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酒店菜单:模式不清 标准不明 有机农业中国式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49:47
模式不清 标准不明 有机农业中国式尴尬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时间:2011年10月11日   作者:覃怡敏
“最近有点怕了,不敢再拿钱投入了。”上海展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翟瑞文害怕再和前段时间一样,像坠入无底洞般把一笔又一笔的资金吞噬掉,而很难获得回报。他们所经营的产品是高端鸡蛋——生命蛋项目,针对不同的群体打造高营养的鸡蛋。
“现在好一点,每个月亏损一两万,严重的时候月亏损三四万,我常常是自己提着包,装着十几万现金去发工资。”面对《数字商业时代》记者,翟瑞文苦笑道。
在有机农业行业里苦闷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多年的人大有人在。眼下,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郊区,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农场,其中被淹没于浩渺市场大海的不在少数,一些农庄生存得尤其艰难,“如圣林农庄、天福园农庄之前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某业内人士说。
多年前,作为投资人的全雳投资了一德农业公司,生态养殖有机虫草灵鸡,回忆起这段经历他很是慨叹:“农业的投入和风险远远超出几乎所有人的想像。”
当时一德农业选择把上游全权交给养殖户,农产品基地和下游销售公司两地办公,最后因沟通不畅和信任不足,导致两部分管理者最终决裂。“整个公司基本成了一笔糊涂账,财务最后也搞不清楚到底成本多少。”全雳告诉我们。
身体力行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外行人发现,投身有机农业,得有点儿兴趣,有点儿理想主义,还要有人要有钱,得从改良土地环境做起,得尊重传统农业、尊重并依赖农民。
“脚上得沾泥”
在农场与农民的那些事
自2008年起开始推广社区支持农业(CSA)新模式的小毛驴市民农园,迄今已经算是有了些年头。8月底的秋日骄阳下,本刊记者一行在小毛驴市民农园里的小白屋外等待其创始人石嫣。她骑着自行车过来,平底鞋脚底沾着泥土,着装随意,妆扮自然。
如今已是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后,石嫣并不愿被定义为农业领域的专家,做了半年地道的美国农民归来后,其骨子里乐意与农民打成一片。几乎每天都在接地气,工作在农场,吃住在农场,浓郁的泥土气息来得真切,农业改变了他的生活基调,很难想像她是一个城里孩子。
采访中途,在田间考察的间隙,石嫣还时常习惯性弯下腰去摘菜叶上的害虫。碰见庄园里的每一个人,她都要顺势聊上几句。如何和农民一起,更好地与市民对接,正是她带领下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做农业的必要条件。
公众知道小毛驴市民农园是在2008年,也是在这几年起有机农业市场才显露出火热端倪。实际上,从2003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的团队就已经开始致力于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进行实践。而期间失败案例无数,身为温铁军的学生,石嫣感触颇深。
最初在河南兰考、山西永济等地,他们发动了很多农民做有机农业,然而由于距离市区远,缺乏市场,缺乏组织,与农民有距离感,很难和农民打成一片,信息不迅捷宽泛,难以和市场沟通,最终不了了之。
所以一定要吃得农民的苦,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石嫣说:“首先自己就得要以身作则,比如倡导可持续生活,可整天坐飞机、打高尔夫什么的,怎么弄这些(做有机农业)。”要和农民一起,与市场相互连接,坚定农业的大方向。如今,小毛驴市民农园几乎成为了国内一些农业产业的样板间。而石嫣那样的乡村生活,让其他人去务实感受的话,正是做好有机农业的一步好棋。
能否疏通好与农民的关系是整个利益链接机制的关键所在。无独有偶。在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一个专业的班子——产品部门,是常常要和土地亲密接触的。与石嫣的看法一致,在正谷执行总裁张建伟看来,要做农业“脚上就得沾泥”,要尊重农民这个农业的主体。
