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养殖场: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44:42
第一讲   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这两个字,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居于至关重要的位置,也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气候寒暖变化,我们会注意增减衣服;身体感到不适,我们会主动去看病;为防病强身,我们会“闻鸡起舞”“拳不离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养身之道和保健方法。
但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不一定人人都正确认识,很多人的理解:身体没有缺陷,生理上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过去传统的的定义也是这样认为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到今天,这个认识已经过时了。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曾经给“健康”重新定义,现在我们把它称为:健康新概念,这个定义就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的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应该是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身体上没有残缺,生理上没有疾病;二是心理上是健康的;三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一种完好的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这个健康新概念对健康的问题认识得更加全面和更加科学。
为什么现代要把“健康”给它冠以新的概念?而且要把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处于完好的状态放在“健康”的概念里呢?
1、医学科学的进步
时代在进步,医学也在向前发展,过去因为细菌、病毒、造成的疾病逐渐被人类所认识,抗菌素的广泛运用以及不断有新的抗生素的出现,有效的抑制了细菌、病毒。还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和卫生条件得以很大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也不断改变,由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感染,传染病的传播向慢性病发展,向文明病发展,向富贵病发展,向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发展。据美国专家的统计,人类的十大死因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传染病,而在战后,人类主要的死因变成了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意外事故等。
同时,人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步认识到,人是高级动物,他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①人有发达的大脑及其复杂的心理功能,也即人有抽象思维、有创造智慧和预见能力、有丰富情感色彩的主观内心世界。人是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不可分割而联系着的,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而且能够相互转化。心理的不健康,可以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致使生理功能失常或出现机体器质性的病变。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悲伤时、焦虑时,抑郁时,会出现头疼、胃痛、失眠、血压增高等,当面临重要考试而紧张焦虑时,则会食而无味,胃口大减,失眠、头痛、易疲劳等。说明心理的问题可以导致生理上的改变。这在中医理论中认识更加丰富。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同时人还是一个社会人(是社会成员)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正常的运转,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现代人已经意识到,引起疾病的原因不仅仅是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因素。很多疾病的产生往往与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直接的致病因素。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时代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活、工作节奏比较快;改革的步伐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且更新快的年代。人常常处在一种节奏不断加快所造成的紧张状态之中,因为人都是上进的,除了满足基本需求以外,还要不断适应社会的节奏,满足自己的雄心大志,满足对成功的渴望,因此不断高效率的工作,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的竞争,和频繁地进行社交活动,当然,人的上进和进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有的人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行这些活动,又不会适当的放松自己,使人处于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心理紧张状态下,给人的健康带来了损害。因此在现代,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已成为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当然还有一些本身心理不健康的人(我们称人格的扭曲),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老是不合群,做些不被集体社会所理解和所认可的事,自己非常不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但成就不了事业,而且自己也很痛苦,所以,心理健康在现代人的健康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医学模式的转变。
由于医学科学的进步,认识到引起疾病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微生物,医学模式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正因为以上三个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健康的内涵,才给健康冠以新的概念,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这才是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健康问题。
现在,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的问题,矫正和治疗人的某些不良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健康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
因为健康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仅仅的一个方面的健康,特别是仅仅身体没有病,心理不健康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严格的说不是健康状态,而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象不难理解就是心理不够健康的意思,是健康人和不健康人之间存在一个过渡,似乎这样比说"心理有病"文明点,让人好接受点,其实都一样。无可避的事实是今日"亚健康"的人太多了。有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15%,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5%左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有人提出现在这个时代将是心理医疗的顶盛时期。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让我们先从心理说起。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态度、动机、意志、能力、气质、人格等心理现象(活动)的总称。是由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三者所构成;
2、心理健康
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但一般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心理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3、心理健康的标志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的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国外的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情和东方人的心理特点,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心理健康标准。综合各家之长及浅显易懂,提出以下心理健康标志: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即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的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够接受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在努力发掘自我的同时,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自己给自己定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目标切合实际,从不产生非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求自己。因而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和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也不会产生心理危机。比如有一个抑郁病人,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来的目的是想改变自己不善于交际,不善于公关,认为在社会上没有这个优势是不能立足的。他的想法无可非议,但他内心的问题是:内向性格不好,外向性格好,外向性格的人善于交际,无所不能。他无法接受内向的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憎恨自己的弱点。这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正确的心理应该是认识到,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无好坏之分,都各有优势和不足,对自己应该正确评价自己,努力完善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彻底改变自己。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人际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也即不仅能够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并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既能和朋友同聚之时是愉快的,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感;在与别人相处时,往往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关心、友善、尊敬、信任)多于消极的态度(嫉妒、猜疑、畏惧、敌视等,这种消极态度实际是在伤害自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最为微妙,最为复杂,相处不好,最易造成心理负担,心理健康的人表现在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不但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能够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同时,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敢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珍惜和热爱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把工作作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5)能适当地表现情绪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有七情六欲,各种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快乐或不快乐等。但积极的情绪体验(愉快、乐观、开朗)往往占优势,消极的情绪(悲伤、忧愁、焦虑、愤怒等)不会持久。情绪稳定,心情开朗乐观,能够适度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6)人格完整和谐
人格:最初的含义是面具,即表现出来的示人的脸谱。从某个角度说,就是人的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综合。在人格结构中的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方面能够平衡发展。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合拍;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但发展、变化的,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每一个人都应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偏离自己的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就是不健康的,比如10多岁的少年总需要父母的陪伴,或是已是成人还不成熟思考问题心理行为仍然是停留在儿童时期。这都是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男女之间心理行为也有性别不同的特征。如果女人过分的男性化,或者男人过分的女性化,就会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这种人就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失衡和痛苦。
8)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低下。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 :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心理)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尤其是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都受到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比如说精神病患者家族中,的确有遗传基因。
2、心理因素的影响
1)心理冲突
在我们生活中会面临很多的机会,但面临的机会选择却不止一个,我们每天都面临很多的选择,在众多选择中作出某一选择时,往往有得有失,做出某一选择,同时会丢掉另一个机会,因此,做出选择是很困难的,是两难或者是几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冲突就发生了。比如:有两个部门你都可以去工作,到哪个部门工作都有利弊,你总要选择一个部门去工作,心理冲突就产生了,就要权衡利弊作出选择。又不如:一个人对某人不满,但又不想得罪对方,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换工作,又怕失去目前的稳定,心理冲突就产生了。心理冲突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者是相互排斥的动机所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心理冲突时,很快就解决了选择,心理冲突就消除了。但要选择对自己影响很大,而且自己又缺乏主见时,要作出选择就比较困难,就会因此产生不良的躯体和心理反应,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起码表现为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心烦意乱。
2)挫折
有句话:“人生逆境十之八、九,顺境十之一、二”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不能晋职;没有如意的工作;没有住房;受到批评;亲人去世等,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焦虑、紧张、失望、沮丧、悲哀、愤怒等),即遇到了挫折。
一般说来,挫折的压力如果没有超过个体的承受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焦虑也是一种生产力”,“失败是成功之母”压力会成为一种动力,挫折就会成为一种磨练,能提高你的创造性,能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你承受力逐渐增强,能让你逐渐成熟起来。
但若挫折过于强烈或承受挫折的能力低,超过了个体的耐受能力,而个体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又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起情绪紊乱,心理失去平衡,出现心理障碍或是心身疾病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亲人死亡、离婚、刑事处分、失恋、退休等都可以引起心理障碍,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刺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这种影响可以累加,或者挥之不去,负性情绪长期存在,因而也是很严重的,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这是因为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变化,如果生活事件增加,个体适应变化的努力也要相应增加。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或者是某个生活事件持续挥之不去,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4)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这在人是千差万别的。个性没有不好、坏之分,不同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但有共同的一点: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现代研究证明,很多疾病发生与人的某些心理类型密切相关。比如:
A型行为特征——冠心病
C型行为特征——癌症
强迫性人格——强迫性精神症
四、心身疾病
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基础,心理上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和体温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例如,愤怒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悲伤时,肠胃蠕动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锐减。这是因为支配我们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同时也是我们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所以,在我们皱眉、咬唇、瞪眼、切齿之时,身体内部也在“倒海翻江”。当某种强烈的心理活动爆发时,其在我们体内引起的生理反应,不亚于参加一次激烈的体育运动。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血压上升,收缩压从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人在恐惧时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强而短促,甚至会出现中断;心跳加速,每分钟增加20次;血压也会随之增加。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由于心理的变化必然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如果情绪的变化是短暂的,生理变化的影响仅仅是功能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之中(焦虑、抑郁、悲伤、恐惧等),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出现器质性的病变,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心身疾病:心——心理、精神;身——身体;有些疾病,它的发病、发展、转归、预防和治疗与心理因素有关的一类疾病。心理因素不仅可以成为疾病的发病基础,而且可以改变许多疾病的过程。(广义的心身疾病既包括心理障碍,也包括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的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癌症等都属于心身疾病。这是因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身医学是新兴的,前卫的医学,它把现代医学临床各个系统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都列入心身疾病,目的是对这类疾病专题研究,探讨他们的成病因素,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因此,心身医学的出现,是医学科学的向前发展,高度分化的表现。
据统计,在我国,10年前统计心身疾病占疾病总数的33.2%,但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将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
1、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心身疾病。如:
1)A型行为特征的人——易得冠心病、高血压。
A型行为特征的人:做事急促,时间紧迫感强,说话快而大声,脾气急噪,很容易生气,个性强,竞争心强烈,事业心强,对人常怀有敌意,好发脾气,有进攻性,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和高度的应对状态。血中儿茶酚胺、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性都比常人要高,故易得冠心病、高血压。
2)C型行为特征——癌症
C型行为特征的人:性格上倾向于自我克制,压抑情绪,怒向内发,焦虑成性。通常免疫力下降,器官代谢紊乱或障碍,DNA自然修复能力偏弱,甚至障碍,故易患癌症
3)强迫性人格——强迫性精神症
强迫性人格的人: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墨守成规、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求美、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缺乏随机应变能力等。易患强迫性精神症
4)癔病人格——癔病
癔病人格的人: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爱幻想、自我中心、爱表现,喜欢矫揉造作,希望得到同情,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易患癔病。
2、常见的心身疾病有:
1)原发性高血压。这种病本身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主要由于长期紧张、激动、焦虑或处于矛盾状态所致。
2)消化系统溃疡。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之中,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为明显,胃酸持续增高,引起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糜烂。
3)冠心病。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在冠心病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争强好胜的人,易患冠心病。
据最新一期的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报道,经常生气会对人的心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比吸烟、超重以及高胆固醇对心脏产生的损伤更可怕。
4)糖尿病。长期或过度的心理紧张,可使内分泌失调,胰腺分泌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糖和尿糖水平增高,出现糖尿病。
5)肿瘤。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在病前都有较长时期的不良情绪刺激或者突然的重大心理打击。
研究人员曾对774名平均年龄为40岁的男士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对被调查者生气的频率、血脂、血压、体重、腰围与臀围的比例、膳食结构、饮酒和吸烟情况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以测试生气次数的多少是否直接导致了心脏疾病的发生。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容易动怒的男士患上心脏病的几率甚至超过了爱吸烟或喝酒以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同龄人。研究人员指出,极易动怒会导致心律不齐、神经系统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
五、如何维护正常的心理
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健康包括了心理健康,维护好正常的心理,人的健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维护好正常的心理健康,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但预防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且可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更能耐受挫折和逆境。甚至可以帮助人们事业的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许多人都有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是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使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 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虽然,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性别的人,或不同情形下的人,心理特点不一样,维护的内容各有区别和特点。但总的维护,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大健康意识,并要有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意识
要认识到健康应该是心身健康,除了身体上没有缺陷,心理上要健康,对社会环境要有良好的适应。任何一方面的不完好,都不能是健康。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了把自己的健康问题交给大夫负责,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因为很多危害健康的因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如保持良好与平和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等等。因此,70年代以来兴起的健康心理学,其核心思想便是在身心健康问题上,我们应对自己负起责任,为身心健康多投资。医学专家预言,心理养生与心理治疗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新主题。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让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的体验,保持良好的心境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心境就是心情,是比较轻微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方式。任何心境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例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个人事业的成败,生活事件,工作中的顺利与困难,人际关系的融洽或紧张,亲朋好友的悲欢离合,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等;身体健康状况及个人的生物节律,个体的个性特征,自然环境等。不良的心境,遇到心理刺激时,易产生负性情绪,引起心理疾患,而心理的疾患又更加使心境趋向恶化,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和防止不良的刺激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于身体与心理的密切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也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即使生理上有了某些疾病,也可以调动体内各种积极因素,协同治疗,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因此,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保持心身的健康非常重要。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有规律,起居有常,科学用脑,睡眠充足,饮食合理,不暴饮暴食,保持一定的体重,劳逸结合,加强适合自己的锻炼、节制嗜烟、嗜酒等不良嗜好。
(三)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保健方法
也许很多人会说,谁都愿意自己有一个好心情.可是生活中让人烦心的事太多,怎么可能总是保持好心情?
