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排名2017:阴暗里的血光:九部有关政治刺杀的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57:10
     政治里,每个人都是戏子和棋子。身为戏子,就要面对什么人演什么戏,演得不好就必然被淘汰出局;身为棋子,有时会成为冲锋陷阵的大将,有时则会成为弃子,面临血光之灾。——玄曦皓题记      两千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4年的3月5日,凯撒大帝在元老院遭遇40人组成的刺杀团的行刺,连中23刀后气绝身亡。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刺杀事件。     政治是一个扯淡的、冷峻的、幽默的、残酷的、充满魅力的玩意儿,就像有些大人物的演讲“不可不听、不可再听”一样,政治对于男人来说也是“不可不玩、不可多玩”的。李敖先生说,男人只有在两个领域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一个是女人,另一个就是政治。     政治其实是斗智斗勇的博弈游戏,而在这个游戏里,刺杀这一招棋绝对是最惨无人道、最下三滥的手段。因为明着玩不过你了,所以在背地里搞一些小动作。于是,凯撒死了,林肯死了,肯尼迪兄弟死了,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成为了政治刺杀的被害者。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的,像阿扁,他自导自演了一出苦肉计——“枪击行刺案”,在被“刺杀”之后撞了大运,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所谓的大选。     任何一种政治都不是光明正大的,即便最开始是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的,可是在种种利益关系的纠缠与遮蔽下,政治的舞台也会变得阴暗不堪。那么,政治刺杀则是在这种阴暗中迸发出的令人悚然的血光。     我们无法改变什么,我们只能用有限的视野去见证一些丑陋的行径,只能用有限的力量去弘扬一些轻薄的正义…… 

 [刺杀肯尼迪].JFK 导演: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编剧: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关于肯尼迪的被刺,至今仍旧是一桩悬案。奥利佛·斯通这部长达近三个半小时的政治惊悚片,更像是一部国家地理的解密片,用一个又一个言之凿凿的证据构筑起了对于这桩政治刺杀事件的全面解读。而这种解读,又是对官方说法的彻底颠覆。     斯通说这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我很难说出他究竟是在喜欢着哪一面,因为在他的眼中《刺杀肯尼迪》一定是一部每一面都美的电影。可是,即便如此,仍旧还是有重点的,或许就在片末斯通留下的那句话吧:本片谨献给追求真理的年轻人(Delicated to the young in whose spirit the search for truth marches on.)所有的丑陋都会在时间长河的洗刷下显现出来,而将它们摆上台面的注定是一批热衷于追求真理的年轻人。让人保有一个追求真理的态度,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英雄].Hero 导演:张艺谋 Yimou Zhang编剧:李冯 Feng Li/王斌 Bin Wang/张艺谋 Yimou Zhang       荆轲刺秦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关于政治刺杀的故事,在图穷匕见、计谋被戳穿之后,荆轲像一位勇士一般箕踞而坐,笑骂秦王,随后被刺死。陈凯歌的一部《荆轲刺秦王》便恰如其分的将这个传诵已久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并取得了成功。      然而张艺谋这部脱胎于荆轲刺秦的《英雄》却将行刺秦王这件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学家说,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角度去看待围绕秦王展开的行刺事件。简单来说,就是树立起了大英雄观与小英雄观的区分。行刺之人为报国仇家恨而赴汤蹈火,“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固然是一种英雄情结;而放弃行刺的人为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着想,让他们结束诸侯之间连年混战的乱世,过上大一统的安定生活,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英雄。      除了在视觉效果上运用了“色彩叙事”的手法堪称精湛之外,张艺谋的这部《英雄》对“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另辟蹊径的解读绝对是经典的神来之笔。 

  [狙击生死线].Shooter 导演:安东尼·福奎阿 Antoine Fuqua编剧:乔纳森·莱姆金 Jonathan Lemkin      马克·沃尔伯格的冷峻为这部电影灌输了一种从头到尾的阴冷气息,这种冷峻延续到最后的冰天雪地,已经足够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了。对于马克来说,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一旦担纲主演,就是傻里傻气的“霜面男”形象。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是非常引人入胜,甚至有些老套,但是其硬件配备实在是精良无比。     片中对于狙击的专业性阐释与表现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无论是专业性超强的狙击枪械,还是狙击手所展现的狙击技能,都无人能出其右。此外,本片在音画效果上的精益求精让所有的狙击手题材影片黯然失色,每一种枪械的表现都极为到位,甚至于不同枪械射击时所发出的不同撞针声与空间回响声都能够辨析出来。再加上野战狙击、城市狙击、雪地狙击等不同场景的多元化狙击片段,实在让人为之侧目。或许这不是一部政治刺杀的经典影片,但是确实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枪战片。 

