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梭库图机械表怎么调:人生惟有读书好(郑大讲坛第148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9:40

【编者按】 10月21日,在我校读书会成立之日,应我校图书馆邀请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人生唯有读书好-以钱钟书《围城》和王安忆《长恨歌》为例的文学阅读》的学术报告。徐教授将“读书”二字作为自己报告的主线,分别从读书是学习的基础以及对《围城》、《长恨歌》两部名著中主人公的解读,让大家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三种阅读的方法。徐教授内容详实的报告,幽默睿智的语言给在座的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对于阅读认识。现刊登报告全文,以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

人生惟有读书好——以钱钟书《围城》和王安忆《长恨歌》为例的文学阅读
徐雁

【作者简介】徐雁,南京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全国图书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暨家庭读书与藏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著有《秋禾书话》、《中国旧书业百年》、《藏书与读书》等著作,先后荣获第8届、第13届“中国图书奖”。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很高兴能够在郑州大学读书会成立的当天到郑州大学为大家做这一报告,我选择的副标题是以钱钟书《围城》和王安忆《长恨歌》为例的文学阅读 。为什么选择《围城》呢?大家读《围城》往往会产生一种误读的现象,一些前辈说过中国的某些书是讽刺那些读书人的,也有一些成功学、爱情学的专家在《围城》中间读出了爱情、婚姻、家庭三个层次。没有拥有的人想要冲进去,拥有的人想要出来,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这一次来到郑州大学以后,看到同学们办起了由图书馆支持的读书会,不叫阅读会,我觉得这是专家在办会,这体现了一个高度。现在大家都说阅读形式会变成终身阅读。从我们专业的角度讲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当前的信息媒体中间有书、报、刊、网,网络最年轻。网络就是我们离开了图书馆,离开了校园,回到你的家庭,回到社会所使用的。大家知道网络是谁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把原来作为军用的互联网解密以后推广为民生事业,这才有信息的高速公路,有互联网,进而变成现在的网络社会。更早一点的是什么呢?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与它有很深的联系,那就是杂志。在座的各位同学,在你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尤其是在上高中的时代应该都读过那本著名的杂志—《读者》。有一年高考的语文出卷老师都被封闭到一个宾馆里,老师们不允许带任何东西进去,只允许带着一颗智慧的脑袋进去。在这个宾馆里的书店有好多种杂志,其中就包括这本杂志的前身叫《读者文摘》,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年的那个话题作文就是从《读者文摘》中取材的。
        这以后中学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读者文摘》的各种文体是最容易被用作模仿性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最容易被中学老师智慧的大脑加工以后用在学生的课堂作文中的一种有效资源,所以杂志曾经是我们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载体。比杂志更古老就是报纸,爷爷辈的接触比较多,中国的报纸在唐朝就有了,西方式的报纸历史也只有300多年。但我们都会回到社会,都会遇到一个情况,当你拿着个杂志看的时候,老年纪的人,爸爸妈妈看到了会说:我家孩子在读书。但如果你运用的是最先进网络的时候,无论你是在浏览信息,做作业,还是在下载电影、小说在看,他们都不会说你在读书。那是因为在书、报、刊、网中间最成熟的、最古老的知识载体就是图书。图书在中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现在网络上的所有的数字化资源都是对文字进行加工所形成的产物,所以在这书、报、刊、网中间抓住了读书这个龙头,就抓住了根本。所以我觉得叫读书会是相当的好。