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许多会使人心烦意乱的事,但我们面对问题时,不仅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积极解释,能够看得淡,而且能全力以赴,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所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问题,而在于我们有没有保持良好心情,会去怎么看。我国古代有“养生五难”的说法。这“五难”是: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生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除为四难;精神虚散为五难。它说明名利地位、情绪、色欲、贪婪、精神空虚等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人的情绪好不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或外在环境,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是自己找来的。所以说“心底无私天地宽”;“退一步海阔天空”,个人的欲望多了,私利多了,心里的痛苦就多,反之,坦坦荡荡,没有什么东西能在心里挂得住,痛苦就少。在心理健康上如何进行自我保健:
1、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1)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要学会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估价,认识自己的性格、优点、缺点、兴趣、气质等。要正视自己,“人无完人,金不赤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及不足,要善于看到自己的优势,悦纳自己,以欣赏的态度接纳自己,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敢于承认,敢于面对,俗话说,人最大的心魔是自己,就是不敢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缺点、不足、劣势。只有承认了,才能正确面对,并努力弥补。在肯定自己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克服不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容易给自己心理上造成很大的伤害,不论别人评价你好或不好,早在你自己的评价之中,或者别人不实事求是的评价,抵不住自己的“贵有自知之明”。
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人对自己缺乏准确的了解,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的人对评价太高,非常自负,想入非非,妄自尊大,这种人经很不起别人的批评,经不起挫折,一有挫折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有的人把自己评价得太低,则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妄自菲薄。使自己常常处于低落的情绪中,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自己总对自己不满,总苛求自己。在事业上也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评价自己,接受自己,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并且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这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基础。
2)塑造完善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个性的缺陷是心理异常的个性基础,一般来说,极端的懦弱、自私、冷漠、孤僻、狭隘、死板、胆怯、多疑、固执、虚荣、依赖、刻薄、浮夸均属个性缺陷。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达到个性的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努力追求尽可能完善的个性。如坚定、勇敢、顽强、乐观、自信、愉快、灵活、宽容、无私、热情、开朗、向上等。
3)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需要,心理上的很多矛盾都是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心里的需要少,欲望少,心理障碍就少。有很多需要(不违法不违规,不违背道德基础上),要学会用各种方式处理自己的需要。有人压抑自己的需要,比如恋爱等。又不会去正确认识和疏导,结果导致它在某一天以爆发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人以不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结果陷入更大的困境。健康的方式是用那种能使自已进入良性循环的方式去满足并引导自己的需要。
2、学会与人相处
善与人处讲的是人要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即要学会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
与人相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既是社会学,也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研究的内容。人是社会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每天的生活、工作都要与人打交道,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如何与人相处?
1)乐于与人交往,积极交往的态度应该多于消极态度。即有稳定、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已朋友; 这样不会孤僻,即使有心理问题也容易排解。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2)要意识到人与人在性格上、思维方法上等方面是不一样的,不要强求别人的思维和你一样,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客观评价别人,发掘他人的长处,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对人谦让,不苛求他人;能容忍别人的弱点,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者其死亡率明显降低。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回送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生机,它缺乏空气,它会难受枯萎。"
3)要学会换位思考,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你也许不理解,反感
甚至是气愤,但如果你换位去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有很多问题你会想得通,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
4)与人相处作到不卑不亢,尺度合适。与人交往有八句话:
尊重别人,但不降低自己的人格;
体贴别人,但不姑息原则上错误;
关心别人,但不要使人感到不安;
帮助别人,但决不附加一根绳索;
相信别人,但绝不上当受骗;
喜欢别人,但不要热烈的使人受不了;
赞美别人,但决不虚情假意;
批评别人,但不要恶意中伤。
3、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在群体中。人是社会人,没有世外桃园,现实客观存在。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所处的人,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不是按照我们的喜怒哀乐、好恶而存在,这就给我们凭添了不少的烦恼。人的情绪也就由此而生。
面对客观现实所存在矛盾,有的人选择了逃避,终日沉溺在空想和幻想之中,实际上逃避是逃避不了的,这种人往往一有点冲突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困扰,或者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有的人不顾客观,不顾后果,明明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去做,带来的后果往往造成心理障碍;有的人是经验不足,处理不当,违背了规律,违背了现实,困扰也就随之而来。
究其原因,有的人自幼娇生惯养,受到过分保护;有的人一帆风顺,有求即应,这些人受挫的经验不足,耐挫折力不强,心理承受力太差,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有的人是扭曲的人格,以扭曲的心理和眼光去看待现实社会。
如何才能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1)首先要认识到,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很多都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能改变的,逃避和不遵守客观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应该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而不应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好恶出发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要学会驾驭环境
2)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
能否客观认识现实,是一个人能否有效应付现实的前提。如同样是与领导矛盾,甲实事求是地评价为:我与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合。而乙知觉为:领导根本看不起我。两种不同的认识,就有两种处理结果,甲可能会想办法说服领导,乙却可能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问题的看法力求客观外,还有必要学会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情绪的稳定,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客观地看待问题,还要认识到,无论什么事都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只得不失,因此,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权衡与取舍的过程,亦即选择的过程。选择一旦做出,就要同时准备承受其双重结果:好的与不那么好的。
3)面对挫折。我们要认识到:生活永远是变化的,各种问题的存在是不可能间断的,我们要不断的去适量现实生活和积极的态度地处理问题。可以承受的挫折,可以让我们不断的去学习解决的问题技巧,可以增强意志力;可以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有这种情况:当一个人突然遇到挫折之时,有时他的自我防御机制会下意识地把责任推给各种环境因素,这样可以暂时缓解自己心理上的焦虑感。减轻自己的内疚与自责,但从长远看却会妨碍问题的根本解决有时还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难。因此,问题当前,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是环境上,要对问题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积极的态度。比如,面临问题时,一题往往有多解,要尽可能多地想象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4)在正视现实中,适应社会中,学会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比如,做事要学会有自信心。如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有了心理障碍,及时排解(见后)。同时,经常做一些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增加自己的情趣与活力,使生活充实,富有情趣。按照心理学上交互作用原理,两极情绪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同时既痛苦又快乐。所以,经常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会有效抑制负性情绪的发生。
5)正确处理衰竭
有些人精疲力尽了,却不知道休息;有些人有相当一段时间心情不好,却不知道自己可能有了心理问题;有些人长期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却不懂得应该释放和怎样释放。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感到力不从心,无法从生活与工作中体验到乐趣;心情郁闷;对自己不满,产生自我怀疑;对工作充满敌意,厌倦工作;对亲友的关心减少,人际关系也出现问题。这一般称为衰竭。
人为什么会衰竭呢?原因很多,比如工作的目标太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太大,缺乏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太苛求自己,近来生活或工作中负性事件太多,工作或生活太单调,等等。
衰竭处理不好往往会成为心理障碍。那么,怎样有效地处理衰竭使自己得以恢复呢?
①改变工作节奏,或者暂时休假。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果还要勉强自己按过去的节奏工作。受损害的就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亲人。改变工作节奏,或者旅游,休假来放松自己。
②分析使自己产生衰竭的原因。一般来说,导致衰竭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目标不恰当以及我们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即使工作繁重,如果我们能量力而行并且知道适可而止,我们还是能处理好个人精力、能力与工作压力间的关系的。
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调整目标,改变完美主义倾向,向别人请教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向亲友和同事寻求帮助等。
④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充电。如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并且快乐的事,向心理学专业人员求助以掌握情绪调节法,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再读一些与工作无关但能帮助你成长的书,如一些较好的心理学自助手册或文学名著等。
第二讲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有必要说明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连续谱。如果说完全心理健康的人是白色的,精神病是黑色的,那么大部分人士出于灰色区域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中也不可能100%的时间内都保持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这不现实。有85%的时间,我们能具有一种基本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良好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基本上是心理健康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或者事件,会出现短期的反应性情绪波动,会悲痛欲绝、抑郁泪流、愤怒狂暴等,这些都很自然,只要这些负性情绪不是延续太久,都可以算作正常范围。
如果这些负性情绪延续太久,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影响身体,出现身体疾病。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两大类。
1、神经症
神经症有很多种,常见的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疑病症以及强迫症等。
焦虑症:没有明确危险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提心吊胆和恐惧,坐立不安,不由自主的发抖,出汗,胸闷,恶心,尿急。焦虑症是焦虑性神经症的简称,它不同于人们的正常焦虑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认为自己处在很重要或危险的情景中时,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有时一些情景虽已过去,如交通危险,当时来不及反应,但过后还能出现焦虑状态,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后怕”就是这种的短暂的焦虑反应。但是如果焦虑能自行控制或有意识控制,不伴随其它异常心理活动和相应的躯体变化,就属于正常焦虑。但是有些人却常处于说不出缘由也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时常莫名其妙地焦虑不安,这就可能是患了焦虑症了。
