制仍十分生动细致。道光粉彩瓷的图案,往往接近生活情景,通俗易懂,茶具上的彩绘,除保持传统缠枝花、龙凤等纹样外,渐失清康熙、雍正时的古雅趣味,也改变了乾隆、嘉庆时绘画图案的繁缛。道光时的粉彩瓷,沿袭了嘉庆朝粉彩瓷中描金工艺,精美的茶具,口部常采用描金装饰。

  

清青花瓷贮茶罐这件青花瓷罐,是茶叶的贮藏器,瓷罐上绘有青花牡丹纹饰。牡丹花的花头采用“白描”手法勾勒,茎、叶采用勾线后填色方法,填色层次清楚、浓淡鲜明。贮茶瓷罐上,硕大丰润的花型,优雅丰富的青花蓝色色泽,使人似乎闻到浓郁的幽香,给人以美的享受。此罐为清末景德镇民窑生产。

  陶瓷贮茶器具,在清代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为饮茶爱好者所青睐。清代的茶具用品,主要有茶盏、碗、瓶、罐(贮茶器)等,质地以“瓷器为上”。作茶罐的瓷器品种,除青花瓷外,古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都有。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鸟纹大花盆,清康熙,高33.3cm,口径61cm,足径39cm。

    花盆呈圆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圆形渗水孔。花盆以冬青釉为地,外壁通体描绘五彩加金花鸟纹饰。桃树枝干苍劲,花叶繁茂,小鸟栖于枝上,烘托出鸟语花香之意境。口沿上描绘相间排列的云鹤、桃树纹,足边饰以桃树枝干花叶的局部,与盆身纹饰相呼应。口沿下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花盆体大规整,构图舒展,画笔既工细严谨又苍劲老练,色彩浓重艳丽,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清粉彩瓷梅花盖茶碗这件清道光粉彩瓷盖茶碗,釉上粉彩绘梅花。粉彩瓷始创烧于清康熙时期,借助的是珐琅绘技法,至雍正以后,得到空前的发展。道光粉彩瓷虽不如雍正极盛时精致,但由于此时饮茶成为一种特别嗜好而风行于世,茶具的胎质、彩绘仍有特点。此盖茶碗,造型隽秀,胎体薄轻,粉彩绘边饰图案和梅花画笔十分精细,风格上清秀柔和。

  盖茶碗最早为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自清康熙以后大量烧造。盖碗在使用上除能保温、防尘外,还可兼作泡茶器和饮茶器,是日常生活中招待客人最实用,最简便的饮茶用具。粉彩瓷盖茶碗的绘画技法,既有五彩瓷绘的单线平涂,也有珐琅彩绘的渲染阴阳。

  传世的清道光粉彩瓷茶具较多,此梅花盖碗是传世器物中的一件精品之作。这件清乾隆御制诗款茶具,有两个盖茶碗,一个茶盘。造型端庄规整,制作均甚精致。盖碗、茶盘精美纤巧,令人爱不释手。诗词装饰,以红彩楷书书写, 诗词结尾写着“乾隆己卯(即公元1759年)御 制”。边饰红彩蝙蝠纹。蝙蝠纹样,在民俗文化中,寓意“幸福”,这种装饰,在清代瓷绘中时有所见。特别是乾隆时,常把封建伦理和福禄寓意的画面用于瓷器上。

  乾隆,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饱尝各地名茶美泉,写下了不少品茶诗篇。史书记载: 乾隆四度亲临杭州西湖茶区,四次都留有诗文。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去天竺观看茶叶采制,写了《观采茶作歌》。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二年,去云栖,又有《观采茶作歌》一首。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七年,到龙井,游览龙井风景名胜,作《初游龙井志怀三十韵》。最后一次是乾隆三十年,他们忘却不了三年前尝过的龙井茶,并写下《再游龙井》。杭州龙井有乾隆封为“御茶”的十八棵茶树,今遗址尚存。乾隆还去过湖南、福建等地访茶问泉,史料记载:乾隆格外喜爱,湖南洞庭湖中产的“君山银针”,自乾隆四十六年起,每年都被列为贡品,名曰贡尖。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如命,他经常设“茶宴”招待群臣。乾隆御用瓷茶碗等器具上,都摹有他御制的诗文。这些特制的茶具,为文物收藏界人士所青睐。

清乾隆御制诗款茶碗、盘

乾隆 粉彩雕镶荷叶盘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清康熙 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


