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黄山烟多少钱一包:话说开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06:13

 话说开封  

 

开封:世间已无开封城 六座开封城 很多年后的今天,开封是否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

   曾经,这是一座活在名著里的城市。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与开封的关系可以说是如影随形。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水浒传》是"起于开封,收于开封"的。《水浒传》一开始,描写的不是书中的主人公,而是宋朝的开国史。《水浒传》称赵匡胤"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说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水浒传》中还有两首直接赞颂开封的诗词:"一自梁王,初分晋地,双鱼正照夷门。卧牛城阔,相接四边村。多少金明陈迹,上林苑华发三春。绿杨外溶溶汴水,千里接龙津。潘樊楼上酒,九重宫殿,凤阙天阍。东风外,竹歌嘹亮堪闻。御路上公卿宰相,天街畔帝子王孙,堪图画,山河社稷,千古帝王尊。”

《水浒传》里另一首诗词也充满了对开封的感情: "州名汴水,府号开封。逶迤接吴楚之邦,延亘连齐鲁之地。周公建国,毕公皋改作京师;两晋春秋,梁惠王称为魏国。层叠卧牛之势,按上界戊中央;让华夷,太宗一迁基业。元宵景致,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凤辇降三山琼岛。金明池边三春柳,小苑城边四季花。十万里鱼龙变化之乡,四百座军州辐辏之地。黎庶尽歌半稔曲,娇娥齐唱太平词。坐香车佳人仕女,荡金鞭公子王孙。天街上尽列珠玑,小巷内遍盈罗绮。霭霭祥云笼紫阁,融融瑞气蹿楼台。”

   在中国,有哪一座城市,在名著中能得到如此的赞颂,恐怕只有开封了。



   《水浒传》中涉及开封的情节,较著名的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误入白虎节堂,杨志州桥卖刀,宋江樊楼与李师师相会,柴进簪花入禁苑等。其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与杨志州桥卖刀最为脍炙人口。

   鲁智深来到东京,向人打听大相国寺在何处,有人回答:"前面州桥便是。"可见宋代的大相国寺与今日的大相国寺地址是一致的。今日的大相国寺离州桥遗址也不远。鲁智深自西向东而来,与大相国寺相近的著名建筑物也只有州桥了。

   鲁智深到大相国寺后,被分到酸枣门外的菜园里去管菜园。几位泼皮想给他个下马威,制服他,他却将两个泼皮踢到了粪窖里,泼皮们自此再也不敢捣乱,反而花钱请鲁智深吃酒。因为讨厌老鸹叫,鲁智深将树枝里有老鸹窝的绿杨树连根拔起。

   杨志州桥卖刀,更是在《水浒传》作者的笔下被描写得活灵活现。现在,深埋于地下的州桥已被找到,还有《水浒传》中屡被提到的樊楼,都说明了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知名度。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封是一座活在历史里的城市。大禹于此处治水,师旷在这里抚琴,孟子告诫梁惠王,切莫五十步笑百步;侯嬴建议信陵君,自当救赵国窃虎符;相国寺外,花和尚倒拔杨柳;州桥桥头,青面兽叫卖宝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青莲唱侠客行,以酬高适杜甫;"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走变法路,欲求富国强民……数千年来,开封古城寄放的是中原繁华梦;相国霜钟,撞出了汴水秋雨声。

   一个很久远的传说,说是天下共八十一分,中华民族居住的地方名为赤县神州,居其中之一分;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按照大禹所序,九州之名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豫为九州之中,而开封城的位置,就处于豫州的中心,这里土地平易多于险阻,如若天下平定,此处为万国会聚之所,文物荟萃,往往盛况一时,但是,一旦天下有变,此地即为四方征战之地。古城开封所经历的所有磨难之中,几次大的灭顶之灾也都是因为兵革战乱。

   史料记载,历史上开封附近的黄河曾经42次决口,古城曾经两次遭到灭顶之灾。如今黄河河床比城内地面还高11米。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两种都堪称世界奇迹的景观同时出现在这一座城市;在黄河流经的所有城市中,像开封这样的并不多见。



