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苹果手机维修店:巧抓炼字赏古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54:39
 

教学目的:1、从炼字的角度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2、学会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炼字的基本内容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炼字题的语言表述

教学步骤:

一、导语: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这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诗歌的“炼字”,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便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板书课题)

二、知识阐述:

   众所周知,古人作诗最讲究的就是“秀”和“隐”两个字。文字要美,寓意要深,这就决定了诗歌的语言必然是凝练的、含蓄的。他们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特别讲究“经济性的原则”,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因此留下了很多“炼字”的佳话趣闻。大家能举出一些事例么?

(听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边总结:唐朝诗人贾岛的“推敲”典故以及“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改动,齐已的“一字师”,宋祁的“红杏尚书”,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等。)

(一)炼字的基本概念:

   说了这么多“炼字”的掌故,那到底什么是“炼字”呢?(思考,明确:)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像刚才大家所举的实例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就曾让贾岛煞费苦心,甚至冲撞了韩愈的官轿。还是韩愈帮他定了这个“敲”字。韩愈认为从诗句可以知道诗人是在夜间造访,而且是到一隐居之所,倘若这里用个“推”字的话,则明显带有唐突擅闯之意了,这样就显得诗人不太礼貌,于所营造的主人居所的环境氛围也不太切合。所以还是应该先敲门较为妥帖,因而用“敲”字更好。一席话令贾岛茅塞顿开, “推敲”一词也作为“在文字上用心雕琢”的代名词而自此流传下来。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一种趣味,或者说是一种责任。

但是炼字究竟到什么程度算作最好呢?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也是煞费苦心的。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练含蓄、准确传神,具体表现在诗歌中有三个方面:

1、 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特征

2、 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

3、  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

比如2004年全国卷乙卷中对宋祁的《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让读者可以感到成群蜜蜂嗡嗡之声入耳,斑斓蝴蝶翻舞之色入目;杏花朵朵,芬芳之气入鼻;乍暖气候,吹面不寒,和风温气入体。一个“闹”字,有如一团酵母,酿成一派令人陶醉的热烈而富于生机的气氛,而这种气氛,正是春意的美好而充分的体现。

  “诗以一字见工拙”, 象“闹”字、“敲”字这样炼得特别好的字,也被叫做“诗眼”,从某种意义上讲,“诗眼”也可以说成是炼字的最高境界。那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或者说炼哪些字才能妙传人物心绪,抓住景物特征,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呢?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具体说来:

1、 炼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比如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细细体味起来,二者的区别还是满大的。“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而“生”字就不同,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仿佛大海是明月的妈妈,是她孕育了明月,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我们看到这一句诗,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的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

2、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大部分是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如秋思之祖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藤和树两个字给我们的感觉是绿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加一个“枯萎”的“枯”字,生机没了,活力死了,颜色也换成黄的了。不仅如此,加一个“衰老”的老字,连体形都变的我们无法忍受了,沧桑之感顿出。而“昏鸦”的“昏”字,不但但是让光明离我们而去,而且思乡之情也渐露端倪,至于后面的“断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形容词里我们要注意那些表颜色的词,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我举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中的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家是不是仔细考虑过这一“白”一“黄”两个表颜色的词?日头本来是红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怎么变成了白色?提醒大家联系《促织》中“成妻问卜”一段中的“红女白婆,填塞其室”。女孩的时候是红色的,到了老婆婆的年龄就变成白色的了。对!这里面有一个衰老的过程,以至龙钟老态的白日只能依傍着群山而逝。这是让人多么的伤感和无可奈何啊!而且这种必然趋势又是人力无论怎样都无法逆转的,想想都让人心碎!“黄”字也一样,河水从雪山上刚流下的时候是多么清亮啊,可是流得路程长了,在流泥细沙的作用下就变得浑浊发黄了,是的,河水也变老了,最后平静地流入了大海。它们从产生到消失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规律的,就像人的从生到死,也是一个我们不愿接受但不得不接受的过程。这样才引出后面如何以人力和自然力抗衡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两句。诗家用语的确是不同寻常啊!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比如2002年的高考题甲中提到齐己的《早梅》诗的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其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为什么呢?因为“一”字炼得好!不仅暗合题目中的“早”字,而且一枝梅花傲然怒放于皑皑白雪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极富意境美。而从感情上,“一”字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惊喜之情。一个“一”字,看似平常,却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妙传了人物心绪,还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换了“数”字,是决然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古人曾经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可见虚字的作用的确不小。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静中之动、寂中之欢,写成了一曲绝唱。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2000年的高考题中王驾写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纷纷”二字,就写出了蜂忙蝶乱的状态,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做到语意两工,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这样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三、考点解析:

