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愿你鲜衣怒马少年:好孩子的成功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6:03:08

 说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乏善可陈、深奥难懂,或是中学及高中时期所学到的浅薄知识?其实,阻挡在父母与子女间哲学式对话的最主要因素,是父母亲对于哲学有着茫然的恐惧感。

 

  对于父母而言,哲学是为了成绩不得不死背,因此很让人头痛的一门学问。

 

  谈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部分,勉强还算好一点,不过当谈到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下学(Aconcrete Science)、实体论(Ontology)、辩证法(Dialectic)等专业用语时,头就开始莫名的疼痛。因此,当孩子们提问哲学方面或是超然的问题时,做父母的当然会想要回避。

 

  为了培养孩子们拥有哲学式的思考力,父母亲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对于哲学的恐惧。

 

  哲学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属物,例如,我们可以针对人生思考,解释人生不见得一定要引用著名哲学家的名言,你所想到的“人生”就是答案,而那就是哲学。

 

  哲学并不是只存在于教科书与专业书籍上,如果到现在还认为哲学是马克思的唯物论(Materialism)、黑格尔的辩证法(Dialectic)、笛卡儿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以及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Il Principe),应该大胆的把那种想法去除。

 

  哲学并不只是在哲学家们的主张或书中所写,其实哲学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在你的想法、孩子的想法、父母的想法、朋友的想法当中。

 

  哲学式的思考是从对谈中开始

 

  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每天都会到广场去与年轻人对话。所谓的对话不是一般的家常闲谈,而是不断由提问与回答延伸,首先由苏格拉底先提问问题,年轻人回答,对于年轻人的答案,苏格拉底会再提出另一个问题。

 

  如此提问与答案不断的延伸,最后年轻人会领悟到自己在无知的状态当中,而那句著名的“知汝自己(Know thyself)”也是从此开始。

 

  这个故事便是告诉我们,在哲学里,对谈的重要性。

 

  对谈是什么呢?就是聆听对方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断的重复,并引发另一种新的想法。

 

  我们想象以某个主题与孩子对谈,针对那个主题,父母亲有父母亲的想法,孩子则有孩子们的想法,但是大家把脑海中的想法透过对谈,开始成为具体化,从这一点,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再一次认知事物,同时培养思考能力。

 

  对谈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培养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通常对谈的过程中,有时不但会说出一些与想法不同的话,也可能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在一边在说话的过程中,会一边整理自己的想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想法是一种尚未具体化的无形物,尚未整理过的想法,是透过称为“话”的媒介物,表达成为所谓的意见。

 

  换句话说,透过对话,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后,制造成一个意见,再把父母不同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合而为一,制造出一个新的意见,这样一连串的作用,不但增进了孩子的思考力,也协助形成价值观。

 

  诱导孩子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

 

  当时我回答南希:“针对这个问题我会想想看,妳也想想看好吗?”其实是为了从突如其来的问题当中脱身,而说出口的。不过,没想到这句话带来了很好的效果,这反而成为孩子自己寻求答案的开始。

 

  孩子所选择的答案,不见得一定得是好的答案,有些孩子可能会想到很荒唐的答案,也有些孩子们的答案是创新的,无论如何,重要的是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以及价值观。

 

  为了培养孩子哲学式的思考,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一个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与没有的孩子其差别,通常在与父母的对谈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呈现。

 

  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对父母亲的意见是绝对完全的接受,相反的,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会把父母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调和,然后制造出另一种新意见。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已经有两个阶段以上的差距。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其实方法并不困难,只要给孩子可以充分考虑的时间,以及透过对谈,协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想法就足够。

 

  如果前述的条件已形成,最后只要再说这句话就完成了。

 

  “这个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你认为对的,就是正确答案。”

 

  有时,也会因为孩子的提问而吓一跳。

 

  “人死了之后会怎样呢?”

 

  “人为什么要活呢?”