清雍正 粉彩浮雕花鸟纹六方觚《大清雍正年制》款;高度45.2cm

北宋 定窑白釉莲瓣纹碗  

战国 彩绘龙纹豆青白磁印花大碗 元朝 景德镇窑

葡萄紫斗笠碗 宋  均窑

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黑釉鸡头壶,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青釉堆塑谷仓,高46.4cm,腹径29.1cm,底径16cm。

                  原始青瓷双系罐,高13.2cm,口径8.4cm。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青釉印纹双系壶,高26.6cm,口径14.9cm,底径11.2cm。

绿釉三彩划花人物纹枕,高11.8cm,枕面33.5×15.5cm。

                       影青注子、注碗,宋,通高24.3cm。

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战国 彩绘陶鸭

青花牡丹缠枝花纹瓶

天蓝窑变深紫红圆式盆托

粉青棒槌瓶

青花蕉叶缠枝花纹瓶 明洪武  高17.4厘米

绿釉刻花香薰  北宋 耀州窑

  

白地黑划花梅瓶 北宋 磁州窑

白地黑花罐

说明: 高6.2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6.5厘米。

五代 宣州窑白釉唇口碗 

说明: 高23.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7厘米。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博古纹高足长颈瓶

说明: 高13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3.7厘米。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观音瓶 

说明: 高5.3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4厘米。

元 湘湖窑青白釉点彩粉盒

说明: 高18.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1.7厘米。

唐 长沙窑酱釉窑变双系执壶

说明: 高10.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4.5厘米。

元 吉州窑酱釉彩绘罐

说明: 高4.8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14厘米。

北齐 安阳窑青釉多足砚

说明: 高15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6.5厘米。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红陶彩绘鸡心罐

说明: 高17.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7厘米。

新石器时代 蜀文化双把陶壶 

说明: 通长40厘米,高18厘米;牛长19厘米,高15厘米;车长20厘米,高18厘米。宽19厘

汉代 陶彩绘牛拉车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高45.3cm,口径7.8cm,足径14.5cm。

青花压手杯,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高13.9cm,口径31.6cm,底径21.5cm。

青花云龙纹盘,高3.1cm,口径19.4cm,足径11.7cm。

青花梵文出戟盖罐,高28.7cm,口径19.1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高32.8cm,口径8.2cm,足径10.8cm。

鲜红釉菱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明永乐,高46cm,口径7cm,背径35cm。

青花玉壶春瓶,明永乐,口径7cm,足径10cm,高27cm。

青花灵芝纹碗,高5.5cm,口径11cm,足径4.5cm。

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口径15.2cm,故宫旧藏。

粉彩龙凤纹碗,清光绪,高6cm,口径13.9cm,足径5.4cm。

青花阿拉伯文盘座,明永乐,高17.2cm,口径17.2cm,足径16.6cm。

翠青釉三系罐,高10.4cm,口径9.9cm, 足径14.1cm。

青花八宝纹花盆,高17cm,口径22.3cm,足径13.3cm。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高28.5cm,口径8.6cm,足径11.5cm。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24.8cm,口径4.5cm。

鲜红釉高足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青花折枝菊纹执壶,高27.8cm,口径7.7cm,足径11.7cm。

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碗,高9.7cm,口径21cm,足径17.5cm。

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清嘉庆,高8.1cm,口径18.2cm,足径7.4cm。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高28cm,口径3.7cm,足径8.6cm。

斗彩花卉酒杯,清嘉庆,高4.4cm,口径6cm,足径2.4cm。

红地描金喜字碗,清同治,高7.2cm,口径10.5cm,足径3.9cm。

粉彩描金寿字盘,清同治,高5cm,口径22.2cm,足径13.2cm。

黄地红彩开光“福禄寿喜”碗,清同治,高8cm,口径13cm,足径6.3cm。

红釉开光金囍字碗,清同治,高9cm,口径17cm,足径8.2cm。

斗彩描金缠枝花纹碗,清咸丰,高5.8cm,口径10.5cm,足径4.8cm。

青花云龙纹赏瓶,高39cm,口径10cm,足径13cm。

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清乾隆,高18.3cm,口径2.3cm。

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清乾隆,高32.8cm,口径7.2cm,足径11cm。

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清道光,通高15cm,口径4.8cm,底径6cm。

黄釉描金秋叶形笔掭,清乾隆,高1.4cm,长12.5cm,宽16.5cm。清宫旧藏。

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高25.5cm,口径7.5cm,足径10.8cm。

青花八宝勾莲纹双耳瓶,高37.1cm,口径8.5cm,足径9.5cm。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高37.5cm,口径15.5cm,足径15.4cm。

