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区幼儿园:怀化名胜古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43:41

第一二章  名胜古迹

    查诸旧志,各县名胜有“八景”、“十景”之说,如沅州有“明山迭翠”、“秀水拖蓝”、“龙津春浪”、“花山仙姿”、“雁塔秋风”等,黔阳有“龙标耸翠”、“柳溪烟雨”、“赤宝晴霞”、“虎山夜月”等,会同有“金龙晚翠”、“莲花洞天”、“沅江夜月”、“插剑流泉”等。所谓“八景”、“十景”,有的名实相当,有的已有名无实,有的本来就是牵强附会。

    古迹一目,旧志记述尤为繁冗。诸如名人故居、风雨桥亭、侗族鼓楼、名山宝塔、关防塞驿、古城遗址、亭台园林、节孝牌坊、庙宇寺祠,等等。这些名胜古迹,旧志虽有记载,但一部分当时即记“失考”;即使当时有据可考的,又经近代兵戎战火,城镇扩建,机关学校占用,也已面目全非;加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破除“四旧”,基本上已是无胜可寻,无迹可觅。这里除收录列为省、县(市)文物保护单位或旅游景点外,还就尚有旧迹可寻,有胜可记的,简述于此;一些虽无迹可寻,但与境内历史关联密切,或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则根据旧志提供的线索和群众的记忆指出其原址方位,或有益于后世。另对一些旧志未曾纳入,而又有胜可记的地方,也酌情收录。

    怀化市

   【迎丰公园】  因位于怀化市迎丰区内故名,建于1985年10月,占地414亩。园内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曲径通幽,楼台亭阁,依山傍水,布局协调和谐,特色各一。儿童乐园,设备齐全,有小火车、电瓶汽车、水上游艇、航空滑梯、电动飞机等深受儿童喜爱的游戏玩具。动物园区,饲养有猴、熊、鹿、孔雀及本地的珍奇兽类和鸟类动物。西山顶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四省百县青年造林题词碑。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公园每年还举办大型花卉盆景展览和灯会。

    【黄岩溶洞】  位于怀化市区东北部,距市区20多公里,系拥有72个洞的溶洞群。能标出洞名的有45个洞,能供人经常游览的有5个,即金鸡洞、风洞、钟鼓洞、高坡洞、白马洞。这里,因山上果木繁茂,地下溶洞甚多,素有“花果山”和“水帘洞”的美称。黄岩洞区现已辟为“黄岩度假村”。

    【一线天】  位于怀化市下坪乡,系一道5公里长的峡长山谷,谷两边皆峻岭峭壁,奇峰怪石,人在谷底仰望,天空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故名。谷底有深溪,谷尽头有两处几十米高的瀑布,气势磅礴,是怀化市的游览胜地之一。

    【伏波宫】  位于怀化市中方镇荆坪村。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重建。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砌封火山墙,墙高4米,占地180平方米。正殿为三开间,进深4.5米,硬山顶,盖小青瓦,穿斗式梁架,莲花瓜柱,柱与础之间垫有木。青砖地面,梁枋上绘有水波、花草纹饰,墙壁上绘有“鲤鱼跳龙门”等彩画。大门正面上额嵌隶书“伏波宫”石匾,左墙镶明万历四十五年重建伏波马援候祠碑记一方,汉白玉石质,高1.6米,宽0.72米,阴刻楷书,载建筑沿革及重修记事。现为怀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坊】  位于怀化市新路河乡罗家坡村东。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青石砌成,枋高6.3米,宽6.25米,四柱三间,额题“奉旨旌表孝义坊”,坊止刻修建纪事,传记及鱼、龙、鸟、兽和传说人物故事浮雕。工艺精细,现为怀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江市

    【雄溪公园】  位于洪江市区西部,老鸦坡东麓。1978年辟建,因洪江古称雄溪,故名。总面积427.5亩,园内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各种设施环山兴建,主要景点有喷泉花坛,老龙井、登园石级踏步、老龙阁、荷花池曲桥、花卉盆景园、动物园、儿童乐园等,为综合性游览公园。

    【大兴禅寺】  位于洪江市西嵩云山上。据《会同县志》载:大兴禅寺原为嵩云庵,简陋狭小,香火不旺。明正统年间无意和尚年老到峨眉、五台山等地云游,至常德过河落水溺死,其尸逆水而上,路人诧异,捞起,见身上有纸文“雄溪嵩山乃吾家”,遂护送至洪江,数日尸体不腐不臭,均奇,以为肉身成佛,于是多方集资,大兴土木,修建庙宇,供奉无意祖师。大兴禅寺由此而来。清道光十七年(1837)和1956年两次修缮。“文化大革命”时期遭严重破坏。1987年捐资维修。寺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祖师殿,右侧偏殿为观音堂,左侧为斋堂,楼上为方丈室,占地约2500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梁架,重檐歇山顶,殿中供如来佛,周围有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菩萨。寺门上额题匾为“湘西第一山”。1987年被列为洪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嵩云山】  位于洪江市西部。相传昔日山上古松参天,云雾环绕,原名松林山。后因山上建有嵩云庵,故易名嵩云山。嵩云山搀崖嵌岭,直人云霄。老鸦坡屹立于东北,大峰坡耸立于西南,三者成犄角之势,气势雄伟。山中嵩云庵,又名大兴禅寺,清初始建,道光、同治间重建,1956年湖南省拨款补助修葺,有简易公路由山脚盘旋直达山中,此处环境清幽,风景优美,是怀化地区游览胜地之一。

     沅陵

    【胜利公园】  位于沅陵县城梧桐山上,抗战时曾辟为中山公园。1951年1月,为纪念湘西解放而改建为胜利公园。总面积2.52万平方米。园前修有胜利门,气势雄伟,题字为曹里怀手迹。园中建有高大雄伟的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和四座六角亭,内立剿匪烈士英名石碑。四周绿树环抱,景色清幽,庄严肃穆。