有一位中学生,从小智力过人,被人誉为数学神童。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地区惟一的一所省重点中学。那里尖子生多,竞争激烈。开始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感到有一种威胁,但很快赶上去了,挤进了前三名。一个从小在高期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他一定精神非常紧张,时刻都提防着几个竞争对手,害怕自己会被他们她在后面。他经常熬夜,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晚上常用冷水刺激神经使自己兴奋。每到期末考试,便会心急火燎地盼望分数下来,焦急地等待老师改完卷子,甚至经常闯入老师家等着批卷,继而又紧张地查看几个对手的分数。一旦他高于他们,便轻松起来,一旦低于他们,又心急火燎地到别的老师家看分数,然后急急忙忙算平均分,看他是否获第一。
当时,他的这种追求简直太执着了,什么也不顾。有时,一旦他想知道什么真相,根本不能克制自己,他会心急火燎地想一下就知道真相,而在等待的日子里,心里一直像是绷紧了弦似的,无法安下心来做别的事,甚至坐卧不安。到了高二下学期,他感到焦虑、痛苦,觉得人生难测,有时竟伤心流泪,渐渐地,他得了焦虑症。
恐怖症:简单的说就是害怕。有聚会、社交、动物恐怖。恐怖症是恐怖性神经症的简称,是指对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这种强烈的恐惧与引起恐惧的情景和事通常都很不相称,有的甚至让别人很难理解。如有的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自己难以上学,甚至想服药自杀;有的男教师患了恐女症,讲课时不敢抬头,工作难以坚持,也有的人一碰到别人的目光,便面红耳赤,冷汗淋漓等等。恐怖症患者虽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不合理,但由于其难以自我控制,若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和克服自身的毛病,就会导致严重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甚至会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其实,恐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体验。在人的—生中,难免或迟或早,或多或少体验到这一情绪,婴幼儿时期的伯巨响、怕黑暗,成年后的怕失败、怕受到伤害都是自然的。有人认为惧怕是一种天然的自卫方法,是人类应对危险从而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另外,惧怕或许还是一种进步的动力,正是由于对于自然界事物的惧怕,人类才能不断地谋求各种方式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由此可以说,只要怕得有道理,怕得适可而止,那么怕就具有意义,从这一点说,我们倒不必担忧自已有“怕”这种情绪。
然而,也有一些人的怕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众人不怕惟独他怕,众人稍怕的事他可能怕得无以复加,且怕得无法制止,并且影响到一个人日常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这就是变态的怕了,换句话说,他们患了恐怖症。
在某综合大学,给经济系大一学生上课的老师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有一个女生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有的时候教室大,学生少,大多数学生都坐在前几排,惟有她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与大家离得很远。她很少提问,也很少抬头。她叫萧桐,刚入学的时候她还曾是班级文娱活动的骨干呢,可一次当众出丑使她渐离人群,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上大学不久,系里便组织演讲比赛,萧桐非常想起这个机会给班上同学、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她便报名参赛了。她准备得也相当认真,白天晚上写稿子、改稿子,还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人工湖边做了多次练习。比赛当天,当主持人念到她名字的时候,她心中有服说不出的紧张,站在讲台前,双腿有些发软,耀眼的灯光更增加了她的几分不安感。当地抬头看见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时,刹那间好保已经背得极熟练的讲稿一下子全忘了,汗珠从耳后流进脖领,她只得吞吞吐吐、极不流利地作完了演讲。当然的表现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从此,她见到同学心里就不是滋味,觉得他们在笑话自己。怕在人前说话,伯见人,勉强见了,也面红耳赤,极不自然,上课的时候也“离群独居”。孤身一人坐在最后一排。一次演讲“砸锅”的经历,对普通人而言,只是一次遗憾的经历而已,但若是因此而惊恐万分、觉得难以见人就是社交恐怖症了。
强迫症:病人自己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或想一些事(强迫思维、强迫动作),这不是病人的意愿,但无法控制,摆脱不了,如洁癖,不断洗手;不放心是否关好了门;数数;年轻人多见一些。千百次地自问一些明知不必去想而又不得不去想的问题确实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即强迫症的一种——强迫观念。强迫症的另外两种形式是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最为常见的。有的病人反复地思考某些并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动物为什么要分雌雄?”、“树为什么要向上生长?”等等。他们并非研究这些问题的专业人员,也无什么实际需要,但却为这些问题所长期困扰,这称为“强迫思维”。有的人则表现为对自己不放心,如怀疑书包是否装好、投出的信是否忘了贴邮票,是否锁好了门等等,这是“强迫怀疑”。有的人反复回忆以往的事情,如反复回忆已经核对无误的文稿是否其中某句话仍有不妥。这种回忆无法摆脱而又单调之极,称为“强迫回忆”。有的人当见到、听到某一事物时即会联想到可怕的、不愉快的情景,如有的人见到、听到抽烟就联想到可怕的火灾.这叫“强迫联想”。另外有些人见到“黑”则不由自主地想到“白”;见到“友好”则联想到“危险”,这是强迫性对立思维。
其实,不论是强迫观念,还是强迫意向,或者是强迫行为,它们同属于强迫症.虽然它们的表现有轻有重。不尽相同,但是,其产生的原因却是相近的。强迫症的病因是很复杂的,一般地说与病人的强迫人格及一些社会因素有关。不过具体到强迫症患者个人各有不同。
艾华现在是某师范大学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她是由一所幼儿师范学校保送到这所大学来的。想起在幼师的学习和生活。艾华的自豪神情溢于言表。在幼师的时候,凭着自己聪明的头脑、健康的休质、多才多艺的表现,不论是基础知识课程还是一些艺术类课程,表现都相当突出。尤其是舞蹈和音乐,更是她的强项。她温和的个性、善良的品质更是得到了各科老师的喜爱。快毕业时,学校争取到了二个去师范大学深造的名额,凭着幼师三年取得的各方面的成绩,她战胜了许多竞争对手,被保送到大学继续深造。
进大学后,情况有了些变化。在大学里,原来她所擅长的文艺在这里很少有用武之地,而幼师里并不怎么强调的知识学习却提到了首位。艾华的学习还是很努力的,但是相对于一些经过高考独木桥杀入大学的同学而言,她的基础毕竟薄弱一些,尤其是外语,幼师三年来学而今从头学起更是感觉吃力。大学一年很快过去了,她的成绩并不理想。大二上学期,艾华的学习更刻苦了,但是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她产生了害伯忘记学习过的知识的强迫思维。她总是不断地想:“我要是忘记了这个公式怎么办?”“要是忘记这些单词怎么办?”虽然自己已经记住了公式与单词,但仍控制不住地担心、害怕。她每遇到一件事情总要往坏处去想,明知那些担心是不必要的,但思想上反复斗争,越想摆脱就越要去想,反而摆脱不了,以至于什么事注意力都难以集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她苦恼极了。
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有时简称抑郁症,是一种以待久的心情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上的障碍。一般认为,患抑郁症的女性要多于男性,而通常都是出于某些挫折而引起。面对挫折,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悲伤和消极情绪,这也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但有些人的这类情绪强烈、广泛而存在持久,并干扰了日常活动时,则是病态的了。抑郁症患者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或沮丧,十分难受,而又无法排遣。遇事老往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遇到亲友聚会或热闹场合,尽可能回避。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有内疚或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进行日常活动很吃力;或认为无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无力自拔。因而更加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活着不如死去:甚至企图自杀以求解脱。
处于抑郁心境的同时,患者常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犹豫不决。以及失眠、食欲和性欲下降等症状。还有的患者表现出焦虑、易怒等情绪状态。
林晓雪刚来到达个寝室的时候,众姐妹无不惊叹:好一个端庄秀气的可人儿:晓雪生得白白净净、说话细声细语,行动起来也似弱不禁风。日子一久,姐妹们更加了解她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姑娘呢。时常的,人们见她课余时捧着一本小说或者诗集什么的,看着看着,还会流下几行清泪来。时间一长,姐妹们便把晓雪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比照起来,称地是师范学院里的“林妹妹”。林妹妹大一还未结束时,便“过早”地坠人了爱河,男朋友便是高她一级的阮刚。这一来,寝室里除了晚上休息时,便很难见到晓雪的身影了,而校园内却又多了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图书馆里、林萌路上、人工湖边,都留下了这对有情人相依相偎的身影。令寝室众姐妹好生羡慕的是,阮刚对晓雪也是相当地好,几乎是无微不至地关怀,而晓雪,也乐得生活在他的羽翼庇护下,有时在梦中还呼唤“阮刚”的名字呢。可惜,好景维持了一年,晓雪和阮刚来到了热恋之后的磨合期。他们的争吵多了起来,寝室的姐妹也常见晓雪回寝室后一声不响,有时还会垂泪到天明。姐妹们逐渐发现,晓雪和阮刚不在一起吃饭了,不在一起学习了,后来周末也不在一起了,再后来,阮刚身边又有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而她却不是晓雪。晓雪失恋了,姐妹们的劝慰也没有收到什么效果。她总是蜷缩在自己的床上,整日茶饭不思,神情恍惚。甚至有了自杀的想法。在姐妹们的连哄带骗下,她来到了心理咨询室,经诊断,晓雪得了抑郁性神经症。
疑病症:对自己身体出现的现象过分的关心和敏感,不懂医学,但老把身体的一些现象和医学书对照,怀疑自己是这样病或者那样病,别人得了什么病,也怀疑自己得了这个病,反复就医,医生的检查和解释都不能打消他的疑虑。疑病症患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组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认为自己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思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思了某种严重庆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没有严重庆病,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和治疗。由于思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集中了健康问题,使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经常受到明显影响。
疑病症与疑病倾向不同,疑病倾向在生活中是较常见的,每个人在生病时都会有一些疑病倾向,即把简单的疾病归类为严重的病症,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的疑神疑鬼,但这种倾向算不得疑病症。疑病症是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持久而顽固的情绪,这种情绪已是一种脱离常态的病态的怀疑。
一对夫妻俩,丈夫总怀疑自己生了病,一会儿得这样病,一会儿得那种病,而每次医院的诊断结果都是一切正常。一天,他又觉得自己生了病,妻子便拿一本医书按一种病的症状来核对他的病症。“你是不是头有些痛?”妻子问。“对,对。”“还有些发烧?”“是,是。”……逐一对照完症状,丈夫觉得自己每一种都和自己一样。自己肯定得了这种病、妻子都摇头说不可能。丈夫不信,妻子把医书递给丈夫,他一看方知果真不可能,因为这些症状是一种妇科病的表现。
没病找病的人不仅笑话中有,而且生活中也有。有一位男大学生,虽然青春年少,但在他身上却丝毫看不到朝气。他说自己睡眠不足,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认为自己“脸变长、变歪、扁桃体炎、淋巴结核,血液血管有问题,大脑损伤”等等。常找医学杂志阅读,看后即联想自己,怀疑得了某种族病。曾在各种医院就诊多次,用去医药费800余元,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确实有病,只是医院检查不出来而已,还是在各类医院不停地反复检查着自己的“病情”。
心理障碍的现象,处处可见:
如有一个大学生他是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但考取的专业是他不喜欢的专业,就没有学习的劲头,由于平时不好好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就作弊,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他想不通,抑郁,心态没有得到调整,结果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患了幻听、幻视等严惩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
又如一个大学生是系学生会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女大学生,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系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下去了。
在普通的人群中,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疾病,重则走上轻生道路。这些说明,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有着许多突发的生活事件,这些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
2、人格障碍
性格上的一种变态(是一种人格偏离和畸变,也即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发展适应缺陷),表现为行为缺乏弹性,常呈现出固定的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的反应(认识绝对、偏激)。情绪不稳定,感情淡漠、易激惹。比如:①难于与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②行动常受偶然动机和本能支配,自制力差。③把自己遇到一些困难都归咎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毫无社会责任感。④对周围事物充满猜疑、敌视、嫉妒和偏颇的看法。⑤当其行为后果伤害、刺痛他人时,自己却泰然自若等。
形成源于生物(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少年期,是一种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格偏离和畸变,形成后一般不易改变,甚至持续终生。只有少数人到了中年后才有缓解。
如前一段时间,报纸上有一个报道,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因为偷了家里500元钱,被他父亲绑在家门口,面向大街上,身上贴着一张,写着:“我错了,我不该偷家里的钱”,使小孩心理上受到凌辱。象这样错误的教育,孩子长大以后,心理上是不会健康的。
人格障碍也有很多种,如偏执型、强迫症型等。是否心理障碍,确切诊断只能求助于医生。
七、如何纠正心理障碍?
当遇到情绪波动时,如何及时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纠正心理障碍?
