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机网官网:2011年度太阳能光伏行业十大热点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8:21:54

  2011年,全球光伏行业风云变幻,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美国光伏“双反”持续发酵,欧洲光伏市场如履薄冰;国内光伏行业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光伏巨头破产传闻永无休止;中国光伏组件在欧洲港口遭遇“冻结”,国内光伏企业生存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岁末之际,作为太阳能光伏行业新闻资讯发布的重要平台,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自建站以来,已连续推出年度相关新闻排名。

  年终岁末,我们驻足回望,对即将过去的一年间光伏业界发生的重大新闻进行全面梳理,在走访业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评出2011年中国光伏十大新闻,并辅以专家事件点评以回馈网友。

  TOP 1 中国光伏组件在欧洲遭集体拒绝

  2011年3月2日,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一些大型光伏企业,其最新的一批组件产品在抵达欧洲港口时遭遇欧洲企业的集体拒绝,他们接受中国组件产品的条件是:降价30%!据悉,此次被拒的组件总量可能达几百MW,如果算上正在发货的、正在海运的,将接近1个GW。

  这很让人疑惑与惊讶。在刚刚结束的2月SNEC光伏展会上,欧洲光伏企业们与中国光伏企业交流十分融洽,显示的是一片繁荣景象,大家都在为美好的2011年光伏盛世干杯。

  然而一转眼,遭遇集体抵制!完全没有征兆!

  完全没有征兆?回顾2月期间的一些传播资料,从整理的新闻资料中我们发现一个巨大的统一:不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协会,都一致强调且希望中国的企业尽快说服中国政府加快对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并很直接地提出,这样两头在外,危险系数很高。

  记者与林洋、尚德、天合、天威等企业进行了沟通,他们有的还未接到消息,有的其产品已经被拒了,有的表示正在协调确认中。尚德电力投资者关系部则表示并无此事。

  韩华新能源,当前组件销售价在1.62—1.68美元/瓦左右,如果降价30%,其组件价格将只有1.21美元/瓦。天威新能源,该司2011年1月份组件产品对外销售价格为1.73美元/瓦,如果降价30%其组件价格将只有1.21美元/瓦。不管哪家企业,按照降价30%,那将根本没利润可言。

  另外,近日无锡尚德CEO施正荣表示,尽管最近政府颁布了有关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新政,大幅降低了对光伏行业的补贴,无锡尚德今年仍将有过半的光伏组件销往欧洲。

  上述企业代表了国内大部分组件企业的一个产品出口情况。目前我国光伏组件企业出口国家达104个,意大利、德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出口规模居前八位,这其中尤以意大利、德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居榜首,中国组件企业的产品大部分销售于此,很显然如果终端市场集体发话,中国企业没的选择。

  如果被迫降价30%确是事实,那么,中国厂商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大企业面临损失,而小企业无疑将破产。笔者咨询几家熟悉的中小型组件企业,他们大部分表示还未感觉到。甚至,一家熟悉的华南小型组件企业对于组件下降征兆表现得异常平静:“降就降吧,去年也有降价但我们厂的组件价一直就没少过一分。”听起来很牛,其实这后面是巨大的无奈:“销售部压力大得很,接不到单,以至于感觉这组件市场再怎么激烈都关不到我们的事,只能用其他产品的利润来填补亏损。”

  TOP 2 日本核泄漏或致世界核电发展放缓 光伏产业发展将加速

  3月14日晚上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燃料棒部分裸露,存在熔毁的可能性,核泄漏风险加剧。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东京电力公司14日称,由于冷却水位急剧下降,福岛一号核电站2号反应堆燃料棒熔毁的可能性。当地时间14日20时,东京电力公司向福岛县政府发出紧急通知,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燃烧炉内冷却水已经完全蒸发,燃料棒完全露出水面,反应堆芯处于空烧状态。

  受日本核泄漏影响,全球核电站建设进程或放缓美国:重启核电站建设进程或放缓,一些议员呼吁美国核电发展应减速德国:反核人士示威游行,德国总理称更加重视核能设施的安全性英国:要求对现有及计划新建的核电厂进行全面检查印度:重新审查现有的核能发展计划中国:吸取日本经验教训,但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不会改变。

  若核电产业发展放缓,光伏、风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加速世界核电产业发展或放缓:目前世界各国都表示将进一步重视和重新审查核电站安全,部分国家的核电规划或将改变,建设进程也可能放缓。此前预计我国核电规划到2020年装机可能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受此次日本核泄露事件影响,未来核电站安全性将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核电规划的规模和核电站建设速度可能会放缓,对核电上市公司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光伏、风电新能源发展将加快:从发展新能源的角度看,如果核电发展受阻,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将受到进一步的重视;虽然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成本相对核电高,但并不存在像核泄露那样的潜在危险。特别是欧洲国家,如果核电发展受限,光伏、风电行业发展可能将进一步加快,光伏、风电企业将显著受益,推荐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华锐风电、海通集团、超日太阳。

  电网设备企业受益输电网建设:从国内角度来看,如果沿海核电发展放缓,而我国煤电、大型风电基地、光伏基地都在西北部,未来对输电网建设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如果到2020年发电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新增电源建设约8亿千瓦,对输电网络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电网设备企业也将受益西北电源基地建设对输变电设备的需求增长。

  TOP 3 欧洲纷纷削减补贴 全球光伏业又到“岔路口”

  一年前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不会想到未来一年中全球光伏市场会经历前所未有的井喷式增长。如今又到了新一年的开端,业界对今年光伏前景的看法却再度出现迷茫与分歧。

  近日,德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政府达成一致,确定了2011年中期光伏补贴电价加速下调的方案。面对欧洲各光伏安装大国的光伏补贴将继续减少而产能扩张却愈演愈烈的供求变局,今年的光伏市场格局究竟会如何演绎?业内认为,一季度光伏组件价格的走软将导致二季度需求大增,令价格在下半年反弹。

  欧洲各国纷纷削减补贴

  一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主要依靠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政府的高昂补贴来维持高增长。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欧洲国家的财政赤字急剧扩大,财力大不如前,使得对光伏业的补贴也有些力不从心。

