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夜色美夜二胡曲谱:泗县伤残军人42年如一日义务看守烈士陵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07:23

  据安徽电台报道,在泗县,有位伤残军人,从1969年退伍回家开始,42年如一日,用满腔的热情与执著,义务看守着一片葬有387名烈士的陵园。 42年里,他费尽周折和艰辛,为烈士们立下了墓碑,又在陵园里种下了1000多棵树木。他就是一级伤残军人赵贤君。如今,已经65岁的老人,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在这儿建一座亭子,让烈士们的英灵有个遮风蔽雨的地方!

  387位英烈长眠自家屋后

  赵贤君,1946年出生在泗县大杨乡吴集村一个贫苦家庭里。1964年,18岁的他报名参军,到南京紫金山当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里,他求上进,好争先,不管有什么任务,都能出色完成。 1966年,他在参加国防通讯设施更换工程施工时不幸受伤,脊椎断裂。在抢救过程中,他曾一度停止呼吸。可凭着一股顽强的毅力,他又从鬼门关爬了回来。出院后,他被认定为一级伤残军人。

  1969年,赵贤君退伍回到家中,他结婚生子,享受到了国家抚恤金,又分到了十几亩土地。本来,他可以凭这些养家糊口,清闲度日,但退伍回来后,赵贤君的心就不曾安稳过。因为在他家屋后的一片杂乱土堆里,长眠着387位烈士,他们是1948年淮海大战中灵璧战役英勇牺牲的官兵。42年来,他费尽心血和汗水,义务守护着这片陵园,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历尽艰辛为烈士立墓碑

  这片埋葬着387名烈士的土地,一到雨季,漫天的雨水把一切都淹了进去,只有几座高一点的坟头若隐若现。雨水过后,遍地杂草。这深深刺痛了老兵的心。

  为防止烈士墓湮没,1970年,赵贤君在陵园里竖起了第一块“墓碑”。说是“墓碑”,其实就是一块薄板,上面是他自己写的“烈士纪念碑”5个大字。风吹,日晒,雨淋,这块“墓碑”很快腐朽。 1972年的一场大水,将“墓碑”冲走。 1987年,赵贤君在园陵里立了一块简陋的石碑,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立碑时,赵贤君因旧伤复发已经瘫痪,是靠着手摇轮椅,到当时的泗县黄圩区政府申请的款项。

  第四块碑,就是现在的这块碑,赵贤君为立此碑可谓历尽了千辛万苦。 200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奔波,他筹得了3000元钱。带着这笔钱,他亲自到山东省选石料、选碑座,然后又雇车从山东拉回来。

  石碑立好后,赵贤君又四处找人刻碑文,想在碑座上刻上“淮海战役”四个大字,可是找到石匠一问,一个字就要好几十块钱。一咬牙,他决定买工具自己刻!由于初次使用切割刀,他的手不止一次被划破,鲜血直流,但他没有停止,直到这四个大字刻好。

  2008年,时值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赵贤君的心又开始澎湃了,他想再为这些烈士立一座新碑,思来想去,他摇着轮椅出发了,挨家挨户地募捐,谁捐了多少钱,他都一一记下,刻碑的时候,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了进去。

  20多年在陵园植树上千棵

  现在的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在进入陵园墓道的两旁,是挺拔的宝塔松和高大的法国梧桐。陵园四周,还生长着700多棵松柏、300余棵黄杨。

  而在以前,这儿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土地。从1987年开始,赵贤君决定在这里种树。他要让烈士的墓园有花有草,四季常青。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太难了。他是一个残疾人,根本没有能力去栽花种树。孩子们都大了,家庭开支日益增长,经济的窘迫也不允许他再做什么了。可是不做,他的心里始终空荡荡的,觉着对不起在这里长眠的387位烈士。他开始求助于自己的战友,大家能帮钱的帮钱,能帮忙的帮忙。小树苗买回来后,只有小手指般粗细,村邻帮忙种下后,树苗茁壮成长,如今这里已是郁郁葱葱。

  有生之年要为英烈建碑亭

  虽然赵贤君现在年逾六旬且行动不便,但每隔几天,赵贤君就要到陵园里清理杂草,擦拭墓碑。赵贤君还有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在这儿建一座碑亭,让烈士们的英灵有个遮风蔽雨的地方!

  清明节快到了,他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了,如今赵贤君又开始为这个愿望而奔波……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