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考勤打卡制度:看看摄影专业考试都考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19:04
北京市自考办公布了摄影相关专业自考的一些考试大纲,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摄影构图、摄影史、感光材料等几个部分,以下就是这些大纲的内容:

  北京08自考数字图像处理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考课程之一,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者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在新闻采编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理论课。对本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本课程的作业训练针对性强,需要学生认真完成,及时总结,融会贯通。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数字新闻摄影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数字新闻摄影崛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数字新闻摄影的特点,认识数字新闻摄影相比传统胶片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优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数字新闻摄影崛起的原因
  
  (一)媒体新闻竞争的需要
  
  电视新闻直播。新闻的定义。新闻的时效性。报纸媒体的竞争劣势。网络新闻的发展。
  
  (二)数字影像采集技术的成熟
  
  数字影像感应器。CCD.CMOS.
  
  (三)数字影像传输技术的发展
  
  卫星传输的出现。网络宽带技术的发展。无线传输技术的普及。
  
  第二节  数字新闻摄影的特点
  
  (一)即拍即显
  
  数字照相机拍摄的影像可以直接在照相机的液晶显示器或计算机的显示器上显示。
  
  (二)即拍即存
  
  数字照相机拍摄的影像可以直接在各种类型存储器上以数字文件方式存储。
  
  (三)即拍即传
  
  数字相机拍摄的影像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上的调制解调器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用户端。
  
  (四)即拍即排
  
  数字相机拍摄的影像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通过各种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编辑和排版。
  
  (五)即拍即印
  
  数字照相机拍摄的影像可以直接通过打印机印制成照片。
  
  第三节  数字新闻摄影的优势
  
  (一)增强新闻时效性
  
  数字摄影技术增强了新闻图片报道的时效性。
  
  (二)拓宽新闻报道源
  
  数字摄影技术拓宽了新闻图片报道的来源。
  
  (三)突出新闻视觉化
  
  数字摄影技术突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视觉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的定义
  
  (二)数字图像感应器
  
  (三)数字新闻摄影的特点
  
  (四)数字新闻摄影的优势
  
  四、考核要求
  
  (一)新闻的定义
  
  1.识记:新闻的定义。
  
  2.领会:新闻的时效性。
  
  (二)数字图像感应器
  
  1.识记:(1)CCD;(2)CMOS
  
  2.领会:数字图像感应器的工作原理
  
  (三)数字新闻摄影的特点
  
  1.识记:(1)即拍即显;(2)即拍即存;(3)即拍即传;(4)即拍即排;(5)即拍即印。
  
  2.领会:(1)即拍即传;(2)即拍即排。
  
  3.简单应用:即拍即印。
  
  4.综合应用:(1)即拍即传;(2)即拍即排。
  
  (四)数字新闻摄影的优势
  
  1.识记:(1)增强新闻时效性;(2)拓宽新闻报道源;(3)突出新闻视觉化。
  
  2.领会:(1)新闻报道源;(2)新闻视觉化。
  
  3.简单应用:(1)熟悉手机的拍照功能;(2)运用计算机处理手机所拍照片。
  
  4.综合应用:运用拍照手机报道突发新闻。
  
  第二章 数字照相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结构,了解胶片照相机和数字照相机的区别,了解数字摄影系统的组成,熟悉数字照相机的性能,并熟练掌握数字照相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初步了解和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和网络传输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数字照相机的结构
  
  (一)针孔成像原理与现代照相机
  
  针孔成像原理。现代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二)现代照相机的结构和使用
  
  摄影镜头的构造、性能、种类和基本使用技巧。快门速度的范围和使用技巧。测光系统的性能和使用技巧。对焦系统的使用。取景系统。曝光方式和使用技巧。闪光系统的使用技巧。
  
  (三)数字摄影系统的处理过程
  
  数字摄影系统的组成。数字摄影系统的图片处理流程。
  
  第二节  数字照相机的特殊性能
  
  (一)分辨率
  
  分辨率是数字照相机最重要的性能参数,其高低决定了打印出高质量画面的幅面大小。分辨率是由图像传感器上的像素量决定的。
  
  (二)彩色深度
  
  彩色深度也就是色彩位数。
  
  (三)数字影像感应器
  
  数字影像感应器是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种类有CCD和CMOS
  
  (四)连拍速度
  
  数字影像处理器。存储缓冲器。
  
  (五)存储介质
  
  存储器种类。存储能力。

  第三节  数字照相机的使用(以Canon EOS20D为例)
  
  (一)控制压缩率
  
  压缩存储方式JPEG.压缩率和画质的关系。RAW格式。
  
  (二)调整白平衡
  
  色温。白平衡的自动调整和手动调整。
  
  (三)设置ISO感光度
  
  ISO感光度是用数字表示影像感应器对光线的敏感度。
  
  (四)选择滤镜效果
  
  数字照相机的黑白拍摄模式可以选择黄、橙、红、绿四种滤镜效果。
  
  (五)使用数字专用镜头
  
  数字影像感应器的面积对镜头焦距的影响。
  
  第四节  数字图像的处理
  
  (一)相机随配的图像处理软件(以Canon EOS数码相机软件为例)
  
  EOS Viewer Utility可以将相机存储卡中保存的图像下载到计算机中,显示单张图像或缩略图像,查看图像拍摄信息和直方图。
  
  EOS Capture.PhotoStitch.
  
  (二)RAW图像的处理
  
  (三)Photoshop
  
  裁切。锐化。亮度与对比度调整。色彩调整。
  
  第五节 数字图像的传输
  
  (一)数字图像传输系统
  
  计算机。调制解调器。无线网卡。手机或网络。
  
  (二)数字图像传输处理
  
  格式调整。图像大小的调整。
  
  三、考核知识点
  
  (一)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二)摄影镜头的性能、种类和使用。
  
  (三)数字照相机的特殊性能。
  
  (四)数字照相机的使用。
  
  (五)数字图像的处理。
  
  (六)数字图像的传输。
  
  四、考核要求
  
  (一)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1.识记:(1)镜头的作用。(2)光圈的作用。(3)快门的作用。(4)测光方式。(5)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6)闪光指数和闪光同步速度。
  
  2.领会:(1)曝光量与光圈和快门的关系。(2)闪光曝光与光圈和快门的关系。
  
  3.简单应用:复杂光线条件的正确测光方法。
  
  4.综合应用:夜景的闪光摄影。
  
  (二)摄影镜头的性能、种类和使用
  
  1.识记:(1)焦距和视角的关系。(2)焦点和景深。(3)影响景深的三个因素。(4)标准镜头。(5)广角镜头。(6)长焦镜头。(7)变焦镜头。
  
  2.领会:(1)光圈和景深的关系。(2)焦距和景深的关系。(3)拍摄距离和景深的关系。
  
  3.简单应用:(1)焦距不变、拍摄距离不变,用不同光圈各拍摄一张照片,分析景深变化的规律。(2)光圈不变、拍摄距离不变,用广角、标准和长焦镜头各拍摄一张照片,分析景深的变化规律。(3)光圈不变、焦距不变,在三个不同的拍摄距离上各拍摄一张照片,分析景深的变化规律。
  
  4.综合应用:掌握通过控制景深突出主体的方法。
  
  (三)数字照相机的特殊性能
  
  1.识记:(1)分辨率。(2)彩色深度。
  
  2.领会:(1)分辨率和数字影像感应器面积对影像质量的影响。(2)画质和连拍速度的关系。
  
  (四)数字照相机的使用
  
  1.识记:(1)压缩率。(2)JPEG.(3)RAW.(4)色温。(5)白平衡。(6)ISO感光度。
  
  2.领会:(1)压缩率和画质的关系。(2)ISO感光度和影像感应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的关系。(3)数码专用镜头和135相机镜头焦距之间的换算关系。
  
  3.简单应用:(1)正确设置压缩率,满足不同的画质要求。(2)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设置ISO感光度。(3)根据光线色温,正确调整白平衡。
  
  4.综合应用:(1)根据艺术表现的要求,调整滤镜效果。(2)根据艺术表现的要求,设置白平衡。
  
  (五)数字图像的处理
  
  1.识记:(1)EOS Viewer Utility.(2)Photo?鄄shop.
  
  2.领会:(1)锐化的作用。(2)色彩的管理。
  
  3.简单应用:(1)利用软件下载图像到计算机。(2)管理计算机中的图像文件。
  
  4.综合应用:(1)掌握RAW图像的调整方法。(2)掌握通过亮度和对比度参数调整控制画面的影调。(3)掌握运用色彩管理控制画面的色调。
  
  (六)数字图像的传输
  
  1.识记:数字图像传输的技术要求。
  
  2.领会:
  
  3.简单应用:熟悉数字图像传输设备的连接和设置。
  
  4.综合应用:掌握数字图像的传输方法。

  第三章 数字新闻摄影的取材规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认识新闻摄影取材的基本规律,了解新闻摄影取材的特点,为正确使用摄影技巧和方法完成新闻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新闻摄影采访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离不开新闻实践,同学们应该认真观摩课上所演示的影片和图片,学习优秀记者的采访经验,思考采访案例的特点,并进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取材的真实性规律
  
  真实性作为新闻的本质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它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不仅反映在新闻所报道的内容上,同时也针对新闻报道的表达手法。
  
  (一)从内容层面看新闻的真实性
  
  1.微观真实
  
  从内容层面看,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要反映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我们所追求的这种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新闻学上被称为微观真实。
  
  2.宏观真实
  
  在坚持微观真实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做到对新闻真实性的总体把握,这种总体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宏观真实。
  
  (二)从表达层面看新闻的真实性
  
  从表达层面来看,摄影与摄像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都可以在新闻采访中使用,前提是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和表现要符合客观实际。衡量新闻摄影表现手法运用是否恰当的标准是:表现手法与表现内容相吻合,以帮助受众准确理解新闻事实。
  
  第二节  取材的现场性规律
  
  从空间角度讲,新闻图片摄影和电视新闻摄影都强调取材的现场性。现场是第一位的,一切都离不开现场,现场发生的事件,现场所做的报道。离开了现场,摄影记者注定无所作为。新华社优秀摄影记者唐师曾就信奉这样一种观点: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赢了!而这句话恰恰体现出摄影记者现场意识的内涵。
  
  首先,就要求记者有强烈的“我在场”意识。
  
  其次,现场意识还体现在记者能够很好地把握住现场:(一)“等”什么?(二)怎样“等”?
  
  第三节  取材的同步性规律
  
  (一)决定性瞬间
  
  那么,什么是决定性瞬间呢?
  
  法国纪实摄影家布勒松认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型态,而这个型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侯,这种型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瞬间。”
  
  (二)瞬间和过程
  
  如果说图片摄影重在对瞬间的捕捉,那么电视摄影则重在对过程的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
  
  (三)对决定性的把握
  
  对决定性的把握,既在于决定性中蕴涵着本质的力量,又在于决定性中蕴涵着情感的力量。决定性瞬间和过程虽转瞬即逝,却总能引发观者长久的思索。所以图片新闻摄影和电视新闻摄影都强调对决定性的把握。
  
  1.新闻洞察力
  
  新闻洞察力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直觉思维。记者在突发事件采访报道过程中,往往无暇进行有意识的逻辑推理,而必须迅速对新闻事实作出判断,力求一次接触事物的本质。
  
  2.新闻应激反应
  
  新闻应激反应是指记者在突发的新闻事件面前临危不乱、急中生智,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敏锐清晰,本能地运用采访技能,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
  
  (一)取材的真实性规律
  
  (二)取材的现场性规律
  
  (三)取材的同步性规律
  
  四、考核要求
  
  (一)取材的真实性规律
  
  1.识记:(1)微观真实。(2)宏观真实。
  
  2.领会:(1)宏观真实(2)从表达层面看新闻的真实性。
  
  (二)取材的现场性规律
  
  1.识记:(1)现场性(2)我在场(3)新闻价值。
  
  2.领会:(1)“我在场”意识(2)等什么。
  
  3.简单应用:(1)预测或获得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2)现场判断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
  
  4.综合应用:准确判断并获得有新闻价值的现场影像。
  
  (三)取材的同步性规律
  
  1.识记:(1)决定性瞬间。(2)决定性过程。(3)新闻洞察力。(4)应激。(5)新闻应激反应。
  
  2.领会:(1)决定性的内涵。(2)新闻洞察力。(3)新闻应激反应。
  
  3.简单应用:(1)现场发现并观察有趣味的人物。(2)大街上抓拍有趣味的人物动作。
  
  4.综合应用:拍摄一起突发事件,比如车祸等。
  
  第四章 新闻摄影中的视觉语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能够逐步了解视觉思维的特点,了解视觉思维元素及其叙事和表意作用,掌握视觉叙事和表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正确使用新闻摄影方法完成图片新闻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学习内容理论性比较强,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需要学生结合图片作品加以理解,并有目的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视觉语言概述
  
  (一)视觉思维的表达——故事化的视觉语言方式
  
  人物、动作、事物、时间、空间。
  
  (二)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传播过程分析
  
  视觉信息、文字信息传递和接受过程的比较。传播效果的差异。视觉思维和文字思维在信息传递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节  视觉元素的符号性——从具象到抽象
  
  根据符号学的理解,一般的表意符号通常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标记的形式(称为能指),如语音、文字、代码等,它是一种指代的记号,就是“能指”。二是指示的意义(称为所指),它是被指代的实物。在文字语言的表意中,能指与所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系统的威力在于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巨大差别,而电影的威力却在于没有这种差别”,因为“在电影里,能指与所指几乎是一致的:电影的符号是一个短路的符号。”“短路的符号”形象地点明了视觉元素作为表意符号的特殊性——能指与所指的合一。
  
  这种能指与所指合一的视觉符号兼具直接和含蓄两种意指作用。直接意指强调的是影像所再现的实物的直接意义,也就是“被再现的叙事情境”。含蓄意指强调的是影像所再现的实物的含蓄意义,这种含蓄意义的产生往往来自于“人的观念经验、社会语境以及相关性、类似性原则”,并使具象的视听元素具有了表达抽象内涵的能力。
  
  (一)人物元素
  
  在所有叙事作品中,人物永远是故事的主角。
  
  (二)动作元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原因在于“生活由动作组成,生活的目标是某种动作。”
  
  (三)事物元素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这样谈到“物”与“人”的关系:“由于我们小说中没有传统定义所说的那种‘人物’,于是人们就仓促下结论说在我们的小说中根本看不到人。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阅读这些作品。书中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中都有人。尽管人们在小说中看到许多物,描写得又很细,但首先总是有人的眼光在看,有思想的审视,有情欲在改变着它。”
  
  (四)时间元素
  
  动作是发展,是成长,而发展和成长隐含着时间的因素。
  
  (五)空间元素
  
  动作的执行依托于空间,同时又极大地改变着空间。空间能够制约动作的发展及结果,反过来动作的发展又不断地改变着空间。
  
  第三节 视觉元素的关系性——从抽象到具象
  
  建立在直接意指基础上视觉元素的组合,可以完成叙事层面的任务,而建立在含蓄意指基础上视觉元素的组合,让我们由情感而思想地感受到象征的力量。下面我们就列举几种常见的视觉元素的组合关系:
  
  (一)叙事
  
  叙事性组合关系往往建立在视觉元素的直接意义基础上,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视觉元素的组合,叙述事件的过程,阐释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二)对比
  
  对比性组合关系往往利用视觉元素或形式或内容的对比,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三)象征
  
  象征性组合关系往往建立在视觉元素的含蓄意指基础上,利用视觉元素的符号性,表达特定的象征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一)视觉思维的表达——故事化的视觉语言方式
  
  (二)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传播过程分析
  
  (三)视觉元素的符号性——从具象到抽象
  
  (四)视觉元素的关系性——从抽象到具象
  
  四、考核要求
  
  (一)视觉思维的表达——故事化的视觉语言方式
  
  1.识记:(1)视觉思维的表达。(2)故事的元素。
  
  2.领会:故事化的视觉语言方式。
  
  3.简单应用:用一张图片讲述一个日常生活的故事,要包含人物、动作、事物、时间和地点。
  
  4.综合应用:用一组图片讲述一个日常生活的故事,不仅要包含人物、动作、事物、时间和地点,还要有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
  
