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烙笛子:艺术雕塑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7:57:32

艺术雕塑欣赏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真正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还是在隋唐之后。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唐朝王维是当时倍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

 

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创作的园林艺术,也正是这样。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在城市与乡村日益隔离的情况下,那些身居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朝野达官贵人,为了逍遥玩赏大自然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园苑,不出家门,却能享“主入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因而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聚集的地方。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当年唐太宗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这里的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曾有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情五百字》的长诗,描述和痛斥了王侯权贵们的腐朽生活。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现今开封相国寺里展出的几块湖石,形体确乎奇异不凡。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纲”遗物,均甚奇观。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二、·摩尔及雕塑作品简介 



    
摩尔像

  亨利·摩尔,1898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卡索福德一个矿工家里,1986年在英国的佩里格林逝世。摩尔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最为著名的英国雕塑大师之一,他的艺术风格简洁、浑厚,以抽象和象征的手法成功地把人类与自然的形象融入了他的艺术形式,对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摩尔的艺术成就早在80年代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由于摩尔抽象雕塑的造型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太湖石造型颇为神似,又曾经引发出东西方抽象艺术欣赏之共性的讨论。     




  断开的方形(青铜雕塑)   

三、追求自然


    摩尔是一位亲近大自然的艺术家,他长期居住在田园风光的环境里。他把雕塑作品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他说:“将人像与风景交织在一起,正是我试图在雕塑中做到的。这暗示了人类与大地、山峰和自然风光的内在联系,如果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那么山峦的起伏正像那羚羊轻快的跳跃,而雕塑本身就像诗一样充满了隐喻。”他总是希望把他的雕塑作品放在大自然的背景中,而不愿把它们安置在哪怕是最美的建筑里面或前面。他的雕塑作品本身也充满了大自然的情趣。他在许多人像作品中强调人体与大自然的相似之处。


    摩尔经常收集骨头、石头、贝壳、木块等自然物件,用来启发自己创作。1952年的《山羊头》和1975年的《女人立像:贝壳裙》等作品,是直接用骨头、贝壳等天然材料和石膏一起雕塑而成的。他说:在这些启发其构思的天然材料中,“更为重要的是人体内部的骨骼结构,你可以感到骨头在自己的生命中有着某种用途,它具有以耐久的张力来支撑重量和最终实现有机体的功能。”

 

 

山羊头(表层涂色的骨头和石膏)

   

四、母与子系列

 

    摩尔的艺术是朴素无华的。它以一种浑然大方的气势感染着观者。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从有机世界到无机世界,无一不与现实和大自然紧密相联,引人产生联想和深思。那些头部缩小、身体庞大的夸张变形的人体,首先让人感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人的存在;在特别为艺术家所喜爱的“母与子”题材的作品中,各种各样的结构组合显示着同一个含义---母子亲情及母爱的力量。



         

母与子(青铜与红绳)               母与子:双臂(青铜)

                           

母与子坐像(青铜)    

五、人像

 

    亨利·摩尔特别强调雕塑作为三维空间艺术的美学特性,他曾说:“雕塑在表达能力上有不如绘画的地方,但它是立体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是绘画所不能达到的。如果充分利用和发挥雕塑的这一优点,它便可以给人以连续不断的惊喜和变化万端、生生不息的趣味。”他力求每一件雕塑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起来,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正因如此,他甚至放弃了用素描画草稿,而是直接起草雕塑小模型,以便从三维空间观察和构思。

 

摩尔还认为,“雕塑作品给观者的第一个印象应是稍有保留而寓意深远的,使观者可以继续欣赏和思索,而不是一目了然。它应有其神秘和深藏的一面,不能让人一览无余。”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尽管初看起来给人以粗阔的感觉,却并不失引人入胜之处。


  对于摩尔来说,在各种姿势的人像中,侧卧的人像是最具有雕塑魅力的,为他提供了最大的创作可能性:“它最具造型美和空间感,譬如坐像则要有座位,因而受到造型上的限制,侧卧像却可以斜放在任何地方,既自由又安稳。”



  基座上的四分之三人体(青铜)

 

 



侧卧像拱腿



 

六、空间效果

 

    摩尔的艺术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在它的简朴外形下,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造型手段。雕塑家创造性地在雕塑体块上做出孔洞一样镂空的效果,使雕塑的内部空间得到表现。而这种将虚空包入实体的雕塑作品,又具有一种吞噬外部空间的扩张倾向,与外部空间更有机地联成一体。这些孔洞打破了大块体积的沉重感,使雕塑变得轻巧透亮,而观者更可以透过这些像取景框一样的孔洞看到雕塑以外的风景。


    摩尔的雕塑作品上的这些孔洞所造成的空间效果,不免让人想到中国的太湖石。




皇帝与皇后

   《皇帝与皇后》是创作于1952至1953年之间的大型雕塑。这一作品并没有刻画皇帝和皇后的五官,仅以精简的大轮廓区分出两个人的性别。皇后的头部微微侧转昂起,给人以优雅高贵的感觉。皇帝则头部微颔,显得既持重又富有智慧。而两人并肩正坐的姿势显示着皇家的威严。 




摩尔雕塑艺术综述

 

    在摩尔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中,米开朗基罗、罗丹、毕加索、马蒂斯、塞尚曾对他产生过巨大影响。墨西哥及其他古代的原始简约而粗犷的雕塑作品,令摩尔印象深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与激情。


    摩尔的作品是抽象与具象交织的结晶。他一生的创作就像起伏的波浪。在波峰的时候是一些粗犷有力的充满线条的具象作品,在波谷时是一些较为柔和的抽象作品。摩尔基本上是十年一变化,二十年代是具象的,三十年代是抽象的,然后就这样周而复始。


    “所有艺术家都有自己最痴迷的事物,我最痴迷的就是绵羊……我觉得羊最适合生活在自然景色中,羊与羊羔是最美的景观。而牛或马就不行,圣经中也只有羊、羊羔或牧羊人,没出现过牛或马。世界上的人就像羊一样,羊对原野有一种亲和力。”


    摩尔还这样说道:“我最感兴趣的是生命,对那些机械性的东西索然寡味,而特别感兴趣的是人体。”摩尔的人体雕塑有两个显著部分:即人物的空洞式的眼睛和侧卧的姿势。眼睛是摩尔人文主义的窗口,而侧卧则有着比站立的姿体更为丰富的表现力。


    摩尔的人体雕塑还非常注重手的表现力。他认为“除了脸外,手也是最富表情的地方。”摩尔的有些人体雕塑没有脸,只有身体或四肢,因为“四肢特富表现力。人脸上的鼻子不可以在雕塑中搬上搬下,但手臂却可以随处摆放。所以有时我故意不去表现脸的部分。”


    衣服的纹理在摩尔雕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我雕塑的人物常常披着衣服,衣服纹理能使雕塑显得更突出更丰满,更具实体感。这就像岩石,如果只见光滑不见裂缝,那就不是浑然一体。”


    在摩尔的人体雕塑中,“乳房和膝盖像山峦,表现的是对大自然的隐喻”,他说:“将人体与风景交织在一起,正是我在雕塑中试图要做到的。这暗示了人类与大地、山峰以及自然风光的内在联系。”


    说到摩尔就不能将他的雕塑与风景割裂,因为他一再强调雕塑与景观的水乳交融。在他的一生中,景观越来越成为“我和我的作品不可或缺的背景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