红彩云龙盅,清嘉庆,通高4.7cm,口径6cm,底径2.8cm。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清嘉庆,通高7.7cm,口径22.5cm,足径14.5cm。清宫旧藏。

粉彩“御窑厂图”双耳大瓶,高63cm,口径22cm,足径22.5cm。

仿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清乾隆,高25.5cm,口径4cm,足径10.3cm。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清乾隆,高34.5cm,口径5.8cm,足径8.5×12.5cm。

窑变双耳菊瓣尊,清乾隆,高22.3cm,口径18.2cm,足径11.6cm。

厂官釉牺耳尊,清乾隆,高51cm,口横径24.5cm,口纵径19cm,足横径26.7cm,足纵径21cm。

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清乾隆,高5cm,口径3.3cm,足径5cm。清宫旧藏。

仿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盘,清乾隆,高4cm,口径18cm,足径12.2cm。

粉青釉暗兽面纹交泰尊,清乾隆,高16cm,口径6.9cm,足径8cm。清宫旧藏。

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清乾隆,高21.3cm,口径5.2cm,足径7.2cm。

粉彩霁蓝釉描金地开光花鸟纹瓶,清乾隆,高32.8cm,口径10.2—7.9cm,足径11.6—9.3cm。

紫地轧道粉彩描金带托爵杯,清乾隆,高28cm,口径7.8cm,足径7.9cm。

粉青釉鸡形熏,清乾隆,高22cm。

古铜彩牺耳尊,高22.2cm,口径13.2cm,足径11.7cm。

仿黑漆描金缠枝花果盘,清乾隆,高4cm,口径15cm,足径9cm。

仿汝釉三羊梅瓶,清乾隆,高23.5cm,口径5.9cm,足径8.7cm。

仿汝釉圆洗,清乾隆,高5cm,口径16.7cm,足径8.7cm。

仿雕漆釉碗,清乾隆,高4.5cm,口径13.1cm,足径8.2cm。

仿哥釉叶式洗,清乾隆,高2.4cm,长17.7cm,宽12.8cm。

仿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盘座,清乾隆,高17cm,口径17.1cm,足径16.5cm。

青花莲托八宝纹贯耳瓶,高60cm,口径13.5cm,足径18.9cm。

釉里红三果纹梅瓶,清乾隆,高29.6cm,口径6.1cm,足径11.2cm。

黄地青花缠枝莲纹交泰瓶,高19.8cm,口径9.2cm,足径11.3cm。

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清乾隆,高2.5cm,长8.6cm,宽4.3cm。清宫旧藏。

粉彩花卉凸三婴戏瓶,清乾隆,高21cm,口径5.8cm,足径7.6cm。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径31cm,足径28cm。

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径20.7cm,足径29.3cm。

粉彩婴戏瓶,清乾隆,高19.3cm,口径5.5cm,足径6cm。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

仿古铜金釉三足炉,清乾隆,通高33.1cm,口径14.9cm。

松石绿釉镂空花篮,清乾隆,高13.5cm,口径15.9cm×9.9cm,足径5.8cm×4.4cm。

粉彩雕瓷鸭,清乾隆,高9.4cm,底长10cm。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清乾隆,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

粉彩镂空转心瓶,高40.2cm,口径19.2cm,足径21cm。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盘,通高13cm,口径17.3cm,足径8.7cm。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径7cm,足径7cm。

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径6.5cm,足径9.8cm。

粉彩像生瓷果品盘,高6.5cm,口径22cm,足径12.3cm。

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清乾隆,高25.8cm,口径2.8cm,足径8.2cm。

各色釉彩大瓶,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


粉彩开光镂空花卉纹灯罩,高29.7cm,口径10.8cm,足径11.2cm。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清乾隆,高75cm,口径26cm,足径24cm。

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高52.9cm,面径31cm。

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清乾隆,高4.8cm,长8.8cm,宽4.2cm。

古铜彩双耳炉,清乾隆,高4.9cm,口径8.9cm,足径7.3cm。

仿成化斗彩天字盖罐,清乾隆,高7.5cm,口径3.5cm,足径6cm。

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清乾隆,高17.5cm,口径6.8—4.8cm,足径7.5—5.1cm。

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清乾隆,通高13cm,口径6.5cm,足径9.2cm。

粉彩婴戏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径11.3cm,足径18cm。

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清乾隆,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清乾隆,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黄地绿彩云蝠纹碗,清雍正,高7.3cm,口径15.2cm,足径5.2cm。