 

  没想到年龄尚小的孩子会说出这种话,或问出这种问题,也许大人会忽视,其实孩子们也会担心人生的喜怒哀乐,以及生老病死。心里会想着自己是怎么生下来的、为什么朋友有奶奶自己却没有、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与悲伤等,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式忧虑。

 

  如果将孩子这种忧虑不当回事或漠不关心时,孩子的思考就会停止,也就是说失去了可以让孩子拥有哲学式价值观的最佳机会。

 

  其实,让孩子拥有哲学式价值观,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只要不逃避孩子的问题,透过对谈与讨论,协助让孩子自己寻求答案就可以了。

 

  透过这种一连串的作用,不但可以让孩子的哲学式思考力扩张,同时也让孩子的自我观更加确定。

 

 

 

 

三、    感知幸福的能力

 

      追求幸福的人才会幸福

 

      人生的目标是幸福,不论是努力用功在学业方面拥有好成绩,或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家,掌握财富与名誉。在人生当中为完成某件事而努力,其实就是因为有着所得到的成果会让自己幸福的信念所致。

 

    换言之,我们人生的根源,就是朝着幸福迈进。

 

    不过,老实说,向往未来,尽一切努力于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并不能完全归类于得到人生永远的幸福。达到目标后所获得的幸福,只不过是瞬间的满足,之后又会有另一种渴求,而我们的人生将因此再次往前迈进。

 

    我经常看到上了年纪、有声望的学者或企业家、社会事业者等,回头望向自己走来的人生时,有被空虚感包围的情形,就算他们是被大部分的人肯定其人生是如何的成功、是多么的有价值。

 

    假设你现在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费尽心思注入你的一切,孩子可以随着父母的牵引度过成长期,直到站在成功的康庄大道上。不过,身为主角的孩子自己觉得不幸福时,又能如何呢?

 

    就算赚很多钱,而且拥有众人羡慕的职位,不过,他却说"我不幸福"时,那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通常大部分人认为,幸福是达到某个目标后所获得的属于未来的结果。不过,在我们人生当中,可以让我们的心幸福的条件,并非存在于未来的任何地方。

 

         幸福是在每一瞬间要自己去寻求,透过许多的经验与练习(可以让自己变幸福的方法)所获得。

 

    唯有小时候感觉到幸福的孩子,长大之后才会寻求幸福,就算找不到幸福,也会制造幸福。自己知道如何才能幸福的孩子,会寻求幸福,并将自己的人生带往幸福之路,并在其过程中,充分享受很容易漏失的那些微小的喜悦。

 

    换句话说,他们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快乐且幸福。

 

    身为妈妈的妳,现在幸福吗?

 

    妳希望孩子幸福吗?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不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寻找幸福的孩子吗?那么在讨论孩子的幸福之前,做妈妈的有必要先问问自己是否幸福。

 

    因为,在妈妈没有幸福的前提之下,孩子是绝对不可能幸福的!

 

    当孩子生下来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妈妈,对于年幼的孩子,妈妈就是他的世界,同时也是自己的镜子。孩子看到妈妈幸福的表情,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并透过这样的感觉,让他了解到"我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好地方"。

 

    我这一辈子感到最辛苦的时候,是艾丽斯、彼得还有南希都非常小的时候。在尚未适应婚姻生活之前,先要做三个孩子的妈的事实,让我感到吃力,在没有任何人协助之下必须解决经济困境,也是个大问题,再加上一开始适应期间所面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纷争,让我的健康也亮起红灯。

 

    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依然努力的找寻属于我自己的幸福,我把没有享受到青春,一夕之间突然成为三个孩子的妈的现实,想成"我一次得到这么漂亮的三个孩子"来安慰自己。

 

    在没有钱而感到辛苦的时候,我将想法专注于"怎样才可以做出便宜又美味的食物"方面,并从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以"说出来的话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想法,就算再怎么累、再怎么辛苦,我也从不说"我好苦"这句话,每天早上照着镜子练习笑脸,甚至刻意去找一些可以让心沉淀平静的书籍阅读。

 

    而且,我偶尔还会自我补偿,自我鼓励、称赞自己,并对自己说:"我做得很好,不论是母亲、太太,或社会的一分子,我都全力以赴。"

 

    当我去买菜或购物时,我会选一个平常想要的小东西,送给自己当礼物,犒赏自己。

 

    我并不把牺牲比喻成牺牲,而是当成为了升华成喜悦的努力的其中一环。

 

    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真正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为了想要变幸福的那些努力,让我开始认知我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

 

    也因如此,我的孩子们幼年时期所看到的我,在他们的记忆里,永远都是带着慈祥且幸福的微笑,这让他们很讶异的说:"妈,那时应该是非常辛苦的时候,您怎么还能有那么充满活力的微笑呢?"