    【龙兴寺】  位于沅陵县城西虎溪山麓。唐贞观二年(628)敕建,明景泰三年(1452)、嘉靖四十年(1561)、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乾隆十五年(1750)、二十三年(1758)、光绪二十九年(1903)多次维修并逐步扩大其规模。现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头山门、二山门、头过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左右两侧建有东西厢房、旃檀阁、弥陀阁、东岳庙、黔王宫等建筑。龙兴寺大门面对沅水,拾级而上,头山门是三间硬山式牌楼门坊,中间拱门,上额楷书“龙兴讲寺”,并嵌有“唐三奘图”砖雕。再登20级台阶是头过殿,三间硬山式,原供哼哈二将。又上20级为天王殿,是五开间重檐悬山式建筑,原供四大天王。殿内保存清代碑记四方。其后为弥勒殿,原供弥勒佛和韦陀菩萨,前檐是砌成三间牌坊式门楼,中开拱门,上额“敕建龙兴讲寺”竖匾,旁嵌圆形龙纹砖雕。大雄宝殿是寺内主体建筑,重檐歇山式层顶,面阔五间21.10米,明间宽7.5米,次间宽3.2米,梢间宽3.6米,进深四间16.95米,内减中柱,殿宇宽大,原如来大佛像就竖立在这里。内柱八根承天花及上檐,高7.85米,均呈上下卷杀的梭柱,柱径0.6米。覆盆石础之上垫有莲瓣雕饰的木,系唐代建筑风格,1986年国家文物研究所对大殿木柱标本进行碳14测定,其年代为750±60年。大殿前置“眼前佛国”一匾额,为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后面的观音阁,为三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原供观音铜像。东西两侧的旃檀阁和弥陀阁均为间三重檐歇山式建筑。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月山】  位于沅陵县麻伊、7伏东1公里处的沅水江畔,海拔170米,面积0.02平方公里。据《辰州府志》载:山在县东150里,山下有明月池,两岸悬崖峭立,若披霜雪,松篁插翠,池水清漪,皎然月白,故称“明月山”。此山独立江面,形如巨笋,直插天穹。相传江西人氏唐子春游经山下,观其山势雄伟,山下百舸争游,风景奇丽,遂在山东侧凿石开路,在山顶建庵,削发为僧。

    【凤凰山】  屹立于沅陵县城东南沅水江畔,海拔200米,面积约0.6平方公里。西北临沅水,为陡峭石壁,东、南群山环抱。因山体貌似凤凰展翅,故名。山顶建有凤凰古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寺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山南建有七层凤鸣塔;沿峭壁边缘砌有石阶路,宛如彩带,由寺门飘然而下,直落江边。民国初年湘西镇守使田凤丹于绝壁处书刻“凤鸣丹山”,为凤凰山增添无限风光。1938年11月,爱国将领张学良,被软禁于凤凰山古寺内达一年之久。期间,将军常沿石板路漫步江边,或钓鱼、或游江,以释心头重负。为褒张学良将军爱国赤诚之精神,1981年沅陵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古寺进行维修,内置张学良将军塑像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酉洞】  位于沅陵县乌宿乡二酉山。因山屹立于酉水、酉溪河汇合处,故名。山腰绝壁处有一石洞,名二酉洞。洞宽12米,高2米,相传秦时咸阳两书生避乱负简至此而藏。秦亡汉兴,书简复出。清光绪湖南督学张亨嘉书刻“古藏书处”石碑,立于洞前,《辞海》有载,人们常以“书通二酉”形容学识渊博。

    【无缘洞】  位于沅陵县北陲火场土家族乡下寨村,系石灰岩结构为主体的自然溶洞,主洞宽20~60米,高30~50米,深不可测,难及边缘,故名“无缘洞”。在距洞口1100米内,有上、中、下三层28个洞,迂回宛转,洞洞相连。入洞260米处,有一阴河,水中有娃娃鱼、盲鱼等珍贵水生动物。洞内有72组景观,370个景点,主要有河山洞、水帘洞、蚌壳洞、将军柱、珍珠塔林、天鹅展翅、灵芝塔、犀牛池、八仙过海、赤壁仙丹、蓬莱阁、玉皇宫等,其中洞中天窗、瀑布、古乐、宝光堪称“四绝”。洞外,山峦起伏,万壑生烟,瀑布挂满山涧,其中赵家峪瀑布高120米,宽5米。一列形如骏马的48座山头向东伸延,各具雄姿,犹如“四十八匹骏马下桃源”,堪称武陵奇景。

    【龙吟塔】  位于沅陵县城东河涨洲。因洲旁水声似龙吟而得名。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1820)修塔四级,道光二十七年(1848)加修成七级,二十八年又开新基重修,二十九年全部修成。龙吟塔为楼阁式砖塔,八角七级,塔高42米,底径7.65米,边长2.6米。塔内置木楼6层,分层嵌楼承枋,铺板,有梯可上楼顶,每层砖涩砌成枋木斗拱及不同图案,一层上部外壁嵌石雕神象五尊。有台基、四方铺三级石阶。每层开窗,上置葫芦宝顶,檐面盖筒板瓦,檐口有勾头滴水。底层南面开半圆形大门,门额嵌龙头石雕,刻“龙吟塔”三字。1983年列为沅陵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寨题名记石刻】  又名红字碑。位于沅陵县明溪口乡北酉水左岸的石壁上。石刻记述北宋嘉  二年(1057)殿中丞雷间夫奉敕视辰、澧、鼎三州边事,责“蛮”人之慢,次年二月,与辰州转运使王绰、州将窦舜卿率军镇压,兵驻明溪上下两寨。六月,双方言和,战事平息,刻随战官员姓名于明溪口峭璧之上。后人称之为《明溪新寨题名记》。石刻阴镌,楷书宋体,自右至左,竖行排列,高3米,宽2.84米,共409字,字径7厘米见方。因年月久长,壁生藓芥,字迹莫辨,有好事者以朱涂之,故俗称“红字碑”。1983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溆浦