 [行动目标希特勒].Valkyrie 导演:布莱恩·辛格 Bryan Singer编剧:克里斯托弗·麦考利 Christopher McQuarrie      纳森·亚历山大 Nathan Alexander       这部电影最初定的译名是“刺杀希特勒”,后来改成了这个名字“行动目标希特勒”。前者偏重于刺杀这一行为,后者则偏重于从谋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即这一场政治阴谋。     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德军,让德国上下对于希特勒的神话产生质疑,就连大名鼎鼎的戈培尔也难以挽回人心。于是,这场以刺杀最高首脑为目标的政治阴谋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片中对于刺杀的段落描绘并不是非常出彩,甚至有些简陋,就是用一枚定时炸弹炸死希特勒,随后再安全撤离。然而炸弹质量不好,希特勒没死掉,阴谋败露。    《行动目标希特勒》能够引进国内,并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大家对于二战的好奇与着迷,尤其是对德国纳粹的最高长官,曾经呼风唤雨的希特勒的好奇;其二就是非常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汤姆·克鲁斯的加盟。这两点为影片提供了左膀右臂,但是其质量的平庸,注定了其无法顺势飞翔。 

 [刺杀尼克松].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 导演:尼尔斯·穆勒 Niels Mueller编剧:尼尔斯·穆勒 Niels Mueller           凯文·肯尼迪 Kevin Kennedy     《刺杀尼克松》是一部政治味道最淡的政治刺杀的电影,其主题没有放到政治群体、政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位置上,而是用普通民众的反抗心理形成了这一次带有浪漫主义意味刺杀。颇有一点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味道。     影片中由西恩·潘饰演的塞缪尔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人,但是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压力让他对这个冰冷的社会满怀失望。这种失望渐渐累积成一种绝望,最后剑指时任总统,靠贩卖信仰赢得民众支持的尼克松。于是,这场刺杀行动便这样展开了。     也许有不少人在看这样的电影时会生出同仇敌忾的共鸣,这些人的生活必然也是不如意的,或者也是跌入低谷的。当一个社会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束缚与压榨到了某个阶段、某种程度时,反抗的思想定会应运而生。自下而上的改变必然不可取,便唯有采取“擒贼先擒王”的手段。然而转念一想,凭借一己之力试图去颠覆整个国家,未免也太过于荒谬了。 

   [刺杀据点].Vantage Point      导演:彼得·特拉维斯 Pete Travis编剧:巴里·利维 Barry Levy      “8个陌生人,8个目击据点,1个惊人真相。”这是写在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这部多线性叙事结构的电影的复杂之处。先不说其他,仅仅是把八个陌生人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门学问,此外还要造出足够的波澜来让剧情形成统一连贯的顺承关系。从演员阵容上来讲,这也是一部非常有噱头,非常具备吸引力的电影,另外刺杀总统的名头也为影片加分不少,然而从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上来看,强大而完备的硬件设施并没能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一部经典之作。      至于多线叙事,我个人给它起的名字是“宏观蒙太奇”,这是与镜头组接与恰换所使用的“微观蒙太奇”相对的。用大块的剧情与大量的镜头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关于某一条线索的“大镜头”,随后将这些“大镜头”按蒙太奇的手法组接起来。我非常喜欢的年轻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那里图便是个中高手,出道后的三部作品均将这种模式诠释得淋漓尽致。 

