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代办银行流水:1929年经济大萧条影响了中国并最终导致了上海房地产的崩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49:12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发表日期:2011-4-15 14:30:00 回复          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事件,它使世界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大萧条对中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大萧条是随后中国农村崩溃、工业萧条、地产暴跌,金融恐慌的重要因素。  
  在1935年之前,中国一直是银本位国家。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逐渐采用金本位导致白银供应持续增加,白银价格呈现螺旋式下跌,白银贬值(本币贬值,相当于现在人民币贬值)所导致的低汇率在大萧条之前长期促进了银本位中国的出口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发展。  
  但是,到1931年,世界各国因大萧条的冲击而相继放弃了金本位。
  1931年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此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放弃金本位,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收购法案》更造成白银价格的大幅上涨。  
  一方面:白银价格上涨(本币升值,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全无,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城市工业萧条。白银大量外流,逐渐形成贸易逆差。  
  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从实业经济中退出涌进银行和上海楼市,造成房产和金融业表面的繁荣,随着资产价格大跌,表面繁荣支撑起的银行信贷陷入资产泡沫的黑洞,上海房地产的崩盘急剧震荡了脆弱的金融市场。大萧条影响路线图如下:  
  1929白银价格下跌降低汇率刺激投机与汇款,实业与金融一片繁荣,农业价格下降,农村资金逃离  
  → 
  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12月日本放弃,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白银大涨,出口受损白银外流,企业倒闭  
  →  物价下跌,资产缩水,银行信贷抵押资不抵债,房地产暴跌,房租暴跌,房地产泡沫崩溃  
  →
  金融动荡,银行倒闭,经济危机加剧,社会危机加剧,政府干预,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4:44:00 
回复    中国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就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到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已经非常高。  
  银价在1929年开始连续四年下跌,其价值几乎跌去了一半。由于中国是银本位国家,银价相对于金价的下降,其作用相当于中国货币的汇率相对于金本位国家的一次贬值,按照金价衡量的中国产品价格比从前更加便宜,从而有利于中国的净出口。 
  在该时期,当主要西方国家纷纷恢复到金本位时(英国于1925年、法国于1928年恢复金本位,到1929年,除了一些拉美和亚洲国家,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加入了金本位集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银本位的大国,使得自己一定程度上隔离于世界经济的萧条之外,并且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但1929至1931年银本位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暂繁荣在1931年秋天逆转,这一年的9月英镑脱离金本位,1932年日元脱离金本位,银价在1932年以后也从下降的趋势转为上升,汇率升值的结果是中国出口贸易1931年后急剧下降,从9亿多元猛降到5.6亿元。  
  1933年,美国脱离金本位,使中国的汇率上升更加严峻,美联储放弃金本位后,将货币准备金改为“金三银一”的比例,为了达到这一比例,美国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收购白银,使得白银价格大幅度上升,中国白银开始流失,白银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中国对外贸易变为逆差,并最终造成中国经济的一场大灾难。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5:01:25 
回复    1929年之后,上海公共租界的房地产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当时的旧中国银行将这种情形称之为“热狂”一点也不过分。  
  从1924年-1929年,上海房地产的总价值增加了20亿两,其中一半的增长来自1928-1929年。房地产交易的价值每月至少有100万两,有时竟达1000万两之多。  
  毫无疑问,投机造就了房地产的繁荣,投机者一旦购买了土地进行建设,就会以之为抵押,去购买另外的房地资产。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5:10:38 
回复    在房价地价上涨同时,上海地产交易额也不断攀高。1930年地产交易总额约8445万元,1931年地产交易总额升至18322万元。  
  1934年下半年起,风云突变,世界经济进入复苏,而上海地价突然暴跌,房地产买卖一落千丈,进入了冰冻期,观望气氛浓厚,即使有少量成交,其价格也只及1931年的十分之二三,外国在华房地产公司的股票价格惨跌至票面价的十分之一左右。  
  上海公共租界地价约跌落6亿元,就整个上海市而言,其地价跌落恐在20亿元之上。大批房地产商包括一些著名外国在华房地产公司纷纷宣告破产,房地产危机导致个人倾家荡产者时有所闻。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5:24:54 
回复    %1927年至1937年,被称为上海史上所谓的“黄金十年”(1927 - 1937)  
    1935年的经济萧条引发了新一轮房地产危机。年关结账时,上海八个房地产大亨相继离沪避债,人称“八仙过海”。   
  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购银法案,提高银价,大量收购白银,引发中国白银外流,币值不稳,造成了1935年的“金融风潮”,大量工厂、商店停工,华资银行倒闭、停业的达12家,钱庄也没了11家。   