 

    最重要的是,唯有在幸福的妈妈身边,孩子才能度过幸福的幼年时期。此外,孩子们透过就算碰到辛苦的时刻也不屈服,并从中寻求幸福的妈妈态度中,学习到幸福是要自己寻求、自己创造的事实。

 

    经验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幸福也有循环的法则。幸福的经验会创造另一个幸福,而小小的幸福经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经验,如果大人抛掉自己的那把尺,配合孩子的水平时,你会发现,其实幸福并不在遥远的地方。

 

    回想我们小的时候,踏青的路上看到的那些小昆虫和不知名的花朵、家里的前庭看到的蚂蚁窝、牵着妈妈的手第一次去过的市场、第一次骑脚踏车时的那种心跳的感觉……这些都是让我们怦然心动的幸福。

 

    不过现在很多妈妈因为有着要保护孩子的想法,或认为读书是第一优先的观念,导致让孩子与世界断绝。因为外面危险,所以不会让孩子出去帮忙买东西,冬天怕孩子感冒,夏天怕孩子中暑,因此根本不准孩子出门,永远都是待在家里。

 

    现在的妈妈们,在想到让孩子面对世界、送给孩子幸福经验为礼物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孩子到补习班,或在家里多学一个字。

 

    但是,这样的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孩子却失去了与世界交流幸福的机会,最后变得根本不知道什么会让自己幸福。

 

    小时候,我看着孩子们拿到新衣服之后开心的表情,对孩子们提议道:

 

    "你们要不要亲自做衣服来穿?如果这样,就可以如你们所愿的尽情穿新衣服了!"

 

    三个孩子都很开心的说要学习做衣服。那一年放假时,我让孩子们跟着大人一起学习裁缝技术。在学院学习近两个月的孩子们,可以亲手做一些简单的衣服或小饰品等,每当有空时,他们会搜集一些布料,然后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的幸福。

 

    某个有孩子的明星在专访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因为孩子很乖巧,而且也很听妈妈的话,努力用功,因此我觉得没有问题,非常放心。结果有一天,我和孩子在公园玩球,孩子对我说:"爸爸,没想到原来足球这么好玩!"当时我的感觉好像后脑勺被人用铁锤狠狠的敲了一下。"

 

    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对世界没有偏见,而且想要认识世界的好奇心非常旺盛。他们可以透过很多的经验找寻无数的幸福,并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未来。

 

    为了要让孩子经验这种过程,就要让孩子与周边的世界交流。

 

    要提供孩子们可以和世界见面的场合,哪怕只是牵着孩子的手到外面去走走,孩子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有梦想的孩子会幸福

 

    梦想虽然不是当下现实,甚至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很薄弱,但有梦想的那段时间,是幸福的。换言之,有所愿望、有所想要、对于未来有所希望之时,就会感到幸福。

 

 

 

 

此外,心中有梦想之时,就算面临障碍,也不会有挫折感,而且会有克服的勇气,梦想并不只停止于幸福而已,同时也可以尝到战胜困境后的成就感。

 

    梦想期间所感受到的那小小的幸福,唯有能感受到的人,才能获得开启更大幸福的钥匙。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经常跟他们讲有关梦想的事情,不见得一定要讲未来很了不起的事,可以讲即将来临的放假日想要做的事、旅游计划、周末旅游行程、就学问题等,可以常常问孩子有关不久的将来的事,并与孩子们一起展开幸福的梦想翅膀。

 

    梦想愈是接近、愈具体,孩子们感到幸福的程度愈大。有梦想的期间孩子们会感到幸福,而那样的幸福感会带给日常生活一股活力,并成为克服障碍的力量。

 

    梦想着周末家族外出或放假期间的旅游,孩子们会忍受疲累的学校生活。此外,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具体的梦想之后,再也不会认为现在的努力是一种痛苦,而认为是为了更大的幸福所需要的一点辛苦而已。

 

    老么南希把比她先进入大学法律系就读的姊姊为榜样,具体的规画自己也要成为辩护律师,并在十六岁高中毕业之后,以最幼小的年龄进入耶鲁大学的那番实力,主要就是来自于脑海里有着具体的梦想。

 

    在告诉孩子"你一定要这样做"、"为了未来你现在要忍耐"等话之前,首先可以先问孩子:"你想做什么?那样做之后,你觉得你会怎么样?"