  (二)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传播过程分析
  
  1.识记:(1)视觉语言传播的过程。(2)文字语言传播的过程。
  
  2.领会: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传播效果的差异。
  
  3.简单应用:图片和文字传播信息对比试验:先请三位同学看同一组图片之后,用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述所看到的故事,然后再请全班同学看这组图片,对比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传递过程和效果的差别,了解它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承担的不同的作用。
  
  4.综合应用:用图片和文字共同讲述一个故事,充分发挥图片和文字在信息传播中各自的优势。
  
  (三)视觉元素的符号性——从具象到抽象
  
  1.识记:(1)视觉元素的符号性。(2)能指。(3)所指。(4)直接意指。(5)含蓄意指。(6)短路的符号。
  
  2.领会:(1)能指(2)所指(3)直接意指(4)含蓄意指(5)短路的符号。
  
  3.简单应用:列举一些生活中具有符号特征的人物、动作、事物、时间和空间,比如红丝带是预防艾滋病的标志。
  
  4.综合应用:拍摄一张具有新闻价值的图片,作为某项公益活动的宣传图片,比如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
  
  (四)视觉元素的关系性——从抽象到具象
  
  1.识记:(1)叙事(2)对比(3)象征
  
  2.领会:(1)叙事性组合(2)对比性组合(3)象征性组合。
  
  3.简单应用:用PS将两个视觉元素合成一张图片,表现一个抽象的主题,比如传统与现代。
  
  4.综合应用:实际拍摄一张照片表现一个新闻主题,比如微笑北京。   第五章 摄影记者的选择性思维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认识视觉的选择性规律,了解和掌握新闻摄影记者现场取材的选择方法。
  
  对新闻摄影采访方法的掌握离不开新闻实践,同学们应该认真观摩课上所演示的影片和图片,学习优秀记者的采访经验,思考采访案例的特点,并进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视觉的选择性
  
  (一)选择性注视是视觉的基本特征
  
  中心视轴、视域中心。
  
  (二)选择性注视对变化更敏感
  
  对变化的选择性注视的利和弊。
  
  (三)选择性注视受注意心理影响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
  
  第二节  摄影记者现场的选择性记录
  
  (一)选择记录人物
  
  体现报道主题的人物。有助于发掘新主题的人物。有趣味性的人物。矛盾冲突中的人物。
  
  (二)选择记录动作
  
  能够刻画人物性格的动作。能够传递情感的动作。生动的细节动作。
  
  (三)选择记录事物
  
  与主体人物密切相关的事物。人物动作的对象事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物。象征性的事物。
  
  (四)选择记录时间
  
  标志性时间。决定性时间。
  
  (五)选择记录空间
  
  体现主题的空间。人物动作发生的空间。象征性的空间。
  
  三、考核知识点
  
  (一)视觉的选择性
  
  (二)注意的心理状态
  
  (三)选择记录人物
  
  (四)选择记录动作
  
  (五)选择记录事物
  
  (六)选择记录时间
  
  (七)选择记录空间
  
  四、考核要求
  
  (一)视觉的选择性
  
  1.识记:(1)中心视轴。(2)视域中心。
  
  2.领会:(1)选择性注视。(2)对变化的选择性注视。
  
  3.简单应用:(1)定睛去看。(2)熟视无睹。
  
  4.综合应用:观察有规律的人物或事物,发现其中细微的差别,并用图片表现出来。
  
  (二)注意的心理状态
  
  1.识记:(1)有意注意。(2)无意注意。
  
  2.领会: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
  
  (三)选择记录人物
  
  1.识记:(1)体现报道主题的人物。(2)有助于发掘新主题的人物。(3)有趣味性的人物。(4)矛盾冲突中的人物。
  
  2.领会:(1)体现报道主题的人物。(2)有助于发掘新主题的人物。
  
  3.简单应用:在街上寻找并抓拍有趣味的人物。
  
  4.综合应用:确定一个主题,寻找并抓拍能反映这个主题的人物,比如主题是“微笑北京”。
  
  (四)选择记录动作
  
  1.识记:(1)能够刻画人物性格的动作。(2)能够传递情感的动作。(3)生动的细节动作。(4)象征性的动作。
  
  2.领会:(1)能够刻画人物性格的动作。(2)能够传递情感的动作。(3)象征性的动作。
  
  3.简单应用:观察身边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抓拍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动作。
  
  4.综合应用:拍摄一次同学聚会,抓拍能够反映情感的动作。
  
  (五)选择记录事物
  
  1.识记:(1)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物。(2)与主体人物密切相关的事物。(3)人物动作的对象事物。(4)象征性的事物。
  
  2.领会:(1)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物。(2)象征性的事物。
  
  3.简单应用:确定一个主题,拍摄能够反映这个主题的事物,比如主题是“传统与现代”。
  
  4.综合应用:拍摄一个人物和事物,而这个事物具有一种象征意义。
  
  (六)选择记录时间
  
  1.识记:(1)标志性时间。(2)决定性时间。
  
  2.领会:决定性时间。
  
  3.简单应用:在具有标志性的时间里进行拍摄。
  
  4.综合应用:在具有决定性的时间里进行拍摄,比如奥运城市投票揭晓的那一刻进行拍摄。
  
  (七)选择记录空间
  
  1.识记:(1)体现主题的空间。(2)人物动作发生的空间。(3)象征性的空间。
  
  2.领会:(1)体现主题的空间。(2)象征性的空间。
  
  3.简单应用:拍摄能够体现主题的空间里活动的人物。
  
  4.综合应用:拍摄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里活动的人物,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人物。
  
  第六章 新闻摄影的构图语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机位、画幅形式、被摄体位置、景别和角度在新闻摄影构图中的传情达意作用,掌握新闻摄影的构图语言方式,完成摄影报道任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抢来的机位
  
  拍摄位置对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画面冲击力。新闻信息的准确、全面、深刻。三角形机位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二节  画幅的横与竖
  
  被摄对象的特点。视觉心理的影响。不同主题的表达需要。版面的要求。
  
  第三节  位置的意味
  
  黄金分割。视觉中心和趣味中心。有意味的位置。
  
  第四节  景别的叙事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第五节  角度的情绪
  
  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俯角、仰角。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三角形机位
  
  (二)横画面和竖画面
  
  (三)景别的叙事作用
  
  (四)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位置
  
  (五)角度的情绪作用
  
  四、考核要求
  
  (一)三角形机位
  
  1.识记:三角形机位。
  
  2.领会:三角形机位不同位置的拍摄特点。
  
  3.简单应用:运用三角形机位拍摄两个同学的交流。
  
  4.综合应用:运用三角形机位拍摄一个会议的主席台上的领导。
  
  (二)横画面和竖画面
  
  1.识记:两种画幅形式:横画幅和竖画幅。
  
  2.领会:(1)被摄对象的特点对画幅形式的影响。(2)画幅形式对读者欣赏心理的影响。(3)不同主题的表达对画幅形式的需要。(4)版面对画幅形式的要求。
  
  3.简单应用:用横、竖画幅各拍摄一张同一被摄体的照片,分析比较其中的差别。
  
  4.综合应用:用同一新闻的横、竖画幅两张照片分别排一张报纸的头版,对比其中的差别。
  
  (三)景别的叙事作用
  
  1.识记:(1)远景的特点。(2)全景的特点。(3)中景的特点。(4)近景的特点。(5)特写的特点。
  
  2.领会: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不同的叙事作用。
  
  3.简单应用:掌握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拍摄方法。
  
  4.综合应用:恰当运用景别拍摄一组照片,反映一个新闻人物的工作和生活。
  
  (四)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位置
  
  1.识记:(1)黄金分割。(2)视觉中心。(3)趣味中心。(4)有意味的位置。
  
  2.领会:(1)黄金分割。(2)视觉中心。(3)趣味中心。(4)有意味的位置。
  
  3.简单应用:(1)运用黄金分割法拍摄一张远景的风景照片。(2)运用趣味中心的位置法,分别拍摄一个人物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4.综合应用:运用有意味的位置拍摄一个人物的全景。
  
  (五)角度的情绪作用
  
  1.识记:(1)正面角度。(2)侧面角度。(3)斜侧角度。(4)背面角度。(5)俯角。(6)仰角。
  
  2.领会: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俯角、仰角情绪含义。
  
  3.简单应用:运用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俯角、仰角分别拍摄一个人物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4.综合应用:恰当选择角度拍摄一个新闻人物。

  第七章 新闻摄影的镜头运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的性能,掌握使用技巧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广角镜头——与新闻零距离
  
  (一)超焦距与大景深
  
  超焦距、大景深。
  
  (二)与炮火足够近
  
  视野宽。突出前景的细节。
  
  (三)景深里的戏剧性
  
  强调前景的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标准镜头——冷静旁观的第三只眼
  
  (一)大光圈的魅力
  
  新闻现场的真实感。
  
  (二)布勒松式的观察
  
  冷静旁观的视角。
  
  (三)距离产生美
  
  读者的思考空间。
  
  第三节  长焦镜头——守株待兔的狙击枪
  
  (一)小视野的选择性
  
  引导读者的强制性。
  
  (二)浅景深的强调作用
  
  突出主体。
  
  (三)“微相表演”的情感冲击
  
  长焦特写是视觉的重音。
  
  三、考核知识点
  
  (一)超焦距
  
  (二)广角镜头的拍摄效果
  
  (三)广角镜头的使用方法
  
  (四)标准镜头的拍摄效果
  
  (五)标准镜头的使用方法
  
  (六)冷静旁观的视角
  
  (七)读者的思考空间
  
  (八)引导读者的强制性
  
  四、考核要求
  
  (一)超焦距
  
  1.识记:(1)超焦距。(2)焦距对超焦距的影响。(3)光圈对超焦距的影响。
  
  2.领会:(1)超焦距。(2)焦距对超焦距的影响。(3)光圈对超焦距的影响。
  
  3.简单应用:(1)目测距离。(1)熟练超焦距的拍摄方法。
  
  4.综合应用:利用目测和超焦距在街头抓拍有趣味的人物动作。
  
  (二)广角镜头的拍摄效果
  
  领会:广角镜头的拍摄效果。
  
  (三)广角镜头的使用方法
  
  1.简单应用:(1)运用广角镜头拍摄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人像。(2)运用广角镜头拍摄风景。
  
  2.综合运用:运用广角镜头在街头抓拍带环境特点的人物近景。
  
  (四)标准镜头的拍摄效果
  
  领会:标准镜头的拍摄效果。
  
  (五)标准镜头的使用方法
  
  1.简单应用:(1)运用标准镜头拍摄室外全景人像。(2)运用标准镜头拍摄室内自然光中景人物。(3)运用标准镜头拍摄室内台灯光近景人物。
  
  2.综合运用:(1)运用标准镜头街头抓拍带环境的全景人物。(2)运用标准镜头室内抓拍带环境的全景人物。
  
  (六)冷静旁观的视角
  
  领会:冷静旁观的视角。
  
  (七)读者的思考空间
  
  领会:读者的思考空间。
  
  (八)引导读者的强制性
  
  领会:引导读者的强制性。
  
  第八章 新闻摄影的光线运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光线的性质、投射方向、造型作用以及室内外自然光的基本特征,掌握各种光线效果下的拍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光线的性质
  
  (一)发光光源产生的光线,其性质分为硬光和软光。
  
  (二)硬光是光线的直射形态,因此也叫直射光。直射光投射到物体上形成了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阴影。
  
  (三)软光是光线的散射形态,因此也叫散射光。散射光投射到物体上没有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阴影。
  
  第二节  新闻现场注意光线的方向
  
  (一)水平方向:顺光、顺侧光、侧光、侧逆光和逆光。顺光的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一致。顺侧光的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成水平四十五度夹角。侧光的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成水平九十度。侧逆光的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成水平一百三十五度夹角。逆光的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相反。
  
  (二)垂直方向:顶光和脚光。顶光是从被摄体正上方投射的光线。脚光是从被摄体下方投射的光线。
  
  第三节  新闻人物肖像的光线造型
  
  (一)主光
  
  主光是对被摄体进行造型的主要光线,也叫塑型光。理论上讲各种性质、各种投射方向的光线都可以充当画面的主光,实际拍摄时要根据现场的光线条件、表现内容和风格来确定。
  
  (二)副光
  
  副光是对主光起辅助作用的光线,也叫辅助光。它能显着改善主光形成的阴影效果。
  
  (三)轮廓光
  
  轮廓光是用来勾画被摄体轮廓形式的光线。轮廓光可以使主体和背景分开。
  
  (四)环境光
  
  环境光是照明主体周围环境的光线。
  
  第四节  新闻摄影对室外自然光的利用
  
  (一)注意光线照度、投射角度、色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注意特殊天气的光线变化规律
  
  第五节  新闻摄影对室内自然光的利用
  
  (一)注意光源的类型和分布
  
  (二)注意光的平衡
  
  三、考核知识点
  
  (一)光线的性质
  
  (二)光线的投射方向
  
  (三)光线的造型作用
  
  (四)光线的色温变化
  
  (五)光的平衡
  
  四、考核要求
  
  (一)光线的性质
  
  1.识记:(1)硬光。(2)软光。
  
  2.领会:(1)硬光的特点。(2)软光的特点。
  
  3.简单应用:(1)利用硬光拍摄人像。(2)利用软光拍摄人像。
  
  (二)光线的投射方向
  
  1.识记:(1)顺光。(2)顺侧光。(3)侧光。(4)侧逆光。(5)逆光。(6)顶光。(7)脚光。
  
  2.领会:(1)顺光的造型特点。(2)顺侧光的造型特点。(3)侧光的造型特点。(4)侧逆光的造型特点。(5)逆光的造型特点。(6)顶光的造型特点。(7)脚光的造型特点。
  
  3.简单应用:(1)利用顺光拍摄人像。(2)利用顺侧光拍摄人像。(3)利用侧光拍摄人像。(4)利用侧逆光拍摄人像。(5)利用逆光拍摄人像。(6)利用顶光拍摄人像。(7)利用脚光拍摄人像。
  
  (三)光线的造型作用
  
  1.识记:(1)主光。(2)副光。(3)轮廓光。(4)环境光。
  
  2.领会:主光和副光的光比控制。
  
  3.简单应用:(1)利用室外顺侧方向的太阳光线作主光,用反光板作副光拍摄人像。(2)利用室外逆光方向的太阳光线作主光,利用闪光灯作副光拍摄人像。
  
  4.综合运用:利用室内自然光、灯光和反光板或闪光灯,拍摄主光、副光、轮廓光和环境光照明的人像。
  
  (四)光线的色温变化
  
  1.识记:(1)白天不同时间的色温变化。(2)不同天气的色温变化。
  
  2.简单应用:分别在日出、日落和中午拍摄人像和风景。
  
  3.综合运用:利用相机白平衡的手动调节模式,控制画面色调。
  
  (五)光的平衡
  
  1.领会:(1)光的平衡。(2)色温平衡。
  
  2.简单应用:正确使用入射光测光表和反射光测光表。
  
  3.综合运用:拍摄影调和色调平衡的人像。
  
  第九章 新闻摄影的选题策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摄影选择题材的思考角度,掌握新闻摄影选题策划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题材选择中的人物元素
  
  (一)人物与故事
  
  叙事作品的关键在于讲述故事,而故事的主体又是人物。作为典型的叙事作品,新闻摄影离不开故事和人物。
  
  (二)人物与主题
  
  新闻摄影记者的拍摄意图也是通过新闻形象来体现的,而人物作为最重要的新闻形象元素往往在表现新闻作品的主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弱者与强者
  
  (1)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最能发挥媒介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手段。
  