一是向内的方法,即对自我的心理给以暗示、鼓励、安慰,这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来实现的控制,适用于平时理智力量比较强的人;
二是向外的方法,即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所处外界环境的关系求得平衡,包括合理宣泄、活动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
三是及时看心理医生。
(一)向内的方法
即对自我的心理给以暗示、鼓励、安慰。
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时,头脑中会有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此时如果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起另外的兴奋中心,可以使原来的兴奋中心冲淡或抵销。自我心理暗示可以使大脑建立起另外的兴奋灶 。安慰能治病,自我安慰或他人安慰。(详见看心理医生)
(二)向外的方法
合理宣泄。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该加以合理的宣泄,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和不良情绪的困扰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
1、学会倾诉
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诉说一通,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如遇到挫折和失败,内心苦闷难忍时,畅快地哭一场,
3、学会恰当地表述情绪
我们因为某事而痛苦、悲伤、愤怒或者抑郁时,要能够寻找一种表达自身
情绪的方法,因为一个人只有首先妥善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情绪可以向亲友、向自己、向专业人员或者干脆向肇事者表达,但表达是有原则的:第一,对事不对人。例如,可以说“这件事让我很伤心(生气、心烦—一)”,而不说“你这个人让我伤心生气……”第二,对自己情绪的描述一定要准确,不要夸大其辞,比如把“生气”说成“愤怒”。如果真的感觉愤怒,那也可以表达。
(三)转移注意力
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暂时回避不好的心态,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比如说,去干你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失恋中的青年人,可以把学习或工作的日程排得满一些,紧凑一些,使自己沉浸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这便是活动转移。
转移注意力的原理是:可以使大脑建立起另外的兴奋灶 ,而抑制了原来的兴奋灶。
(四)升华
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情绪反应方式或欲望需求引向崇高的方向,使其成为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为升华,也算是对不良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积极的转移和宣泄,是将情绪的能量导向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方面去的转移和宣泄。安徒生、贝多芬等人,都曾以超越世俗的情操,在失恋之后以更加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使失恋的痛苦得到升华,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精美的传世作品,他们在战胜消极情绪的过程中,理解了远比恋情更瑰丽的人生意义。
(五)及时看心理医生
有了心理障碍,自己已经无法排解,就应该及时看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在欧美已是一种倍受人们重视的职业,从总统、著名人物,乃至寻常人物,一生都有其固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认为任何人的心理都可能出现不健康的倾向,而心理治疗与咨询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最美妙的一种精神按摩方式,他们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在心理治疗中,有很多的治疗方法。首先你可以得到心理安慰
1、安慰能治病
医学新发现:安慰能治病,这叫安慰剂效应。
小孩子割破了手指,给他贴上一块胶布,他立即便觉得手指不那么痛了。但胶布其实没有止痛效用,甚至没有疗伤作用。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科学家称,“安慰剂效应”疗法将是医学界面对的下一个大挑战。到时,医生和药物在治病上都可能成为辅助性的配角,主角将是你、我和他。
医生在76岁的美国得州二战退伍军人科利甘老先生的膝盖上动手术,因为老先生的膝关节发炎,疼得厉害。医生在膝头的皮肤上作了一个切口,拨弄了一下内里的组织,一会儿便把皮肤切口缝合。除了皮肤层那一刀外,医生根本没为他的膝盖动过任何手术。可是,科利甘老先生以为自己已经接受了手术,而他膝盖的疼痛也的确在逐步减轻。 这原来是休斯敦退伍军人医院的莫斯利教授所进行的一项实验,他要利用一次“假手术”来测试单凭心理安慰能否治好某些疾病。那次假手术6个月后,科利根老先生的膝盖疼痛一直没有再发作,他甚至已活动自如,可以拖着剪草机在花园剪草。
专家说,这种“安慰剂效应”,显示一个人的主观思想对客观问题能有多大影响。只要思想上预期某种效果会出现,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在中国,“安慰剂”也古已有之。古时的医生已会用面粉制成“药丸”,给那些其实健康正常却疑心生病的“病人”服用。在坏牙上下个咒语便能止牙痛等。
安慰治病有无科学道理?科学家认为,精神压力能影响神经和荷尔蒙系统,影响重要器官和血流量,导致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脏病发、骨质疏松、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等病症。这些疾病的成因没有外来因素,全由我们体内对精神压力所作反应引起。既然身体可以令我们“无中生有”“无中生病”,那当然也可以令我们“无中去病”,这是很合乎逻辑的。
事实上,我们身体的天然机制中本就存在着各式各样互相影响和互相克制因素。只要我们的身体处于平衡状态,体内的这种互相影响和互相克制因素的机制便能发挥作用,保持健康,让我们可安枕无忧。而当由于种种原因令身体的平衡状态受破坏干扰,疾病就会随之而来。但只要我们在心理治疗中,给予身体些微“提示”,身体就能自行调动其机制,慢慢恢复平衡状态。
另外,“安慰剂效应”是纯主观感觉?还是的确能令身体产生反应,达到治疗效果呢? 美国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人体内自然存在类似吗啡的化学物质,可被脑及神经的细胞接收。起到减轻痛感和兴奋神经的作用。“体内吗啡”的作用是减轻痛感和兴奋神经。研究发现举重运动员和马拉松跑手体内的“体内吗啡”水平较一般人高,这或许能解释这类运动员的体力耐力超人的原因。
因此,美国学者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体内药厂”。(美国心理学医生沃尔夫进行了首个求证上述疑问的实验。而他所得到的答案是:“安慰剂效应”的确能引起人体内的生理反应。人体细胞的表面有一个称为“接收器”的区域,接收器分子的形状,跟在细胞间穿梭的若干特定分子的形状相配合,类似锁与锁匙的关系。科学家发现脑和神经系统细胞表面的接收器能接收吗啡及其他鸦片类制剂的分子。之后,他们又发现人体内自然存在类似吗啡的化学物质,也可被脑及神经系统细胞的接收器接收。这些自然存在的物质称为“体内吗啡”。美国密执安大学首席研究员布罗迪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体内药厂”。但反对声音是强大的。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这种新理论一旦被证明合符科学,那许多医生和药厂的生意必定大受打击。 制药业虽然激烈反对,然而他们其实可能一直在自知或不自知地利用着这种现象。无独有偶,一种抗抑郁药物Prozac也被发现几乎形同安慰剂。)
治疗中,医生只要耐心聆听病人的倾诉,认真仔细地检查病人的身体,然后给予病人肯定的讯息,病一定能治好。这些全都是“安慰剂”,能像锁匙那样,开启“体内药厂”的锁。
2、认知再评价
心理上有了障碍的人,往往是思维方法不对了,或者是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偏激了,绝对了,或是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执着了,不能全面、辨证的去认识问题,才会出现心理的矛盾和障碍。心理医生就是要改变你的认知,使你回到正常的思维和认识上来。
有些事件发生后就不可能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评价从而缓解内心的冲突。如失恋了我们可以说长痛不如短痛,总比结婚后再发生要好。
此外,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利有弊,即使最糟糕的事也一样,最低限度它可以成为帮助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之一。因此,事件发生后与其让悲观的评价腐蚀我们的情绪,不如寻找一个能使自己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乐观解释。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观念而非事实本身使我们产生困扰。
总之,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意识地消除不良心境,合理地调节心境,建立积极、健康的心境,使自己成为心境的主人,增进自我身心健康。
第三讲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在明确了什么是心理健康之后,接着需要讨论的就是心理问题。我们总结了大学生常见的几大心理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调试的具体方法,心理卫生委员可以过用这些方法帮助同学们对一些问题做出初级干预。当然,当学生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苦恼时,我们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一、学习问题与心理健康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考试是学生的关卡。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不仅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
1、学习动机缺乏及其调适
表现:学习动机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求知欲望,不愿意上课,学习没有目的;(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3)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4)情绪出现问题。当然一个学生缺乏学习动机他的表现远不止这四种,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一些异常表现,如个别学生不是过着紧张有序的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如同一个局外人,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但学业无法完成,也很容易让其心理沿着非健康的轨道发展下去。
调适: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流学习方法等。
案例:王欣(化名),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大学三年级学生,父亲现在美国工作,哥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就读,正准备赴法留学,攻读有奖学金的硕士研究生。而王欣本人也打算毕业后到国外读取硕士研究生,初步定在澳大利亚或者法国,然后回国后在IT领域内发展。王欣高考时取得了547分的优异成绩,虽然超过国家重点的分数线但却没能被录取到第一志愿的大连海事大学,后在其母亲和老师的劝说下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在这种情况下王欣反映说上了大学之后一点喜悦感都没有。虽然规划好了非常美好的前景,但是在大学生活中无心学习,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也没有计划性。她认为在这里学习并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下表现出对学习的厌烦,而当时正面临着英语四级的第二次备考阶段却无心学习,从而感到焦虑和对前景的担忧。本例子就是我们所列原因的第一条。主要应对方法是帮助她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也不气馁、敢于不断去尝试的人格特征;在生活中培养自信的人格特征,达到即使失败后也不痛苦的最佳结构,形成乐观的情绪状态与心态。
2、学习动机过强及其调适
表现:学习动机过强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1)成就动机过强,急于成功担心失败,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2)奖励动机过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奖励,以考试为中心,学习方式呆板;(3)学习强度过大,不善于劳逸结合,常常处于过度疲劳状态。
调适:(1)提高学习层次,正确对奋斗目标;(2)正确认识外部自己的潜力,量力而行,制定合理的目标,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4)克服虚荣心理,学会调整情绪保持旺盛的学习斗志。
案例:一位女大学生,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一直郁闷不乐,责备自己努力不够,于是加班加点学习,对自己严格到苛刻的程度,但下次考试又没有考好,她觉得没有道理,并说自己快要崩溃了。心理辅导员通过询问得知,来访者成绩一直不错,而这两次她认为没有考好,成绩也在75分以上,这位同学表现出过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产生了较严重的情绪障碍,其根源在于她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下面是这位同学和心理辅导员的对话:
来询者: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我完全应该成功,却没有考好,这实在没有道理 。
辅导员: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吗?
来询者:我想是这样。
辅导员:不管环境如何,方法如何,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吗?
来:沉默
辅:你的同学中也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学习吗?
来:不是,很多同学都很努力。
辅:那么多同学是否都考得非常好呢?
来:也不全是,但我觉得我应该考得好一些。
辅:别人都可以考试失败,而你不能?
来:也不能这样说。
辅: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时候,也会有失败的时候,是吗?
来:是。
上面所举的例子主要是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学习动机过强与动机缺乏一样,同样会降低效率,甚至还可能导致心理的困扰和生理的不适,有关研究指出“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动机也不利”。
3 注意力不集中及调适
表现: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造成课堂注意力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目标,不知道如何去学习;不能很好的在学习的时候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
调适:(1)加强对学习内容和目的的理解;(2)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3)提高自身修养,转变和调控各种不良情绪;(4)培养抗干扰能力;(5)注意劳逸结合,松紧有度。
具体做法
·上课前,复习上次课的笔记, 并阅读这次课的教材,如果对上次课讲的东西或教材有问题,在课前问老师
·坐在教室的前部, 注意听讲, 并做笔记, 以此来防止走神
·在课上显示出兴趣(注意力集中的表情和姿势)以自我激发内在的兴趣
·做好笔记!
·合适时:提问题,请求解释清楚, 或和老师及同学交谈
·课后立即安排时间复习讲课的内容;
记注:如果不复习, 学的东西就最有可能在24小时内忘掉。
·每门课每周安排复习一次
4、学习焦虑及调适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或不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恐惧情绪和紧张不安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往往是在大学生面对各种学习上的矛盾和冲突时心理无法时,心理无法平衡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形成的。比如说在英语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产生“外语学习焦虑”。例如,有的学生上课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担心回答错了,其他同学会嘲笑自己;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老师一问问题就紧张,缺乏自信心,本来能回答起的问题,却匆匆回答:“I’m sorry ”;有的同学上听力课时本来聚集会神地听,能听懂一些,却认为自己听力差,一句也不愿听,导致他们在整堂课上“坐飞机”。
调适:(1)要做到身心常新、境界常新,每天都要活得与昨天不同,要勇于接受新观点、新的思路;(2)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把目前的学习任务和潜在的兴趣联系起来;(3)正确理解学习压力,把学习压力看一个挑战和动力。
5、记忆力差及调适
良好的记忆力有四个品质: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精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记忆障碍是指其中一个品质或几个品质表现差,出现问题。
问题:(1)识记速度漫;(2)记忆时间短;(3)记忆不精确;(4)记忆准备性差(根据情景把需要记忆的事物从记忆中准确、迅速的提取出来)。
增强记忆力的10种方法:
(1) 注意力集中。记忆时只有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中的错误得以纠正,遗漏得以弥补,使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觉、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这比单一默读的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来缩短记忆过程。或者采取编提纲、记笔记、做卡片等方法来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来记忆重难点和学习材料,效果要好得多。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只有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才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6、考试心理卫生
主要问题是考试焦虑,是由一定的应试情景引起的焦虑,轻度的焦虑有助于大脑进行的积极的思考和水平的发挥,但是焦虑水平过高则会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的正常进行,对身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有必要求助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
调适:(1)认知调整法 主要是指正确看待考试,正确看待自己,树立合理的考试期望,从根本上消除考试焦虑;(2)自信心训练法 主要是消除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消极暗示,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3)放松训练法 闭上眼睛进行深呼吸,反复几次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考试焦虑案例:
