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推广方法有哪些: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05:41

“晓事”与“办事”

2010-10-14 05:11:00 来源: 大众日报(济南)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任宇波

南宋宋孝宗曾叹难得办事之臣,右文殿修撰张栻答曰:“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清朝乾隆年间的监察御史熊学鹏则认为张栻见解有失偏颇,上奏乾隆言:“陛下固欲求办事之臣,更于办事之臣中,而求晓事之臣。则心足以晓事,而身足以办事。心与身皆为国用,于以共攘政治,庶乎其得人矣。”乾隆深以为然。宋孝宗、张栻、熊学鹏所言代表了在选择“晓事”与“办事”之人过程中的不同观点,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会有不同的选择。

从古至今,可以说中国社会始终是围绕“德”与“才”、“君子”与“小人 ”、“晓事”与“办事”这些范畴来看待人才,选拔使用人才。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用人的“六个导向”,特别注重选拔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等精神和文件亦未跳出这些范畴,并且更多是从“办事”的角度来考量干部。

笔者曾参与某市城市防汛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某些干部只办事不晓事之举更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城市防汛应急工作涉及到较多政府部门,一般由市政府牵头,由相关职能部门如市政公用事业局、建委、交通局等共同配合承担相关职责,所以预案对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防汛工作中的职责需进行界定。按常理,在整个应急预案的修订过程中,对汛情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对不同级别的险情采取怎样的应急行动应该是最重要的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对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防汛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问题往往成为每次会议耗时最长、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

有些部门负责人在有利可得、能减轻本部门职责的内容上是锱铢必较,寸步不让;而在有损部门利益、吃力不讨好的地方却是专骋口舌之利,推职卸责,少有人从全局、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在整个防汛预案中自身应承担的职责。这些官员的做法,虽然能证明他们是“想干事,能干事”的 ,但能否“干成事”,则未可知,因为他们所晓的事只是部门之利。

国务院从2008年进行大部制改革至今,全国整个行政结构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防止部门利益,厘清部门职责与边界,减少部门纠纷。但是,只要有部门的存在 ,就会有边界,就会有部门利益的存在 ,就会有某些干部对个人利益的考量;只要官员个人的意识、观念没有改变,类似于防汛预案修订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就不会减少,不从全局的角度衡量、顾全整体利益,就谈不上部门之间的合作,这就是不“晓事”。

部门利益之争只是反映某些干部在“晓事”与“办事”方面所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毋庸置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部分干部是想办事的 、能办事的 、也是能办成事的 。因为有局部利益驱动,某些干部往往忘记了自己所应维护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利益,不理会办事的原则、程序、方式方法、时机、事情的整体利益和轻重缓急。这些干部会“办事”,但办成的事是错误的事,宜黄拆迁自焚等惨剧的发生就是由于某些干部陷于一己之荣耀、部门之私利,不顾民众利益所导致的结果,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晓事”。

在当代,继续遵循“晓事”与“办事”的话语体系,干部更应该在“晓事”的基础上去“办事”,所以熊学鹏的用人观应改为:求办事之臣,更应于晓事之臣中求办事之臣。在“晓事”的基础上“办事”,才能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不限于一己、一部门之私利,才能放眼全局,统筹兼顾 ,维护民众的权益,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做人做事的10个要点 - 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1、做人立志,做事立功。2、做人靠品,做事靠行。3、做人有标,做事有铭。4、做人择邻,做事择风。5、做人求和,做事求精。6、做人争先,做事争雄。7、做人显...
“先做正确的事,再去正确地做事

“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  这句话是曾国藩说的!这是他教育他的弟弟不要与邻居争宅地时家信里写到的,他也教育他的子孙要以此为做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