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善盗的是谁:任仲夷:五年主政南粤 杀出一条血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50:35

任仲夷:五年主政南粤 杀出一条血路

http://news.163.com 2005-11-16 11:44: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 

  1978年,由胡耀邦组织,《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揭开了批判“两个凡是”的思想大论战的帷幕。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畅谈“实事求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在中共辽宁省委的理论刊物《理论与实践》发表《理论上根本的拨乱反正》一文,随即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

  批判“两个凡是”,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最早表态。到了1978年底,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各总部负责人都公开表示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仲夷后来回忆,这次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极其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但把人民从极“左”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辨别真理、判断是非得失的永恒标杆。

  任仲夷当时在辽宁还干过几件大事:一是冲破重重阻力,为一大批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二是“抓富”。小平同志在辽宁视察时说过一句话:“要让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任仲夷说,小平同志当时不是说“要让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但他的理解就是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时很多人还受“富则修”极“左”思想的影响,谈“富”色变。小平同志讲了这么一句话,才冲破“富则修”这种极“左”思想的束缚。为此,他在全省开展“敢不敢富、能不能富、让不让富、会不会富”的致富大讨论,还提出允许个体经营,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为国营企业“松绑”等问题。当广东提出要搞经济特区时,他也向中央提议,也在大连办经济特区,但未得到中央的批准。

  多年以后,当被问及“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是不是正因为你思想解放,中央才挑选你来执掌祖国的南大门广东?”时,任仲夷说,不少人是这样估计的,我想也可能是这样。

  1982年,打走私与“排污不排外”

  仅有一次向中央检讨

  曾有记者问任老:主政广东工作期间有无失误?任老坦言,人哪能没失误,1982年差点过不了关。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当时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深圳特区速度更快。

  有些人“求富”心切,不顾党纪国法铤而走险走私贩私。个别沿海地方,甚至出现渔民不打渔、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学生不上学,一窝蜂地在公路沿线、街头巷尾兜售走私货的现象。198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指示要求严打走私贩私活动。1982年1月,中央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严打走私贩私活动。当年2月,中央书记处召开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专题研究打击走私贩私、贪污受贿问题。胡耀邦总书记主持会议,会议气氛极其严肃。

  会上,任仲夷和刘田夫向中央书记处作汇报,详细介绍走私贩私等情况及对策。会上,部分同志讲话很尖锐,有的说:“这场斗争是资产阶级又一次向我们的猖狂进攻。”有的说:“广东这样发展下去不出3个月就得垮台。”还有人说:“宁可让业务上受损失,也要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任老希望中央不要收回给广东的特殊政策。胡耀邦等明确表示,政策不会变,但要总结经验。

  两省座谈会结束,任老回广州没几天,胡耀邦亲自打来电话说,政治局常委得知会议情况后,认为广东的同志思想还不通,有些问题还没“讲清楚”,还是请任老到北京一趟。

  第二天,任老和刘田夫再度赴京。在胡耀邦的建议下,任老向中央写了检讨。这是任老参加革命以来,仅有一次向中央写检讨。这次进京,后被称为“二进宫”。

  两省会议后,中纪委副书记章蕴专门来广东住了半个多月,给中央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过后不久,王震来广东,一下飞机就告诉任老,小平同志把章蕴的报告批给政治局常委传阅,而这个报告对广东和任老的工作基本是肯定的。

  1982年在落实两省座谈会精神期间,任仲夷还提出“排污不排外”。5月,他接受上海一份报纸记者采访:我们不排外,排外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要排污。实行开放政策,也带来一些新问题。“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也会先污染。盲目排外是错误的、愚蠢的;自觉排污是必要的、明智的。排污要分清界限,要排真正的污,要作具体分析,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统一认识。

  1981年,主政广东遇到第一难题

  破除“缓改革”误区

  任仲夷来广东遇到第一难题是在1981年,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国民经济的调整,这自然就涉及到改革开放,涉及到广东办特区的问题。