吴某,女,19岁,某重点综合大学社科系学生。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已坚持了三个学期。学期初始阶段很少来询,每到期末复习考试前一个多月就主动来询,与咨询老师常有电话联系。主要问题是考试焦虑,并伴有睡眠障碍。下面是她的情况的叙述。一年级下学期开学初,因数学不及格进行了补考。情绪低落。她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班主任老师,诉说她的苦恼和焦虑。班主任老师告诉她,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建议她前来咨询。首次来咨询时,咨询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她,交待了心理咨询的原则,介绍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后,小吴谈了自己的情况。小吴原在某市的中学读书,父亲在市里工作,母亲是县里的小学教师,有一妹和母亲住在一起。平时她在市里读书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假期回县里与母亲妹妹团聚。上高中时父亲因病去世,她自己仍住在市里父亲的住所坚持读书。她自幼学习上进,记忆力较强,深受老师的器重。但对数学兴趣不浓,不过也能在考试中得到80多分的成绩。每逢市里的一些学科竞赛,老师都选她去参加,因此增加了她的学习负担。参加竞赛前老师要对她个别辅导,布置很多作业,虽然对她的学习有所促进,但给她的精神压力也很大。老师深怕她在竞赛中考试失利.对该科的学习抓得很紧,使她比其他同学的负担更重了许多。她对这种竞赛性的考试很反感,但老师说这是一种荣誉是学校和老师对她的器重,坚持要她参加.她也不好违抗。在竞考的前几天她往往要背诵到深夜。有一个晚上,她正在宿舍背诵,强记第二天竞考科目的内容,恰逢隔壁几个青年人在宿舍娱乐,用音响放音乐、唱歌,吵得她无法看书。她又急又气,心里烦躁极了。她心头充满了怨恨:一是恨老师总让她参加竞考为学校增了光,而她自己却疲惫不堪;二是恨隔壁的青年吵闹,扰乱了自己的复习。在这种焦虑怨恨的情绪状态下,她一夜也没睡着。第二天拖着乏力的身躯来到考场,在考场上脑子很乱,原来复习过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急得她浑身出汗,心慌意乱,勉强交了考卷,成绩可想而知。从此以后,她就出现了睡眠障碍,特别在考试期间,总是焦急,心慌和失眠相伴随,为此参加高考失利。但她从小一直是学习较好的学生,不甘心考不上大学,所以又复读一年,第二次高考才被录取。因为在中学学习时数学  是弱项,所以报考了社会科学专业,不想这个专业也要学习数学和统计学,而且难度不小,教学进度很快,每一堂课比中学讲的内容多很多,学起来非常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不及格,心理负担很重。入大学后,住在集体宿舍每晚大家都免不了要聊天,她高考前已经有失眠的病史,入大学后睡眠状况也一直不好。每到期末考试来临之前,他的神经就紧张起来,越紧张越难入睡,白天疲劳乏力,复习效果不佳。但每学期前半段情况较好.因为学期开始还没有考试的压力,情绪比较放松。
咨询师的治疗:第一,从领悟认知入手,从思想上消除对考试的不必要顾虑。依照分析疗法的理论,通过谈话、回忆,寻找“致病”根源。从讨论中得知,在中学那次竞考失眠以前,她并不惧怕考试,因为她从小学习不错,记性好,所以深得老师赏识,过去的考试成绩一般都较好,考前亦无畏惧心理。中学竞考失利,与考前对参加竞考的怨恨情绪、隔壁邻居的噪音干扰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她在心理上对考试产生了畏惧。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又有一门功课补考,又强化了对考试的畏惧。通过分析讨论使她认识到,自己其他各门功课成绩尚居中等或中上,比较差的是数学,这是她学习中薄弱环节。对数学应加强平时的复习和练习,对成绩的期望值不要过高。退一步说,万一有一门补考也不必惧怕,补考及格也同样可以升学、毕业。第二,改善睡眠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剂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助于睡眠状况的改善。同时要有意识地放松情绪,在考前不要人为地加剧紧张,考前复习也要劳逸结合,适时进行休息、散步。失眠严重时,可找神经科医生进行治疗,将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相结合。第三,帮助其分析自己个性中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测验,找出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意识地克服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等弱点,培养豁达大度的个性。第四,在心理咨询室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学会放松情绪考试期间也坚持了治疗,使疲惫的大脑得到松弛与休整。
二、人际交往问题与心理健康
1、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傲的心理
自卑是指个体对自己评价过低,在交往中表现为畏惧、退缩、逃避和缺乏自信,有时甚至产生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可见自卑是影响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直接阻碍一个人走向群体,去与他人交往。自傲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种优越感,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持自傲心理的人在群体中常常令他人感到讨厌。
(2)投射效应
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的有相同的倾向。如有的大学生对别人有意见,总以为别人对他也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具有挑衅色彩;有的同学爱背后议论别人,总以为别人也时常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男生或者女生内心喜欢一个异性,希望对方也看上自己会把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笑脸、一个友好的表示甚至一句玩笑话当作是向自己示爱。
(3)社交嫉妒
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某个或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出来的憎恨、抱怨、愤怒等组成的复杂情感。主要的表现就是对别人的长处或者取得的成绩不满,看到别人冒尖了心理不服气,总希望别人比自己稍逊一筹或者相差无几。更有甚者把别人的失败看作自己的莫大快慰。社交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心理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4)社交恐惧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一种带有不安、担心恐惧心理的不良情绪反应。大学生中,社交恐惧很多是因为过分的自我保护,如担心考试通不过,害怕公共场合发言,害怕寂寞和孤独,怕失面子等等。
案例:某高校的学生家在农村,很穷,在中学与别的同学家庭情况差别不大,倒没什么。可到大学后,同寝室的同学家庭条件都比他好,使他有了沉重的压力。有一次他去打篮球,穿了一双破布鞋,遭到别的同学的嘲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耻辱感,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勇气走进篮球场。不仅现在不去打篮球了,连和同学们的交往也少多了。他总是担心同学们背后议论他,嘲笑他,感到自卑,但他目前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心中十分痛苦,甚至产生过绝望的自杀念头。像这种情况是大学生交往中的问题。还有同一的寝室的同学因为个性、习惯等问题也易于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人际交往的艺术
很多人际交往问题大都是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艺术造成的,因此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对于缓解以至消除由于人际交往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1)给人以真诚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能力,怎样才算会赞美人哪?首先要选准角度恰如其分。假如你要向一位女同学表示赞美,而这位同学相貌平平,与其说她美如西施,不如肯定她心地善良、温柔的性格和气质高雅,充满魅力。第二赞美别人要具体实在,不要空洞无物;第三赞美要真诚,言不由衷的赞美只会让人生厌。给人以友善的微笑 有的人认为自己拙于言表,实在不擅赞扬,实在很难受人欢迎。其实不然,不会赞扬,微笑总会吧?在与同学交往中,真诚的微笑往往会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2)记住对方的名字
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叫出来,等于给了对方一个很巧妙的赞美,说明他在你心目中是重要的有地位的和有分量的,别人就会认为你是让人有亲近感的。
(3)保持适当的交往距离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不同的朋友其距离可大可小。这里所说的距离主要是指对别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
(4)善于宽容他人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他人过于苛刻的要求,要求自己的朋友没有缺点,就可能一个朋友都没有。要善于谅解他人宽容他人。
(5)坚守做人的原则
与人交往自己必须有一些原则,别人才不会勉强你,误解你。
(6)大事精明,小事糊涂
人与人如果每件事都很精明,就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大事要绝对精明,小事糊涂一点无所谓。如果小事精明,大事往往很难清楚。
(7)不要问自己不需要知道的事情
多嘴多舌常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尤其贸然问起别人难以启齿的私事,更使别人尴尬,从而不想和你继续交往。
三、恋爱问题与心理健康
1、存在的问题
(1)动机简单
大学生恋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只想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后果,他们恋爱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据调查,37。4%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在于消除寂寞,57。6%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
(2)感官满足
有的大学生在选择对象时,只注重异性的身高,脸型等外貌特征而忽视了心灵的内在美。
(3)不敢表白
有些大学生喜欢上了某个异性,不敢大胆表白,碍于面子,缺乏爱的知识、艺术和责任,怕遭到拒绝,造成了心理的痛苦。
(4)不文明的恋爱方式
在公共场合做出一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使对方产生厌恶情绪,使得爱情庸俗化。
(5)爱情学业错位
一些大学生恋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感情,恋人不在身边,就坐立不安,茶饭不思,造成精神恍惚而影响学业。
(6)“猪栏式爱情”
因为谈了恋爱而陷入情网不能自拔,忘记了周围的同学,甚至忘记了养育自己的父母,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投恋人所好以维系自己的爱情。
(7)多角恋
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本如醋,随便喝,毒中毒。”爱情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随便。在同异性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
2、恋爱心理调适
(1)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分清感情和友情的关系。
(2)爱的能力的学习 爱的能力首先是给予的能力,爱是一种奉献而非索取。
(3)恋爱挫折的处理  单恋的心理——处理:力求冷静,用理性去对待;改变生活目标转移情感注意力;大胆追求。失恋心理调适——失恋不失理智;找出原因完善自我;培养自信,失恋不灰心;转移注意力,积极投入学习工作;积极放松,调适心情;超然豁达的态度。
失恋的案例:
“我去年为了准备考研究生,在参加外语辅导班时,认识了本校其它专业的一个男孩。对他印象不错,觉得两个人挺谈得来,我们在一起复习外语,还一起去参加一个外校的政治辅导班。今年初考过研究生后,我们继续来往,与他在一起很开心,并很快发展成恋爱关系。我自己也真是投入了全部感情,两人有—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后来,我们一起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按道理我们的关系应该发展得更好,可是,近来我们常为一些小事争执。前些天他突然告诉我,因为两人性格不和,还是分手吧,这给我打击很大,可我仍然觉得自己是真心地爱他,不想失去他,又无能为力。我感到很苦闷,一天在寝室里一个人喝酒喝得大醉,其他同学把这事告诉他后,他还来安慰我。我以为还有希望挽回这份情感,但后来他明确告诉我不再有可能性,表示不再与我来往。我很伤心,有时只想自己一个人果在寝室里,也不想再与男生交往。”
具体的应对方法:
(1)学会正确地宣泄和移倩。
在被失恋所困扰而悔恨、遗憾、调根、失望、孤独时,要去寻找正确的宣泄方法和途径;或是找知心朋友将烦恼相苦闷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以释放心理负荷,并得到他们的劝慰、鼓励相帮助;或者把内心的感受写人日记或书信;或者找一些失过恋的朋友,互诉衷肠。总之.要设法将消极的情绪宣泄出来。另外.要及时适当地把自己的情感、注意力、精力转移到新的人、物、事上去。如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释放苦闷,陶冶性情;到大自然中去,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的胸怀中,从而得到抚慰;当然,也可加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
(2)借助理智自我解脱。
用理智来提醒自己,重新理顺混乱的思绪,修正一些极端的想法。分析自己的优势,鼓足勇气,迎接新的生活,使自己尽快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失恋以后还应使自己从对对方的痴情和思念中摆脱出来,回避一切致使联想的东西。
(3)更新相升华“自我”
失恋者要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和工作中去用奋斗的方法更新自我,积极转移失恋的痛苦。
(4)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四、人格问题与心理健康
1、悲观及其改变
有些人遇到不如意、失败的情况下便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灰意懒。。这些都是悲观的表现。大学生中就有常从消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总把眼睛盯在伤心、弱点和困难的方面,或认为是无法改变的。这种悲观的心理发展,会使人昏昏噩噩,毫无生气,甚至厌世轻生。
改变:(1)有积极的态度保持乐观的情绪;(2)以幽默的态度接受现实中的失败;(3)脚踏实地努力寻求机会,奇迹也许就会到来;(4)要想到自己也曾经多次成功过,不要认为暂时的失败是永久的;(5)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
2、羞怯及其改变
羞怯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如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路上见到异性同学会手足无措,见到老师感到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等等。
改变:(1)对自己作具体分析,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扬长处可增强信心弥补短处(2)放下思想包袱,要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3)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议论(4)有意识的锻炼自己
3、猜疑及其改变
猜疑是很有害的人格缺陷,它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伤害他人感情、无事生非等;自己则陷入自扰、苦闷彷徨的不良心境当中
克服:(1)当产生猜疑时先不要揭露,可留心观察猜疑的人和事,让事实来验证。由于不曾外露也就不会伤害到他人;(2)加强沟通;(3)抛弃成见或克服自我暗示,学会全面、发展的看问题;(4)“心底无私天地宽”。
4、急躁及其改变
急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的人格品质。表现为碰到不称心的事就会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乏准备,缺乏耐心、细心、恒心。容易冲动,心情常处于紧张状态。
克服:(1)思于先行,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2)改变行为,细心认真的做事。(3)控制发怒,时刻提醒自己遇事冷静。(4)松弛疗法 坚持静养训练,在工作学习之余,常听恬静的音乐,做放松练习,使肌肉、神经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
五、网络成瘾及其调适
现在电脑网络技术发展的很快,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的使用网络,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1)网络关系成瘾。主要是指过度卷入网络的人际关系中,在聊天室或BBS上结交网上的朋友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这种心理问题容易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处理的困难。(2)网络色情成瘾。指对成人聊天和网上色情作品上瘾,如强迫性的使用成人网站以获取网上色情内容等。(3)信息收集成瘾。指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倾向和下降的学习效率。(4)网络游戏成瘾。强迫性的玩网络游戏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交往。
危害:
(1)影响身心健康
一些大学生因上网过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模糊、头
晕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反映,个别的因上网过度瘁死在网吧之中。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待人冷漠,行为怪异,除了上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十分低落,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 “由于上网占去太多的时间,生活紊乱,菜饭不思,每天吃一二餐,亦懒梳洗,缝头垢面,经常凌晨三四点钟才睡觉,课也不上了,学习成绩在大幅下跌,与同学更是缺乏交流,各方面都乱了套。”
(2)影响学业和前途。
无节制的上网使大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学习,上课打瞌睡甚至旷课,不仅学业成绩一败涂地,还严重违反校纪。“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和留级生中,有5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沉湎于网络。上海交大205名退学和转学生中,有1/3也是因无节制上网,导致成绩下降,并不得不退学或转学。” “在玩网络游戏这段时间里,我可以说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抛进去了,连上课也不去了,脑子里想的竟是游戏的身影,什么学习,什么活动都不重要了。这种痴迷直址到现在还让我感到可怕。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由于沉迷网络,学习几乎科科亮起了红灯。但是玩红了眼的我,就像是猫盯上了老鼠一样穷追不舍,除了网络游戏,在我脑中已容不下其它东西了。”
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1)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上网的情形或急切期待着下次上网)?
(2)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3)你是否难以控制、减少或停止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4)当你准备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沮丧或易怒?
(5)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事先预计的长?
(6)你是否因为上网而置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受教育或求职的机会于不顾?
(7)你是否对家人、医生或其他人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8)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无助、内疚、焦虑、抑郁)的一种方法?