    【万寿桥】  位于溆浦县黄茅园乡湾潭及万寿两村之间的龙潭河支流上。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清乾隆八年(1743)、嘉庆三年(1798),道光十四年(1834),咸丰八年(1858)和1929年、1944年多次维修和改造,1988年桥中阁楼和部分桥廊被火烧毁,1991年集资修复。该桥长59.8米,宽3.2米,高4.5米,桥廊24间,东西走向,桥两端为歇山顶门坊,檐下有斗拱,屋脊塑有双龙抢宝和鲤鱼跳龙门泥塑。桥中央有重檐六角阁楼,外壁书有“飞阁流丹”四个大字,壁内面有“清风明月”、“太公钓鱼”等壁画。东西桥头的牌楼上悬挂“万寿桥”三个金底大字。1989年列为溆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宫】  位于溆浦县龙潭镇圭洞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龙潭韩姓家寺。据传在明永乐年间,韩姓先祖在洞庭湖遇险,因杨泗天神显灵得救,故立。此庙塑像供奉,世代相传,历年香火不息。该建筑为四合院砖木结构,全长17.1米,宽10米,坐北朝南,有门坊一、正殿和厢房。门坊为牌楼式,飞檐翘角,泥塑各类戏剧人物,双龙戏珠和彩绘花卉山水,装饰精致华丽。正门上方有“恩同骨肉”四个大字,正殿为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盖小瓦,殿内供杨泗将军神像。两侧为厢房,中间为天井,门坊背面有“瑞兆南阳”四个大字。1990年集资维修,列为溆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木鳌瀑布】  位于溆浦县南大华乡,俗名乌茅洞瀑布,因此地原为木鳌乡,故改名木鳌瀑布,是溆浦县最大的瀑布。落差68米,瀑幅宽约40米,一般流量每秒6立方米,最大以每秒300立方米的流量飞瀑直泻,溅水如云,山谷轰鸣,惊天动地。现已修建电站。

    【崇实书院】  又名延陵家塾。位于溆浦县龙潭镇岩板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系吴姓家族私塾,院门仍留有“吴氏蒙养”四字。清咸丰五年(1855)更名为崇实书院。占地2450平方米。书院系庭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屋面为悬山顶,有前堂、后堂、阁楼,前厅两侧建有教室。厅内悬有宣统元年(1909)谌白瑞所书的“大学之基”匾额,宽3米,高1.27米。外墙墙面绘有山水、花鸟等壁画,院内围墙上嵌有石碑六方,记述办学经过、办学宗旨、办学经费、奖学制度和有成就的学子等。1986年、1991年两次维修。1989年,列为溆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羊洞】  位于溆浦县城20公里处,是该县最著名的一个石灰岩溶洞。相传古时有一神仙在此修炼,常变白羊进洞、化清风出洞而故名。洞全长约5公里,最高处40多米、宽30多米,其内曲径交错,遍布石笋、石柱及奇形怪状钟乳,有“南天门”、“马头岩”、“马桩”、“水帘洞”等众多奇妙景观。

    辰溪

    【奎星阁】  位于辰溪县辰阳镇黄家巷口南,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七年(1802)重修,1982年维修。木结构三重檐八角形楼阁式建筑,通高14米,直径9米,阁基用长条形红砂岩砌成,平面呈圆形,基上砌砖围墙开透窗,门朝西,门上端浮雕天官,围墙外上端一周饰兽图鸟案。阁内有四根金柱直达顶端,周围有八根檐柱。中间顶板绘有麒麟等彩绘图案,屋脊饰飞龙,二、三层每层檐角起翘,下悬吊铃,二层檐下分别雕狮、虎、獐等兽,四面绘山水、花卉和历史人物故事。檐下施斗拱,门额阳刻隶书“奎星阁”三字。阁小巧玲珑,古朴庄重。1981年,列为辰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江东寺】  又名浦峰寺、石林精舍。位于辰溪县方田乡江东村西北。始建于唐代,宋元  年间迁今址。清康熙、乾隆年间两次大修。寺院由金刚殿、大佛殿、涛佛殿、地藏殿、观音阁等建筑构成,并造有转轮藏。现仅存大佛殿,占地2000平方米,坐东朝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殿四周有廊,方形檐柱,八方石柱础,屋脊饰莲花座宝珠,翘角作鱼形大吻,檐坊下用倒挂楣子,次间为“万字”格扇,档间为木窗,窗上饰圆“寿”字,四周刻龙纹,后檐梢间,左右有拱形门各一,额书“镜日”及“潭日”字样,檐柱除前檐露外,余均砌入山墙内。前列两金柱粗大,上雕蟠龙,雕刻精美,柱下有八角形、鼓形等式样的石础。殿内现存康熙、乾隆年间重修碑记三方。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辰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麻阳

    【太邱第门坊】  位于麻阳苗族自治县隆家堡乡隆家堡村内。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红砂岩砌成,高5米,宽5米,坐北朝南,八字墙,莲花柱础,单檐歇山顶,盖小青瓦,匾额“太邱第”行书,坊上有福、禄、寿三星人物浮雕及鹿、鹤、花鸟等图案。现为麻阳苗族自治县文物保单位。

