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舞蹈20140503:全球一体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4:07:00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1)">
全球一体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王 俊 菊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本文首先讨论了全球一体化给语言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语言的资本化、英语的帝国化和英语的多元化等,然后探讨了这些影响和变化对将来外语教育的挑战与启示,指出外语教育要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就要实现从语言教学到语言教育的转变,语言能力培养和文化能力培养并重,工具性学科和社会性学科的特点兼备。
关键词:全球化;外语教学;影响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3)04-0141-04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ANG Jun-j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P.R.China)
Abstract: With language education as its focu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hanges that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o the field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include the capitalization, imper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n it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such changes have posed to and the insights we have gained from them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learners as individuals.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be delivered as part of education by making it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arners’ life and future career, and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cultural competence should be developed simultaneously, by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both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as the media for educating individuals.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fluence and implication
全球一体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在政治、经济、科技及文化等领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极少涉及语言领域。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探讨全球化给语言领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将来外语教育的启示。
一、全球一体化对语言领域的影响
全球化过程的不断深化,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概念的弱化。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带来的一场革命,使得人们的交流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交互性的多向交流,同时也把语言的使用问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当时间、距离和交流渠道的技术性问题不再成为障碍的今天,语言这一人类社会交流的主要媒介就成了保证交流顺畅、使得社会关系得以形成和保持的重要一环。因此,熟练驾御并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了语言的资本化现象,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观,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语言的社会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一体化和多元性共存的格局。
(一)语言的资本化
当今的世界正走向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本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拥有的知识多就意味着一个人的人力资本雄厚,意味着具有抢先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能力。正是由于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所以,在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中,语言能力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同时又是获得知识和技术等其它人力资本的工具性资本。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与单语人(monolingual)相比,双语人(bilingual)和多语人(multi-lingual) 的思维,有更开放、自由的特点,属于发散型(divergent)思维。在法国,有调查发现,操双语者的收入比操单语者的收入多出27%[1](第47页)。因而,具备一种或多种外语能力,有利于更多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从而增强个人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语言不再被仅仅视为民族特性的象征。相反,当今的高科技发展赋予了语言交流以新的价值,用一种或多种外语进行交流的语言技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高含金量的“语言资本”,学习并掌握外语已成为许多人的战略投资,语言开始步入商品的范畴。以英语为例,越来越多的人们把英语和经济的现代化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联想在一起,英语成了他们开启世界之窗、打开机会之门的钥匙。带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英语,目的不是为了学英语本身,更多的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入手,把英语的学习和一些“人生技巧”、个人管理能力、生活理念结合起来。这种变化改变了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使得各种教育机构的功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投资外语学习乐此不疲,各种培训外语的机构呈现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其次,全球一体化使得学习者对语言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与过去有所不同,除了自己的母语以外,当今的人们绝大多数把英语作为首选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来学。一方面,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从1950年的8%下降到现在的不足5%,另一方面,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数却在迅速膨胀。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世界能讲流利的英语或能熟练地使用英语的人就多达12-15亿[2](第66页)。以欧洲为例,过去,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曾是欧洲的四大语言,无论在地理分布,还是在国际地位上都各有千秋。然而,在日益扩大和不断深化的国际交流面前,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在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节节败退,使用范围和使用者数量都出现萎缩,英语却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显露出非凡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据统计,在欧共体国家,目前超过80%的11-18岁的非英国青少年都在学习英语,而在30%左右的非法国籍法语学习者中,绝大多数集中在英国,学习德语和西班牙语的人更分别低至15%和5%[3](第50页)。上述现象的产生,除了英语自身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特网的普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因特网作为20世纪科技发展的最丰硕成果,使用英语传输着90%的信息。“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99年底,“世界上25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40个提供上网服务的网络服务商(ISP),约有2.59亿人使用因特网;2002年全球因特网人口达到4.9亿,据有关机构的预测,2005年将为10亿……”。[4](第285页)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英语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第一选择,几乎成了世界范围内二语和外语的代名词,占据了绝对霸主的地位,使得其它不少语言被边缘化。