  近日,德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政府达成一致,确定了2011年中期光伏补贴电价加速下调的方案。从2011年7月开始,上网电价将参考以今年3月至5月间光伏安装量为基础预估的全年安装量来定。若安装量小于2.5GW,则补贴将上调2.5%;2.5GW-3.5GW,补贴维持不变;3.5GW-4.5GW,下调3%;4.5GW-5.5GW,下调6%;5.5GW-6.5GW,下调9%;若安装量大于6.5GW,则下调12%。

  法国政府则于上月宣布:为研究是否应该限制建设电站和进一步削减支付给太阳能发电企业补贴费率,从2010年12月10日起暂停了部分光伏项目的建设,暂停时间为期3个月。

  相比之下,捷克政府的政策更为严厉,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国内泡沫式光伏电站投资的惩罚方案,该方案包括对光伏电站销售电力的所得收入征收26%的“太阳能税”以及追溯性地征收之前已免去的税收等措施。

  而在西班牙,市场正对政府是否该削减太阳能光伏电站电力收购费率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根据政府意向,新的和现有的太阳能发电厂补贴将削减30%,以往固定光伏系统可向电网提供多达1753小时,而在今后三年只允许提供1250小时。

  西班牙政府认为在光伏电池成本下降的情况下降低补贴是合理的。但投资者和分析师认为,这种改变是违反协定的。欧洲一项研究指出,西班牙政府于2007年推出计划保证25年的补贴,而这次降低补贴可能对西班牙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西班牙光伏企业协会认为,这对那些基于政府补贴承诺而已投资数十亿的企业将是一个沉重打击。该协会在其网站上表示,削减补贴是他们最大的忧虑,此举将被视为歧视光伏产业。

  业界对市场前景预估存分歧

  对光伏企业来说,削减补贴自然会影响利润。但去年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则是:随着德国补贴的大幅削减,光伏安装量反而备受刺激,需求大增。

  整个2010年,德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10GW,相当于10座大型火电厂的规模,而在2009年,这个数字仅为4GW。虽然此次德国光伏产业与政府达成的补贴协议比预期温和得多,但业界对今年光伏安装前景如何仍有分歧。

  有咨询机构认为,德国市场今年仍将温和增长,但也有人认为德国乃至世界去年都存在“太阳能泡沫”。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甚至警告德国公司要准备好“一系列的收购和破产”,并预计德国现有的50家主要太阳能公司中,只有一半能够在不断升级的光伏价格战中存活。

  咨询公司莫妮塔指出,2009年和2010年德国的光伏需求占全球比重的40%-50%,未来再保持高速增长难度较大,“一旦德国对光伏补贴电价有13%的下调,电池组件价格将下降10%-15%。”

  另一家权威咨询机构iSuppli公司则宣称,尽管价格、需求和政府补贴政策变化剧烈,但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仍将强劲增长,预计装机容量增长22.6%。

  “预计2011年第一季度的需求会疲软,但2011年全年仍将强劲增长。”iSuppli公司的光伏材料与系统首席分析师HenningWicht表示,“组件价格在第一季度末将会走软,而价格疲软将导致第二季度需求大增。此后,预计需求将明显上升,导致价格在下半年反弹。”德国民意调查显示,多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这种情况下,预计2011年德国光伏市场仍将强劲增长。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海生则认为,随着德国削减补贴“靴子”落地,去年补贴下调前的集体赶“末班车效应”将重演,预计2011年一、二季度,德国光伏安装量将有一波“小高潮”。

  国内光伏龙头处变不惊

  中国各大光伏龙头厂商对海外市场削减补贴之事似乎并不太放在心上。实际上,进入2011年后,为今年市场做铺垫的硅片采购大单还在不断出现。

  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和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赛维LDK近日宣布,将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预估提升至35亿-37亿美元,超越之前营业收入29亿-33亿美元的预估,毛利率预测提升至23.0%-28.0%,之前预估的毛利率为22.0%-28.0%。

  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也于近日连续公告了两份硅片采购大单。其中,1月11日,该公司与常州天合光能(美国纽约证交所交易代码:TSL)签订的一份补充协议约定,将在未来五年向后者提供总计约不低于7500MW的硅片及硅料产品。仅仅两天后,保利协鑫又宣布与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类似的补充协定,将在未来五年向阿特斯提供总计5200兆瓦的硅片产品。

  此外,从去年末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光伏能源会议上各方的反应来看,普遍对今年光伏安装保持乐观,认为今年全球太阳能装机容量将达到20.2GW。德国仍是领先的光伏市场,将继续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其装机容量将达9.5GW,占全球总体市场的一半。

  上述迹象显示中国光伏企业并未因欧洲削减补贴而丧失信心。

  “我们认为,2011年光伏业将摆脱2010年供不应求的局面,并进入全行业的供求相对平衡的运行环境。”阿特斯阳光电力董事长瞿晓铧告诉本报记者,“这一环境更有利于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更有助于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

  在他看来,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中,什么东西都卖得掉,品牌企业反而不能体现品牌和质量的优势;而一旦供求平衡,则规模企业的优势将得以凸显。

  “因此,我们对今年十分有信心。”他表示,今年,类似阿特斯这样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机会。

  此前,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欧洲削减补贴对中国光伏企业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中国光伏产品在成本、性价比上的竞争力会随着补贴削减而更加突出。

  TOP 4 发改委出台全国光伏上网统一电价

  业界期待已久的光伏电价上网政策终于尘埃落定。国家发改委昨日正式披露,我国将制定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上网电价按不同建设时段和地区分为1元和1.15元每千瓦时两档。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电价水平将促使国内光伏市场快速启动。

  发改委表示,这一电价水平是按照社会平均投资和运营成本,参考太阳能光伏电站招标价格,以及中国太阳能资源状况,对非招标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今后,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而在此前,除了招标的项目外,光伏发电项目电价由发改委逐个审批。

  据了解,目前国内光伏发电的成本其实在不断下滑,在去年第二轮的13个光伏电站招标项目中,最低的中标电价就达到了0.7288元每千瓦时。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常务理事马学禄对记者表示,按照目前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发改委确立的电价让企业有相当大的投资效益,这对于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是重大利好,可以预期未来会有相当多的投入涌入到光伏电站的投入中。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一年前,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还明确表态,目前国内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如今政策风向“突变”,不禁让市场十分意外。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这与目前国内核电发展受阻,风电发电遭遇“上网”瓶颈的大背景相关,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必须要达到15%的目标下,启动国内太阳能市场就成了政府的动因。