        读书后面往往连起来一个概念,就是读书学习。如果让你参加公务员考试做一篇申论,要求是:请你就你生活的时代做出一个描述。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会用很多种语言描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像刚才讲到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大家都会用到这样的词。但除了这样的词大家还会用什么呢?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尤其最根本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的时代。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我们发展中的中国需要任何一位公民,尤其是享受着国家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各位精英去成为发展中的中国最有发展力的那个精英的阶层,成为发展中的中国栋梁之才。所以我们在描述这个时代的时候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所处的位置,这个位置我们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实现自己。我们都知道亚运会有倒计时,世博会有倒计时,我们的人生呢?当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差不多也开始了人生百年的倒计时,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岁忧。忧什么?当你出生以后,生存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生老病死这个过程你要应对,天灾人祸你要应对,但是这个“应对”仅仅是六十分万岁。更重要的是当你18岁成人以后,你要发展自己。所以生存和发展是每一个拥有百年倒计时人生的一个活生生的一个命题。
        一个人的人生时间是固定的,但当你拥有理想的翅膀你人生的活动空间就是无限的。我们可以在郑州大学读书,也可以到世界的任何一所名校进行读书,像我们南京大学每年都会接受一大批咱们郑州大学的学生,郑州大学的学生阅读素质很高,早在2003年就开展了经典阅读的系列活动,已经整整七年了。就我个人来讲,我也曾经带过两个河南籍的学生,他们的阅读素质很高,我比较欣赏。我今天在这里讲,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男生能把这个《围城》读透,女生不要误读了《长恨歌》,因为这两本书的故事结局都不是大团圆的。所谓读书学习,要以读书为基础,当你在书、报、刊、网中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之后,就会了解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也不等于才干。当你有了理性的认识以后,你再回到学习的状态中间,你的学习就会和别人的不一样。你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学习机制就会升等升级了,你不再是一个信息的爱好者,而是一个知识的爱好者。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爱好者而是一个学识的爱好者,当你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一定量的学识以后,见识也随之而增长,你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全球的认识也会有新的想法。别人失败的教训会成为你成功的经验,把自己的经验升华成为人生的智慧,再把人生智慧转化成为对社会实践的才干。这种人未必个个是无往而不胜,但一定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所以在我们把握读书的本质以后,就要深刻理解学习的概念。
        对于中国任何的一个汉字我们都要把它作为一个“独体字”看待,“五四运动”以后推广了白话文,经常会把词组捆绑起来运用。捆绑起来就不会注意文字的细节,比如说“学习”这两个字,就应该把这两个字拆开理解,回归到繁体字进行理解。对于汉字的态度要像数学家对于数字,物理学家对于符号,化学家对于元素这样严谨的态度。“學”这个繁体字就像是一个大屋顶下坐着很多学子在学习,刮不到风,淋不到雨,这表明祖先创字的时候就把这个学堂想象成一个学宫,孔夫子也是在这个宫里面学习授业的。学习的“学”给我们很多启发,是让莘莘学子学习课堂知识,学习书本知识,学习前人、旁人的经验,这是学的本义。“習”这个繁体字是羽毛的“羽”下面有个白,可以理解为小鸟在蓝天白云下反复的练习。所以,学习包含着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统一,包含着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统一,体现了我们中国最古老的 “知”和“行”的统一。所以孔夫子对他的弟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学不习的人很容易变成书呆子,即使学位再高,那最终的结果是穷的像教授,傻的像博士。
