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素描图片大全:(^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药无贵贱 对症者良 法无优劣 当机者尚 妙法莲华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9:24:13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结经2009-04-15 15:28

 结经

  一经终结之文,谓之结经,古作流通分,盖法流传播之义也。本译并略此分,不可不参观他译以窥全豹;仍录护译如左:
  经之正宗分已毕,恒以听众欢喜奉持作结;名曰结经。以此法有奉持,即是传播于世;故古作流通分。本译但翻正宗分为持诵之文,开结皆略;什译亦然。唐德宗尝以首从未备为惜。但余译未曾阙如,皆可作参观之资。今释开经,既补录护译;结经未便岐异,故仍以护译终焉。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34)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二节 真言2009-04-15 15:27

第二节 真言

  如来身口意三业,神秘莫测,故有三密之名。种种印契,身密也。种种真言,口密也。种种观境,意密也。本经不说身意二密,而惟示真言;略耳。
  如来三业,根于妙行,不落于识;固非二乘异生所能测;菩萨未深入寂灭忍者,亦不能神会;故有身密口密意密之名。印契真言观想,皆法性之特征,分身口意三门表示之。任何法性,形诸行者之身,恒有相当印契与之配合;是谓身密。播诸行者之口,恒有相当真言与之配合;是谓口密。发诸行者之意,恒有相当观境与之配合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36)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一节 通赞2009-04-15 15:25第一节 通赞

  以上三章经文,如依名句一心持诵,令极纯熟,此属法陀罗尼。其中义理,若能一一参究精透而保任之,则属义陀罗尼。得本章真言如实行持,与般若本尊相应,斯属咒陀罗尼。及其成就,则属忍陀罗尼。前二后二,境界浅深不一,固各有相当效验。本节通加赞叹,承上兼起下也。
  上文破五蕴破诸相般若妙用三章,皆藉名句显义。义解不论详略精粗,若但依名句专心读诵,不被杂念冲破,是名一心持诵。其能不加意识,随时能顺口背诵者,得称极纯熟也。既能一心,虽于义解未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35)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四章 般若总持2009-04-15 15:24

第四章 般若总持

  梵语陀罗尼,义为总持。持也者,令一种功德力渐渐增长,终致成熟也。有表持,持善法不使散也。有遮持,持恶法不使起也。内分四种(详瑜伽论四五):
  行者学佛,无论所得深浅,若不加以维持,寻即消失;故陀罗尼尚焉。陀罗尼者,对于所得境界执持不舍,以培植其强势也。总握其要,故名总持。总持功德,大别表遮二门。有利于他之善德,提令开发,使提力渐渐增长,是名表持。有损于他之恶德,拒令消灭,使拒力渐渐增长,是名遮持。无论表遮持,须余法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31)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二节 诸佛境界2009-04-15 15:23第二节 诸佛境界

  菩萨因地圆满而证果位,则谓之佛。
  佛为佛陀之略称;或译勃驮,母陀,没驮,乃至古作浮图,及其他相类之音,皆同一梵字也;义为觉者。觉有二释:
  (一)觉察,对烦恼障言之;察其为贼,知所防御也。
  (二)觉悟,对所知障言之;悟向被昏,今得通达也。由觉察可获一切智;由觉悟可获一切种智。具此二智,即名自觉。运以大悲,又名觉他。悲智并用,菩萨能之。一法未精,犹在因地。法法纯熟,则名觉行圆满;遂证佛果。
  因地依般若波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24)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一节 菩萨境界2009-04-15 15:22

第一节 菩萨境界

  上二章所释,皆依般若波罗密多而显之道相智,与一切智也。菩萨得此,属受用境界矣。菩萨境界,原有浅深;本经意在与深般若波罗密多相应,克证法空真如者。既证法空,必兼生空;妙平二智亦充分发展;根本后得二智即寓其中。若只证生空真如者,其受用未能如下文云云也。
  菩萨境界,三乘与一乘不同。依三乘教:既证无生法忍者,不受分段身之缠缚;六尘境界无不如如;当境即是凡圣同居净土。此身既灭,或乘愿再来度生;或往方便有余净土。此与浅般若波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29)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三章 般若妙用2009-04-15 15:21

