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的星星插曲:共创共享,让文明春风长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3:38:35
2011年12月20日,从北京传来喜讯,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马鞍山市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且排名位居全国地级市的前列。

  岁末年尾,记者在被誉为“江东明珠”的马鞍山市采访,到处呈现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新风景。街头巷尾干净整洁,好人故事层出不穷,社区文化高潮迭起,文明行为蔚然成风……感受浓厚的创建热潮,细数一项项创建成果,记者分明看到,这项殊荣的蝉联,是20年春风化雨凝聚的持之以恒,是“全民参与,创新提升,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结出的累累硕果,是“文明让生活更幸福”的真实写照!

精神引领,文明创建的动力源泉上世纪80年代末,为改变钢城“傻大黑粗”的现象,马鞍山开始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谁能想到,这场当初在市民眼中洒洒水、扫扫地的卫生运动,竟由此拉开了长达20多年的文明创建大幕。随着创建的持续深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一项项闪光的荣誉纷至沓来,但马鞍山人从没放缓创建的脚步。对他们来说,文明创建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创新工程。如今,“四城同创”已成为马鞍山人的精神力量,行为自觉。

  探究其源源不竭的创建动力,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文明城市,首先是人的文明。人的文明,更需要精神支撑。”马鞍山在推进文明创建进程中,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文明观通过这些充满特色的创建载体,春风化雨般地融入每个市民的生活和言行,共建,让群众唱主角,从实践看,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

  是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鞍山在全市开展新时期“马鞍山精神”以及各县区、各单位精神的征集提炼活动,着力培育全体市民广泛认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形成了以“马鞍山精神”为引领、县区精神为支撑、行业和岗位精神相呼应的城市精神体系。全市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使“马鞍山精神”征集提炼的过程成为增进市民对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的过程,成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过程,成为激励市民干事创业的过程。 “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新时期马鞍山精神,已植根于每个人的心田,全市干群自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蔚然成风。

  蝉联,是续写,更是提升。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马鞍山市开展的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四城同创”,全面丰收,是目前全国少数几个拥有这诸项桂冠的城市之一。并且,全市有1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近30件好人好事入选省“月评十佳”;并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4个、全国文明社区1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4个。

机制驱动,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

  “精神文明创建要提升新标杆,确立新目标。 ”马鞍山市委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由此,在总结20多年的创建经验基础上,前年,市委适时制定了更高标准的“四全文明”创建新目标,即:突破难点、全面文明;群众参与、全体文明;城乡并进、全域文明;长效管理、全程文明。

  在机制创新上,马鞍山市把创建工作纳入“两个率先”的目标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实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考核。做到每个市领导结对共建1个至2个社区和村,每个责任单位具体负责一条路、一个点,每一个角落都有志愿者,创建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和户外广告,每天有文字、每天有声音、每天有图像。从而形成了全城创建、全民创建、全力创建的生动局面。

  文明创建,活力在机制,重点在基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该市坚持重在建设和长效管理相结合,适时将创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着力构建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提升市民素质,马鞍山建立起一整套旨在倡导社会新风尚的新机制、新载体。开展了以“做一个文明的马鞍山人”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实践签名承诺活动,全市近4万名干部群众、20多万中小学校师生参加签名承诺;开展了“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在未成年人中树立一批身边学习榜样;开展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等一系列“书香满校园”活动。

  “书香”不仅在校园。现在马鞍山村村都有“黄金屋”。目前,全市全部完成了472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提前一年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如今在马鞍山城乡,人们在家里或基层服务点,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看到免费数字电影、戏曲,免费电子图书,免费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就可以得到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服务。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现有县区行政区划界线,树立“全域马鞍山”的理念,这是该市文明创建中的最大亮点。近几年来,他们以机制驱动,加大农村道路、环卫、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公共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注重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开展村规民约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四下乡”活动,推动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这就是马鞍山市在新一轮的创建热潮中实现的“城乡并进、全域文明”目标的一个生动体现。

惠民富民,文明创建的根本目的

  “文明创建,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 ”马鞍山市长张晓麟说,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人人享受创建成果。

  2009年1月,马鞍山首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站在新起点上,是保“牌”,还是惠民?马鞍山的决策者们坚定地选择了“创城惠民”,努力实现“四全文明”,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城市更美丽、百姓更幸福。

  从难点入手,根治顽症。马鞍山梳理出了43项重难点问题,这43项重难点问题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件件关乎百姓民生。由市领导牵头43项专项整治,一个领导抓一件,限时解决一件。很快,这些长期困扰百姓生活等突出问题,都得以解决。

  自去年以来,该市已列入整治改造的居民小区累计达到42个,总投资为1.56亿元,涉及住宅楼1078栋,惠及居民3.8万户。其中,最让百姓感动的是,该市已列出“任务单”、排出“时间表”,从2011年起,分3年,对全市除近3年列入彻底改造计划的棚户区和危旧小区外的55个成片老旧小区和51个需要整治的老旧小区进行集中整治,并彻底改造环境和生活条件。

  从解决百姓身边“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马鞍山村村有清扫保洁员,村村通水泥路,村村有卫生室,村村通电视、自来水、村村有健身器材,村村网上“晒”村务,千里打工知“家底”。马鞍山建立了阳光村务信息管理系统,群众无论身处何地,都可随时上网查询村里事务。

  “创城惠民”,市民的诉求是“第一信号”。马鞍山建立了民意畅通“立交桥”,在更高标准上践行百姓新期待。以此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鞍山做出了多项“全省率先”:在全省率先构建政府与社会联动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医保驻院代表制度”;在全省率先试点“救助管理进社区”……

  马鞍山市每年都把6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2009年、2010年累计投入24亿多元实施了100项民生工程,2011年又投入17.3亿元解决45项民生工程,惠及全市城乡居民。

  富民优先,创建惠民,坚持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作为评判标准,这就是马鞍山持续不断地开展文明创建的永恒动力,更是文明创建的深远立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