  (2)对强势群体的关注
  
  对强者的关注永远是媒介和公众的兴趣所在,强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关照他们更可以把握时代的脉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  题材选择中的动作元素
  
  (一)动作与故事的缘起
  
  人、动物或事物任何一点细小的动作或运动状态的改变都可能使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发生变化。这种失衡状态及其所引起的反应常常是新闻摄影记者记录的缘起。
  
  (二)仪式化动作与主题
  
  精心选择的动作可以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主题。
  
  第三节  题材选择中的事物元素
  
  (一)事物与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是新闻摄影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科学探索的重点又是自然和人造的各种事物的神秘的成因和奇特的构造。
  
  (二)事物与故事线索
  
  有些事物因为与其拥有者之间的一段特殊联系而成为故事的线索。
  
  (三)事物与隐喻象征
  
  利用事物的隐喻象征来表现记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是新闻摄影中一个常用的手法。
  
  第四节  题材选择中的时间元素
  
  (一)时间的顺序性
  
  时间线性发展的特点使时间顺序概念的重要性被强化了,这种强化体现在时间顺序概念给人们心理造成的那种“仪式感”,比如,“第一次”、“最后”等等这样的一些标志时间顺序的概念,常常成为新闻图片或纪录片的标题。
  
  (二)时间的标志性
  
  时间的标志性常常与某种动作的发生密切相关,从日常生活来说,生日、结婚纪念日等都是一些具有标志性的时间,从重大事件的角度来看,国庆日、停战纪念日等。这些标志性时间常常成为新闻摄影师选择题材时思考的重点。
  
  (三)时间的决定性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强调了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和过程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激发观众的情感。这种决定性瞬间和过程往往成为题材选择的重点。
  
  (四)时间的象征性
  
  时间是抽象的,没有人知道它的起点和终点,但所有人都能够感觉到它的流逝。人们常常利用时间的抽象性进行某种象征。
  
  第五节  题材选择中的空间元素
  
  (一)空间的特殊性
  
  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一些地方的地域特色日渐突出,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存在,并影响着生活于其间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从空间特殊性出发寻找题材是拓宽报道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空间的历史性
  
  以今天的视角审视人类过去活动的空间留存是题材选择的重要方式。
  
  (三)空间的象征性
  
  空间具有强烈的象征色彩,这一点毋庸置疑,尤其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就像一个符号,要么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三、考核知识点
  
  (一)题材选择中的人物元素
  
  (二)题材选择中的动作元素
  
  (三)题材选择中的事物元素
  
  (四)题材选择中的时间元素
  
  (五)题材选择中的空间元素
  
  四、考核要求
  
  (一)题材选择中的人物元素
  
  1.识记:(1)人物与故事;(2)人物与主题;(3)弱者与强者。
  
  2.领会:(1)人物与故事;(2)人物与主题;(3)弱者与强者。
  
  3.综合应用:采访拍摄一个新闻人物,并提炼出新闻主题。
  
  (二)题材选择中的动作元素
  
  1.识记:(1)动作与故事的缘起。(2)仪式化动作与主题。
  
  2.领会:(1)动作与故事的缘起。(2)仪式化动作与主题。
  
  3.综合应用:采访拍摄一个动态新闻。
  
  (三)题材选择中的事物元素
  
  1.识记:(1)事物与科学探索。(2)事物与故事线索。(3)事物与隐喻象征。
  
  2.领会:(1)事物与科学探索。(2)事物与故事线索。(3)事物与隐喻象征。
  
  3.综合应用:采访拍摄一个自然现象或历史遗址的故事。
  
  (四)题材选择中的时间元素
  
  1.识记:(1)时间的顺序性。(2)时间的标志性。(3)时间的决定性。(4)时间的象征性。
  
  2.领会:(1)时间的顺序性。(2)时间的标志性。(3)时间的决定性。(4)时间的象征性。
  
  3.综合应用:采访拍摄一个标志性时间发生的故事。
  
  (五)题材选择中的空间元素
  
  1.识记:(1)空间的特殊性。(2)空间的历史性。(3)空间的象征性。
  
  2.领会:(1)空间的特殊性。(2)空间的历史性。(3)空间的象征性。
  
  3.综合应用:采访拍摄一个特殊地方发生的故事。   第十章 新闻摄影中的图片编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图片编辑的版面策划和体裁策划,了解新闻图片的挑选、处理和版面编排,掌握新闻图片编辑的工作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闻图片编辑的版面策划
  
  (一)吸引眼球的头版
  
  头版图片的选择、新闻标题、新闻提要。
  
  (二)形象化的文字新闻
  
  文字新闻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配图片以增加可视性和现场感。
  
  (三)真实的合成图片
  
  新闻人物与虚拟背景的关系。
  
  (四)艺术化的生活场景
  
  图片将日常生活形象化、艺术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节  新闻图片编辑的体裁策划
  
  (一)图片新闻
  
  突发新闻、社会新闻。
  
  (二)图片特写
  
  人情味、幽默感、情绪化。
  
  (三)系列图片
  
  对动作的连续记录。
  
  (四)图片故事
  
  故事情节、图片编辑的蒙太奇技巧。
  
  第三节  新闻图片编辑的图片选择
  
  (一)选择要注意人物的名星效应
  
  政治名人。文化、娱乐、体育明星。
  
  (二)选择要推动人物的情感互动
  
  弱者激发出人们的同情、关爱等等。
  
  (三)选择要考虑动作的视觉冲击力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动作。火灾、车祸、犯罪等突发性动作。
  
  (四)选择要揭开事物的神秘性
  
  事物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独特构造。事物与人的关系。
  
  (五)选择要强调时间上的新鲜
  
  新鲜性。
  
  (六)选择要凸显空间的特殊性
  
  空间的象征色彩。空间的历史渊源。
  
  第四节  新闻图片编辑的图片处理
  
  (一)图片的剪裁
  
  剪裁目的。剪裁方法。
  
  (二)图片的标题
  
  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写法。
  
  (三)图片的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的作用。文字说明的写作。
  
  第五节  新闻图片编辑的版面编排
  
  (一)重点编排
  
  用图片来突出重要新闻内容。
  
  (二)集纳编排
  
  围绕同一新闻话题编排图片内容。
  
  (三)对比编排
  
  将内容或形式对比强烈的图片编排在一起。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图片编辑的版面策划
  
  (二)新闻图片编辑的体裁策划
  
  (三)新闻图片编辑的图片选择
  
  (四)新闻图片编辑的图片处理
  
  (五)新闻图片编辑的版面编排
  
  四、考核要求
  
  (一)新闻图片编辑的版面策划
  
  1.识记:(1)头版。(2)新闻标题。(3)新闻提要。
  
  2.领会:(1)头版对读者选择报纸的重要意义。(2)图片对头版吸引观众注意的重要作用。
  
  3.简单应用:拍摄一张符合头版要求的社会新闻图片。
  
  4.综合应用:从拍摄的社会新闻图片里挑选适合作头版的图片并用电脑排出一张报纸的头版。
  
  (二)新闻图片编辑的体裁策划
  
  1.识记:(1)图片新闻。(2)图片特写。(3)系列图片。(4)图片故事。
  
  2.领会:(1)人情味。(2)幽默感。(3)情绪化。(4)故事情节。(5)图片编辑的蒙太奇技巧。
  
  3.简单应用:(1)拍摄一张社会突发新闻图片。(2)拍摄一个系列图片。
  
  4.综合应用:(1)拍摄一个新闻图片特写。(2)拍摄一个新闻故事。
  
  (三)新闻图片编辑的图片选择
  
  1.领会:(1)明星效应。(2)情感互动。(3)视觉冲击力。(4)事物的神密性。(5)空间的特殊性。
  
  2.简单应用:(1)拍摄一张娱乐新闻人物现场照片。(2)拍摄一张动态的社会新闻图片。
  
  3.综合应用:(1)拍摄一个弱者的故事。(2)拍摄图片介绍一个流行产品的新功能。(3)拍摄一个独特空间里发生的故事。
  
  (四)新闻图片编辑的图片处理
  
  1.识记:(1)图片的剪裁。(2)图片的标题。(3)图片的文字说明。
  
  2.领会:(1)剪裁目的。(2)标题的作用。(3)文字说明的作用。
  
  3.简单应用:用Photoshop软件剪裁一张图片,比较剪裁前后的视觉效果。
  
  4.综合应用:剪裁一张新闻图片,并配标题和文字说明。
  
  (五)新闻图片编辑的版面编排
  
  1.识记:(1)重点编排。(2)对比编排。(3)集纳编排。
  
  2.领会:(1)重点编排。(2)对比编排。(3)集纳编排。
  
  3.简单应用:(1)编排一个报纸新闻版面,以图片来突出重点新闻。(2)编排一个报纸新闻版面,用对比的图片编排方法讨论一个新闻话题。
  
  4.综合应用:编排一个报纸新闻版面,用集纳的图片编排方法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1.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为了便于个人自学和考试命题,我们在《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考试大纲,本大纲通过对教材各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明确了各章的考核目标,包括各章的知识点以及考核要求。考试大纲使自学考生能够以考核要求为指针,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简单应用是运用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是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程学习的最高层次要求。
  
  二、关于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电视节目编导教程》
  
  刘坚着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主要参考教材:《美国新闻摄影教程》
  
  肯尼思·科布勒着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1.本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学习。
  
  2.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也与纯理论课不同,很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加强理解,而对概念的理解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忆。
  
  3.坚持系统全面地学习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和考试内容,对自学考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2.社会助学者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对学生的辅导应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社会助学者要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核要点,引导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全部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握重点知识内容。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命题,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命题既要体现出知识的全面性,又要适当突出知识的重点。
  
  2.本课程考试命题对能力层次的考核要全面,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5%.
  
  3.本课程考试命题难度结构要合理。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40%;难占1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高低不同,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
  
  4.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5.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填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部分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是哪位摄影师说的( )。
  
  A.罗伯特·卡帕
  
  B.马克·吕布
  
  C.阿诺德·纽曼
  
  D.尤金·史密斯
  
  2.标准镜头的焦距是( )。
  
  A.焦距等于画幅对角线
  
  B.焦距大于画幅对角线
  
  C.焦距小于画幅对角线
  
  二、多项选择题
  
  1.数字照相机的感光元件有( )。
  
  A.CCD     B.CPU
  
  C.CMOS   D.AMD
  
  2.按照光线的投射方向,在垂直方向上,光线分为( )。
  
  A.侧光
  
  B.顶光
  
  C.逆光
  
  D.脚光
  
  三、名词解释题
  
  1.决定性瞬间
  
  2.集纳编排
  
  四、简答题
  
  1.简述光线的造型作用。
  
  2.简述有意味的位置。
  
  五、论述题
  
  1.试论数字新闻摄影的优势。
  
  2.试论图片编辑对数字新闻图片的处理。    北京08自考摄影构图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摄影构图》课是摄影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学习摄影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很好地掌握各种摄影技巧与技法,特别是画面内部构成的理论及技能,更好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下一步影视摄影造型、影视画面编辑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熟悉各种摄影流派、摄影风格,又切实掌握拍摄作品所需的技能。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摄影构图的概念
  
  及其创作规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概念,了解摄影构图与其他造型艺术构图的关联和差异,了解在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艺术规律,了解评价画面优劣的一般标准,了解不同形式的画幅对于摄影构图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关于摄影构图的基本美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概念
  
  摄影构图就是指运用摄影的手段,在画面中经营位置,进行结构和布局,把各种造型元素、画面元素,有效地组织成一个整体,以最佳的形式表现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
  
  第二节  构图的一般规律
  
  (一)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点的两边,或一条线的两边,有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完全一样的东西。
  
  (二)平衡:在美学中,平衡是指美的客体对象各部分之间等量而不一定等形、等质、等价,对等而非排列上整齐划一的对称。造型艺术中,平衡是组成视觉形象的诸因素在组合中所需达到的一种美的分布关系。
  
  (三)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比例关系。它是古希腊数学家在进行线段分割中发现的一条具有美的价值的规律。它是将一段直线分成长短两段,使小段与大段之比等于大段与全段之比,比值为1∶1.618.这种比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比例。它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四)对比:又称对照,是把对象各种形式要素间不同的质和量进行对照,可使其各自的特质更加明显、突出,对人的感官有较大的刺激强度,易于感官兴奋,造成醒目的效果。对比就是有效地运用异质、异形、异量等差异的对列。
  
  (五)多样统一:又称作“杂多统一”、“对立统一”,它“寓变化于整齐”,是形式美中对称、平衡、比例、变化、参差、虚实、节奏、韵律等规律的集中概括。
  
  (六)变化和谐:亦称和谐,这是音乐中借用来的概念,它是形式美的最高级。异形、异质、异量的事物在组合中相成相济就是和谐。
  
  第三节  评价画面的优劣标准
  
  (一)一幅好的画面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摄影画面应该具有较强的视觉形象表现力;
  
  (三)摄影画面必须简洁明了;
  
  (四)摄影画面必须要重视画面的形式美。
  
  第四节  边框、画幅、幅面划分
  
  (一)边框。
  
  (二)画幅:与边框直接相关,形成了三种最常见的画幅形式,即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横画幅、竖画幅的长短边比一般为8∶5,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即加长加宽的画幅;方画幅的边比一般为1∶1.
  
  (三)幅面划分:一般将镜头画面分成四个部分,即画面几何中心、画面趣味中心、画面意味中心、画面的边角,这四个部分对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处理画面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一)摄影构图的概念。
  
  (二)对称、平衡、黄金分割、对比、多样统一、变化和谐等画面构成普遍规律。
  
  (三)画面优劣的评价标准。
  
  (四)边框、画幅、幅面的划分及其对摄影构图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摄影构图的概念
  
  1.识记:摄影构图的基本定义。
  
  2.领会:摄影构图的两个目的,一是形式美,二是表现主题。
  
  3.简单应用:根据构图定义,把握构图的本质所在,了解其与传统美术构图的异同,更好地明确摄影构图的特点。
  
  (二)边框、画幅
  
  1.识记: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的定义及其作用;
  
  2.领会:边框是构图的基础,所谓构图都是针对边框而言的。
  
  3.应用:运用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拍摄适合其特点的作品。综合应用: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确定适合的画幅,在影视摄影中,运用固定的画幅表现一切拍摄对象。
  
  (三)评价画面优劣的标准
  
  1.识记:评价画面优劣的几项基本标准。
  
  2.领会:画面普遍性主题、画面形象表现力强、画面简洁、画面形式美的内涵。
  
  3.简单应用:运用基本的画面评价标准,鉴别摄影作品的优劣,结合画面评价优劣标准,摄影创作的基本规律,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四)构图创作的一般规律
  
  1.识记:对比、黄金分割、平衡、变化和谐等构图基本规律。
  
  2.领会:变化和谐、对立统一的内涵。
  
  3.应用:运用各构图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行画面欣赏和拍摄创作。
  
  第二章 画面构成诸元素及其处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摄影构图中的重点章节,主要讲述画面由哪些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在画面当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在实践拍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个部分。其中,重点包括:突出主体的具体方法、画面前景的作用、简化背景的常用方法等;难点包括:间接突出主体的方法、支点的应用、间接处理陪体、空白的作用及处理、影视摄影中的“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等。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了解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的概念,理解开放式构图、抒情性元素的意义,掌握突出主体、运用前景、简化背景、表现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在实践当中灵活运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主体
  
  (一)主体的定义
  
  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吸引摄影者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一幅画面当中,只能有一个主要事物是主体。
  
  (二)主体的作用
  
  在画面中主体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表达内容。主体是表达内容的中心,如果没有主体就谈不上主题思想的表现,画面就没有明确的意义,观众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结构画面。主体是结构画面的中心,画面当中所有的元素都要围绕主体来组织,以主体作为画面结构的依据,为突出主体服务,主体具有集中观赏者视线的作用。
  
  (三)主体的处理方法
  
  一、主体位置:
  