    经济萧条引发了新一轮房地产危机。  
  由于金融业银根收紧、只收不放,抵押活动停滞,导致多家中外房地产企业倒闭,年关结账时,上海八个房地产大亨相继离沪避债,人称“八仙过海”。  
  到了1936年,公共租界的空置率达到10.9%,这就足以使得地价暴跌、房地产买卖一落千丈。房地产商无力偿还利息,又收不回放出去的款子,个个债台高筑。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6:27:53 
回复    30年代,上海就开始建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出乎贫民的居住困难问题和为了上海的国际都市的形象。工务局1928年成立平民住所建筑委员会负责推行贫民住宅安置工程,内容包括建造“平民住所”、“平民村”、‘模范村”等,相当于现在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第一批建造了800套这样的住宅,老百姓开始于1928年5月入住。1929年市政府再接再厉在闸北分三批建造平民住宅,第一批只有100套平民住宅。第二批450套于1930年完工,第三批290套于1931年完工。1931年,第四批住宅开始建造,但建造工作由于1932年日本挑起1.28战争而中断。  
  这些平民住宅里设有仪式厅、人民学校、消费合作社、体育场和人民信贷中心;并有水电配套。  
  1933年的台风和火灾把上海贫民窟问题推上了醒目位置,市政府总投资100万元建造模范村,这是类似现在“廉租房”性质的。管理援助穷人的一个新委员会(平民福利事业委员会)由中国人和外国人一道(共29人),接受委托,实施该项目。1935年计划中的6个模范村有4个在建设中。每个村有200~300套房屋,设计居住几千人,有两栋宿舍供未婚者居住。每座房屋有厨房、起居室和卧室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6:39:50 
回复    人民币升值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近年来,讨论人民币要不要升值的呼声很大,我以史为鉴,看看历史上发生过什么?  
   1934年6月美国通过的《白银收购法案》是美国白银集团为抬涨价格,游说罗斯福总统通过纵容白银集团活动的法案。《白银收购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者财政部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在收购的过程中,财政部有广泛的自由斟酌权。  
   照理说这是美国本国利益分配的问题,与中国是没有关系的,但实际上,白银的价格上涨,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还采取银本位的国家,银=货币。而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北美发现大量的银矿,所以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银国。美国当时准备放弃金本位,金=货币,有巨大的黄金储备。  
   美国人发行的美元是以黄金为支撑的,当美国人用美元购买白银,实际上相对与把金与银之间划了一个等号,金与银的比价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在中国,大量的白银出口兑换成美金,因为美金与美国的小麦等值,所以白银升值及出口对某些人是有利的。  
   1929年时,中国的一元银币在外汇市场上相当于36美分,此后两年内,按黄金价值计算的国际上的银价下降了40%,中国的一元银币只有21美分,而同期美国的批发价格指数只下降了26%,其结果是当时中国的出口下降了,但下降的幅度小于进口下降的幅度,也小于世界总出口下降的幅度。所以,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并没有受到巨大的影响。在世界其它国家正在经受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时候,中国国内呈现温和的通货膨胀。  
   1931年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中国的货币尽管相对于美元仍然在贬值,但相对于英镑、日元和卢比却升值,世界经济的衰退开始影响中国经济,中国的国际收支急剧恶化,1932年被迫净出口白银735万两以弥补贸易赤字,国内的物价指数也开始下降,要不是当时国际上白银价格继续下跌以及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比较低等原因,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 
  当美国于1933年放弃金本位时,中国的货币对美元也开始上升,从 1932年的19美分上升到33美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恶化,1933年的出口仅及1930年的58%,贸易赤字继续靠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净出口来弥补,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开始复苏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却迈入衰退,1934年美国通过《白银收购法案》,白银价格迅速上升,中国的经济和贸易雪上加霜,不堪重负。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6:41:50 
回复    1934年6月,在白银生产利益集团的策动下,同时也是为了将中国拉入美元集团,并打击中国、印度民族工业,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彻底扭转了白银资本的国际流动方向,大规模套利资本流动压力将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推向币值稳定与遏止资本外逃无法两全、内外平衡难以兼顾的窘境:  
  提高了银价就提高了中国的对外购买力,给美国商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可以销售掉美国过剩的汽车和小麦,有助于美国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 
  另一方面认为,提高银价可以借此打击中国的工业,削弱中国商品与美国商品之间的竞争,因为银价低导致中国的购买力低,中国人只能购买本国的便宜货,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减少了美国货在中国的销售,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最具有破坏力的竞争者”。  
  若提高银价将使中国货币升值,增加中国工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美国的企业家和农民。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7:15:35 
回复    1934年6 月以后国外银价高涨,运银出口有厚利可图,于是白银外流速度加快,数量增大。据中国银行统计,1934年1—8月全国出超白银竟达1.47亿元,其中上海1.17亿元,占总数的80%.  