   现如今,在开封以北的柳园口,黄河大堤上,可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明显高出两岸的地面。大堤北,黄河在奔流,大堤南,村庄、树木、农田,好像落在凹坑里,连那风中飘扬的杨树梢,也远在大堤之下。实地测量表明,柳园口黄河段的河床底部,比宋金皇宫遗址处的龙亭公园内的地面高11.49米。

   开封属黄河中下游,黄河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后,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流速降低,从中上游带来的巨量泥沙,至此便大量沉积下来,到了开封境内,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据统计,每年有3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使这段河床每年平均升高2厘米。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使开封河段形成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清代的史书中就形容开封城是"城在釜底,仰视黄河"。
开封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大梁城。魏惠王选中开封建都,与该地区距黄河、济水较近,水道四通八达不无关系。他迁都大梁不久,就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兵就经黄河引鸿沟水灌大梁,水围3个月后,繁盛一时的大梁城化为一片废墟。这是开封第一次的"灭顶之灾"。

   从鸿沟演变而来的汴河,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封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于此,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汴河的缘故。这时的汴河已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其中一段,从而给开封带来空前的繁荣。

   1305年黄河决口,开封城变成变成一片泽国。1642年为退李自成农民军,明军掘黄河堤,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大水过后,37万人仅存2万余人。

   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导致曾作为一代雄城的北宋国都开封城元气大伤,逐渐被泥沙掩埋,最后完全从地面上消失了。开封就这样从国都衰落到省城,进而成为一个地区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黄河使得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在今日开封著名的龙亭景区地下约8米深处,是北宋东京城的皇城遗址所在地,它分别与金皇城与明周王府紫禁城遗址相叠压。

   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还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

   在开封城墙西门大梁门北侧,有一条晚清时期的古马道遗迹,在其下深约1米处,又有一段保存完好、清晰可见的古马道遗迹。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二层古马道下约50厘米深处,又发掘出一条砖层腐损严重、使用时间较长、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马道。三层古马道上下层层相叠,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展示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开封"城摞城"最下面的城池--魏大梁城在今地面下十余米深;唐汴州城距地面十米左右,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8米,金汴京城距地面约6米,明开封城距地面5米左右,清开封城距地面约3米深。可以说层层叠压起来的6座城池,立体地展现了开封自建城以来两千多年来的古代城市变迁史。

   6座开封城就像宝塔一样层层叠压,向世人呈现了这座古城的沧桑与悲情。

   从开封到纽约 开封城的沧桑与悲情不仅震撼了国人,也震撼了世界。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文中写道: 在这个新千年降临之初,纽约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或许可以称作我们这个星球的非官方首都。但纽约人在满足于自己地位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一个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破败城市--开封的兴衰。

   开封坐落逐渐淤塞的黄河岸边,是公元1000年时世界第一大都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城市的名字,那没关系,但所有美国人都应该以它的历史为戒--就像这篇文章的中文题目,用很多美国人即将需要好好学习的中文书写而成--"辉煌如过眼烟云"。



   作为现在世界上仅有的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认为掌控世界格局是自己的义务。但如果回头看看世界历史,我们会震惊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竟是如此短暂,特别是对那些曾经辉煌的城市来说。

   如果让我选择历史上的世界第一都市,我会把公元前2000年这一票投给米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乌尔;公元前1500年,我选择埃及的底比斯;公元前1000年时,没有哪个城市可以称为世界的中心,但黎巴嫩的西顿勉强算是最繁华的;公元前500年,古波斯帝国的波斯波利斯异军突起;公元1年,当然是罗马;公元500年,中国的长安引来各国的使节前来朝奉;公元1000年,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转移到开封;公元1500年,文艺复兴让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成为世界创造力的中心;2000年,纽约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2500年呢?没有人知道,但应该不是以上任何一个。
在发完"思古之幽情"后,克里斯托夫表示要"以开封为戒,美国和纽约应该继续保证自己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提高教育水平,并制定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政策。如果美国为了现在的地位固步自封,即使是纽约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最繁华的大都会也可能变成哈德森河畔的开封。”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其余城市没有一个象开封那样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和变故,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里以国都、省会、普通州府以至废墟的面目不断变幻。这里曾有过信陵朱亥的大梁悲歌,李白杜甫的梁园长吟,五代纷争的金戈铁马,以及东京汴梁的大宋繁华;同时这里也有过数不清的兵灾水患,天灾人祸。回首开封,历史上有五次大灾难决定了这个都城的宿命。