  1.黄金分割构图法。
  
  2.三角形构图法。
  
  3.S形构图法。
  
  4.对角线构图法。
  
  5.对称式构图法。
  
  (四)支点所谓的支点,就是在拍摄以表现规模、场面、气势、气氛为主的画面时,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点或一个物体,使其在画面中起提纲契领、统帅全局的作用,使画面组成一个整体,这个点或这个物体就是支点。
  
  第二节  陪体
  
  (一)陪体的定义
  
  陪体是在画面当中陪衬、渲染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它是画面当中与主体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次要对象。
  
  (二)陪体的作用
  
  (三)陪体的处理方法
  
  直接处理陪体和间接处理陪体
  
  第三节  前景
  
  (一)前景的定义
  
  前景即在画面当中位于主体之前,离观察者最近的景物。此外,前景还有位置的意义,即在画面当中无论是主体、陪体或环境的其他组成部分,只要处在离观察者最近的位置上,就可以称其处在前景的位置。
  
  (二)前景的作用
  
  (三)框架式前景
  
  在前景处理当中的一种特殊前景。如果框架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我们往往称这种前景为“装饰性前景”。
  
  框架性前景的作用:它可以强化画面的图案美感觉,可以使画面显得更加独立完整,特别是装饰性前景更具有这种作用。它有利于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的主体身上。框架可以遮挡不必要的、妨碍主体突出的杂乱事物。
  
  第四节  背景
  
  (一)背景的定义
  
  在一幅画面当中,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就是背景。
  
  (二)背景的作用
  
  背景在画面当中往往可以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位置及时代气氛;背景还可以点明、深化、丰富主题;在画面的形式上,利用背景和主体影调、色调的对比,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在画面当中,利用前景和背景的对比,还可以形成景深构图,即在画面当中前景景物和画面深处的景物都是清晰的,前后对比可以表明主题意义。
  
  (三)背景的处理方法
  
  1.在背景的处理中,背景运用一定要有意义,只要背景景物清晰地呈现在画面里面,它就必须要有利于主题的表现,如果背景没有明确的意义,那么它就是多余的因素,要想方设法将其排除或者弱化。
  
  2.要注意形成背景与前景、主体、陪体等的影调、色调对比,如果没有差别,则达不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3.背景的处理一定要注意简洁,“舍”去与主题无关的景物。
  
  第五节  空白
  
  (一)空白的定义
  
  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以外的、起衬托实体作用的其他部分就是空白。空白不一定是纯白或纯黑,只要是画面中色调相近、影调单一、从属于被衬托画面实体形象的部分,都可称为空白。
  
  (二)空白的作用
  
  空白可以营造意境、可以突出主体、可以使画面语言精炼。
  
  (三)空白的处理
  
  1.在处理空白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被摄事物的方位与朝向。
  
  2.在影视摄影当中,处理画面空白还要考虑到影视前期分切拍摄、后期组接叙述的特点,影视中屏幕(银幕)空间和屏幕(银幕)运动均具有假定性,如果违反拍摄、剪接规律,就会难以真实地反映被摄场景、被摄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交流关系。
  
  3.其次我们要注意处理空白与实体的比例,不能太空,不能太散。
  
  4.画面中的空白并非真空,大面积空白往往需要一些细小的变化,需要有一些细部的层次点缀,起到“破”的作用,空白不能成为一片死白,成为生气、视线的禁区。
  
  第六节  动感
  
  (一)画面内部运动
  
  画框是保持不动,利用静止的画框表现运动的物体,这种运动往往被人们称作“画面内部运动”。
  
  (二)画面外部运动
  
  如果被摄对象是保持不动的,利用运动的画框表现静止的物体,这种运动往往被人们称作“画面外部运动”。
  
  (三)画内画外综合运动
  
  如果被摄对象是运动的,画框也是运动的,即摄影机的镜头焦距、光轴、机位单向或多项同时运动,那么这种运动往往被人们称作“画内画外综合运动”。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的定义和作用。
  
  (二)突出主体、处理陪体、运用前景、简化背景、处理空白的具体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主体
  
  1识记:主体的定义、间接突出主体的定义、支点的概念。
  
  2.领会:间接突出主体的写意性;支点在画面中的作用。
  
  3.应用:运用几种常见的构图样式进行画面创作;应用突出主体的方法,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二)陪体
  
  1.识记:陪体的定义和作用。
  
  2.领会:间接突出主体与开放式构图的内涵。
  
  3.运用:结合陪体作用,根据表现主题,选择实践中直接处理陪体或者间接处理陪体的方法。
  
  (三)前景
  
  1.识记:前景的定义和作用。
  
  2.领会:框架性前景的特殊作用。
  
  3.运用:结合前景的作用,根据表现主题,在画面中适当运用前景景物,更好地完成画面创作。
  
  (四)背景
  
  1.识记:背景的定义。
  
  2.领会:背景的作用。
  
  3.应用:处理背景的方法,特别是简化背景的方法。
  
  (五)空白
  
  1.识记:空白的定义。
  
  2.领会:空白的作用,特别是空白的写意作用。
  
  3.应用:根据空白处理的方法,在拍摄实践当中,较好地运用画面空白。
  
  (六)动感
  
  1.识记:画内、画外、画内外综合运动的概念。
  
  2.领会: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的区别。
  
  3.应用:应用各自适合的表现运动的方法,很好地在画面中表现画内、画外、画内外综合运动。
  
  第三章 拍摄角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摄影创作中的各个基本角度的特点,并要求大家进行一定的分解拍摄训练,理解各种角度的造型功能,从而可以在实践当中熟练运用恰当的拍摄角度。本章重点是正面角度、背面角度、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远景、特写部分,难点是角度的意义、景别处理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拍摄方向
  
  (一)正面角度
  
  正面角度是体现物体主要外部特征的最主要角度,它可以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或者局部,许多物体最易与其他物体相区别的面就是其正面,人们也往往将最能体现某物体特征的一面定义为该物体的正面。
  
  (二)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是从被摄体的正侧面拍摄,它往往用来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
  
  (三)斜侧面角度
  
  斜侧面角度往往是指介于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之间的角度,背斜侧面角度运用较少,斜侧面角度既能表现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又能表现物体侧面的特征,而且物体形象可有丰富多样的变化,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四)背面角度
  
  背面角度即从物体背后拍摄,在拍摄方向的四种角度中是一种较少被采用的角度,它往往能产生特别的效果,比较含蓄,给观众留下联想、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可以引人思考。
  
  第二节  拍摄高度
  
  (一)平角度
  
  平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个角度合乎或接近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视点。
  
  (二)仰角度
  
  仰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处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向上拍摄被摄体。
  
  (三)俯角度
  
  俯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处在正常视平线之上,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
  
  (四)顶角度
  
  顶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近似垂直地从被摄体上方自上而下拍摄。这种角度在拍摄中用的较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较少有这种自上而下几乎垂直的看视经验。所以,这种角度可以改变人物正常观察景物时看到的情形,画面各部分配置有较大变化,画面效果往往比较奇特,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比较强烈。
  
  第三节  拍摄距离
  
  (一)远景
  
  远景是从远距离拍摄所得到的画面景别,它能够包括被摄景物广阔的空间,包括较多的空间景物,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但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在远景画面中,可以表现自然环境、景物规模、数量、气氛、气势,表现自然景观和大的群众活动场面,情节、细节的塑造降到次要地位,空间环境塑造是画面的主要任务。
  
  (二)全景
  
  全景景别如果按成年人的人体来衡量,一般是指包括成年人人体的全身,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是指保留事物外部轮廓线完整,表现被摄对象全貌,并且被摄体周围没有过多空白的画面景别。
  
  (三)中景
  
  中景景别如果以成年人的人体来衡量,则是指人的腰腹以上(坐姿)或膝部以上(站姿),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是指包括其主要部分的大部分。
  
  (四)近景
  
  近景景别如果按成年人的人体来衡量,一般是指人的胸部以上的部分,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只包括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
  
  (五)特写
  
  特写画面如果按成年人的人体为标准来衡量,一般指人的肩部以上的部分,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是指事物的细部,避其外部轮廓线,深入其内部。运用长焦距镜头或运用短焦距镜头靠近拍摄,都可获得特写画面。
  
  三、考核知识点
  
  (一)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面角度、背面角度的特点。
  
  (二)平角度拍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仰角度、俯角度、顶角度拍摄的特点。
  
  (四)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定义、作用及处理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拍摄方向
  
  1.识记:决定拍摄角度的三要素;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面角度、背面角度的特点。
  
  2.领会: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面角度、背面角度各自的局限性。
  
  3.应用:结合拍摄主题,选择适当的角度,扬长避短,进行画面创作。
  
  (二)拍摄高度
  
  1.识记: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顶角度拍摄的特点。
  
  2.领会: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顶角度拍摄各自的局限性;平角度拍摄的客观性;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的主观性。
  
  3.应用:运用不同高度的拍摄角度,表现不同的对象,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形成有效的画面语言。
  
  (三)拍摄距离
  
  1.识记: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定义、作用及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领会:远景、特写的主观性,“两极镜头”的心理意义。
  
  3.运用:运用不同画面景别,准确表现拍摄对象,表现画面主题,形成镜头句式及影片节奏。
  
  第四章 画面造型任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规律,了解影响立体感、质感表现的因素,熟练掌握表现画面空间感、立体感、质感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空间感(透视感)
  
  (一)线性透视规律
  
  1.景物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则其影像大小不同,距离拍摄点近的物体影像大,越近则越大;距离拍摄点远的物体影像小,越远则越小。
  
  2.物体有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越远越靠拢,越远越集中,最后形成一点消失在天际中。
  
  (二)影响线性透视的因素
  
  1.拍摄方向影响到画面的线性透视,影响着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深度。
  
  2.拍摄高度也影响着画面线性透视的状况,拍摄高度是展示线性透视的起码条件。
  
  3.拍摄距离影响着画面的线性透视,拍摄点和景物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是造成线条收缩或急或缓的基本原因。
  
  (三)加强画面线性透视的方法
  
  1.镜头焦距对画面线性透视有明显影响。
  
  2.利用俯仰角度拍摄,有利于强化画面的线性透视。
  
  3.近距离拍摄有利于强化画面的线性透视。
  
  (四)空气透视规律
  
  1.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影调暗而深,远的物体的影调淡而浅,越远越浅,直至完全消失。
  
  2.物体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近处的色饱和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物体色彩饱和度差,而且趋于冷色。
  
  3.物体的明暗反差也有变化,近处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距离远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弱,越远越弱。
  
  4.物体的清晰度随远近距离不同而不同,近处的物体清晰度较高,远处的物体清晰度较差,显得模糊。
  
  (五)影响空气透视的因素
  
  1.空气中的介质会影响空气透视。
  
  2.光线方向也会影响到空气透视状况。
  
  3.前景是强调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的重要因素。
  
  4.多层景物能够使空间透视明显化,并富有节奏美感和韵味。
  
  5.控制景深,选择焦点,造成物体的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空气透视的重要方法。
  
  6.有效地利用滤镜,可以增强或减弱空气透视效果。
  
  第二节  立体感
  
  影响画面立体感的因素
  
  1.拍摄角度影响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2.光线也影响着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3.被摄体的背景状况也影响着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第三节  质感
  
  (一)物体的不同表面结构
  
  一般可以分成四大类,即粗糙表面结构、光滑表面结构、透明的物体、镜面的物体。
  
  (二)表现不同表面结构物体画面质感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线性透视规律;影响线性透视的因素;加强画面线性透视的方法。
  
  (二)空气透视规律;影响空气透视的因素;加强画面空气透视效果的方法。
  
  (三)物体的不同表面结构;表现不同表面结构物体画面质感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空间感(透视感)
  
  1.识记:线性透视规律;空气透视规律。
  
  2.领会:影响画面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状况的因素。
  
  3.应用:结合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规律,利用影响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状况的元素,根据主题表现需要,有效地强化或者弱化画面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状况。
  
  (二)立体感
  
  1.识记:影响画面立体感的各种因素。
  
  2.领会:角度、焦距、光线对物体立体感表现的作用。
  
  3.应用:运用有效方法,根据拍摄主题需要,加强或者弱化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三)质感
  
  1.识记:质感定义;不同表面结构的物体分类。
  
  2.领会:不同表面结构物体质感表现的用光方法。
  
  3.应用:运用正确地用光方法、拍摄角度等,很好地表现不同表面结构物体的画面质感;结合拍摄主题需要,适当地加强或者弱化物体质感表现。
  
  第五章 线条、形状、影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线条、形状、影调等基本画面造型元素在画面创作中的作用,掌握正确处理线条、形状和画面影调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线条
  
  (一)线条的分类
  
  一类是有形线条,一类是无形线条。
  
  (二)线条与视觉心理的关系
  
  不同的线条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这是运用线条进行画面创作的心理基础。
  
  (三)线条的提炼和运用
  
  第二节 形状
  
  (一)形状的意义
  
  认识意义、审美意义、象征意义、心理感受意义。
  
  (二)提炼和强化形状的方法
  
  第三节  影调
  
  (一)高调
  
  高调画面即以大面积的浅色调与小面积的深色调相对比形成的画面影调,在高调的画面中亮的和浅的色调占绝大多数面积,深的和暗的部分占得面积比较小,但是深的和暗的部分是画面的中心和重点。
  
  (二)低调
  
  低调画面即以大面积的深色调与小面积的浅色调相对比形成的画面影调,在低调画面中深的和暗的色调占绝大部分面积,浅的和亮的部分占比例比较小,但是浅的和亮的部分是画面的中心和重点。
  
  (三)正常影调
  
  正常影调的画面是指明暗反差正常、影调层次丰富、画面当中包含了由白到黑、由明到暗的各种层次影调的画面。
  
  三、考核知识点
  
  (一)有形线条与无形线条;线条与视觉心理的关系;提炼和运用线条的方法。
  
  (二)提炼和运用形状的方法。
  
  (三)高调画面、低调画面、中间调的特点及拍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线条
  
  1.识记:有形线条和无形线条的特点。
  
  2.领会:线条与人心理的关系。
  
  3.应用:掌握提炼和运用线条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将其与拍摄主题相结合,形成画面的视觉美感、节奏感。
  
  (二)形状
  
  1.识记:形状的意义。
  
  2.领会:形状的象征意义。
  
  3.应用:运用提炼和强化形状的方法,进行画面创作。
  
  第六章 色彩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与摄影有关的色彩学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各种技能改善和控制画面各部分的色彩状况及整体色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色彩学的基本知识
  
  (一)色彩的三属性
  
  色别、明度、饱和度。
  
  (二)原色、补色、消色
  
  红、绿、蓝是三原色。
  
  两种混合后呈白光的色光,或颜色混合呈消色的成对色均互为补色。
  
  所谓的消色就是指黑、白、灰。
  
  (三)色彩与人的心理
  
  1.色彩的冷暖;
  
  2.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3.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4.色彩的轻重与进退;
  
  5.色彩的社会文化内涵;
  
  6.色彩的象征性。
  
  第二节  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
  
  (一)固有色
  
  (二)光源色
  
  (三)环境色
  
  (四)摄影器材及感光材料的特性
  
  (五)滤光镜
  
  第三节  色彩的处理
  
  (一)画面色彩要真实正确还原。
  
  (二)色彩运用要简洁而有特点。
  
  (三)形成色彩的重音。
  
  (四)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五)建立色彩重音。
  
  (六)形成画面色彩基调。
  
  三、考核知识点
  
  (一)色彩的三属性;原色、补色、消色的定义及原理;色彩与人心理的关系。
  
  (二)影响物体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因素。
  
  (三)画面色彩的真实正确还原;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画面色彩基调。
  
  四、考核要求
  
  (一)色彩学的基本知识
  
  1.识记:色彩的三属性;原色、补色、消色的概念。
  
  2.领会:色彩之间的互补关系;色彩与人心理的关系。
  
  3.应用:利用补色原理,调整摄像机白平衡或者运用摄影滤光镜,控制画面色彩。
  
  (二)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
  
  1.识记: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定义和内涵。
  
  2.领会:不同摄影材料对画面色彩还原的差异。
  
  3.应用:运用正确方法,结合创作主题需要,调控影响画面色彩的各项因素。
  
  (三)色彩的处理
  
  1.识记:色彩重音、画面色调的定义和内涵。
  
  2.领会:画面色彩真实正确还原的标准;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内涵。
  
  3.应用:结合创作主题,有效处理画面色彩、色调,利用画面色彩形式,表达创作者主观情感。
  
  第七章 光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各种光线的性质、特点,掌握选择光的方向、高度、强度、色温等技能和方法,结合画面主题创作需要选择光线、调整光线、运用光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光线的作用
  