  其实此前为了鼓励光伏发电,政府也曾出台一些政策支持,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此前相关部门出台什么政策,都无法与“上网电价”政策出台相比,因为电价政策直接决定投资方项目营运是否盈利,将对国内光伏装机量增加产生直接作用。

  TOP 5 晶科能源因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 被责令停产

  9月19日下午3时,遭浙江海宁当地村民举报“排污导致31人患上癌症,6人患上白血病”的光伏企业晶科能源(微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与记者冲突事件”以及“固体废料处理不当”公开致歉。

  不过,当天,晶科能源新闻发言人景朝晖对本报记者坚称,此前发生的河道污染事故“是个意外”,晶科的固体废料堆放与村民得癌症“没有任何关系”,而“造谣晶科污染导致村民患癌症的肇事者”已经被抓。

  但此次“谣言”,却让公众“意外”发现了晶科的污染事实。目前,其海宁分厂已被全面停产整改。

  而这也许只是浙江“光伏大跃进”诸多隐忧的一个缩影。多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在当地,企业“先投产后环评”的例子并不鲜见。

  意外的收获

  “谣言”过后,晶科的污染却是不争事实

  此次事件的开端是,9月15日晚,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红晓村多名村民,就“环境污染问题”,向位于该村的晶科能源海宁工厂讨要说法。

  海宁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晶科能源群体性事件情况。市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晶科能源废弃物排放和周边河道水质的监控及检测,安监、经贸部门已采取措施进行督查和配合整顿等。

  9月17日下午3时,海宁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华社等数十家新闻媒体通报在我市发生的一起群体性事件。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向宏,市公安、环保、卫生、经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9月15日晚7时30分许,袁花镇红晓村500余名群众聚集在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门前,就环境污染问题讨要说法。后部分人员冲入该公司,将停放在公司内的8辆汽车掀翻,造成部分办公用品及财物受损。事件发生后,嘉兴及我市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经公安等部门迅速果断处置,现场秩序得到控制,晚11时30分,围观群众被劝散。

  9月16日晚8时30分,晶科能源门前仍有数百人聚集围观,因劝说无效,公安部门进行强行驱散,少数群众竟损坏警车4辆。至晚上10时,围观人员散去。目前,市公安局已抓获部分该事件中涉嫌盗窃和故意毁坏财物的违法犯罪嫌疑人,正开展审查工作。

  9月17日,海宁市环保局副局长陈洪明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承认,今年4月,海宁市环保部门就已发现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部分污水进入雨水管道,并对该公司发布警告,但晶科执行不力。

  成立于2006年12月的晶科能源,注册资金2.9亿美元,是国内名列前茅的太阳能下游产品生产商,主要生产太阳能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已于2010年5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1年第二季度,其营业收入为3.5亿美元。晶科能源有两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江西上饶和浙江海宁。而海宁基地的前身,是浙江太阳谷能源,2009年才被晶科收购。

  晶科能源董事长助理苗根告诉本报记者,位于海宁袁花镇红晓村的工厂主要生产电池片,也有少量组件,并不涉及硅片的生产。而景朝晖则称,晶科目前在海宁有两个工厂,除了出事的工厂,还有一个新的厂区准备进行用于扩产。

  此前,当地居民称,8月底的一场大雨后,晶科海宁工厂旁边的小河中发现成群的死鱼。9月19日下午,晶科能源承认,海宁工厂含氟固体废料堆放不当,致使该固体废料在被暴雨袭击后经雨水管线排放至附近小河。

  不过,景朝晖称,此次污染事故纯属意外,红晓村村民患癌症和晶科没有任何关系,“此次晶科停产,完全是出于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对整个厂进行一次整改”。

  此前的9月8日,袁花镇红晓村村民孙某在网上发布消息称,8月底的体检结果显示,红晓村3300个村民中,竟有6个白血病,31个癌症患者。9月19日,海宁市卫生局回应称,2009年至2011年,红晓村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分别为8人、4人和2人。目前,孙某已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0日。

  大跃进隐患

  此次事件,或是提高行业环保水平的契机

  虽然,“晶科排污导致村民患癌”已被认定为“谣言”,但其污染事实,也因此大白于天下。

  而晶科污染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整个浙江光伏产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在此过程中,当地众多光伏项目匆匆上马,而环评落后于投产、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并不少见。

  2009年11月,浙江省发布的《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了一个宏伟目标:到2012年,光伏等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5%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并形成35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和5万千瓦的发电规模。

  而中投顾问研究员李胜茂向本报记者指出,目前,全国新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总量的比例为0.7%左右。以此计算,在两年多时间里,浙江几乎要使新能源在能源总消费量中的比例翻番。

  之后,浙江光伏行业呈现了一波爆发式的增长。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浙江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左右,其中有110家左右,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也就是说,短短一年间,浙江光伏企业的数量翻了一番。

  事实上,在这场光伏大跃进之初,浙江省已明确提出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此前曾表示,浙江鼓励发展光伏产业,但不包括该省资源环境不允许的多晶硅提纯项目。

  沈福鑫也指出,浙江发展太阳能的精神是“不做前端,主要鼓励发展后端”,其原因是,前端属于是高能耗产业,浙江不是能源大省,没有发展前端的优势。据其提供的数据,浙江的光伏企业中,有65%都切入了组件生产环节。

  但“把环保作为发展光伏前提”的浙江,依然没有避开光伏污染问题。

  此前,浙江电视台小强热线栏目报道称,晶科附近河道水质氟化物超标10倍。但一位光伏行内人士告诉记者,水质氟化物超标10倍,在业内来说并不算严重,有些光伏企业周围河流的氟化物超标可能达到100倍。

  在这位人士看来,有些大企业为了谋求规模扩张而兼并小企业,但小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缺陷很难弥补,如果要对其进行改造,改造费用又相当大。但景朝晖对本报记者称,晶科2009年接手太阳谷后,已对整个生产线做了整改,包括扩张产能,总投入达到3000万人民币。

  上述业内人士还指出,浙江在光伏行业的发展不如江苏和安徽,省内没有一家大型领军企业。晶科作为国内比较领先的光伏企业,在落户海宁时,肯定会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可能存在“没有落实环保就上马项目”的所谓“先上车后买票现象”。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宁市环保局今年4月已发现浙江晶科能源的排污问题,但却执行不力。

