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琴和天梭 的石英表:周有光,一生有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25:37

周有光,一生有光

——《周有光百岁口述》读趣

张昌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8月1日   第 07 版)

  周有光近影

  2005年,周有光先生赐我一册《百岁新稿》,署名后自豪地签上“时年100岁”。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百龄老寿星又惠我这个“已作爷爷的老儿童”一本《周有光百岁口述》(广西师大出版社版)。我挑灯夜战,一气读完。掩卷之余,感慨良多。诚如余英时先生在序中所说:“对于这样一位百龄老人的口述自传,我们是决不能等闲视之的。”这是一部真正的“口述”,语言简洁,晓白流畅,十分口语化。“真好玩”、“好得不得了”之类的口头语,听来十分亲切。书中的部分内容我有幸聆听过。

  “口述”自传,浓缩了他的百年人生。自常州青果巷开题。青果巷本身就很传奇,出了3位文化名人:瞿秋白、赵元任和周有光。周有光生在书香门第,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攻读经济学。先留学东洋,后避战乱于四川,旋游历欧美;继而被他所供职的新华银行派驻到美国纽约的伊尔文信托公司,在华尔街一号办公。那时,他具双重身份,“我们在中国代理他们,他们在美国代理我们”。生活闲适。太太张允和在伊利诺斯大学攻读英国文学。老舍、罗常培和李方桂是家中的常客,诗酒风流。他竟有幸两次从纽约跑到普林斯顿与爱因斯坦聊天……

  1949年祖国解放了。“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希望了……我想中国当时最缺乏的也是经济建设,于是就立志回国搞经济。”归来后,周有光在人民银行上海华东分行工作,同时在复旦经研所、上海财经学院兼教授。业余爱好是研究语言文字学。1955年组织上调他到北京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叶籁士、陆志韦共同研究、起草《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完成。鉴此,他被誉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他是多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教育组副组长。朋友们都说他“福大命大造化大”。他说他一生躲过两次大难,一是抗战时期在重庆,一天下班时,遇上日本飞机轰炸,他被炸到山沟里。同行的人都死了,而他却奇迹般的毫发未损!另一次是1957年,当时反右经济战线是重点,他幸好改了行,关门搞汉语拼音,安然无恙。“文革”时他终未能幸免。他先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又被定为“现行反革命”,被“罚”到遥远的宁夏平罗去劳改……

  直到“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恢复工作。扫描周有光一生,标准的一代中国旧知识分子的缩影。惟一不同的是,他的同辈学人自“文革”后,十九学术生命终止了。而周有光老而弥坚,于劫难后再创辉煌。他至85岁才离开办公室。退而不休,“把从前没有搞起来的(课题)重新(研究)整理出版”。于90岁时陆续出版《语文闲谈》六辑和《世界文字发展史》。前者被纳入“中国文库”,后者被收进“世界文库”。这在同辈学人中是鲜见的。

  “口述”自传,平实得惊人,不张扬,不低调;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口述”中有相当部分是写他与张允和“流水式”恋爱的始末,写他们的浪漫情怀与温馨人生。张允和是大家闺秀,气质典雅。上世纪30年代上过刊物书衣的“封面女郎”。据说她80时偶尔上街打油买醋,回头率不低于18岁的小姑娘。张允和的一生也很值得玩味。50年代初,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一纸风行。她读后写了篇2万字的“意见”,《人民日报》居然刊发了,名噪一时。她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去编历史教科书。张允和心地善良,但心直口快,友人戏称她是“快嘴李翠莲”。“三反”、“五反”打老虎时,单位把她当“大老虎”打了,正值盛年的张允和被“打”回家做家庭妇女直至终老。因祸得福。张允和“下岗”后,潜心读书,研究昆曲,辅助俞平伯创立了北京昆曲社。俞退休后,她继任社长,为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80多岁时,她又创办了张氏家族小杂志《水》,这本家庭文化小刊物在坊间相当有影响。

  周有光的一生,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业余”胜过“专业”,他本是学经济的,改行后,在语言文字学上的建树超过了专业之士;他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渊博,沈从文戏称他“周百科”,以致百龄之身还能再创辉煌。再就是他的长寿之道了,他认为人之长寿,家庭和睦很重要,“夫妇间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生活要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更重要的是淡泊名利、心胸豁达。他说遇事“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张允和心脏病猝发而逝,他初觉晴天霹雳,后悟觉“个体死亡是群体发展的条件”,就坦然面对。感悟出人生的真谛:“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103岁的周有光说:“我现在有‘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生活需要越来越少。”




引文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