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清雍正,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

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清乾隆,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

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清乾隆,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

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清乾隆,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

斗彩婴戏图玉壶春瓶,清乾隆,高21.5cm,口径6.9cm,足径7.4cm。

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斗彩鸳鸯卧莲碗,清乾隆,高6.3cm,口径18.3cm,足径10.5cm。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清雍正,高11.5cm,口径25.2cm,足径14.7cm。

青花桃蝠纹瓶,高39.3cm,口径10cm,足径12.3cm。

仿木纹釉碗,清乾隆,高4.6cm,口径13.6cm,足径9.2cm。

胭脂红釉盘,清雍正,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仿朱漆菊瓣式盘,清乾隆,高3.4cm,口径16.8cm,足径9.9cm。

窑变釉梅瓶,清乾隆,高37.2cm,口径7cm,足径11.2cm。

古铜彩描金花圆盒,清乾隆,通高3cm,口径6cm,足径5cm。

像生瓷海螺,清乾隆,高5.5cm,长9cm。

仿石纹釉笔筒,清乾隆,高9.7cm,口径8.2cm,足径8.1cm。

雍正仿宣德款青花釉里红凤穿牡丹盖罐,清雍正,通高28.7cm,口径12.5cm,足径11.2cm。

黄地绿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

釉里红海水龙纹瓶,清雍正,高35.5cm,口径7.2cm,足径13.5cm。

窑变菊瓣式扁壶,清雍正,高8.2cm,口径7cm,足径7cm。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径7cm,足径11.1cm。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高24cm,口径6-4.2cm,足径8.7-5cm。

青花海石榴贯耳瓶,清雍正,高19.4cm,口径5.2cm,足径6.3cm。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清雍正,高5.1cm,口径21.5cm,足径13.5cm。

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清雍正,高8cm,口径9cm,足径3.8cm。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高26.5cm,口径8.9cm,足径11cm。

五彩仕女纹罐,高34.1cm,口径14.6cm,足径15.3cm。

秋葵绿釉如意耳瓶,高26.3cm,口径5.3cm,足径11cm。

仿哥釉塑贴三羊纹瓶,清雍正,高27.0cm,口径7.3cm,足径9.8cm,景德镇窑制品。

粉彩镂空团寿盖盒,清雍正,通高13.2cm,口径21.7cm,足径12.9cm。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6cm。清宫旧藏。

炉钧釉水丞,清雍正,高4.5cm,口径5cm,足径4.8cm。清宫旧藏。

窑变釉弦纹撇口瓶,清雍正,高20.1cm,口径8.1cm,足径9.5cm。

粉青釉茶壶,清雍正,高11.6cm,口径7.5cm,足径14.5cm。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清雍正,高23cm,口径11cm,足径12.5cm。

粉青釉尊,清雍正,高13.3cm,口径21.2cm,足径11.6cm。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

霁蓝釉小杯,清雍正,口径7.2cm,足径2.9cm,高3.7cm。

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口径6.7cm,足径2.9cm,高5cm。

窑变釉贯耳瓶,高33.3cm,口径10.7cm,足径13.5cm。

窑变釉弦纹瓶,高25.3cm,口径7cm,足径11.7cm。

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高6.6cm,口径24.3cm,足距10.2cm。

鳝鱼黄釉钵,高32.7cm,口径30.6cm,足径27.3cm。

淡黄釉瓶,高14.6cm,口径3.3cm,足径1.7cm。

淡粉釉瓶,高19.5cm,口径2.2cm,足径6.7cm。

胭脂水釉小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

蓝地白花鱼莲纹香碗

   

顺治青花人物虎纹盘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略高,足内青花写有“玉堂佳器”四字楷书款。口沿薄至底部逐渐增厚,白釉泛青,青花艳丽,外壁光素无纹,盘内绘三个老和尚席地而坐,一和尚手拿树叶,一和尚手拿佛珠,另一和尚手拿扑扇,身前立一老虎,人物周围衬以山石、松树、花草纹,空中绘流云、月亮,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逼真,构图新颖别致。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碟

唐 长沙窑鸟型壶 磁州窑酱釉灯

    清乾隆官窑烧制的祭器,底部有青花六字三行“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字迹不清晰。关于宫廷用瓷爵祭祀的记载,最早见于《元史》中。明、清的礼制中,规定了官方用爵的制度。明早期以白釉爵为多,明中期开始有祭蓝釉爵。毡包青釉始见于清代康熙年间,此后各朝官窑有烧造,但多见于康熙、乾隆官窑瓷,色泽与祭蓝釉相近,有点发紫,釉面浑厚。