   第一:【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

   第二:【金人攻破东京】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攻破东京外城。十二月,钦宗赴金营送上降表,宣布投降。金人烧杀之余,对城内金银丝帛、图书字画、文物珍宝等大肆掳掠。

   第三:【金末疫病流行】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蒙古军攻南京(开封)。



   第四:【明代黄水灾害】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惠帝建文元年(1399),黄河决口,水自封丘门入城,官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成祖永乐八年(1410)秋,黄河决口,毁城200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英宗天顺五年(1461)七月,黄河再次决口,水自北门入城,官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第五:【李自成三次攻城】明末李自成曾率义军三次攻打开封。第一次在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义军围城强攻七昼夜后,主动撤退。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义军用大炮火铳,对准开封城昼夜攻打20天后,再次撤退。第三次在崇祯十五年(1642)四至九月。其间,城内官军为消灭义军,在开封之北的黄河大堤扒口两处,使城外一片汪洋,城内更是水深数丈,浮尸如鱼。洪水过后,城内原有的37万多人口,除去少数外逃者,大部溺死,仅剩3万多人。

   当时过境迁,往日的繁华已消逝无影,曾经的荣耀也终于归于沉寂,开封已没有了任何向外人炫耀的资本,七朝古都已是陈年旧事,省会也早已旁落。开封,就像一个身家破败的皇孙一样被历史甩到了身后,尴尬地顶着光环却衣衫褴褛地充当着新贵们的看客,一步一步走向没落。

   现如今,夕照里的古城墙、苍藤枯木、西风斜阳、百年前洪水退却后堆积在城墙边的黄沙,以及远处偶尔传来的寒鸦凄鸣,是这座城市悲壮苍凉的无奈呐喊,是这座千年古都繁华散尽后的黯然心伤。

   如今走在开封的街道上,只是一片萧索。今天的开封肮脏而贫穷,建设堪称落后,大约和江南的小县城差不多;连省会都不是,小得连机场也没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宋王朝早已荡然无存,美轮美奂的宫殿也早已随着宋都东京的覆灭长埋地下。现在的开封城,除了铁塔已经没有一处真正的宋朝遗迹了。像大相国寺、延庆观一类,也是明清重修的。而宋都御街更是颇具现代色彩的四不像仿古建筑了。开封现存最早的古迹,是元朝的。它的悲惨景况显示了一个都城的宿命。



   与其他古都相比,如今的开封既没有北京的霸气,也没有西安的大气,更比不上南京的秀气,便是与洛阳城相比,也少了些帝都的华贵之气,它就这样不尴不尬地排列在千年古都的历史中。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历史上每个帝都都经历过从兴极一时到城破国亡的轮回。一个王朝覆灭了,依然会有另一个强大王朝在此重建。然而,独有这个开封,在北宋以后,便一蹶不振,渐渐被历史遗忘。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地域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做首都的最佳选择。从战略意义上讲,在政权更迭频繁,危机四伏的中国,建都首要考虑的是最佳的安全保障,其次是发展潜力。开封既不靠山,又不临水。虽然历史上也有汴水及诸多的运河,但是,作帝都,它还是缺少一种厚实的底蕴。从这个角度讲,开封的衰落,也自在情理之中。
 此城只堪成追忆 应该说,作为中国这个大帝国的首都,开封的地理条件是不太理想的。首先,它无险可据,不像长安有黄河与秦岭做天然的屏障,阻隔着来自中原的攻击,甚至它也不如洛阳,西有函谷,东有虎牢,多少能起到御敌于都门之外的作用。开封,暴露在黄淮平原的北部,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长驱直入。当年孙膑围魏救赵的作战计划之所以能够奏效,就在于充分利用了开封(大梁)的这个弱点。其次,它既然外部防御条件差,也就更谈不上拥有像关中一样在有效防御圈内的后方基地,后勤供给没有保障。开封得以成为帝都,并见证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真有点勉为其难的味道了。