 

    我们要牢牢记住,有梦想的期间,孩子们会感到幸福,那种幸福感会成为往未来前进的爆发力。

 

    孩子找寻属于自己世界的第一步

 

    由于每天使用已经沾有污垢的物品、用了五年导致变得像破布一样的背包、从开始旅游那一天起,每次出去都会穿,已经褪色到处有缝补痕迹的蓝色裤子、在非洲买的珐琅杯、棉制的多用途包袱、兼计算功能的闹钟、前后都已撕破的世界地图和日记本……这些跟家人一样有着深深感情的宝物,在新环境和陌生中守候着我,让我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是旅游专家韩飞儿所著作的《用走路绕地球三圈半》当中的一段话,当我看到这段内容时,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也许在其它人眼里,那些是很不起眼的东西,不过,她却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的人。

 

    "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不是某一瞬间突然形成的,当长久的真诚和回忆以及爱融合在一起时,才会形成自己的世界,不但在某一剎那成为守候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会成为让自己幸福的原动力。

 

    自己的世界是在很多经验中,由一些适合自己的特别美好的回忆所形成的。那些美好的回忆不断重复,成为兴趣和生活,而那些种种最后构造出自己的世界。

 

    此外,那样所形成的自己的世界,对于孩子而言,在人生的旅程上,成为温暖冰冷内心的一个暖炉。

 

    艾丽斯、彼得以及南希,都拥有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世界,艾丽斯在忙得不可开交的生活当中,如果有想要去的旅游地,无论如何一定会拨空去。

 

    南希虽然非常喜欢阅读,甚至到了新刊图书目录不离手的程度,不过她依然抽空担任耶鲁大学入学咨询员角色,对自己之前很关心的教育领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料理有浓厚兴趣的彼得,从小去烹饪补习班学过之后,经常自己抽空练习,如今他烹饪的实力可以媲美大厨师的程度。

 

    看到自己的儿子津津有味的吃着自己所做出来的食物时,最能感到幸福的彼得,也非常支持儿子艾薛在美术方面的兴趣。

 

    由此可见,人要有自己的世界,人生才会感到丰硕。

 

    不要受到孩子的兴趣与才能影响(如果兴趣与才能可以相符,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试着观察什么样的事,才能让孩子最自在幸福,唯有找到那样的机会,并提供予孩子,才是让孩子可以拥有自己世界的第一步。

 

    幸福的钥匙——自我肯定心

 

    有的人不论做什么事,脸上永远都是面带微笑,相反的,也有人不论做什么事,好像事情不顺遂似的,脸上永远都是忧心忡忡的表情。

 

    相信紫微斗数或命运的东方人,常把人生中偶然降临的幸运或灾难当作天意,认为那些事以人类的力量是无法左右的。

 

   不过,我认为在我们一生当中所面临的好运以及幸运,全都是靠本身的力量。如果深信自己是幸运的人时,好运就会真正来临。自己对本身的自信感,可以让每件事都能积极的进行,那样的成果终究会带来一个称为"幸运"的甜美果实。

 

    这类型的人,通常也不会把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不幸,看得非常严重。他们把它当做人生过程中,偶尔碰到的小小障碍,并可以若无其事的重新站起,当自认为这不是不幸之时,当然这更不可能是灾难或挫折。

 

    相信自己是运气很好的人,那股力量是来自于对自己的肯定之心。

 

    换言之,只要拥有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无论任何事,只要自己想做,就一定能做到的信心时,就等于拥有了开启幸运的钥匙。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在让孩子有自我肯定之心那一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

 

    孩子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会悄悄靠近,然后问他:"你今天真漂亮,你认为自己哪个地方最漂亮呢?"

 

    晚餐后与孩子聊天之时,我们也会玩找出对方优点的游戏;写生日卡片时,不是只简单的写一句生日快乐,而是具体的详细写出"我最喜欢你的哪一点"。

 

    对于写作能力不太好的彼得,我刻意对他说:"你偶尔会有一些很棒的表现,这真让我惊讶!"对于我的这种赞美感到开心的彼得,一开始只是写一些简单的文章,后来甚至开始写短篇小说,这就是让孩子有自我肯定之心的结果。

 

   我对孩子们最经常说的话是"做得好"、"你真棒"、"我以你为荣"等一些肯定之语。那些肯定的话语成为能量,留在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幸运、幸福的人。

 

    如果对自己有着确信与自我肯定之心,就算面临不好的事,也会把它扭转为好的事,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好运绝不是侥幸,而是自己对自己的信任与自我肯定的产物。

 

    自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变得幸福,是理所当然的事,相反的,对于自己有不满的人,是很难变得幸福的,因此,一定要教导孩子,幸福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经济方面的能力———开启美好未来的钥匙