毡包青釉爵 月白釉鼓钉洗

粉青刻花八棱梅瓶  元  高27.8厘米

粉青弦纹三足洗

龙泉官窑 琮式瓶

高:3cm 口径:18.5cm 足径:11cm

清嘉庆 斗彩束腰盘

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青花小笔筒

  

宋繁昌窑青白瓷注子这款青白瓷注子壶高20厘米,盖高6厘米,底(外径)8.5厘米,从各方面的特征来看,应为宋繁昌窑产品。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窑,现将本器与繁昌窑的产品作一对比分析。

  1、繁昌窑产品胎较薄,胎色白。本器厚3毫米左右,胎呈纯白色,淘炼精细。

  2、繁昌窑产品釉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本器釉色白中闪青黄色,釉面晶莹光润,并有浅绿积釉。

  3、繁昌窑产品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本器器底及壶盖底部均施釉。器身外壁可见明显旋削痕,器盖内壁及器底旋纹更明显。

  4、繁昌窑产品平底内凹,圈足壁斜切。此器平底,且内凹。

  繁昌窑产品的以上四点特征,本器均具备。此外,繁昌窑产品器型为其窑口代表器就是本器注子(也称壶),器物大多无纹饰。器物足内无釉,一般采用垫饼垫烧,从本器来看,这些特征也完全吻合。

隋朝白釉瓷仓 白瓷鸡首壶

高:13.4公分深:11.8公分口长:6.2公分口宽:4.9公分足长:6.5公分 足宽:5.1公分

  粉彩是由康熙时期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彩釉配方,粉彩事实上就是把西方的珐琅釉中的硼元素,换成我们中国釉上彩的铅元素而配出来的。由于三氧化二砷在铅釉中会起白色半透明的乳浊作用,若再加上发色剂便有失透明感,使色彩似有加白粉的效果,所以称为粉彩,也有人俗称「软彩」。粉彩由于彩中有砷白的关系,色料凸起很高,较有立体感。干隆时期在釉彩方面也有特殊的作法,如此件以深红彩为地,细线剔划卷草纹,再绘以四季花卉、蝴蝶,色彩繁多,充分表现出花蝶逼真的姿态。

清代干隆窑 粉彩花蝶活环壶

    汝窑是宋朝五大明窑之一,是北宋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创建的御制官窑。汝窑是一个受越窑影响较大的青瓷窑,所烧制的瓷器,不论是胎骨、瓷釉,还是在制作方面都非常精细、规整。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但因汝窑存在时间很短,烧制的器物数量也很少,所以传世器物极为少见。

汝窑天蓝釉镶金长颈瓶

清乾隆 霁蓝碗
高:6cm 口径:14cm 足径:5.5cm

清乾隆 青花缠枝梵文酥油灯

清咸丰 青花芭蕉纹玉壶春瓶
款识:“大清咸丰年制”
高:27cm 口径:8.5cm 足径:11cm 胸:15.5cm

清乾隆 斗彩碗一对

清乾隆 青花花蝶纹八角盘

清乾隆 青花云鹤纹爵托

清乾隆 斗彩爵杯

宋代钧窑碗高3.8 口径8.1 底径3厘米

    此碗敛口、深腹、圈足。器表施天青色釉,碗内外壁有自然的窑变玫瑰紫彩斑。造型优美、小巧玲珑。

    西汉原始青瓷盆形鼎(见图),总高10.5厘米,口径15.5厘米,侈口、浅腹、圆锥形三足外撇、两只半弧形竖耳,口沿部分旋修细薄,腹部厚实,重心在下,安放平稳。胎质细腻,呈灰白色,为拉坯成型。器壁厚薄均匀,器形比较规整。该瓷鼎施灰釉,因为氧化钙含量高,釉的粘度降低,容易产生流动和剥落,可见聚釉成蜡泪状的青黄或黄褐色。根据该鼎的综合特征分析,可断为西汉初期的墓葬出土的随葬明(冥)器,因年代久远,加上在闽北山区湿地出土,釉层已腐蚀剥落将尽,只见鼎内的部分残存。尽管如此,该西汉原始青瓷盆形鼎仍不失为一件高古瓷的精品,可供大家鉴赏。

