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3登陆央视: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48:39

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转)

(2010-04-21 12:20:43)转载 

精英是要从小培养的。越是早期教育,家庭的投入就越重要。

如果让我预测未来的话,我会用精英社会而非贵族社会来描绘美国。道理和亚当斯的论述相类,精英是开放社会竞争产生的,贵族是世袭的。看看美国的教育热就知道,美国的精英,将是世界上最有能力的精英。

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监督。这种对谁也不放心的态度,建筑在独立的家庭价值之 上。
                                       ——薛涌

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

(转 自)《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作者:薛涌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外包这个家教新名词也随之诞生。所谓教育外包,就是家长把教育孩子的事外包给相关机构或个人去做,由他们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有的把孩子送进老师全程监督辅导的寄宿制私立学校;把撒谎成性、好动调皮的问题孩子送进儿童行为研究者创办的专业托管机构;把网瘾严重、不想学习的孩子送到“行走学校”,用透支体力和恶劣的物质条件来折磨孩,让孩子戒掉网瘾;还有些父母,每月支付一定的额外费用给孩子学校的老师,由他们在课余时间负责孩子的教育。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也经历过一段“家庭教育外包风”,结果,专家跟踪这些“外包孩子”的成长轨迹,发现这群孩子长大后患抑郁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的4.8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到了中年仍然独身,这些都可以追溯到昔日教育“外包”的经历上,因为感觉曾经被父母“抛弃”,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情感和家庭总表现出疏离感和不信任。

  教育能“外包”吗?教育学家认为,孩子的不良品性和生活习惯,与父母对其关注度不够、教育不得法有密切的关系。学校和专家取代不了家长的教育。家长盲目地将教育责任“外包”,是一种简单而不负责任的做法,会给孩子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

  教育被“外包”,孩子产生“被抛弃感”

  孩子长期生活在特殊的寄宿学校和托管机构,割裂了他与父母的亲情联络,使其变为某种意义上的“特殊孤儿”。

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监督。这种对谁也不放心的态度,建筑在独立的家庭价值之上。


春秋时期,先贤们便知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家长要与孩子对话,与经验对话,与专业知识对话,与反思对话,更要与思想对话。家庭教育呼唤的不仅仅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那份虔诚心,还需要家长有思想地去主动践行。


  纪伯伦在《先知》中 吟诵道:“那在殿宇的阴影里,在弟子群中散步的教师,他不是在传授他的智慧,而是在传授他的忠信与仁慈。假如他真是大智,他就不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堂,却要引导你到你自己心灵的门口。”为人父母者,为子女敞开认识、理解和发现的地平线,或许更为重要。


忙不过来,或不专业,可以找人帮忙,把活“外包”。可惟独孩子教育这件事,不能全部“外包”。

 

看到美国中产阶层家庭认为一切均可“外包”,唯独孩子教育不能“外包”,心中感叹。这篇报道改变了我们关于美国人放任孩子教育的老印象,美国家长,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家长,盯孩子之紧能让你目瞪口呆。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业,竟然辞职当了家庭主妇,没事就到学校当志愿人员。结果,一些富裕社区的学校,不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招募志愿人员时,招一个来十个,学校根本招架不住。家长全面介入学校的教育,重新界定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界线。更极端的,则干脆把孩子从学校撤出,自己来教,形成了家庭私塾热。


这种家庭介入学校教育,和中国目前中产新贵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中产新贵教育孩子,注重的是选择好学校,把教育职责全推给老师,最多不就是多花钱吗?用当今时髦的经济术语说,就是教育“外包”。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监督。


其实我身边也有活生生的例子,我们一个邻居,本人是中科院的博士,手里有好几项很有商业价值的专利,学业上很成功,事业上也很成功,每年挣的钱海了。可就是一条,教育孩子不成功,他就是有一种“外包”思想,觉得自己作为一家之主,作为男人,作为父亲,多挣钱不就全有了,孩子由学校管着就行了。结果您知道他的孩子现在在干什么?在汽车市场卖车!我一点儿也没有看不起的意思,卖车也是正经工作,也要有人来干,也要懂许多知识,干好了也不少挣。但问题是,这个孩子本来完全可以争取一个更好的结局。有一天我听见他们父子俩又吵起来了,吵得极为厉害,只好上楼劝架,并把那孩子叫到我们家,隔离一下。那孩子哭着说:“当初就是我爸不管我。”这个孩子已经知道生活的艰辛了,我觉得他已经后悔中学没好好学,没考上个好大学了。但这已是没有后悔药吃了。


有一次我孩子学校开家长会,学校请了个专家来讲家庭教育,讲了些什么也基本忘了,但有几句话印象挺深。这位专家说,学校是大众教育的机构,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如今我们这种一个老师在台上讲,底下几十个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为适应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工程程、大批人才的要求产生的,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由此我联想到,“外包”与“外包”,区别还大了。咱们北京的中学,一个班40~50人, 很正常吧?外地有些重点校,一个班60多人也很常见。因为工作关系,我去过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参观美国一所中等偏上的中学时我曾数过,一个班只有18个孩子。如果你把孩子“外包”给一个只管18个孩子的老师,一切都拜托老师了,是一回事;如果你把孩子“外包”给一个管40甚至60个孩子的老师,又是一回事。您说对不?我当个教研室主任,就管8个人,真是如同《沙家浜》里唱的,就七八条枪,还忙得晕头转向,要把几十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交给我,我都发愁。不开玩笑。怎么管?管得过来吗?

 

面对中国目前的现实,我觉得如同美国那样,夫人在家当全职太太,专门教育孩子,有几家能做到?那是脱离中国国情的。一点儿不管,全都“外包”,上面讲过了,也不行。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外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全部 “外包”,这在目前恐怕只有极少数有钱人,花几十万把孩子承包给一位老师,承诺考上大学多少钱,考上重点大学多少钱。老师就住在家里当家教,一个月薪水不是一万,就是八千,这又有几个中国人能包得起?

  二是一点也不“外包”,如有报道说武汉一位父亲,让孩子退学自己教。这恐怕也只有少数人敢走这条路,而且这条路能否走通,也还是个疑问。

  三是部分 “外包”部分“自包”。这恐怕是比较现实比较符合国情的路子。这样问题的关键就转化为什么部分“外包”,什么部分“自包”,以及“外包”如何到位了。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选择供各位家长参考:

  首先孩子的学习可以大部分“外包”给学校,思想品德等则应“自包”,“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老话,其实也主要讲的是成人,即在人品上的教育。

  其次,孩子的学习,知识性内容可以“外包”,方法上则需“自包”。如今一个班50、60多人在一个教室里,教师要根据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要指望大班老师能根据您的孩子的情况讲清楚思考过程和方法,不太现实,最好家长能自己辅导,或者是请注重教方法的培训学校老师来辅导,一定要精品小班,或者是一对一的辅导,注重讲清楚思考的过程,来龙去脉,方法总结,而不仅仅是解出答案。

  再次,跟得上的功课“外包”给学校,跟不上的功课,还是另行“外包”。换句话说,孩子某一科没学好,说明“外包”失败,得重新找新的“外包”,这就需要家长投入点精力,去报班也好,找家教也行,直至找到新的、见成效的“外包”,才算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才算到位。最后,在校期间属“外包”。在家期间,尤其是放假期间,当然是家长“自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