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大饥荒电视剧:人间问题来自“知”——由道来观看一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5:32:30

人间问题来自“知”——由道来观看一切

(2012-01-01 20:15:13)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哲学明事

宇宙万物原本应该保持平衡与和谐的关系,但是自从出现人类以后,开始产生各种战争和灾难。人间之所以会陷入混乱及痛苦,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知”出了问题。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有卓越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是自由的前提。如果我拥有自由,却无法认知,那么这个自由是虚幻的。相反的,若现在无法认知、无法思考,那么根本就没有自由的问题,因为一切只能凭借本能。一旦能够认知,自由就可以运作,然后可以选择自己认为较好的事物。然而,我们认为好的,真是比较好吗?

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先分辨什么是“知”。人类的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至高是:以知为区分,以知为避难,以知为启明。以下分别加以解释。

()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

人对万物要加以区分,以此追求生活上的保障。譬如我们从小看书,书上会教人分辨:苹果与香蕉是水果,是可以吃的;老虎很危险,所以要避开。换言之,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区分,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有利的要去争取,有害的要懂得逃避。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区分的话,人类的生命随时可能陷于危险。这样的区分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

然而,一旦区分就会产生问题,因为事物会开始出现贵贱的差别。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黄金比石头好,所以路边的石头没有人会捡,但如果是黄金大家就抢着要;而钻石又比黄金更好,所以大家又更喜欢钻石。所谓物以稀为贵,越难得到的就越好。又好比说,总统的位置只有一个,所以有本事的人都想参选,但最终只有一个人会选上,而大多数人则会失望。如此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人一旦区分多了反而造成了心理上的错误期待,以为最贵重、最稀少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拼命去追求。过程中难免消耗生命的能量,而得到的结果却不见得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就会产生种种困扰。

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曾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这句话可谓发人深省。譬如,我想考台大却失败了,这可以说是一种悲剧;但考上台大也是一种悲剧,因为我可能上了台大之后才发现,它并不如自己原先想像的那么美好,但已经耗费了中学6年的时间在追求这个目标。

()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

开始区分以后,人的世界就出现了问题,所以老子认为,第二步必须设法懂得避难之知,也就是要知道如何避开灾难。换言之,区分之时所要了解的是我“对”万物的关系,而现在则须了解我“与”万物的关系。“对”和“与”不一样,“对”是针对万物加以区分,让人可以活得下去,却也带来危机。“与”则是指区分清楚什么是危机之后,自己要懂得如何避开,这是第二步。

老子说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雄代表阳刚之气,也就是在社会上飞黄腾达;雌代表雌伏,也就是安静,退缩下来。整句话的意思是: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慈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溪,即指古代仆役)。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模式。作为天下的模式,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在今日社会中,人才往往比较短命,而且活得很辛苦;相反的,那些自由自在如同闲云野鹤的人,则活得比较长久。这说明了,在社会上越是受到肯定,压力就越大。老子了解这一点,所以提醒大家,知道什么是光彩,就要守在屈辱的地方,避免和别人竞争。一旦和别人竞争,即使赢了,恐怕受到的伤害更大。换言之,人要懂得退让和保全,才能活得安稳。

其实就连孔子也认为说真话要看情况,他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篇》)意思是说,国家上轨道时,说话和行为都要正直,因为好人不会被陷害;然而,当国家不上轨道时,行为可以正直,说话却不能直接,而要婉转谦虚,否则立刻会有灾难。如果一个人努力修养到某种程度,却因为挺身说话而粉身碎骨,有时候根本毫无意义。生命应该活得有意义,如果明知有一个陷阱,还要跳下去,这是连孔子都反对的。

春秋时代齐国内乱,两方争斗,当时管仲追随公子纠,最后公子纠失败,很多追随者都跟着自杀了。但是管仲不但没有自杀,还跑去投靠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而管仲后来还当了宰相。孔子的学生批评管仲这种行为,孔子却替管仲反驳:“难道你们希望管仲和别人一样,在山沟里自杀,死了都没有人知道吗?”也就是说,难道要因为跟错了人就自杀吗?这不算道义。我们应该要忠于群体的福祉,而不是忠于个人,应该为国家和百姓服务,而不是盲目地忠君。

()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

知要从区分、避难,再到启明,这一步是最难的。启明就是“道我一致”,不再从自己,而是从道来看这个世界。这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结束,它也是无所不在的。人该如何与道结合?这需要下一些工夫。一般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背景来看世界,如此难免造成各种纷乱。如果从道来看世界,那么就是无所不包,所看到的一切不再是以前所见的狭隘范围,心胸自然立刻开阔起来。

通过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典故,可以了解这个道理。

“塞”是指小山,小山上住了一个老翁,有一天他家里不见了一匹马,邻居跑来安慰他,老翁反而说:“我掉了一匹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邻居听了感到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认为马不见是好事?自讨没趣之后就回去了。隔了几天,这匹马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一群野马,老翁发了财,邻居前来道贺。老翁说:“我得到了一群野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坏事呢?”邻居又觉得很难理解了。隔了几天,老翁的儿子在驯服野马时摔了下来,断了一条腿,邻居又跑来表示遗憾,老翁说:“我儿子断了一条腿,怎么知道不是好事?”邻居认为这种想法简直不可理喻。过了没多久,战争爆发,所有四肢健全的男子都被征召入伍,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腿而逃过一劫,父子两人过着快乐的日子。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谁是那个邻居?我们每个人都好像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这就好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中了大奖,接下来可能必须赶快搬家,隐姓埋名,免得被别人发现。还没中奖以前,小孩满街跑都没关系,现在却要担心被绑架。

第二个问题则是那个老翁为什么这么厉害,看事情的角度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看事情只看到某一面,他却能看到另一面。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譬如,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同学在校时感情很好,但是毕业几年再见面,就会开始互相比较,看看谁得意,谁失意。事实上,有时候失意反而好,因为可以让别人得意。但是想拥有这种风度,自己必须先有道家的修养,能在失意时,因为看到别人比自己顺利而感到快乐。

表现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意时能知道原因何在,如此才能化解心绪,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人不必有双重损失,假设我现在很穷,就不能再抱怨——既然已经很穷了,起码不能再失去风度。能够穷得很开心,至少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保存了获得快乐的条件。

所谓的“与‘道’在一起”、“从‘道’看万物”,就是要学习塞翁的态度,看任何事情都要观察它的全面发展。因为,只要有区别比较,就一定有高下之分,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前面。所以,看到一个人表现很好时,要为他高兴,就好像是自己表现得很好;反之,如果看到一个人表现不好,也要想像自己跟他一样。

观看运动比赛,有时候会觉得非常残酷,因为每个选手都只想争第一名,把第二名视为毫无价值!有一年奥运举办过后,耐克球鞋推出一个广告,广告词尖锐而无情:“即使你得了第二名,还是一个失败者。”这句话饱受批评,但是它在逻辑上并没有错,因为第二名输给第一名,当然是失败者。然而,这样不断比较,除了第一名,其他人统统不快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一定疲累得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常需明白其目标在于:经由理解而体会生命的自由。因此,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摆脱烦恼与束缚。“启明之知”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