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大二郎神彩超维修:台湾人如何利用微生物做有机农业(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05:59

台湾人如何利用微生物做有机农业(转载)

    声明:本资料为转载.
    虽然有些年头了,可是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有機農法 

前 言 
台灣近年來農業技術進步,為了產量和品質的要求,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學農 
農及化學肥料,經過多年重複的使用,終致今日農耕地土壤敗壞、生產力與品質 
惡化、地力低下、土壤有益微生物及微小有益生物死滅殆盡、病原體對化學藥品 
產生抗藥性,造成今日即使動用大量農藥與肥料亦無濟於事的場面。豐本生物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了回饋社會,由李遠豐博士回國主持,配合國內著名學者及農 
業專家,研究出徹底解決當前難題癥結的一系列產品。在高科技之嚴密控制下, 
終於克服工業量產的技術瓶頸,創製出『豐本大地微生物肥料』,該產品能促使 
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之回歸到原始土壤的條件,使地力永續不衰同 
時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無機養分,氮、磷、鉀三要素。更可貴的是在『豐本微生 
物肥料』中更含有豐富的有機養分,包含有氨基酸、核酸、脂肪酸、低分子醣類、 
各種生長促進素、抗病物質及各種分解合成酵素等,如此總合性的「完全肥料」 
能使土壤發揮原始林中自然生態之平衡、生物間物質交換作用之復現。它能使植 
物快速成長、天然抗病力增強、減少農藥肥料的需求量,邁向高品質又豐收的永 
續性有機農業的目標。 

第一章 
有機農法的概念 
一、有益土壤微生物的類別: 
有益土壤微生物除了轉變有機質為肥分之外,它對促進植物生長貢獻甚鉅依 
其功用來分類,可略分如下: 
固氮菌群(Nitrogen Fixing Bacteria Series) 
:固定自然界氮分子為氮源,製造肥份。 
硝酸菌群(Nitrifying Bacteria Series) 
:轉變有毒氨氣為硝酸態氮,供植物吸收。 
溶磷菌群(Phosphoric acid Releasing Series) 
:解開土壤不溶性磷酸鹽,轉為磷、鐵、鈣肥。 
酵母菌群(Yeast group Series) 
:製造維生素、生長促進素、分解有機物,增加抗病力。 
乳酸菌群(Lactobacillus Series) 
:分泌有機酸,提高植物抗病力。 
光合成菌群(Photosynthetic Bacteria Series) 
:製造葡萄糖,分泌類胡蘿蔔素。消除硫化氫、氨氣(解毒造肥)等有毐物質產生。 
放線菌群(Actinomyces Series) 
:長期分泌定量抗生物質,抑制病害。 
生長菌群(Growth Factors Producing Bacteria Series) 
:長期分泌定量植物生長荷爾蒙,促進根、莖、葉茁壯生長。 

二、施用有機,別忘了〝土壤微生物〞 
現今農業界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施用雞糞、豬糞或其他〝生肥〞 
如魚粉、米糠…之類的有機質就是道地的〝有機農業〞了,其實這些〝生肥〞材質並不能為植物所吸收,反而造成腐敗與病蟲害的衍生。有機質必須經過微生物分解成可溶於水的營養分之後,才能為植物所吸收,同時微生物也必須靠這些物質分解時,取得能量與養分才能大量繁殖以發揮其功能,只有當有機物與有益微生物同時並存時,才能使植物體健康成長。因此,有機農業的運作除了施用有機肥外,千萬別忘了〝土壤微生物群〞。 

三、有機物的利害關鍵: 
土壤中除了有益微生物之外,也有病原菌及病蟲害的同時存在,這一些微生 
物同樣地會利用有機質來大量繁殖,其結果除了造成作物的病害之外,同時也招來蟲害與蚊蠅。因此,有機物的施加必須配合以有益微生物來對抗病原菌才能有助於作物。現今台灣的農地,因為濫用化學農藥與肥料,天然的有益土壤微生物都被毐殺殆盡,而牽強的病原菌則相對地肆意猖獗,在耕地上佔其優勢,因此如果一味地施加有機物於如此惡劣條件之耕地上的,反而會助長病原菌的滋長而造成更嚴重病害的禍源,其前後差異只在〝土壤微生物相〞的惡化所致。 

四、有益微生物施用的種類越多越好: 
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種類越多越好,就像人類社會中需要各種人物一樣以相輔 
相成協力合作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才能使每個人的特殊才能發揮出來。例如多醣類(米、麥、高梁),麴菌利用其能量而分解為單醣,這些用過的產物(單醣),又成為酵母菌的食物,酵母菌分解利用過的單醣,被轉化為酒精而遺棄,但這些酒精則又適合醋酸菌的需要,它又被醋酸菌利用之後,終被轉為醋酸。酵母菌發酵時,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又為光合成菌取用為製造葡萄糖的原料。微生物群如此相輔相成地生活在一起。因此施用微生物時,單一菌種的施用,其效果遠不如綜合微生物群的施用。 

五、有益微生物乃是植物共生的伙伴: 
傳統想法中,根的功用乃是植物體定著基點,同時用之以吸收無機養分及水分的器官。這一種傳統的想法,對現今面臨〝永續性地力〞的困難問題,則提不出充分合理的說明來。為什麼植物所需的水分、無機肥分充分供應之後,植物仍舊不能茂盛地成長?為什麼根部不能完全地吸收這些養分?為什麼病原菌、病蟲害會孳衍繁生而不可收拾? 
科學的進歩突飛猛進,已能明確地追蹤微量物質的來龍去脈。現代科學已能確認植物生理與微生物間不可分離的共生關係。植物根部分泌物質來供應微生物的需求,同時微生物也生產各種不同物質來回饋植物體,兩者實際上乃是共生的伙伴。要使植物生長茂盛,除了水分、養分之外,足夠的土壤微生物乃是最重要的必要前提。 

六、有益微生物與植物的健康: 
植物體包括根、莖、葉、花、果實,事實上它整體的表面穿著有一件微生物的 
外衣。在土壤中根的表面週圍約5厘米的範圍,重重地圍繞著高密度的微生物,稱之為〝根圈菌〞。植物排出其特有的分泌物吸引無數的根圈微生物於其週圍,使得根部週圍的微生物密度遠超出非根部的土壤區域,生活於根圈的微生物也分泌出各種有機物,包括氨基酸、低分子核酸、生長激素及各種酵素等等,這些有機物對植物生長、生殖等生理作用有顯著的效果,對農產品的質與量的提升貢獻甚鉅。其他更有微生物侵入根部組織内,在根細胞內繁殖,這類稱之為〝菌根菌〞,但它不但不破壞根部組織,卻更能與根部細胞交換物質,共存共榮,促使根部活、吸收力的增強,有利於植物健全的生長與自然抗病力的加強。在植物體表面也附著有無數的微生物,這一些微生物的存在,不但能使植株強壯,更能保護植物、減少病害。要達到有機農法「減農藥」、「減化肥」的目標,就定奪於有益微生物在耕地上的培養之成功與否。 

七、減農藥的概念: 
1.殺菌補菌: 
我們既然知道植物的生長與健康需要微生物為其共生伙伴,但卻不斷地使用農藥,不分青紅皂白地在殺除病原菌的同時也把有益微生物全部殺盡滅絕。好菌 
、壞菌都抵不住劇毒的農藥,造成耕地暫時性的真空狀態,當藥效降低時,週圍仍舊存在的病原菌便乘機而入,以其快速繁殖的特性,很快地便又佔據了被農藥清洗乾淨而沒有競爭對手的耕地,於是病原菌群優勢地迅速繁殖,病害更快地復 
現,只好再噴農藥,如此一而再,再而三,造成農藥噴灑愈演愈烈的惡循環,這就是現代農業的通病。如果在藥效降低的同時,大量施加有益微生物群(如豐本 
18號或系列產品等)來領先佔領農藥洗淨後的耕地,以絕對的優勢來扺抗病原菌的復入,就是病原菌有多強也要相當努力,才能征服,才能佔領這已充滿有益微生物的耕地,還要再發揮到病症復現,更需要一段時間,如此一來,病症復發的時間自然拖長。向來十天施藥一次的農友,開始殺菌補菌的動作後,第十天先看看是否非施藥不可,可以拖延一天再施藥的話,那麼以後就改為十一天施藥一次,每次先觀察再施藥,可拖則拖,如此就漸漸地拉長施藥週期,由十一天改為兩星期,再由兩星期改為三星期、一個月、半年、一年,最後自然地與農藥絕緣。 

農藥處理(殺菌) 農藥處理(殺菌) 

(殺菌不補菌的惡循環) (殺菌補菌延長施藥週期) 

