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转换器四个指示灯:中国人才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45:50
 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小小教育工作者,也许就应该讲好自己的课堂,发光发热之后把酒言欢,两耳一闭,去过自己的逍遥日子。然而自己却是杞人忧天,看到当前国内培养人才的各种机制及大学生们毕业后沦落的"下场",迂腐到食不知味,内心总是充满着悲愤和不可名状的沉重。    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所以在当今的教育界,有一种普遍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优点,无能者只是放错位置的人才。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他们身上的天赋,扬长避短的将其塑造成对社会,对他们自身有价值的"人才"呢? 在当前人才教育的一片混沌之中,我看到了一丝曙光:     "上个月由新华社亚太总分社倡议,中国知识港首席构架师邵马可主持的中国知识论坛暨中国知识港网站在港正式开通。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俱孟军、中国知识港创意团队首席构架师邵马可、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张锦辉、外交部驻港副特派员李元明、中联办科教部副部长曹国英、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香港中国商会主席陈经纬、海南阳光宝岛旅业有限公司总裁张其超等政商界精英纷纷出席,并就中国知识论坛暨中国知识港的成立与如何培育人才,为国内人才成长提供良好发展机遇各抒己见。"     而从上文的背景资料文字报道中,我得到的信息是:一群有能力的大人物创建了一个 立足于"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建设"的中国知识港,而且这个活动似乎得到了香港政府部门及社会"上层"人士的支持。从中我嗅到了一个信息,不同于各地区设置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国知识港这种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终于与商业结合起来。这就给研究存在提供了市场的、物质的条件。在商业的刺激下,知识港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许会逐渐完善,发展。大学之殇,市井化教育与农民化就业      我没有能力对于当前国内的教育长篇大论,只能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且不说基础教育的弊病,但就目光集中到当前的大学教育,我们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说是: 大学内部市井化教育模式与大学教育结束后,学生农民工化的就业形式。     不久前,人大前校长纪宝成炮轰高等教育,他说"现在很多大学与市井差不多"听完后我哑然失笑,赞叹纪先生概括能力的精炼。当前大学教育的现在是大学生本身,崇尚"物质至上,消费第一",讲究的是衣服款式/IPAD/电脑等物质化的攀比。 而对大学本身来说,强调的是科技研发而不是学校的本职意义:人才培养。正如纪宝成先生说的那样:"现在很多大学教授不培养人才,天天在搞研究,不自觉地把大学当成科研机构,或者是某个企业的开发部。"极端功利主义使得校园不再宁静。大学的校园已经不是潜心教育知识的象牙塔。    于此相对应的大学教育后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毕业后大学生素质的低下以及大学生待遇沦为农民工化。社会的发展以人为之根本,但是现在的教育现状却是一直在误人子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伤仲永的事件屡屡发生。人才在如今却成为一种社会教育制度不健全下的牺牲品。人才培养制度的研究建设当下尤为必要!!一种鼓励人才创新的机制:中国知识港     国内外不少人在批评中国缺少创造力,正如腾讯的戏言:一直在山寨,从未被超越。中国人是聪明的,也是可以创新的。但是目前的社会情况是,缺少鼓励创新的机制。一个人发挥创意成本太大的时候,对于他们个人而言也就没有必要发挥这种创意了。    千里马遇到伯乐才是千里马,千里马的功用在于奔跑的速度,倘若让他去耕地,肯定耕不好了。所以说,要求国人创新,谈论人才重要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谈的就是人才的培养、鼓励机制。所以我才在看完中国知识港的报道后,感到一丝曙光。探寻中国知识港的创意出发点,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在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下,给人才们一个合适的地理空间,并在这种空间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学习氛围,最终目的是给有才能的人一个宽松的创新空间,让他们去锻炼成长,最终创造价值。这个地理位置由此也成为一个输出人才和知识的集中地--这就是香港中国知识港的想法。在我看来知识港有两方面值得肯定    "人才+项目"模式,更好的实现知识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如果有人才而没有项目的实际运用效果检验,那是纸上谈兵。如果只有项目没有人才,项目也操作不起来。所以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知识与经济的转化,实现人才的经济价值。而知识港正是" 基于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功能是创造了知识从产出、保护、基金、研发、转移、生产和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方法,开创了新的创意、研发、设计产业集群和规范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创业基金支撑"人才+项目" 模式,加速产业化发展。"    其次知识港集中性的塑造了一种环境:用中国知识港首席架构师邵马可先生的话说:"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养分、阳光及其活动舞台。用现代话说,缺的是能够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氛围;缺的是培养、吸引、凝聚人才的一种新组织。"而中国知识港则是集中的塑造了这种环境和氛围,提供了人才成长的土壤与养分。克雷洛夫 曾经说过: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 而中国知识港这个项目要做的就是设立一个环境激发天才才能的发挥,所以他的设立可以说:"意味着在人才培育方面及储备方面步入崭新航道,为未来中国经济之路的拓宽给予了新的启发"。    然而我们在看到可喜的一方面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知识港"这个项目的创意、目标、蓝图,但是具体实施的方案方法,我们目前尚不得知,也许是因为涉及到商业的机密,暂时不方便公开,也许是因为他们也在摸索当中,自己具体怎么做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正如"知识港"本身倡导的那样,宽容的对待创意。人才的培养机制的研究的本身已然是错综复杂,它的进步需要我们监督,更需要我们的鼓励。中国知识港的项目任重而且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