   此城只堪成追忆,不妨让我们从头说起。战国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魏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此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大梁就是现在的开封,开封的原意是开拓封疆。

   大梁在唐代为汴州,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升汴州为开封府。五代除后唐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都建都于此。后梁号称东都,后晋至北宋号称东京。当时洛阳因数次遭受战争破坏,地位已不及汴州重要。特别是汴州在经济和交通上的地位,舟车所会,便于漕运,为洛阳所无。所以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耍,地富人繁。"石敬塘也说:"大梁天下之要会。”



   北宋在当时实际上不是一个统一政权,在东北有辽国,在西北有夏国,和北宋政权三足鼎立。但是北宋毕竟在北方中原地区维持了九代帝王,稳定时间达一百六十余年之久,这就为开封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应该说都是较为英明有为的皇帝,大臣则有赵普、王旦、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称得上是名臣辈出。北宋还是个崇尚文治的王朝,它的武功比不上唐代,但它的文治在许多方面都超过唐代。北宋由朝廷出面组织编纂了各一千卷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并称为"宋四大书"。史学上产生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地方史志上产生了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和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哲学上有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建立的理学,文学上有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和以柳永、苏轼、李清照、朱淑真为代表的宋词。北宋还最早开始刊印五千多卷的全部藏经,最早在宫廷中建立翰林图画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创始于北宋的毕升,火药和指南针在战争和航海中普遍使用也始于此时。

   北宋的经济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工商业中出现了许多具有近代倾向的因素。手工业中出现了独立的私营丝织业作坊"机户"和身份比较自由的"募工",出现了各种同行"行会"。农村出现了定期的集市。城市过去在中国主要是政治属性的体现,到了北宋由于经济的发展,开始突破坊和市、昼和夜的界线,兼有了经济属性。许多地区出现了纸币,政府在开封设立了"交子务",专门负责全国的纸币发行。



   开封由于是北宋都城所在,就成为汇聚以上种种进步因素的中心。北宋时期开封的社会和文化极其繁荣发达。11世纪时的开封人口超过100万人,而伦敦当时只有人口1.5万人,亲身体验过当时生活的孟元老在所著《东京梦华录》中说,当时开封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

   开封的外城方圆八十里,有二十座城门。内城方圆二十里,有十座城门。皇城方圆九里,有六座城门。开封的城市建制也十分有特色,共有四条河道从城市穿过,使得城市河流四布,林木苍郁,船舶往来,桥梁众多,具有活泼生机。蔡河由城南经过,河上有十一座桥梁。汴河从城中心经过,河上有十三座桥。五丈河从城北经过,有五座桥梁。金水河从京河、索河分出,自西北流入皇城,有三座桥梁。汴河上架设的虹桥和上、下土桥,都有桥无柱,用巨木凌空虚架,上有饰物,望去有如飞虹。相国寺桥和州桥都用石,桥柱用青石,桥梁桥栏也用石,两岸石壁,上面镌刻着海马、水兽和飞云。四方物品通过河道、水门、桥梁源源不断流入京城,而"州桥明水"、"汴水秋声"也各成为"开封八景"中的一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虹桥两侧的繁忙景象。
 金明池位于外城西门新郑门外,周围九里,宋徽宗在池内修建了殿宇,"开封八景"之一的"金池夜雨"就在这里。开封城内最宽的大街是皇城正南的南北大街,由皇城的乾元门直通内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南薰门,道路中设立了黑漆杈子和红漆杈子的标记,旁边有水道,两岸种植着桃、李、梨树和杂花。皇城南汴河北岸的相国寺是全国最大的寺院,也是开封城内最繁华的中心,这里有"开封八景"之一的"相国钟声"。皇城东面的樊楼是歌舞最盛的地方,有五楼相向,各三层,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绣旗灯烛,掩翳天日,不分风雨寒暑,白昼黑夜,热闹不绝。每到夜晚,歌舞伎女百人浓装艳抹站在飞桥上等待酒家呼唤,灯光上映,宛若仙境。诗人刘屏山有一首《汴京绝句》说:"梁苑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能断愁。记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生动刻划了歌舞升平的开封都市生活。