        有一年我给北大博士生上课问他们:为什么社会上会有“傻得像博士”这种说法,问题出在哪里?他们也是一脸无辜的看着我不知为何,我认为:问题的根本是你们的学习态度。有人曾问过我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好不好?这是最笨拙的学习态度。在傻得像博士前边必然要经过一个呆的像硕士,这之前还有一个笨得像本科生阶段,为什么说本科生笨呢?他们发扬了高中阶段对学问、对学科、对学识平均用力,还用一套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科前三年的学习阶段。表面上看你的大学时代很充实,各个学科都考试的非常好,但实质上你是一个又笨又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大一暑假给自己找一个实习的机会,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底需要什么素质。这样到你大二年级学习的时候你就会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到本科三年级再来选择自己的方向,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社会?世博会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我们更要用全球化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才是在学习的道路上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才是一个成功者的身姿。有一句话叫: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对于你们大学生来说,这个支点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大学时代的学习所获得的一技之长,这个一技之长就是你玩转的职业,完成的事业,完善你的人生的那个支点。所以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在求知的道路上要深刻领会“学习”这个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我们的国家要建立创新型社会,为什么创新到现在这个“新”还不够。回到古老的汉语中有三个成语让我们对“创新”有新的认识,第一个叫温故知新,第二个是推陈出新,第三个是除旧布新。达到的结果都是新,但却是建立在温故、推陈、除旧上面的。这是前人所积累下来的丰厚的知识、学识,前人对科学的认识。如果推开故、陈、旧来进行创新,那是实现不了的,离开了对这一部分的读书、学习和研究,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我们在追求读书的过程中,首先要端正读书的姿态,学习的态度,这两个方面掌握好了,读书的态度就会大大改观。苏东坡说过这样一句话:孔子圣人其学当始于观书。孔子这样的圣人的学问都是从读书开始的。现在我们推广全民阅读,出现一个新词叫学龄青年。现在较比以前学习的时间更长,我们都要成为知识信息时代的一个学龄青年,要把自己始终放在一个学习的状态下面。在座的各位要发扬好汉精神,在书林学海中游走、搏浪。
        如果是你对学习的态度没有了把握,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下面我们进入到文学经典的分析阶段。关于《围城》,网上有这样的话:《围城》简单的很,读书的话只需熬个夜,看电视只需半夜的功夫,讲的无非是方鸿渐和五个女人的故事。在文学阅读方面,你这个人只注意表面而不仔细推究话理,无疑是浅阅读的表现,这样看来读书的态度是有限的。课上读《围城》,中文系的老师会运用高中老师的那一套做法,从典型人物到典型性格到典型语言再到环境的描写来分析主人公。但是我们大学生阅读,从文学经典阅读的角度来看不应该这样做,第一遍当然是从头读到尾。当你把二十万字快读完的时候你要注意了,书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方鸿渐家里落后于时代的那个时钟,这个时钟和时代的关系是微妙的。我看到有些学生写关于《围城》的文章,更多是从文学鉴赏,文章脉络分析的角度来着手的,作为征文、读后感、书评这些文章都是比较成功的。但还是存在缺点,都是在遥看方鸿渐,遥看钱钟书。没有把方鸿渐当作我们在座的一员,没有回到历史,回到现场,回到真实。没有把方鸿渐当作自己的同学或是师兄、师弟,没有把钱钟书先生当作一位作家,当作课堂上的专业老师,当作我们的家长。这样的文章或许会获奖,但在我们老师看来还是需要修改定稿的。
        读《围城》我们最应该把握的是什么呢?就是要用同龄人的眼光读方鸿渐,钱钟书先生用了两年的时间,用了如此多的笔墨完成这本书的时候,他对方鸿渐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在小说的第二段钱先生有这样一段描写:说方鸿渐睡着了,他的睡没有感觉,没有梦,是死的样子。据我考证:当钱先生用这样的笔墨为方鸿渐写到这一笔的时候,方鸿渐是二十九岁,这个年龄没有梦,没有感觉。普通的梦醒来还有早晨,方鸿渐醒来却感觉没有人生,没有前途,没有理想,就如行尸走肉般,这是钱先生最后给方鸿渐做出的一个定论。