第三章 般若妙用

般若波罗蜜多究何所用?此首章所引大经之言也。修此智慧至无功用道时,虽绝无状况可拟;然菩萨必须依之,乃能证无上菩提,入究竟涅槃;其妙用如此。
  大经八举四问题:
  (一)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
  (二)何故名般若波罗蜜多
  (三)谁之般若波罗密多
  (四)此般若波罗密多为何所用
  首章业既详加说明。其要如左:
  答一 不著于识所分别,而心自能了了。
  答二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39)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五节 智得并空2009-04-15 15:18

第五节 智得并空

  智之分类不一,有二智三智四智五智等等。今分述之:
  照理不迷曰慧;对理顿决曰智。智之起,必依乎慧;故智慧二名常合称之,依智而细加辨别曰识。识所熟习之事,亦可汇通于智;智识二名亦有相依之道也。智之别性,本无穷尽;举其要领,乃有二三四五等等之分。
  (一)二智 又分二种:
  二智内容,有从真俗分类者,即根本智与后得智也。有从人法分类者,即生空智与法空智也。
  (甲)根本智与后得智 根本智具称根本无分别智,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22)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四节 四圣谛空2009-04-15 15:17

第四节 四圣谛空

  四圣谛亦名四真谛,略称四谛;谓圣者所见之四种真理也。二乘与大乘所见不同,其略如下:
  审察法理真正无误,谓之谛。四谛者,苦集灭道四种审察也。以符真理,故曰真谛。能证之者可名圣人,故又名四圣谛。二乘依脑审察;大乘依心审察;故所见浅深不同(小乘四真谛非究竟,大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26)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三节 十二支空2009-04-15 15:15

第三节 十二支空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谓之十二支缘起。(旧译十二因缘)
  缘者,牵引之义;谓由此境引起他境也。亦称缘起;或称因缘。无明缘行者,由无明引起妄行也。行缘识者,由妄行引起妄识也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22)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二节 十八界空2009-04-15 15:13

第二节 十八界空

  根境和合时,若只向内心观照,属十二处摄。
  根境相对,若只论假定据点,则归十二处。虽内加以观照,仅为前六识之起源,非即前六识所缘之相;实即第七识所缘也。
  驰向外境,细加认识;则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缘之而生。
  根境于内心相会,微细难辨。由意力支持,详加认识,藉空间时间方式以了别之。于眼根色境交会之点,而体认其活用状态,是名眼识。耳鼻等识准此。此等认识乃层层假借符号,构成相当幻影。对于内心,别名外境(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22)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一节 十二处空2009-04-15 15:12

第一节 十二处空

  十二处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也。各为法相所依之处,故合称十二处。
  法相之起,必有相当据点;否则不能成相。吾人(约见性者)返顾自身法性流行,分六门与外境交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门依身各有部位,是名内六处。而外境被接于自身,亦依根分呈作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18)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二章 破诸相2009-04-15 15:11

第二章 破诸相

  法相无穷。世间上一切事物,修行上一切境界,皆法相也。大般若经每列举百数十种为例,仍是择要言之。本经更求简易,世间法只取十二处,十八界;修行法只取小乘四圣谛,中乘十二支,大乘智与得而已。般若一现,诸相皆离尘垢。名之曰破,示不住著也。
  大空本体岂惟无五蕴;实则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17)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三节 五蕴空相2009-04-15 15:10

第三节 五蕴空相

  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五蕴皆空,固矣。但所谓空者,究是何等境界?上节虽有性相不二之谈,究未指出大空本体之奚似。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第一节既详论之;其要在空其执著。然执著已空,所见之境界究竟何似?即性相不妨并显是也。相详,则性开发亦详;相略,则性开发亦略。反之,性详则相出现必详;性略则相出现必略。两者互相为因,互相为果;彼此交彻,绝无二致;故第二节有性相不二之谈焉。以电影戏喻之:性犹机中

阅读全文>>类别:(^o^)《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评论(0) |浏览(15)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第二节 性相不二2009-04-15 15:08

第二节 性相不二

  本章以顿法空五蕴,显观自在菩萨之特殊功能。顿法维何?即径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也。此属妙观察智摄之般若。外照诸相,内照诸性,无不透彻玲珑;故能观察微妙,运用自在,绝无晦昧凝滞之失。所以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赖此自在妙用焉。然如何方得速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首要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