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推广赚钱:从豫卦震卦破译地震与雷电成因之谜(文:李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8:53:30

本文为解读豫卦之延伸。震卦指经卦。

《周易诠释》之豫卦:

豫卦象曰:雷岀地奋,豫。

《易传 说卦传》:震为雷。

地震与雷电的成因,目前有众多的假说,是现代科学尚未破解的难题。也就是说,以目前的科学理论,基本没有破解地震与雷电成因的可能。而对于地震,科学界甚至有“地震无法预测”论流行。

 

 

一、特斯拉破译闪电:

 

特斯拉以“观象制器”的超级智慧在一百年前就已经破译了闪电的实质,然而他的手稿失传了。(见:《李守力论制器尚象》八:观象制器的最高层次——以特斯拉开创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中心

特拉斯说过:“地球就是一个拥有超大容量的球形电容器,一个给大气充电的旋转磁力发电机,特别是大气中的电离层,让它充满了电荷。” 

为此特斯拉曾经在美国科罗拉多的多山地带检验他的这些想法,这里因为大雷雨和球形闪电而闻名天下。他很快就摸清了闪电的实质。 

通过实验,特斯拉很快得到确切结论:电荷可以通过陆地进行传输,不需要电线和无线电波。这些试验可以说非常危险,因为需要穿行在神秘莫测的电的魔幻世界。特斯拉的实验室制造出了长度达到40米的闪电,隆隆的雷声响彻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一个巨大的火球在高塔的周围发光,人们十分惊奇地发现,火花就在自己的脚和地面之间迸发出来,金属物体都被环上一层浅蓝色的光晕。特斯拉异常欣喜(1899)写道:“我终于制造出了闪电,它的能量已经超过自然界中的闪电。” 

特斯拉以“观象制器”的超级智慧在一百年前就已经领悟了闪电的实质,然而他的手稿失传了。

 

二、古人对雷电的解读:

 

同样,善于以“观象制器”的中国古圣先贤也早已领悟了雷电的实质:

《说文》: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  

《春秋·玄命苞》:阴阳合为雷。  

《白虎通》:雷者,阴中之阳也。

《礼记·月令》:仲春,雷乃发声,仲秋,雷始收声。     

《淮南子·坠形》:阴阳相薄为雷。

 

古人认为阳气于冬季便潜藏在地下,立春以后阳气上升冲出地面而与阴气相搏发出声音则成雷。从阴阳象数理论讲,冬天不应该有雷。如果冬天打雷,就意味着天地藏不住阳气了,就会造成一定的瘟疫(瘟者,温也)。比如禽流感,之前就有一次冬日打雷的现象,这就是天地动阳的征兆。俗话说“冬日打雷,十栏九空,因为冬天打雷,表明阳气藏不住了,动物肯定要遭殃。得禽流感的一般是鸡而不是鸭子,因为鸡为火性,鸭为寒性。天地的火性不藏了,鸡的火性也不藏了。

对于雷电、禽流感的成因,现代科学的研究尚属于幼稚期,远远达不到古人的水平。

 

 

三、古人对地震的解释:

 

《国语·周语》载:“幽王二年(前780)西周地震,史官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震卦阳爻在二阴爻之下,“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史官说的正是震卦。

现代地质科学认为:地震使得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能量波(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与震卦一阳伏于二阴之下卦象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四、雷电与地震同卦象同属性:

 

易经《说卦传》“震为雷”。从古人对雷电与地震的解读看,二者原理相同。只不过雷电发生在空中云层,地震发生于大地之下。雷电与地震的能量都是蕴藏在大地中的,震卦,是乾阳交坤卦初爻而得,是藏于大地(阴气)之下的能量(阳气),震为动。震卦所属的阳气应该是指地球存储的电荷。正如特斯拉所说的“地球就是一个拥有超大容量的球形电容器”。

电离层与地球这个“超大容量的球形电容器”密切相关,特斯拉说地球是“一个给大气充电的旋转磁力发电机,特别是大气中的电离层,让它充满了电荷。” 

▅▅ ▅▅

▅▅ ▅▅

▅▅▅▅▅

 