耀州窑月白釉刻花卧足碗金代  高6.3厘米 口径17.9厘米

    直口,唇沿,弧壁,平底,外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碗内刻怒放折枝花卉,刀法爽利娴熟,刀锋犀利,外壁光素无纹饰。胎呈浅灰白色,胎质细腻。月白色釉是耀州窑创烧的一种独特釉色品种,始于北宋晚期,盛于金代;以乳白色为基调,白中略闪暗青色,恬静温润,有如冰似玉的效果,与翠绿肥厚的青釉有明显的不同。该墓墓主葬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 北京丰台区王佐乡乌古论窝论墓出土。

  

海兽葡萄纹四系罐流行于隋唐时期的海兽葡萄纹,大多用于隋唐铜镜纹饰中的主要题材,把瑞兽和葡萄配置在一起,再加上禽鸟花枝相应,一幅生动活泼的图案花纹便出现:流云瑞兽、翻腾闹海、葡萄串枝、藤蔓鹊绕、优美轻快、千姿百态,既欣欣向荣又富丽堂皇。仅这一美丽纹饰的出现,自古至今费尽了中外学者不少心血和笔墨。宋人《博古图录》称为“海马葡萄纹”,清人称为“海兽葡萄纹”,日本学者称之为“多谜之纹”。

  “海兽葡萄纹”虽然在隋唐铜镜中被广泛应用,但在瓷器上的出现却极为罕见。实属凤毛麟角。

  该罐为传世器,保存完好无损。该罐尺寸为:高23.3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14厘米,胎:土黄色,泛白(使化装土)坚硬。釉:内外使不同釉。内使褐色釉,用荡釉法。外使鳝鱼黄釉,积釉处呈黄褐色,釉薄,用蘸釉法,有流釉现象。胫、足、底露胎无釉。造型:盘口,短颈,颈肩处有四系,长圆腹,溜肩,圆饼式足。纹饰:颈、肩、胫处有三道突起玄纹。肩部贴塑一周葡萄纹。主题纹饰,在腹面有四组相对应的不同纹饰。两组为:“海兽葡萄纹”;贴塑葡萄串枝,双狮。另两组为:“禽鸟宝相花纹”;贴塑喜鹊,宝相花,狐狸。四组花纹,寓意深厚,广阔大气,内容丰富,极具匠心。上有葡萄,空中飞着喜鹊,田野里奔跑着狐狸,一派田园美好风光。集中反映了隋唐大地主的田园美好生活。腹面中心贴塑“宝相花”和“狮子吼”又反映了隋唐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已占据家庭生活的中心地位。

  该四系罐是传世器,其产地不详。但从该罐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上看,该罐应为隋末唐初之器物。其使用范围,应为皇室、达官贵府盛水、盛酒用器,或是作为庙宇寺院中盛佛前净水之器。其构思巧妙,制作精细,非当时大批量生产之物。

北宋(辽) 耀州窑青釉飞鱼形水盂
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

    这件耀州窑青釉水盂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瓷胎坚韧洁白。雕飞鱼形,鱼上鄂翻卷,尾部高翘如舟,旁出双翅,圈足平底。尾与翅周边饰圆形小水珠,全器似一条刚出水的游龙,披鳞展翼,腾空飞起,意态生动。通体施青釉,晶莹透澈。1971年辽宁北票辽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明崇祯 青花高士图花浇

商 陶回纹出戟尊

清咸丰 青花芭蕉纹玉壶春瓶
款识:“大清咸丰年制”
高:27cm 口径:8.5cm 足径:11cm 胸:15.5cm

清光绪 祭蓝釉金彩皮球花纹赏瓶

    瓶撇口,长颈,溜肩,球形腹,圈足,底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器身通体施祭蓝釉,釉上有金彩装饰,器口沿描金,口外饰如意云纹,肩部绘莲花间隔寿字纹,并凸起描金弦纹一道,胫部绘莲瓣纹。颈部和腹部的主题纹饰为皮球花纹,纹样异常丰富:有龙、凤、狮、鹿、团鹤、团福寿、蝠磬、八卦、鹭莲、鹌鹑菊花、瑞果、松、竹、梅、金鱼、月华、花虫、花蝶、轮花和各种花卉,不一而足。

  

初唐绿釉陶豆瓷唐代初年,中国的文化精神由魏晋,南北朝的虚实转入唐代的壮实。学术方面的发展也由玄学转化为经学,这种虚实相间的精神表现,直接的影响了陶瓷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不再被先前莲花造形所拘束,而是逐渐走向丰富活泼的艺术技巧。