        我们又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既然是这样的一个方鸿渐,钱先生何以用二十多万字的笔墨,倾注两三年的功夫来对这个人物进行描写刻画,进行铺叙呢?当我们打开这本书第九页的时候,会看到钱先生已经对方鸿渐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一个鉴定,其藏于他的白纸黑字中间。他是这样描写的:方鸿渐这个人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生活比较懒散。简单的十几个字已经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及其形象,写到这里,钱先生已经牢牢把握住了笔下所刻画的人物。方鸿渐是1910年代出生的,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像前不久去世的钱伟长及 “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还有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相比之下方鸿渐出生的那个时代更是应该大有作为的时代,他出生在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长于在一个带有书香气息的绅士之家,生活条件优越,并凭借自己的聪慧考上了清华大学。由于他本身的数理比较差选专业的时候就选择了哲学。他认为“究天人之地,求古今之变”是比较有意义的,可读了一年之后他就“见异思迁”,认为哲学太玄乎不适合自己。
        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半径的现实主义的高级动物,功利主义的杰出代表,这样一个男生怎么能够真正进入到哲理的世界呢?他又开始学习社会学,觉得这个比较实务,清华大学的社会学老师也是赫赫有名的,方鸿渐如果浪子回头好好跟着老师学也有可能成为人才。转到这个专业以后他又发现这个专业需要很多社会调查,做调查必须到落后艰苦的地方去。幸运的话估计只要解决卫生、食宿等方面的问题,不幸的话可能会遇到生命危险。曾有一对社会学夫妇到云南山里进行调查,结果妻子落入当地人扑捉老虎的陷阱里而丧失自己的生命。转到这样一个专业后,方鸿渐又开始打退堂鼓,再次申请转到中国语言文学系,而不是当时文科中最好的西洋语言文学系,最后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竟也拿到了文凭。
        方鸿渐是比较幸运的,毕业之后得到一笔钱支持自己留学,留学在当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季羡林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描写自己在德国留学的情境:放学回家之后偷偷地打开房东的水龙头给自己灌一肚子水,趁还没有饥饿感的时候赶快睡着,梦里常常看到枕边有一大堆花生等着自己的醒来去吃。季羡林大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学习。方鸿渐到欧洲留学之后继续创造“传奇”,他在三个国家的首都上过学,分别是伦敦、柏林、巴黎。伦敦以保守著称,柏林要求精工严谨,相比之下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巴黎更好拿到学位,方鸿渐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到处晃荡,只是随便听听老师的讲课。方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愚蠢之极的人,他没有好好利用如此好的读书条件,在口袋里只剩下400多英镑之时立即想到回国。回国没有文凭是无法对家人交代的,他想起自己去图书馆找一个中国同学时在报纸上看到的买卖文凭的广告(图书馆对于他的意义仅此而已)。就这样拿着十几英镑主动地为自己的人生画出一个缺口,甚至以此缺口为骄傲,在他眼里这张假的克林顿大学文凭比清华大学的更闪眼。这个在学生时代骗文凭,成人时代骗感情的“危险”人物终究是不可靠的。
        正是由于方鸿渐浅陋的学识制约着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这皆因于在本科阶段,留学期间没有扎扎实实的去学习,去研究一门学问。学问就是学科,学科的本质就是学识,是学习的底蕴,没有这些作为基础,他必然会做出一个愚不可及的选择。我曾经对学生讲:你要在学生时代把自己做强、做大,你现在的学业就是你未来的职业,未来的职业就是你的事业,比事业更高一层次的阶段是志业。志业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所要达到的境界。我们再回到汉字看“志”,读书人之心,如果你不是一个读书人,你立志再大也只能是三十六行以外的无冕之王。
