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产权分界点:2012年工作部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55:44

2012年工作部署

全省落实中央“主题主线”成效良好

2011 年是全省人民齐心合力贯彻落实中央“主题主线”并取得良好成效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更高起点上谋划科学发展,全面落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着力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抓落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综观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就不利因素而言,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世界经济增长在短中期内可能继续呈低迷状态,今年下行风险明显加大,对外向度很高的广东不利影响增加;国内需求可能放缓,居民消费增长难度加大,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刚性上涨,人民币汇率上升等,都会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但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广东发展具备不少难得的优势: 结构调整先行一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步走出了路子;市场体制机制比较成熟完善,市场主体转型升级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为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在“洗牌”中确立新优势。全省上下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不折腾、不懈怠、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清醒看到五点不足

全会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不高、能力不足、办法不多;二是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够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三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缺乏;四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少数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现象依然存在;五是民主法制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更加切实的措施予以解决。

2012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主题主线”要求,做到四个牢牢把握四稳”“三进,按照中央“主题主线”要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矢志不渝推进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

全会强调,推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认真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四个牢牢把握”总体要求,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这一基本原则, 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和可持续性。做到四稳”“三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重点抓好四大工作。一是坚定不移调结构, 脚踏实地促转变。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主题主线”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危中求机、危中求进,主要做好总结推广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着力解决扩大内需中的突出问题。汪洋说,广东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平稳增长将常态化, 转型升级将成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广东经过30 多年的高速发展,已走过了做大总量、赢得速度就是赢得机遇的发展阶段,单纯追求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符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广东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坚持“好”字当头,在保证经济增速不出现大幅下滑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 “保证转型升级的成功是战略的成功, 而保持总量位次不变只是战术的胜利。如果过分注重总量规模,可能在战术上能够暂时胜利,但贻误了转型升级的时机,造成战略上的失败就是彻底的失败。”按照这几年两省经济的增长速度来算, 江苏要超过广东大概在2017 年,“当然,我们现在也不打这个仗了,你愿意超就超吧,我们首先要把结构调整好。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质的转变。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保持广东活力和竞争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有赖于在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扩大开放,今年要着力总结推广行政体制改革经验、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完善促进科技创新政策举措、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优化市场环境,在工作中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和强大动力。

三是切实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工作,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贯彻建设幸福广东各项工作部署,不断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举措,落实民生保障的制度性安排,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四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则,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尤其是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同时,要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由“权力反腐”向“制度防腐”转变。弘扬廉政文化,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做到新班子新面貌。切实改进作风,注意克服和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减少会议、文件,进一步控制和减少各类评比达标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减少“三公”费用支出。

武汉党代会报告、今后的奋斗目标

    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一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的综合优势,着力提升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功能,集聚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企业,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创新产业链集聚中心,下一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二是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充分发挥国家老工业基地的综合优势,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着力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对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产生集聚一批参与全球竞争的先进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商贸重镇的综合优势,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着力提升市场交易要素资源的集散配置功能,发展集聚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建成国内市场中心及国家物流枢纽。

四是建设生态宜居武汉。形成“1+6”城市格局,控制中心城区边界,完成中心城区现代化改造,实现新城区6个新城崛起。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五是建设文明武汉。增强文化软实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扩大开放包容度,提高国际化水平,把武汉建设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法治环境最好、安全程度最高的城市。

六是建设幸福武汉。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创业就业创造幸福,以发展进步成就幸福,以安全保障巩固幸福,以公平公正促进幸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未来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进入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城市行列。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创新实现跨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跨越。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比较宽裕的小康进入全面小康,市民幸福感明显提高。

——城市形态布局和功能实现跨越。“1+6”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巩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迈入地铁时代。彰显三镇三城滨水特色,基本建成生态宜居武汉。

——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跨越。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开放观念、城市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成为中部地区面向国际的门户城市。

——文化发展实现跨越。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明显提升,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文化强市。

——社会管理创新实现跨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建设和谐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