  9月19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某种意义上,晶科能源的污染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这是一个契机,让政府好好思考,企业在发展中如何保护周边居民健康的问题”,“也可以借此对所有光伏企业做一次大的整改,提升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

  TOP 6 尚德电力陷“诈捐门” 慈善总会收据可用于逃税

  继郭美美、信息平台事件之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又遭公信力危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电力”)近日受到“诈捐”质疑,而中华慈善总会则涉嫌违规出具收据,客观上使捐赠企业有逃税可能。

  据媒体报道,尚德电力杯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下称“大赛”)的合作方之一、中国版权协会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罗凡华称,大赛冠名方尚德电力未按“捐赠书”承诺,向大赛交付价值1500万元的光伏发电组件,而该企业凭借中华慈善总会所出具的相关收据,可获得税收优惠。

  昨日,罗凡华在接受《第一财经(微博)日报》专访时透露,慈善总会有关人士承认自己在没有收到捐赠物的情况下,开了1500万元的收据。不过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昨日未能接受本报采访,该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今日将发声明。

  慈善总会违规开收据?

  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至今已举办五届,历次均由尚德电力冠名。今年的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华商标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主办,合作伙伴包括中华慈善总会、阳光慈善基金(微博)等。根据捐赠书,今年所有参加总决赛的学校都将获得由尚德电力捐赠的2000瓦太阳能发电器材一套,用于开展太阳能光伏原理教学、实验研究以及应用演示。

  据称,尚德电力会每年向大赛捐赠价值上千万元的光伏组件。据媒体报道,2008~2010年尚德电力捐赠的光伏组件价值为3400万元、1500万元、1400万元。而2011年,尚德电力认捐价值1500万元的光伏组件。

  罗凡华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尚德电力几乎没有发出什么捐赠物,但是已拿到了由中华慈善总会开出的两张总计价值1500万元捐赠收据。

  “我知道的情况是,尚德电力现在只捐了74千瓦的组件,一共需要捐赠1.7兆瓦,但是都没有捐。”罗凡华说。

  当记者询问慈善总会是否拿到了这批产品时,该会另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那里没有仓库。

  罗凡华称,就在昨日,尚德电力相关负责人杨智平、慈善总会及他本人都在慈善总会的总部探讨此事。“慈善总会有关人士承认他们在收据问题上有错,杨智平也承认目前组件都在无锡的仓库。”

  记者查看了两张分别为900万元和600万元的收据复印件,其中“捐赠者”一栏中,填写的名称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收据上还注明“太阳能电池组件1.7兆瓦”,并盖有“中华慈善总会”的财务专用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下称《捐赠法》)第十六条规定:受赠人接受捐赠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将受赠财产登记造册,妥善保管。第二十四条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一位光伏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慈善捐赠收据是可以用来作为基数抵扣相关税费的。

  假设一家公司的利润为1000万元人民币,而税费是20%。当企业捐赠了100万元后,那么其在交税时,可以将900万元(1000万元减去捐赠的100万元),作为一个交税基数来向国家或有关部门纳税。但是,捐赠资金实际如何抵扣,也要视捐赠情况、该企业的财务处理方法和当地税务部门的有关规定而确定。

  据罗凡华描述,这批捐赠物是捐给慈善总会的,最终受益人是学校,因为要用于学校建太阳能电站。“我作为中国版权协会即(大赛)执行方的代表,向中华慈善总会提供了捐赠清单及相关收据,随后慈善总会才开了1500万元的捐赠收据。”罗凡华说。这一说法得到了中华慈善总会上述工作人员的证实。

  在未收到捐赠物的情况下即出具可用于税收抵扣的收据,中华慈善总会的这一做法显然不符合《捐赠法》的规定。一位慈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这种做法在民间公益机构中并不多见,受赠人在没有收到捐赠物的情况下就出具收据,并且未对捐赠物的价值作核实,显然是违规操作。而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因此也不能排除为了提高行政办公支出上限而虚开收据的可能。

  但有慈善业内专家认为此事尚属正常。“一方出具收据,一方出具捐赠证明,慈善机构出具发票是没有问题的。”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前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昨日对本报表示,“原则上,签了捐赠书就算是捐赠了,视为承诺,具有法律效力,在执行层面上,受捐赠方可以先给予收据和发票,但是企业应该在承诺的时间内履约,法律规定必须执行,否则违反《合同法》。”

  尚德“老子捐给儿子”?

  记者了解到,慈善总会开出发票的时间是今年4月15日。罗凡华表示:“据我从尚德电力那边获悉的消息是,3月5日,这批货物已从(该公司)仓库提出,去了哪里不知道。”

“此后,尚德电力副总裁解晓南在4月7日告诉我,确实有提货的事实存在。随后我不断催促解晓南,让他不管什么理由都要捐出来,但对方也是说保证搞定。在4月15日慈善总会出具发票后,解晓南仍没有行动。”

  据罗凡华说,解晓南不仅是尚德电力的高层之一,同时也是创意大赛实施方的负责人。

  尚德创意大赛的实施方此前都是中国版权协会下属的“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而这一届则为“北京创新中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创新中意”)来操作。记者也从尚德电力的“捐赠书”复印件中确认了这一点。

  据罗凡华透露,创新中意公司实质为尚德系的投资公司之一,于2010年12月底建立,企业法人代表为解晓南。但记者未能联系到解晓南本人。

  而罗凡华的身份也很特殊,他曾经是创新中意的副总经理。但“由于尚德一直不捐赠,我在5月30日辞职了”。

  于是,罗凡华在5月30日向慈善总会申请退还由其申请的公益抵税收据,并在7月4日得到中华慈善总会的同意批复。

  而媒体引述杨智平的话称,一些受捐学校向尚德电力反映,自己收到的捐赠物品与尚德电力宣布的不一致,“没有我们宣布的那么多”,所以尚德电力设立公司使捐赠规范化。但是,他同时承认:“我们也没有去具体调查学校说的是不是事实。”

  记者发现,尚德电力发给慈善总会的捐赠书中写道:尚德电力通过慈善总会捐赠价值1500万元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捐赠给大赛执行方(即中国版权协会教育委员会)。而版权协会则委托创新中意具体实施,专项用于该项目。