         我们要善于从一部小说中间,尤其是一部经典的小说中间读出作家所要表达的那一种智慧。我们读《围城》要读到一个不好好学习,兴趣颇广,生活懒散,随便听几门功课的一个男生的求学的失败,我们读《三国演义》要读出诸葛亮的智慧。为什么叫孔明啊?孔明就是无孔不明,聪明绝顶。对于诸葛亮来说当年面对的最大的人生选择是什么?就像我们现在大学生面对的读研、出国、找工作等问题一样,当年有“三家大公司”都想聘用他:曹操、刘备、孙权,到哪一家去对他来说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到曹总那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队力量强大,政治资源丰富。孙权那里孙家父子三代苦心经营,拥有江东三十六郡。但是曹操那里谋士如云,决策成本很高,江东的以经济基础为交往前提的状况也限制着诸葛亮,所以他只能选择一个看上去实力最弱的,但是却有他的用武之地的刘备之师。诸葛亮看透了刘备的那份政治野心,敢于搞风险投资,并运用经济手段自抬身价让刘备“三顾茅庐”,不得不佩服诸葛的高明之处。那因为今天不是讲三国,所以我只能把最后的结论告诉大家。
        所以我们读任何一部名著,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要善于读出作家透过白纸黑字所要表达出来的这种深刻的人生见解、社会的智慧。而这种见解,这种智慧,正是我们要读、要学的智慧,是我们要说的核心理念、智慧底蕴。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重点推荐一下王安忆的《长恨歌》,这是一部当代文学名著。《长恨歌》这部小说对于我们来说也有个很大的阅读上的疑问,这个疑问从哪里开始呢?大家都知道《长恨歌》本来是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王安忆用这个同名三个字来作为这部长篇小说的书名,难道他就不怕有抄袭的这种忌讳吗?实在是在王安忆想来想去找不出更好的书名来命名他。比如说像莫言当年写那个《丰乳肥臀》,贾平凹写的《废都》。作为一个上海女作家写一部长篇小说用书名作为名字,一个作家给自己作品命名那是最高智慧的体现。
        我曾在课堂上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来考我的学生,实际上是测量本科的同学笨不笨。什么叫做笨不笨,就是说在面临着一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开放性、创意的一个视角。让你起一个名字你就写一个男孩的或者一个女孩的,这样的学生显然是思维比较僵化的、刻板的、单一的,容易被老师的一个概念所误导。如果有哪一个学生把双胞胎、龙凤胎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那么同样用5分钟,10分钟时间在他脑子里头是多么复杂的在思考这个问题,同时又是多么契合客观的、天然的事实,这是考学生的。成人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时也会有千奇百怪的反应。
        我们读王安忆的《长恨歌》,首先你要从疑问开始,他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篇千古名作做自己的书名,另外《长恨歌》的“恨”在何处,何人所恨,其恨如何。那当我们打开《长恨歌》这部小说,我们首先会遇到很多的干扰,这些干扰就是王安忆是一位上海女士,她的美丽婉约和漂亮文笔把从上海小胡同里头走出来的婷婷玉立的女生王琦瑶描写的是那么婉转动人,符合东方之珠的特点。再看她给王琦瑶起的这个名字,“琦”和“瑶”,大家知道所有带王字旁的汉字多是指一种乐器,不管是病态的玉,还是美玉,所以她是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王琦瑶。从上海的弄堂里走向上海大都市、十里洋场。就这种本身的文字描写对我们的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种阅读上的干扰。
        那我们应该怎么来看《长恨歌》呢?还是老办法,第一遍通读,要把它读到底,读到王琦瑶的中年、晚年,尤其是她死于非命的(被一个暴徒掐死)这样一个可怜可悲的结局时,你就会产生一个想法:看来《长恨歌》是王琦瑶人生之恨,恨在何处?恨在当她还是一个亭亭玉立的中学女生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她的中学好友到上海的摄影棚参观,准备参加拍电影。去了之后,那天正好没有影视演员拍摄,她被摄影师陈先生看到了,命运也因此改变。陈先生看到王琦瑶长得太标致了,太符合他心目中的美丽女性的靓丽形象,说给她拍张照片,照片洗出来之后就会送给她。一个中学女生得到免费被拍美人照的机会,其喜何如,这之后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摄影师就把他这张摄影作品擅自登到了上海滩上的一个时尚杂志,比如说《家庭》、《女友》或者其它之类的。一下子,上海滩所有的人都认识她了,连她的老师都没有想到她是这么上照,这也说明说明这个摄影师把握光线、阴影是多么的恰当和巧妙。那么这一下这个女生就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人了,走在校园里或是坐有轨电车,邻里之间,大家都会指指戳戳,评头论足。这时候更红的机会来了,那就是发生于1948年上海滩的历史上的第一次选美。这第一次选美,大家都动员让她参加选美大赛。这是一个比上次照相的免费午餐更大的一个人生诱惑,她在这个时候就半推半就的参加了这个评选。在小说中间的描写,比现在我们的这个网络投票就生动多了,这位王小姐最后被评为了上海的三小姐,从此她就走向了一条人生的不归路。