当回答“是”的问题数达到5个或5个以上,即可判为网络成瘾。
案例:下面是一位网络成瘾同学的自述。我是一名大二学生。自从上了大学,我就疯狂地迷恋上网络游戏,不再用功学习。一开始是因为时间充裕,我感到无聊,同学把我勾去上网的。可现在我无法自拔,就像吸毒,一天不去,浑身到处都像有虫子在蠕动,它们吸我的血,啃我的骨头。于是,我在网吧的时间比在宿舍的时间多,每到周末,网吧就成了我的家。我的生活除了应付上课就是去上网。
我深爱上网却又恨透上网,它吸走了我仅有的钱,使我到处欠债,使我形象败坏。我也想学习,但不上网就坐立难安,看不进书,最后还是跑到网吧……
到了大学,人变得私欲膨胀,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这种生活我适应不了。我太压抑了,门上七八个洞都出自我的手。我想寻求解脱,改变形象,但同学还是歧视我,把“小丑”的帽子扣在我头上。王同学是典型的网络成瘾者。
调适: 目前针对网络成瘾主要有两种措施,一是认知疗法,主要是在思想上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另一种是行为疗法 主要是在他人的监督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当然如果问题很严重的话可以求助于专门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
六、大学生求职与心理健康
我国加入WTO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加之从今年起,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加,到2004年即达250万,为去年毕业生总数的两倍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1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1)大学生求职心理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2)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3)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4)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觅工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望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5)依附心理。自己不着急找工,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6)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7)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8)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9)厌世心理。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找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10)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己前程。
2 调整:
(1)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发展对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更高的要求,知识面狭窄已难以适应未来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应聘单位对录用员工的标准普遍要求严格。既要看学历,又要看能力,既要看是否懂专业,又要看是否懂管理。所以应聘者必须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和知识,包括电脑、外语等。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化水平,以适应市场择业的激烈竞争。
(2)认真制作一份真实全面的个人简历。充分展现出自己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这是通向求职成功的第二步。求职者应详细介绍自己学过什么,做过什么和能做什么,愿意干什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学历文凭、专业特长,取得业绩和获得荣誉--展现出来。
(3) 第一次千万不能逃避。你可以在第二、三次应聘时因为别的原因而临阵放弃,但第一次却绝对不能因为胆怯而逃避。因为这样就在你心灵深处留下一道怯懦的记忆。并且第一次逃避也会给你以后继续逃避留下借口和动机。自信人生一百年。在别人当头一棒打来,断定你根本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你就灰溜溜地打道回府吗?你为什么不去分辨:我比所有人更坚韧、更努力、更好学。这样回答可能让对方重新再看你一眼,而多看一眼,就多一分转机。
(4)正确运用才智。当着明眼人别装,知道自己只有八升,千万别说一斗。如果你才智尚可,也不必因为比不上别人而信口开河贬斥这个不行、那个也不是,把自家心智精力都用在与对手竞争上才是正事。
(5)创造魅力。人的魅力寄于被别人接受认同程度之上,人们总是会对和自己的兴趣相近、关注问题发生共鸣的人产生好感,可几乎所有的人听废话的忍耐力都有限,话题与其求深不如求广,并适时变化以求其新。当然,这个"新"还包括态度的清新可人。
(6)推销自己。求职者必须具有面对面推销自己的能力和技巧。一个人的形象和语言犹如一面镜子,它能直接反映出人的心理、性格和气质。在求职洽谈中,应聘者应表现出开朗、大方、果断、充满自信,向对方充分展示自己的影响力,促使对方产生良好的印象,进而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要求。应聘者还应认真分析研究企业的状况,了解对方心理,做到有问必答,知己知彼,从容不迫。总之,能实现推销自我的人才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正确评价。
(7)审时度势。求职者切忌眼高手低,从人才市场招聘情况分析,应聘单位各行各业,要求人员层次高低不等。应聘者应学会分析市场信息,把握机遇,要正视人才供大于求的社会现状,要把握住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不要一味地追求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薪水。市场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你积极努力、认真去作,一定能得到公正的回报。
第四讲 大学生自杀问题和性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自杀问题
大学生自杀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话题,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华南某高校在两周内先后发生了四起学生跳楼身亡的悲剧,这更是引起了我们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忧虑。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 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心理卫生委员在自杀预防及干预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学生当中,可以及时觉察到同学当中存在的自杀预兆行为,并做出下一步的干预举动。因而,了解有关自杀的知识,对于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具有一定自杀危险性的高危人群
根据自杀的一般心理表现和有关的知识经验,对自杀危险性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具有明显的外部因素刺激。比较典型的如失恋、失业、考研失败、发生重大的丧失(如亲人亡故)。(2)情绪低落、悲观抑郁,对自己产生自责自罪,有强烈的罪恶感和缺陷感;(3)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4)有严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5)缺乏生活的目标和信心,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体验(6)述说准备自杀的想法或过去有自杀企图。如果一个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上述表现则可认为他具有较高的自杀危险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干预措施。
2、大学生自杀的预兆
自杀者的预兆可以理解为是自杀者表达求助的一种信号。这种预兆对于我们进行危机干预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线索。预兆包括一定的语言、行为、状态和综合症状。(1)言语症状是指当事人把想死的念头对周围人用言语表白和诉说,或者在日记、信件、绘画和胡乱涂画中表现出来。常向自己亲近的人透漏有关死的话题,如“活在世上真没意思”,“我实在忍受不了了”,“在家里我是个累赘,多余的人”,对父母或亲人说,“我对不起你们,你们从小把我养大,我还没尽一点孝道”,对憎恨他的人说“以后你就没有可恨的人了”等等。若有类似的言语,可能是在向你发出自杀信号。
(2)行为改变。对父母显得特别孝顺,帮父母做这做那,甚至突然想起给母亲梳头,洗脚等前所未有的事。精神上显得特别开朗,好像一夜间什么愁事都解决了。对所有的人都很客气,对他平时人和物都特别留恋,显得难舍难分。当好朋友来看他时,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临走送了一程又一程总是不愿意回来。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把整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人家欠他的东西也向亲人做了交代等等。行为预兆如明显改变或无故给同学送礼物、送东西等。
(3)状态预兆如情绪、性格的明显的反常或学业成绩的明显骤降。表现心神不定。有部分人在决定自杀前,思维仍很复杂,一方面决定去死,但总有些人和事物使他留恋难舍。表现心神不定,做事心不在焉,对他说话也常常听不到或答非所问;也有的人闭门不出,对什么事都不关心,无动于衷。
(4)综合症状如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依赖和对自己的生活不满
3.自杀的心理过程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个案例反映: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案例:有这样一个案例:长沙某高校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在中学时是班上的“尖子”,进了大学后,他总认为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杀的一些问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的话。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后来一段时间,该生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的同学开玩笑。大家都以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来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从这例自杀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杀动机的原因有三个:成绩不尽如人意,生活适应能力差以及身体患病。这三种因素同时或相继出现在该同学身上,使他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感。之后他又试图通过拒绝治疗、谈论自杀渴求得到他人的帮助,但这种尝试又遭失败,因而坚定了他自杀的决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4、应对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的发生……。”学校有关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党团干部,系、年级、班干部是预防自杀的主要人员,只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他们就能及时地从自杀者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其自杀企图,及时加以疏导、解救和阻止,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我们认为要预防学生的自杀行为,学校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所致。因此,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各种有关心理卫生知识是防止大学生自杀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其具体作法是,首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团干部进行轮训,轮训的时间一般为10-15天,主要讲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等有关内容。然后由参加了轮训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青年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给他们有关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使其应付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同时,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现在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树立正确的思想,那么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价值观就可能出现混乱,心理障碍也会增多,自杀率上升的趋势就难以避免。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持续、稳定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受不良心理因素困扰的大学生,如果无法自我摆脱或及时得到帮助,便可能出现自杀念头。有的即使已出现自杀念头,通过咨询,配合适当的心理疗法,也能避免自杀念头发展到自杀行为。
二、大学生性心理
下面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一些常见的性心理方面的异常行为。
1、自慰行为
案例:
一名高一的男孩来咨询:“初二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我看了—本描写性活动的低级小说,晚上睡觉时便模仿那里的描写手淫。开始只觉得很好玩、舒服,书上说男孩大多都有这种行为。初三后学校开了生理卫生课,我才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有的男生说手淫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从那时起,我就决心改掉这种坏行为,可是,常常是没过几天,又抵不住那种舒服感的诱惑,重犯老毛病。我现在上高中了,自己觉得身体较虚调,还经常失眠、多梦,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不知怎样才能改掉这种环行为,很烦恼。”
分析:
上述来访者自述中所说的“手淫”,国际上通常称之为”自慰”.确切地说手淫行为应称为“性自慰行为”,即自我玩弄或强烈刺激外生殖器,以满足性欲要求和获得性快感的行为。这种行为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男性较多,女性相对较少。到了青春发育期,由于生殖器官和性腺的发育,性激素的分泌增加,使人的性冲动强度增加,而且在青春中后期及成年阶段为高峰。特别是在青春期,自控能力较差,为了满足这种性冲动,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慰行为。人类的性冲动是一种本能,而性自慰是一种性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往入们多认为性自慰是一种解决性要求的不正常手段,并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把这种行为与“淫秽”、“不法”、“下流”等联系起来。所以往往有性自慰行为的人,都有很大的精神负担和自责、罪恶感。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表明:性自慰行为本身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危害,专家们提出偶尔的、能自我节制的自慰行为无害有益的学说。之所以认为这种行为无害,因为:第一,它是一种合理的宣泄,是解除性紧张、释放性能量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二,男子性成熟后,性器官就不断分泌精液,精满则溢,有节制的自慰行为是定期排放精液的一种方式。所以,偶尔、有节制的性自慰,不至于出现过去所说的精神倦怠、食欲减退、头昏眼花等症状,也不会影响将来婚后的性能力和生育能力。虽说性自慰行为本身无害,但那些过分沉溺于色情梦幻中频繁、毫无节制、无法自制而形成习惯的性自慰行为是有害的。过分的性自慰行为会使人经常处于兴奋之中,得不到无分的休息,容易感到疲劳,还会出现神经衰弱等症状。另外,过多无节制的性自慰还可能造成某些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如前列腺炎、精褒炎、尿道炎等。而过度性自慰导致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症状,如意志消沉、记忆力减迟、理解力下降、失眠多梦、头昏头痛、耳鸣心慌等。
性自慰行为一般不需治疗,只是在长期有该种行为,并有明显心身症状时才需矫治。对性自慰行为带来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应以心理咨询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1)让青少年了解一些基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正确认识性自慰行为的利弊,从对性自慰的恐惧阴影中走出来。有性自慰行为的人,不要惊慌和自罪自责,而是要科学地认识这种行为,读一些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和性保健方面的书籍,消除以往听到的一些误传.努力学会自控,善于克制自己,坚定改正过多性自慰行为习惯的信念和决心。
(2)减少性刺激。不看色情书刊.少看有情爱描写的影视录像等文艺作品.以免引起性冲动和性欲望,避免诱发性自慰的念头。
(3)多参加有益的各种文体活动,把旺盛的精力用到高雅的活动中去。有性冲动时尽可能马上从事其它活动,如体育活动、散步等。应该尝试一些新的社交方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4)尽量消除容易造成性自慰的条件和环境。保持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减少在床上发生性冲动的机会。注意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睡眠时不要盖太厚太暖的被子,也不要穿紧身的内裤,以防止压迫和刺激外生殖器。
(5)自我制定一个逐步减少性自慰行为的计划,按照渐进原则,在刚开始实行计划时不要操之过急,应该用理智和坚强意志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对执行计划进行记录,统计出已经减少性自慰的次数,并将其作为一种成功来看待,以强化自己的意志,提高控制性自慰的自信心。对过度的性自慰行为的心理治疗,一般提倡采用催眠疗法和厌恶疗法。
2、同性恋
案例:
“我今年19岁,是大一的女学生,我一直被同性之间的感情困扰着。她是我读高中时的同学,又考上同一所大学,只是专业不同,不知怎么搞的,我非常想跟她在一起,觉得和她在一起玩比什么都开心。以前上高中时,我曾暗暗地喜欢过班上的一个男生,可那个男生很高傲,有时还跟其他人一起嘲笑我,我也渐渐地从喜欢他变得恨他,那以后我很少和男生来往。上大学后我也觉得和女同学一起很开心,有时见到与我很要好女同学.觉得很兴奋,心跳得厉害,恨不得上去拥抱她一下。有的男生说我是同性恋,我觉得很可怕,也想从这种情感中解脱出来。”
分析:
在这位女大学生的咨询自述中提到,有男生说她是同性恋,这有一定道理,但因为她没有同性恋的性行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只能说有同性恋倾向。同性恋是一种对同性别者产生强烈依恋感和性爱的行为,即把同性作为性欲满足的对象。一般人的性兴趣和性爱目标都是指向异性个体的,而同性恋却将性兴趣指向同一性别的个体.这是性心理障碍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新的证据表明,性取向至少部分地受遗传的影响。一项最近的研究现,同卵双生子中一个如果是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则另一个有相同性取向的机会的50%。这个结果以及相关的发现导致一些研究者认为,性取向有50-70%是遗传的。
基因如何影响性取向呢?遗传可能塑了编排性行为的脑区。神经生物学家莱维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看法。莱维和其他科学家指出,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脑结构的确是不同的。其他研究表明,性取向受基因或X染色体上的基因影响,因此,同性恋的遗传倾向可能由母亲遗传给子女的。