在正谷产业链最前端,从育种到种植,再到收割,正谷都得参与其中,事无巨细,抱着做好农民的心态真正去践行。
不仅如此,他们还勤于向传统农业取经。产品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与农民们的接触中发现,有农民在传统种植中可以做到少用化肥,是因为在用种子的时候在种子端放置一点点化肥。很难界定是否是得当的方法,但农民对农业的想法和热情使得他们很是触动。
农民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乎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收成。做农业,不上化肥、农药不能保证产量;但上了化肥、农药,又损害消费者健康;也可能用一点点化肥、农药,产品的产量就上去了,能赚到更多钱……然而,做有机禁忌的就是用化肥、农药。最终,到底有否使用,考验着新型农民们的良知。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上海多利农庄的创始人张同贵也认同,做农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相互关联,同时自己也要做一个有公德心的农民,努力做到有机,发自内心地自我监督,良心播种。
多模式并存
细心实践型管理者
要和农业的主体农民建立良性的利益圈,有态度更要有合理的模式。目前有机农业的先行者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开发着不同的模式。
除了小毛驴市民农园的CSA(社区支持农业)、会员制的模式,正谷认为,合作社模式是最为适宜的模式,这样农民才是农庄真正的主体,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智慧,效益最大化。与他们不同,多利选择了圈地雇佣种植户来做有机。在这种模式下,农民更像是工人,从某种程度上难以发挥积极主观能动性。一德选择的则是农业外包的模式,脱离于政府存在。
但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温铁军没有否认任何一种方法。无论哪一种模式,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他都是支持的。农业一定要社会化,必须是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全民总动员、全民运动最好。
不辞辛苦,每次来回得坐5个小时公交车的董氏夫妇,是小毛驴市民农园的资深劳动份额会员了。他们几乎不需要农庄的技术指导,自己做堆肥,亲自去摘害虫,每年花3000元,辛勤照顾着份额下的60平方米“寻梦园”(份额地块命名)。
而实际上,更多的农场种植工们却可能不懂得怎样去做有机农业,看着害虫一遍又一遍清扫不掉,农民的做法是一次次打农药。虫子没了,菜却谈不上有机了,不健康了。
因此,在正谷和多利模式下的农场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去说服和教育,否定化肥、农药后,告诉和指导他们用新的方法使有机作物长得好,达到定额产量的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在整体农场环境中如何支持有机。一些东西是必须要坚持的。
在多利,雇佣种植工劳作的过程一开始选择的是上班制,结果之后“磨洋工”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且到了后来,多利也意识到,上班制的话成本会很大,因为农民不太有积极性。
此后,他们开始想办法,把种植工分成小组,进行有奖绩效,和利益挂钩,从原材料起就开始严格控制。比如一个小组十多人,要管理某一片面积的土地,比如说其中一季圆白菜亩产大约是500公斤,后来产量达到了550公斤,多利就按照成本对其进行奖励。同时,若低于该产量也有处罚。
管理者甚至拉着农民一起去和客户交流,进而培养其认同感和荣誉感。多利把管理看得很重要,在招聘工作人员、大学生之前,甚至有时候会拉他们到别的农场先参观参观,比较后以期以多利的实力留住他们,管理管的就是“人心”。
再比如,几乎在每一个农庄,都多多少少会有偷菜现象出现,怎样做好田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在一些农庄,农场主甚至安装了摄像头去控制,殊不知此举越治越堵,相互直接不再信任了,造成管理缺失。还是得从人心上去管理。做农业,得学会做聪明、细心的管理者。