        到这种状态以后,大家可以设想她如何回到她中学的课堂,如何还能回到她家里头的那个小弄堂。所以,评上了上海小姐的季军后,她的经纪人就告诉他,今晚还有丰盛的晚餐,她问为什么?经纪人回答说,就在你的票数就要从第三掉到第四的时候从外面捧进来一大堆的玫瑰花,那个人他说要与你共进晚餐。这个人就是当年相当于现在上海驻北京办事处的一个贪官,当天晚上她就成为了人家的。然后他给了她一盒细软,对一个胡同里头出来的女中学生,可能加上她自己的祖奶奶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金银财宝,所以她当时的心情是悦纳,是接受了,甚至是带着某种庆幸的,大家知道王安忆的文笔这时候是这样描写的。那她最后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就是因为她这样的人,1948年当上了上海三小姐,1949年上海就解放了,整个世道就改变过来了,所以她又演变成了一个新时代的带有某种污点的不学无术的身份暧昧的女性。
        她后来的职业道路就做什么呢?相当于卫生院级别的家庭护士,在弄堂里头给别人打打针什么的,她消耗的所有财富就来源于当时包养她的贪官给她留下的细软。不幸的是她的全部家当被一暴徒瞄上,在一个风雨之夜,破窗而入,穿着雨衣,戴着口罩,想要来行窃。大家都知道图财和害命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千不该万不该,王琦瑶想要证明一个事实,她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熟人,所以在打斗中把这个人的口罩给扯下来了,歹徒被王琦瑶看到面目之后,王琦瑶就被其掐着窒息而亡,死于非命。这样的一个小说结尾,为什么不采用其他呢?小说结尾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让我们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一个局面,那是因为王安忆要把一个美丽的凄美打碎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天下美丽的女性都逃不脱红颜薄命这一轨道,这个道理很简单。红颜为什么薄命,《长恨歌》的恨也就揭示在这,也就是一个美丽的女生放弃了自己对学业的追求,而辅佐他人的时候,那你就缺少了在这个社会自立的一个本事,也就找不到在社会上的一个支点。这样的一个美丽女性最后的惨剧告诉我们,用青春赌明天,放弃了自己正常的求学、求知,那她就永远走不到读书明理的一种境界。她只能被其他社会上的种种诱惑迷了双眼,所以《长恨歌》这部小说,它向我们揭示的是一个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的女生人生失败的悲剧。
        我们通过《围城》和《长恨歌》分别找到两个文学的典型,这两个文学的典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作家的智慧。那就是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你只有在书林学海之间打造自己,才能让自己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我们读书首先是为了解读你心头的困惑,人生的困惑,对社会历史的困惑。通过对悬疑对作品,对人物,对情节发生疑问,然后通过自己进一步的阅读来解决这个疑问,就能够让你从浅阅读层次到深阅读层次。那么如何来解疑呢?这种是一种典型的结网式读书法,在结网之间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间确定认识的坐标。通过结网式的读书,你解决了自己读书中所产生的疑问。
        短短两小时,告诉大家一种提纲挈领读书法,通过这样一种提纲挈领读书法告诉大家,我们要透过小说的白纸黑字,透过小说的现象看到小说的智慧本质。这样你再也不会把小说当作一种虚构的文学,而是一种在所有虚构的过程中间活生生的一个社会的一个提纯。所以从悬疑解疑到结网式,到比较读书法,到提纲挈领读书法是我们当前在文学阅读,专业阅读方面最值得推广的一种读书方法。这三种读书法通过我今天的讲解,通过我的阐发得到的最大的认识是什么呢?就是人生大阅读这个概念。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就是说书卷不仅仅藏在图书馆里头,藏在网上数字化中间。天地万物都有你可阅读的地方,读无字书,悟有字理。所有有字的道理基本被前人概括干净,提炼出来。那都是有字之理,但无字之书要靠自己去阅读,让自己进入历史,回到现场,进入状态。刚才引用了周恩来的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还有句话叫“从无字句处读书,与有肝胆人共事”。这两个都是很难达到的境界,你如何发现这个人有义肝侠胆,然后再跟他共事,交朋友。这就本身要求你有双慧眼,只有通过读书学习,在书林学海中间下功夫,再结合对无字书的阅读才能够真正锻炼出自己的这一双人生的慧眼。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