  1934年底,内地金融已山穷水尽,上海华商银行再也没有新的增量资金来补充了,1934年11月29日的上海存银量与上年11月30日相比,银两减少1.06534亿两,银元减少469万元。1935年2月1日的上海白银存量仅3.12亿,与1934年6月底的5.44亿相比,减少了2.32 亿元.  
  白银是中国的货币, 市面上一下子减少这么多通货后,流通筹码顿感缺乏,通货严重紧缩。白银不仅是中国的通货,还是银行的发行准备,在这次白银风潮中,外流的白银主要是银行库存.  
  如果说1931年前白银库存的增加,具有创造通货的正向乘数效应,那么现在,库存的减少也同样具有收缩信用的负向乘数效应,因此这时的通货收缩也就更加严厉。银行存底日趋空虚,人民对银行信用发生动摇,相率挤兑提现,于是金融恐慌随之而起。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7:32:50 
回复    宋子文:中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已经被房地产套牢了  
  早在1931年底,中国银行就已对房地产的贬值做出预警.大量卷入房地产抵押的钱庄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
  地产的贬值将引起清偿贷款,这反过来进一部加剧了地产价值的损失.(用现在股票术语叫:多杀多)  
  一旦这个周期开始,就不可能再清偿基于房地产的资产.  
  鉴于上海金融机构卷入房地产的程度,相应的资产损失将给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在描述了这一情形后,宋子文告诉汇丰银行的一名职员:中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已经被房地产套牢了.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8:07:00 
回复    30年代的旧上海,多元的地产时代,大亨和瘪三,富豪和穷人都与“房”共舞 
  上海房地产行业的形成和开发首先由外商开始,这主要因为房地产的高利润对他们产生了强烈吸引力的缘故。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大批外商房地产公司便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于上海滩上  
  晚清大吏李鸿章、盛宣怀,北洋军阀孙传芳和民国官僚孔祥熙为代表也进入了房地产投资领域。  
  亦官亦商的孔祥熙拥有的房地产最好、最多,例如:今淮海中路的培文公寓、武康大楼都是四面或三面临马路的高大建筑,其他如武康路的蜜丹公寓,南京东路的嘉陵大楼和许多新式里弄住宅不下200余幢。  
  买办自然不甘落后,英商祥茂洋行买办陈炳谦,是买办中投资房地产最多、置产最广的房地产大业生,拥有包括大楼、公寓、仓库、里弄等房屋845幢。  
  浙江湖州丝商刘贯金生前在沪置有大量的房地产,由四个儿子继承,各列堂名管理。其中仅刘景德堂一户,即拥有6层办公大楼一座,仓库两所,里弄房屋630幢,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19:01:37 
回复    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金融恐慌程度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银根极度紧张,1934年底1935年初,新年结算只有平时的一半,因为银行深恐如果压迫过甚,将导致更多的企业倒闭。“在这个时候可能造成广泛的崩溃。”因此,尽管银行自己也有很大的困难,不得不允许企业借款转期。银根奇紧, “使得银行放款几乎不可能  
  第二,银钱业大量倒闭。从1934年下半年开始到1935年10月,上海共有40家银行、钱庄倒闭,其中银行达 30家  
  第三,拆息高涨,拆息高低一直是银根宽紧的晴雨表。1934年底上海拆息突然飞涨,10月为0.14元,11月涨至0.40元,12月高达0.60元,划头曾抬至0.66元,黑市则突破0. 70 元,1935年1月仍高达0.55元。2月3日因年终结账期已过,有所回落, 徘徊于0.10—0.11元,4月又涨至0.20元。1934年底拆息涨至6角,这在上海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可见当时银根奇紧到空前的程度。   
  最后:地产、股票及其他信用证券价值狂跌,跌幅多在50%以上,金融资产严重缩水,其中跌得最早、跌得最多的是地产,因为上海地产的主要托盘者是外资,外资银行库存大量流失,必须导致地产价格下跌,再加上前期地产炒作最狂热,泡沫成分最大,因而缩水的要求也最强烈。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21:25:58 
回复    多年后,法国学者白吉尔评论国民政府在此次1934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她写道:“大量事实证明,国民党政府对于发展私人企业的态度是相当冷漠的,国民党没有打算建立一种更有利于发展私人企业的体制格局.  