各农庄虽然模式不同,但管理中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繁多,每一个农庄,几乎都充斥各类成员,成分多样,而有机农业本身的方向更是注定整个团队事业管理起来繁琐、细微。如何细化到每一步,这其中包括对工作人员、对农民的管理也要求甚高。
在小毛驴,有劳动份额、配送份额和附加份额(如鸡蛋、鸡、肉等),整个农场组成了一个生态圈。“管理这样一个团队,需要一个管理者的包容和动员能力,还要有更强势的价值观。”石嫣如是说,一些观念、理念是绝不可动摇的。
技术落地难做纯有机
专家的坚持与妥协
本身有机农业的技术需要一个过程,石嫣将其比喻为中医,其并不能像西医那样很快即能治本,得有足够的认识和耐心去坚持。
杜绝农药、化肥之后,技术一定要落地,通过科学方法保证生长。黄瓜属于难控制的品种之一,爱生虫。按照传统方法,不打农药就几乎无法保证健康生长,正谷的张建伟介绍的方法是高温闷棚,当棚内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后自然能把害虫剿灭,但温度究竟多少合适,多大的棚要闷多久,等等,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去指导和把关。
做有机农业,必然要是真正的专家。多利农庄推崇的是物理方法,在每个黄瓜棚上设置防虫网,通过防虫网上类似于电子灭蚊灯之类的趋散虫害。
技术背后一定要有专业的支持,在环境上也是如此。在多利农庄基地,有一条25米宽的河流外加10多米宽的草地,和外界组成了一道隔离带。“若不好好隔离的话,外面的农药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农庄。这所有的事情,细碎、繁杂而且专业,若不经历,肯定很难做好。”张同贵说。
建好之后,农场的每一步也都得谨小慎微地去走。由于有机农业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每走一步都得眼观四方,严格把控。除了在说服、指导的基础上管理好农民不用农药、化肥外,有机农业的先行者们有着更多的门道要学习,要时时保持专业的姿态备战。
食品安全是一个太敏感的话题,“把菜即使是放在手里,也觉得不放心。”多利农庄市场总监茅亮也坦言,一旦出了什么娄子的话,极为麻烦,后果相当严重,管理者的担子相当沉。在多利农场,除草不用除草剂,全部人工摘草,因为担心除草剂会飘到菜上去。
更重要的是,有机农业迄今并没有一个完全可践行的标准。“虽然有机构认证,但认证每年要复检,对产地要认证,比如某块认证后,就证明达到了有机蔬菜的标准,但是并不能认证出产的东西是不是从这地上出来的。”茅亮指出。
“卖了两千吨,但比如其中一吨是从哪来的,谁也不得而知。”茅亮说。即使是有机认证,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产品一定都是有机的,这里面存在一个监管方面的缺失,更多只能靠企业自身去规避。
而这,只不过是众多争议中的九牛一毛。这些专家们面临的更大争议是是否有机。有人质疑,小毛驴的产品都没有通过认证,怎么能是有机,而且,即使是荒地利用,那如今周围连个隔离带都没有,怎么做有机?也有人质疑,多利那样的大基地不过是表面功夫,隔离带归隔离带,可相去不远就是浦东机场和迪斯尼乐园新址,一边是飞机重铅尾气,一边是未来的大工业区,又让消费者情何以堪?有人甚至质疑,在北京这般污浊的空气里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纯有机。
博士张建伟本身也是农业方面的专家,做农业出身,心中理想的是做纯有机,可走向市场他发现,真正所谓的纯有机,太难了。面对纯粹性,人们有太多的犹疑。他最后只好无奈地妥协,正谷干脆实实在在把自己的产品分为有机和生态,所谓生态,就是非有机,但又高于一般产品的标准。
身为专家的他们总有一些自己的执拗,比如什么季节种什么菜,会坚持时令性而绝不去迎合市场反季节种植以达到多样化,因此他们多是有什么菜配送什么菜,市民买到的蔬菜品种难免单调,总得质疑一番。
在一些小地方,也有坚持实践有机的人,但作物卖不掉,这大大伤了他们的心。还要做吗?得不到认可,靠什么支撑残存的信念?而正谷若非找到礼品市场,恐怕其有机理想受到的伤害更大。所有对有机的坚持,只能循序渐进去进行,多接触消费者和生产者,更多地去理解。
国际间对有机的理解和背后的价值也是多维度的。以前在环保部下属机构举办过一个交流会,有个德国的专家埃拉博士,在中国居住了七八年,在农业上做了很多工作。他认为,大家一定要帮助这个行业朝前发展,不管怎么样,先朝前做。只有不断朝前做,才能逐步去规范。
