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运营收费:《金陵十三钗》:爱国主义,还是情色生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5:30:04

1937年12月13日,那个寒冷的冬天,南京沦陷。一座城市、一所教堂、一场战争,13个风尘女子、一群金陵女学生、一位神父、一些军人,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共同演绎了一段泣血往事,表达了感人至深的人道情怀。

由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有着较大的改动,但最核心情节没有变,那就是:最后日本兵要女学生去“唱歌助兴”,为了保护这些花骨朵般的女孩子,那些躲到教堂受到过庇护的金陵妓女们,决定替代女学生们去赴这个“魔鬼之约”……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她们的人性得到了崇高的升华。

这是一个保护与拯救的故事。有关史学专家说,这情节基本上是虚构的。严歌苓对媒体记者说:“有一点影子的可能就是魏特琳在日记中所提到的她曾经历过的那件事情。魏特琳女士是金陵女子学院的教务长,当时日本兵来到学校说要带走100多个女孩子,她当时实在没有办法就说,你们中间是不是有专门干这种职业的?如果有,就不要让日本人伤害那些良家女孩了。最后,当时避难的20多个风尘女子站出来了,使那些女学生们没有遭到噩运。我觉得这个挺震撼的,也就把它写进我的小说里了。”

有报道说,《金陵十三钗》的英文译名叫“TheFlowersofWar”(《战争之花》)。在电影中,张艺谋用两类“战争之花”,表达他对于人性的冷静思考:女学生可以称之为纯洁百合,素朴高雅;而身着旗袍的秦淮歌妓,则更像是废墟上开出的艳丽野花。我以为,从艺术的内在逻辑看,成年的“艳丽野花”保护未成年的“纯洁百合”,是完全成立的。

与真实历史相比,无论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是如何不同,底层人挺身而出保护他人、舍身忘我拯救他人,这是无法抹杀的历史。在南京的“安全区”,外国人保护了大量中国百姓;同样,在二战时期,上海敞开胸怀,接纳和保护了大量犹太人……这都是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

保护他人,也就是拯救自己。我的同仁亲赴南京和上海,走进那曾经的烽烟滚滚的历史,采访专家和当事人,还原《金陵十三钗》背后那“保护与拯救”的真实历史。保护与拯救,是崇高的人间道义和人类情怀,就像电影名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所表达的那句希伯来名言: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全世界!

爱国从来不分身份贵贱,“同仇敌忾”更是整个民族迸发出来的精气神。身为下贱者,同样可以心比天高。我看过教授、博导邵雍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一章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妓业》,有一节写到“不愿作奴隶的妓女”,里面列举了不同时期的例子: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妓女同样没有置身事外,而是与上海人民一道全力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当时报纸评论说“妓女亦爱国,可见此战感人之深矣”;1936年下半年绥远抗战期间,南京的妓女踊跃参加捐款活动;1944年日军攻占许昌后,12个有姿色能说唱的妓女被汉奸选中送往日本宪兵队,其中一位叫巩素云的女子跳车自杀,誓死不侍奉日军……难怪郁达夫都曾感慨:谁说犹唱后庭花处,商女都不知家国的兴亡;试看汉奸到处卖国,而妓女乃不肯辱身,其间相去,又岂只泾渭的不同?

气节的力量,是伟岸的力量;人性的光辉,是璀璨的光辉。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无论是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还是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都能让我们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将军无非赢得战役,人民才能赢得战争!


11日晚,北京政协礼堂,张伟平偏坐于《金陵十三钗》首映礼舞台一隅的地毯卷上。

在灯光不及之处,这个张艺谋的老搭档、新画面影业公司(下称“新画面”)董事长无暇顾及脸上的“双眼袋”,而是在思考一个制片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其实,我现在满脑子都是12日的事情。”经历票房分成风波后的张伟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他所说的12日,是贺岁档劲敌——《龙门飞甲》首映礼的日子。

相比《金陵十三钗》头顶中国投资最大影片(6亿元)的光环,由香港导演徐克等一班巨星加盟的《龙门飞甲》投资也达到了3500万美元。

翻开这两部电影的投资账本,都能找到金融机构的身影。

时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号角劲吹之际,“二张”新作品的融资路径成为镜头外的一道风景线。

票房压力

当藏着12个中国女学生的卡车通过日本兵的检查后,开车的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眼含泪水,镜头定格,北京政协礼堂一层放映厅掌声四起。

这是《金陵十三钗》的片尾高潮,这部影片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贝尔扮演的主角帮助营救一群中国女学生的故事。