  由于创新中意是尚德电力旗下公司,罗凡华形容这是“老子捐给了儿子”。

  对于罗凡华的质疑,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昨晚的一则声明予以全盘否认,声明称:公司已完全兑现为赞助创意大赛而捐赠价值1500万元太阳能电池组建的承诺。该批太阳能电池组件已于2011年3月8日至28日移交给青少年大赛组委会委托的创新中意,并由该公司确认签收。

  罗凡华对此表示怀疑:“在3月8日到28日期间,我就是创新中意的管理层,我居然会一点都不知道你签收了?”(第一财经日报)

  TOP 7 尚德、赛维破产谣言 债务高企令两巨头内外交困

  10月18日晚11点左右,“尚德电力将会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在微博上被转发。随后尚德电力多位高层及管理层否定并澄清了该传闻。巧合的是,昨天多位光伏产业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国庆节前后,另一家光伏龙头企业赛维LDK有可能申请破产保护的说法在业内流传甚广。随后,赛维LDK总裁佟兴雪对本报表示,公司运营一切正常,“破产保护”传闻不属实。

  尽管两家大型光伏生产企业并没有实质性出现破产,但这些“破产”传闻的背后,是目前国内外光伏企业“煎熬中度日”的窘境。财报显示,赛维LDK、尚德电力等光伏龙头企业已出现债务较高等问题,而包括多晶硅、硅片及光伏组件等产业上下游也面临着库存增加、销售价格下滑、产能过剩甚至小企业倒闭等困局。

  两光伏巨头债务高企

  某多晶硅生产企业高层也向记者表示,虽然“破产保护”听上去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词汇,但是这对于上市公司或者债务人来说,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护方式。

  但显然,目前尚德电力和赛维LDK并不属于资不抵债的情况。本报记者查询了两家公司今年二季报发现,尚德电力目前拥有的资产为54.34亿美元,而其负债为37.74亿美元,其中短期借款为16.6亿美元。

  赛维LDK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末的总资产为70.56亿美元,而公司总体债务为41.27亿美元,相比其他光伏大型公司来说,债务额相对较高。此外,公司的短期债务大约为22.14亿美元,要比营收高于它的尚德电力的短债更高一些。

  而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尚德电力和赛维LDK的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数字越低说明偿债能力越弱)分别是0.72和0.51,在11家中国光伏概念股中,处于偏低位置。

  “赛维LDK因为在前几年巨额投资了多晶硅生产厂,其债务确实较高。”前述多晶硅企业高层表示。2009年时,赛维LDK曾将旗下多晶硅厂15%的股份以15亿元人民币出让给江西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而受多晶硅价格企稳及光伏行业需求回升的影响,2011年年初赛维LDK又再回购了这部分股权。

  关于债务如何解决,赛维LDK公司一位负责投资业务的高层拒绝透露进一步的消息。

  部分小企业面临停产

  业内人士认为,两家光伏巨头债务高企,与市场需求不景气、价格下跌有直接关系。

  “拿光伏电池组件的源头——多晶硅来说吧,现在价格跌得令人不敢相信。”前述多晶硅企业高层透露,目前现货多晶硅价格已经接近40美元/公斤,要远低于今年高点70美元/公斤,而长期订单的多晶硅价格也在50美元/公斤左右。

  他表示,现在多晶硅企业面临着几个难题:首先,现货多晶硅价较低,但市场没有交易量。因为现货放出来的数量很少,大型光伏组件厂如尚德电力、晶科能源等未必会采购。没有人买现货,价格就会继续走低。

  其次,现货一跌,与多晶硅大厂签署长期订单的下游组件企业反而会向供应商要求降价。目前国内一线多晶硅企业在今年6月已经下调了一次价格,估计近期可能还会继续下调。

  第三,目前多晶硅大厂也不敢大幅停产。一旦停产,就会因为“多晶硅产量少成本高”而亏损。前述高层也指出,当然像目前国内如保利协鑫、大全等公司有长期订单握在手里,只要下游组件企业不毁约,一般大型多晶硅企业是不会停产的。如保利协鑫公司甚至会增产,其从上半年的每月产出2000吨,到了下半年的每月产出3000吨。但部分小型多晶硅厂将因为国内产能整体增加、多晶硅价格下跌的双重影响,而出现停产或者亏本的局面。

  对于下游组件企业来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虽然出货量可能会上升,但是价格跌得会很多。多位国内组件贸易商告诉本报,现在有些光伏组件企业报出了0.6美元/瓦的超低市场价,基本上是没有利润可言的。

  目前,欧洲地区的主流价格还是在0.7~0.8美元/瓦,但是,未来组件价格可能还会继续走低。

  某位光伏企业贸易商张先生向本报表示,现在手里只要握有欧洲电站订单的投资商,深知市场有足够量的组件产品,所以他们也会让组建企业“厮杀”比价,看谁报的低。

  “当然,由于明年很多欧洲国家可能会继续大幅下调光伏电价补贴,所以尽管今年6月份到9月份市场需求看似并不算特别好,但11月和12月,反而会出现一个欧洲光伏电站安装小高潮。”张先生也强调,现在组件行业遇到了与多晶硅行业一样的问题,那便是组件小企业很可能无法支撑下去,“因为不少投资者和贸易商,都能拿到质量好且便宜的光伏大厂组件货源,不需要去找小企业拿货。”

  光伏股价一片惨淡

  资本市场的光伏股价也处在一片惨淡之中。

  截至昨日记者发稿时,尚德电力的股价为2.21美元,相比2007年年末的85美元左右已大幅下跌了90%以上,比今年2、3月期间的9美元也有大幅下滑。而另一些大牌公司英利绿色能源、晶澳太阳能及韩华新能源等的股价目前也都低于4美元。

  当然,光伏企业股价下跌,不仅是因为整个光伏需求主战场-欧洲经济现状的不稳定和不明朗所致,也与纽约股市整体低迷有关。

  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光伏公司的管理层目前也在犹豫,是否应该离开现有公司。因为他们早期拿到的期权价要比现在的股价要高的多,虽然行权期已到,但现在因为又无法套现而无法换取现金。

  一位光伏行业人士表示,有些光伏上市公司也可能计划从二级市场上回购股份,一方面可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另外也是为重新设计管理层股权激励做准备。(第一财经日报)