2.菌群優勢: 
要培養大量有益微生物於耕地上的話,最先必須準備一個適合微生物生存繁殖的有機溫床,耕地上不但必備微生物的糧食-有機物質之外,並須注意到土壤空隙度、保水性以提供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氣及水分。然後定期地補充綜合微生物群(豐本18號),以維持有益微生物的菌群優勢來對抗病原菌的侵入,發揮其造肥、抑病的效果。 
3.拮抗作用: 
放 線 菌 類(Actinomyces)可分泌各種不同的抗生素,假 球 菌 類(Pseudomonas)可分泌各種不同的抑病物質,乳 酸 菌(Lactobacillus)、酵 母 菌 類(Saccharomyces)、木 黴 菌(Trichoderma)……等等,都有抑病物質的分泌,只要能夠好好地把這些拮抗微生物培養於耕地中,它們就會無時無刻地分泌唐種抑病物質來壓制病蟲害的滋長,自然農藥的需求量也將隨之下降。 
4.強勢植株: 
作物健康強壯,自然罹病率減少,好像兩個小孩一起外出玩耍,外面風雨交加,回家後,一個流鼻涕而另一個沒事,一樣惡劣環境,而致病的反應不同。有機農法的運作,必須切實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以培養出健壯的植株,那麼病蟲害自然會減少,不必依賴農藥的施用。 
5.減少病源: 
避免使用生雞糞之類的生肥,以杜絕病原菌、病蟲害繁衍的環境。 
6.天時地利人和: 
地點:依據作物種類之不同,在種植前應先考慮種植地點之日光強度、氣溫、雨量、海拔高度、土壤性質、坡度等等條件,務必適合目標作物之特性,作物順利成長,要減農藥,自然事半功倍。清淨的水源、無污染的空氣、環境也是健康植株的要素。 
品種:有機農法最難解決的是病蟲害問題,因此抗病品種的育成與適當幼苗的處理,如根圈微生物、綜合微生物、菌根菌、根瘤菌、放線菌或幾丁酸等的前處理都有利於健壯植株的建立,更是將來減農藥運作成功的關鍵。 
時機:根據各種作物的自然習性與時機來種植與收成。過份刻意的人為調整,將影響作物的健康而招致病蟲害發生。 
7.其他方法: 
為了減農藥,也可利用天敵、自然農藥、誘殺法、套袋、網室栽培、黃色粘板等種種的方法來消滅病蟲害。 
八、有病要吃藥,無病要補身: 
照顧作物就像照顧您自己一樣,今天發現自己喉嚨發癢,開始咳嗽的時候, 
晚上及時地吃藥,明天早上可能稍有好轉,再吃一天的藥,咳嗽就痊癒了,如果完全不吃藥,咳嗽了三個月後,也是會好的,但是咳嗽三個月的人和咳嗽一天的人比較起來,一定要虛弱得多了。作物病害處理的道理也是一樣,一旦病害發生的時候,應即刻選用合法的輕農藥來抑制病害,同時在藥性減退時施用有機肥料及有益微生物(菌肥、活性有機液肥或豐本18號),來補充作物所需要營養分及有益微生物群。如此運作,可使作物迅速恢復健康、增加抗病力。繼續定期如此運作,可增強植物的抗病力,減低病害的頻率。這就是作物〝有病要吃藥,無病要補身〞的道理。耕地作物強壯後,不必要時就不要習慣性地施藥,以達最後不用農藥的目標。 

九、三餐營養,再吃一點維他命: 
我們三餐吃的飯菜都是有機質,人有消化液可以把它分解為簡單物質,如氨 
基酸或葡萄糖之後,才能被吸收而進入血液,供人體利用。植物也需要有機養分,可是植物沒有消化液,所以必須依賴微生物來替它分解為氨基酸、葡萄糖或更簡單的物質,然後植物才能吸收利用。人類除了三餐營養要充分之外,如果每天再補充一點維他命更好,植物也是一樣,主要營養必須依賴有機肥,再利用少量化肥來作肥培管理上的調節,就能更稱心如意地調節作物生長,希望作物芽葉生長,則稍加化學氮肥,催花催果則利用氮磷鉀(NPK)三元素的比率來調節,正如人類牙周出 
血時,利用維他命C來治療一樣,維他命對人類健康有好處,正如NPK 對植物一樣,但是我們卻不能放棄三餐,而每天只吃維他命過日子,如此反而會妨礙健康, 
作物也是一樣,如果放棄有機肥而完全依賴化學肥的話,長期下來,土壤敗壞,植物生長就不好。照顧作物就像照顧人類一樣,三餐要營養,最好再吃一點維他命更好,有機農法使用有機肥外,再配合一些化學肥料助益不淺。身體健壯的人,吃不吃維他命影響不明顯,那麼只要三餐營養平衡就夠了。有機農法運作一段時間,耕地作物健康生長,只要在有機肥中,顧慮到作物營養的均衡性,那麼化學肥料就不再是絕對需要的了,如此就能做到有機農法不用化肥的目標。 
十、微生物肥料與農藥的併用: 
不用化學肥料有機農業的目標之一。只在萬不得已的時,才在作物前期或中 
期使用合法的輕毒農藥。到底農藥會不會破壞有益土壤微生物呢?一般殺蟲劑可與微生物肥料並用,但仍需避免於施用前長時間浸泡在一起,最好在噴施之前,才混合使用。至於殺菌劑則將會殺傷有益微生物。因為微生物肥料的功效有三:1.提供微生物菌種源 2.提供有機營養源 3.提供微生物發酵時分泌的抑病物質。所以當微生物與殺菌劑混合併用時,雖然微生物菌種源將被滅絕,但有機營養與抑病物質則不受損害,所以如果不計較菌種源之損失的,那麼一起使用也可以,只要在藥效降低時,再噴灑一些綜合微生物群,以補充菌源。 
十一、上樓用樓梯,別想跳上去: 
本來泥土中含有各種微生物及微小生物,不管這些微生物是有益還是有害,他們之間卻維持著一種生態上的平衡,互相制衡而共存,泥土中充滿了生命體,所以泥土是〝活土〞。但是如今農業濫用農藥化肥,使這本來活生生的泥土,變成一片〝死土〞,更因生態平衡的破壞而致使倔強而繁殖快速的病蟲害、病原菌猖獗氾濫。病原抗藥性與農藥化肥的依賴性及惡循環,使得台灣農業不能有一天不用農藥化肥。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要談自然農法,真是一件天大的難事。如果一味堅持自然農法的大前題,就是即刻停止使用農藥化肥,那麼一夜之間,田園中的作物勢必受害而化為烏有。因此,我們必須以漸進的手法來達成不用化學藥劑的目標才對。 
有機農業的目標雖是不用化學農藥,不用化學肥料,但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要達到這目標一定要經過一段艱辛的路程,首先必須恢復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發揮大自然的力量,恢復生物間物質循環的大原則,進而修復飽受人為破壞的生態平衡與食物鏈,利用殺菌補菌、益菌優勢與自然的拮抗作用等等的方法,來按部就班地由減農藥、減化學肥料的折衷運作(準有機農法),漸次地踏入完全不用農藥、化肥的地步,只有如此漸進的辦法才能達到自然農法的目標,就像要上二樓,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樓梯一步一歩穩健地走上去,想利用跳上樓,僥倖成功的機會不多,而且一旦失敗的話,還會摔得很慘。 
十二、氮飢餓現象: 
微生物大量繁殖生長時需要消耗定量的氮素,這些氮素儲藏於菌體中,將來仍 
會回歸耕地之中,達成氮素的緩效作用。但是如果耕地微生物的數量突增,它將大量搶用耕地上的氮肥而造成黃葉,亦即所謂〝氮飢餓〞的現象。除此之外,耕地與作物的含氮條件,例如葡萄中果期之後,有些農友只加磷鉀肥而完全不施氮肥,在此情況下,葡萄葉子已在缺氮而將變黃的界線上,一旦噴灑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時,則因增加氮素的消耗而即形成缺氮狀況,造成葉片黃化的現象。因此要噴灑大量微生物時,必須適量添加氮肥(一般使用1/500的魚精、生長效速或尿素均可)一起噴灑。 
十三、純淨菌種是成功的條件: 
有機農業運作的基本成功條件是要有正統學術基礎研究開發出來的純淨菌種為基礎,目前有由不肖商人粗製濫造的非法商品充斥市面,非但效果不彰,反而為害不淺。購買時一定要認清政府檢驗局的許可號碼及農林廳的肥料許可證號,特別要注意的是只營利事業登記號碼或工廠登記號碼,並不代表肥料的品質合法化,千萬不要被混淆而受其害。 
十四、用菌不如養菌更有效: 
有了純淨的菌種之後,最主要的是必須把這些菌種在耕地裡擴大培養起來。只加菌種而不去照顧培養微生物,就好像養殖家畜而不給飼料一樣,使用微生物製劑只是〝灑菌種〞而不是〝灑菌〞。耕地中有機肥一定要足夠,通氣性、保水性要好,有空氣、有水、有營養,才能使菌種繁殖發展成菌群,然後才能顯出其效果來(詳閱第三章有機溫床的建立)。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的特性與功用 
一、土壤微生物的特性: 
(1)分解有機物質: 
有機物的成分可分類為多醣類、蛋白質、脂肪類及核酸等成分,其化學構造都是多元體(Polymer),而多元體是由其組成分的單元體(Monomer)連合而成。纖維質、澱粉均屬多醣類,它是由其單元體的葡萄糖結合而成的鏈狀體,此鏈狀構造受到化醣酵素的分解即被分割為較短的鏈狀,經過酵素的一再作用,終被分解為雙醣,即只剩二個葡萄糖連結在一起,例如:蔗糖、麥芽糖。本來不具甜味的澱粉質,如米飯或麵包,經過口腔長時間的咀嚼漸漸地感覺出甜味來,即此道理。最後蔗糖、麥芽糖等的雙醣類還會再被切割成兩個單獨的單元體,即葡萄糖而被吸收進入人體血液之中。土壤中的纖維質即為醣類,它也必須由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分泌的化醣酵素,來把它分解為其單元體的葡萄糖,植物體才能吸收利用。 
土壤中除了多醣類外,其他如蛋白、脂肪、核酸等等,其基本結合的構造模式都與多醣類相同,只是其構成分的單元體不同而已。多元體的蛋白質是由其單元體的氨基酸連結而成,脂肪則由脂肪酸與甘油所構成,核酸由核疳酸連結所構成。 

