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医用胶片价格:人民币国际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5:32:45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来源:中国贸易报)

过去一年半,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迅速。但是,最近离岸人民币存量的增速有所放缓,离岸人民币市场首次出现贬值预期,各种质疑的声音也开始浮现。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及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等问题?1月3日,记者就此访问了港交所总裁李小加。

人民币为何要国际化?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相对封闭的货币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李小加:人民币国际化之于中国,就好比是“养儿子”的过程:就是让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儿子”出生、成长、慢慢走出去,在贸易结算、计价、投资、储备等领域为国际所用。

之所以要养这个“儿子”,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其相对封闭的货币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反观美国,虽然它开始陷入长期结构性困境并显现出没落衰老的迹象,但是,它仍然是欧债危机告急时国际资本的避险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美国有美元这个“儿子”养老。

无论美国的债权国有多么不愿意,短期内也无法实现资产的“去美元化”。而美国完全根据自己的宏观经济需要所制订的货币政策会挟持整个世界经济格局。所以说,美国今天的霸主地位与它有美元这一个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儿子”直接相关。中国要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就需要让其货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到了必须考虑养儿育女的时刻。

只有在这个长期目标的大框架下,我们才能认清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长期性,并以平常心来看待“养儿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所需承担的风险与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成熟吗?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提速,“儿子”已经不生不行了

记者:中国在利率、汇率与资本项下管制等顶层设计改革还未完成之前和当前贸易格局之下,是否应该和可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李小加: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顶层设计改革不应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推进的先决条件。这就好比父母的经济条件、工作状况、住房大小不应是生孩子的必要条件一样。事事求全,那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生孩子的最佳时点。

而且,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儿子”是中国经济与市场力量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财富的聚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提速,封闭的资本项目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儿子”实际上已到了不生不行的时候了。

记者:中国结构性的全球贸易顺差是否会使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

李小加:我的看法是:需要动态地、有差别地看待中国贸易结构。

首先,中国今天的全球贸易格局是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特点、市场力量发展与政府宏观货币政策选择等多种因素综合所致。

但中国的贸易格局不会一成不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之后,全球性的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必然会对持续了二十年的国际贸易结构带来深刻、持久的变化。顺差与逆差之间、升值与贬值之间的动态变化会成为常态。而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结构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中国贸易在各地区内表现并不一样——整体呈现顺差,但对很多区域保持逆差。人民币区域性走岀去是完全可能的。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大吗?

有一些风险与成本是短期的,是可承受的

记者:养“儿子”会花钱、费时、担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李小加:总结近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与成本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两点:中国在当前贸易顺差的格局下输出人民币会导致外汇储备短期内增长加快以及造成汇兑损失;离岸人民币回流可能会降低国内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有效性。这两个问题的确存在。恰恰就是因为贸易顺差与境外产品匮乏,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必须允许一定的资本项下进出,才能使人民币开始境外之“生命”,这是一条绕不开的路。

有观点质疑人民币国际化收效甚微,甚至由此而得出应该暂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结论。这就犹如责备一个三岁的儿子一事无成一样。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人民币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国际投资货币可能需要大约10年;而人民币从投资货币发展为重要储备货币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对于风险与成本的讨论,应放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这个大框架下来进行。相比于这个长期目标,有一些风险与成本是短期的,有一些风险与成本也不是不可以承担的,有一些风险不是不可以控制的。

香港扮演什么角色?

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育儿园”,让这个“儿子”快速成长

记者:既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香港能扮演何种角色?

李小加: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从香港开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阶段,香港可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育儿园”,为其提供安全可靠的试验场所。

长期来看,香港一旦成功办好人民币国际化的“育儿园”,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香港就可以进一步办人民币国际化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人民币国际化最终从香港“毕业”走向全球,香港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是为了重建国际货币体系,使中国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认清了这个长期目标,对其过程的长期性与所要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就会有所准备,多份理解。人民币国际化之于中国有如“养儿子”:不能不养,又不能急于回报,而且要花钱、费力、担风险。香港在初始阶段可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育儿园”,让这个“儿子”快速成长。

 

李小加: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可控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香港交易所[126.30 3.02%]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本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的时候,在人民币国际化长期目标的大框架下,其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是有限的,可以控制的。

他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其相对封闭的货币开始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若要在国际舞台上实现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这一长期目标,就需要让其货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中。