  在工商业萧条的年份里,南京政府竟然不愿为濒临绝境的民营企业家提供任何支持,以帮助有关企业克服和度过危机。  
  就在这一年4月出现了官方的资源委员会,其前身是国防建设委员会,开始涉足许多重点工业。民营电业就是为了应付资源委员会的兼并,于这年10月由50多家电厂发起成立了“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来自官方资本、国家兼并的威胁开始超过外资竞争的压力。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21:28:11 
回复    
  当纺织工业的龙头企业荣家的申新公司遭遇空前危机之时,实业部不仅没有伸出援手,而且试图将申新变成国有,此事令深切体味创业艰难、性格坚韧的荣宗敬大为愤怒,决心为此一拼。  
  自1922年以来,荣家企业逆流而上,一直在扩大规模,不断地收购旧企业或创办新企业,此时已拥有9家纱厂,纱锭总数超过了55万,还有6万多线锭、5000多台布机,占全国纱锭总数的20.6%,每日夜可出纱1000件,出布一万四五千匹,消耗棉花3200担,直接在申新企业系统工作的职工至少有三四万人,加上家属和运输、营业等间接靠申新生活的大约在十几万人以上,申新如果出事,要牵连到10万个饭碗。  
  到1934年3月,申新在上海的工厂几乎都已抵押出去,负债累计达到6375.9万元,而全部资产总值不过6898万元。6月底到期的500万应付款无处筹措,7月4日上海各大报纸刊登一条大字新闻:申新搁浅。  
  当时,整个中国企业界几乎都为之震撼。荣宗敬到处向南京政府各部门求助,现在荣氏企业档案中仍保存着许多他写给实业部、财政部、棉业统制会或个人的信件。荣家希望政府批准他们发行公司债来渡过难关,荣德生到南京当面向行政院长汪精卫提出这一要求。汪的答复是交给实业部办,实业部则说派人调查后再说。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21:29:45 
回复    然而,实业部提出的《申新纺织公司调查报告书》对荣家很不利,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报告书认为申新已资不抵债,负债总额6376万元,全部资产则只认定590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723万元全部做了抵押借款的保证品。过去申新靠以借债还债、利上滚利的手段应付债权,近年借债困难,则靠签发远期本票和预约栈单来周转,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困难越来越大。报告书严厉指控申新无组织、无管理,经营毫无系统。  
  报告书的应对方针是:由政府责成该公司速行清理,以6个月为限;如果清理不成,由政府派员清理;由政府召集债权人,组织临时管理委员会经营各厂,以6个月为限。6个月后,依据公司法成立新公司,在临时管理委员会经营期内,政府应借给申新300万元作为营运资本。 
  实际上就是实业部长陈公博想乘人之危,计划由财政部拨款300万元来接管偌大的申新企业,变为国营,他的理由冠冕堂皇,维持荣家是一事,维持申新事业又为一事。申新如今资不抵债,荣宗敬信用已失,如果仍以荣氏为中心,无法维持。  
  荣宗敬得知这一消息,拍案而起,“实业部想拿300万元来夺取我八九千万元的基业,我拼死也要同他们弄个明白。”他在给孔祥熙、蒋介石的信中,愤怒地发出了“民商何罪,申新何辜”的呼号,在写给蒋的信中说出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在民商毕生致力于此,为不忍坐视事业之崩溃,鞠躬尽瘁,又何敢辞?”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21:37:33 
回复    1920年时民族工业资本为国营资本的3.9倍。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崛起。到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民族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超过8%。  
  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遭遇普遍质疑。国民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中,蒋介石欣赏纳粹德国的“统制经济”,宋子文心仪苏联的“计划经济”。
  1934年原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由军事委员会领导,管理全国工业建设,推行重工业建设计划,成为权力最大的经济主管部门。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成立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四联总处),对金融实行国家垄断;同时通过资源委员会控制战争资源,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  
  到1939年,国营工业的中心地位正式列入国策。国家资本入侵到面粉、火柴、纺织、电力、交通等民间资本的传统领地,并迅速占据优势。  
  以孔宋等豪门权贵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则借国家资本的躯壳崛起,凭着体制内优势,大举化公为私。
  --------------------------------------------------------------------  
  这场“国进民退”的后果,是大批民营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物价飞涨,税收锐减,通胀失控。  