  会议期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讲了一封4个青年人写给中央领导的关于经济调整的来信,信中提出了“缓改革,抑需求,重调整,舍发展”12字方针。任仲夷听了以后感到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药方下得不对。什么叫“缓改革”?他认为正是由于过去思想保守,不肯和不敢进行改革,改革的步子太慢,才在经济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抑需求”?社会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必然的和正常的,只能逐步地积极地去解决,逐步地去满足,特别在当时情况下,不应当再强调抑制群众的需求。

  对绝大多数群众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苦的了,对他们的需求,不能再去抑制了。调整是必要的,但“舍发展”就不对了。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办特区,就是希望广东先走一步,发展得快一点。如果按照“12字方针”办,特别是要“缓改革”、“舍发展”,广东怎么能先行一步呢?

  他认为至少在广东,改革不能缓,发展不能舍,而是改革要坚持,发展要加快。不搞改革,舍掉发展,一切都谈不上。

  任仲夷回广东后,只是在调整上做了“文章”。就是把发展与调整统一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的目的,仍是为了发展,为了发展得更快一些。

  当时经济调整,广东遇到的困难是比较大的,但由于省委政策对头,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支持,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广东和特区的经济那几年获得高速增长,真正在全国“先行一步”。

  1983年,对外开放

  搞特区利于社会主义

  广东杀开一条血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当时广东改革开放既要探索,又要面对一些不解甚至指责。广东省委坚定不移地廓清错误认识,坚持对外开放。

  1982年,中国第一家国际酒店白天鹅宾馆部分试业,霍英东请了任仲夷,但心里没底。结果,任仲夷到场,并应要求题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味深长,表达他对中国和广东坚持改革开放的乐观态度。

  特区初创,任务很重,还要面临一些指责。当时有“特区除了国旗是红色的以外,已经没有社会主义的味道了”的说法。对此,任仲夷和省委一班人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为特区正名。1981年5月,任仲夷在省委常委会上指出:“有的同志怀疑办特区会有损主权,会变成殖民地,我们要肯定回答不会。办特区是对主权的运用,是行使主权的表现。”

  1983年4月25日,在省委常委会上,任仲夷又说:“搞特区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会损害社会主义,而是大大地有利于社会主义。”

  中央要求广东“对外更加开放”,广东更加跃跃欲试。1982年1月,任仲夷在地市委书记会议上提出既要注意吸引港澳资金和技术,也要吸引日本、欧美的资金和技术。对前者,广东是“近水楼台”;对后者,要学会“长袖善舞”。

  1984年,不拘一格引才

  给蛇口“放生”打造特区

  原蛇口管委会主任袁庚曾说,他最感激任老三件事,一件是“给蛇口放生”的那个“31号文件”,一件是任老最终同意他不担任深圳市长,留任蛇口;一件是保护清华学生周为民。

  1984年下达的中共广东省委31号文件,给了蛇口4个具有政府权力的权力:任何进来投资的商人,蛇口自己可以批,批了之后,报上备案就行了;进人、干部转户口,蛇口自己就可以批,另外地界问题也解决了。这个“31号文件”,是广东省委常委开会定的,会议由任老主持。就是这个“31号文件”,使蛇口真正成了特区,成为了“改革试管”。

  此外,任老支持蛇口接收清华学生周为民,也叫袁庚一直念念不忘。周为民是清华大学很有名的“四五”英雄,后来“四人帮”把他抓到青海去了。

  直到胡耀邦出来才给他平反。平反之后袁庚把他招到蛇口来了。到蛇口之后,周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同学,说蛇口这里很民主、自由,如何如何……说蛇口今后的前景怎么样怎么样。不料这封信落到有关部门那里,因为周在1979年北京“民主墙”写过大字报,有过这样一个不良记录。所以周到了蛇口之后,又被抓住不放。但是,这个问题任老一直另有看法。任老一直支持为周为民平反,反对再次查办周。后来,周为民终于在蛇口留下来了。这对蛇口吸引高级人才、坚持改革开放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