(二)英语的帝国化
全球化的进程不仅使人们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得不同语言的使用范围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英语的国际地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凭借全球化的大潮,英语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席卷全球,其影响和使用范围远远超出过去曾经当作“共同语”(lingua franca)使用的任何语言。尽管在历史上,拉丁语曾是欧洲教会与学术界的“共同语”,阿拉伯语至今仍是伊斯兰世界的僧侣通用语,但都没有像英语这样成为世界性的国际通用语(the global lingua franca),并凭借自己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优势,建立起自己的语言帝国。
这种“英语帝国”现象首先表现为使用地域的之广和使用者的数量之多。到20世纪末,英语已成为7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100多个国家的首选外语,全世界使用“流利或合理的”英语的人口,已多达十几亿。在欧洲,英语一改过去外语的角色,成为大部分欧共体国家的第二语言,这些国家的人们驾御英语的能力与他们使用母语的能力相比毫不逊色。在亚洲,英语的普及程度之高和应用范围之广,使得英语几乎成了“亚洲语”(the Language of Asia),学英语、讲英语不仅成了许多亚洲国家的一种时尚,更被人们视为国际化的必由之路[5](第65页)。
英语帝国现象的另一表现是英语的使用范围之大和应用领域之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世界的广播节目有60%使用英语,70%的邮件用语是英语,85%的国际电话使用英语沟通,世界上几亿电脑中储存的信息中有80%是英语信息[6](第26页)。另外,目前全世界的经济贸易、商业文书、政府交往、学术论文、旅游交通,80%以上都使用英文,科学界几乎完全使用英文交流。
种种迹象表明,英语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国际交流的媒介,而成了国际舞台上学术思想的语言,科学研究的语言,技术发展的语言,国际贸易的语言以及娱乐和消遣的语言,英语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国际通用语。可以说,英语已不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私有财产,英语的国际化与帝国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英语的多元化
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广泛使用,使之有机会同其它语言和文化长期接触,因而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即英语的本土化(nativization)现象。除了原有的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之外,更有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马来西亚英语、坦桑尼亚英语等不同的变体(variety)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原来的不可数名词English的复数化成了历史的必然。
Kachru(1992)从历史、社会语言和文学特征的角度,把当今的世界英语划分为三大同轴圈,即“内圈英语”(the inner circle)、“外圈英语”(the outer circle)和“扩展圈英语”(the expanding circle)。他认为,内圈是传统的英语“基地”,包括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是“规范提供”(norm-providing)者;外圈国家把英语作为辅助语言使用,包括有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加纳、赞比亚等国家,是“规范发展型”(norm-developing);扩展圈国家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这些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使用,是“规范依附”(norm-dependent)者[7](第3页)。
由此看来,英语本土化现象主要集中在“外圈国家”范围内。这些本土化后的‘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到话语、语域、风格和文学流派等方面都与‘内圈英语’有所不同[8](第13页),具有比较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性,又和其它变体之间保持一种“互懂性”(intelligibility),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不断扩展并完善着自己的功能,缩小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其国际化品质体现着一体化和多元化的理念,代表着语言的同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像一个语言家庭(a family of language),不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语言规范,而且允许具有不同表现力的变体的存在,是一种多元化的统一(unity in diversity),是一种不同中的相似。
二、全球一体化对外语教育的启示
全球一体化在语言领域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语言教育观,对今后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柯林·博尔指出,一个人要在二十一世纪获得成功,必须获得三张“通行证”:(一)“学术性通行证”,是指读、写、计算的能力;(二)“职业性通行证”,是指在当今急速变化的世界上工作所需要的教育;(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是指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等不同的复合型能力。由此看出,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创新能力。而外语教育肩负着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任,如何应对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外语教学界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外语教学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实现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变
二十一世纪教育哲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既有广阔的知识面,又兼备创造力、适应性和独立性。因此教育系统或学校的功能应是一个“知识——工作”型的“互动式专业主义”(interactive professionalism)机构,其主要目标是教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学校范围内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在现实社会里完成“目标任务”。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方法,使他们在探求新的信息的同时能进行批判性分析和逻辑性推理,并把这些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应用。而学生将成为独立的、主动的、终身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教育机构,而是延伸到工作单位和家庭。因此,具体到外语教育来说,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使其具有使用外语进行国际性交流的能力,还必须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方面有所侧重,使其具有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进行自我提高的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游离于教育研究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大家讨论的大多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却很少探讨外语教学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9](第6-7页)。诚然,把语言技能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具体目标无可厚非,其合理性不容质疑,但仅仅把语言技能作为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外语教学应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立足于培养人的素质这一现代教育的出发点,上升到以人为本的高度,与整体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工程的一部分。