 

    每当经过玩具店前面时,硬是要求一定要买东西的孩子、看到他人的东西,自己也想要的孩子、对新买不到一周的玩具感到厌烦,要求再买其它东西的孩子、拿到零用金不到几天就花光的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所经历的大小问题中,很多都和消费有直接关连。

 

    说父母亲几乎每天都为了孩子要买什么、要如何买的事与孩子拔河,这句话并不算是言过其实。所谓简朴的消费生活,简单来说,就是"该省的时候要省,一定要花的则要花的有效率"。

 

    但是妈妈们只顾强调要孩子节省,但是根本没有教导孩子要如何节省,又该如何有效率的使用金钱,反而很讶异的说:"为什么花钱的事还需要去学习?"这其中还包括很在意孩子太早知道什么是钱的心理。

 

    不过,钱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俗物,并不是孩子太早知道是不可以的东西。因为乱用金钱是很危险的,所以反而更是孩子们要好好认识的对象。

 

    试想,现在不论看到什么都要求要买的孩子,到了成人之后,依然无法经济自主,或是不会控制消费,导致破产或负债时,又该如何?

 

    当然很多妈妈们会反驳,认为只要孩子长大后,成功赚很多钱,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不过,再怎么赚很多的钱,如果没有学习到如何有效使用,就会跟时下很多现代人一样,成为金钱的奴隶。

 

    让孩子一起参与所有的家计活动

 

    "就算我不穿不吃,也希望为孩子做到一切"。

 

    哪个妈妈不是如此?当孩子不断吵着要东要西,虽然狠狠的责骂了孩子,不过回过头,心里想的却是"如果生活费充裕一点,就可以帮他买……"然后难过不已的。

 

    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家的经济情况甚至到了要节省伙食费的程度,由于情况如此,要给孩子买个玩具或买套衣服,都会感到负担。就算拿旧玩具给他们玩,衣服也是自己做着穿,但长久下来,孩子们怎么可能不会有不满之心呢?

 

    有一天,孩子们终于开始说出"为什么我们家……"的不满。

 

    因此,我只好把三个孩子叫到面前说:

 

    "妈妈和爸爸所赚的钱,从现在开始,我们大家一起用好了。"

 

   当孩子们听到自己也可以使用钱时,双眼张得跟铜铃一般大。我首先将自己记载的家计本打开来,为孩子们说明我们全家人一个月的开销大约有多少钱,哪些钱是用在哪方面,其中伙食费及税款一定要用的钱,大约是多少……

 

    过程中,尽量以他们听得懂的方式说明,对于尚未了解货币单位的老么南希,则是用苹果来比喻,例如要切几块,从大块里如何一点点切割等来说明。

 

    之后,实际去买菜或去银行办事时,我都会让孩子们亲自体验,让他们亲自付钱、找钱,或把钱存入户头、支付税款等。

 

    可以跟妈妈一起管理财务的孩子们,从那个时候起,开始问我一些相关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每个人赚钱的程度不一样呢?"

 

    "现在要用的钱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要存钱呢?以后还可以继续赚啊!"

 

    "怎么做才可以赚很多钱呢?"

 

    每当此时,我都没有马上回答他们,反而反问他们:"你们的想法如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处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不论是否喜欢,经济问题会跟随我们一辈子,因此我认为,面对"生产"与"消费",有必要自小就认真地思考。

 

    随着行业的不同,赚钱的程度当然也有所不同,不过,不见得赚很多钱就会变得幸福;为了面对未来,一定要储蓄;如果努力工作,相对的其富裕水平也会提升……等,针对经济的基本概念,我一一对孩子详细说明。

 

    参与家里开销活动的孩子们,从此对基本的经济常识开始表现关心,甚至连买一个一块美元的东西,也会再思考一次,可以说对经济活动有了基本意识。他们了解到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跟随着流汗的劳动。

 

    在说"不可以"之前,要沟通并协商

 

    就算如此,孩子们不见得每次都会表现出正确的消费习惯。

 

    三个孩子中,孩子气格外严重的南希,在我们去卖场或购物时,经常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执着,甚至对说不可以的我,偶尔还会表现出顽固的赖皮。

 

    对一个赖皮的孩子,大声责骂或哀求式的拜托,并没有任何帮助,可以安抚孩子的,反而是了解他的心,认同他的一句话。

 

    "原来南希真的很想要那个东西啊!其实妈妈也有想要的东西呢!"