(有機營養分) (有機物) 
元素 單 元 體 多 元 體 

多元體由酵素分解為單元體,反過來,單元體經過植物吸收之後,又可由〝合成酵素〞來重新排列組合成多元體。例如:蛋白質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後變成氨基酸或比它更簡單的氨基酸前驅物(Precursor)經過植物吸收之後,植物體就利用這些蛋白質的構成原料,按照該植物的遺傳基因之指令,重新排列而成為該植物體所需的特定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利用於植物細胞之構成分或作酵素、生長激素等等之用。 
(2)土壤改良: 
有機堆肥中加入高纖維質有機物,如稻桿、麥桿、蔗渣、稻穀等,再配合土壤微生物耕入土中,可得良好物理性土壤改良之效果。因為微生物的繁殖,除了可分泌大量多醣類黏液、促使土壤團粒化外,並可排出各種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氣。每一公克土壤之中,平均含有一億個微生物體,其排出之氣體與氣壓足以疏鬆土質、增進土壤空隙度與耕耘深度。絲狀菌的大量繁殖,其菌絲之繁衍亦有助於土壤之改良,其他如木炭、粗糠燻炭、沸石及纖維質,可助土壤通氣性、土壤吸水力、保肥力及淨水力,同時又可提供微生物的棲身場所,亦為改良土壤不可忽視的材料。土壤微生物除了此類直接影響土壤物理性質的作用外,它並可分泌大量生化物質,包括氨基酸、核酸、醣類、活性酵素、抗菌物質、溶磷物質等等,以改良土壤生物性、化學性,並能抑制病原菌的增殖。 
(3)防除病害: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密度達到一定限度時,為了確保自己生存的環境,微生物將分泌一些對其他微生物之生存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質或方法,如噬食、寄生或殺菌物質、溶菌物質的分泌,此為「拮抗」作用,能夠產生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即稱之為 「拮抗微生物」。在土壤微生物,如果含有足夠的拮抗微生物的話,則土壤中,甚至於植物體中的病原菌即可減少,甚至於滅絕,如此可減少農藥的需求量,以期將來進入完全不用農藥的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的境界。 
(4)造肥作用: 
氮肥製造:空氣中含有百分之八十的氮氣,但是這種氣態的氮分子(N2)植物 
不能吸收利用,必須經過固氮菌的作用才能供給植物吸收。其實,整個大自然的氮氣循環不已,稱之為〝氮循環〞,植物吸收氮肥而成長,動物又攝食植物而成長,最後兩者的屍體及動物排棄物,均需由微生物來將它腐化,其結果氮素以氨氣的形態產生,此氨氣又由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的連續作用而化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硝酸態氣,這些硝酸態氣的一部分由〝脫氮菌〞又將它游離進入空氣中,這些空中游離氮再由〝固氮菌〞或雷雨的閃電力量轉為植物可吸收的氮肥,植物又吸收而長大,如此一再地利用同樣的一批氮元素在大自然中循環不已。試想如果大自然欠缺微生物的話,將會發生如何的後果呢?動植物不能腐化,氮源中斷而植物停止生長,動物缺糧而死亡,大自然的生命將受嚴重的威脅,由此可見,微生物實為動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絕對要素。 

    肥分的可溶化:土壤中無機磷肥常與鋁、鐵、鈣質結合成不溶性複合物,不溶 
於水,又造成土質硬化現象。大多數的土壤微生物都能分泌酸性物質以助磷質的可溶化,提供植物吸收,增進磷肥。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後,所含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終成可溶性,才能為植物所吸收利用。 
有機營養分:微生物繁殖於土壤中,一方面能將多元體的有機物分解為其構成 
分的單元體(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核疳酸等有機養分),直接供植物利用,同時,它們本身分泌的各種有機養分及其代謝物也可供植物吸收,其中尤以生長激素、維生素(尤其維他命B1、B2、B6系列)、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為重要。繁殖後的微生物屍體本身也是高營養價值的有機營養,如細胞膜中的蛋白質、脂肪等,細胞質中更含有無數的氨基酸及核酸等,都是可貴的有機養分。 
(5)解除毒素: 
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如硫化氫、氨氣等,一部分由有機物發酵時,大量發生,另 
外也有一部分由土壤中嫌氣性菌,如硫酸還元菌的繁殖所產生,這些氣體溶於水中接觸根部,將毒害組織而造成爛根,同時使病害菌乘機侵入根部而造成病 
害,如立枯病、黑腐病、秋落、落果等等,一般農友看到多雨的季節,農作物因根部浸水而腐爛,所以都深信植物根部不可浸水的想法,甚至也有人更歸罪給蚯蚓,他們認為蚯蚓在泥土中鑽動造成泥土疏鬆,當下雨時,疏鬆的泥土就含著較多量的水分而造成爛根,因此痛恨蚯蚓而用農藥來格殺蚯蚓,其實,蚯蚓是有益農作物的小動物,它可疏鬆泥土,增進腐植化,又可分泌黏液,促進土壤團粒化,水耕蔬菜從幼苗開始到收成,它的根部一直泡在水裡也不會爛根,因而爛根的主凶並不是單純的水分,更不是為我們耕耘不休的蚯蚓,而是溶於水中的硫化氫等毐素。土壤微生物群中,如光合成菌,它可利用硫化氫、二氧化碳、水及日光或熱能,將之轉化成單醣類及硫酸根,硫酸根與氨又可化合為硫酸氨(硫安)成為植物的肥分。不但使硫化氫、氨氣等等的毐素從泥水中消失,而且還能把它們轉變成有用的肥分,一舉兩得,這就是有益土壤微生物的一大功勞。 
動植物腐化的結果,產生大量氨氣,對生物、環境空氣有害,而亞硝酸菌可將此氨氣轉化為亞硝酸態氨,而硝酸菌又可將之進一步地氧化為硝酸態氨,成為植物可吸收的氮肥。 
(6)增進肥效: 
緩效性:植物養分供給量必需是微量而長期性的,施用無機肥時,肥分一時性地超出植物的需求量,造成肥傷或流失的弊病,而流失的肥分更造成河川的水源污染,以致產生「優養」現象。水生微生物,尤其是藻類的繁生,威脅水中生物的生態平衡。有機質中的肥分必須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平均而緩慢地將各種肥分轉變為植物可以吸收的成分,因此使用有機肥料,可以緩和肥分的釋放,不但充分利用其肥分,又不致於流失而為害生態。 
平衡性:當使用無機肥料時,所施用的氮、磷、鉀比率,常常會因植物體一時對其中某一要素消耗特別快的原因,而失去原先安排的氮磷鉀比率。使用有機肥料時,微生物可平均地緩緩放出定量的三要素來,無形中穩定了三要素的供給比率,減少了植物因缺乏某一要素而致病的機會。 
緩衝性:土壤微生物能儲存過剩的能量,待農作物需要時再放出,達到能量存放的緩衝作用。如綠藻類、光合成菌等的造糖作用即為能量儲存的例,(糖合成反應可儲54~115Kcal熱量)。酒精的分解與氨氣的轉化為亞硝酸態氮、硝酸態氮等等的作用,則是放出能量的實例。 
高效性:微生物對植物營養最可貴的是其有機營養分的供給,包括核酸、氨基酸、醣類、脂肪酸、植物生長激素、維生素、有機酸…等等,這些珍貴營養分 
的來源,部分由有機物的分解產物而來,部分由微生物的分泌物、分解代謝產物或其細胞內含物而來,進一步地,這些養分隨時產生,隨時提供給植物利用, 
其鮮效性與持續性更發揮了它的功效。 

由於微生物這些作用,土壤養分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效果,所以有機農業必須靠有機物質與土壤微生物的配合才能成功,任缺其一,則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有造成病害蔓延或營養失衡的反效果來。 