  TOP 8 美国发起光伏“双反” 75家中国企业“蒙难”

  如果一家公司在中国有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并向美国出口,那可能会有点麻烦。

  上周,Solarworld等美国7家光伏生产商联名上书,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美国商务部制裁中国光伏企业的“倾销”行为。

  记者获得的一份公开文件显示,被诉中国公司总计75家,包括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晶科能源等企业。律师估计,反倾销调查若真正展开且实行初裁税率,大约半年时间。

  75家公司被提及

  文件显示,包括尚德gesep.com、英利、晶科能源、常州天合光能、韩华、晶澳及LDK等纽约上市的中国企业,悉数为反gesep倾销目标;尚品、天威、东营光伏等小公司同样被点了名。

  此外,以主业出名的公司如万向太阳能、正泰太阳能及杉杉公司等也被提及。文件不仅公布了企业名称,电话号码、住址及网址、邮箱等也都被公布。

  美国律师事务所DORSEY&WHITNEY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中国光伏行业近几年快速崛起,因此此次波及面较广。但因各家在美销量不同,影响较大的,可能是对美出口额较高的企业。

  美国企业在文件中指出,在考虑本土企业是否受进口产品冲击时,应重点考虑进口商品的总体数量。

  文件表示,在“数以百亿元”的(中国)政府财政政策刺激下,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非常快。2008年到2011年,大部分中国光伏企业都出口产品,同时它们在美销量也在增加,2010年同比曾上升157%。而今年前7个月,中国出口美国市场的光伏组件量,相当于2010年全年出口量,2011年前8个月,出口超过4460万片组件。

  美国竞争对手忧虑中国产品价格。文件中,它们要求政府考虑一下,中国产品价格对美国本土类似产品的影响。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表示,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尽管美国进口需求很强劲,但中国企业在美销售的光伏产品价格,一年内下降了40%。它强调,这抑制了美国公司的销量,损害了当地光伏行业的利益。

  中国企业不买账

  中国公司不认同美国企业的指责。

  某组件生产企业高层对记者表示,全球光伏组件产品定价差异并不很大,在美销售的光伏组件价格,都按照市场行情来定。比如,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中国公司,实际定价不会比美国企业低,因为质量和售后服务都不错。

  其次,全球光伏价格下滑有目共睹。“今年7月之后,光伏组件价格就开始跳水,今年第三季度,又轮到了光伏上游产品硅片和多晶硅价格的狂跌。”他说,全球光伏价格下滑,并不意味着是中国企业自愿调价,而是光伏主流市场需求放缓,尤其是欧洲电站建设进程下滑、欧洲银行融资困难所致。

  比如,尚德电力等企业,50%的产品销往欧洲,仅15%~20%卖给美国。而美国定价也会参考欧洲市场价格。

  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还称,当美国政府在计算美国本土产量的时候,不要把中国的几家在美生产企业算作是美国本土的光伏产量。

  文件中举例,尚德电力和万向集团两家中国公司,分别在美国设立了相应的工厂。其中尚德电力旗下企业——尚德Arizona公司,是一家从事组件装配的企业。

  “这家子公司中,90%的工人主要负责把来自中国的光伏电池产品装配为可以对外出售的光伏组件,然后在美国本土销售。尚德电力在美国建厂,可以使得尚德电力巩固在美的市场地位,并确保其实现低价销售(的目的)。”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表示。

  这种说法被中国企业认为是“无理取闹”。因为,中国公司在美设厂的目的,主要希望能提高客户服务,如缩短销售及配送光伏组件的时间,让对方能更快建设太阳能电站。而且,工厂设立有利于拉动美国就业。

  环保行业滑坡或引发“双反”

  美国公司一起指责中国公司倾销,或与目前市场行业滑坡有关。上述文件中,美方表示,估计美国大约会有1600名光伏行业工人为此失业。

  它还渲染说,一家名为“Evergreen”的光伏产品制造商将于下月1日拍卖资产。该企业投资4.25亿美元,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提到,今年早些时候它就决定关闭在美生产设施,将产能转移至中国。

  这本是普通的产业转移。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便宜,且中美物流条件成熟,美国太阳能制造业固守本土,已经有些难以为继。

  记者查阅到,全美从事太阳能产业的企业一度超过5000家,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其中2.5万为生产线员工。过去3年,美国太阳能业增长迅猛,但压力沉重,企业关门倒闭不稀奇。

  而一些竞争力薄弱的中国企业也面临同样危机。记者获悉,部分硅片生产商已停产歇业,低价清理库存。尚德电力等组件企业也在减少产能。

  一位浙江当地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说,通过市场调节光伏总体产能,可以促使企业练基本功。

  因此,一味指责中国公司倾销极为片面。几年来,中国光伏企业为美国光伏业贡献良多。中国从美进口光伏设备,帮助美企代工。公开报道显示,2010年美国进口中国产品14亿美元,但美国出口的25亿美元多晶硅、14亿美元设备中,主要销往中国和德国,对中国当年净出口额在2.5亿美元以上。

  因此,多位人士建议,在中国应诉过程中,应提醒美国政府计算这些数字。

  不过,据了解,美国商务部将在20天左右决定是否启动调查,做出初步决定。如确定反倾销税税率需要4~6个月,整个调查的完成需要约一年的时间。

  两天前,无锡尚德已对Solarworld的指控做出反驳,强调这是贸易保护主义,将会重创全球经济。

  TOP 9 英利苗连生与天威丁强的光伏控股权将“开”战

  英利苗连生一位霸气十足的光伏业大鳄,他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雷厉风行、行事果断的处事原则,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苗连生将英利公司由最初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公司转型为国内光伏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集团。而丁强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如同他的为人一样低调而又谦逊,但他凭着独到、敏锐的眼光和企业家的睿智,力排众议于2002年增资英利新能源公司,共同组建了天威英利新能源开发太阳能光伏项目,使得天威保变公司完成了向新能源领域的跃进,发展成"双支柱、双主业"的企业集团,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代表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国家队"。

  这两位性格如此迥异的企业领导者因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走到一起,却又因行事风格的差异和集团间控股权的纷争而战事不断,下面咱们就来探究一下天威英利集团内部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纷争。