    【满氏宗祠】  位于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建于1929年,有大门、戏台、过殿、正殿、后殿、厢房等建筑。四周有青砖砌成的封火山墙,布局规整,占地约440平方米,正殿有方形石金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盖小青瓦。过殿有两根雕龙青石柱,高3.4米,径0.56米,镌雕盘龙,下有须弥座石像,座高0.7米,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现龙柱为麻阳县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黔阳

    【芙蓉楼】  何时始建无考。唐天宝年间,王昌龄谪龙标尉。有送李擢游江东诗:“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楚国橙桔暗,吴门烟雨愁。”旧址已废。清乾隆四十年(1775),县令叶梦麟于东城外建芙蓉亭,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曾钰以亭址低洼迫隘,无山水林木之美,不足以著名胜,遂将芙蓉亭徙建于城西香炉岩,并改亭为楼。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现存建筑有门坊、主楼(芙蓉楼)、丛翠楼、半月亭、玉壶亭、碑廊及芙容池等。占地10525平方米。门坊砖砌。四柱三间,宽5.93米,高7.82米,中开拱门,上额书“龙标胜迹”四字,门坊正面有“王少伯送客图”等堆塑彩绘十余幅。“荚蓉楼”为园中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穿斗梁架,不施斗拱,置卷拱板,中悬横匾,隶书“芙蓉楼”。楼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有廊,前有台基,护青石栏板,后有梯登二楼,可凭栏远眺,楼内挂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楼的隔窗雕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楼后不远为半月亭,平面扁形,歇山顶、廊式结构。在半月亭与主楼之间,有芙蓉池,一块巨石立于池中,犹如一巨形山水盆景。主楼东侧有玉壶亭,亭内立玉壶碑一方,摘引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构成“壶”形图案,构思别致,寓意颇深。据说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所作。主楼西侧有丛翠楼,其后是碑廊,碑廊长40余米,嵌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等历代书家名人碑刻百余幅。1959年,芙蓉楼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建立芙蓉楼管理所。1985年、1995年进行两次大的维修,并增修送客亭、三角亭和文物陈列室等建筑,使园林景点布局更为合理。园内空坪隙地,均为芙蓉树及花草覆盖,四季花开不绝,满园飘香。

    【黔城钟鼓楼】  位于黔阳县黔城镇镇政府院内。据《黔阳县志》载:宋熙宁四年(1071)在龙标山建普明寺,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兵。成化八年(1472)重建,并拓建钟鼓楼,成化二十三年,铸大钟于楼上,清咸丰十一年(1861)寺毁于兵乱,钟鼓楼仍幸存。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钟被毁。钟鼓楼为三重檐方亭式结构,歇山顶,穿斗式梁架,盖小青瓦,屋角起翘。楼高10米,有旋梯可上二、三楼,每层有短栏,四面敞开,登楼可远眺。1984年,黔阳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现为黔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黔城南正街】  位于黔阳县黔城镇南。是宋熙宁后逐渐形成的一条商埠集市。是古集镇典型。街东西走向,东起镇综合商店第四门市部,西至黔城派出所,南面包括红旗街,街长200米,宽3.5米,以青石板横铺,下有排水沟。两旁多系木结构门面店堂,间或有马头山墙隔离。其过街棋门,沿街走马楼,卷棚檐口,老式店铺门面,临街柜台,构成典型的湘西老集镇的建筑特色。在街道的中部,有旧衙署遗存,据《黔阳县志》载:宋熙宁时为茅草盖顶,宝庆元年(1225)县令钱敏学始“易茨为瓦”,明洪武后毁于兵燹,景泰元年(1450)复建,成化二十年(1484)知县陈纲修赞政厅、架阁、库房、常平仓,又于堂前修八字衙门,鼓楼。雍正六年(1728)大堂侧建西廊、琴堂、甬道,戒烟碑亭。道光十七年(1837)造书房、横屋、男女监房、丁夫住房共27间并间墙2道。同治六年(1867)再修薄册书房3间,后增修为8间。民国时期,修3米宽的石板路由县衙门直进大堂。解放后划给黔阳三中做校舍,现仅存八字衙门。1983年南正街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黔城文庙】  位于黔阳县黔城镇。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县令唐今寿迁建普明寺东,嘉泰四年(1204),县令钱衢迁建城西门外,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郭元重修。正统十四年(1449)复毁于兵,成化七年(1471)县丞胡深重修,嘉靖二十五年(1546)署县事王璇迁建今所。后毁于兵。清康熙三年(1664),知县张扶翼重建,增建启圣祠,四年拓地修置棂星门,五年建名宦、乡贤二祠于内,四十四年知县刘纳再迁建城西门外。乾隆十二年(1747)复迁今地,四十九年知县叶梦麟拓泮池、月桥、照壁、宫墙。尔后,知县杨国棠与教谕黄本骥又修大殿,殿门雕盘龙石阶,左右石栏、戟门、书房、教泽堂、御碑亭及名宦、乡贤、孝义祠。1938年10月,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设此。解放后,文庙为黔城粮库占用。今尚存泮池、石桥、盘龙石阶、宫墙及左右戟门和“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石碑二块。

    【大垅风雨桥】  位于黔阳县龙田乡大垅村双岔溪。始建年代无考。光绪十六年(1890)复修。桥墩为方石砌成,桥面为木质结构。南北走向,全长23.3米,宽4米,高5米,桥廊8间,穿斗式梁架,悬山顶,盖小青瓦。桥的两端及中间建有阁楼,歇山顶,梁上有浮雕,桥头铺六级石阶,桥廊两旁置坐凳,供行人小憩。1986年列为黔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段氏宗祠】  位于黔阳县龙田乡长碛村。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轴线上依次有门坊、前厅、过殿、正殿、戏台和厢房。过殿和正殿为木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祠的门坊由四根高10米的石柱支撑,上刻有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八仙过海、双狮戏彩球等图案,雕工精细。1986年被列为黔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芷江