二、土壤微生物的實用: 
若能充分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功能與特性的話,所謂近乎神奇的效果乃是理所當然的事,土壤微生物在農作物上的表現列舉如下: 
1. 催甜作用:光合成菌的葡萄糖合成作用、酵母菌的氨基酸合成作用對催甜都有助益。例如:彰化的葡萄糖分增加了2度,溪湖的洋香瓜也由8度增加至14度,例子多不勝舉。 
2. 提早收成:微生物將有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成豐富的氨基酸,多醣類分解為葡萄糖等等,來提供植物生長的需要,使植物迅速生長、成熟。例如葡萄即早熟兩星期,提高單價、增加收入,輕鬆又賺錢。 
3. 延長收穫期:植物成熟結果時,耗費大量養分。如菜豆、香瓜、苦瓜、菜瓜、蕃茄等等,在收穫一段時期後,即停止生產。因微生物能夠適量而長期地提供營養分,在這種時期更發揮了保持地力的功能。例如彰化田底香瓜多收了15天,就是個好例子。 
4. 縮短休眠期:微生物使作物提早成熟,又延長其收穫期,無形中縮短了作物的休眠期,減少耕地荒蕪的日子。 
5. 催花作用:土壤微生物造成的強大而長續性的地力,使植物茁壯生長又能分泌各種生長及開花荷爾蒙。例如台北的桃花竟能在12月底就開花,而台中市的杜鵑花竟有3月開至6月的記錄。 
6. 減少爛根:長時間的雨後積水使嫌氣性的硫酸還元菌大量繁殖,產生硫化氫而造成爛根,光合成菌利用硫化氫、二氧化碳、水,變為醣類及硫酸根,減少爛根的機會。 
7. 消除惡臭:亞硝酸菌、硝酸菌能將惡臭的氨氣氧化為硝酸態氮,消除惡臭,同時供給植物作為氮肥,一舉兩得。 
8. 土壤團粒化:微生物能分泌粘液,使粘土的細土粉結成細粒狀,同時土壤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其呼出的大量氣體和菌絲的伸展,都能使土壤疏鬆,增進物理性。 
9. 作物豐收:微生物不斷提供養分,甚至提供生長激素,使作物迅速生長,增加 
糖分、氨基酸、維他命,在質、量上都有幫助,再加上防治病害的效,減少損 
害失收的比率。例如一分地的香水百合得病率由300棵減為40棵,花朵大、莖長而硬、價值好、數量多,豐收大賺錢。 
10. 減少農藥:多種土壤微生物都具有拮抗的能力,能消除病原菌,保護作物的健 
康,有機物分解而不致發臭、腐敗、病害蟲類也就失去了它們的溫床及食糧而 
自然衰萎,農藥的需求量在無形中也就漸漸減少。例如葡萄收成前的最後一個月完全不用農藥,也未發現腐爛的現象。葡萄現採現吃的光景又回到台灣的大地來了。 
11. 減少化肥:固氮菌利用天然氮源來供給作物,溶磷菌使土中磷質可溶化,光合成菌利用日光製造葡萄糖,各種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如氨基酸、醣類、脂肪酸、核酸,而酵菌又能製造維他命、核酸…,這些適量而完整的肥料,使作物對化學肥料的需要性大大地減低。 
12. 催芽育苗:微生物各種酵素的分泌能促進種子發芽,刺激幼芽的生長,並建立根圈菌群,保護幼苗的健康。 
13. 防止生肥發臭:微生物能控制生肥的發酵,利用其發出的惡臭、熱量而轉之為肥分,使生肥不發臭、不出毛病,便宜又有效。 
14. 堆肥快又香:製做微生物半熟肥,只要2~3星期,製作期間又不發臭,需用量比一般堆肥少。連惡臭的雞糞也會變成百香果的味道來。 

第三章 
有機溫床的建立 
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有物、改良土壤、防治病害、製造肥分、解除毒素、增強肥效等功用,應用於有機農業的話,其綜合奇妙的效果將遠超出一般化學肥料與農藥。但是成功的關鍵在於「有機溫床」的建立,才能使微生物順利存活,大量繁殖。有機農業的兩大王牌就是土壤微生物和有機溫床。傳統上一味地噴灑純菌的方式,只將大量而種類不足的〝單一菌種〞噴於耕地作物上將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應該在使用微生物時,要安排它們的食糧──〝有機質〞,也要安排它們共存共、相輔生存的工作伙伴──〝菌種群〞,更要安排它們將來棲居繁殖的良好環境──〝土壤條件〞(通氣性、排水性),如此完善的安排才能真正提供微生物的「有機溫床」,這樣才不至於浪費人力財力,白費心機。那麼到底應該怎麼作法才對呢?有機溫床的建立應包括下列要點: 
一、土壤診斷與調整: 
pH值:土壤微生物大多適於中性及微酸性(pH6~pH7)環境下生長,而大量使用化學藥劑的結果,土壤呈酸性,不適微生物生長。要診斷土壤需要艱簡單的儀器與專門的知識,通常pH值的測定是為第一歩,就像醫生診斷病人時,測其心跳脈搏一樣。pH值在4.5以下或8.0以上則可判斷為土壤有問題。土壤酸鹼性與土壤肥料及微生物的消長有密切關係。通常pH值在5.5-7.5之間都能適合微生物成長,同時幾乎所有作物,包括水果、蔬菜、稻穀、花卉都以此酸鹼範圍為最適合。比較特別的如大麥(pH6.5-8.0)、甘蔗(pH6.0-8.0)、菸草(pH5.5-7.5)、葡萄(pH6.0-7.4)等偏鹼作物及如桃、李、梅、鳳梨、枇杷(pH5.0-6.0)、茶(pH4.5-6.0)等偏酸作物等等,也都能適應這正常有機土壤的酸鹼度。台灣一般農地因大量化肥的施用,土質酸,調整時可利用蚵殻(氧化鈣36%)、白雲石粉(鈣35%、鎂16%)、矽酸爐渣(氧化矽23%、氧化鈣37%)等,用量通常以每分地40~80公斤為適當,視其酸鹼度變化,尤其蔬菜、花卉、草坪類以薄量多施為佳。 
EC值:電導度EC值的測定,通常以0.5~2 ds/m(m.mho/cm)為最適宜。 
有機質: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依不同地區而異,通常高海拔地區較低海拔地區為高,一般平地表土平均在2.1-3.0%之間。有機農法的運作,土壤有機質含量以3%以上為適當,不足時,可施用粗纖維有機質,如稻草、鋸屑、菇糞(太空包)、粗糠燻炭等,同時也可配合其他較有肥分的有機材,如大豆粕、花生粕及堆肥等,亦可種植綠肥使成熟後耕入土中,這些材質都可增加有機質的含量,但必須注意的是,耕入土中的有機質使用豐本18號微生物稀釋液澆濕,令其熟化二星期後才能播種,以防將來發酵時產生的臭味、毒素及病蟲害為患。 
氮磷鉀含量:可取土壤樣本,請有關農政單位或大學機構代為化驗氮磷鉀的含量,以作施肥計劃之依據。 
排水:建立耕地排水系統,勘察地形、坡度及泥土質地以設立排水暗渠或明溝。 
檢查土壤性,若土質為黏土時則必須添加粗纖維有機質。除表土外,並須利用〝土鑽〞檢視土壤剖面,檢查地表耕耘厚度以及地表下面之地質,因為有時表 
面泥土疏鬆,排水良好,但地底下卻有一層硬殻土質,它在地下形成如臉盆一 
樣的情況,水流入土中即淤積而造成厭氣狀態,以致爛根。發現嚴重地殻時, 
好利用機械(怪手)翻動深處泥土,同時耕入大量粗纖維有機質(每分地6~10噸,視實際情況決定),奠定地力基礎,根絕後患。良好的排水系統更有助於排除多餘鹽基的效果。 
保水性及保肥力:耕地必須有良好排水性外,更要顧及土壤保水性及保肥力以防流失。其方法有二: 
a.提供高纖維有機質與土壤有益微生物群;由於高纖維有機質提供的空氣及養分,使微生物大量成長,分泌黏液並合成高分子碳水化合物、腐植質、黃酸等,這些物質能使土粉結合而呈團粒化以提高土壤空隙度,同時又能提升陽離子交換容量(C.E.C=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因為所有植物營養元素,不管是氮磷鉀(N4+、P5+、K+)或少量元素(Ca2+、Mg2+、S+6),甚至於微量元素(Fe2+、Mn2+、Zn2+、Cu2+、Mo6+、B3+)都是正離子,所以當C.E.C值提高時,也就是陽離子交換容量提高時,則土壤吸收營養元素(陽離子)的能力就會提高,換句話說也就是保肥力的提高,如此則土壤能吸附營養而不至於流失,緩慢地提供植物來吸收。 
b.添加土壤改良劑:台灣一般表土C.E.C都偏低(10meg/100gm以下),除了利用有機質與微生物的配合來提升之外,並可耕入綠保砂(高硬度,C.E.C值160meg/100gm,能長久維持保水性及保肥力的特殊沸石)或粗糠燻炭,以作將來施肥、澆水時一勞永逸的準備。 
二、雜草的防除: 
1.拔草法:純有機農法不得使用殺草劑,但初學者可先依照準有機農法的原則,最多在栽培前或初期使用一次殺草劑,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耕入大量有機質及綜合微生物群的土壤,泥土必然疏鬆,此時再大量散播矮小、闊葉的細草(如雞腸草),不辭辛勞地在每天清晨露水濃厚的時候,早起拔草,此時泥土鬆濕,容易連根拔起。要作好有機農業,尤其剛開始的時候是一段艱辛的過程,不過將來雜草絕跡而完全被散播下去的細草所替代之後,則落地的日光將自然地被這些細草所吸收而轉化為天然的有機質,細草覆蓋地面又可保持地面濕度,遮斷太陽紫外線以保護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細草的老葉子回歸大地,經微生物的分解而轉化為有機營養分來供給植物吸。這樣的循環就是最自然的有機農法。到這時候,不但有機肥料由天上不斷免費供應之外,還能和那些劇毒的除草劑(農藥使用最頻繁的藥劑)斷絕關係,土壤微生物也免於受害,又可防止豪雨泥土的沖失。 
2.勤耕法:大規模經營的農場,當土地不種作物時,噴灌適當的水量,使存在於土壤中的草種儘量發芽生長,當草種尚未開花結子之前,立即翻耕再噴施〝豐本18號〞以促進分解,就成為有機肥。如此重複操作,自然草種漸漸減少,此法亦可運用到水稻的運作,利用淹水翻土的方法來抑制雜草的發生。 

3.機械除草:於水田播秧後利用動力除草機來除草,亦可利用小型耕耘機去除蔬菜股間或水果株間的雜草。 

4.深水灌溉:水稻雜草亦可利水位調節方法,以15公分深度的深水灌溉法,以抑制細小雜草的生長。 

5.覆蓋法:在水稻田面覆蓋一層稻殻(每分地300~400公斤)來抑制雜草的生長。其他作物株間除了可用手工除草之外,並可利用稻穀、稻桿、甘蔗渣、甘蔗葉等來作覆蓋的材料,如果同時噴灑綜合有益微生物的話,這些覆蓋物將來分解後,又可轉化為植物營養分。 