贝尔——来自威尔士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因为蝙蝠侠系列声誉鹊起。

他的加盟让张艺谋的“冲奥”之旅再次吊起了外界的胃口。

从2007年买下严歌苓手中的《金陵十三钗》版权到如今上演于大银幕,外界测算,这部影片的票房须达到至少10亿元才能收回投资成本。

这也是此前票房分成争议的缘起。

本报曾报道,张伟平的要求并不仅仅是43%,而是《金陵十三钗》票房在5亿之内,新画面分45%,票房过5亿之后,新画面得41%,院线分得59%。假设《金陵十三钗》票房能够达到10亿,才能完成43%的平均数,达不到10亿,则意味着影院院线多承受2个点的损失。

2010年,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票房超6亿,《金陵十三钗》10亿票房的目标谈何容易。

谈及票房压力,张艺谋表示:“作为导演,就是要做好分内的事。”

放贷探索

张伟平的分内事是拉来更多的头寸。

《金陵十三钗》投资的6亿元中,有1.5亿元是来自民生银行的贷款。

这笔银行业对单部影片提供的最大贷款由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牵头。

“文化产业的风险很大,尤其是电影产业,每年上映几百部电影,能够赢利的也就十几部,作为金融机构还是很谨慎的。”一名参与文化产业放贷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以2010年上映的三百部电影为例,真正获利的也只有5%。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2010年秋天,民生银行与新画面方面探讨张艺谋新作融资时,曾建议其做创新型的投行产品,比如,股债结合的信托或者基金产品,但张伟平坚持要最简单的金融——贷款。最终,新画面以《金陵十三钗》版权质押的方式获得贷款1.5亿元,利息只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略有上浮。

相比于民生银行向新画面提供单部电影贷款,北京银行走的是“打包”贷款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银行提供给制片方博纳影业公司拍摄《龙门飞甲》的是影视剧“打包”贷款模式。去年9月,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一次性“打包”贷款给博纳影业1亿元,用于《龙门飞甲》等4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的拍摄。

“五部片子的风险要比一部小,假使赔了两部,三部还是赚的。”参与此项贷款业务的北京银行朝外支行行长助理卢艳超对本报记者表示。

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并非第一批。

深圳发展银行曾为《夜宴》提供了5000万元两年期贷款,广东发展银行为《功夫之王》贷款6500万元,香港渣打银行曾对《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赤壁》贷款,后者高达7000万美元。

初期的探索多为单片贷款,而让金融资本放心进入的多为大片,控制风险的唯一法宝就是“看人”。

如此一来,能够保证票房的无外乎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导演的大手笔。

即便如此,金融机构对于发放贷款也是倍加小心。

“从文化企业的角度来说,影视产业属于轻资产,即便拥有版权,如果影片票房不好的话,放在手里也是空的。”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表示。

此次,民生银行对于《金陵十三钗》发放贷款同样很“细腻”,即便这是张艺谋的影片,银行不仅要看整部影片的财务规划,还要看以往部分电影的财务记录与成本,每一笔资金都按照监管程序,1.5亿资金一直到今年6月份才放完。

政策红利

金融“输血”影视制作正在得到更多的政策鼓励。

出台不久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

而在2010年4月,包括央行在内的九部委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一名省级文化厅副厅长却说出了基层实践的难点。

他曾告诉本报记者,一般情况下,银行要求实物资产抵押,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就是知识产权、智力投资,现在有一些成功例子,但这个评估体系该如何设立需要更为成熟的模式。

即便是好莱坞,也不是每部电影都能获利,但因为有版权评估机制,即便票房上不理想,其衍生品的版权销售也可以使投资者获利。目前,我国版权评估体制以及完片保险机制尚待完善。
上述《指导意见》即表示,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
天使之翼影视投资公司总裁戢二卫则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除了“信用”与“版权”保险外,更重要的是“完成保险”。
“这三种保险中,‘完成保险’又是最重要的,有保险公司在那盯着,从导演到制片,没有人敢懈怠。当然现在做这个险种的保险公司并不多,亚洲也就一家,美国好莱坞有两家。我相信,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这些都会有的。”戢二卫说。

摘自《时代周报》12月22日,作者:徐钢、梅志罡

徐钢:张艺谋把大屠杀做成了生意。

记住创伤的最好方式,犹太人认为,就是不要碰原先的伤疤,而是从伤疤周围着手,记住大屠杀的前因后果。

《辛德勒名单》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来表现创伤记忆的严肃和残酷屠杀中人性的温暖。但是,哪怕斯皮尔伯格再小心翼翼地对待创伤的问题,关于这些电影的争议还是不断。犹太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批评斯皮尔伯格“发浩劫财”,把大屠杀变成了赚钱的一桩生意。