  及至国民政府意识到危机,大错已经铸成;虽曾推行“国营事业民营化”试图补救,但为时已晚。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失利,深层原因在财政崩溃。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22:26:51 
回复    “官僚资本”是指:在中国近代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官僚利用对资源的控制,利用对信息的独占,利用对企业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转让权的掌握,牟取私利并损害全社会福利的一种经济和社会形态。  
   这里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官办或由政府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有的企业虽然是民间出资的,但一旦由政府直接控制,就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体系。这里所说的“官僚”,是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包括一般的政府办事人员。  
  在近代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从1935年起正式开始的,而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35年之间的这8年时间,可以看作过渡阶段。  
  在过渡阶段中,虽然政府早已有意对国民经济实施全面控制,并已有若干准备措施的实行,但总的来说,国民收入的分配还是以市场化分配为主的。  
  从1935年政府实施金融垄断起,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排序发生了变化,其唯一变化是特权官僚单独成为第一等级,上层工商业者变为第二等级,以下的社会层次序列不变。  
  特权官僚之所以单独位列首席,是因为那时的国民收入分配已开始演变为以非市场化分配为主的模式,特权官僚利用对资源和信息的控制权,在制度制约和权力制约双重缺损的条件下,可以有比上层工商业者绝对领先的自利机会。  
  管制权越多,信息越不透明,特权官僚自利的机会越多。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5 22:39:04 
回复    1935年是一个重大转折时刻,从国民政府实施金融垄断起,强大的国营资本集团和身份暧昧的官僚资本集团结成了坚不可摧的利益同盟。于此同时,私营资本集团受到了压抑和排挤,在国家主义和发展国营实业的大旗下,官僚资本迅速壮大。
  国民党政府的最主要经济操盘人宋子文,孔祥熙等人都拥有庞大的私人资本,他们成为困扰经济健康发展,滋生严重腐败现象的最大毒瘤,并最终导致 
作者:问题股2008 回复日期:2011-04-16 14:40:30 
回复    1934年6 月以后国外银价高涨,运银出口有厚利可图,于是白银外流速度加快,数量增大。据中国银行统计,1934年1—8月全国出超白银竟达1.47亿元,其中上海1.17亿元,占总数的80%.
  1934年底,内地金融已山穷水尽,上海华商银行再也没有新的增量资金来补充了,1934年11月29日的上海存银量与上年11月30日相比,银两减少1.06534亿两,银元减少469万元。1935年2月1日的上海白银存量仅3.12亿,与1934年6月底的5.44亿相比,减少了2.32 亿元.
  白银是中国的货币, 市面上一下子减少这么多通货后,流通筹码顿感缺乏,通货严重紧缩。白银不仅是中国的通货,还是银行的发行准备,在这次白银风潮中,外流的白银主要是银行库存.
  ------------------------------------------
  这一段有疑问:  1)白银出口是因为国际银价上升。这个可以理解。但白银出口会回来的是什么?我根据LZ的描述假定是美金或者黄金对吧?
  2)这些黄金或者美金到哪里去了呢?应该是存在银行了。这些硬通货为什么不可以替代白银当作发行准备?如果可以,为什么会出现流通不足?这就好像是说,我收集的某些物品大大升值了,我拿这些物品换来了更好的通货(黄金!),可我到没钱了?说得通吗?
  3)如果白银的出口导致了银元数量的而减少可以理解,但不应该导致银行纸币的减少,因为用银元换回来的是金元,更值钱,更硬。  谢谢LZ的历史资料。还望LZ给出解释。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6 22:01:07 
回复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颁行《币制则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名为大清银币。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袁大头”通行之后,从百姓日常使用、完粮纳税,到官款出入都改为银元。尽管如此,银两制度仍保留下来,内地各省尚有以银两为通用货币的,通商大埠商业往来还是习惯使用银两,国际收支更是如此。  
  在上海钱庄和银行荟集之区,每天清早可以见到行庄的老司务(即工役)背上负着一个黄藤笆斗,漆上了钱庄名称的黑字,里面盛着银元,互相递解,数目大的要用特制的铁框厚木箱解款,宝银多是装成箱,大约60锭一箱,结算后用人力或车力运送。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
作者:未来真是随机的么 回复日期:2011-04-17 15:41:36 
回复    1929年大萧条影响路线图  
  白银升值——轻微贸易逆差  
  1934年白银收购法案——国内白银外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金融危机——上海滩房地产崩盘  
  2008年美国危机影响路线图  
  人民币升值(2005年开始)——轻微贸易逆差  
  2012年美联储宣布加息——国内热钱回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