   北宋开封城的各种饮食、小吃大概是最丰富的了,各种酒肆、食店遍布全城,可举出数十种而不重复。孟元老说他数十年中"烂赏叠游",任意品尝,还不满足。而开封商业的发达,也给此地的风俗人情带来了不同一般的阔达的特点。开封城里就是最穷困的人,每到正月新春,也都换上新衣,祝酒酬答亲朋。从事饮食买卖的人家,都各有各的装束和行当,谁也不敢草略,否则就是众所不容。在当时,开封城里的人们生活水准应该是全国最高的了。而凡是外方的人到了开封,如果遇人欺负,开封的人们都必定群起救助,即使是冲撞军队和官府也不畏惧。如果外地人在开封暂住,缺少用物,左邻右舍也都争相借给。

   开封是都城,人烟浩攘,添上几十万也不显多,减去几十万也不觉少,开封人看惯了,因此有这样的高姿态,这样的好风尚。当时开封人"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早已四方知名。酒店的店主,见到客人打过两三次酒,就敢借给价值三五百两白银的银制酒具。即使是至贫的人家,要喝酒时,也敢用价值一百两白银的银酒具供送,如果是连夜饮酒,就到次日再取。大概生活水准一高,就人人自爱,不轻易犯法。当时开封人的富裕、自信和见多识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和财物富足相比,文化发达显然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那时的开封人才辈出。据《宋史》记载,北宋时期汴京及河南府(治所在洛阳)出身的宰相共有十八人,入道学及儒林传的有十三人,在北方河北、河东、陕西各路府中均居首位。北宋建国初期的将相大臣石守信是开封人,北宋中期富弼是河南人,韩维是开封人。理学中程颢、程颐、聂崇义是河南人,史学中薛居正、李穆是开封人,张澹是河南人。文学中史达祖是开封人。另外,许多客居开封的外地人居住的时间一久,入乡随俗,实际上也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开封人。宋太祖赵匡胤是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宋朝建立后皇族首先成了开封人。其他如士大夫为图功名进取,文人为图繁华富贵,商贾为图物利,也都"以趋京邑为喜",来到开封。凡是到了开封的人,为这里的习俗风化所感染,机会更多,进步更快,很快就可以陶冶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正如司马光所说:"在京之人,追趋时好,易知体面,渊源渐染,文采自工。"和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各地相比,这时期开封和河南所集中的人才是最多的。

   开封的发达文化在南宋时期,甚至还影响了江南杭州的文化发展。南宋时,许多名臣名将和其他杰出人物都来自北方。南宋名臣耿南仲是开封人,富直柔是河南人。理学家罗靖是开封人,文学家朱敦儒是河南人,画家刘宗古、苏汉臣是开封人。甚至南宋初杭州的许多商人、店药铺也都迁自开封,如厢王家绒线铺、荣六郎印刷铺、乐驻泊药铺,以及鱼羹宋五嫂、羊肉李七儿、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杂菜羹李婆婆、南瓦子张家团子等等。

   开封的许多民俗如新春之际贴门神、桃符、金彩、缕花、春贴,上元夜持小灯照路"扫街",七夕妇女对月穿针"乞巧",十二月初八用胡桃、松子等做腊八粥,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等等,也都传入杭州。直到明代,杭州人的语音还和开封接近。明朝人胡震亨经过开封,很奇怪开封的风俗会和杭州相同,读了《东京梦华

