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微信会员怎么共享:诗歌中韵律重于句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2:01

 

 

诗歌中韵律重于句法

 

 

     问题:“黄河入海流”的正规语法顺序,是不是“黄河流入海”的“主语+谓语+补语”的句式,格律诗的韵律与句法有什么样的关系? 

     讨论:王之涣《登鸛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篇,也是押韵和谐、格律谨严的五绝名篇。“流、楼”押平声“尤韵”,其平仄为:

    “∣∣――∣,――∣∣―。丄――∣∣,∣∣∣――”。

     就句法而言,首句、末句是正常句法语序,无需多论。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正是“黄河流入海”的“主+谓+补语”句法结构。为何要把谓语动词“流”放到句末形成“谓补倒置”呢?一是需要“流”作韵脚字,好与后面的“楼”押韵;二是需要“――∣∣―”这样的平仄分布以合韵律,如果照顾正常句法语序排成“黄河流入海”就成了“―――∣∣”,就与联内、联间的平仄都不合而失律了。

     “欲穷千里目”,从语意上看,正常语序应该是“目欲穷千里”的“主+能谓+补语”句式,把主语“目”倒置于句尾,构成“丄――∣∣”形式,完全是服从于平仄律的需要。有同学问这里的“千里目”是不是“千里眼”,就是迁就句法所形成的错误理解。

     由此可见,汉语中,尤其是格律谨严的古典诗词中,韵律是最受重视的,句法是下一层次的。句法合于韵律自然很好,句法不合韵律,必然改动句法去迁就韵律的和谐。就是说,韵律是格律诗词的灵魂,韵律重于且高于句法。

     诗词名篇中,打乱句法、不讲句法而服从韵律和谐的句子比比皆是。且不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全名词句子没有显性句法,更不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更为极端的例子。只以句子成分齐全的诗句为例: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由于“鹦鹉粒”、“凤凰枝”语义不通,一般认为正常语序当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为何要对调主语与定语的位置,是不是服从格律的需要呢?本联平仄应为“∣∣―――∣∣,――∣∣∣――”,不计“一三五不论”的变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合乎这个要求;如果“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为正常句法语序,也是合乎平仄要求的。那杜甫为何要倒换主、定语而使语意不顺畅呢?有人就认为,既然诗句以“香稻、碧梧”为中心意象,语序应为“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意为“香稻是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为凤凰栖老之枝”,其平仄就是“∣∣∣∣――∣,――――∣∣―”,不合格律,故需将各句第三四字与五六字位置互换,成为“啄余香稻粒,栖老碧梧枝”,就合平仄了。为合律而倒装打乱句法,显然是“句法服从韵律”所形成的特殊诗句。

     “韵律重于句法”,还有其他角度的例证。汉语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也就是两个节拍为一个音步。五言句由3个音步构成,最后一个音步由一个音节加一个空拍构成,就是“XX /XX /XO”。七言诗句是在五言前面加一个音步,即“XX /XX /XX /XO”。则诗句的韵律节拍总是“2 /2 /1”或“2 /2 /2 /1”的由左(上)至右(下)的双数节拍排列,只是最后一个音步由“单音节+空拍”构成。

     大多数成熟的格律诗,其句法的词语排列是与韵律的节拍排列相合的。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2 /2 /1”的句式,与其平仄“∣∣――∣,――∣∣―”的“2 /2 /1”式是相合的。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句法结构与其平仄“∣∣――∣,――∣∣―”的“2 /2 /1”式也是相合的。

     然而,也有句法结构与韵律节拍不相合的,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句法为“2/1/2”式,其平仄为“∣∣――∣,――∣∣―”的“2 /2 /1”节拍。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句法为“2/1/2”句式,其平仄为“―――∣∣,∣∣∣――”的“2 /2 /1”节拍。

     这类句法结构与韵律节拍不合的诗句,唐以前很多见,唐格律诗中相对少一些,但仍然有一定的数量。在读诗句时,尽管语法上分词是“2/1/2”式的,读出来却依照韵律为“2 /2 /1”式,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以说,韵律是格律的灵魂,语法服从于节拍,韵律重于句法。
   
附:“教、令”在诗句中的平仄两读 
 
  提问1:其一“终身不教染尘污”,“教”字作“使、令”解的时候是不是平声呢?如“不教胡马度阴山”、“月露谁教桂叶香”等。请老师指教。
   回复 其一:月光心盒 
君心乃我月光盒,古木沉香白流苏。 
万缕精雕银雀锁,千丝巧绘紫鸢图。 
时时把弄时时喜,处处收藏处处殊。
 晶洁还须勤拂拭,终身不教(令)染尘污。
  所见甚是。“教”《广韵》有二读:一为古孝切去声效韵今读jiào,有效法、教育、教训、宗教等词义;一为古肴切平声肴韵今读jiāo,有传授、使令、差欠、减轻义,《集韵·爻韵》“教,令也”即是。唐以来格律诗中多有用“教”于平声处表使令义者,“不教胡马度阴山”当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月露谁教桂叶香”当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还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当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教”为使令义都读平声。我有疏忽,幸见教,多谢了!即奉教改“终身不教染尘污”为“终身不令染尘污”。多联系,互相学习。
  提问2:“终身不令染尘污”一句,“令”字似乎不合律?因为记得“令”在作命令和官名时是读作去声的,作“让”、“使”的意思时应该是平声,如唐人名句“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沈德潜诗句“裹饭谁令古道存”。终身不令染尘污,“令”是否为平声?
  回复:“令”在《广韵》有四读,去声、平声各二读:力政切去声劲韵、朗定切去声耕韵,是“发令、使令(“令,使也”)、命令、法令、时令、官名(尚书令、县令等)、假令”等义,《说文》“令,发号也”大徐本用《唐韵》力正切去声劲韵。又《广韵》朗丁切平声青韵、吕贞切平声耕韵,为“脊令(鹡鸰鸟)、令辟(瓴甓砖)”和“听从(聆)”义。因此“终身不令染尘污”中的“令”为使令义,当读去声为仄声,是合律的。大量古诗词中使令义的“令”是读仄声(去声)的,至于有的诗句中使令义的“令”读平声,那是别有原因的。在格律诗中,凡是有别义异读(两个以上不同的读音和词义)的字,为了“不以辞害意”,可以用A义而读B音,既保证合律又用了最合适的词义,是权宜之法,你引的大约就是这样的用例。谨复,学术求真的精神可贵,谢了!

  提问3:万老师您好。关注您一段时间,学习了不少学问。近期有一疑问请教。如今人们热衷用“老板”一词,“老板”到底出于何时?原义如何?不得而知。有好多说法均立不住。有人说来自于棺材板,有人说来自于老办。究竟何义?望万老师答疑。

   回复:“老板”即“老版”,本来作“老闆”。“闆”字的意思是从门中往外看,《玉篇·門部》“闆,門中視”。称业主为“老闆”,是近代才有的,大约是从方言进入通用语的,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麻城县志续编·方言》“称店主人曰老闆”。又作“老版”,鲁迅《书信集·致郑伯奇》“版税请交内山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