6.綠肥:種植綠肥也能有效抑制雜草的繁衍。 
三、綠肥的種植: 
1.綠肥的效果:利用農地休耕期種植綠肥,不僅增加土壤有機質成分,改善土壤物理性及生化性,並可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增進土壤營養的平衡性,幫助消除連作的障礙,防止土壤的流失。農委會、農林廳也為推廣而補助綠肥種子。 

2.綠肥的種類及習性:綠肥一般以油菜(十字花科、闊葉)及埃及三葉草(多年生草本)之種植為最普遍,其次為田菁(一年生豆科草本)、太陽麻(一年生草本)、紫雲英、苕子、魯冰(羽扇豆、一年生草本)及蕎麥等。其中田菁以夏天栽培為適合。埃及三葉草不適種植於酸性土壤,但宜秋冬栽培,是綠肥中肥分效果最佳的植物。紫雲英、魯冰可耐酸性土壤。油菜則任何土壤均可種植且能耐秋冬氣溫。 

3.綠肥利用的要領: 
耕入時機:種植綠肥必須注意的是最好在開花期即將之耕入土中,以防養分轉化為纖維成分,肥分減低又不易腐化。 
土壤微生物的配合:綠肥耕入後,最好噴灑土壤微生物,既可促進腐化又能利用綠肥大量繁殖造成有益微生物群的優勢,同時可避免病原菌及害蟲趁機利用綠肥腐化繁殖。 
綠肥的熟化:綠肥耕入土中,至少需要經過半個月的發酵後再播種比較安全。 
内生菌根菌的培養:將菌根菌種與綠肥(油菜除外)種子混合散播於耕地上,利用綠肥來繁殖菌根菌,以利下期耕作。 

品 名 
(肥分序) 播種量 
㎏/公頃 產量 
噸/公頃 肥分(公斤/公頃) 播種時機 習 性 
N P K 
1.埃及三葉草 10 25 108 23 105 11~12月 耐溫、鹽、旱、病蟲害少 
2.硫球大豆 40~50 25 120 5 85 3~8月 耐寒、酸、旱、病蟲害少 
3.田菁 25~30 20 94 24 84 4~7月 水、旱均可 
4.大油菜 7~9 27.5 58 5.5 77 10~11月 好濕忌浸、耐寒耐鹽 
5.魯冰 25~30 7.5 38 8.3 19 9~11月 好濕忌浸、耐寒、鹽、酸 
6.太陽麻 20~30 2.5 9.3 2 1 4~7月 高溫多濕、適矽土 
註:NPK指有機質中的氮磷鉀成分,其肥效遠比同量化肥為高。 

四、輪作、間作、混作: 
連續種植同樣的作物,無形中使病原菌及害蟲有機會持續不斷地繁殖,同時不同的作物所吸收的營養成分也不同,如一直種同樣的作物,則吸收養分偏激不變,容易造成土壤養分的不平衡,有些植物的根部更能分泌用來對抗外界的毒素,其成熟植株分泌出來的毒素,其強度足以造成新播種細嫩植株根部的傷害,此為自家中毒現象。解決連作障害的方法最好是輪作,即輪流種植不同作物,亦可間作或混作,即將不同作物同時間而作或混合耕作,如大蒜與花豆、甜玉米與菜豆、毛豆與萵苣等的間作方法,其實確實地實施有機農業的話,即可有效避免連作的障害,土壤中的有機質足夠、通氣性良好、綜合微生物繁殖活躍,則小黃瓜、馬鈴薯、蔥、小黃菊、蕃茄…等連年種植而不見連作障害的發生。 
第四章 
固態有機肥的製作與應用 
一、微生物肥料(菌肥)的認識: 
1.生肥與熟肥的不同: 
有機質都是由多元體的大分子所構成(詳閱第二章第一節),諸如骨粉、魚、肉粉、大豆、米糠…這一些有機質稱之為〝生肥〞,它們都不能被植物所吸收利用,而必須經過微生物發酵的過程,才能分解成植物可吸收的有機營養分(熟肥),也就是說生肥經過完全的發酵分解才能分解成熟肥,這種發酵的過程稱之為堆肥化(Composting)。 
2.生肥、半熟肥與全熟肥: 
只有全熟肥才能毫無顧忌地施放耕地使用,因為全熟肥不再產生發酵熱、有害氣體、病原菌及病蟲害。不過全熟肥在發酵期中所產生的有機營養分,包括氨基酸、核疳酸、維他命、植物生長激素、抗生物質…等都已大部消失,肥效損失浩大。相反地,生肥有機質受土壤中的微生物(有益菌或病原菌)的分解之後,產生各種新鮮有效的有機營養分在未受破壞之前及時來提供植物的生長之需。因此有效肥分是使用生肥的好處,不過發酵時所產生的發酵熱、各種有毒的氣態產物(如氨氣及硫化氫)為害植物。同時又因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而消耗大量氮源及氧氣,造成作物缺氮現象(氮飢餓現象)及缺氧現象。生肥中病原菌又會大量繁殖,它又含有病蟲卵子及雜草種子,因此生肥的害處遠超於其肥效的好處,終究發酵完熟的堆肥還是比生肥安全。現代科技發達,已能由土壤中提煉出各種有益農作的土壤微生物來,經純化、培養並量產成綜合微生物製劑,因此,新一代的有機堆肥則能生產出兼顧新鮮有機肥效,並能免於發酵之害的微生物半熟肥。 
3.微生物半熟堆肥(菌肥): 
有機材料混勻後,不令其自然發酵而利用有益土壤微生物、水分及打氣翻堆的方式來控制其發酵過程,令有機物在初期大量分解並發出高熱(50℃~75℃)來殺除病害菌、昆蟲卵子及雜草種子,然後即以適溫(40℃~50℃)來緩慢分解為半熟肥,並同時利用其能量來培養大量有益微生物群。如此不但可防止將來施用時發酵而過熱燒根以及氨氣、硫化氫的為害,並可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耗費氧氣及氮素,所造成的缺氧及缺氮的現象。 
有益微生物群的優勢又可抑制病原菌的繁殖,達到改良土壤,提供新鮮有機營養分的效果。菌肥與生肥或全熟堆肥比較起來效果懸殊,需用量也大幅減少,長久使用可使地力增強,一年一年地愈來愈豐收。微生物半熟堆肥(菌肥) 
可當作土壤微生物的菌種使用,因為它是半熟堆肥,所以使用時必須當作生肥,以使用生肥的要領來運作。 

微生物半熟肥與生肥、全熟堆肥的比較如下: 
生 肥 半 熟 肥 全 熟 肥 
熱能 過熱─爛根 適溫─地熱 不生熱 
氮消耗 造成氮飢餓 消耗,產出平衡 吸收、流失而失衡 
硫化氫 大量產生─爛根 少量產生? 不產生 
氨氣 大量產生─發臭 少量產生? 不產生 
氧氣 大量消耗─缺氧 適量消耗 不消耗 
二氧化碳 大量產生 少量產生 不產生 
病原菌 大量產生─病害 少量產生? 極少產生 
土壤改良 效果佳 效果佳 效果有限 
有機肥效 肥分新鮮有效 肥分新鮮有效 肥分較差,穩定 
微生物半熟肥之使用,可避免硫化氫、氨氣之產生與病原菌之繁殖。更能保有大量有益農作物之微生物。 
二、堆肥(半熟肥與全熟肥)製作的配方: 
有機營養源:堆肥中最重要的是,要富含有機營養的物質來當營養源,(詳閱有機生肥的材料選擇),各種物質具有其特點,所含氮磷鉀的成分也不同。 

通氣性物質:發酵過程中,通氣條件乃為極重要的因素,因此計劃堆肥配方時,應配命其材料的性狀來選擇適當的物質,例如使用生雞糞為營養源的話,必須加進一些菇糞、鋸屑、稻殻粉或燻炭,以調整其水含量及通氣性。 

酸鹼度調整:有機質開始發酵的初期產生大量有機酸,而使全體pH急遽下降,當它降至pH4.5以下時,發酵即呈緩慢以致停頓,因此必須視其需要,利用蚵殼粉、消石灰(少量,以防脫氮)、白雲石粉或粗糠燻炭(炭化稻殻)等,適時適量地來調整其酸鹼度。 

碳氮比調整(C/N):通常高氮有機質如糞類、油粕類之碳氮比較低(C/N=5~20),而高纖維有機質則碳氮比高,如稻草(C/N=60)、麥桿(C/N=72)、稻殻(C/N=70)、鋸木屑(C/N=725)、樹皮(C/N=250~600)。製造堆肥時,其材料之綜合碳氮比以30~40左右為理想,碳氮比過高時,發酵比較緩慢,溫度較難以上升,而碳氮過低時發酵快但容易脫氨。調整C/N比時,亦需注意碳氮比特高物質,如木屑等,所含纖維質及木質素不易被分解利用,而失其高碳之意義。因此配合一些容易被分解的高碳氮比物質,如糖蜜及球薯、蕃薯類、玉米、高梁、雜糧等高澱粉物質,以供堆肥初期所需碳源。 



有機生肥的材料選擇 

資材名 氮 磷 鉀 C/N比 備 註 
禽畜糞類 牛糞(乾) 1.5~2.0 1.5~2.0 1.5~2.0 15~20 粗纖維多,肥分低 
豬糞(新鮮) 1~1.5 1.5~2.0 0.5~1.0 污水池廢棄物 
豬糞(乾) 2.5~3.5 4.5~5.5 1.5~1.8 10~15 豬舍中採收者肥分高 
雞糞(乾) 3~4.5 4~7 2~3.5 6~10 肥分最高,病蟲害多 