 

    当我这样认同她的一剎那,很意外的,南希立刻停止了赖皮动作,对于妈妈也有过跟自己一样的经验和感受的事实,让孩子形成了同感。

 

    不过,并不会因为这样,孩子就抛弃了想要的东西,之后每当孩子有想要的东西时,必须要附带论理式的说明,并与孩子协商。

 

    南希应该要学习的是,其实每个人都有想要的,或希望的东西,但要在其中先选出最需要的东西。

 

    "南希,因为妈妈的钱不够,如果妳买了那个东西,那晚餐就吃不到美味的食物,这样也没关系吗?"

 

    当然,不是每次的协商都会成功落幕,偶尔也会因为南希的固执,使得协商破裂,那时,我一定会让她再经验针对她选择的代价,就是由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导致无法取得必要的东西时,所跟随的不方便。

 

    我以这种方式让南希经历不方便的感受,然后再问她:"南希,如果每次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买下来,等到了一定要买某件东西,却发现没钱时,该怎么办呢?"

 

    这种过程不断反复的期间,南希逐渐开始会区分自己想要的东西与必要的东西,当然也不是每次都会把这样的想法,直接连接到实践上,因为大人们偶尔也会有冲动购买或过度消费,导致让自己很窘困的情况。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买了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又后悔的经验,可以克制购买欲的大人也会发生这种事,更何况是孩子。

 

    孩子们很难清楚的区分自己想要的和必需要的,而且也很难克制自己想要某个东西的心情,因此,我们应该先要了解孩子这样的心情,也就是说,对于孩子想要的心先给予同感,然后再配合孩子的水平,进行论理式的协商。

 

    就算协商偶尔会破裂,至少也要让孩子了解,想要的与必要的不同,以及当得到想要的时候,一定会跟随获得想要的之后,所引起的不方便的事实。

 

    培养资产管理的习惯

 

    当与孩子因为消费问题冲突逐渐增加之时,我配合三个孩子的生活,开始每个月发给他们零用金。像上课需要的及书籍等,依然和以往一样随时提供给孩子,至于给朋友的礼物或其它用途,则是从自己的零用金里支出。

 

    一开始,孩子们对于终于有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事实,感到很高兴,可以和朋友一起买零食,也可以到游乐场去,不过,那样喜悦并没有维持很久。

 

    因为我所给孩子的零用金期限为一个月,若以时间来计算,零用金其实并不是很充裕,但是我提供孩子们打工形式的工作机会,除了平常孩子们在家里应该做的事以外,让他们再多出一点时间,做一些需要流汗的工作时,我会给他们固定的酬劳。

 

    不过那些工作以孩子而言,不是那么容易完成。例如戴着塑料手套清洁马桶、在艳阳下除草、清除狗的排泄物等,因此,孩子们为了不想做这么辛苦的事,只好努力想办法让自己的零用金可以维持一个月,可以说类似资产管理。

 

    每个月初自己要整理各种喜庆婚丧计划表,并配合规画管理零用金的支出。偶尔超出自己零用金的范围时,则要计算要做哪些事情,来补充多少金额。

 

    有趣的是,虽然需要经历那种不便和辛苦,不过孩子们依然坚持选择每月固定领取零用金的生活,没有一个孩子选择必要时随时领取的方式,我想也许是因为他们在自己规画管理零用金,并有效的消费方面,得到趣味与成就。

 

    等待之后所获得的喜悦

 

    当习惯自己管理资产之事以后,孩子们逐渐懂得如何有规画的使用金钱以及储蓄的秘诀。

 

    当孩子们开始会存钱之后,我送给每个孩子一本存折,那是一本写着各自名字的存折,我和孩子们订定,把每个月节省下来的钱,以及亲友们或周围的人所给的红包等全部存下来,主要是为了买"真的很想要的东西"。

 

    每个月底,当孩子们把剩下的钱拿给我时,我马上帮他们存进银行里,然后再把存折还给他们。当看到小小的钱不断累积时,每个孩子们不断修改自己的计划。

 

    "本来是要买鞋子的,可是再多存一点,就可以买脚踏车了呢!"