  天威控股英利初战告捷

  1996年,苗连生看准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太阳能光伏项目。中国光伏电池项目有专项拨款,但只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发放,作为民营企业英利当时根本没有获得贷款的机会。无奈之下,他将公司重组,1998年成立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向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下的一个投资公司出让60%股份。"当时与英利约好,是国有控股民营机制,我们不干涉企业经营。"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马学禄说。

  1999年,英利新能源中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四川阿坝太阳能送电到乡的承建权,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期工程生产线也通过初步设计,投资约1.5亿。仅靠高新区支持难以为继,苗连生去银行"化缘",国家开发银行嫌项目太小,转给了建行。苗给建行做了大量光伏发电扫盲工作,项目仍然被毙掉了,对方理由很简单:"这个东西挺好,但你现在一年能搞两三个亿的销售吗?不能吧。"

  就在英利备感空气稀薄时,保定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天威集团出现了。它当时已成长为国内变压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世界上拥有变压器核心技术最齐全、掌握世界最尖端变压器技术的企业,并连续多年蝉联单厂产量世界第一。2001年,天威集团旗下的天威保变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资金充沛,投向并不明确,这时集团董事长丁强发现了困窘中的英利。与英利最初的合资,天威集团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是丁强凭着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准确把握和企业家的胆识,力排众议决定给当时还是民营企业的英利新能源增资共同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

  2002年2月,天威保变、英利集团、北京中新立业科技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三方对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资扩股,股权比例为49%、45%、6%,高新区原来的股权变为债权。

  按照天威保变与英利集团的"君子协定",保变不干涉经营,以类似财务投资人身份参与。保变助阵使得天威英利一期工程顺利完工,产能虽然只是当时的同业竞争对手尚德电力的1/5,但是苗连生注重打造英利的完整产业链,天威英利是中国光伏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从制造多晶硅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到光伏系统集成、安装服务的整个光伏产业链。不但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三四家巨头有这样的实力。

  2004年10月份,天威英利准备启动二期工程,计划投资4亿。这时苗连生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所有的后期战略部署规划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保障,二期的工程进度,三期的项目启动,都是一步赶着一步。天威英利希望获得天威保变的融资担保支持,保变的条件十分明确,必须获得绝对控股权,为了二期工程,英利忍痛向天威保变出售其所持2%股权,天威保变持股增至51%.尽管双方仍约定保变不参与管理,但苗连生由此丧失了对天威保变在法律意义上的绝对控制权。

  2005年8月,英利集团收购中新立业持有的6%股权,股权转让完成后,天威保变持天威英利51%的股权,英利集团持有49%。

  出让控股权,使英利在天威保变的支持下抓住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但当苗连生试图为英利规划更大的蓝图时,天威保变手中的控股权却成了障碍。

  英利单方增资夺回控股权

  筹划三期500兆瓦工程时,对于资金的困境,使得苗连生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苗连生希望天威英利能尽快在海外上市。通过天威保变整体海外上市难以实现,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小红筹,绕道开曼来注册海外离岸公司。一位接近天威英利集团的业内人士曾想媒体透露说:"如果是英利集团控股就相对简单,苗连生到香港去做几个文件,律师那儿签几个字就可以,但关键是天威保变不想放弃控股权,说""我们来跑这事吧"",结果整整跑了6个月,也没成功。"

  这6个月正是国内光伏企业在海外"扎堆上市"的日子,苏州CSI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和江苏林洋新能源等都先后成功上市,使他们在采购原料和扩张生产能力方面实现跨越。

  2006年年中,摆在双方眼前的路已非常清晰,要么大家固守二期,一起慢慢死掉,要么利益暂时分开,天威保变出让控股权。

  2006年8月8日,国家六部委颁布"10号文",新规意味着企业赴海外上市进一步受阻。"10号文"将于9月8日生效,如果不赶在9月8日之前将公司重组出去,天威英利的海外上市将更加艰难。就在"10号文"颁布后第二天,英利集团单方增资2500万元,持股天威英利由49%增长至51%。为了获得当年以156万元卖出的2%股权,苗连生支付了2500万元,比当年价格高出了16倍。

  关键时刻,是苗连生说服了天威集团还是天威认识到已没有更好选择,外界不得而知。根据天威保变公告的《境外上市细化方案》,总体思路是苗连生以天威英利51%的股东权益到境外上市,然后,天威保变以天威英利49%的股权换取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最终天威英利成为外商独资光伏企业,而天威保变成为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股东。

  增资当天,苗连生就在开曼群岛成立了未来的海外上市主体--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绿色能源")。英利绿色能源经过两轮私募后,终于坎坷上市。尽管其综合实力仅逊于尚德,但迟到者身份,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对其的估值。上市后,通过英利绿色能源,苗连生重新拿回了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目前英利绿色能源对天威英利控股74.01%,天威保变在天威英利中的股份则稀释到25.99%.

  上市过程中,天威英利和尚德同样搭建了复杂的海外股权结构,但是尚德的国有股东选择了退出,而天威英利将可能面临相反的结局。在分拆天威英利海外上市过程中,为获得来自国资委、证监会的支持,保定政府方面曾向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承诺上市后会恢复天威集团(其持有天威保变51.1%的股份)在天威英利中国有大股东的地位。

  意外之"手"使控股大战愈演愈烈

  恢复国有大股东地位的承诺如同一张没有准确时间的车票,意外的是一只手突然伸过来,加速了这个日期的确定,这只手来自中国兵器装备集团。2007年9月25日,天威集团100%的股权全部划拨给了兵装集团。兵装希望借天威这个跳板进军新能源领域,而天威英利是天威集团新能源产业的重中之重。

  2006年,兵装集团主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名列第9位。保定"中国电谷"的核心是光电产业链与风电产业链建设,这与兵装集团进军新能源方向相同,而电谷规划中最耀眼的就是天威集团。

  看起来这更像是一次"父母包办"的婚姻,兵装集团的董事长尹家绪持掌河北长安汽车时,在保定市政府及河北省政府方面拥有丰厚的人脉,他首先与省发改委接触,之后势如破竹,天威集团在整个过程中话语权有限。当然,兵装的承诺也让保定方面颇为动心,到"十二五"末,兵装将向天威集团投入不少于300亿元资金。

  尹家绪毫不讳言地说:"兵装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天威英利我是大股东,我可以把所有相关光伏的项目与它合作做,但如果我不是大股东,央企有央企的打法,我就把(新能源)产业链拉开来搞,(兵装)会支持天威集团在其他地方将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多晶硅一起发展,我们从来不受人摆布!"