  光线决定着画面的造型效果,光线会影响事物的色彩。
  
  光线影响着事物空间感、立体感、质感的表现。
  
  光影的有规律的排列、变化,可以形成画面的节奏,可以增强画面的形式美。
  
  光线可以渲染画面的气氛。
  
  光线可以表现画面的情感。
  
  第二节  室外自然光
  
  (一)室外直射光
  
  1.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光线的特点及应用,包括早晨和黄昏(日出和日落)时间段、上午和下午(正常照明时刻)时间段、中午(顶光照明时刻)时间段。
  
  2.不同方向的光线的特点及应用:包括顺光、侧光、斜侧光、侧逆光、逆光。
  
  (二)室外散射光
  
  室外散射光照明所包括的各种不同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都有比较接近的特点:光线柔和,照明均匀;亮暗反差小,影调较平;光线无明显的投射方向;色温偏高,色调偏冷;物体受光面、阴影面、投影不明显;面上照明与点上照明区别较小。
  
  包括天光(日出前和日落后)、阴天、雨雪天、雾天几种光线情况。
  
  第三节 室内自然光
  
  (一)室内自然光的特点
  
  受到建筑物的门、窗的面积大小和数量以及门窗介质性质的影响。
  
  被摄体距室内门、窗的远近。被摄体距离门、窗近,被摄体就亮;被摄体距离门、窗较远,被摄体就暗。
  
  受太阳光投射角度和强度的影响。
  
  受到室外景物的影响。
  
  受到室内景物的反射率的影响。
  
  (二)室内自然光的运用
  
  防止曝光不足;进行亮度平衡;保证色温平衡;选择好光线的方向和性质。
  
  第四节  反光板
  
  (一)分类
  
  柔和反光式和单向反射式。
  
  (二)优点:
  
  反光色温与主光色温一致;不需人工能源;制作简易且携带方便。
  
  (三)作用
  
  缓和反差,显现暗部层次;校正偏色,力求色彩统一;具有“移光”效果;修正日光不足,达到照明平衡;模拟真实的效果光;在拍摄场景中做底子光。
  
  (四)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反射光太强太亮;反光板位置不准确;反光板角度偏低;区域性照明,光痕明显。
  
  三、考核知识点
  
  (一)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
  
  (二)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各自优缺点;直射光和散射光的特点;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光线的特点及运用;不同方向光线的特点及运用;天光时间、阴天、雨雪天、雾天光线的特点及运用。
  
  (三)室内自然光的特点;亮度平衡、色温平衡的方法。
  
  (四)反光板的分类、作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光线的作用
  
  1.识记:光线对于画面创作的意义。
  
  2.领会:“摄影是用光来作画”、“光线是联系在天地之间的琴弦”的内涵。
  
  3.应用:运用光线表达画面情感、气氛。
  
  (二)室外自然光
  
  1.识记:室外直射光、室外散射光的定义;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光线的特点;不同方向光线的特点。
  
  2.领会:室外自然光与室内自然光、人工光各自的优缺点。
  
  3.应用:运用不同时间段的光线,把握其优缺点,结合创作主题,进行画面创作。
  
  (三)室内自然光
  
  1.识记:室内自然光的特点。
  
  2.领会:室内自然光的优缺点;亮度平衡、色温平衡。
  
  3.应用:把握室内自然光的特点,完成画面创作。室内自然光条件下的画面创作是影视摄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四)反光板
  
  1.识记:反光板的分类;反光板与人工灯具相比的几个优点。
  
  2.领会:反光板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及其原因。
  
  3.应用:运用反光板调整光比、控制画面反差、调整画面色彩,根据主题拍摄需要及现场实际条件,选择和运用多块反光板。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a)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i.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相辅相成的,考试大纲中列出的内容都可以在教材当中得到细化内容。
  
  ii.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考核目标的设定主要是针对拍摄实践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
  
  b)关于教材
  
  推荐教材:《摄影构图》  郭艳民 着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摄影构图艺术》  李兴国 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摄影构图学》  郑国恩 着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c)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拓宽获得本专业知识的渠道,可以利用摄影报纸、杂志、网站、论坛等丰富学习内容。
  
  d)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传统或数码照相机,具备基本的进行摄影训练的条件;要求学生购买教材或者教学课件,具备必要的学习条件。
  
  e)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部分题型举例
  
  一、填空:
  
  1.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包括_______、_______、前景、背景、空白。
  
  2.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决定任何一个拍摄角度,它们分别是拍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将陪体处理在画内的摄影方法属于:
  
  A.封闭式构图     B.开放式构图
  
  C.间接处理陪体    D.S型构图法
  
  2.可以简化画面背景的方法包括:
  
  A.短焦距镜头拍摄     B.小光圈拍摄
  
  C.逆光拍摄      D.风景拍摄
  
  三、多项选择题:
  
  1.仰角度拍摄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A.简化背景    B.压缩前景景物
  
  C.表达主观感情  D.表现纵深线条
  
  2.早晨和黄昏时间段的自然光具有下列特点:
  
  A.色温较高
  
  B.入射角度较低,投影较长
  
  C.时间短,变化快
  
  D.物体受光面和阴影面反差较大
  
  四、简答题:
  
  1.请列出几种常见的构图样式,并分析其特点。
  
  2.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面角度、背面角度在摄影中各有什么特点?
  
  五、论述题:
  
  1.常用的简化背景的方法有哪些?各自使背景简化的原理是什么?
  
  2.逆光照明的特点是什么?逆光拍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北京08自考中外摄影史考试大纲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中外摄影史》是图片摄影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摄影的发展过程,了解各种摄影风格、摄影流派的成因及特点,了解着名摄影家的代表作品,了解各种摄影理论之间的继承和演变,通晓摄影艺术的渊源与现状,开阔眼界,打开创作思路。
  
  Ⅱ、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外国摄影史部分
  
  第一章 摄影术的诞生及
  
  初创期的艺术探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摄影术产生的过程,知晓摄影术的最初来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
  
  1.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
  
  2.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3.“负正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
  
  第二节  摄影初创期的艺术探索
  
  1.摄影术的应用和改进
  
  2.早期肖像摄影与希尔、亚当森
  
  3.早期风光摄影与勒·格雷
  
  4.地志考察摄影与汤普逊、奥沙利文
  
  三、考核知识点
  
  (一)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及其作品
  
  (二)早期肖像摄影的特点及其代表摄影家
  
  (三)早期风光摄影的特点及其代表摄影家
  
  (四)地志考察摄影及其代表摄影家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摄影术的正式诞生时间、发明人、代表作品。
  
  2.领会:早期肖像摄影、风光摄影、地志考察摄影的特点。
  
  3.应用:从早期摄影术出现,了解摄影创作的分野;联系后来摄影艺术的发展,了解不同类型摄影的本质内涵。
  
  第二章 画意摄影的崛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画意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了解画意摄影的具体创作技法和美学观念,学习其早期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情景画意摄影与雷兰德
  
  1.高艺术(High Art)摄影
  
  (1)观念:“掩盖平凡和丑陋”,阐述道德,给人教益。
  
  (2)题材:避免表现日常生活,常用流行诗、历史传说、《圣经》故事、寓言、基督生活为题材。
  
  (3)前期拍摄:搭置精巧布景、精心安排模特。
  
  (4)后期制作:采用叠印法,制作较难。
  
  2.雷兰德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节  风俗画意摄影与罗宾逊
  
  1.画意摄影特点
  
  (1)表现个性和才华,反对刻板的传统模式;
  
  (2)美感比题材本身重要,影调、线条、平衡等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画面的现实意义;
  
  (3)为了美的效果,世俗和丑陋的题材要避免。
  
  2.罗宾逊及其代表作品
  
  第三节  画意人体摄影与画意静物摄影
  
  三、考核知识点
  
  (一)情景画意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二)雷兰德及其代表作品
  
  (三)高艺术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四)画意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五)画意人体摄影、画意静物摄影的概念及其创作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高艺术摄影、画意摄影的特点。
  
  2.领会:画意摄影的审美标准。
  
  3.应用:情景画意摄影、风俗画意摄影、画意人体摄影、画意静物摄影的创作技法;结合现代摄影技术进行画意摄影创作。
  
  第三章 摄影的第一个
  
  “经典时代”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摄影史上第一个“经典时代”的代表摄影家及其摄影作品,了解这一阶段摄影创作的美学观念及创作技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像摄影与卡梅伦、纳达尔
  
  1.卡梅伦拍摄的人像摄影的特点
  
  (1)不摆布,较注意控制光线;
  
  (2)拍摄着名诗人、科学家、艺术家,表现其“内在的伟大性”;
  
  (3)被公认为19世纪最伟大的女摄影家。
  
  2.纳达尔拍摄的人像摄影的特点
  
  (1)打破全身像的固定格式,拍摄半身像或者特写;
  
  (2)被摄对象自己随意选择姿势,而非刻意安排造型;
  
  (3)背景简单,集中表现人物。
  
  第二节  自然主义摄影与爱默森
  
  1.自然主义摄影的特点
  
  (1)在自然环境中拍摄自然景物,强调对自然的直接感受;
  
  (2)要求主题的真实性而非有意的安排、设计;
  
  (3)构图依据场景、内容而定,而非强加的“艺术准则”;
  
  (4)提出“焦点摄影理论”,人的视觉中间清晰,边缘模糊,摄影不必最清晰,这会更加自然。
  
  2.爱默森及其代表摄影作品
  
  第三节  风土摄影与柯蒂斯、庞汀
  
  三、考核知识点
  
  (一)卡梅伦、纳达尔人像摄影的特点
  
  (二)自然主义摄影的概念及内涵;爱默森摄影作品的特点
  
  (三)风土摄影的概念及内涵;柯蒂斯、庞汀摄影作品的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自然主义摄影的概念及内涵;风土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2.领会:摄影史上第一个“经典时代”的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意义。
  
  3.应用:了解爱默森、柯蒂斯、庞汀等摄影家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清楚认识其对当代摄影创作的意义。
  
  第四章 摄影转型期的变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成熟,摄影创作观念及摄影美学观念发生转变,摄影逐渐摆脱对绘画的崇拜和依赖,越来越强调摄影本体的东西。掌握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摄影家及其作品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摄影技术的成熟
  
  第二节  画意摄影的转型与印象主义摄影
  
  1.印象主义摄影的观念及创作方法
  
  (1)从印象派绘画中获得灵感,力求再现光线气氛和视觉印象;
  
  (2)画面锐度、清晰度在某些情况下完全用不着,画面可以完全置于焦点之外;
  
  (3)针孔成像;
  
  (4)柔焦镜头;
  
  (5)放大时使用漫射滤光镜;
  
  (6)戏剧性的修底片;
  
  (7)在照片上直接用画笔画出朦胧的效果。
  
  第三节  摄影流派组织的先驱——连环会
  
  1.连环会的创作主张
  
  反对皇家摄影学会:
  
  (1)把各种摄影混为一谈。
  
  (2)用画家、雕刻家和其他非摄影人士评审艺术摄影作品。
  
  (3)将摄影题材分为优劣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风光、肖像、景物等。
  
  2.连环会的结构及作用
  
  (1)努力使成员国际化,按摄影作品艺术质量在世界范围选拔会员,摄影家以成为会员为荣。
  
  (2)各个国家会员都形成一个“环”,主席由各“环”轮流担任;属于松散的摄影家联盟。
  
  (3)在各国组织艺术摄影展览,促进了国际性的画意摄影的发展。
  
  (4)1909年重组,改名为“伦敦摄影家沙龙”,是今天“沙龙摄影”命名的起点。
  
  第四节  旧时代的终结者——摄影分离派
  
  1.摄影分离派的观念
  
  (1)摒弃画意摄影中纯仿画的手法,提出了纯摄影主义的理论。
  
  (2)强调在技术上、创作上更多考虑摄影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更纯粹,独立于绘画之外。
  
  2.摄影分离派的组织形式及成果
  
  (1)1902年,由美国摄影家斯蒂格利茨创办,一直是他一个人组织领导经营,挑选作品展览、发表。
  
  (2)1905年在纽约第五街开设“291展厅”;后还出版季刊《摄影作品》。
  
  (3)1917年,展厅关闭、季刊停刊,摄影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画意摄影再不是“前卫”运动。
  
  三、考核知识点
  
  (一)这一时期摄影技术的新发展
  
  (二)印象主义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三)连环会的艺术主张及其代表摄影家
  
  (四)摄影分离派的摄影观念及摄影技法;摄影分离派代表摄影家及其作品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印象主义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2.领会: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的摄影艺术主张。
  
  3.应用:了解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摄影家的创作方法及其代表作品,以相关知识读解当时作品,思考其对当代摄影的作用。
  
  第五章 现代摄影的滥觞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现代摄影的发端以及现代摄影的主要类别,掌握早期摄影与现代摄影的异同,了解现代摄影着名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即时摄影与斯蒂格利茨
  
  第二节  纯粹摄影与斯泰肯
  
  第三节  直接摄影与斯特兰德
  
  1.直接摄影的特点
  
  (1)拍摄日常景物、工业、建筑、城市、居民等题材,强调表现“原有景色”,强调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非“社会写实”。
  
  (2)局限:
  
  ①由于影调、细节非常精致,造成主、次部分同样清晰,所以,视点和光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②一些摄影者很容易沉迷于相机和胶片的技术性能,拍摄仅仅展现技巧的照片。
  
  三、考核知识点
  
  (一)即时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二)纯粹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三)直接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即时摄影的概念及内涵;纯粹摄影的概念及内涵;直接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2.领会:现代摄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3.应用:学习即时摄影、纯粹摄影、直接摄影的审美观念及创作技法,用来读解现代摄影作品,开拓创作思路,进行画面创作。
  
  第六章 摄影的第二个
  
  “经典时代”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F64小组、“摄影视觉”理论、“区域曝光”理论,了解本时期代表摄影家及其作品,对其创作观念进行深刻领悟,对其创作技法进行模仿、借鉴。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精细摄影与“F64小组”
  
  1.F64小组的创作观念及创作特点
  
  (1)反对画意摄影的柔焦,尽可能用小光圈,求得鲜明质感。
  
  (2)多用大型相机,最小光圈F64,故名F64团体(小组)。
  
  (3)创作方法:熟练使用滤光镜,提炼丰富的画面影调。
  
  第二节  “摄影视觉”与摄影大师韦斯顿
  
  第三节  “区级系统”与摄影大师亚当斯
  
  三、考核知识点
  
  (一)精细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二)“摄影视觉”理论的内容
  
  (三)“区级系统”理论的内容
  
  (四)F64小组、韦斯顿、亚当斯的创作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精细摄影的概念及内涵:“摄影视觉”理论的内容:“区级系统”理论的内容。
  
  2.领会:摄影史上第二个“经典时代”产生的背景。
  
  3.应用:运用区域曝光法进行摄影创作;通过了解F64小组创作理论、摄影视觉、区域曝光法等,读解当时的摄影作品,丰富当代的摄影创作。
  
  第七章 纪实摄影的主流地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纪实摄影的丰富内涵,了解其各种类型的特点,如新闻摄影、专题摄影、报道摄影、摄影调查等。学习并掌握其创作观念及创作方法,完成自己的摄影创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早期战地摄影与芬顿、布雷迪
  