  下面介绍一个唐代初年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年的青绿釉贴花纹陶豆钵。

  豆钵内外洒满青绿色釉,艺术上采用对称排比的贴花纹饰。纹饰的造形复杂,母题的本身看似莲或莲叶,但又不是,而是一种似叶又似花的宝相花,这种宝相花,可以说是一种唐代独创的纹饰。豆钵高35厘米,宽27厘米,足18厘米,对称的贴着八朵宝相花和四片小蕨纹,盖也同样贴着四朵宝相花和四片小蕨纹并列的朝向宝石顶的盖蒂。釉色鲜活透明,带有千百年那经风见雨,日月磨砺之后,胎和釉结合之后长出银斑。整个豆钵的造形摆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地反映唐代初那种欣欣向荣、人们雄心壮志的开拓美好幸福生活的壮实劲健的时代风貌。

  这种豆钵的发展,给后来的唐三彩奠下了特定的基础。

  

蓝釉描金执壶此壶通高 26 厘米 ,洗口,束颈,扁圆腹。釉色呈蓝宝石色。壶身的肚、流、把、口均描金,并绘有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龙卷尾拱背为柄,腹两面正中桃型开光并绘有向上腾升的云龙纹,此传世佳品色彩纯净明亮,晶莹剔透。修足规整,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 叶佩兰 老师对此件拍品尤加赞许,并称元蓝釉由于烧造工艺繁杂,国内外存世仅十几件。

  元代蓝釉瓷据史文献记载,主要有瓶、壶、碗、盘、杯等器物,装饰手法除蓝底白花装饰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该壶所具有的蓝釉描金,异常名贵,究其名贵是由烧造工艺所决定的,它是在高温下先烧成蓝釉器,然后在釉上描绘金彩纹饰再经低温烘烧而成,由于是釉上绘彩,故金彩附着力很低,极易脱落。而此壶的金彩虽历经 600 余年却少有脱落,仍金光灿烂,耀人眼目,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提到“元代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蓝色在元代属于流行色。崇尚蓝色是特别的审美趋向,元代皇宫常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宫廷在举行庆典时也用蓝色织物,既使是装裱字画也喜用蓝色绫绢。这种爱好在蒙古人的装束上表现更加突出,妇女们常用蓝色绸料束于腰间。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更突出的是人们对天的敬仰,进而尚青尚蓝。

  2006 年 3 月 13 日 ,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中播出了世界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徐展堂先生在参观江苏扬州博物馆时,对该馆所藏的“元代篮釉白龙纹梅瓶”情有独钟,并开玩笑的讲愿出巨资收藏该藏品。

明代磁州窑翠蓝釉黑花梅瓶

  良渚黑陶在中国制陶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以其典雅质朴、制作精良、造型优美、妙趣横生而受到古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黑陶贯耳壶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造型为高颈直口,略微向外舒展,腹圆自然凸现,颈肩之间巧妙地配装了两只对称的贯耳,十分显眼,它既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又可用绳系提水,颈肩连接处有制作的接缝,形成自然的分界线,给人端庄、稳定、实用的印象。外观漆黑光亮,显示黑陶的秀美韵致的风格所在。它不像马家窑彩陶那样以图案与花纹来修饰,更能引人注目。黑陶采用轮制而造,技术娴熟,造型比较匀称,在皿物接合处,辅以用手捏制部分相配合附加上去。我们稍加留意可看到手工的痕迹。贯耳壶表面还留下不少刻痕,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原始文字符号,我们猜不出先民要表达什么愿望。

  面对造型千姿百态的良渚黑陶,笔者思绪万千。其实黑陶原料是粘土,用来制陶原不会是黑色的。先民为避免土坯日晒火烧开裂,有意识地掺和事先经过燃烧炭化的植物茎叶和稻壳作为原料,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显黑色。黑陶的大量出现,从深层次分析,同崇尚黑色的古代民俗观念有关。史书上记载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故,出葬时秦军乘机攻打晋的友国郑国,郑国得知后作了准备,秦国只好顺势灭了附近小国挥师回朝。晋国得知秦军归途要过晋边界。这时晋军在服丧期间,士卒都穿白色丧服。晋人以为出征穿戴白丧服不吉利,晋襄公下令把白色丧服染成黑色出师,结果大胜,并用黑色丧服安葬了晋文公。这则故事说明古人尚黑的习俗。黑陶的黑色光泽之美是令人心醉的,那种细腻润泽的质感散发沁人、诱人的黑色魅力,正是尚黑的民俗心理与情感的充分体现。

