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地图高清全图:江南十大水乡古镇 语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22:02

江南十大水乡古镇(一)  语涵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江南的匠人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

  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

  由于土地珍贵,屋宅内外的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为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这里停泊。

  和水路相比,街巷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一人一牛并走。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江南十大水乡古镇

  十大水乡古镇第一名:周庄-神州第一水乡(江苏·苏州)

  十大水乡古镇第二名:西塘-梦里的水乡古镇(浙江·嘉兴)

  十大水乡古镇第三名:同里-东方威尼斯(江苏·苏州)

  十大水乡古镇第四名:乌镇—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浙江·嘉兴)

  十大水乡古镇第五名:甪(lu)直—难记的名字,难忘的古镇(江苏·苏州)

  十大水乡古镇第六名:南浔-曾经最富庶的江南古镇(浙江·湖州)

  十大水乡古镇第七名:木渎-吴文化的聚宝盆(江苏·苏州)

  十大水乡古镇第八名:朱家角-掩映在现代都市下的古镇(上海)

  十大水乡古镇第九名:光福—香雪海的故乡(江苏·苏州)

  十大水乡古镇第十名:安昌-感受绍兴民俗的最佳场所(浙江·绍兴)

 

 

周庄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二百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九百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十四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西塘

西塘,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位于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这里离上海,苏州,杭州都在一百公里以内,交通方便,高速公路,320国道,沪杭铁路穿境而过,乘坐汽车,火车均能到达。西塘在嘉善城区北十公里处,乘坐公交前往二十分钟就能到达。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

  古镇西塘,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古镇区九条河道纵横交织,将古镇分为八个区块,在其中有二十七座古桥将市镇连通。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一百二十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一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灯烛街、油车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到了西塘,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这里的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就在河边做成。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以河为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一千三百多米长的廊棚已变成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西塘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同里

    同里镇位吴江市东北部,地处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之畔。属太湖水网平原中的湖荡平原,周边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浜密如蛛网。 镇区东临同里湖,南滨叶同里泽湖、南星湖,西接庞山湖(已围垦),北枕九里湖,西北襟带吴淞江,东北连通澄湖。镇内被“川”字形市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割,形成十五个圩。沿岸“屋宇丛密,街巷逶迤”。镇内自成水网,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

  同里镇区市河总长5.14公里,面积9.37公顷,平均每个市民占有13.9平方米;石驳岸总长6.04公里,临水民居5.46万平方米,占民居总建筑面积的36.9%。市镇布局一切环绕水做文章,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古镇同里特有的水乡风貌。

  同里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由于同有荡河港众多,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各种各样的水产品。盛产鱼、虾,较为珍贵的有太湖银鱼、白鱼、鳜鱼、鳗鱼、鳝、鳖、鲈鳢等,还有青鱼、草鱼、鳙鱼、鲢鱼、鳊鱼、鲤鱼、鲫鱼等。除鱼虾、蚌类等水产品外,同里水生植物品类齐全,主要有茭白、芹菜、莼菜、芡实、菱、藕、荸荠、芋艿、慈菇等,有的可上餐桌,有为时令-补品,有的是应时果品,其中芡实(俗称鸡头肉)被称为“水中人参”,为同里土特产中佼佼者。

  明定同里“前八景”中,不少景观也以水为背景,以水定景,如“九里晴澜”、“莲浦香风”、“水村渔笛”。“后四景”中“罗星听雨”景观,更是以水景为特色,被誉为“蓬莱仙境”。

  因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习惯也比其他古镇浓。抗战前同里有茶楼二十余家,为取水方便一般都建在沿河,河水经矾沉淀后既可沏茶。

  历史上同里的园林构筑都与水连在一起,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诗人叶茵构筑别业,称“水竹墅别业”,园有十景,如“曲水流觞”、“竹风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与水相联的水上景色。元代,同里的“水花园”为叶振宗所居,地广数里,在同里湖畔。明代同里有"湖林别业",为任秀之园第,地处庞山湖畔。清代有著名的贴水名园"退思园",同济大学陈从周 教授指出: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 陈从周教授还高度评价了同里的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