    【天后宫】  又名妈祖庙,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江西街。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福建客民所建,系福建同乡会会馆。有石门坊、戏台、正殿、寝殿、耳室、厢房、观音殿、财神殿、武圣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970平方米,整体布局呈三行纵轴线并列,以两道封火墙隔开,左侧正殿与财神殿的封火墙间隔有一道两米宽的甬道,四周有封火墙。布局讲究,规模较大,特别是石门坊的建筑艺术,其石雕工艺堪称一绝。石坊高10.28米,宽6.3米,用大青石砌成,斗拱庑殿顶,有几条金鲤伏首翘尾于椽岭脊头,门坊正面布有青石浮雕95幅,其中“孤桐劲竹”、“琴棋书画”、“狮子滚绣球”、“武汉三镇”、“洛阳桥”、“八仙过海”等雕工极为精致。坊前有高3米的青石雕花栏杆围成的石台基,中间有17级石阶,临左右置青石石鼓和青石石狮各一对。其石雕作品之多,雕工之精,在国内尚不多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83年,天后宫石坊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槐木洞】  因昔日洞上长有数株古槐而得名。位于芷江县中南部的洞下场乡天堂坪村。全洞分干洞和水洞两层。水洞又称洞下之洞,洞口居干洞口之右侧,呈井状,深莫可测。一山泉沿崖直泻下洞,声如擂鼓,汇人阴河,不知去向。干洞口高1.5米,因山石崩塌,洞门被一巨石阻塞。匍匐人内,拾级而下,别有洞天。洞顶高10余米,主洞长10多里,多有岔洞,洞内有蝙蝠展翅、飞石悬空、利剑冲天、古寺山门等奇异怪石景点。洞中干燥,水源充足,冬暖夏凉,可容数千人,1949年前村民避匪多隐藏于此。

    【鼓磉洞】  位于芷江县中南部的洞下场乡红旗村,距县城约30公里,洞内有阴河,洞口处水深过膝,入内8米许,有径直通其内。内高约8米,洞大可容千人,洞底石笋丛生,钟乳石悬顶美若繁星。据清《芷江县志》载:因此“奇石排列,洞门深锁,石如鼓磉”故名。

    【杨溪云树】  此树相传为西汉末年所植,位于芷江县城南3公里的杨溪河口。高16米,胸围11.5米,树冠覆盖206平方米。民称“喜树”、“重阳木”或“千岁树”,属落叶乔木,叶如铜钱,椭圆、网状脉。树杆高至1.5米处,分为三枝向外延伸,枝叶交错,蓬松丛杂,近视觉浓荫覆地,远望如云涌蓝天,故称“云树”,古为沅州八景之一。树侧建昭灵庙,以祭祀楚国三闾大夫。古代文人骚客多有诗赋,如清举人杨凤鸣观后作七绝日:“武陵溪畔水盈盈,岸上松楸弄晚晴;片片白云吹不散,前村野鸟向人鸣”。现此处仍为游览胜地。

    【芷江文庙】  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小北街。始建于同治三年(1864),占地面积973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有泮池、丹墀、正殿、崇圣祠及东西廊房、钟鼓室。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4.7米。金柱系四方石柱,每边长0.5米,抬梁式木构架,梁上雕有龙凤、山水、花鸟等。檐下施如意斗拱,飞檐翘角,角下系风铃,屋面盖小青瓦,屋脊置吻兽,中脊塑莲座立葫芦宝瓶。檐柱间砌围墙,明间留卷拱门,次间开高槛窗。四周下檐有廊,殿前出月台,石板铺面。前沿中心贴青石透雕蟠龙丹墀,两侧砌石阶级,正殿前沿两侧亦有石级与厢房相连。虽久经沧桑,但正殿保存基本完好,仍可看出往日庄重的气势。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校经书院】  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内。始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结构殿堂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穿斗式梁架,覆小青瓦。悬知府连培基“通经致用”和湖南督学使吴树梅“务为正学”匾额。原建于府衙内(今县招待所),1987年迁至现址。

    【奎文阁】  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东紫巷。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占地面积90平方米。木结构亭阁式建筑,平面呈圆形,三檐六角,攒尖顶,飞檐翘角,盖小青瓦。亭高10米,径10.4米,分三层,有旋梯供人上下,凭栏可眺望城内风景。1989年,列为芷江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新晃

    【镇江阁】  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龙溪口,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90年县政府拨款重修。阁为六角形,砖木宝塔式建筑,高三层,攒尖顶,飞檐翘角,彩绘龙凤等图案。门额书“中流砥柱”四个大字。相传李太白流放夜郎路过此地时,曾在阁内吟诗。现阁内悬有李太白像。

    【仙人桥】  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东北部的大湾罗乡高寨村。此桥系天然生成,气势雄伟,横跨峡谷之间,长约10米,宽10多米,高17米,石块垒成雁齿,桥身壁陡,人不能过。清末民初,曾在桥北建一凉亭,供游览者憩息。桥下有溪,从北南下,又有龙洞、龙潭,洞内有玲珑别致的石笋、石山、石竹、石林等,可谓景色别致,世上洞天。

    【中寨石凉亭】  又名培元亭。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中寨镇琴翰坡上。始建于咸丰十年(1860)。系单层石木结构,长10.8米,宽4.4米,高4米,占地面积47.52平方米。16根直径0.25米的八棱石柱,穿斗式梁架,柱上镌刻花草及对联,四周为青石板壁,顶为木结构,顶覆小青瓦,大梁正中绘有太极图,两侧彩绘龙风。亭正中为行人过道,左右两侧为行憩息处,并置有条凳,亭柱上镌刻有对联10幅。外壁依向刻:“东衍新村”,“西耸岑翰”,“南峙黔峰”,“北撑楚岫”;内壁刻有“培元石亭记”“培元石亭赋”,“培元石亭偶作”,“培元石亭四时乐趣词”,“石亭落成狂歌”及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额等。现为新晃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会同

