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户大数据分析:传统和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00:40

 

传统和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创新

[ 来源:光明网 | 发布日期:2012-01-04 ]

邓福庆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指出,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新的重大使命。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传统和谐文化的发掘研究、传承创新、发扬运用,是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中和谐理念的生成、灌输与教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

     一、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天人和谐之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解决安身立命所必须思考的基础性课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诚然,中国古代如荀子也有过“明于天人之分”和“人能胜乎天”(《荀子·天论》)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未占主导地位。以儒道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的观念与做法,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所以老子主张人应效法自然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先哲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完全可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易传》)的天人合一境界。

     这一“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近代西方尤其是16世纪以来,人类在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的同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等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迭起。这无疑是工业文明带来的消极后果。也因此,当代西方许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天道”从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向往。

     高校应当注重传承创新“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天人和谐理念的教育,培养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谨奉天人合一价值原则的立场。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更应该灌输给我们的青年学生。它启迪我们的学生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人与自然的良性平衡,否则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因此无法得以持续地提升。

   二、人与他人关系中的人我和谐之道

     如果要用一个命题来描述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原则,那这个命题就是:“人我合一”,其追求的理想状态是达到“和为贵”的人我和谐境界。

     从儒家的基本思想来看,“人我合一”的原则具体地体现在谨守“仁道”。孔子对仁的定义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它要求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要视他人为自己的同类,在爱自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所以《论语》里有如下一则经典的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值得指出的是,道家从“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基本立场出发,也主张要自然地对待他人的存在。可见,与儒家的“仁”学主张殊途同归,道家也得出了“人我合一”的人际和谐观。

     在人我关系问题上中西文化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从来不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崇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中国。它在带给中国社会个体生存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利己主义、唯我主义的偏颇。在一些极端的情形下,这种人我关系问题上的个人主义偏颇甚至会导致无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高校从人生观、价值观上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我合一”这一和谐理念的教育显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置身于市场经济时代,竞争并不意味着只有利己主义的盘算,更不能走向唯我主义的冷漠与自私。我们需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有容乃大”(《尚书·君陈》)的宽容,推崇“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的谦让。这应该是我们今天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生成的精神气质。

     三、人与自身关系中的欲理和谐之道

     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人与自己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欲理合一”。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道统”,其修身之道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节制欲望。所以孔子有“智者不惑”(《论语·宪问》)的教导流传于后世。儒家这一“欲理合一”思想在荀子那里被概括为:“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而且,在儒家看来,只要对欲望进行制约,通过长期的自觉与自律最终就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即“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身心和谐境界。

     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有道家“不欲以静”(《老子》第三十七章)和佛家“五蕴皆空(《心经》)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一直有禁欲主义的偏颇,这无疑是要予以摒弃的糟粕。但是就当今中国而言,我们虽然走出了禁欲主义的偏颇,但是好像又过度地张扬欲望。因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欲理合一”这一传统身心关系的和谐理念教化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还在于,不为物欲所溺的“欲理合一”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为我们今天在大学校园里倡导健康生活提供了启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的心灵家园可怕地荒芜了。在其人生追求中出现了诸如热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不健康生活。因此,在人的物欲被过分张扬的现时代,这一“欲理合一”的身心和谐智慧无疑特别地凸现其清明的指引意义。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编辑: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