录》,才知道杭州的风俗其实是开封人南渡以后传过去的。


 然而,国家的命运毕竟不是决定于文化发展的程度如何,无论有多少人会唱柳永或者周邦彦的词,也抵挡不住女真人南侵的铁骑。靖康年间,开封成为宋金交战的主战场,金人"纵兵四掠……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金人退兵时,"生俘华人男女,驱而北者",有10多万。为免被杀、被掳掠的残酷命运,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众多开封人被迫背井离乡,流亡迁徙。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

   史载,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再次包围汴京后,由于与外地的交通隔绝,各地漕粮商货不再运入京城,到了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九日,汴京城内出现了"斗米三千,贫民饥饿,布满街巷,死者盈路"(《南烬纪闻录》)的惨象。次年(一一二七)三、四月间,金兵大肆搜掠汴京城内官私财物,掳走了宋朝徽、钦二帝和大批后妃宗室,另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汴京及其周围地区经济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据当时人记载,"自穰下由许昌以趋宋城(汴京)",已是"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大逵已蔽于蓬蒿,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可见这次战争对于当时黄、淮两个主要经济地区的破坏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靖康之役,赵宋南渡,宣告了北宋王朝统治的结束,中原地区,包括汴京在内几乎全部陷于女真贵族的蹂躏之下,于是汴京的繁荣也就很快地衰败没落下去了。

   这样的地区,自然支撑不起繁华的城市。1139年,宋金议和,金人一度将开封和河南归还宋朝。宋使在开封看到,宫城还保存较好,但昔日繁华的外城已很少有人居住,太学房屋倾颓、杂草丛生,变成了养猪场。

   20年后,金海陵王将开封定为南京,重建了壮丽的宫殿,但外城几乎尽成废墟,有的地方成为农田,开封内城也民生凋敝,全无往昔生机。

   又过大约60年,元兵攻占了已经成为金人首都的开封。

   南宋初年,著名诗人范成大奉命出使金朝,他由泗州出发陆行经过汴梁时,看到故都"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旧城内麓布肆,皆苟活而已。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毁"。甚至连汴梁城内昔日闻名远近的大相国寺,此时也已面目全非,成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的荒凉处所。

   与汴梁城内经济衰落的同时,作为当年汴京水上大动脉的汴河,这时候也因为无从发挥其原有的功能而日益干涸,终至变成了一条臭水沟。关于这一点,范成大在其所作《咏汴河》诗中写道:"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还京要看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并自注曰:"汴河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

   此后数十年,这里变成人烟稀少、经济凋敝、荒凉不堪的地区,所谓"人稀地广,蒿莱满野"。 开封所受创伤之深,历史上罕见,以后再过多少年也难以复原。

   开封人口最盛时达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七十万人,资产达百万者颇多,十万左右者比比皆是。1126年和1130年金兵两次攻陷开封,仅隔四年,开封城中的丁壮竟不满一千人。金兵焚城,大火三日不熄,二百年积蓄转眼间化为灰烬。开封的繁荣竟成了它盛极而衰的不祥征兆,从公元1127年后,开封既不是行政中心,又不是工商都会,昔日繁华,都成泡影。公元1214年,金宣宗在蒙古大军的频繁威胁下,被迫把国都从中都(燕京)迁到了开封。国都迁移,伤筋动骨,随着庞大的政府机构南来的各色难民百余万口争先恐后涌入开封。这些人每人每日由政府发给粟米一升,一年总共需要三百六十多万石,超过政府每年入库粮食的一倍。由于北方大面积领土的丢失,而南方宋廷又趁机拒绝交纳岁币,金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没办法,只好大量增发纸钞,很快纸币贬值,到了"每贯只值一钱,不及工墨之费(印刷成本)"的程度,市场自然也就无法正常交易,经常是"市肆昼闭,商旅不行"。

   然而,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开封作为金国的首都竟然还长达二十年之久,为什么还能拖上这么久呢?分析原因的话,主要是因为蒙古的主力部队都随成吉思汗西征去了,而南宋方面软弱依旧不敢进攻。可怜国土只剩下黄河南岸从潼关到邳州那样一个狭长地带,还时时要遭到蒙古军队的威胁。公元1227年,蒙古大军东归,在处理完一些内部事物(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即位)后便开始了对金国的总攻。公元1233年,当开封粮尽援绝时,金哀宗只好带着他的随从们南走归德,后来又逃到蔡州,到年底,蔡州被破,金亡。因为开封已是民穷财尽,蒙古大军并未驻留,一路杀往东南方向。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永远地结束了。元亡时,朱元璋曾一度想定都开封,但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汴水淤壅,根本不堪承担漕运的重任,只好作罢--没有漕运,朝廷上下吃什么?