    【若水古樟】  位于会同县若水乡檀木村的巫水河畔。树干围径11.5米,最大直径4米,高约40米,枝荫直径35米。此树蔸部长出一巨根,凸出地面,貌似雄狮伏地,故俗名“狮子树”。树下有一洞与巫水相通,相传在数百年前,曾有一对白鸭经常出没在树下洞口及河边游玩戏水,但当它们游进洞里就不见了。时隔数年,鸭又出现了,一旦白鸭出现河水必涨,久之,便改称“狮子树”为“鸭婆树”。鸭婆树根深叶茂,根上长树成片,叫“子孙树”,可惜毁于“大跃进”年代,其中有树根穿过百米河底,在对岸长出一树,围径亦有1米以上,亦于50年代初被毁。在大炼樟油的狂热中,鸭婆树也几经磨难,险被砍倒炼油,但伐木者举斧近树前,顿感头痛头昏,望而生畏,只好撒手作罢,才幸存于今。

    【金龙山宝殿】  位于会同县金龙乡金龙山顶。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殿身为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盔顶高12米,边长3.3米,翘角,葫芦攒尖,单拱门,门上匾额为“德配乾符”。门面侧有对联,上联为“助国灵威昭胜地”,下联为“封王帝泽耀名山”。保存完好。1988年,列为会同县文物保护单位。

     靖州

    【梓潼宫】  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东营盘山顶。原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州牧许子言所建之桂香塔。清雍正六年(1728),州人因塔圮而建桂香阁,为三层六角,高10余米,飞阁流丹,做工精细,为靖州四大名阁之一。后因其山有“万花女墓”,1935年,县人在此建“流芳亭”。传说万花女是明万历年间朝廷应选妃子,途经靖州病卒葬于此,后神宗钦敕为“梓潼”,故易名为“梓潼宫”。梓潼宫砖木结构,坐北朝南,  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文岳殿,梓潼宫,两旁有耳房。文岳殿、梓潼宫为穿斗式梁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盖小青瓦,砖砌封火山墙。

    【飞山庙】  又名威远侯庙。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脚下的飞山乡中学。是为祭祀五代少数民族领袖杨再思而修建的。庙始建于宋元丰六年(1083),明正统十年(1445)、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1993年集资维修。庙坐西朝东,东西长60.8米,南北宽19.43米,呈狭长形,共四进:一进为山门,五开门歇山式建筑,有台基,明间置大板门,门额置横匾“飞山庙”三字,次间梢间为便房;二进是过殿,四开间硬山式建筑,殿内两侧分别供宋工部侍郎靖州鹤山书院创始人魏了翁及明靖州知州党哲灵位;三进是正殿,五开间歇山式,面阔17.45米,进深四间,高8.3米,殿中供杨再思神像;四进为娘娘殿。殿宇建造规矩,工艺精细。1985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卢迥龙观】  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地卢村。始建年代无考,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建。1990年集资维修。观为鼓楼式木构建筑,长12米,宽12米,高8米,三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构架,分上下两层,天花板有彩绘、檐角及屋脊饰飞鸟、鳌鱼等。屋角起翘很高,曲线优美,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1987年列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飞山】  位于靖州县城西北5公里处,海拔720米,古有“忽有峰飞至”之说,因名“飞山”。飞山奇峰突兀,岩壁立,四面陡绝,顶复平旷,如钟似鼎,誉为五溪胜景之一。山上岩洞嵌空,庵寺林立,古迹甚多,头宝鼎、二宝鼎、三宝鼎雄居峰巅。其下平旷,建有方广寺,又名飞山大殿。殿正堂左侧有明代参将邓子龙登山留下的《登飞山》诗碑和谭延  的题联碑刻。殿前正南有青石砌成高约丈许的南天门,额书“南天胜景”,两边精镌八洞神仙图。殿后有三清寺、灵官殿、望虚亭等。前有半仙亭、小天门寺、大天门寺和磨针庵。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三个诞辰之日,以及六月十六日和十月二十六日“飞山太公”的诞辰与忌日,本地及周邻各县群众皆云集于此,盛况空前。

    【龙凤岩溶洞】  位于靖州县城西南排牙山中段穿岩山上,是一座天然石灰石溶洞。洞口宽20余米,高7米。上方有清康熙年间靖州牧高峰题刻的“龙德先天”四字,洞内有两条主支洞。由洞口向左,有1米宽人工凿砌的71级石阶直达洞底,一条阴河沿洞东北石壁而流;另一支洞向右,攀岩而下,逶迤向前,洞内石笋、石钟乳遍布,千姿百态,神奇壮观。

    【藕团芦笙场】  藕团芦笙场位于靖州新街和塘保之间的高山上,距塘保2华里,离新街8华里。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附近各寨的苗、侗人民都欢聚于此,吹笙歌舞,共庆丰收。贵州临近的十村八寨苗、侗兄弟,也常来助兴参加。场内有一块石碑,高1米,宽0.62米,厚0.08米,碑文记载芦笙场的各项规章制度。

