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苦短 电影 百度云: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6:53:26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和重点。

    上海浦东新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在浦东新区建设中,始终坚持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用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多功能新城区,创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经过不懈努力奋斗,浦东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保持年均18%以上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比建区时增长了近40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862美元增加到1.6万美元,不仅成为带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和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标志。浦东新区的崛起,再次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也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经验。

    【提要】为什么浦东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把国际化的新思路和当地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十分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巨大成就

    浦东面积约570平方公里,中央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之前,浦东属上海待开发的郊区部分,拥有滨江临海的优势。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60.24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7%。工业有一定基础,在石化、钢铁、造船等行业拥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农业产值5.33亿元,是当时上海重要的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商品零售总额14.28亿元,仅占全市的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仅占全市的6.3%。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明显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就是当时上海市民对浦东发展滞后的生动描述。同时,在开发浦东之前,上海的经济发展也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国有企业改革面临诸多矛盾,某种程度上与东北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有类似之处,地方财政负担较重,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都比较慢。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和最大的都市经济体,当时的情况与蒸蒸日上的广东省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上海市及浦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契机和历史新起点。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7年的努力奋斗,浦东在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具有国际高水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成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和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是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建区时的60.24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365.33亿元,增长了近40倍,年均增速1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862美元上升到约1.6万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了18.6倍;财政收入比建区时增加了近52倍,达587.49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8亿元、1194.47亿元、1164.98亿元,比重由1990年的3.7︰76.2︰20.1调整为0.2︰50.5︰49.3。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脱颖而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9%。

    二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化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浦东新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建立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起包括银行、证券、商品期货、产权交易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际化的要素市场体系,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从无到有,截至2007年11月底,已有478家中外金融机构、9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浦东;累计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9万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额累计超过350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530倍和1030倍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38家在浦东投资635个项目。2006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073亿美元,是建区时的41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并对全国开放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的综合服务配套功能不断提升。17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000多亿元,2006年为659.97亿元,是1990年的46倍。建设了以国际机场、港区、信息基础设施等为核心的功能性、枢纽型工程及一批重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目前,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1373万标箱,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集装箱单列港,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216万吨,列全国之首、世界第六。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集聚了中外企业研发中心192家,其中国家级19家,形成了从研发、制造到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拥有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528家,近万名归国留学人员前来创业;金融、物流、咨询、会展等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拓展。为我国大型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是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2006年浦东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52元,郊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911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3.2倍和7.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2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近1倍。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近百万个。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17年来政府财力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新建了一批普惠性、高水准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拥有各类教育机构405个、医疗卫生机构651个,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23%和12倍以上,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专业人才,人均受教育水平成为全国最好的城区之一,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要。1999年建成全国首个国家园林城区。努力建设宜居之区、友善之区、诚信之区,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2005年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区”。2006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以上天数达325天,人均绿化面积24.21平方米,城市化地区绿化覆盖率37.38%,生活垃圾处置项目获“联合国迪拜奖”,赢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称号。

    浦东17年开发开放促进了上海的振兴,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浦东开发开放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