此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地处华北平原南部的开封地区日见萧条,甚至还有过几次被黄河洪水完全吞没的悲惨记录,以至于连作为一个省政治中心的条件都不具备了。清朝末年修建京汉铁路时,张之洞大笔一挥,铁路线绕过开封拐到了郑州,这给了开封最后一个致命打击,使得开封最终沦落为一个二三流城市。

   最后的象征 现在的开封,早已经没有了当年东京城百业兴旺的宏大气势和景象,也没有北京、西安这些历史名城现在的辉煌和发达。留下的,只有开封这座古城丝丝缕缕的古韵塔园,见证着这座古城厚重繁华的过去。开封一条条古街,一道道民巷,就仿佛千年历史的枝脉穿越时空的流逝,延伸到不再有一丝霸气的今天。石墙青瓦,雕梁画栋,或奢华,或质朴,都已现出了陈旧的底色。如今的开封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北宋赵氏的辉煌,而开封东北隅的铁塔则伫立在风中默默地倾听着历史的车轮碾过风尘古道的声音。

   作为开封唯一的宋朝遗迹,开封铁塔建于北宋(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之所以叫铁塔,是因为它的外表全是用褐色的玻璃砖镶嵌而成的。褐色的砖从远处看起来就象是铁的颜色,又加上塔的本身坚固异常,犹如铁铸一般,所以叫它"铁塔"。

   铁塔是开封的标志性建筑,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铁塔自建成至今,已然经过900多年的风雨洗礼,经过了地震43次、风灾19次等等的自然灾害,还有一些人为的破坏,却始终巍然屹立,像一位历史的目击者和承受者,站立在中原低平的土地上,低吟着、叹息着。



   据史料记载,铁塔前身是一座木塔,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建筑学家喻浩为供佛祖释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倾斜,有人问喻浩缘由,他说京师无山,又多西北风,离此地不远又有大河流过,用不到百年的时间,塔受风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响,就自然会直过来了,并预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会倒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木塔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仅存在五十多年。后来宋仁宗下诏在距此塔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样式建造了今天这座铁色琉璃砖塔。因当年建在开宝寺内,又称开宝寺塔。现在的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层层开设明窗,一层向北,二层向南,三层向西,四层向东,以此类推,其余皆为盲窗。据说设计明窗,除有采光、通风、瞭望之功用外,还能减缓强风对塔身的冲击。开封地处黄泛区,每次黄河泛滥带来的泥沙都会将附近的建筑掩埋了,如今开封地下已埋了好几层泥沙,甚至整个开封就是建在沉积土之上的;而铁塔原建于夷山之上,后来由于黄河泥沙沉积,将夷山及塔基淤没,所以铁塔现在才得以保全在地面之上。

   唉,曾经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以莫大的激情和虔诚构筑起一个繁华的标志和精神的柱石,期望得到佛祖庇护,一统江山如铁桶,但在强大野蛮的外族面前,通天的佛祖也无可奈何了,只能任由文明被疯狂地抢夺和蹂躏。曾经的繁华,刹那间是残垣废墟,当年的血泪,最后是只语片言,通通掩埋在千年的浮尘之下,消失在遥远的时空当中。千年后,人们能看到的,也只有这座孤零零的铁塔,冷峻伫立,隐忍不语,苍凉地成为一个帝都最后的象征。

   帝都余味 走到今天,当年那个如此风光的都城,究竟还有什么现实的存在让我们去体味那些曾经的繁华呢?