油 

粕 

類 魚粉 7~8 6~8 0.1~0.5 5~8 高氮磷肥,品質不一 
骨粉 3.5~4.5 18~22 0.1~0.3 5~8 高磷肥 
菜仔粕 5.6~5.6 2.3~2.5 1~1.5 5~7 顆粒嫌粗 
篦麻粕 5~5.5 1.0~2.0 1~1.2 5~7 生物防治效果 
麻子粕 6.5~7.0 1.8~2.2 1.0~1.2 高氮肥 
大豆粕 7~7.5 1~1.8 1.5~2 6~8 高氮肥,粗細適中 
花生粕 3.5~8.0 1.8~3.3 1.0 品質不一 
米糠 2~2.8 4~5.5 1.5~2 15~25 價格不穩定 
煙草粕 2.0 1.5 15 高鉀肥 
酒糟 7~8 0.5~1 0.1 6~8 高氮肥 

莖 


葉 


類 稻桿 0.5~0.8 0.2~0.4 1~2 50~60 通氣性佳 
麥桿 0.3~0.6 0.1~0.3 1.5~2.5 65~75 通氣性佳 
稻殻 0.3~0.5 0.1~0.3 0.5 70~80 通氣性佳 
高麗菜葉 5~6 1~1.5 5~6 8~10 生物防治效果 
樹皮 0~0.1 0.1~0.2 3~4 500~ 不易腐化,具病原菌 
大豆莖葉 1.3 0.3 0.5 通氣性佳 
紫雲英(生) 0.5~0.6 0.1 0.4 18~22 綠肥 
三葉草(生) 0.6 0.1 0.7 18~22 綠肥 
高梁 0.5 0.1 0.9 19~21 高纖維 
煙草灰 2.6 24 高鉀肥 
稻草灰 2.0 4.0 2.0 鉀肥,驅蟲效果 
棕櫚灰 2.6 24 高鉀肥,病蟲害防除 
殻 
類 蚵殻粉 高鈣肥,酸鹼中和 
蟹殻粉 4~5 2~3 0.2 6~8 生物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物質:製作堆肥時,可利用具有生物防治效果的有機質為材料,則製成的堆肥兼具肥料與病蟲害防治的效果,例如 1.篦麻粕:含篦麻毐素(Ricin)有抑制線蟲的作用。 2.菇類(如金針菇)養殖下料的菇糞, 3.高麗菜葉。 4.蝦蟹殻粉。 5.苦茶仔粕。 6.苦苓仔粕等都可抑制多種病蟲害。 

土壤改良劑: 1.沸石細粒(Zeolite):可提高其保水、保肥力。 2.粗糠燻炭(炭化稻殻):可提供微生物的棲息場所,並具淨土作用。 3.白雲石粉(Dolomite):可提供鎂、鈣肥,並中和土質。 4.鳥糞石粉(Guano):提供磷、鈣肥。 5.蚵殻粉:提供鈣肥及中和作用。 6.泥炭土(Peat):提供有機質及腐植質、黃酸等。 7.泥炭苔(Peat moss):更能提供良好通氣性。 8.蟹殻粉(Crab shell):提供蛋白、鈣質、幾丁質(Chitin)及幾丁酸(Chitosan),可抑制線蟲等病蟲害。 9.矽渣爐提供鈣肥、矽肥(禾本植物所必需),並可中和酸性土壤。 10.磷礦石粉提領供磷肥及鈣肥。 

水分調整:堆肥製作初期水分以50~60%為適當,通常用手緊握材料時,水會由指縫間滲出,但不會滴下的程度為最適宜。 

綜合微生物的添加:製作堆肥最重要的一環,即為良好微生物的選擇、活化與添加。高營養有機質任其發酵則發惡臭,此為有機質成分遭受破壞的結果,不但破壞環境衛生而且還白白損失營養分,就像一杯牛乳,放置室溫一天即臭氣沖天,引來無數蒼蠅,內含物轉化為有毒物質不能飲用,同樣的一杯牛乳在新鮮時,即加入乳酸菌類放置室溫一天,不但它不發臭,卻反而發出乳酸飲料的香味來,飲用後,不但無毒而且它的營養分比原有的牛乳更容易為人所吸收,製作堆肥時,有機質只要有良好的微生物群來分解發酵的話,即可分解為植物容易吸收的有機營養分來,不但不發臭、不產生蒼蠅,而且還能發揮其肥效,因此,堆肥發酵必須添加有益微生物。 

氮磷鉀的調整:根據不同有機資材所含氮磷鉀成分不同,可適當選擇而調配出各種不同的〝有機堆肥〞,有機材質一般鉀肥偏低,為適應不同時機的需求,可配一些不同化學肥料於其中,令其一起參與發酵。當有機質分解為單元體的瞬間,這些化學元素(陽離子)可及時在氫離子(H+)與有機單元體(如氨基酸)化合之前產生嵌合作用(Chelation),此嵌合肥可增加肥效,減少肥傷,稱之為〝有機化成堆肥〞,與有機堆肥混合化學肥料的〝有機混合堆肥〞產品完全不同。 


三、菌肥配方例: 
所有菌肥配方,依下節敘述之製作方法作業,並配綜合微生物劑〝18號〞製作。 
1.高肥效 
魚粉 -------------- 250公斤 
骨粉 -------------- 200公斤 
豆粉 -------------- 250公斤 
米糠 -------------- 200公斤 
蟹殻 -------------- 50公斤 
白雲石粉 -------- 50公斤 
3.稻殻利用(通氣性強化) 
稻殻 -------------- 300公斤 
菜子粕 ----------- 300公斤 
米糠 -------------- 300公斤 
骨粉 -------------- 100公斤 
稻殻燻炭 -------- 100公斤 
白雲石粉 -------- 40公斤 
5.燻炭利用(微生物強化) 
燻炭 -------------- 300公斤 
米糠 -------------- 300公斤 
骨粉 -------------- 100公斤 
蟹殻 -------------- 100公斤 
篦麻粕 ----------- 100公斤 
金針菇糞 -------- 100公斤 
7.雞糞利用(便宜高肥分) 
乾雞糞 ----------- 500公斤 
麻子粕 ----------- 200公斤 
魚粉 -------------- 100公斤 
骨粉 -------------- 100公斤 
炭化稻殻 -------- 100公斤 
麵粉 -------------- 20公斤 2.磷鉀肥 
雞糞 -------------- 200公斤 
骨粉 -------------- 200公斤 
米糠 -------------- 200公斤 
棕櫚灰 ----------- 150公斤 
煙草粕 ----------- 150公斤 
磷礦石粉 -------- 100公斤 
4.山土利用(保肥效果) 
山土 -------------- 400公斤 
魚粉 -------------- 200公斤 
骨粉 -------------- 100公斤 
米糠 -------------- 200公斤 
沸石粉 ----------- 100公斤 
白雲石粉 -------- 40公斤 
6.煙草、蟹殻(生物防治) 
煙草 -------------- 100公斤 
蟹殻 -------------- 200公斤 
篦麻粕 ----------- 200公斤 
金針菇糞 -------- 200公斤 
魚粉 -------------- 200公斤 
骨粉 -------------- 100公斤 
8.活污泥利用(廢物資源化) 
生物活污泥 ----- 500公斤 
金針菇糞 -------- 200公斤 
米糠 -------------- 200公斤 
炭化稻殻 -------- 100公斤 
麵粉 -------------- 20公斤 
四、堆肥製作的方法: 
1.有機材料依上述要領來選擇、配方,並混合(約1000公斤)。 
2.綜合微生物的活化:容器加水200公斤,加入〝豐本18號〞1~2公斤、糖蜜 
10~20公斤、魚精0.5~1公斤或尿素0.5公斤,攪勻放置12~24小時待用或直接使用。 
3.將活化後之微生物加入1000公斤有機材料堆中,混勻後調水至用手緊握時,水分可滲出指縫而尚不至於滴水下來的程度(約50~60%)。 
4.堆積約60~90公分高(依天氣溫度而變化)。避免強風雨淋。 
5.用麻布、稻草或薄毯蓋覆。 
6.大量生產時,可堆積1.5米高,而在地面設置風管以高壓(盧氏)鼓風爐定時斷續打氣,打氣的時間依發酵溫度而決定,溫度超過60℃即停止打氣。 
7.放置數日,如中心溫度超過65℃時必須翻堆,但一天最多一次即可。 
8.當溫度降至65℃以下與50℃之間時,觀察其表面有機物之乾燥情況,如表面完全乾燥(停止發酵)時則須翻堆,但一天最多一次即可。 
9.當溫度降至45℃或以下時,則須再補充〝豐本18號〞堆肥酵素,用量為第一次使用量的1/4(〝豐本18號〞0.5公斤、水50公斤、糖蜜0.5公斤,活化後使用),或直接使用。 
10.如堆肥過乾則須第二次調整水量,於堆肥中加水至用手緊握時,水分幾乎滲出指縫,但比第一次加水時較為乾燥的程度,繼續發酵。 
11.利用發酵溫度使有機材料中水分蒸乾,當水分漸失時自然溫度亦漸下降,等中心溫度降至40℃~42℃時,即可使用或攤開約20公分厚,陰乾之。 
12.如果希望製作完熟堆肥時,則須不斷重覆地添加水分,一直到水分與空氣足夠而溫度仍升不過40℃以上時為止,其後再令其自然發酵蒸乾。 
13.若欲保留,則須待完全陰乾後,方可打包。 
14.總共發酵時間約3~4週(半熟肥)至3~4個月(全熟肥)為宜。 