张建伟感触良深,农业企业千万不能被不关心和不理解的方方面面扼杀死,要有自己的坚持。在国内做有机农业更是如此,大家实实在在想的是行业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好一些。
靠天吃饭
作农业风险难控
刚刚过去的夏天,北京一直多雨,这一度使张建伟感觉很无奈,“北京的蔬菜损失很大,但没有办法,没法规避。”
这是一个某种意义上靠天吃饭的行业。天气、自然灾害等等此类不可控因素对于农业的冲击,太家常便饭了。做有机农业,首先就得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这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即使是专注养鸡的一德农庄亦是如此,赶上鸡瘟,曾经整个栏里最后活着的鸡仅仅剩下1000只左右,最高时养了15万只鸡,最差也是5万只,损失惨重。如此种种问题,仅仅靠技术还难以解决。
一德有些农场地处山脚平地,由于最初考虑不周全,没有做排水系统,所以经历一次山洪暴发之后,农庄的鸡几乎全被淹死了。“一开始没有把公司规范化,这是最大的弊端。”全雳坦言,信任的损耗,扩张得太快,很多管理能力包括风险控制能力都没有跟上。一德也在反思自己的管理体系。
无独有偶。展望也因为一开始定位超前,生命蛋做得不理想,公司的经营、管理很难跟上。虽然不是做有机鸡蛋,但也不是普通鸡蛋,展望需要从鸡蛋的源头——鸡上去入手,包括吃什么样的饲料等等,并不单是有专业、有技术坚持研究就行,而要从管理上去梳理整个产业链。
有人一开始就欲走正规军路线,也有人天生就是野路子,采取游击队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可有机农业行业是一个没有规律可循、没有太多经营范例可借鉴的行业,其管理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一德的团队里,本身也是多样化组成,只能多样化去管理。
自然、社会环境不由人,作为低附加值产品的农产品,要想短期获利,难上加难。而真正有机的东西几乎是没办法量产的,必然有产量上的限制,有着时间上的漫长孕育期。
自2005年开始筹划起,正谷经历了两年完完全全的前期准备工作期,筹建团队考察项目,建立基地,直到两年后才得以到市面上去卖自己的产品。一直在投入、投入。
无独有偶,比如多利2005年拿下某块地,直到2009年该地的有机蔬菜才走向市场完成销售环节。这中间,有着将近五年的培育期。后来速度才稍微快一些,虽然经验相对富足了,但也仍然太快不了。
展望公司早自1998年就开始从鸡蛋入手,历时十多年做鸡蛋。翟瑞文告诉记者,展望最开始从事欧米伽3的鸡蛋研究和生产时,因过于超前,在市场拓展上遭遇瓶颈。这期间,他们还陆续开发了展望生命蛋、长寿蛋等一系列产品,先练内功,等待市场的好时机。
生命蛋的负责人虽然经历了漫长的亏损考验,但是他仍然对这一领域的未来有足够的信心,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和百货电子商务公司1号店合作销售鸡蛋。让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他们始终认为做农业是件有意义的事。
很多业内人士感慨,做有机农业首先要在产业链前端长期地、持续地投入,要禁得住投入大、回报期过长的考验,要能够应对各种风险。做有机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定得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曾有天使投资要入驻小毛驴市民农园,但“谈着谈着,总希望小毛驴能够比较快地发展”,而石嫣则坚持农场至少要5~10年才能发展成熟,双方最后终归作罢。
近年来,在各媒体的逐步轰炸之下,小毛驴仍然坚持小的是美的,并不急于扩张得太快。“大家应该更谨慎一点。”石嫣说,做农业需要去商业化,应该更多地专注于赚“慢钱”。只有这样,才能更大意义上推动整个社会的进程。
这个行业一定不能凭激情去做,张同贵告诉记者,投资人不要盲目投资,想好了再去投农业,不然很多都将半途而废。最近,多利投资推进得火热,但后续情况业界仍在观望中。
因此,在中国做有机农业,即使只是在产业链前端,也得要求是一个“杂家”,兼济社会,抱有一种“垂钓”的心态,风高云淡,心平气和,禁得住时间、精力、金钱等各方面的损耗,有点小理想、小情结方可,有实干精神且耐得住寂寞才行。
而实际上,做好上述这一切,只不过是突破了有机农业的第一步难关,经过产业链的最前端,此后还得过重重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