他呼吁对人民币国际化要给予耐心与呵护,而不是一味地求全责备。有观点质疑人民币国际化收效甚微(例如外汇储备不减反增,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由此而得出应该暂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结论。这就犹如责备一个三岁的儿子一事无成一样。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人民币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国际投资货币可能需要大约10年;而人民币从投资货币发展为重要储备货币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过早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效用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反而会阻碍它的发展。

 

周小川:人民币国际化主要取决于市场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财新网】(记者 胡舒立 张继伟)即将于2012年1月3日出版的《新世纪[0.00 0.00% 股吧 研报]》周刊以封面文章形式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调控、利率自由化、汇率浮动空间、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焦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现节录于下,以飨读者。

财新《新世纪》:从推出人民币贸易结算和发行人民币债以来,有一种看法认为,央行的思路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外储保值之间有密切联系,应该统筹考虑,以减少其间的内在冲突。

周小川:这个问题应当说是各界研究工作相对较弱的一个环节。理论上说,事先应设计一个最优顺序,但操作起来,不是每项改革都能够按部就班地去推进,因为改革措施往往是在压力大的情况下才能出台。

现在有些意见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怎么走到可兑换前面去了?同时反映,其他条件还没准备好,就开始在进口付汇时用人民币替换外汇,这样外汇储备不是会增长更快吗?这里面有一个对外汇储备的认识问题,有一些声音把储备多了纯粹当坏事,这也不全面。要抓住储备过剩有副作用的核心,那就是储备增加太快了会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过快,如对冲不足就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但是用人民币支付进口,表面上看替代了部分外汇储备支付,但这部分外汇储备不需要对冲。

财新《新世纪》:不过,是不是有个更清晰的目标安排会好一些,比如是希望钱出去优先,还是其他?和其他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周小川:道理上说,要改革就应该先解除各种不必要的管制政策,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然后再推人民币的海外使用。但是,解除了管制也不见得就能实现本币国际化。比如卢布,可兑换后很长时间了也不被广泛接受,这是因为它没有具备其他一些重要条件。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推动是起源于一个机遇,就是在本轮金融危机之初,韩国的资本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希望和中国进行货币互换以增加流动性和信心。但当时情况下,中国如用美元去互换的话,大家不能接受,因为谁也不知道危机会演变到什么程度,万一我们自己也受冲击而出现美元短缺,到时候就不好交代,所以提出用本币互换的建议。韩国觉得中韩贸易量这么大,人民币拿来是可以用的,所以就做起来了。后来十多个国家都与我国开展了本币互换,而且还想进一步用于贸易、投资的结算。当时正赶上美元在危机中受到影响,威信不高,这有点巧合。这个发展顺序确实不完全符合一般规律,但即使人民币还没可兑换,也已经受到了周边其他国家的欢迎,那你拦着干什么?当然,基本的逻辑关系早晚还得理顺。现在做事的顺序可能有违过去我们所持有的常识,但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是机遇造成的,而且可以倒逼我们把没做的事抓紧做掉。

也要注意到还有一种可能性,货币国际化一段时间后有可能衰落。日元在日本经济鼎盛的时候,国际使用量的占比也曾一度较高,但进入90年代以后,跨入所谓 “失去的十年”,由于日元基本上实行零利率制度,致使人们有了日元就要抓紧花出去,导致日元在储备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对此我们要有认识,不能简单设想人民币一路顺风、越走越强的图景。关键是适应形势和市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急于求成。

总的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主要取决于它被市场接受的程度。首先,这受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影响,改革开放慢了,受欢迎程度就会下降;第二,与宏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关,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个相对比较效应,中国宏观经济目前相对而言还不错,但实际上我们也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经验看,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并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关键是把当前自己的工作做好,在这个基础上尊重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的选择。

财新《新世纪》:有说法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动作太大,会带来境内外套戥行为的出现,对此怎么看?