   冰冷的铁塔不语,火热的开封小吃却热情洋溢,似乎还在向世人提示往日的荣光。当帝王远去,帝都残败,千年的美味却依然不变。这是一个帝国永远的饕餮,这是开封人唇齿间千年不变的记忆。

   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曾经的中原帝都,以地理优势汇集各方特色小吃,将其政治上的辉煌与饮食上的辉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孝感的米酒,扬州的米粉,天津的煎饼果子,西安的羊肉泡馍,新疆的手抓饭……还有很多不知出处的特色美味:桶子鸡,黄焖鱼,五香兔肉,羊肉炕馍……开封就这样迎来了它自己的饮食盛世。
北宋时期,当时开封的大街小巷"勾肆饮食……纵横万数",在市场上正店(酒楼)、食店、拍户、脚店,分等划类,遍布全城。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同台献艺,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大型酒楼号称72家,规模宏伟,每店均可容千人宴饮。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曾这样描绘当年的汴京:"时节相次,各有所观。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此等景象,宋人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上作了形象的描述。

   饮食即政治--灌汤小笼包子是开封历史悠久的名点之一。它是皇家食品,由北宋时期有名的"山洞梅花包子"演变而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豫菜中有一款普通的凉菜,价格不贵,工艺简易,制作时只是将鲜藕去皮直切成琉璃瓦状,放于油锅炸透,待冷却之后涂以蜂蜜汁即成。然而此菜"身价"不凡,它的创意人是包拯,制作者是其手下,命名人则是仁宗皇帝。这款菜乃是开封府送给仁宗赵祯的生日贡品,被命名为琉璃蜜藕。

   豫菜中的紫酥肉又称"小烧烤",因为在享用此菜时也要佐以葱段、甜面酱、荷叶饼之类,吃法与烤鸭雷同,故向有"赛烤鸭"之誉。此菜始创于明代藩王,调料中原有紫苏,后来经王府厨师承袭改进,已不用紫苏,只取其同音,紫酥肉。清末时慈禧与光绪避八国联军之乱由西安返回北京时,开封衙门菜厨师孙可发以紫酥肉代替烧烤猪鸭上呈,博得了太后、皇帝和亲王的赞许,此后便成为开封的传统名菜。

   在饮食政治的影响下,千年前的京都开封,将现在的馒头称为炊饼,也就是当年阳谷县武大郎与潘金莲所经营的那种面食。千年前开封人将有馅的面食称为包子也称为馒头。这种习俗影响了全国,流传至今,现在苏、浙、沪一带仍然还有生煎馒头、鲜肉馒头一类的包子。



   当年开封城著名的太学馒头便是有肉馅的包子,它的原创地是太学的学生食堂,因为皇帝中意便声名远扬。这故事的主人也是仁宗赵祯,他去太学视察,正巧食堂菜谱排定当日吃馒头,他与师生共享后,满意地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由于这至高的评价,太学馒头在开封出了名,成为传统小吃。南宋时期,这种馒头仍为珍品,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宫廷宴会中吃了太学馒头,还专门写了一首七言诗,最后一句是"流涎才合慰馋奴"。开封是太学馒头的原创地,这个名吃现已演变成开封有名的八宝馒头,变成了甜馅。



   现如今,帝都最后的辉煌仍然可以在鼓楼夜市上得到验证。鼓楼夜市是开封最大规模的夜市。东西南北四条路在这一段都是一派繁荣景象,站在十字路口,无论向哪个方向走,都逃不脱美味的诱惑。

   可以说,鼓楼夜市将开封的小吃做到了极致,真可谓去开封吃夜市就像去北京登长城一样,到了开封不吃夜市也一样是"非好汉"。 如果真到了鼓楼夜市,不妨品一品胡辣汤吧。胡辣汤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据说是严嵩为了讨嘉靖皇帝欢心,把一副烧汤而饮的助寿延年的秘方献给嘉靖。该汤美味无穷,嘉靖用后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方逃至河南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品一品"胡辣汤", 品一品中原帝都开封最后的滋味。现如今,开封唯一能够勾起世人对帝都回忆的,也就只有这碗小小的"胡椒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