  1.芬顿的战地摄影
  
  拍摄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编成一本有360张照片的影册;由于技术落后,通常是在战斗开始前和结束后拍摄。
  
  2.布雷迪的战地摄影
  
  (1)组织了20余人拍摄美国南北战争,拍摄了一万余幅照片,1886年完成了《战争纪实》一书;
  
  (2)对美国摄影形成于欧洲不同的性质和内涵起了重要作用,使写实摄影贯穿美国摄影历史始终。
  
  第二节  摄影介入传媒与雅各布·里斯
  
  第三节  社会纪实与刘易斯·海因
  
  1.社会纪实摄影的观念
  
  (1)通过相机记录下某种社会状态,进而起到影响社会发展的作用;
  
  (2)将镜头对准新兴的城市,对城市现状进行深层揭露,而非歌功颂德;
  
  (3)关注拍摄对象对社会的影响,关注社会上与人类生命意义相关的事件。
  
  第四节  “堪的派”与萨洛蒙
  
  第五节  摄影调查与埃文思、兰格
  
  1.摄影调查的创作特征
  
  (1)不再是自发的纪实摄影,而是以政府机关为中心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运动,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个人活动,先后共雇用了11位摄影家,拍摄了272000多张照片;
  
  (2)斯特莱卡式的纪实摄影:统一策划、指挥,提供相关资料,制定完备拍摄计划,有明确的拍摄目的;
  
  (3)在充分策划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保持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第六节  “人情味”纪实与杜瓦诺、维吉
  
  1.“人情味”纪实摄影的特点
  
  以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大都市迅速发展为背景;和纪实摄影萌芽期的都市摄影有明显的区别:
  
  (1)讴歌城市的活力、揭示城市的阴暗面、描绘城市边缘人;
  
  (2)不再强调照片的社会改革力量,更为客观;
  
  (3)淡化了激进的情感色彩,对现代都市进行嘲讽和调侃,并带上明显的商业色彩。
  
  2.杜瓦诺和维吉的摄影特点
  
  第七节  新闻摄影与爱森斯塔特
  
  第八节  专题摄影与尤金·史密斯
  
  1.尤金·史密斯专题摄影特点
  
  (1)“PICTURE STORY”、“PHOTO EASSAY”,有时被译为“图片故事”、“摄影文章”,随后发展成为“报道摄影”;
  
  (2)史密斯的《乡村医生》具有“经典性”和“转折性”,将专题摄影向前大大推进;
  
  (3)“点题照片(题图照片)”、“重点照片”、“压轴照片”、“旁衬照片”观念及手法的形成;
  
  (4)详尽认真的前期准备,搜集资料,分析思考,制定拍摄计划;
  
  (5)“抓拍为主,摆拍为辅”的拍摄方法。
  
  第九节  摄影报道期刊及其记者群
  
  第十节  玛格南图片社及其摄影师
  
  1.玛格南图片社
  
  (1)背景:为了摆脱当时的编辑与摄影师的关系,保证摄影师的权力和利益。
  
  (2)发起人:罗伯特·卡帕;Magnum原意“大酒瓶”;1947年成立于巴黎,后总部转纽约。
  
  (3)风格:以纪实见长,“生活的忠实见证人”。
  
  (4)组织形式:严格的入会选拔制度;各位会员保持独立立场和观点;会员均为在职摄影家,自行制定作品的缴纳和推销政策;利润按所交作品多少分配。“像病人接管的医院”。
  
  (5)地位:世界上第一个新闻摄影师的独立组织,“世界的眼睛”。
  
  2.玛格南图片社着名摄影师及其代表作品
  
  三、考核知识点
  
  (一)早期战地纪实概况
  
  (二)社会纪实摄影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三)“堪的派”的艺术主张
  
  (四)摄影调查的创作观念及其创作方法
  
  (五)新闻摄影的特点
  
  (六)专题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七)报道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八)玛格南图片社的运营方式、创作主张及其代表摄影师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摄影调查、新闻摄影、专题摄影、报道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2.领会:纪实摄影的内涵和外延,纪实摄影成为摄影主流的历史原因。
  
  3.应用:运用社会纪实摄影、摄影调查、新闻摄影、专题摄影、报道摄影的创作方法,进行摄影创作。    第八章 摄影的第三个“经典时代”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摄影史上第三个“经典时代”的主要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学习和掌握这一时期的经典摄影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决定性瞬间”与社会纪实大师布列松
  
  第二节  “为了人类”摄影与战地纪实大师卡帕
  
  第三节  现代人像与肖像大师卡什、纽曼
  
  三、考核知识点
  
  (一)决定性瞬间理论
  
  (二)卡帕的战地摄影特点
  
  (三)卡什和纽曼的人像摄影作品各自的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2.领会:现代人像摄影的特点。
  
  3.应用:运用决定性瞬间理论进行纪实摄影拍摄;运用现代人像摄影创作的方法和观念进行人像摄影创作。
  
  第九章 现代主义摄影的交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现代主义摄影的概念和内涵,了解现代主义摄影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如抽象摄影、达达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现代主义摄影的早期实验
  
  1.光效应摄影
  
  (1)利用光的效果、光影的变化体现运动的美感;
  
  (2)主要方法:表现动体的虚化影像,晃动相机、变焦镜头迅速变焦、广角镜头夸张变形、彩色胶卷的巧妙利用、利用自然形态下有规律的光影组合等。
  
  第二节  抽象摄影与莫霍利·纳吉
  
  1.抽象的概念
  
  “Abstract”,原意为离开、抽出来:“抽象”即抽掉具体的形象,所谓具体形象指的是具体的景或物;抽象即无对象,作品中没有与客观世界直接对应的物象。
  
  2.抽象的基本特征
  
  (1)艺术家彻底摆脱了对现实世界客观形象的模仿和再现,画面上没有具体的、可指认的物象,仅仅有线条、形体、色块、光点、影调等纯形式的组合。
  
  (2)即使有可指认的物象,它也不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而是远远超出了其具象的意义。
  
  3.抽象摄影技巧
  
  (1)物影照片及光影抽象实验
  
  (2)抽象变形
  
  (3)具象中的抽象
  
  (4)模糊抽象
  
  (5)意外效果试验
  
  (6)象征主义摄影
  
  4.莫霍利·纳吉的创作
  
  (1)照片拍摄点与众不同,如仰拍、俯拍、压缩地平线、斜形构图等,将结构形式发挥到极致。
  
  (2)鼓励学生将投影用于画面之中,并使用绘画和摄影混合的方法、剪辑的方法和各种制作技术,改变和强化照片的结构。
  
  (3)迁居美国后,在芝加哥建立新设计学校,将其命名为“新鲍豪斯”,将其理论及教学观念搬到美国;同时开创了摄影教学授予毕业资格的先例。
  
  (4)纳吉从不把自己看成摄影家,也很少拍照片,但在宣传摄影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方面不遗余力,是现代摄影的一位重要人物。
  
  第三节  达达主义与摄影蒙太奇
  
  第四节  超现实主义摄影与曼·雷、哈尔斯曼
  
  1.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特征
  
  (1)希望通过幻觉更深入地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超越一般认识的真实境界。
  
  (2)作品成为一种悖论:影像形象产生由潜意识创作,通常建立在幻觉和空想上,但又要通过最强烈的现实性和最清晰的细节表现。
  
  (3)摄影可以将幻想和现实结合为一体,成为创作超现实主义影像的理想工具;作品中经常充斥着精确表现现实的画面及其奇特组合。
  
  (4)本质上,表现非理性和反叛的观念,具有荒诞色彩,常用来表现荒诞的幻想、病态的意识、偶然的“视像”。
  
  2.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直接拍摄法
  
  (2)影像合成法
  
  3.曼·雷的创作
  
  (1)曾参与立体派、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等各种艺术流派活动,进行了抽象摄影的多方面的重要实验,并且在摄影领域以多种摄影技术试验家而着称。
  
  (2)实验包括:物影照片;使画面产生负像反转效果;以粗糙的底片颗粒使画面产生抽象性;采用特殊角度、局部大特写夸张细节;多次曝光等。
  
  第五节  新客观主义摄影与主观主义摄影
  
  三、考核知识点
  
  (一)抽象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摄影蒙太奇的概念及其内涵
  
  (三)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四)新客观主义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五)主观主义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抽象摄影、摄影蒙太奇、超现实主义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2.领会:现代主义摄影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
  
  3.应用:应用抽象摄影、摄影蒙太奇、超现实主义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的创作方法,进行摄影创作。
  
  第十章 现代摄影的鼎盛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近几年摄影业发展的新情况,介绍当代摄影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商业摄影、后现代摄影和数码摄影的概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彩色时代”与“黑白魅力”
  
  第二节  照相工业东移与亚洲摄影
  
  第三节  商业摄影的发达繁盛
  
  第四节  摄影活动的全球化
  
  第五节  影像的解构、后现代摄影及数码摄影的兴起
  
  1.后现代摄影的主要创作方法
  
  (1)摄影与美术相互越界、混合与综合。
  
  (2)解构权威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对艺术品的“崇高感”和“原创性”抱以讥讽的态度。
  
  (3)大胆“挪用”传统,展开与艺术传统的重新对话。
  
  (4)对现实生活中的图像与信息采取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将其自由地运用于作品中。
  
  (5)突破禁忌,蔑视存在于人们心中或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观看和表现的规范。
  
  (6)身体成为后现代摄影的一个重要视觉议题。
  
  (7)尽管在后现代摄影中摄影与其他媒介广泛杂交,但是纯粹摄影仍然是后现代摄影的一大主流。
  
  (8)传统的摄影类型、摄影观念发生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商业摄影的主要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二)后现代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三)数码摄影的利弊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商业摄影的特征;后现代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2.领会:彩色摄影与黑白摄影各自的优劣。
  
  3.应用:应用商业摄影、后现代摄影、数码摄影的观念和技术进行摄影创作。
  
  中国摄影史部分
  
  第一章 1844—1937年的
  
  中国摄影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早期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了解这一时期摄影术的技术水平、艺术创作状况,要求学生掌握早期摄影家的创作理论,了解其代表性摄影作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早期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
  
  (一)早期摄影术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二)早期着名摄影师。
  
  第二节  艺术摄影的兴起
  
  (一)艺术摄影兴起的基础。
  
  (二)着名的艺术摄影团体及其着名摄影家。
  
  三、考核知识点
  
  (一)早期摄影术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开照相馆,以师带徒。
  
  2.摄影术传入中国的前五十多年,基本上都用作留取容貌、纪录现实,很少有人想把摄影当作艺术创作手段。
  
  3.十九世纪末,戏照和化装照盛行。
  
  4.对中国画的创作影响不大,反而从中国画创作中受到影响。
  
  (二)早期的摄影艺术理论
  
  对摄影艺术特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摄影艺术的民族化问题。
  
  (三)北京光社、上海华社、上海黑白影社的摄影活动及其特点。
  
  (四)陈万里、郎静山、吴中行、张印泉及其摄影风格。
  
  四、考核要求(考核知识点各项的细化)
  
  1.识记:早期摄影术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2.领会:早期的摄影艺术理论。
  
  3.应用:集锦摄影观念及方法。
  
  第二章 1937—1949年的
  
  中国摄影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革命根据地的摄影事业情况,介绍其中着名的摄影家及其作品。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摄影和大时代背景相结合,功能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创作指导思想和理论也有新的发展。要求同学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透彻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理论及摄影实践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摄影概况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摄影理论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着名摄影家
  
  三、考核知识点
  
  (一)革命根据地的摄影特点及摄影理论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是新的时代、新的社会里的新的摄影;
  
  2.人民和战士,既是拍摄的主要对象,也是作品的主要接收者和欣赏者,摄影成了人民自己的艺术;
  
  3.主要为纪实摄影,从创作方法来讲,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摄影。
  
  (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沙飞、吴印咸、徐肖冰及其作品等。
  
  四、考核要求(考核知识点各项的细化)
  
  1.识记:革命根据地的摄影特点及摄影理论。
  
  2.领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摄影事业的影响。
  
  3.应用:现实主义的纪实摄影方法。
  
  第三章 1950—1975年的
  
  中国摄影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这一阶段的中国摄影可以分为孕育时期、起步时期和挫折时期,了解不同时期中国摄影发展的状况,了解不同时期的摄影理论及摄影实践,学习着名摄影家的创作方法及创作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中国摄影的孕育时期(1950—1956年)
  
  1.孕育时期中国摄影的大事
  
  2.孕育时期中国摄影的特点
  
  (1)在题材选择上,首先充分注意和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事件。
  
  (2)新闻摄影作品中的佼佼者,成为摄影艺术的主体,真实性、纪实性、艺术性紧密结合。
  
  (3)对新世界、新生活、新人物热情讴歌,是这一时期摄影创作的基调和主旋律。
  
  3.孕育时期代表摄影家及其作品
  
  第二节  新中国摄影的起步时期(1957—1965年)
  
  1.起步时期中国摄影的大事
  
  2.起步时期中国摄影的特点
  
  (1)摄影被逐渐“功能化”,摄影不再是表达个人内在世界的艺术语言,而是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工具。
  
  (2)摄影家成为一个个主题的实现者,不能迷恋于个人情趣,而要调动一切摄影语言为预设的主题服务。
  
  (3)非正常的做法出现:镜头前的人物总是笑容满面的亢奋状态;摄影家可以干预和摆布对象;摄影取材明确规定不能拍摄“社会主义的阴暗面”。
  
  3.起步时期代表摄影家及其作品
  
  第三节  新中国摄影的挫折时期(1966—1975年)
  
  1.挫折时期中国摄影的大事
  
  2.挫折时期中国摄影的特点
  
  (1)“题材决定论”、“主题先行”的创作方法盛行。
  
  (2)江青推行“样板摄影”,即规范化、模式化,把摄影推向为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的顶峰。
  
  (3)并非一无是处,文革摄影构成中国摄影史上的图像奇观,没有哪个时代的摄影在精神方向上会如此一致,摄影家个人已经成为时代的一部分,已经消失在那个充满激情和迷惘的时代中。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孕育时期中国摄影的特点
  
  (1)在题材选择上,首先充分注意和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事件。
  
  (2)新闻摄影作品中的佼佼者成为摄影艺术的主体,真实性、纪实性、艺术性紧密结合。
  
  (3)对新世界、新生活、新人物热情讴歌,是这一时期摄影创作的基调和主旋律。
  
  (二)起步时期中国摄影的特点
  
  (1)摄影被逐渐“功能化”,摄影不再是表达个人内在世界的艺术语言,而是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工具。
  
  (2)摄影家成为一个个主题的实现者,不能迷恋于个人情趣,而要调动一切摄影语言为预设的主题服务。
  
  (3)非正常的做法出现:镜头前的人物总是笑容满面的亢奋状态;摄影家可以干预和摆布对象;摄影取材明确规定不能拍摄“社会主义的阴暗面”。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孕育时期、起步时期、挫折时期中国摄影的大事。
  
  2.领会:孕育时期、起步时期、挫折时期中国摄影的特点。
  
  3.应用:“真实性、纪实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摄影方法。
  
  第四章 新时期的中国摄影(1976—2006年)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新时期中国摄影的发展情况,了解新的摄影理论、摄影风格、摄影流派,学习新的摄影观念和摄影方法,并且注意思考时代发展与摄影创作的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四五”运动摄影及其作品展览
  
  1.“四五”运动摄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大批群众自发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并流行天安门诗抄:“四人帮”禁止专业摄影记者到现场拍照,一批业余摄影爱好者,自发拍下了当时的镜头。
  
  2.“四五”运动摄影的意义
  
  (1)“四五”运动摄影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同时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
  