 

乌镇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是个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从杭州出发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乌镇最著名的产品有三:三白酒系纯粮酿造,工艺古朴,酒香醇厚,饮后三日不绝于口;蜡染花布蓝白相间,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姑嫂饼香酥脆甜声名远播四海。乌镇是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

  乌镇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成衣制造、出口为特色。耕地六万余亩,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2000年推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现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甪直

    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对江苏省苏州市甪直镇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甪直镇作为神州水乡古镇的佼佼者,的确名不虚传,它具有二千五百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当人们来到甪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甪”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当人们进入古镇,就会感悟到一种舒适感,一种甪直古镇特有的新奇感。镇上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景观,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甪直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被先人们概括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历史的磨难,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们当年的恢宏的风采。

 

江南十大水乡古镇(二)

南浔

    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的金三角沪苏杭嘉湖中心,有一颗锦绣明珠——她就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区——南浔区,属浙北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南望省城杭州,北濒太湖,东接天堂苏州,西上接南京。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高速、318国道和湖盐(湖州--海盐)公路贯通全境,京杭运河和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距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

  全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辖一个省级开发区——南浔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和南浔镇、练市镇、双林镇、善琏镇、旧馆镇、和孚镇、菱湖镇、千金镇、石淙镇9个镇,250个行政村,47个居民区。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3万人。区域面积27.72万亩、桑地8.93万亩。

  南浔区其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文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中心城区南浔镇是全国文明镇、国家级卫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 、中国十佳古镇 、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千强镇 、浙江省百强镇、 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浙江省生态镇和 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目前,南浔中心城区以打造临沪新城(南浔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和南浔国际建材城为重点,全力保护和开发好浔东古镇景区;同时在老城区南部建设南浔南部新区,形成南浔新的行政、文化、人居中心;在老城区西面着力打造以江蒋漾为中心的浔西分区,形成南浔经济开发区行政、商贸中心和南浔区科技孵化园。由此南浔镇正快马加鞭地从传统的旅游古镇逐渐向县区级的现代化县城转变,完成由镇到城的锐变,形成了拥有临沪新城(浔北分区) 、浔东古镇区、老城区、浔西分区、南部新区北、东、中、西、南全方位的现代化新兴工贸型旅游城市格局。南浔已经成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大中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疗养、观光游览的最佳胜地。

  南浔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之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善琏湖笔;“朝如轻丝、薄似蝉羽”工艺之花的双林绫绢等传统名特产品。古镇南浔名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嘉业堂楼、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和双林三桥、含山笔塔与蚕花圣地等构成了江南旅游胜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南浔历代名人辈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现有全国有影响的南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1991年南浔镇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预备清单。

  近年来,南浔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以种养殖为主的优高农业开始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已日渐成为南浔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区已形成了一批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大户的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品种达20多种。其中,以南浔适溪畜产品加工厂为代表的兔毛等畜产品年外贸出口交货值达到2亿多元,占全国的6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兔毛加工出口基地。


木渎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 并增筑姑苏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如今,木渎交通便利,城镇发展迅猛,为江南首屈一指的旅游重镇,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木渎还是江南教育重镇,木渎高级中学为全国示范高中,而木渎中心小学更是已有百年历史。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西郊灵岩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余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灵岩山馆、古松园、榜眼府第等,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好去处。

 

朱家角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并),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东接壤。朱家角镇东距青浦镇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国道贯穿镇境。2000年全镇总面积49.8平方公里。