 [十月围城].Bodyguards and Assassins 导演:陈德森 Teddy Chan编剧:秦天南 Tin Nam Chun/阮世立 James Yuen/郭俊立 Junli Guo      陈惠 Wai Chan/吴兵 Bing Wu/陈铜民 Tongmin Chan      《十月围城》是去年贺岁档期里赢得口碑最佳的电影,毫无疑问是源自于影片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以及这场紧凑的刺杀与保卫的斗争。从影片的英文片名直译来看,保镖与刺客虽然没有“十月围城”来得深邃,但是更形象的概括出了本片的整体故事架构。     这场围绕着刺杀孙中山而展开的保卫战,用小人物不惜赴死的决心展示了亲情、爱情、友情,唯独没有展现的却是革命、政治本身。这似乎也形成了一个对立的局面:小人物、小细节展现的都是儿女情长;而在大环境、大主题里则是展现的政治变革。这样的展现方式也正是与现实相呼应的,平民百姓不知道什么主义、什么革命有什么好,他们参与革命与反对革命仅仅是处于亲情、爱情、友情的需要,绝不会上升到国家的高度。然而革命本身,政治本身,却是一个大的方向与主题,是关乎到一个国家命运的事情,也是极少数的社会精英才能够把持方向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讲,《十月围城》由上及下,由里及外都做得非常考究。因为如果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去看问题,难免有一些脱离群众的感觉,毕竟看电影的我们绝大部分都是凡夫俗子,而不是能够把握国家方向的政治掌舵人。 

 [豺狼之日].The day of the Jackal 导演:弗雷德·金尼曼 Fred Zinnemann编剧:肯尼斯·罗斯 Kenneth Ross       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译名是《刺杀戴高乐》,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政治惊悚片。影片上映于1973年,24年之后的1997年,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狙击职业杀手》继续讲述了一个关于“豺狼”的故事。     《豺狼之日》的悬疑味道非常浓重,对于正反两面的描述与铺垫相得益彰,构思非常巧妙。这种模式与《杀手悲歌》(不是罗德里格斯的那一部,这部电影译名为Shot Through the heart,讲述的是两个酷爱射击的好兄弟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在内战中各为其主、成为敌人的故事)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紧张的气氛要更为浓重一些。      在习惯了正面人物主导影片、反面人物甘当烂菜叶的低营养影片的情况下,一半一半的电影似乎更有嚼头。片中的杀手并不是一个只会开枪的工具,而是一个具有个人政治立场的人,虽然这种政治立场并没有得到了过多的展现。这似乎又与《出租汽车司机》有着某种顺承关系,《出》讲述刺杀前的心里挣扎,而《豺》则用大量篇幅讲述刺杀的过程。 

 [暗杀十三招].The ParaLLax View 导演:艾伦·J·帕库拉 Alan J. Pakula       从本片的整体架构来看,与《刺杀肯尼迪》的套路非常相似,是围绕刺杀事件而展开的调查取证的故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作用的,或者说目睹了真相的证人纷纷惨遭毒手,与此同时,丑陋的内幕也被抽丝剥茧般呈现出来。      关于刺杀这件事,本身就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而加上政治的前缀,就将这种阴暗面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见不得光明的行径,使用者自然不想让其公之于众,越隐蔽越好,越不可思议越好。就像《越狱》里的故事一样,为了掩盖一个有关于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真相,可以不惜牺牲一切,可以不管不顾的让许多无辜的人为此而死去。       结语       前不久沸沸扬扬的“迪拜刺杀事件”也是一桩政治刺杀的丑闻,其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姑且不论,就其行为而言,与千百年来在历史长河中深埋着种种刺杀毫无差异。只不过随着手法越来越高超,刺杀也会慢慢的变成“莫名其妙的死亡”,这就像《谍影重重》中描述的一样,专门培养出来的杀手执行专门的任务,他们像是一把匕首,由弄权人的手把持着,在黑暗中刺向一个个为政治而牺牲的人。也许,今后的新闻会是“XX领导人在家中与孩子玩躲猫猫不慎死亡”“XX领袖睡眠中怪病突发,不治身亡”等等带有戏谑味道的内容。      对于政治刺杀这一丑陋且卑劣的行径来讲,身处政治阶层最下层的我们似乎束手无策,只能看着、笑着以及隐隐含含的说着。只是这似乎又可以修改为一句成语“杀猴儆鸡”——为了政治利益、经济利益,连领导人我都敢干掉,何况你个普通老百姓?!一纸“圣谕”让你全家暴毙也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或者,我们真该像《食品公司》里揭露出来的被圈养的鸡,大幕遮起来就遮起来吧,我们站不起来就站不起来吧。因为,大幕一揭,屠杀便至;双脚一站,即有砍头之危。——要记住,它的牛刀从来不是轻易用来杀牛的,而是杀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