(二)培养交际能力与培养文化能力并重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Hymes(1970)[10]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和运用语法的能力,Canale & Swain(1980)[11]将其扩展到包括五个方面,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 能力、策略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语篇能力等。由此可见,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到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学理论,同时还涉及到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应用语言学的内容,是一门综合的、跨学科的学问。既然语言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资本,那么,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外语教学领域势必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外语教学应朝着交际教学的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加强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oriented)的互动式(interactive)教学和自主式学习(self-autonomy)。同时,未来的教学界对不同教学理论和方法应该更加包容,准确性和流利性并重、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培养、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兼顾会成为将来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从来就是密不可分、互为载体的,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语言的意义只有通过文化环境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传统又主要依靠语言才能得以流传[12](第59页)。因此,跨语言交际必然涉及跨文化的成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必须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意味着保留和传播本土文化,同时尊重和接纳异质文化。然而,具有跨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跨文化能力,简单的文化知识积累也不等同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因此,外语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跨语言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语言文化知识为起点,以语言文化意识为桥梁,最终达到超越语言的文化理解[13](第12页)。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精英,将是一些交际能力与文化能力兼备的人,其外语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和这种语言的本族语者(native speakers)交流,他们会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对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会成为拥有自己的国籍,但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和生活的“国际自由族”。
(三)工具性学科和社会性学科的特点兼备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阐明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语言所表现的社会性意义的过程。因此,未来的外语教育应是把语言的工具性和语言的社会性相结合的语言教育。在这种理念下的外语教育将不再把语言截然分成拼写、语法、词汇等方面,而是一门把语言、社会、文化、学习者、教师等要素统合起来的综合课程[14](第95页)。
不可否认的是,外语教育是个工具性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但除此以外,外语教育更具有社会性意义。从这一点出发,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性意义的语言内容和语言表达,其外语学习的结果,不但是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还会包括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因此,外语教育不应再固守工具学科的堡垒,而是更多地重视语言的社会性意义,在语言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和整体性上有所突破,将作为内容的语言和作为工具的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分割式、部分性的语言技能训练方法,按照人才的国际化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实现从基础语言能力培养到专业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变。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数量的爆炸、内容更新的加剧和变化周期的缩短,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是其选择、分析、综合和利用信息到最终创造信息的能力。因此,外语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沿阵地,肩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任,这需要更新教育理念,用新的知识观、新的教学观和新的学习观来迎接全球一体化给语言领域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把外语的教与学过程与人的认知、思维以及个性发展的过程结合起来,把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作为目标,开创新世纪外语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 外国语,1999, (4):43-48.
[2]Graddol, D. English in a Changing World [M]. Guildford: AILA Review 13. 1999.
[3]Graddol, David. The Future of English [M]. London :The British Council: 1997.
[4]黄和斌等.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Block, D. & Cameron, D. 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C]. Londong &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6]Naibitt ,J. Global Paradox: The bigger the world economy, the more powerful its smallest players[M]. New York: W. Morrow, 1994.
[7] Kachru, Braj B. World Englishes; Approaches, issues and resources [J]. Language Teaching: The International Abstracting Journal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1992(1): 1-14.
[8] 姜亚军. 近二十年World Englishes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13-19.
[9] 夏纪梅. 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探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4-14.
[10]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J.J. Gumperz & D. Hymes (eds), 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C].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in, 1970: 269-293.
[11]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1): 1-47.
[12] 张杰. 语言全球化:一体化和多元化[J]. 外国语,2002,(6):56-60.
[13] 曹文. 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10-14.
[14] 方明生. 语言教育综合化的必要性[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1):94-99.
收稿日期:2003-04-07
作者简介:王俊菊(1965-),女,山东费县人,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