  在兵装的强大后盾支持下,2005年天威保变收购了四川新光硅业35.66%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新光不仅使天威英利拥有了稳定的硅源,而且迫使包括尚德在内的其他竞争对手不得不远赴海外寻找高价硅。而兵装的另一计划是依托硅原料产地,通过天威集团在成都投资建设一个产能为500兆瓦的光伏电池生产厂,尹家绪曾向媒体透露说:"如果能"收复"天威英利,后者会得到参与成都新厂的机会,反之,到时候原料全部在我这里,他就不难受吗?"

  去年年底,天威集团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公司CBD能源签署备忘录,双方拟在澳大利亚建设太阳能电池工厂,天威集团将控股51%。这无疑是天威与英利争夺天威英利的控股权存在不可避免的联系。在当前英利拥有天威英利控股权的情况下,天威集团在海外新建与天威英利具有相同主营业务的光伏电池模块生产企业,实际上是在向英利集团暗示,如果其不交出天威英利的控制权,那么天威集团就会在国内投资建设类似的企业,与天威英利直接竞争。

  兵装集团的意外"援手"、上游硅原料的尴尬处境、天威集团海外建厂的威胁这一系列的施压手段,每一项都足以让苗连生寝食难安,不知道他这个极度自信而又善于评估风险的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未来英利集团与天威集团会有一场非常艰难的主权之战,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solarF阳光网)

  TOP 10 光伏企业大洗牌 巨人谁先走倒下?

  曾经“大干快上”的光伏产业,一直产能过剩,一直产业链短缺,一直全面对外,一直发展畸形。这些他们都清楚,但眼前利润令人无暇他顾。直到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上头顶,有人才后知后觉:中国的光伏产业真的要洗牌了。谁将灰飞烟灭?谁能逃过一劫?

  夜幕降临时,太阳能路灯将会亮起,而湖北光伏企业的前路依然迷离

  西行之路多艰

  2010年的这个时候,也是立冬刚过,不过对于国内光伏产业大佬“无锡尚德”来说还不像今天这么寒凉蚀骨。

  当此之时,它在外海的同胞兼对手“天威英利”刚刚签了一个所谓的“大单子”,在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太阳能模组部分的招标中,悍然挤掉13家光伏企业,最终和其他两家光伏企业同时得标。英利报出的竞标价是每瓦1.6美元,与同期太阳能模组出口欧盟的2.6美元的报价相比,足足自降了四成身价。

  尚德根本没有去凑热闹,业界已经炸开锅了:“英利的底线为什么总是那么低呢?”尚德老板施正荣对人称“价格屠夫”的英利老板苗连生极为不屑:“本事就是降价。”而英利有英利的说辞:我们要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电力。

  2011年11月23日,当湖北日新科技董事长徐进明对记者讲起这段公案时,他的看法是“尚德错过了机会。”而此刻尚、英二家高下已见:好年景里最最风光的尚德,现在每分每秒都在刀山火海里受难。10月,美国七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提起申请,要求当局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11月初,七家原告再次提请扩大调查范围,所有来源于中国的太阳能晶硅电池、组件和面板产品的制造企业被齐齐推向美国的贸易铡刀之下。

  此案一出,业界开始风声鹤唳,恐一旦美国“双反”得逞,我国光伏产品80%以上的出口市场欧盟会跟风双反。那时对中国大多数光伏企业来说,灾难程度势必如同灭顶。

  如果“双反”得以执行,长期以美国市场为主而国内布局薄弱的尚德将结结实实地中招。而在徐进明看来,英利因为更早一步转舵海内,福祸相抵,基本可以全身而退。不过,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在这一轮“双反”之前,因为光伏电池组件价格急剧下降,全球光伏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因素,像尚德这样倾向于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也已经普遍“夜半临深池”。

  湖北日新科技董事长徐进明对此轮光伏产业洗牌的预测是:“大企业死那么两个,中小企业死一片。”

  跟英利和尚德的情节差不多:武汉“日新科技”做国内项目忙得不亦乐乎,以出口为主的武汉“珈伟太阳能”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

  两年前,武汉珈伟太阳能开发部经理王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GDP确实不少,但人均GDP还是很低的,短期内政府也不可能内投入过多资金来扶持光伏市场。”

  今年年初,美国第三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长青太阳能公司(EvergreenSolar)裁员800人,千里迢迢将工厂搬到其位于武汉的合资企业“珈伟太阳能有限公司”,指望借宝地避一避风头。当时总裁MichaelEl-Hillow直言:“之所以关闭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德文斯工厂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价格暴跌。这三年来,价格已经降了三分之二,仅去年第四季度就下降了10%。从制造商角度来看,在美国维持生产是不利的。而中国制造商有中国政府和国有银行的帮助,而且制造成本低廉。”

  如意算盘打得虽响,短短半年后,长青太阳能仍然没有摆脱破产宿命,给武汉珈伟剩下了2000万人民币的库存无处销售。

  当珈伟正为过剩的产能心急火燎之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又传来“双反”噩讯:包括长青太阳能在内的三家美国光伏公司的接连破产令美国业内将矛头直指中国,“中国制造商有政府银行帮助”“制造成本低廉”这些竞争力,被美国同行和政府捏在手里当做诉讼的根由,意欲对中国光伏企业增加100%的关税。在他们看来,中国光伏企业被本国的优惠政策所庇护,依靠低息贷款和廉价劳动力,大规模发展光伏市场,降低了光伏组件价格,严重冲击了欧美光伏制造商的利益。

  在许多人看来,国内政策的利好看似遥遥无期,而海外现成的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召唤。或许是基于这种现实,中国光伏市场一直维持着高达50%的全球产量、低至2.2%的全球装机量与占总产量95%的出口比例。中国高产,欧美急需,这种看似繁荣的市场却暗藏祸端。业内早有断言,国际市场万一生变,国内光伏企业将呈现多米诺效应。

  武汉市商务局总经济师兰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到,光伏的国外市场,大体上来看也是我们自己人和自己人的竞争。如今,同胞之间的厮杀胜负未分,联手应敌的急势已在眼前。中国光伏的西方“乐土”正在改变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