如果说好莱坞做了“犹太人浩劫生意”,那么中国和美国近年来兴起的南京大屠杀影视热做的就是“大屠杀生意”,而且做得不如好莱坞的精致、认真和对历史的负责任。

《金陵十三钗》在做这桩生意的过程中犯了至少三宗罪。第一宗,用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虚化历史。第二宗罪,用过于情色化的视觉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的女性想象。第三宗罪,是整个电影过度的营销策略明摆着是要靠着情色赚钱,做大屠杀的生意。

梅志罡:《金陵十三钗》的人性光辉。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还没有公映,朱大可就定义它为“情色爱国主义”。所谓的情色爱国主义,朱教授把它归纳为张艺谋公式,指出张艺谋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

十三妓女固然出身妓院,但她们毕竟是国难时刻的逃难者,她们和其他的逃难者在“逃难者”这个意义上身份是相同的,也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她们是妓女,我们就有色地认为她们是“情色逃难者”或者妓女逃难者,给她们打上情色的烙印。同样,当她们舍身赴国难的时候,她们也应该是真正的爱国者,而不应该被打上情色的烙印,成为情色爱国者。所以,《金陵十三钗》中本没有什么情色爱国者,哪里来的情色爱国主义呢?

点评者言:本周《金陵十三钗》正在广州,以及全国各地影院火热上演,媒体上、BBS上、QQ群里、微博里,争论无数,口水横飞。老谋子就是老谋深算,如果不懂得搞出点“情色”,加上大屠杀的惨痛记忆,在这种对比中让别人去争论,替自己免费宣传,这部电影就不会那么红了。一致地叫好或一致地骂娘就意味着失败,这就是当今时代一个铁的规则。

“饥渴营销”让这部影片上映前就成名
金陵十三钗,只是部商业片

《金陵十三钗》总投资达6亿元人民币。张艺谋大手笔频出:开机仪式所在的一个民国年代天主教堂就花了1000万元搭建,而且这教堂只是拍拍外景。据南京当地媒体披露,《金陵十三钗》在外景地上完全是零花费。“十三钗”拍摄地溧水石湫影视基地为了招商引资,电影搭外景花的2000万元均由基地买单,而这仅仅是影视基地规划的1/50。

制片人张伟平在开拍前就表示,《十三钗》投资6亿,是国际级别的大制作,在国内的票房达到10亿并不是难事。截至12月29日,《金陵十三钗》在中国本土的票房4亿人民币。虽然张艺谋一直称希望借此片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但其“饥渴营销”学,裸露镜头的噱头、高于一般影片的票价,很难否认,票房不是这部影片最首要的追求…【详细】

冲击奥斯卡的野心,让张艺谋难以好好讲故事

《金陵十三钗》在洛杉矶时间2011年12月12日晚19点30分进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审时间。张艺谋也与贝尔登上了《好莱坞报道者》的封面,取自奥斯卡评委喜爱的二战救赎题材,又有去年刚获小金人的贝尔出演男一号,“十三钗”的东方女性风韵又很能挑动老美兴趣,无一不是该片“冲奥”的优势。而冲击奥斯卡的野心,却盖过了电影的本身。

比如,日本人第一次进教堂,和神父打扮的贝尔对话,教堂里突然出现一架钢琴。更多人在想军官会让贝尔弹个宗教曲子,要露馅了。结果不是,日本军官自己坐下来,自顾自弹起了日本童谣。很容易让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静如深海》等一长溜纳粹题材电影。钢琴是德国人家中必备,纳粹军官弹琴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日本军官也弹,也许是为了让西方观众容易接受。但打断了观众看故事的情绪…【详细】

爱国,更不是电影的主旨

妓女、处女成了不等价的货币
远离真实战争的场景

影片开始时,李教官(佟大为饰)率部下与攻入南京城的日军展开血雨腥风的巷战,李教官不幸遇难后,至少85%以上篇幅就让给了假神父约翰(克里斯蒂安·贝尔饰)、玉墨(倪妮饰)为首的十三个妓女和以书娟(张歆怡饰)为首的教会女学生,并以教堂为主景。前面浴血奋战的国军,竟要在看完电影后才猛然想起来:噢,还有他们啊!相当部分的观众会对前面这段巷战产生短暂性“失忆”。

从开头“抵抗的南京”很快地就被后面“被污辱的南京”所消磨,整个故事浓缩成了在约翰这个假神父庇护下的挣扎,而且约翰这个殓葬师从原来像是个小混混般的美国人过渡到成为负有“神父”责任的担当,太简化了点。而且十三钗的形象既要前后反差,又要跟女学生反差,故她们上场的时候完全是一副妓院新开张的架势,浓妆艳抹、穿戴夸张,仿佛她们不是从死尸堆里逃过来的,仿佛她们完全不知道日军的惨无人道。在真实世界里,只有彻底缺乏常识的人,才会有十三钗一开始的行为举止…【详细】