  (2)“四五”运动摄影真正从真实的现实生活出发,从真切的生活体验、真实的情感出发,不唯书、不唯上,意味着当代中国摄影界历史性变革的发端。
  
  (3)“四五”运动摄影为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一批传世之作,涌现了一批摄影新人。
  
  第二节  新时期新闻摄影及中国荷赛获奖摄影家
  
  1.中国摄影师荷赛获奖记录
  
  (1)北京摄影师杨绍明的《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获1988年新闻人物单幅三等奖。
  
  (2)山东《大众日报》记者李楠的《聊城少儿杂技学校》获1996年艺术单幅一等奖。
  
  (3)中新社记者王瑶的《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获2000年艺术组照一等奖。
  
  (4)中新社记者贾国荣的《中国的体操运动员正在实现冠军梦》获2002年体育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5)《天津日报》记者祁小龙的《针灸减肥》获2003年科技类单幅三等奖。
  
  (6)北京摄影师卢广的《艾滋病村》获2004年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武汉晚报》记者邱焰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获2004年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李小双体操学校》2005年获得体育专题类组照三等奖。
  
  (7)《广州日报》记者周馨的《泰国民众纪念印尼大海啸死难者》、《深圳商报》记者余海波《大芬油画村》分别获得2006年艺术娱乐类单幅、组照二等奖。
  
  2.新时期的战地摄影记者:唐师曾、曾璜、黄文
  
  第三节  新时期艺术摄影代表摄影家及其作品
  
  1.陈复礼及其代表作品
  
  2.陈复礼的影画合璧
  
  3.陈长芬的《长城》、《大地》作品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
  
  1.解海龙的《希望工程》
  
  2.焦波的《俺爹俺娘》
  
  3.赵铁林的《小姐的故事》
  
  4.贺延光的《非典纪实》
  
  第五节  新时期中国商业摄影
  
  1.商业人像摄影
  
  卡尔·吴波、黑冰等商业人像摄影师及其代表作品。
  
  2.广告摄影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四五”运动摄影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二)新时期新闻摄影的主要特点。
  
  (三)纪实摄影、专题摄影、报道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
  
  (四)商业摄影的特点及其内涵。
  
  (五)“四五”运动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专题摄影、报道摄影、商业摄影的代表摄影家及其创作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新时期中国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专题摄影、报道摄影、商业摄影的概念及内涵。
  
  2.领会: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报道摄影的联系和区别。
  
  3.应用:深刻理解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专题摄影、报道摄影、商业摄影的内涵及外延,学习着名摄影家的作品,借鉴其创作方法进行摄影创作。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1.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大家公认的权威的《中国摄影史》、《世界摄影史》大学专业教材,因此,考试大纲只是参考了某些版本的相关着作。其中,尤其是中国摄影史部分,可供参考的资料更少,更不系统。
  
  2.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二、推荐教材
  
  1.中国摄影史部分目前基本没有理想的、成型的教材,仅有《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供参考。
  
  2.世界摄影史部分基本参照《世界摄影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三、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1.理论联系实际。在了解摄影技术、摄影艺术理论发展变化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摄影实践,以便于准确、深刻地理解和体会相关内容。
  
  2.广泛搜集摄影史料。因为目前中外摄影史着作较少,其完善性、权威性还有待提高,所以大家在自学过程中要拓宽视野,不要囿于教材讲授的广度和深度,多渠道搜集资料。
  
  3.以摄影家和摄影作品为纲。摄影家、摄影作品是构成摄影史的核心内容,以此为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需要参看大量的摄影作品,摄影互联网站、摄影画册都是很好的、很重要的课外学习资料。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试题型为填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论述、摄影作品分析等。
  
  3.每次考试试题应为A、B卷,并附有标准答案或答案大纲。
  
  4.逐步建立该课程题库,试卷逐步实现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组成。
  
  部分题型举例
  
  一、填空:
  
  1.摄影术正式诞生于______年的______国,其发明人是______。
  
  2.法国着名摄影家布列松提出了着名的 ______理论。
  
  3.美国着名摄影家亚当斯发明了_____曝光法,对此后的摄影创作影响很大。
  
  4.中国最早的摄影理论专着是着名_________着的 《             》。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摄影史上,被称作“艺术摄影之父”的摄影家是:
  
  A.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
  
  B.亨利·佩奇·罗宾逊
  
  C.朱丽娅·玛格丽特·卡梅伦
  
  D.尤金·史密斯
  
  2.在世界摄影史上,被称作“新闻摄影之父”的摄影家是:
  
  A.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B.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C.罗伯特·卡帕
  
  D.大卫·西蒙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摄影家以风光摄影见长的有:
  
  A.陈复礼
  
  B.安塞尔·亚当斯
  
  C.哈尔斯曼
  
  D.邓伟
  
  2.下列摄影组织或摄影理论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有关的是:
  
  A.玛格南图片社
  
  B.区域曝光法
  
  C.决定性瞬间理论
  
  D.纪实摄影
  
  四、简答:
  
  1.什么是F64小组?请简述其主要摄影家及其创作主张?
  
  2.什么是“区域曝光法”?
  
  五、论述:
  
  1.什么是纪实摄影?请论述其定义及创作方法。
  
  2.什么是观念摄影?请论述其定义及创作方法。
  北京08自考摄影感光材料应用原理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摄影感光材料应用原理》课属摄影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它是《摄影暗房》课的延续。
  
  《摄影感光材料应用原理》课解决的是摄影三大硬件(镜头、光线、材料)中的材料问题,它讲解的是摄影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和成像的关系,是摄影师进行摄影实践的理论基础。
  
  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感光材料感光性能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学会根据不同的拍摄要求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感光材料发展史略和未来趋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感光材料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方向。学习本章,要求理清感光材料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大的历史飞跃,了解感光材料发展的现有水平以及未来趋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感光材料的诞生及发展
  
  (一)从达盖尔摄影法到干版摄影法
  
  在摄影术问世以前,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忠实再现景物的方法,先后发现了光的折射现象、针孔成像现象和光的散射现象等。但很多发明均无法将人眼所见的影像保存下来,也就无从谈起所谓的“完整”的摄影术。达盖尔式摄影法改变了以上现实,从此人类揭开了影像记录的篇章。
  
  达盖尔式摄影法;
  
  卡罗式摄影法;
  
  火棉胶摄影法;
  
  干版摄影法;
  
  (二)感光材料感光性能方面的发展:
  
  综观感光材料的起步和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是沿着一定的脉络一步步地改变和提高的,一方面,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和影像结构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实现了感光材料的彩色化。
  
  感光材料性能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色性、片基、感光度、颗粒性等。
  
  第二节  感光材料的未来发展
  
  (一)品种多样化与感光性能的进一步改善
  
  已经历了百余年发展的卤化银感光材料,具有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形成了技术密集的工业体系。在与电子影像的竞争中,它以感光度高、信息容量大、影调连续等特点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近年来,卤化银感光材料发展的特色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和规格的多样化和系列化。
  
  2.感光胶片的综合性能越来越好。
  
  3.后期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
  
  (二)卤化银成像与数字成像的对比。
  
  从感光度、分辨率、MTF曲线、色彩还原等方面进行对比。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光材料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二)卤化银成像与数字成像的对比
  
  从分辨率、影调再现、色彩再现等方面考量两种介质的区别。
  
  四、考核要求
  
  (一)感光材料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名词解释:达盖尔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火棉胶摄影法、干版摄影法。
  
  应用:理解感光材料作为影像记录手段的历史沿革。
  
  (二)卤化银成像与数字成像的对比
  
  从分辨率角度看两种成像系统的差异。
  
  应用:理解影像载体的本质差异,以更好地掌握两种材料在摄影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 黑白感光材料的构造及对其性能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黑白负片、正片、中间片、反转片等主要片型的构造及对自身感光性能的影响。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几种主要片型的结构区别和性能差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常用摄影术语简介
  
  对在摄影过程中的拍摄曝光、冲洗、制作正像及影像质量评价中经常用到的相关摄影术语进行简要的说明:
  
  密度、反差、影调、感光度、影像细部和层次、颗粒性、宽容度、质感、灰雾密度。
  
  第二节  黑白感光材料的种类
  
  (一)感光胶片的种类
  
  感光材料的种类极多,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通常按照感光材料的载体质料,可分为感光胶片和感光纸,它们又各自有黑白和彩色之分。按用途性能,更多的是沿用下面的分类方式:
  
  负片、正片、中间片(翻正、翻底)、反转片。
  
  (二)照相纸的种类
  
  不同反差、不同品牌。
  
  第三节  黑白感光材料的构造
  
  (一)负片的构造
  
  保护层、乳剂层、底层、片基、背面层。
  
  (二)正片的构造
  
  乳剂层、底层、片基、背面层。
  
  (三)相纸的构造
  
  保护层、乳剂层、钡地层、纸基。
  
  保护层、乳剂层、聚乙烯层、纸基、聚乙烯层。
  
  (四)反转片的构造
  
  保护层、乳剂层、底层、片基、背面层。
  
  掌握各种材料间构造差异的原因。
  
  第四节  片基、乳剂层组成及其对感光性能的影响
  
  (一)片基的组成及其特性
  
  三醋酸片基、涤纶片基。
  
  (二)乳剂层的组成及其对感光性能的影响。
  
  支持剂(明胶)、感光剂(卤化银)、补加剂(增感剂)等。
  
  溴化银、氯化银、碘化银三种感光剂感光速度的快慢。
  
  明胶层中微量元素的作用。
  
  增感剂对感光材料感光性能的影响。
  
  第五节  感光材料的生产和保存
  
  (一)感光材料的生产概况
  
  乳剂制备(第一成熟、第二成熟)。
  
  涂布。
  
  整理加工。
  
  (二)感光材料的保存。
  
  三、考核知识点
  
  (一)黑白感光材料的主要类型
  
  负片、正片、相纸、反转片。
  
  (二)片基与乳剂层的组成及其对感光性能的影响
  
  明胶、卤化银、增感剂。
  
  四、考核要求
  
  (一)黑白感光材料的主要类型
  
  名词解释:负片、正片、中间片、红外片、相纸。
  
  应用:理解感光材料依使用不同的分类以及各类型之间性能的异同。
  
  (二)片基与乳剂层的组成及其对感光性能的影响
  
  片基的基本作用、乳剂层组成及性能。
  
  应用:掌握乳剂层中的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及各自的功用,了解不同类型胶片间乳剂的不同。
  
  第三章 黑白感光材料的成像原理及冲洗加工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黑白感光材料的成像原理以及冲洗加工控制对成像的影响。学习本章要求掌握潜影的形成原理、显影原理、各冲洗药液的成分、显影控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曝光和潜影
  
  (一)潜影的形成
  
  葛尼-莫特理论:
  
  两个阶段,即电子运动阶段和离子运动阶段。
  
  曝光时卤化银晶体受光射后,部分溴离子吸收光子被激发放出电子,这些电子可在晶体中自由运动。同时,丢失电子的溴离子变成溴原子和明胶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
  
  卤化银晶体上存在着感光中心,可以捕获那些被激发而产生的电子,从而使感光中心带上负电荷。
  
  卤化银晶体中还存在运动着的格间银离子,它们带着正电荷,受到捕获电子的感光中心的吸引力,而向感光中心移动,并和感光中心上的电子结合成为银原子,这些银原子沉积在感光中心上。
  
  当银原子的数量到达四个以上(包括四个),即形成潜影(即显影中心)。
  
  潜影是全体显影中心的集合。
  
  (二)潜影的加强与衰退
  
  次潜影、灰化处理(前闪、后闪)、胶片保存。
  
  第二节  显影原理
  
  (一)显影的实质
  
  卤化银还原为银。
  
  掌握银的形成过程的初始点,明白显影过程是最大量形成银影的过程。
  
  (二)化学显影与物理显影
  
  两种显影的本质区别:化学显影形成的银离子来自乳剂层中的卤化银晶体,显影中形成的银为丝团状,产生的密度较大,可使胶片表现出较高的感光度;物理显影并非一个物理过程,仍然是一个化学反应,只是生成银影的银离子不是来自卤化银晶体,而是在显影液中加入可溶性银盐,显影时由显影液提供银离子。物理显影生成的银坚实、微小,冲洗得到的画面具有很细的颗粒感。
  
  很多显影过程中,两种显影方式同时存在,但化学显影起主要作用。微粒显影液对卤化银有一定的溶解性,显影液中银离子多一些,物理显影的作用较为明显。
  
  第三节  显影液的成分及常用药品
  
  (一)主要成分:显影剂、促进剂、保护剂、抑制剂
  
  显影剂:显影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作用是使已曝光的卤化银还原产生金属银。
  
  常用药品——米吐尔、对苯二酚、菲尼酮。
  
  促进剂:显影液碱性强,显影速度快,影像反差大,颗粒粗,碱性弱时情况刚好相反。促进剂主要是为显影液制造一定的碱性环境,促进显影的产生。
  
  保护剂:显影液在保存过程中与空气接触,显影剂很容易被氧化,造成无为的消耗,显影剂的浓度减小,导致显影能力下降。保护剂起到防氧化的作用。
  
  抑制剂:又称防灰雾剂,在显影中可以抑制灰雾的产生。
  
  掌握四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辅助成分
  
  硫氢酸钾、硫酸钠、软水剂。
  
  第四节  常用显影配方
  
  (一)D-76
  
  口诀:二百五二。
  
  (二)D-72
  
  比较D-76和D-72配方成分的差异,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地分析其它显影配方。
  
  第五节  显影与影像质量
  
  (一)显影速度与显影程度
  
  显影速度的衡量——时间。
  
  显影程度的衡量——显影伽玛。
  
  显影控制因素:温度、时间、搅拌等。
  
  (二)负片影像质量分析
  
  通过实拍训练,掌握曝光和显影对影像质量的不同影响。
  
  实拍作业:曝光不同、显影不同所得到的九张照片对比分析。
  
  第六节  定影与负片冲洗过程
  
  (一)定影的作用及定影液的成分
  
  (二)典型定影液配方
  
  (三)定影速度与定影液的消耗
  
  (四)负片冲洗的全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
  
  (一)潜影理论
  
  学会用潜影形成理论分析胶片使用中的诸多问题。
  
  (二)显影原理
  
  明白显影过程作为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过程所需要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
  
  (三)常用显影液配方
  
  牢记D-76和D-72两种典型的显影液配方,学会举一反三地分析其它任何未知的显影配方。
  
  (四)显影与影像质量的关系
  
  充分理解显影与影像质量的关系,通过实践练习,体会负片拍摄中的“曝光看暗部、显影看亮部”的道理,并进一步掌握负片显影与正片显影在控制上的不同。
  
  四、考核要求
  
  (一)潜影理论
  
  葛尼-莫特理论。
  
  应用:前闪(灰化)处理。
  
  (二)显影原理
  
  显影的实质、物理显影与化学显影的不同。
  
  应用:显影过程对成像的影响。
  
  (三)常用显影液配方
  
  D-76和D-72的不同应用。
  
  应用:显影液成份不同对胶片成像的影响。
  
  (四)显影与影像质量的关系
  
  显影速度与显影程度对负片影像质量的影响。
  
  应用:九张不同组合的负片(三种不同曝光、三种不同显影)。
  
  第四章 黑白感光材料的性能评价与应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黑白胶片感光特性曲线的获得、感光测定的基本方法以及胶片感光测定对摄影实践的指导意义。学习本章,要求掌握感光特性曲线的意义、评价胶片感光性能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胶片间的性能差异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感光特性曲线
  
  (一)感光特性曲线
  
  为了能准确掌握感光材料的性能,从事影像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研究。现在,对于感光材料性能定量化的客观测试和评价已经不是梦想。因为,摄影科学工作者已经找到了研究摄影过程的钥匙——曝光量与密度的关系,而感光特性曲线就是对这种关系的集中反映。
  
  在对感光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感光特性曲线成了摄影的基本技术语言,并且为建立摄影科学奠定了基础。
  
  (二)感光性能的测定方法
  
  主观测定法
  
  客观测定法
  
  (三)感光性能测定的用途
  
  了解感光材料各方面的感光性能,更好地指导摄影者的摄影实践。
  
  (四)感光性能测定与实拍测试
  
  具体操作中,将感光测定与实拍测试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感光测定的最终结果要在实拍中得以验证和应用。
  
  第二节  影像结构特性
  
  (一)颗粒性和颗粒度
  
  人眼对影像的非均匀性的视觉感受称为颗粒性。由感光乳剂曝光显影后形成的银或染料影像在放大倍数不大时,给人的感觉很细腻,但是当放大倍数增加时,在大面积均匀密度中出现局部密度不均匀的现象,会使人感觉到颗粒的存在或影像的不均匀。
  
  颗粒度是对颗粒性的一种客观度量。通常使用的是均方根颗粒度RMS.
  
