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的分类:高中生世界近代史复习歌诀—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32:10

高中生世界近代史复习歌诀—9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

第一节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1939秋-1942夏)

一、背景

1、根本因素           二战爆发多原因,西方发展不平衡。

德意日本法西斯,反对民主独专行。

三国经济军事化,军备扩张图外侵。

德国经济超苏联,日本财政多扩军。

2、历史因素          三国过渡①多局限,封建军事长留存。

凡-华体系多矛盾,束缚德国抑日本。

意国要求未满足,突破体系皆同心。

对外扩张互勾结,三国轴心终形成。

3、西方因素          英法外交初调整,祸水东行施绥靖。

①绥靖政策          维护利益怕战争,姑息纵容略说明。

日侵东北来李顿②,“共同管理”作结论。

意侵埃塞俄比亚,英法制裁空虚名。

德意出兵西班牙,英法观望势严峻。

德国吞并奥地利,绥靖高峰将来临。

②慕尼黑阴谋       德侵捷克苏台德,英法强迫捷承认。

(1938.9)       四国③聚会慕尼黑,强行割占订协定④。

德国侵略受鼓舞,次年控制捷全境。

经济军事实力增,二次大战将来临。

4、东方因素          英法纵容施绥靖,祸水东引激矛盾。

①苏联中立自保      苏联中立图自保,苏德两国签协定⑤。

双方休战各备战,助长德国好战争。

②弱国各自为战       埃塞中朝西班牙,反法西斯有特征。

无力制止战争       各自为战战强寇,世界统战未建成。

无力制止法西斯,二战压顶续抗争。

二、二战爆发和初期战争(1939.9-1941.5)

1、二战开始           三九⑥金秋炮声声,德侵波兰战术新。

三军猛扑闪战战,波兰惨败惊世人。

英法宣战勿进军⑦,波兰亡国有外因。

苏军西进拓疆土,“东方战线” ⑧终形成。

2、初期战况          德占丹挪卢荷比,绕过防线⑨到法境。

①敦克尔克撤退(1940 )敦克尔克英撤退,反攻力量得保存

②法国灭亡          战前法国行绥靖,德军进攻未料定。

(1940..6)         德意总攻法投降,亡国局势两派分。

维希⑩政府成傀儡,“自由法国” ⑾勇抗争。

③不列颠之战        德占法国侵英伦,猛轰征服计未程。

(1940.7-10)       抗德领袖丘吉尔,领导国人去抗争。

3、北非战场          意侵东非到北非,德军增援力量增。

(1940-1941)      德意英军拉锯战,势均力敌待援军。

三、二战的扩大和同盟形成(1941.6-1942.1)

1、苏德战场          德侵苏联用重兵,兵分三路势压顶。

①战争爆发          重创苏军推进快,苏军失利多原因。

(1941.6..22)      战前将帅遭清洗,军心涣散难取胜。

依赖条约⑿蒙双眼,临战准备不充分。

兵力物资驻国境,闪电之下难留存。

②莫斯科战役        德军进攻莫斯科,狂妄嚣张势严峻。

(41.10-42.1)      苏联军民奋抵抗,次年反攻初获胜。

2、太平洋战场        广田内阁定国策,东亚南洋目标明。

①制裁日本          日军图谋东南亚,美英制裁激矛盾。

(1940-1941)       钢铁石油禁出口,冻结资产日怀恨。

援助中国运物资,日本受挫袭美军。

②珍珠港事件        日军奔袭珍珠港,重创美军势强盛。

(1941.12.7)      乘势攻取东南亚,太平洋里不太平。

3、反法同盟⒀形成     战前西方施绥靖,推波助澜大战兴。

①原    因          自食苦果遭侵略,美国政策大变更。

对英援助弃“中立”,⒁美英两国初结盟。

②《大西洋宪章》    美英会晤大西洋,发表宣言表同心。

尊重领土及主权,自由和平反外侵

对苏政策亦变更,援助苏联败德军。

③《联合国家宣言》  各国聚会华盛顿,目标一致签协定。

(1942.1)        共同击败法西斯,竭尽全力皆保证。

④意     义         宣言发表举世惊,反法同盟喜形成。

盟国力量超轴心,击败敌人有后盾。

世界人民增信心,二战进程利人民。

[注释]