周小川:对套戥行为要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经济中有一些自然的套戥机会。那么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很多是专门做套戥的,因此不必持太负面的看法。只要市场中存在差价,就会有套戥,就像改革之初“二道贩子”做长途贩运,不可避免,但后来价差少了贩运也就很少了。其二,有些差价的出现是和政策有关系的。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决策制定方事先没想到的,事后看到了就做出相应反应,套利者自然就会离开这个领域;另一种是决策方可能事先已经想到了套戥空间的存在,但是经过政策目标的权衡,利大于弊,还是要做。对后一种情况,要尽量把这些套戥行为的负作用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比如在汇率单边升值期间放开QFII进来,肯定是有套戥空间的,但是门不要开太大。这是一个政策权衡的问题。

总之,本币国际化不是在办公室设计出来的,是金融危机给出的一个机会窗口。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步骤、顺序我们事先无法做充分准备,但又想抓住这个窗口,就会有差价和套戥的问题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也会对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完善政策产生压力和动力。此外,这种套戥空间也有自我弥合的作用,比如在人民币升值时,大家都去香港买汇,买多了就产生弥合效应,随着NDF转向,这种套戥机会就会逐渐消失。

 

王天龙:人民币升值应坚持渐进稳定可预期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中广网北京12月3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昨天(30日)美元对人民币尾盘再度跳水,并且跌破6.3关口,最低触及6.2997,在2011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宣告6.2时代的开启。有交易员认为,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上涨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单边快速升值的态势会有所放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王天龙对此表示赞同:

王天龙:我整体上来看是认同这种观点的,首先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确实没有改变,这主要是因为对人民币的需求仍然很旺盛,一个方面对人民币的交易需求仍然很高,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已经加深,成为全球生产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也是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的参与者。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体量的变大,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还会增加。所以从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所以对交易需求就会增加,这也为什么近些年人民币贸易结算推进很快的原因。

第二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币值不稳定的背景下,持有人民币或者是一些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一些较好的收益,也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在增加。所以从整体上看,对人民币的需求非常旺盛,这是支持人民币能够保持长期升值态势的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同意大多数人的看法,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预计仍然很好。

周五(30日)大幅调低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压力?

王天龙:可能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顺应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大趋势。因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也有好处,比如进口的商品相对便宜了,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我认为调低了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的原因就是为了稳定市场信心,目前全球经济受欧债危机以及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不好的影响,可以说风声鹤唳,很多投资者都担心全球化爆发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担心汇率竞相贬值。所以这个时候调高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有利于稳定国际游资异动的形势。

如何应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首先应该看到,人民币不存在大幅低估的情况,所以它也没有必要去大幅度的进行升值,特别是那种短期内人民币大幅升值,不仅不符合市场运作和市场机制的原则,而且很容易给投机打开大门,实际上在当前形势下更加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而汇率问题实际上是国家的主权,所以我认为中国可以继续坚持渐进、稳定、可预期的人民币升值策略,避免人民币升值给中国企业带来过大的冲击,也避免人民币升值给世界经济带来过大的不确定性和冲击。

 

任伟礼:人民币贬值是一把“双刃剑”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中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报道,自从2005年中国政府实行第一次汇改以来的七年里,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中,近期已经升值了20%以上。然而近期以来,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忽然出现了连续10几天的跌停,虽说由于中国央行对其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每次所谓的跌停不过是千分之五的幅度,但是连续的跌停还是引起了国内管理层的担心。

一边是央行逐步调高每日的中间价水平,一边是市场上连续多日开盘即跌停。央行与市场之间的博弈持续多日。有专家表示,“央行中间价不贬反升,维稳意图非常明显。”

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自从9月底以来,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后,金融机构都不愿卖外汇,而愿意持有外汇,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低。而央行为了维稳汇率,即便在人民币盘中价前一交易日触及跌停的情况下,后一交易日还将中间价定得较高,自然会导致金融机构更愿意买入外汇,人民币汇率屡次触及跌停也就不足为奇。

一家外贸企业人士说,在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的期间,企业通过远期结汇卖出美元,简单有效地规避了未来受到美元货币贬值的风险。不过最近这种策略面临调整,现在也看不清未来汇率的走势,因此对于结汇时机的选择很纠结。

如何看待人民币近期连续10几天的跌停?金融观察评论员任伟礼对此作出独家观察,发表他的观点。

任伟礼:正像人民币升值一样,人民币贬值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中国的出口下降已成定局,中国国内经济下滑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房市因调控而成交量惨淡,这个时候人民币若进入贬值通道甚至出现大幅度贬值,对中国经济很可能是雪上加霜,所以央行势必要出手。与人民币贬值预期相反的是,美元在近日创出了近11个月来的新高。这样看来,随着欧元的衰落,美元又将重新回归它在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而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还会任重而道远。既然2012年的主调就是稳中求进,那么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肯定也将是其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