  (二)分辨率、清晰度和MTF曲线
  
  感光材料的分辨率也称解像力,是指感光材料记录细部的能力,广泛用于表示感光材料再现精细影像结构的能力。
  
  高反差标板1000∶1
  
  低反差标板1.6∶1
  
  感光材料的清晰度指的是影像中各个细部的边界清晰程度。
  
  卤化银感光材料的成像过程被认为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光学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与否,可通过模量传递函数(也称调制解调函数)来表示。
  
  第三节  不同类型材料的性能比较
  
  (一)黑白负片、正片、反转片的性能比较
  
  灰雾密度:未曝光的胶片经正常冲洗所得到的密度。
  
  感光度:感光材料感光快慢的衡量指标。
  
  反差系数:表示影像传递过程中影调变化的一个性能指标,对负片而言,它直接反映了显影的程度。
  
  宽容度:感光材料容纳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
  
  (二)各性能间的相互关系
  
  黑白负片的感光性能三角形。
  
  了解各感光性能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光特性曲线
  
  这是本门课的重中之重,对曲线的产生过程,曲线各量的意义要有非常明确的认识。
  
  (二)胶片各性能间的相互关系
  
  在充分掌握了曲线意义的基础上,各性能间的相互关系也就应该比较明确了。
  
  四、考核要求
  
  (一)感光特性曲线
  
  名词解释:密度、灰雾密度、反差系数、感光度、宽容度、MTF曲线。
  
  应用:动态理解胶片性能。
  
  (二)胶片各性能间的相互关系
  
  反差系数对感光度、宽容度的影响。
  
  应用:如何通过控制反差系数改变胶片的感光性能。
  
  第五章 黑白影像质量的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黑白片影像质量的评价方法以及影响影像质量的综合因素。学习本章,要求掌握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方法,学会通过影像质量的评价倒推其影响因素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影像质量评价意义
  
  第二节  影像技术质量的评价方法
  
  (一)客观评价法
  
  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是借助于客观的物理计量手段,利用测量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在有关影像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常常需要这种严格规范的方法。一般借助于特定的景物和特定的仪器,如标准光楔、灰板、色板等,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拍摄、冲洗和对正像画面的印放及冲洗工序得到影像,再利用密度计、色度计等仪器,计量影像各个部位的密度或色度值,获取相应的数据,用于分析和比较相应的影像质量。
  
  (二)主观评价法
  
  采用主观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影像质量的优劣,是一种广泛被采用的方法。
  
  主观评价法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对经过特定的技术设备、感光材料以及照明光源获得的影像质量做出评价。人的视觉感受受到人眼的生理结构以及心理因素等的影响,所以在对影像质量做出评价之前,应对人的视觉功能有所了解。
  
  第三节  影像评价时的观看条件
  
  (一)观看时的物理条件
  
  照片的观看条件:
  
  目前国际通行的观赏照片的光源多为日光(含紫外光)型光源,色温接近5000K,这和人们日常所处的照明光源较为一致。如果是用于照片的对比评价,照明强度应为2000±500勒克斯,如果是个人对照片做常规的检测鉴定,光照强度应为500±125勒克斯。
  
  彩色幻灯片和电影拷贝的观看条件:
  
  彩色幻灯片和电影拷贝的观看条件与照片的观看条件有所不同,因为它们是在暗环境下观赏。例如,电影拷贝的观看条件,其光源色温为5400±400K,银幕亮度应达到55±7坎德拉每平方米,环境亮度在10~17坎德拉每平方米的范围内。
  
  (二)评价人的因素
  
  对参评人员的比例要求:
  
  参评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人数,应当有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共同参与,专业人士的参评的出发点和目的性不完全一样,他们往往对某些方面要求比较苛刻,而普通观众只关心最终的影像能否被接受。
  
  对参评人员的人数要求:
  
  一般至少要在30人以上,专业人士应占三分之一,普通人员占三分之二,对评价结果要进行统计,这样才能得到可靠、公正的评价结果。
  
  对参评人员视觉功能的要求:
  
  参评人员应有正常的视觉器官,这是必备的生理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
  
  (一)客观评价法
  
  (二)主观评价法
  
  了解两种评价法的不同和二者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结合。
  
  四、考核要求
  
  (一)客观评价法
  
  何谓客观评价法,具体手法如何。
  
  应用:掌握影像质量客观评价的基本程序。
  
  (二)主观评价法
  
  何谓主观评价法,具体手法如何。
  
  应用:掌握影像质量主观评价的基本程序。   第六章 黑白影像成像过程中的影调传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黑白影像成像过程中的影调传递。学习本章,要求掌握成像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调传递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摄影过程的实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从光比看影调传递
  
  由景物反差到影像反差的影调变化:
  
  在由景物到负像,再到正像的影调传递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影调传递质量都会对最终成像的影调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掌握各个环节间的比例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以负像为例,在由景物到达底片的过程中,景物在底片落在特性曲线的不同部位会导致不同的影调传递效果。
  
  另外,在拍摄过程中光比的控制也与影调传递的关系密切。摄影师应知道如何更好地根据感光材料的性能掌握光比。
  
  第二节  从特性曲线看影调传递
  
  (一)负正法成像的影调传递
  
  学会描绘负正法成像的影调传递图,掌握感光材料在影调传递中的功能性作用。
  
  (二)反转成像的影调传递
  
  学会描绘反转法成像的影调传递图,掌握感光材料在影调传递中的功能性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负正法成像的影调传递
  
  影像在曲线不同区域的影调呈现效果。
  
  (二)反转成像的影调传递
  
  影像在曲线不同区域的影调呈现效果。
  
  理解反转法“曝光看亮部、显影看暗部”的道理。
  
  四、考核要求
  
  (一)负正法成像的影调传递
  
  应用:学会使用感光特性曲线来分析负正法成像过程的影调传递。
  
  (二)反转成像的影调传递
  
  应用:学会使用感光特性曲线来分析反转成像过程的影调传递。
  
  第七章 彩色片的结构及成像原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光色原理、彩色片结构与成像原理。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彩色片的成像原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光与色
  
  (一)人眼视觉的生理机制
  
  人的眼球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前面的水晶体如同摄影镜头,整个眼球如同机身,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存在着大量的感光细胞,这些细胞表面上的感光物质受到光照,产生化学反应而被破坏,形成视觉冲动,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最终产生视觉影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为两类:一类为柱体细胞,一类为锥体细胞,它们在视觉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柱体细胞被称为暗视觉器官,它只能产生亮度视觉不能产生颜色视觉。
  
  锥体细胞则不但能产生亮度视觉还能产生颜色视觉,它的光谱敏感曲线的峰值是555纳米(黄绿色)。
  
  (二)电磁波与可见光
  
  在所有的电磁波谱中,人眼只能看到其中很狭小的范围,这个范围大约波长为400-700纳米。但无论如何,可见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它同时具有其它电磁波同样具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三)三原色视觉原理
  
  锥体细胞对于数量繁多的颜色都能准确地进行分辨,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光敏特性不同的三种细胞,它们对可见光的敏感范围不同,并产生不同的颜色视觉,通常称其为三种感色单元:感蓝单元、感绿单元、感红单元。
  
  三种感色单元受到某一特定比例的刺激时,就可产生黑、白、灰一类的消色视觉,而当其所受刺激与上述比例不符时,便产生彩色视觉,依三个单元受刺激的程度不同,所产生的颜色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移。
  
  (四)加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加色效应:
  
  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觉器官,可产生一种综合的色觉,即产生了另一种颜色,这种现像称为加色效应。
  
  减色效应:
  
  成分比较复杂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吸收而减去了一部分,从而表现出某种颜色,就称作减色效应。
  
  以卤化银为感光剂的感光材料在成像过程中,既存在加色效应也存在减色效应。理解二者原理的不同,是理解彩色摄影工作原理的必要前提。
  
  (五)色的基本特征与表征方法
  
  色调:色的质,本色区别于它色的质的因素。
  
  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
  
  饱和度:色彩的鲜艳程度。
  
  (六)人眼的视觉适应
  
  色觉的全面适应
  
  色觉的局部适应
  
  色觉的旁侧适应
  
  第二节  彩色胶片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一)多层彩色胶片的构造
  
  彩色摄影过程及彩色感光材料记录和再现自然界的各种颜色,都是基于三原色视觉原理,任何颜色都必须分解为蓝、绿、红三原色光,分别加以记录,再以一定的方式再现被摄物体色。
  
  现代的彩色感光材料是以减色法原理为基础,通过感光材料中形成的染料层,选择性吸收光源白光中的一部分光线而形成彩色影像。因此,多层彩色胶片均由三个基本不变的结构层,即感蓝层、感绿层和感红层。
  
  学习本节内容时,请注意分析各种胶片结构排列上的不同,并能说明其原因。
  
  (二)多层彩色胶片的成像原理
  
  成色剂、带色成色剂、马斯克的作用。
  
  (三)彩色胶片的冲洗(交叉冲洗)
  
  试验反转负冲的效果。
  
  三、考核知识点
  
  (一)加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深入理解。
  
  (二)多层彩色片的构造及成像原理
  
  学习举一反三。
  
  四、考核要求
  
  (一)加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应用:加减色原理在彩色片成像过程中的应用。
  
  (二)多层彩色片的构造及成像原理
  
  应用:学会绘制彩色片成像过程中的色彩传递图。
  
  第八章 彩色片的影调传送与色彩平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彩色片影调传递与色彩再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彩色片影调传递与黑白片的差异,影响彩色片色彩再现的因素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彩色片的感光测定
  
  摄影影像是否具有良好的色彩再现质量,是彩色摄影中的一个特征性标尺。它与彩色胶片的性能密切相关,同时与摄影者在拍摄曝光、冲洗中的技术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因而充分地掌握彩色胶片的感光性能是进行彩色摄影创作的重要技术基础。
  
  (一)彩色负片的感光测定
  
  最小密度:彩色胶片上未曝光的部位,显影加工后所产生的密度。
  
  最大密度:由于彩色负片乳剂中使用了带色成色剂,不但导致三层乳剂的最小密度不同,而且对它们的最大密度也有影响。
  
  感光度:总感光度与分层感光度的不同;感光度测定点选择的依据。
  
  反差系数:总反差系数和平衡反差系数的不同。
  
  宽容度:总宽容度与分层宽容度的不同。
  
  (二)彩色反转片的感光测定
  
  最小密度:彩色反转片在接受足够大的曝光量曝光的部位,反转冲洗后产生的密度就是最小密度,也即特性曲线趾部达到最低点的密度;绝对不能把彩色反转片的最小密度称做灰雾密度,原因是其组成与负片的最小密度有根本不同。
  
  最大密度:彩色反转片未曝光或曝光量足够小的部位,经反转冲洗后所产生的密度,即特性曲线最高点的密度。
  
  反差系数:用于表征反转片的冲洗控制。
  
  感光度:注意反转片感光度测定点的选择依据。
  
  宽容度。
  
  (三)彩色相纸的感光测定
  
  最小密度
  
  最大密度
  
  感光度
  
  反差特性
  
  潜影保存性
  
  第二节  彩色片的影调传递
  
  (一)彩色负正成像法的影调传递
  
  与黑白片负正法成像中的影调传递进行比较。
  
  (二)彩色反转成像法的影调传递
  
  与黑白反转片成像中的影调传递进行比较。
  
  第三节  彩色片的色彩平衡
  
  (一)乳剂性能对色平衡的影响
  
  最小密度的影响:
  
  与彩色负片相比,彩色反转片的最小密度不相等对画面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它将影响画面亮部的一定的曝光量范围内的色彩再现水平,影响亮部的层次表现和色彩表达。而人眼对画面亮部的色彩偏差知觉是相当敏感的,因此,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最大密度的影响:
  
  彩色反转片最大密度的影响比负片大,最大密度的平衡状况将影响画面中暗部的层次和色彩再现。
  
  感光度的影响:
  
  彩色负片三层乳剂感光度不同时,会造成画面的色彩偏离,但这种偏离一般可通过后期的配光校色得以校正;彩色反转片由于没有配光校色的过程,所以一旦三个感光层的感光度不同,会使画面产生偏色。
  
  反差系数的影响
  
  反差系数不匹配所造成的色彩偏离是最难校正的。
  
  (二)拍摄条件对色平衡的影响
  
  照明条件的影响。
  
  (三)显影对色平衡的影响
  
  正常显影、迫冲显影、降低显影的不同影响。
  
  第四节  配光与校色原理
  
  (一)画面偏色原因分析
  
  学会根据以上学得的彩色片的感光性能,分析出画面产生偏色的原因,以期在前期拍摄或后期配光中得以有效地控制。
  
  (二)加色法配光校色
  
  了解加色法配光校色的具体方法。
  
  (三)减色法配光校色
  
  了解减色法配光校色的具体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彩色负正成像法和反转成像的影调传递
  
  (二)彩色片色平衡的影响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彩色负正成像法和反转成像的影调传递
  
  由特性曲线分析影调传递。
  
  应用:彩色负片与反转片曝光控制与黑白负片反转片的异同。
  
  (二)彩色片色平衡的影响因素
  
  由曲线的形状分析彩色片的色再现状况并找到原因。
  
  应用:理解彩色片色平衡的控制。
  
  第九章 常见感光材料的品牌、型号及性能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常用电影胶片、照相胶片的品牌、型号、类型间的性能差异。学习本章,要求掌握不同片型的使用技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柯达电影胶片
  
  以柯达胶片中的典型片型为案例,分析研究其感光性能,找出实践性规律。
  
  第二节  富士电影胶片
  
  以富士胶片中的典型片型为案例,分析研究其感光性能,找出实践性规律。
  
  第三节  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照相胶片
  
  依尔福
  
  乐凯
  
  柯达
  
  富士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不同胶片间的性能差异
  
  (二)选择胶片应考虑的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不同胶片间的性能差异
  
  应用:随时掌握胶片性能的最新动态,了解胶片行业的新发展。
  
  (二)选择胶片应考虑的因素
  
  反差系数、宽容度、感光度等感光性能与具体拍摄要求。
  
  应用:学会分析胶片的感光测定报告。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1.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大纲是学习内容的提示和考试的依据,实际的学习应以教材为主,大纲只是提供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知识系统化框架,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等还需认真详实地阅读教材。
  
  2.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考核目标列出的是本章重要知识点,即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二、关于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推荐教材
  
  《感光材料应用基础》  马松年  编着
  
  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2.主要参考书
  
  《感光胶片的应用与原理》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感光材料的性能与使用》  张 铭  着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三、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拍摄训练、研究教材与参考书相结合。
  
  四、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题型为填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计算分析等。
  
  部分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
  
  1.负像
  
  2.密度
  
  二、配方分析
  
  某显影液配方如下,请分析其显影特点:(克/升)
  
  M4
  
  无水亚硫酸钠60
  
  Q13
  
  碳酸钠10
  
  溴化钾3
  
  三、问答
  
  1.过期胶片的特点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2.反差系数的意义。
  
  四、计算分析
  
  一负片经由感光测定所得曲线如下,请计算其反差系数、宽容度并分析该胶片的感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