五、堆肥製作的要領: 
a.溫度控制:堆肥化過程中,初期溫度急速上升至60℃以上,可殺病蟲害及雜草種子等,其後自然降溫至40℃至50℃上下,此時可利用來繁殖有益微生物。溫度升降的因素有: 
水分調整:水分的多寡,可影響溫度的升降,適量水分,可使堆肥溫度上升,但過多的水分將會造成厭氣狀態而降低溫度,水分過多時可填加白雲石、乾燥粗糠燻炭、沸石粉、粗糠粉、乾鋸屑、菇糞(菇類養殖下料)等,並增加翻堆次數。 
過分通氣:使用鼓風爐打氣以促進好氣性發酵時,水分足夠又打氣的話,溫度將會上升,溫度太高時容易脫氮發臭,甚至於燃燒炭化,故應減少打氣以作調節。 
碳氮比及其時效性:粗纖維質太多以致碳氮比太高時,發酵緩慢、溫度太低,此時可添加高氮材質如雞糞、豆粉、魚粉、酒糟、尿素、硫安等,即可提高溫度。如果高氮材質添加後,溫度仍不能上升時,注意水分、空氣的提供是否正確,溫度仍舊不上升時,必須添加糖蜜及澱粉類等容易分解的快速碳源,以彌補粗纖維質分解緩慢的缺點。 
pH:pH5.5~8.0均適於堆肥發酵。pH值太低會使溫度下降。通常堆肥初期pH值下降,其後漸升至中性或微鹼性。pH值過低時可添加少量消石灰、蚵殻粉、粗糠燻炭、矽酸爐渣、白雲石粉等。 
b.脫氨處理:pH值過高(pH8以上)將會造成脫氨的現象,但堆肥發酵產生脫氨的原因通常有: 
碳源供應不及時:微生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取得能量,來將氮元素合成為氨基酸等以作〝蛋白合成〞之原料。碳氮比太低或碳源分解過慢(如木質纖維素)時,則微生物不能取得足夠的能源來將氮化合物(氨化合物)化為有機營養分,以致大量氮源殘留而破壞以致脫氨,此時應添加糖蜜、澱粉類,提供急需的碳源,才能及時消化多餘的氮源,以制止脫氨的現象的延續。 
分解速度太快:水分或空氣過多的情況下,發酵旺盛,溫度上升超過60℃時,有機質分解速度過快,也會產生脫氨的現象,此時應停止打氣、加水同時添加沸石粉並頻繁地翻堆,即可降溫而制止脫氨。 
微生物相不理想:有益土壤微生物能有效利用氮源轉化為安定的有機肥分,又能適當地利用它來重新合成而保留於菌體內,避免多餘的有機質解離破壞而脫氨。微生物(硝酸菌類、光合菌類)更能利用氨氣來製造硝酸態氮及硫酸氨等,以供植物吸,因此遇有脫氨現象,除上述碳氮、水分、空氣、發酵速度等的應付對策外,最重要的還是大量補充有益微生物群。 

六、堆肥成熟度的判斷: 
溫度:堆肥加水潤溼,整包放置兩天後,完熟者,不再發熱或只微溫而已。 
氣味:加水潤溼(約60%)三天後,完熟者,應無惡臭。 
pH :完熟堆肥接近中性或微鹼性。 
發芽:加20倍溫水於堆肥中,一小時後,攪拌、靜置,抽取液體用棉花飽吸後,播種子於棉花上,成熟堆肥液可發芽生長。 
播種:直接播種菜苗於百分比不同之堆肥培土中,觀察其生長狀況後使用。 
發酵過程中,抽樣化驗C/N比之下降情況。 

第五章 
基肥與追肥的施用方法 
一、基肥作業: 
有機農法第一歩工作就是要改善土壤,要建立優良的〝有機溫床〞,必須包括良好的通氣性、保水性及豐富的有機質,以繁殖土壤有益微生物來提供有機作物所需各種生長因子及保護作物的各種生物防治因子。 
A.基肥施用內容: 
粗纖維:台灣土壤普遍硬化,耕耘深度不足,需要添加大量的粗纖維。較易取得的粗纖維有稻殻(粗糠)、粗糠粉、稻桿(切碎)、甘蔗渣、鋸屑、蔗葉、菇糞(養菇業下料)等,這些材料主要是運費及人工而已,非常經濟,使用量應佔基肥總量40~60%,視泥土黏度而變化。 
有機肥:最好使用發酵過的熟肥或半熟肥,最經濟有效的糞肥是雞糞,豬糞其次,而牛糞則因肥分過低、粗纖維多,應當做前項粗纖維使用。粕類比較乾淨,但價錢稍貴些,最經濟實惠的有米糠(高磷)、篦麻粕(高氮)等,高價的有大豆粉(高氮)、魚粉(高氮、磷)、骨粉(高磷)等,至於高鉀肥則最合算的是煙草粕及棕櫚灰。有機肥的用量應佔基肥總量的20~40%,視土壤含肥量、作物需肥量及計劃配合之化肥量而異。 
菌肥:活酵菌肥提供大量而完整的微生物體(每公克20億以上)。以及豐富而多樣化的有機肥分。它兼任營養及菌種提供的角色。是基肥成分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使用量應為基肥總量的20~25%。 
土壤改良劑:如利用鎂鈣肥來調整土壤pH或添加沸石、燻炭(炭化稻殻)、腐植酸鉀、泥炭土等等。 

B.基肥的使用量: 
每分地使用量以2000公斤至6000公斤為宜。已硬化土壤之基肥使用量應多些。土壤改善之後,可逐年適量減少粗纖維的用量。以一向使用化學農法的土壤每分地2000公斤為例,則應備粗纖維1200公斤、有機肥400公斤、菌肥400公斤。 
基肥每分地耕入量: 

粗纖維 有機肥 活酵菌肥 沸石、鎂鈣肥 化肥 
硬土、黏土 3600㎏ 400㎏ 400㎏ 120㎏ 60㎏ 
一般土壤 1200㎏ 400㎏ 400㎏ 100㎏ 60㎏ 
鬆土 300㎏ 100㎏ 100㎏ 80㎏ 60㎏ 

C.基肥施用方法: 
直接將上述粗纖維、有機肥及菌肥散佈耕地上,於傍晚時分,用已活化之〝豐本18號〞液,充分澆濕有機材料及耕地,不宜過濕以免影響耕耘作業,待放置一夜後,於翌晨再耕耘入土。 
因基肥中混有〝生肥〞,耕耘後,澆水並維持濕潤,二星期後再播種使。 
果園則注意生肥使用要領,避免接觸果株。 

二、微生物活化及補菌作業: 
微生物在土壤中受到各種因素,如有機質的質量、通氣性、土壤含水量、日光照射度、溫度、農藥、化肥的施加…等等的影響,加上其相互間的拮抗作用,往往菌數與菌相會發生消長變化,因此必須定期補充微生物菌群。 
A.活化法: 
補充微生物時,可直接稀釋使用400倍上下或先將之活化。首先準備清淨的大水缸,加滿清水(井水、灌溉水或放置一天的自來水)後,添加5%的糖蜜,攪勻再加豐本18號液(1/300)及魚精(1/300),打氣、攪拌,活化12~24小時。使用時再加魚精(1/300)或尿素(1/300)以防〝搶氮現象〞的發生,於加入尿素後即刻使用。 

B.補菌作業: 
澆土:活化後之菌液,直接澆灌於濕潤土壤中或加水稀釋10~20倍,大量澆濕乾燥土壤。 
葉面噴霧:水稀釋10~20倍,以細霧噴灑作物體及葉片兩面,務使滴水於地面。 
時機:初期每7~10天噴施一次,一個月後,每2至3星期噴施一次,尤其在噴施農藥之後,當藥效剛過時噴施一次,以達〝殺菌補菌〞之效。 
補菌作業中,如果不加殺菌劑,但如需使用殺蟲劑時,可於噴灑前才加入殺蟲劑,並即刻使用,不可一起泡浸過久,不利微生物的生存。 
必要時可一起配合微生物稀釋薄一些增加效果,相輔相助之妙。 

三、追肥作業: 
A.固態追肥: 
成分:利用兼具緩速效的活酵菌肥單獨使用即可,每分地使用量100公斤。也可利用其他各種有機質(如魚、豆粉、米糠等)配合以活化後的〝豐本18號〞液作為追肥。如要強調氮磷鉀等化肥元素時亦可同時混入化肥。 
方法:以一般施用生肥之要領,以挖溝或薄面散播的要領施用。 
B.液態追肥:液態追肥效果最迅速而有效,它兼具施肥與農藥的效果: 
成分:可自製有機液肥、糖醋液或利用現成有機液肥如生長酵素、豐本藻肥、活性魚精、活性氨基酸、幾丁質、剋蟎酵素等。這些材料中亦可添加化學肥料(NPK)一起使用。如有需要噴施農藥(殺蟲、殺菌、除草劑)時,可混入一起使用。如此雖將影響微生物的生命,但對液肥肥分並不影響。 
方法:加水稀釋以單項或多項液肥混合的方式噴灑葉面或澆灌地面。葉面施肥的吸收迅速,但每次施肥量則比固肥相差甚鉅。因此液態追肥必以〝薄量多施〞的方式來施加,工作多但效果好。 
生物科技系列產品介紹 