①三国制度:指德、意、日三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②李顿:英国人,1931年九·一八事后,李顿率国际联盟调查团到中国,于次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书,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三省变为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③四国:指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④协定:指割让苏台德等地的慕尼黑协定。⑤协定: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⑥三九:指1939年。⑦勿进军:1939年9月到次年春,英法对宣德而不战,史称“奇怪的战争”或“静坐的战争”。⑧“东方战线”:二战爆发后,苏联占领波兰、芬兰、罗马尼亚部分领土,并把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⑨防线:指德法边境的马其诺防线。⑩维希:法国南部小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傀儡政府设治于此。⑾“自由法国”:1940年,法国亡国后,以戴高乐为首的爱国者,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⑿条约: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⒀反法同盟: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⒁“中立”: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美国卷入战争。1940年,美国放弃中立政策,同英国结盟。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的转折和胜利(1942夏-1945秋)

一、二次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进程势喜人,各大战场有变更。

(1942.7-1943.2)  苏德战场炮声隆,双方鏖战在斯城①。

①概    况          德军夹击趋城郊,苏军反攻获全胜。

②意    义          掌握战争主动权,乘胜西进卷风云。

反法同盟②大发展,鼓舞人民去取胜。

轴心集团渐瓦解,二战转折态势明。

2、中途岛战役        日本南进太平洋,二战规模达全盛。

(1942.6)         日军主攻中途岛,计划泄密仍执行。

美军设计败敌人,日本势衰美进军。

3、阿拉曼战役        北非大漠多风云,德意东进目标明。

(1942.10)        控制运河③图中东,开罗告急英调军。

双方激战阿拉曼,德意惨败西远遁。

北非战场转折点,德意投降利联军。

4、意大利投降         北非战事刚结束,美英跨海又北征。

(1943.9)          联军登陆西西里,意国政变签协定。

三国轴心初瓦解,二战形势好喜人。

二、大国协作战胜敌人

1、《开罗宣言》        开罗聚首中美英,发表宣言初声明。

(1943.11)        中国领土日归还,对日作战必取胜。

中国地位大提升,大国协调作决定。

2、德黑兰会议        三国聚会德黑兰,巨头讨论影响深。

①会议内容          对德作战同行动,战后合作后施行。

第二战场快开辟,击败纳粹用重兵。

②开辟第二战场      美英重兵驻英伦,进攻德国待顺风。

(1944.6)         跨海登陆诺曼底,第二战场败德军。

解放法国进巴黎,“自由法国”终获胜。

中欧德国遭夹攻,迅速败亡有外因。

3、雅尔塔会议(1945) 三国④聚会雅尔塔,战后问题初确定。

①会议内容          彻底消灭法西斯,惩办战犯设法庭。

实行德国民主化,分区占领德裂分。

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参加打日本。

中国主权遭损害,强权政治有烙印。

②柏林战役          会后欧洲战事顺,盟军苏军快推进。

(1945.4)          美苏会师易北河,苏联重兵克柏林。

畏罪自杀希特勒,德国投降签协定。

③波茨坦会议        三国聚首波茨坦,出席会议有新人⑤。

(1945.7)       会议内容无新意,处置德国又重申。

4、波茨坦公告        四五仲夏天放睛,美英中国又声明。

①公告内容          促令日降无条件,开罗宣言将成真。

②日本投降          各国举兵攻日本,苏军进攻关东军。

(1945.8.15)      广岛长崎核爆炸,中国军民攻日军。

日本投降八一五,投降文件后签定。

六年浩劫终结束,二战影响略说明。

三、二次大战的影响

1、性    质          大战性质有争论,反法西斯最鲜明。

2、人类浩劫          战争历经六秋春,人员物质遭巨损。

各洲城乡似坟场,生灵涂炭泪沾襟。

3、思想方面          战争摧毁法西斯,经受磨难民觉醒。

和平进步新思想,深入人心反战争。

4、列强方面          欧洲列强遭削弱,美国强大达全盛。

打垮三国⑥法西斯,殖民体系渐不存。

5、民解方面          列强削弱势喜人,东方人民力量增。

殖民体系渐瓦解,民解运动高潮兴。

6、社运方面          社会主义渐强盛,苏联强大格局新。

人民民主多政权,社会主义壮阵营。

7、科技方面          战争推动科技界,研制武器为和平。

二次大战影响深,科技革命又更新。

研制利用原子能,人类文明新跃进。

[注释]

①斯城:指斯大林格勒。②反法同盟: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③运河:指苏伊士运河。④三国:指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⑤新人:指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英国新首相艾德礼。⑥三国:指德、意、日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