赚取眼泪的煽情设计

影片中段两个“钗”居然可以轻易逃出教堂回到胭脂地找她们要找的东西(但导演却好像忘记了就连神父出门也被守敌日军严查盘问),这两“钗”居然好像不知道外出的凶险(南京城内血流成河),外出仅仅是为了寻回一副琴弦和一对耳环?倘若是这样轻易就逃出教堂的话,后面女生们的逃走又何必大费周章?最后两人一如观众想象的那样遭最残忍地杀害。类似这样催人泪下的煽情和揪心设计,让这部电影的机巧性表现得相当明显。

影片进行到日本军人教堂里捕捉女学生并凌辱,在神圣教堂里,彩色玻璃下,十二三岁的小女孩被凌辱的细节毕现。导演是想说日本士兵没人性,但那些学生演员都是未成年人,导演却把残害拍成了一场狂欢。完全可以表现孩子们的恐惧,没必要这么笨或变态地去干。技巧操作让观众的愤怒,不得不说也是败笔…【详细】

学生的生命比妓女高贵吗

不少影评人则称,这部片子“逃不开处女情结”,片名该改称“处女保卫战”。这个故事的内核来自魏特琳日记,里面提到一群风尘女子代替女学生参加日军的活动。毫无疑问,只言片语中蕴藏着巨大的戏剧潜力。十三妓女固然出身妓院,但她们毕竟是国难时刻的逃难者,她们和其他的逃难者在“逃难者”这个意义上身份是相同的,也是平等的。

也许这个片子最大的贡献,就在将妓女与学生,在生命面前的平等性的探讨,摆放在大家面前。可整个影片却将这部分简单生硬地转化过来,人性的探讨没有深刻性,且也无关爱国主义…【详细】

不要神化爱国主义

爱国不是在看电影时愤怒一下就可以
“情色爱国主义”是个伪命题

朱大可先生归纳出一个张艺谋公式,张艺谋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制造了政治和商业的双赢格局,而情色爱国主义逐渐成为《金陵十三钗》的标签。对爱国主义的这一界定,情绪化的色彩太浓,既不符合爱国主义的科学概念,也不符合爱国主义的历史表现,更不符合爱国主义的发展趋势。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唐戎昱《咏史》诗句)让弱女子对根本上是因男人的罪恶导致的国家民族危难承担责任,这种懦夫行径和思想,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历朝历代的和亲政策就是其代表之一。《金陵十三钗》只是用娴熟的商业电影语言再次暴露了某些男人心灵深处的这种幽暗思想而已。从现实角度考察“爱国主义不能与色情交易发生联系”的论断也不符合爱国主义的历史表现,很难站得住脚…【详细】

爱国主义不是只靠一腔热情就行

根据政治学研究,爱国主义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国家认同有两类:一类可称之为本能爱国主义和认同。共同的血缘、种族、地理,特别是语言、历史和宗教等文化,是这种认同和爱国的基础。这是传统封闭社会中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感情的主要甚至唯一来源。

另一类可称之为理性爱国主义和认同。其基础是对国家基本制度的深刻理解,认为自己国家的主要制度确实是致力于保护国民权利、能够为国民幸福提供坚强的保障,因而愿意恪尽公民职责,全力维护这些制度及其人格化的实体———国家。这是近代宪政民主秩序在全球逐步扩展之后出现的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新来源,也是现代开放社会国家认同的最可靠渠道…【详细】

神化爱国主义可能带来灾难

爱国主义没必要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高尚性而将它整得一副冰清玉洁、拒人千里的孤高样子,甚至反对用商业主义的手段来宣传它。人类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发生的种种源于极端感情的罪恶和灾难,爱国主义同样也是一种。

历史上,大和武士们就有战败后剖腹自尽的传统;二战时,打疯了的日本飞行员组成“神风”敢死队,潮涌般冲向美舰;战后几十年,仍有散兵游勇在东南亚的丛林中或太平洋的荒岛上,茹毛饮血,继续为天皇而战,浑然不知世界早已天翻地覆…【详细】

看看日本演员演“鬼子”演得那么敬业,如果你傻到只因看了这部电影而“抵制日货”,那就可以洗洗睡了。在炒作的口水里说爱国,这样的爱国也未免有点假了…

http://opinion.cn.yahoo.com/jdgz/ssc/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