   【桂花风雨桥】  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芳团村。始建年代无考。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1991年集资维修。风雨桥全长43.4米,桥面宽3.2米,桥廊15间。三孔四墩。桥墩为砖石结构,桥身为木构重檐长廊,上有三座桥亭。两端桥亭为三重檐,方形平面,歇山顶中间桥亭亦为三重檐,下面二层为方形平面。歇山式上屋为六角形尖顶,上置复宝瓶,白鹤,桥亭檐角以鸟、鳌鱼、卷草等装饰。中亭设有神龛,桥廊两侧为通长直棂窗,两边置长木凳板,供行人休息。1987年列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先祠】  又名忠义祠、太婆庙。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甘棠镇寨姓村。林氏祖籍原系福建蒲田,始祖林瑞在“南征”时殁,敕封忠义侯,其妻蒋氏袭夫职,留守靖州,助民开垦。民慕其德,于明洪武年间为蒋氏建庙祭祀,名“太婆庙”。清咸丰五年(1855),林氏子孙将其改建为“林氏先祠”。1933年又加修缮,1985年群众集资维修。该祠占地553.9平方米。有前后两进,厅堂为纯木结构,屋面盖小青瓦,硬山顶,屋脊塑双龙,中置葫芦宝瓶,两端塑龙头。四周砌封火山墙。门墙高9米,条石门楼,双肩木大门。门墙壁上塑有众多的神话故事人物及龙、凤、蛇、龟、兽、花鸟等泥塑装饰,工艺精巧,形态生动。1987年列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武庙】  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正街北侧。  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有过厅、正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等建筑。1952年用做粮食仓库,后因房屋改建拆毁过殿、后殿及厢房,仅存正殿。正殿面阔六间,进深六间,长14.7米,面宽21.8米,高11米。穿斗式梁架,重檐歇山顶,殿内由10根金柱支撑中心屋顶,18根檐柱、22根边檐柱支撑四周伞檐,边檐柱凸刻翠竹浮雕,竹节分明。梁上雕有云龙图案,上檐镂空窗格成斗拱拼装,檐边置吊瓦并以凸刻几何纹的吊檐斗拱拼饰,翘角飞檐,各翘角以龙头为饰,并悬吊一个铜铃铛。屋脊端塑鳌鱼两个,屋顶中央置彩色琉璃宝葫芦。台基嵌有青石云龙浮雕,1989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道

    【马田鼓楼】  又名田心寨鼓楼。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乡马田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清咸丰年间予以维修。1950年重修,是侗族鼓楼中建筑年代最早的鼓楼之一。楼坐东朝西,南北长19.2米,东西宽12.5米,通高17.54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主楼系正方形,边长8.4米,立面四角九层,顶部为八角攒尖葫芦顶。1984年,为加固主楼,在其两侧增修一偏楼,平面呈长方形,歇山项。偏楼屋顶与主楼二层齐平,与主楼浑为一体。鼓楼属干栏式建筑,穿斗抬梁纯木结构,八根檐柱只至第一檐,从第二檐起以0.3米内收瓜柱代替檐柱,依次上升至第六檐,并与四根金柱顶端相平,七、八、九层檐依次内收,全部承托在金柱之上。楼内桃枋、柱、瓜形式各异,分布参差,错落有致。“物华天宝、国泰民安、吉星高照”镌刻在一至三层的横枋上,并彩绘花卉卷草图案。一至八层翼角上,分别塑有虎、龙、蛇、凤等图腾或象征吉祥的泥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极具民族特色。1959年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烂鼓楼】  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阳烂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道光二十年(1840)、光绪九年(1883)、1925年、1956年,曾4次维修,1984年、1990年当地民众自筹资金进行局部修葺。阳烂鼓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42平方米,纯木结构,分门楼、主楼、后楼和连廊四个部分。门楼为二阙重檐式,双阙的主柱均用穿枋与鼓楼檐柱连楼,组合成一个整体。屋檐采用如意斗拱出跳,使门楼屋顶构成歇山形。主楼系三重檐歇山顶式,青瓦坡屋面,十二根檐柱至第二层承接二檐挑枋,出跳翘角。从主楼第二层正立面左侧,用连廊连接后楼,前后呼应,构成一体,别具特色。1993年列为通道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观】  又名千丘百塔。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县繁殖农场田坝中。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乾隆三十年(1765)复修,以后曾数次局部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88年立架大修,并在原址上照原样重修纯木结构的门楼一座,新建砖木结构辅房一套三间,构成一庭院式塔楼木构建筑群。白衣观坐北朝南,平面八边形,立面八角五层,边长5.7米,高18.92米,占地面积920平方米。主楼为五层八角塔楼式纯木结构,攒尖葫芦顶,飞檐翘角,悬铎四十个,风拂金铃流韵,声传数里。楼内置外檐柱15根,金柱8根。天花板上彩绘阴阳八卦。从第一层至五层设木梯旋上,每层均开有8扇窗户。壁上有彩绘,顶梁上有“皇清乾隆贰拾肆年岁次己卯冬月廿三日”题记。白衣观是侗族地区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座道教古观。1972年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迥龙桥】  又名龙皇桥,俗称花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日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1931年重修。原桥墩为木墩,1974年维修时改木墩为石墩。迥龙桥系纯木结构伸臂梁架式廊桥,东西向横亘于坪坦河上。全长63.1米,桥面宽3.86米,桥廊22间,桥面略成弧形,桥头筑石砌墩台,河中立面砌梭形桥墩。桥洞跨度19.4米,桥身为悬山式屋顶,盖小青瓦。桥中上檐为六坡,檐角高翘,脊饰鱼、龙、凤泥塑,顶置复宝顶,中亭尖顶塑白鹤,能随风转动,鹤嘴含簧片,迎风呼鸣。亭内置神龛,中亭供关圣,东亭奉文昌。桥廊南侧安通长直棂窗,北侧为板壁,桥廊两侧置木板凳,供路人纳凉歇息。桥西段采用伸臂式木拱架