很多人错误认为同性恋是激素不平衡引起的。成人期激素水平不可能影响性取向。大多数同性恋者的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如果激素在决定性取向中是重要的,它们影响应发生在出生之前。
还有一个看法,认为养育方式造成同性恋。然而,和同性恋者一起生活的孩子与异性恋者的孩子在发育上没有差别。这些发现澄清了父母行为会造成子女同性恋以及同性恋仅仅是一种偏好模糊认识。虽然学习在性取向发展中起作用,但个人是否会造成同性恋者则主要是其自然基础决定的。
根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成人中约有7%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者。
评价同性恋时应记住,文化标准是非常不同的。一项对76种文化进行的调查发现,有近2/3接受同性恋某种形式,约20%的妇女和25%的男人有过一次同性恋经历
在我国,同性恋行为是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性爱和行为方式,因此,对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应积极预防和矫正。其措施主要有:
(1)从童年时代开始应注意引导孩子确立相应的性别角色。要鼓励孩子与同辈同性别的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要对孩子进行反异性的教育。
(2)在青春期和青年期:应有适当的男女之间的自然交往,消除男女之间的社交恐惧。
(3)对有同性恋倾向者家长和学校要有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指责和拒绝,要使们值得同性恋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自觉地重新选择确立应有的性角色和行为规范。
(4)对同性恋的矫正:主要进行必要的精神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必要时可根据同性恋者的身心症状适当使用性激素、神经调节剂相中药等。
(5)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是预防同性恋的重要手段。
3、异性恐惧症
案例:
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回忆大约7年前在高中读书时,有一次在食堂里遇到一个同班的男同学,互相对视一下。这个男同学学习好,长得也健美,她早就对他有好感,但没有讲过话。这次面对面地对视.她忽然觉得自己脸红了。从此以后.她便害怕别人看出她脸红,怕被同学们看出她对那个男同学的爱慕之情。以后,她见了别的男同学也感到表情不自然、脸红,进而感到心情抑郁、沉闷……
分析:
在心理咨询中除上述女性的这种恐惧以外,更多见的是有些男性见了姑娘就紧张害怕,甚至不敢接近,不敢与人的视线相遇,十分痛苦。这种情况便是异性恐惧症.是社交恐惧症在青年人中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心症状是赤面恐惧、面部表情异样恐惧和视线恐惧。异性恐惧症进一步发展可成为对人恐惧症,即不光是惧怕见异性,而且怕见同性。
在与人交往中,想与他人见面交谈,往往都有一定的动机,如想在异性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想得到赏识和称赞。如果这种动机很强烈,人就会紧张不安和害怕。如异性恐惧表现出的伯别人看出自己脸红,怕别人看出自己对某个异性有好感,正因为这样的心理才导致焦虑和不安。如果你不太计较别人有什么看法,也就不会在与人交往中那么紧张和害怕了。患社交恐惧症的人常常有某种性格缺陷的表现,如胆小、害羞、依赖、内向、不合群、偏向文静自重、自尊心较强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人虽无十全十美,但应该在生活中逐渐培养良好健康的性格。异性恐惧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带来很大的危害,影响到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但这种心理异常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正视内心的现实和面对客观现实,问题就会解决。患有异性恐惧症的人可以到心理咨询门诊,求得心理医生的帮助,也可以采用一些适当的自我心理疗法。
(1)自我认知领悟疗法。
异性恐惧症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心事被他人看出来了,越担心自己紧张、脸红,就越是这样。其实,别人可能并没有心灵感应的本领.所以,可以询问一下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看是否真的窥破了你的心事。当认识领悟到自己的观念荒谬,能够正确认识两性交往,认识到青春期渴望接近异性是正常的,能够尊重自己的正常正当意愿时,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2)系统脱敏疗法。
这是矫治异性恐惧症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首先要求患者为自己排列出“焦虑等级”,例如,根据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会出现紧张、脸红等排出焦虑等级。把情景的“焦虑程序”从低到高排列以后,自己可以进行放松训练。先使肌肉紧张然后放松,接着是想象最不容易紧张焦虑的场面,在想象过程中必须身临其境,就好像真的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想象了一段时间后,也许会有紧张、焦虑的感觉,这时要停止想象进行放松训练。放松以后,再重复想象那个场面,这样,想象与放松重复进行直至不再有焦虑出现。然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焦虑程度较高的场景,进行想象与放松的训练。在自己能应付假想的情景以后,可以推广至应付现实的情景,逐渐提高“焦虑程度”的情景,不断适应,直至消除恐惧。
(3)自我心理分析法。
异性恐惧症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心矛盾冲突的表征,只要解除了内心的冲突,恐惧和焦虑也会消失。首先自己应尽量去回忆产生恐惧的根源,找到内心冲突所在或者自己在过去是否有压抑的痛苦的经历。如果自己分析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症结所在,恐惧的病症很快就会好的。
4、露阴癖
案例:
他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有一次在他去上夜班的路上遇到两个漂亮的女孩,当这两个女孩从他身边走过时,他马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性冲动,想解开裤子暴露自己的阴茎,但又害伯被人抓住而未敢付诸行动。此后再遇到漂亮的年轻女性时,他这种暴露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有一次在工厂附近的一条小路上,他看见对面走来一个女青年,再也按不住强烈的性冲动,等那个女青年走近时,他突然解开裤子,暴露下身。那女青年被吓得大叫一声,赶快跑开了,而他却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快感。事后他自己也感到后怕,万一被人抓住后果不堪设想,心想要改掉这种“流氓”行为。但是,当见到年轻异性时就又抑制不住那种冲动,他自己也为此而苦恼。
分析:
这种通过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满足自己的性欲而获得快感的行为,称为露阴癖。这是一种性变态,是一种性欲满足和发泄方式的变异。露阴癖者几乎均为男性.极个别为女性。他们以这种行为作为缓解性欲紧张的主要或惟一方式。露阴的频率因人而异,少的可数月或一年仅发生数次,多则可数日或数周一次。大多数发生在青年早期。
对露阴癖者的治疗可采用行为疗法和认知顿悟疗法。
(1)厌恶法与想象厌恶法。
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露阴行为是变态的不道德的行为,想改正又无法控制自己的露阴癖者,可采用橡皮团厌恶法与想象厌恶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具体做法是让露阴解者在左手腕上套一橡皮团,当在僻静处见有异性而产生性兴奋时,自己即拉弹橡皮团直至有痛感.并计数拉弹的次数,此时如性兴奋仍不能控制时,则可以一面继续拉弹橡皮困,一面想象自己在露阴时当场被人捉住,送到公安部门的场面,从而纠正歪曲的性冲动。如此坚持,有一定效果。
(2)认知领悟疗法。
首先引导露阴癖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幼稚的,认识到其行为是一种不正常的变态行为。多数露阴癖者思想深处自信异性愿意窥看他的生殖器,对此可以直接向他们指出这种想法是幼稚的,与正常成年人的心理事实不符。为了使露阴癖者相信,要鼓励他们去调查证实,使其对自己的病态行为的本质真正有所领悟而自愿放弃变态的性行为。
5、恋物癖
案例:
他是数学系大三的学生.21岁,来自农村。一年前,他偶然从女生宿舍楼下过,无意拾到一个从凉台上掉下来的胸罩,颇为好奇,见左右无人,便接起揣在兜里。晚上就寝时,他拉起床帘,反复观赏拾来的购罩,感到很兴奋和满足。此后,他常有意从女生楼走过,无人时便拾来女生内衣带回宿舍抚弄。后来发展到溜进女生宿舍、水房偷拿女生晾晒的胸罩、内裤、丝袜等物品。后不慎所收藏的女生内衣被同宿舍男生发现,遭到嘲笑和鄙夷,传到女生那里,有人背后骂他流氓,大家都尽量回避他。这使他受到很大压力,决心痛改前非。但不足一个月又感心神不安,一看到女生内衣裤就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时,便潜入女生宿舍偷拿女生衣物,最后在女生宿舍被抓获。学校准备以流氓滋扰的性质给予处分。
分析:
这是典型的恋物癖行为.它是正常的性对象被某种物品所取代,并以占有此物来达到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行为。这种人仅表现为对异性所届的物品产生特殊的癖奸,井引起性兴奋.对异性本人却反而无兴趣,多见于男性。恋物癖者感兴趣的恋眷物有很多,如女性的头饰、胸罩、内衣裤、袜子、手帕、月经生理用品等等,他们一般对新的、未经女性用过的上述物品不感兴趣。据说在日本有的恋物癖以高出新品十几倍的价钱收买女性穿过的内裤。还有的恋物癖者对女性的头发、指甲等感兴趣。他们接触到这些东西时即可导致性兴奋甚全性欲高潮。青年人一旦把性对象估价过高,出现恋物现象是正常的。而那些校崇拜的东西完全取代了正常的性目的,或崇拜物脱离了所有者而本身变成了性对象时,则是变态的。所以,恋物癖在诊断上常以下述两点为参考:
(1)至少在半年的时间内,反复出现使用某种非生命性物品的一种强烈的性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所恋物品是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
(2)曾付诸行动。对恋物癖的治疗可采取多种心理疗法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疏导疗法、认知领悟疗法、厌恶方法等等。 对本人对恋物行为有矫治愿望、愿意配合者,可首先用准
确、通俗的语言向他们分析恋物癖产生的一般原因和形成过程,使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有所认识,然后采用橡皮团厌恶疗法进行治疗。
疏导疗法具体做法的作用为:(1)使恋物癖者知道再继续发展这种变态行为倾向,对自己的成长发育是很危险的。(2)消除恋物癖者对异性身体的神秘感,如给他看一些优美健康的人体名画,教他正确欣赏美的东西。(3)适当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生理教育。同时尽可能地改善恋物者的不良生活环境和氛围。
第五讲 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种经验,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咨询气氛,帮助来访者学会更有效的方式对待自己、他人和生活中的困惑以适应人的社会生活的过程。
(一)心理发展咨询:为正常的、健康的、无明显心理冲突的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以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
(二)心理适应咨询:在生活、学习中有各种烦恼,有明显心理矛盾和冲突。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求询者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
(三)心理障碍咨询: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咨询的目的是通过咨询和心理治疗,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在我国,人们对于心理咨询还存在着种种误解,认为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病”,去心理咨询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是羞耻的。比如有这么一种现象: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敢于面对和积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另外,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病"与"精神病"联系起来。某高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他们是"神经病人(精神病)"了!从这一真实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什么是心理问题?如何面对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存在一个认识问题,观念问题。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的认识呢?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心理卫生委员应该在同学中宣传和普及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
各校区心理咨询室地点及开放时间:
前卫南区  萃文楼305室
周一至周五  全天
前卫南区  经信教学楼A区311室
周一、周三、周六  上午
周二、周四、周五  下午
新民校区  学生八公寓102室
周一  下午
周二、周三、周五  全天
南岭校区  成教555室
周一至周五  全天
朝阳校区  学生二公寓101室
周一至周五  全天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与技巧
1、倾听
无论是心理卫生委员,还是心理咨询员,在职业技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倾听。无论是想取得有用的信息,还是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都需要倾听。倾听(listening)是贯注的关键,也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基伯森(Gibson,1993)言: 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先决条件。倾听不同于一般社交谈话中的聆听,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地听对方讲话,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 以求设身处地之功。由此,它不可以像在日常谈话中那样可以随意插嘴讲话或任加是非评论乃至争辩。与此相反,它要求心理咨询员在听对方讲话过程中,尽量克制 自己插嘴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念来评价当事人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并以贯注的积极表示来表现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认同。因此, 倾听是尊重与接纳的化身。
在实践中,倾听意味着学会沉默,学会贯注,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做出富于同感的反应。同时,倾听不是要心理咨询员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而是要让他学会兼容并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以能够更好地体验其感 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同感反应。
所以,倾听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活动,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活动,它使人学会用心去听人讲话。可以说,整个心理咨询的学习过程也是倾听的学习过程。
做到有效的倾听,可以从以下六点入手,这六点的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织起来是SOFTEN。
S(Smile):微笑
O(Open gesture):开放的姿态
F(Forward lean):身体前倾
T(Touch):适当的身体接触
E(Eye contact):视线的接触
N(Nod):点头。对对方的话语作出肢体上的反馈。
2、提问技巧
提问与倾听实际上是很难分开的,但为了理解上的方便,将它们区分开。
(1)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
这类问题被一些治疗者认为是最有用的倾听技巧之一。开放式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而不是仅仅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对方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情绪等。
在这类问题中,每一种问题都可能引出对方的较为特殊的反应,使治疗者得到想要了解的有关资料。例如:
"能不能告诉我,这事为什么使你感到那么生气?""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以"能不能……""能……"开始的这类问题,可以说是最为开放的问题了,这种问题有助于来访者给予自己独特的回答。这类问题一般都会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但也可能有的来访者会说"不能"或"现在我还不想说"等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治疗者还可以进一步使用其他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等。当然这样的情况可能很少发生。
"那么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你有些什么反应?""还有什么人在场?"这种包括有"什么"在内的疑问句,可以帮助治疗者找出某些与问题有关的特定的事实资料。
"对这件事你是怎样看的?""你是怎么知道别人的这些看法的呢?"这类带"怎么"一词的问题往往会引导出对方对事情经过的描述,当问题涉及对方自己的想法、看法时,治疗者所要了解的就是来访者个人对问题的考虑了。
"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不公平?""为什么你说别人都看不起你?""你当时为什么那样做?"与"为什么"有关的问题的任务通常是需要找出来访者对某事所产生的看法、做法、情绪等原因,这可能会得到多种较为具体的解释与回答。
从上述对开放式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到,虽然开放式问题给来访者的回答以较大的自由度,虽然开放式问题可能会得到不同来访者千百种不同的答复,但开放式问题的目标都始终趋向于来访者问题的特殊性。通过这类问题的提问,实际上治疗者非常可能获得对来访者问题的一般性了解,对与问题有关的具体事实的掌握以及对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和他对此事的看法及推理过程的了解。
在使用开放式问题时要注意,在此之前应注意发展良好的治疗关系,而与此同时仍需注意这一点。有些问题应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以免显得过于咄咄逼人。如果来访者此时还不那么信任治疗者的话,连珠炮式的发问可能会使对方产生疑虑,甚至于对立。另外,有些来访者虽然表面上对问题都-一作答,但可能其内心思想与活动仍有很大程度的保留。例如同一个问题:"你当时为什么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你丈夫呢?"辩论式、进攻式、语气强硬的发问与共情式、疑问式、语气温和的发问就可能会在来访者心里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印象,前者会被认为治疗者有反对自己之意,后者则被认为治疗者是真心实意地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从而帮助自己。
(2)封闭式问题(closed question)
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可以以"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一两个字给予回答。比如"你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了,是吗?""他当时没有表示同意?""你确实这样想过了?"等问题就是所谓封闭式问题。这类问题在会谈中具有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等功效。封闭式问题也可帮助治疗者把来访者偏离某主要问题的话头牵引回正题上。譬如:"我们还接着讨论刚才的问题,好吗?"