《易经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柔为阴气,刚为阳气,这是说因为地球本身有磁场,运动(自转)的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旋转磁力发电机,属于坤卦的地球阴柔无比,但祂的自转会产生极大的电能,这就是震卦。地球自转的动力来源于乾天,因为震卦是乾阳交坤卦初爻而得。所以地下的电能的变化与天气有关。

 

古人认为阳气于冬季便潜藏在地下,春季阳气上升冲出地面而与阴气相搏发出声音则成雷。《礼记·月令》:“仲春,雷乃发声,仲秋,雷始收声。”每年3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冬天出现打雷几率很小。雷电一般出现在强对流天气里。比如: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我国夏季午后常出现的对流雨、低纬度大陆东岸常出现的台风雨,它们都常伴有雷电。 强对流天气需要暖湿气流迅速抬升。夏季近地面很容易迅速升温,因而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雷阵雨。 所以暖湿气流是雷电发生的媒介,温暖的气候是引发地下电荷升腾的基础。现在科学对雷电的认识非常糊涂,远不如古人明白其原理。

 

地震学家们经过长期观测、研究发现,目前比较公认的太阳活动周期都有相应的地震周期与之对应。所谓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黑子、耀斑爆发、质子事件、太阳风等等,有人认为“太阳耀斑是这些灾变事件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耀斑是所有太阳活动中最特殊最强有力的形式,耀斑的能量相当于100 亿~1000 亿颗百万吨级的氢弹。”由此可知,为什么太阳活动,尤其是耀斑爆发会对地震有如此直接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耀斑(和黑子)爆发时向地球喷射了大量带有电荷的高能粒子!

这些高能粒子被地球这个“超大容量的球形电容器”吸收,电离层因而也发生变化。这完全符合我们刚才所说的“震卦是乾阳交坤卦初爻而得”。

在地震多发区,其上空的电离层常常异常,这是由俄罗斯及日本的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多年对电离层电子浓度的观测发现,最近得出的结论。科学家们将一九七七至一九七九年的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包括日本在内的太平洋西部地震多发区,在这段时间内共发生了一百五十次以上的里氏五级以上大地震,而这些地区的上空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也远远高于平常密度。而那些很少发生地震的地区,电离层的电子相对较低。

汶川大地震与电离层的变化:从200855日到15日,汶川以东至日本冲绳、南至海南南部地区的电离层出现明显扰动,电离层TEC出现了明显增加,而平时,这样的增加很少能看到。59日的扰动,则是往水中扔了一块石头,后来(512日)发生大地震的所在地附近出现了大范围的电离层参数异常增加。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宝盈20026月在《四川地震》期刊杂志第2 期(总第103 期)发表《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地震成因新探》论文,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加剧地震的破坏性,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统一地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认为由此可以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观测表明,在地球的南北两极从未发现过任何级别的地震记录。这可能同样是由于两极纬度高,太阳光照量极低,且温度极低,厚实的冰层既无法产生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场、接触扩散电场,热电效应也很微弱,因而静电荷得不到有效积累,也便不会发生地壳雷电即地震,这正像寒带冬天里的云,由于光照量小、气温低,静电积累水平也较低,故一般不会发生雷电。

地震发生时往往伴有类似打雷的隆隆声响,而这种类似打雷、炮声一样的地声,并非岩石破裂声的典型特征,却正是“地壳雷电”所应发出的声响的典型特征。地光同样是地壳雷电发生时所必然产生的直接效应,如日本地震谚语中所揭示的“山中传来山音响,震前夜夜闪电紧;莫名其妙有闪电,天昏地暗有大震;熊熊火柱海面起,异常百出震情大。”等等,均表明震前地面或海面积累了大量静电荷。

总之,雷电与地震的发生物质基础是地球本身为“超大容量的球形电容器”,雷电发生的条件是气候因素,地震发生的外因是太阳活动,内因是震区的地质结构。“闪电主人”特斯拉说过:“我可以把世界劈开,但我永远不会这么做。”这句话暗示了雷电与地震原理相同。

地震数学原理展望:

1、建立地球“超大容量的球形电容器”自身规律以及与太阳风关系的数学方程,从宏观上把握地震与雷电的规律;2、继承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研究地质构造与地应力分布规律;3、以翁文波可公度理论为基础吸收传统象数理论,建立各个地震带地震发生周期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