  

康熙五彩“刀马人”大盘釉上五彩瓷器以色彩鲜艳、风格简练而受到人们的青睐。釉上彩瓷器的雏形可以上溯到宋代的磁州窑。磁州窑所烧造的众多品种中有一种白釉釉上红绿彩,这是磁州窑乃至整个宋瓷中比较名贵的品种,到了明代正式形成五彩这一品种。至今保持完整的早期明代五彩瓷器,要数宣德年间的五彩高足杯,为官窑器,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现收藏于西藏释迦寺中。

  清代康熙年间,五彩瓷器的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品种之丰富,造型之精美,图案之新颖,色彩之醒目,均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其中有一种可称为“刀马人”图案的大盘,更是康熙五彩的典型作品。“刀马人”大盘的口径一般在30厘米以上,高5厘米左右,口沿微微外撇。“刀马人”应为康熙中期民窑五彩所广泛采用的一种装饰。以刀(兵器)、马(战马)、人(武士)三个主题来描绘《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中的战争场面,有着浓重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气息。器物所绘人物的画风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的影响,线条沉着劲练,形象奇傲古拙。它以红或黑色勾勒人物、马匹、旌旗、山石的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红、黄、绿、蓝、紫、黑、金等各种耀眼的色彩,其中带有金彩的一般为比较名贵的品种。后人把康熙五彩和雍正时盛行的有柔软感的粉彩瓷器相对比,称其为“硬彩”。尤为一提的是,康熙五彩中的蓝色与明代五彩中的蓝色迥然不同,它以釉上蓝彩取代了明代的釉下青花,这一发明省工省时并达到了更佳的艺术效果。  

   

青釉水波鱼纹盏唐宋时期的扬州,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和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宝应地处江淮之间,位于北方通向扬州的运河线上。由于漕船穿梭来往和外国使者、商人纷纷沿运北上,使宝应这座小城日益繁荣。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宝应县城中心发现了两处重要的北宋时期的墓群,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瓷器,窑口较多,品种丰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青釉水波鱼纹盏就是该墓群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见图)。该盏系耀州窑特色产品,口径12.4厘米,底径3.2厘米,整器呈斗笠状,敞口外撇;斜直腹,矮足,青灰薄胎,内外满施青绿色釉,釉色微黄,质地细腻,釉光莹润,釉层明亮,釉面有细碎小开片。碗内剔刻11层水波纹,中间刻4条腹向上背朝下的鱼纹,鱼相向对称,碗心点缀田螺纹,外壁剔刻扇骨纹。水波纹刻划细腻,极为自然,游鱼生灵活现,若隐若现。从这件青釉水波鱼纹盏中体现了耀瓷工匠们的精美手艺,并寄托着人们向往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

  蛙盂,烧制始见于东汉,一直沿袭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乃至更后。所谓蛙盂,即整个水盂巧妙地以青蛙为造型,极富艺术想象力,又实用。东汉、三国的蛙盂,蛙作蹲伏状,背负长短不一的管形注水口。西晋蛙盂底部出现短饼形足,东晋时则下腹向内收敛,饼形足增高。南朝蛙盂,蛙前身上仰,臀部着地,眼鼓出。总的发展轨迹是器体趋向小型,器形趋于简洁。

  我收藏一件西晋时代的青釉微型蛙盂最为珍视,常取出细细玩赏。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常见的蛙盂(见图中右)一般尺寸都在直径7—8厘米、高4—5厘米以上,而此盂(见图左)堪称袖珍,直径仅2.5厘米,高仅1.5厘米,重量不足10克,似5分硬币大小。器形为口、扁腹、实足。胎呈灰白,釉聚青润。该蛙盂四肢清晰,蜷于腹壁,蛙目圆睁,炯然有神。这般大小器物,恐难当砚池添水之文房实用,想是当年哪位甚有灵气的窑匠工余即兴之作,孰料千年之后竟成传世佳品,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青瓷凤头龙柄壶唐代是我国瓷器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当越窑青瓷进入唐代,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建立了青瓷体系后,地域范围也大幅度地扩大,故当时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在中国瓷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青瓷凤头龙柄壶,就是唐代的一种创新的特有产品。所谓凤头龙柄壶,因壶的上端为凤头形,柄为龙形,故名。溯其来源,它是吸收了波斯金属凤头图演绎而来的。烧制有白釉、青釉及三彩等,其造型新颖,设计巧妙、装饰丰富,工艺也较复杂,为青瓷中之罕见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