不过治疗者对封闭式问题的采用要适当。所谓适当就是不要过多地采用这类问题而仅在必要时应用。因为来访者前来治疗时,总是带有希望别人分担自己的问题、理解自己的情感等愿望,而心理治疗会谈恰恰是他得以表达自己的一个时机。因为没有人愿意自己在谈话中总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所以封闭式问题的采用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对治疗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
(3)投射性问题
投射性问题用于帮助来访者发现,表达和探索无意识或部分能意识到的冲突、价值观、想法和感受。投射性问题通常以某种假设开始并请面谈者想像。投射性问题常与心理想像结合作用帮助面谈者探索如果他们处于某种情境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冲动,常见的投射性问题如:
“如果你可以满足三个愿望,你希望要什么呢?”
“如果你需要帮助或者十分害怕,或者你身无分文而需要用钱,你现在会找谁呢?”
“如果你得到一百万,没有任何限制,你会做什么?”
投射性问题通常用于评估价值观与判断。例如上述“如果有一百万会干些什么”这样问题可以用来间接了解对方的个人价值观与自我控制。
3、积极思维的技巧
(1)五步换框法(针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内心状态可以从言语中反映出来,而改变一个人的说话方式,也可以改变内心状态。很多人内心的困境,其实往往是本人的一些错误信念造成的。以下的五个步骤,帮助辅导者运用语言把受导者处于困境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进取,有更清晰的行动目标和途径。例如,一个同学说他做不到某件事,运用这个技巧可以分解为以下的五句:
困境:我做不到A
改写:到现在为止,我尚未能做到A
因果:因为过去我不懂得……,所以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做到A
注意:这里的“因”必须是某些本人能控制或有所行动的事。
假设:当我学懂……,我便能做到A
未来:我要去……,我将会做到A
“我做不到”实际上是描述一件过去的事实:在当时这个同学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或者“我不想去做”,可能是反映了当时的事实。但是在以后即使条件发生变更,“我不能”这个信念可能仍然会影响他,使得他不愿意去尝试。上面的五个步骤,让这个同学可以放下过去的包袱,勇往直前。
以游泳为例来进行说明。
(1)困境:“我不懂游泳”
这个话里面有负性词语(不懂)。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到现在此刻为止,我不能游泳”,但因为没有时间指针,说出来就像是一句永恒的真理一般,在我们的大脑里,也正是做这样的效果,使得我们无法突破。
(2)改写:“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学会游泳。”
把事情划清楚时间指针:那只是过去的事,未来大有可为。另外,把“不懂”转为“尚未学习”,就是地潜意识指出这事情是可以学得懂的,但仍是负性词语。
(3)因果:“因为过去我未能找到一个好老师和安排的时间,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学会游泳。”把事情的原因找出来了:“找老师”和“安排时间”。这两点都是自己可以控制和自己可以有所行动的事。
(4)假设:“当我找到一个好老师和安排出时间,我便可以学会游泳。”
实际上仍然是第三步的话,只不过把负性词语改为正性词语。另外,把连接词“因为”改为“当”。“当”(when)比“如果”好,因为“如果”包括做不到的可能,而“当”字则已经暗示一定做得到。
(5)未来:“我要去找会游泳的朋友,请他们介绍老师给我,并且改变工作安排,使自己每个星期六下午都可以去上课,我将学会游泳。”
比如,学生经常会说,我学不好,当这样做时,其实是告诉自己的潜意识一个负面的评价,一个负面的标准,
(2)意义换框法(针对某项因果关系比较明确的事情)以陈凯歌为例。
原先:因为A,所以我B
改为:A,所以我非B,因为……
原先:因为老板挑剔,所以我工作积极
改为:使他无从挑剔、使我提升得更快、使他改变对我的态度、使我超越他的标准、使我变得更能干、使我更快升级
4、目标确定法
有时,同学陷于困境不能出来的原因,可能就是指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维持自己在困境里面。最容易得到的证明就是,当问他有什么目标时(“你希望怎样?”),一个这样的人无法清晰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在开导这些同学时,可以先帮助同学们确定一个有效的目标,一般认为,一个良好的目标应该能够只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并且受导者需要重复说两三次而没有改变或错误。这是确保该同学的潜意识充分接受这个目标。
现在一般认为,含有以下几个元素的目标才是有效的目标:
(1)用正面词语组成。比如,“这个学期我不能再有挂科”,这句话里,“不能”和“挂科”都属于负面词语,“我会通过每门功课”则是正面词语。
(2)必须完全在本人的能力范围之内。比如,一个男孩可能暗恋一个女孩,他的目标是“我想她会喜欢我”,这就不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我想增加我对她的吸引力”则是。
(3)有清晰明确的量化指针。例如,“我想考优秀”不够明确清晰,“我想考到89分”则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4)有时间限制。例如,“我想尽快完成这件事”,这里面的时间限制就很模糊,在做的时候很容易出来最后一天仍完成不了的情况。“我想在三个月内完成”则较好。
(5)符合“三赢”和“整体平衡”的概念。例如,“我准备去美国进修硕士学位,顾不到女友的反对”隐藏了另一个问题的产生。如果改成“我准备去争取女友的支持,让我去美国进修硕士学位”,则照顾了整体平衡。
5、抉择应对法
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压力源之一就是选择的问题。抉择平衡单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权衡自己各种选项,做出相对较理想的选择。
抉 择 平 衡 单
考 虑 项 目
重要性加权
第一方案
(            )
第二方案
(            )
第三方案
(            )
得(+)
失(一)
得(+)
失(一)
得(+)
失(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合  计
得失差数
考虑项目可包括(可任选):
自我部分:1.自己的能力 2.自己的兴趣 3.自己的价值观  4.自己心理需要(自尊、自我实现) 5.声望、社会地位 6.生涯型态(休闲生活)7.自己的健康
自己与环境:1.家人支持 2.社会地位 3.经济收入 4.足够的社会资源 5.适合目前处境  6.择偶以建立家庭  7.与家人相处时间
外在部分:  1.工作环境 2.工作发展前景 3.工作内容有变化
注意:1.每项打分都在1-10之间。
2.重要性加权是指每个项目的重要性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对于此刻的你,根据考虑项目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给它们乘上整数(1-5之间)。
第六讲  心理卫生委员工作的基本规范
第一节  心理卫生委员的职能
这实际上是工作定位的问题。无论心理预警系统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如何构建,心理卫生委员都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学生心理卫生委员的职责就在于: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了解收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危机信息,及时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汇报和反馈重要情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初步疏导缓解同学中的不良情绪。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心理卫生委员,要关注同学当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心理异常现象有较高的敏锐度,能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反馈给老师.
[注:心理卫生委员的职能,在我校心理健康中心下发的文件中有明确的要求,可以结合这个发文来讲。]
第二节  心理卫生委员的素质要求
一个合格的心理卫生委员,要具备知识、技能、性格三方面的要求。
知识方面,心理卫生委员应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定义,心理问题的不同层次,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或基本症状。
技能方面,心理卫生委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助人的工作,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辅导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沟通技能是心理卫生委员所必备的一项能力。另外,应尽可能掌握一两种处理同学情绪问题的基本技巧,如积极思维法、抉择应对表等,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可以向学生心理卫生委员提出来.
第三,要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对于心理卫生委员这个特定的职务来讲,如果具备以下的几项特质,会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耐心、温暖、风趣和亲切。具备这些特质的话,容易和同学建立起有效的沟通,赢得同学的尊重和信任。与此相对的,也有调查表明,对于同学的问题缺乏兴趣、攻击性、追根究底、不亲切、道德取向和优越感对于心理卫生委员的工作是一种障碍。比如说,对于同学的问题,不是予以尊重,而是出于自己的好奇心,想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追根究底,这很容易招致同学的反感。
第三节  心理卫生委员工作的基本原则
1、保密原则(保密原则也有例外)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保密原则是最基本的一条职业原则。在心理卫生委员的工作中,我们同样要强调这个原则。
保密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其基本含义包括:咨询者必须严格地为来访者的谈话内容保守秘密,在未得到来访者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和主要问题等泄露给任何人或机关,拒绝任何关于来访者情况的调查,尊重来访者的合理要求,在需要公开案例或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来访者的利益和隐私,以避免对号入座.
心理卫生委员在与同学进行交往时,保密原则是指对于同学向其提到的隐私性的信息,不得向心理辅导员以外的其他人提起,更不能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为了心理卫生委员工作更好的开展而确定的一个准则。
保密原则也有例外,主要是指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同学有强烈的自杀意念甚至行动、或者有可能伤害到其他的同学,在这时,心理卫生委员应不受保密原则的限制,采取相应的措施。
2、中立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对于同学的问题,要采取共感、尊重和真诚的态度。所谓的共感,就是要力求站在同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尊重同学的感受,并做出积极的反馈,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工作中,心理卫生委员要注意:对于同学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从道德角度出发,做出好或坏,对或错的评价,这样有可能会对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说同学在和心理卫生委员聊天时,可能经常会埋怨同学和老师,这时,心理卫生委员不能轻易地为被埋怨的同学和老师辩解,“可能当时你的同学也有难言之苦吧”、等辩解之词,往往会让同学感到心理卫生委员是和他所不喜欢的同学(老师)站在一边,不能理解自己,从而导致不信任。另外,如果该同学对于老师(或其他同学)有矛盾情绪,比如又爱又恨的话,心理卫生委员所做的辩解容易使来访者产生罪恶感,从而开始压抑自己的负面情感,不利于本身情绪的缓解。
3、及时性原则
简而言之,这就是要求对于所发现的同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反映,以便及时做出干预。
当同学中出现心理问题时,学校相关的机构早一天发现,就能早一天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干预,就更有可能防止发生一些恶性事件。
4、主动性原则
与心理咨询员“守株待兔”式的原则不同,心理卫生委员在工作中应该体现出主动性,要主动关心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波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主动与存在情绪问题的同学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对于同学中存在的异常现象,也可以予以关注,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比如笔者曾经有过一个学生,因某种原因,出现偷窃癖这种心理疾病,需要用到商店或者宿舍楼里偷窃别人衣物这种方式来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结果在自己的宿舍内积攒了好几个大纸箱的衣物,同宿舍的同学也查觉到不对劲,但一直未向老师汇报,直到最后该生在商店被保安抓住,直接导致被退学。
参考书目(图书馆可借到)
1 黄训美 大学生心理保健
2 董广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
3 肖沛雄 大学生心理与训练
4 王群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5 刘晓明  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