承重桥体,拱架两端以30°斜升三排圆杉枕木逐层伸臂。桥面铺设木板,形成上平下拱状。东段为悬臂枕木梁架,三孔两墩,中墩上以不规则长杉圆木作枕,成梯级迭坐,等分顺梁悬伸墩处,架木承重桥面。两种结构,不同造型,反映了侗族工匠别出心裁的桥梁建筑工艺水平。1959年,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普修桥】  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的坪坦河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八年(1803)、光绪十三年(1887)、1946年、1957年、1984年,曾先后复修或维修。桥长57.7米,宽4米,有21廊间。桥身为双重檐长廊,桥头和中央设桥亭,两端有桥门,桥门为双重檐歇山顶,在屋脊和檐角有泥塑龙、凤、鹤等。桥两端的桥亭为三重檐,方形平面歇山顶式,中间桥亭有七重檐,下三层为方形平面,上四层为八角形,攒尖葫芦顶,顶尖泥塑青鸟一只,能转动,迎风呼鸣。桥亭檐角饰狮、凤、卷草图案。桥廊屋脊泥塑双龙抢宝,宝珠系用碎块玻璃镜片组合镶嵌而成,装上风叶,风起转动,声光交映。桥亭内设神龛,中亭供关圣,两端分别供始祖和文昌。桥墩石砌,四墩三孔,桥墩上架设两层等分枕木悬臂起挑承重桥面大梁,桥体庞大,装饰华丽,是侗族木构建筑中的精品。1988年列为通道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横岭鼓楼】  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横岭村。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曾多次维修。由寨门一号、寨门二号和主楼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主楼为双重檐歇山顶,木楼采用如意斗拱跳出,主楼二层伸出,瓜柱收敛,门楼用廊连接,使门楼融汇贯通,浑然一体,建筑在村寨出人口,格外引人注目。1993年,列为通道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恭城书院】  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东面的一小山丘上。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咸丰五年(1855)维修。书院坐东朝西,由门楼、斋舍、讲堂组成。四周围用青砖砌围墙。各栋建筑空间有天井,内植花草树木。门楼、斋舍和讲堂分上下两层,用木梯登二楼。门楼为重檐歇山顶,楼上正面开通长直棂窗,可眺望山乡风光。两栋斋舍为四坡顶,上下各有外廊,讲堂底层为开敞式堂屋,供讲课用,上屋用作藏书。书院均系木质穿斗式构架构件,做法与一般民居相同,建筑的排檐、门窗等装修简朴。1993年列为通道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兵书阁】  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锅冲苗族乡赞字岩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清道光五年(1825)、二十七年(1847)进行较大规模的修葺,1954年、1963年、1987年、1990年相继进行局部维修。兵书阁坐西朝东,南北面阔19.2米,东西进深15.4米,通高14.72米。西侧建有一座祠庙,占地总面积420平方米。主体楼阁系穿斗抬梁纯木构架,初为双坡屋面的民居式建筑。共四排三间二层楼房,明山燕字门,一层明间正堂立有关圣神位,次间分别置厢房,二层楼为山村私塾。道光年间维修时,在原阁殿上的明间各出一座高14.2米三层六角翘檐攒尖葫芦顶式楼阁,新阁楼的二、三层均设有走马廊,架有小木梯可攀沿直上,四周用木板装实。每层都有开窗,顶棚装天花板,彩绘太极八卦图。兵书阁的附属文物文星桥,也极具建筑特点,桥东头为双肩庑殿顶,八字门坊入口,两端为单檐庑殿顶门坊,桥中央建重檐歇山顶阁楼。与兵书阁遥相呼应,浑然一体。1988年,列为通道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侗乡吊脚楼】  系侗族传统的民居建筑,渊源于原始的巢居。多为木结构,屋顶盖杉木皮、茅草或小青瓦,富裕家亦围墙齐檐。一般傍山而建,就地取式,有二层式、三层式,以利扩大使用面积、防潮、通风。底层用于饲养家禽家畜、堆放杂物。第二层宽敞明亮,摆设讲究,是侗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堂正壁均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及茶堂(即厨房),火塘一般也设此处。三层正中为仓库存放粮食,两厢也有卧室,两侧均有走廊,作晾衣晒物乘凉用。

    【万佛山风景区】  万佛山系丹霞地貌风景区,位于通道县临口镇境内,总面积11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万佛山、神仙洞、七星山、将军山等。

    万佛山位于太平岩村,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以仙人居、森林迷宫、天然石拱桥堪称“三绝”。仙人居坐落于万佛山主峰南面岩壁上的一断层,长约20米,高7米,深3至5米,形成一座天然的石居。石居分大、中、小三厅。右侧为大厅,中厅称游艺宫,左侧为小厅。有天然石拱桥,系由一块丹霞巨石崩塌而形成的单孔石拱桥,桥跨度32米、拱搞15米。洞内有古刹明月寺,系南宋时建筑。左侧悬崖上方,留有壁画诗词,历尽沧桑,至今仍依稀可辨。内侧有一石巷,长55米,直达后山。

    七星山,位于官团村,主峰海拔567米,山腰有七星庵,常年香火不断,是湘、桂、黔边境地区著名古庵之一。马鞍峰、螺丝峰、牛鼻峰、十里长廊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独岩峰】  又称青云峰,旧志称为“独岩挺秀”。形呈圆柱,傲然屹立,峰顶海拔602米。西侧姊妹峰绝壁上有一处岩洞,可容纳数百人。相传,清初有一老者上山采药为其儿治病,来此洞避雨,不觉昏昏入睡,梦见一持杖老人对其说:岩上鸟屎可人药。采药老者回去一试,果然灵验。为报此恩,老者便到此修庙,并剃发出家。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到此求药治病者络绎不绝,声播湘、桂、黔三省比邻地区,常年香火不断。“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庙被毁。1989年,群众捐资复修一座佛庵,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名青云寺。

    独岩峰脚下,溪水潺潺,花草芬芳。峰顶有林木和奇花异草覆盖。现已从峰脚凿石修路,直通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