 

    "妈妈,好奇怪耶!几天前我还想要洋娃娃,可是现在已经没有那种想法了。"

 

    虽然让孩子学习到有计划的花费是一大成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了解到,一个不是需要的,只是想要的东西,过段时间想法自然会改变的事实。

 

    从此之后,我会在圣诞节或大节日时,让孩子们从存折里提出钱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孩子们格外珍惜如此得到的东西。孩子们体验到忍耐之后所获得的喜悦后,自然而然的便会养成了节省习惯。

 

    一般而言,提及"钱"或"消费",就会浮现否定的一面,看到很会算数的孩子就会说"这孩子真爱钱",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不过,那却是错误的想法,如果孩子会算数,想要将这个特色连接到正确的消费习惯,除了耐心之外,还需要节制力、责任感、判断力等许多能力。而这样的态度不只在消费生活上需要,也是社会生活上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此外,了解金钱的价值并正确的运用,就等于朝稳定的未来又靠近了一步。

 

    在期待孩子成功赚大钱之前,先教导孩子钱要如何使用、如何管理,因为会正确使用并节俭的孩子,等于已经为自己开启了未来之门。

 

 

 

 

 

 

后记

(韩)张炳惠

 

  教育子女永远不可能是“为时已晚”

 

  几个月前,暂时逗留美国期间,与全家人难得一起共度母亲节。从母亲节的前几天开始,爱丽丝、彼得、南希,甚至连孙子孙女们都打来电话,要我那一天不可以出门,一定要待在家里。

 

  也许是因为几年前我离开了他们,把生活重心移到了韩国,造成了他们的遗憾吧!因此大女儿甚至在知道我回韩国的日期后,对我说:“妈妈,请您不要忘记,您不是只属于您自己。就算回到韩国,您也不可以忘记您是我们的妈妈。”

 

  不久后,母亲节的这一天,我与我心爱的家人们聚在一起,度过了幸福又快乐的时光。

 

  在晴朗的天空下,我尽情地享受着孙子孙女们快乐的喧哗声,与我心爱的孩子们视线交融的幸福时刻。

 

  我回到韩国,在书桌的一角,摆放着我与心爱的孩子们充满灿烂笑容的照片,以及幼小的孙儿们亲手做的漂亮卡片。

 

  我想人们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被人真心所爱的那一刻!而那份真爱,不管世人如何说,家庭尤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最大,而且经由光阴地流逝,将更加坚固、更加深厚。

 

  父母不断给予子女的爱,经由漫长的岁月随着孩子的成长,最终又回到了原处,之前只有不断付出的空虚感,现在终于以任何事物都无法换取的幸福感而替代,再度把我填满。

 

  妈妈做了多少就会收回多少

 

  年轻的夫妻们经常说:“投资孩子有什么用?就算我们费尽心思,也不见得能够保障孩子成功。就算孩子成功了,到时候忽略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到时那种椎心泣血的痛苦,又如何承担呢?”

 

  我想大胆地对那些对于父母角色不明确的妈妈们说句话,养育孩子就像回音,不管何时,妈妈做多少,一定会回来多少。

 

  放下期待与贪恋,真心为孩子设想并传递妈妈的爱,有朝一日,孩子长大成人,就会以爱来回报妈妈。相反的,如果孩子只顾自己,并成为无益于社会的人,那是因为妈妈以自私且不正当的方式教导孩子所致。

 

  我一有机会,就苦口婆心的请妈妈们回顾一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原因也在于此。

 

  回头看一下自己,能够没有一点羞愧,以堂堂的父母立场站在子女面前时,你就是孩子的精神导师。精神导师,那可以说是父母向往的最终目标。

 

  相信自己与孩子

 

  也许现在很多看了这本书的妈妈们,陷入深深的歉疚之中,也许会担心长期以来,无意识间,自己是不是在子女面前,有着不好的举动和态度,是否因为自己的某些欲望导致强迫了孩子等。不过,就算之前曾做过这样的举动,也不必在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十二岁孩子的母亲谈话,这位妈妈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地对待孩子,现在回头想想,可能为时已晚,甚至流着眼泪自责,希望时间可以倒流。

 

  当时,我对那位妈妈是这么说的:“教育孩子永远不可能为时已晚。”

 

  所以绝不可以放弃!也许现在很痛苦,也许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但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积累出成果。放下急切与贪图,只要有为孩子着想的一颗心就足够了。

 

  绝对不要放弃,从现在开始做起,不要否定孩子的未来,另一方面也不要夸大父母自身的力量。

 

  成功是源于自身的信任,如果道理是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如此,如今身为孩子父母的你,切记,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你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