  朱家角之地,大约成陆于7000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唐朝以前分别隶属于由拳县、娄县、嘉兴县、信义县、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属于华亭县、昆山县。宋元时期渐成小集镇,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属于华亭县、上海县、昆山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属于青浦县、昆山县。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镇,改名珠街阁,又名珠溪,俗称角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称珠里,下辖五十保一区之二十五图、三区之十一图,图正为地方行政长官。清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改称珠葑自治区,区董掌管地方事宜,为青浦县下辖的16个自治区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设市董。民国16年,改为珠葑市行政局。民国18年3月,撤销行政局,仍称珠葑区。民国20年,改设第二区公所,为青浦县8个区公所之一。沦陷时期,属伪青浦县第六区,下辖三镇六乡。民国34年,恢复第二区公所。翌年,改设第二区区署。民国37年,属青西特区。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设朱家角市,为县辖市,下辖一镇四乡,原属昆山县的部分划归朱家角镇。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区,辖五乡一镇。1954年,设朱家角镇,为县直属镇。1958年,与叶龙乡合并,建立红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1959年更名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镇、社分设,朱家角镇恢复为县属镇。1984年5月,分设朱家角镇、朱家角乡。1991年1月,撤销镇、乡建制,建立朱家角镇。

光福

    吴县市光福镇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位于苏州市古城西南28公里的太湖之滨,南邻太湖区,西邻太湖、北通长江,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鱼米之乡”,“四季有果”之美称;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 ,苏绣的发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光福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密集,吴文化内涵深厚,形成了多层次的旅游专线,是国家太湖名胜风景区之一。光福主要的景点有邓尉山坞、铜观音寺、光福塔、司徒庙等

  位于邓尉山坞,是中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邓尉梅花甲天下,以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著称于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梅花盛开时,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山上有“闻梅馆”、“梅花亭”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题书的“香雪海”摩崖石刻和乾隆皇帝探梅御诗碑刻。周围还有数百亩梅林,形成“登楼观梅、入园探梅、进廊揽梅、登山赏梅”四大赏梅景点。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神寺,始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几经兴衰,现存殿宇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13年)建筑,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有个农民在光福神寺旁取土,挖得铜观音像一尊,后送至寺中,于是被改为铜观音寺。寺内殿宇富丽堂皇,除大雄宝殿,观音殿,还有金刚殿 、西方殿等。廊壁碑碣古刻,古香古色;寺后亭、台、池、榭、点缀雅致;奇卉怪石,罗列其中;树林青郁,景色迷人。

  光福塔又称舍利佛塔。坐落于龟峰山巅,始建于梁大同年间,距今一千四百多年,1998年修葺一新。塔为四方七级,高38米,身边宽5.18米。光福塔踞山临湖,景色旖旎,犹如一幅洗炼的中国画展现在游人面前。登临塔山纵眼四望,但见高处峰峦攒簇,低处层林叠翠,湖光山色,相互掩映,给人以“不在画中,似在画中”之感。

  司徒庙位于邓尉山山坞的梅林丛中,相传东汉大司徒邓禹晚年就隐居于此。庙里供奉着邓禹塑像,院内有当年邓禹种植的汉柏四株,已历1900余年,清乾隆帝下江南巡视曾多次观赏,并赐四株古柏为“清奇古怪”,洵为天下奇观。明代《楞严经》、《金刚经》石刻保存在庙内。据此,江苏省人民政府已将这组古刻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昌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安昌镇

  安昌镇位于绍兴县北部,北和西北面毗邻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瓜沥镇,东、南、西三面分别与齐贤镇、华舍街道、钱清镇接壤,南距县城柯桥7公里,北离杭甬高速公路中国轻纺城道口1.5公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0 公里。镇域面积24.1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常住人口36480人,其中非农人口5859人,外来暂住人口7740人。

  安昌镇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据《越绝书》、《嘉泰会稽志》等古志记载,

  镇东涂山(又称西衣山)即相传大禹娶妻及会诸侯之地。后白洋古文化遗址曾出土石器、陶器、原始瓷等文物。唐末,钱缪屯兵平董昌之乱,因名其乡为安昌。清宣统二年(1910)置镇。1950年分建东安昌镇、西安昌镇,1954年3月合并为安昌镇。1991年11月,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1992年5月,大和乡并人,仍为安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