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不被百度收录:“共产主义”在河南试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1:39

红色印迹   

    中原大地,距漯河市区不足40公里的临颍县附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村庄——南街村。与大寨不同,在当时只能发出一种声音的70年代,大寨就是全国农村的样板,而90年代才脱颖而出的南街村,则一直饱受争议,因为这个特殊村庄,把致富原因归功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南街村位于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800余户,3000多口人,2006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早在1991年,便率先成为河南省“亿元村”。

    从中国农村的标准来衡量,南街村已经不是农村了。城市化彻底改变了这块土地的外貌。笔直、宽敞的柏油马路,布局紧凑、色彩艳丽的住宅楼,现代化的幼儿园、学校,园林化的社区院落及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所有这一切,对于周边的农村是不可想象的。

 

 

    或许是为了引人注意,南街村的政治化过分地强烈。进入南街村,最显眼的莫过于村口汉白玉的毛泽东雕像。基座前面刻着“为人民服务”几个毛体大字。左侧的内容是“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毛泽东思想胜过神”,右侧的内容是“摸过夜路的人最知光明的珍贵,受过饥寒的人深知毛主席最亲”,基座背面则刻着南街村领导人王宏斌题写的碑文《饮水思源,重教后人》:禾苗生长靠雨露阳光,南街村兴旺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据介绍,这是南街村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投资26万元建的。雕像前有两名民兵24小时站岗,风雨无阻。走进“村”里,每幢居民楼的侧面都抒写着鲜红的标语,大抵是宣扬集体主义精神,宣扬毛泽东思想,感激党的领导。如“要想进步永远学毛著,要想成长永远跟着党”。

    55岁的南街村领导人王宏彬,同不肯称自己是元首的利比亚首脑卡扎非一样,自谦地称自己为“班长”。这位50年代出生的“班长”,囿于历史与文化的局限,仅知道“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视为一生最敬佩的人物。他把毛泽东在夺取政权前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教义截取出来,而并没有把毛晚期致力于镇压异己的思想奉为神明。

自称班长

    在“班长”的办公室了,记者本想简单地询问几个问题。但这位发福的“班长”,更乐于先展览他与从中央到河南省各级领导的合影照片,这些放大的巨幅照片,陈列在南街村的展厅、悬挂在室外的长廊上以及收藏在介绍南街村光荣历史的《理想之光》丛书中。

    深入到村民家庭中,才知道“班长”还要求每家客厅,必不可少的摆设瓷制的毛泽东塑像。村民口径一致地夸赞着“好班长”。班长自豪地介绍,所有在职的村民和外来雇工都被编入民兵组织,定时参加民兵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队列训练、军事训练和高唱革命歌曲、高呼革命口号等等。

    昔日的南街村,同大多数河南村庄一样贫穷。“60%的村民住的是破草房,人均8分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只能挣一口饭吃。就连生产队牲口棚里点灯用油的钱,也要靠群众凑,村集体买不起7分钱1斤的平价煤油。村民吃了上顿愁下顿,年头至年尾,难穿一件新衣服”。如今村民免费享受住房、医疗、上学、中央空调、肉、蛋、面等14项公共福利。   

 

外圆内方

    除了3000余南街村人外(河南农村的自然村落动辄就是3000~4000人,且村与村几乎连成一片,其人口密度可想而知。),这里还吸引了周边地区大约9000人。初到的外乡人比起自己的家乡,有宿舍和工资,南街村简直就算是天堂了。尽管每天唱一遍《东方红》,不如年轻人钟情的现代港台流行歌曲更琅琅上口,但毕竟解决温饱是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首要问题。

    南街村坦荡地欢迎八方来客前来参观,只要你登记,根本不核实身份就带你参观浏览、热情介绍。另一方面,高10米的毛泽东雕像遥遥相对,是一座叫做朝阳门的犹如天安门的仿古城门楼,同所有历史古城的建筑结构一样,封闭式的厚厚城墙,将南街村与邻村隔绝开来。

    开放与封闭形成反差,鉴于市场经济的不规范,南街村也面临着更多挑战。比如在销售过程中,“班长”必须正视与毛泽东思想格格不入的“请客送礼”与“回扣”现象。在现实面前,“班长”只好灵活运用“外圆内方”的南街村理论——即对内实行毛泽东思想管制,为了对外与市场经济的所有法则接轨。

面临挑战

    政治上,南街村已形成“班长挂帅”、党委领导、党政经“三位一体”的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班长”居于权力中枢的核心地位,并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权力体系的运转,从而造就了村民对“班长”的绝对依赖。无庸讳言,这也使其成员丧失了自身生活选择的大部分独立性。

    南街村的广大职工村民不过节假日,不过星期天,不领加班费;提倡“宁为集体造金山,个人不图半块砖”奉献精神。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村民每人每月只发少量的工资,包括“班长”,最高不超过250元人民币。“发扬二百五精神”,成为南街村提倡的口号。

    然而,并不是每个南街村人都对这个口号感到骄傲,见过世面、走南闯北的外销人员,最先不再安于现状。当他们最初刚从泥泞的乡间小路和潮湿阴冷的农舍搬入带有卫生间的楼房时,他们肯定会心满意足。但是,要想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他们只能告别“班长”和毛语录,告别已经城市化了的南街村。

    “班长”不太情愿地承认:确有不少有专长的年轻人远走高飞,但随后补充说: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安分地固守在村里。不过,还有令“班长”难对付的情况,比如村民只要几分钟就可以走到村外,而村外面所有娱乐设施、包括“深恶痛绝”的网吧都有,南街村对此无能为力。

外界评论

    目前,南街村已经成了红色旅游路线的组成部分,自称每年“接纳40多万游客”。在“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征程上奋进”过程中,坚持发扬“二百五”的“傻子”精神和坚持“外圆内方”的治村方略。漫步在这个“共产主义小社区”里,除了到处是红色经典的标语、口号外,还有一句耐人寻味标语——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不错,南街村的确遭到不少知识分子的抨击,早在1994年,南方著名评论家鄢烈山就在发行量很大的《南方周末》上指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成千上万富起来的村子靠的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南街村把富裕归功于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学毛著、开“讲用会”、唱“样板戏”、办“学习班”这一套法宝。这一做法毫无疑义不符合现代文明准则,而带有原始的村社制度痕迹或“左”的印记。

    还有评论说:“在当代中国乡村,经济上比南街村发达的村多得很,但并没有南街影响大。南街村真正的影响并不在经济方面,而是在政治方面。”

    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内陆省份农村,现代农村难以像沿海地区形成气候。因此,南街村模式就显得格外醒目。但是,南街村这颗星星之火,为何难以燎原,却一直在细雨中深深地拷问着每个参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