元代文学家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意思是说人家古人做诗是讲究一个字一个字地锤炼,那我们读诗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文字要是咂摸出滋味的话,那就是读一百遍也是不会感到满足的。那么怎么鉴赏诗中的那些妙字和诗眼呢?我们一般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

(1)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看是否在打破常规后具有了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特点。比如我们做过张先的《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看是否能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中杜庠《赤壁》诗中颔联的“诸葛心中空有汉”的“空”字,就流露出作者对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的无限感慨。

(3)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看是否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比如南宋梅山寺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句中的“欲”字,其妙处简直笔墨难以形容。你想啊,那杏花的花瓣带着早上的露珠被吹面不寒的春风吹落成飘飘洒洒的花瓣雨,像淘气的小孩子一样和你嬉戏着:欲湿还舍不得,不湿还不甘心。本来无感情的花瓣似乎对人产生了浓浓的情谊,美不美?

如果我们能养成从以上三个方面品味诗歌的习惯的话,我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提高的。

理解赏析关键字词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命题的角度有三种情况:

(1)对诗歌中的某一或几个关键字或词进行赏析。如2004年全国卷乙卷中对宋祁的《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进行分析,看其写的好不好?浙江卷要求分析李白的《菩萨蛮》中“玉街空伫立”的“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从诗中寻找关键字词。如福建卷要求从朱淑真的《秋夜》一诗中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对异文现象进行分析。所谓异文现象就是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某些诗句中的个别字词因版本而异的现象。如辽宁卷要求考生就苏轼的《蝶恋花》一词中“绿水人家绕”的“绕”字与另一版本的“晓”字进行比较,看哪一个字更恰当。湖北卷也要求考生就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失”中的“失”与另一个版本中的“阔”字进行比较,看哪一个字更好。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赏析关键字或词。请大家看资料:

2002年高考试题(乙)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借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一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2、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句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

答案:“霜”,点出了梅树“孕”花的季节和环境;“孕”,暗含梅树含苞欲放。

诗句要表达的是梅在恶劣的环境下所体现的内在精神。那么这个“意”是如何形象地表现呢?“霜”和“孕”就是关键词,是神韵之所在。“十月”是下霜的季节,环境之茶非比春天;但尽管如此,梅仍然积蓄着力量,孕一身花,争天下之美。

第二种情况——寻找关键字词。看资料:

.(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这种题型的答题步骤:

(1)    找出关键字或词。

(2)    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3)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段,效果如何。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

第三种情况——分析异文现象。看资料:

(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这种题型的答题步骤:

(1)    表明观点。(同意哪种观点或哪个字更恰当)

(2)    说明理由。(具体分析其意境及表达效果)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四、巩固练习:

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更加高超的表达是:“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20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3、.(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2)“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此题第一问侧重鉴赏诗歌语言,这道题开放性较强,“失”与“阔”两词各有其妙,任选一个都行,但要把妙处说清楚,在审题上,要注意“更”字,也就是说在比较中,你认为更好的那个词。如果仅仅说,哪个字好,或两个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显然不合题意。第二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道题既要解释诗句意思,又要分析情景关系。

4、2005年上海春季卷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答案待定)

五、布置作业:把本堂课没完成的诗歌鉴赏题做完。

六、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从炼字入手,进而准确地解读诗人寄托于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以及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的语言如何表述的问题。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诗歌的语言外壳尽管很坚硬,但也是有死穴可以让我们突破的。巧抓炼字,不仅可以做好炼字题,对诗歌鉴赏的其他题型也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