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琴手表18k钻:养生笔记整理(二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22:35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阴,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见表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因积肥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全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三、十五络脉

  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

  十五络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旭经;脾之大络从在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及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另合于本经批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早间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地至毛际,入早间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强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全于手及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他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及在体深内的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此外,又由于其加强了十二经脉搏对头面的联系,故而也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每遇骨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九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十二经筋的作用:约束骨骼,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将皮肤病划分为十二个区域。

  十二皮部的作用:由于二十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一、男怕穿靴,女怕带帽。

民间把下肢水肿叫做“穿靴”,把头面部水肿称为“戴帽”。那么,“男怕穿靴,女怕戴帽”,也就是说,如果男同志的水肿从脚肿起,女同胞的水肿从头面肿起,这种说法有科学道理吗?

从中医经络上讲:生肝胆病,女的比较危险,肝经上头顶,故曰:女怕带帽。生肾脏病,男的比较危险,肾经下足心,故曰:男怕穿鞋。男子阳气偏于下元,所以呢,男怕穿靴。男子腿一肿呢,就是阳气衰的比较厉害了。男为阳,什么阳?男为阳,阴中之阳。所谓阴中之阳,以升达为顺。所以说男性就适合这种性格比较阔达,比较开阔这种性格。女性,女为阴,阳中之阴,所以呢需要收敛,性格温顺,然后是收束为好。所以说女怕戴帽,女子一戴帽,阳气根于上,脸一肿了以后,根气不足,更别说收了。

当心脏病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也随之升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过多的液体潴留在组织间隙就会发生水肿。由于重力作用,人体下肢静脉压最高,所以,心脏病病人发生水肿最先出现在下肢,即从脚肿起。而肾脏病水肿与心脏病水肿的机理不一样。比如慢性肾炎是由于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发生水肿。而眼睑等组织疏松的部位组织压力较低,液体更易渗出,因此这些部位的水肿出现最早,也最为明显。所以,肾脏病患者的水肿多从头部的眼睑、颜面肿起。由此可知,发生在下肢的水肿应考虑是心脏病,而头面部水肿应警惕肾脏病,并非男女区别所致。所以,“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的说法是判断疾病的一种说法,但不是绝对的。

 

 

一、何谓“外不治癣、内不治喘”。

中医讲:内不治喘,外不治癣。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因为喘是肺的问题,肺与皮肤相表里,癣也是肺的问题。肺是娇脏,非常脆弱、变化非常快的脏器,易受外邪侵袭,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所以病情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反复,故有内不治喘,外不治癣之说。

中医与西医在哮喘上治疗的区别是,中医是根据患者阴阳的变化给予个性化的治疗。而西医是标准化的治疗,只要是哮喘病人,治疗方法基本是一样的。西医治疗的优势是,针对病症治疗,见效很快。但西医治疗最大的缺陷是,不考虑患者全身脏腑的平衡,用激素或类激素,除了暂时解决喘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患者其他的不适,如失眠、心悸、便秘等。并且中医讲任何药物都有寒热的药性,从激素造成患者肥胖的副作用看,激素类药物应该是寒凉的药物,所以长期用激素必然会伤及人体的阳气,导致患者阴阳失衡,最终不能控制哮喘而且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象歌星邓丽君这样的名人,依赖西医的治疗,也没有控制住哮喘,最终死于哮喘。

二、常用妇科良药——三金片、千金片和花红片

1、三金片

【成 份】金樱根、菝葜、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

【性 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色至黑褐色;味
            酸、涩、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
               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急频数;急慢性肾
               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千金片

【主要成份】千斤拔、金樱根、当归、党参、穿心莲等。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灰褐色;味苦。
【药理作用】本品能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肿胀,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提高热板法致痛小鼠的痛阀。还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小鼠免疫功能下降的作用,对失血性血虚小鼠具有明显的补血作用。
【功能与主治】清热除湿,补益气血。用于带下病,湿热下注,气血不足症。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见上述证候者。

 

  • 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赤白相杂,或色黄如脓,有臭味,阴道瘙痒,腰骶酸痛,神疲乏力。西医诊断为宫颈炎以及其他生殖系统炎症而出现上述表现者,可用之。
  • 腹痛:表现为小腹或小腹两侧持续性隐隐作痛,拒按,白带增多,腰骶酸痛,精神倦怠。西医诊断为盆腔炎,而有上述症状者,可按此辨治。
  • 月经不调:表现为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或痛经,口苦咽干,神疲乏力。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炎等症,有上述表现时可用本药。

3、花红片

【主要成分】一点红、白花蛇舌草等。
1. 一点红:性味微苦,凉。清解热毒,消炎,利尿。
2. 白花蛇舌草:性味苦,甘,寒。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灰褐色至棕褐色;味微苦、咸。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瘀止痛。用于湿热型妇女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等症,以及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