第六章 
微生物肥料與防治效果的應用 
一、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能固定天然氮肥,轉化氨、硫化氫為肥分,溶化土壤中不溶性的磷酸鹽為磷肥,又能自行光合作用製造葡萄糖。微生物也可合成氨基酸、核酸等有機肥分,分解纖維、澱粉等高分子醣類為有利植物的低分子醣類,更能分泌各種有機酸、抗生物質、生長激素,以促植物生長、提高抗病力,利用微生物的肥料製劑,除活酵菌肥(固態)與豐本效速(液態)等等之外,現今提供市場應用的有: 
〝豐本18號〞綜合微生物:內含非共生固氮菌、溶磷菌、乳酸菌、酵母菌、光合成菌、放線菌、生長菌等等,效果多元,是有機農法初學者絕對需要的資材。 
光合酵素:利用光合成菌提供的葡萄糖、類胡蘿蔔素,以達催甜、催大、催色的效果,並利用它來解除氨氣、硫化氫等毒素。 
固氮酵素:為非共生性固氮菌,以Azotobacter屬及Azotospirillium屬為主,無寄主專一性,可促進各種作物根系對水分、養分之吸收力,並能分泌植物生長素(IAA)及細胞分裂素(Cytokinin)。與光合成菌配合應,則相輔相成,效果尤彰。 
固氮、光合酵素:利用非共生的固氮菌群配合以光合成菌,用來噴葉及灌根,不但兼顧光合作用及固氮作用,而且又能達到此兩菌群相輔相成的效果。 
生長酵素:利用分泌激勃素、細胞分裂激素…等等生長促進素的菌群來增進植物生長。 
內生菌根菌:除少數植物外(十字花科等)能與大部分草本植物共生,尤其用於植物幼苗之感染特別有效。內生菌根菌可促進根部生長,幫助磷肥吸收。 
放線共生菌(Frankia):形成林木根瘤之固氮菌,可感染雙子葉木本植物,尤以赤楊、木麻黃、楊梅為著名。 
根圈固氮酵素:以根瘤菌為主,固氮效率良好,但限於共生,只適用於豆科植物。 
溶磷菌:可助土壤中難溶性無機磷鹽溶化之微生物的通稱,綄合土壤微生物群即包括所有溶磷菌。微生物中硫酸氧化細菌(Thiobacillus屬)、硝化菌(Nitrosomonas屬、Nitrobacter屬)等菌類可產生硫酸及硝酸以幫助磷酸鹽的溶解。另外尚有桿菌(Bacillus屬)、假球菌(Pseudomonas屬)、鏈黴菌(Streptomyces屬)、麴菌(Aspergillus屬)、青黴菌(Penicillium屬)…等等,幾乎所有菌類都能產生有機酸。有機酸的種類也很多,主要如糖膠酸、黃酸、碳酸、枸櫞酸、修酸、乳酸、琥珀酸、醋酸…等等,其他還有一些有關磷酸分解酵素(如phospholipase、nuclease、phytase)等都與溶磷作用有關,這些有機酸具嵌合作用(Chelation),可與陽離子嵌合而使磷酸溶化。因為這些菌類都屬一般土壤微生物群的一部分,因此只要提供良好的有機溫床與一般綜合土壤微生物群,做好有機農法就可達到溶磷效果,使土質疏鬆。 

二、生物防治: 
1.菌類的利用: 
利用微生物或其毒性物質作為防治病蟲害的藥劑,因其毒效專一性高,對人畜及環境的危害遠比化學農藥為低,沒有藥劑殘留問題,因此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生態影響上都非常重要。 
A.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革蘭氏陽性細菌,可產生內生孢子及結晶毐蛋白,對鱗翅目的蛾類、鞘翅目的甲蟲類及雙翅目的蚊蚋類有效。利用米糠、 
糖蜜混合施用於地面,吸引昆蟲來攝食,可提高效果。 
B.放線菌(Actinomyces屬)ST-11號:可分泌各種抗生素(Antibiotics)、抗菌素、殺蟲物質(如Blastocysin、Avermectin…等),除有效拮抗作用外,並具有分解纖維質及幾丁質之功能。使用時利用蟹殻(30%)、篦麻粕(60%)、糖蜜(10%)混合後,再以放線菌(300倍液)澆濕,用厚布或塑膠布覆蓋,發酵一星期後翻堆,再一星期後,即可用以薄層散佈接近植株之地面,維持潮濕。菌絲將逐步侵入土壤內部。放線菌亦可直接稀釋使用,如果再配合蟹殻膠(幾丁酸Chitosan 1/1000)使用,則效果倍增。 
C.絲狀菌(如黑殭菌Metarhizium屬、白殭菌Beauveria屬、綠殭菌Nomureae屬、紅殭菌Paecilamyces屬)等:均屬〝蟲生真菌〞,能自昆蟲表面感染,不需靠昆蟲攝食。 
D.假球菌(Pseudomonas屬)ST-8號:可分泌Pseudobactin、Pyrralnitrin及Pyluteorin等抗菌物質,具抑病及促進生長的效果。為〝促進植物生長根圈菌〞(PGPR)。 
E.木黴菌(Trichoderma屬)ST12:可產生多種抗菌物質,好酸性及高溫,能以寄生方式攻擊病原絲狀菌。 
F.枯草菌(Bacillus):常見於土壤或枯草中,為革蘭氏陽性桿狀細。具耐熱性,對醣類、蛋白質之分解力強,繁殖速度快,可產生廣效抗生物質,對多種病原菌具有強力抗菌活性,但其分泌物則對植物根部生長有抑制之反效果,放太多的枯草菌反對植物生長不利。 
G.酵母菌(Yeast): 為真菌類子囊菌,此菌除可生產有機養分外,其發酵時,所產生之有機酸及分解酵素亦有抗菌之作用。 
H.乳酸菌(Lactobacillus):可生存於人體腸內,為半嫌氣性桿狀菌。乳酸飲料之發酵菌,所產生之乳酸具強酸性,可抑制病原菌之繁殖。 
I.微生物除草劑:利用寄主專一性,感染致病力強的植物病原菌或其酵素來消除雜草,可取代農藥中使用量最大的化學除草劑的一部分,可用菌種有Fusariun屬的Lateritium、roseum等,或Phytophthora palmivora及Collec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及Alternavia macrospora等,另外還有由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抽取而得之含磷Peptide製成之除草劑,此類因作用極端專一性的關係,實際應用上將有相當的困難。 
J.綜合有益微生物(豐本18號):除了拮抗菌的直接作用外,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體共生,尤以好氣性菌與半嫌氣性菌之共生現象為明顯。由共生而大量繁殖,佔領根圈區域,微妙地控制根區之營養成分及氧氣分配,控制其pH值及氧化還元電位等的物理性環境,菌群優勢的形成能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繁殖。 
K.堆肥的利用:利用堆肥發酵的方法來大量繁殖有益土壤微生物,即可利用其拮抗作用來抵制病害菌,自然地取代了農藥的需求量,發揮防與治的效果。 
L.糖醋液和有機液肥:含多種有機酸、抗菌、殺蟲物質,可有效抑制病蟲害。 
M.其他如絲狀菌Arthrobotoris更能形成圈套,當線蟲觸及圈套時,即收緊而將線蟲束縛致死。又如原生動物變形蟲類,亦可直接吞食細菌,土壤微生物中的Virus(噬菌體Phage)則能將其本身的基因侵入細菌體內繁殖後,再將整個細菌體溶化。 

2.昆蟲病原病毒的利用: 
可使昆蟲大量致病死亡並具持續感染作用,可達長期防治病蟲害之效,付諸 
實用者有核多角體病毒(NPV)及顆粒病毒(GV)屬Baculovirus病毒,另外還 
有細胞質多角體病毒(CPV)屬Reovirus病毒。 

3.弱毐性病毒的利用: 
可防止病原菌的發生,如利用煙草病毒(TMV)的L11A弱病毒,網面香瓜 
病毒(CGMMV)之CMV-SR弱病毒等。 

4.天敵的利用: 
人工培養天敵,如用卵寄生蜂防治玉米螟,捕植蟎防治葉蟎,姬蜂防治甜菜 
夜蛾,釉小蜂防治椰子紅胸葉蟲…等等。天敵的人工培養不易,且防治對象拘限, 
實用上比較困難。 

5.誘殺法: 
利用含毒誘餌、性費洛蒙(雌性昆蟲吸引異性氣味物質)、黃色粘板及改造後 
的保特瓶等以誘殺昆蟲。 

6.不孕性昆蟲的利用: 
以鈷六十輻射線或藥劑使成不孕成蟲,施放田間以妨礙正常受孕,減少昆蟲 
後代族群,此法用於果實蠅之防治,成效甚佳。 


7.遮斷保護法: 
利用細網張羅果園,以防害蟲及鳥類的侵入,或用套袋保護果實。明溝灌水 
,灑石灰圈以阻隔移行性昆蟲,利用塑膠布簡易溫室或網室栽培以減少蟲害等。 

8.自然農藥的利用: 
利用木醋液(燻燒木屑、粗糠等之煙霧凝聚液)、釀造醋、大蒜、辣椒、艾草、 
除蟲菊、魚藤、煙草、硫黃粉、樟腦油、牛乳、苦苓油、苦茶油、篦麻粕、蟹殻 
粉、蟹殻膠、消石灰、煤油、丁香油…等等,可有效防治蟲害。正確使用方法可 
請教台中農改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