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家庭装修预算表: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布热津斯基 历史循环往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5:20:51

中美关系有惊无险地经历了一个起伏之年。胡锦涛访美为这对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定下向好调子,但美国重返亚洲的坚定表态以及两国在经济再平衡问题上的纠结,2011年初的温暖定调再现寒意。值此岁末年初之际,财新记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专访了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 Brzezinski),就中美关系的现状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向其讨教。尽管已是83岁高龄,布热津斯基这位美国外交战略大师的思想锋芒丝毫不减。(本文刊载于2012年1月1日出版的【财新年度特刊】中国2012:远虑与近忧[点击查看目录]

  在布热津斯基看来,当今的中国令他最他失望的是没能承担起匹配其地位的国际责任,尽管这里他避免使用语气更强的失望字眼。不过,对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的关注,使其看到乐观的理由。不过,作为见证中美正式建交的美国高层,深谙外交之道的布热津斯基,点到即止。

  财新:中美关系近年来由谷底到缓和,之后又重回谷底,是否将步入一个冲突越来越多的时期?

  布热津斯基:首先我不同意美中关系已经跌到谷底的假设前提。当然,这取决于你认为谷底是在哪里。

  例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中关系可能被认为降到最低点,随后在70年代有所缓和,然而到了1976年,美中关系重回低谷。1978年、1979年,美中关系显著改善,这促使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两国间甚至开展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合作。

  之后几年,美中关系正常化继续推进,两国合作不断加深,双边贸易持续增加。然而,当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可避免地令人赞叹时,中国也成为美国更为有力的竞争者,两国间的摩擦开始产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几年两国间摩擦越来越大。我之所以并不同意你将之称为美中关系谷底,是因为我认为美中间存在这种程度的摩擦是相当正常的。

  更为重要的是,各方都清楚,倘若不慎重对待美中关系,两国都将遭受损失。在摩擦的前提下,不存在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的结果。两国领导者具有足够的智慧来认识到即使美中两国存在竞争关系,但我们仍然能够合作。

  财新:两国面临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是可控的,但是有一些问题是结构性的。这两种问题会如何分别对中美关系发生影响?

  布热津斯基:对于第一类问题,双方均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解决,只要进行某种形式的协调即可。我并不需要一一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但我认为两国政府都明显倾向于负责地处理这类问题。

  第二类问题源于美国社会存在的一种可被理解的焦虑,即中国可能会变得愈发强硬,甚至变得侵犯性。这类问题也源于当今中国存在的胜利心态,这种认识尤其能够见诸中国媒体,它们的报道给予中国人这样一种印象,即美国决心破坏中国的成功,甚至可能与中国的那些不怎么友好或是敌对的邻国结成同盟。

  这些问题都需要双方带着历史眼光来负责任地解决的。双方必须认识到,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两国都将蒙受损失,因为双方所处的环境不可能使得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的情况发生。正是这样的现实,使目前的美中关系不同于1914年前德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更不同于“冷战”中美国与苏联之间持续了数十年的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双方从事一场零和游戏。目前美中关系的情况并非如此。

  财新:在最近的两年中,美国在亚太地区问题尤其是南中国海问题上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于美国来说,这样追求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方式适当吗?

  布热津斯基: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策略。然而,最根本的问题是南中国海是重要的国际航道。航行自由对于正常贸易来讲非常重要。这在其他一些地区也同样如此。比如说,如果马六甲海峡被关闭,你能想象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吗?又如,即便印度洋是因其接近印度而被命名,它也必须开放给中国进行贸易。我认为我们必须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其他有关南中国海的问题涉及一些岛屿的归属争端,通过协议和司法调解,国际社会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有很多经验。在一些案例中,此类问题的调解方案包含了所涉双方均能够接受的和解协议。

  在另外一些案例中,一方获胜而另一方失败,但由于彼此信奉国际调解能够解决问题的原则,失败的那一方也会接受调解。我认为如果将以上这些牢记于心,必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不要将这些问题变成零和博弈。

  财新: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其对“巧实力”运用得到赞许。你怎样评价奥巴马的对华政策,你认为它们足够“灵巧”吗?

  布热津斯基:我认为他的对华政策在一些方面完全正确,这也是中国对美政策的镜像反映。这取决于我之前解释过的原则。

  我个人对于奥巴马最近发表的演说措辞并不是很满意。该演说强调由于美军在西亚中东的军事介入将要结束,美国将会更多地参与到亚洲事务,在远东事务中起到“中枢”作用。同时,在没有受到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他宣布将派遣美国士兵前往澳大利亚,而士兵数量完全是象征性的。这不太符合外交策略,并未经过精心考虑。我认为演说将传递错误的印象。反过来说,如果他只是表明远东与西方对美国同等重要,则可能成为一次非常明智的声明。

  我认为,并不能因为目前美国正在准备从西亚中东抽身,就认为美国有更多的自由在军事上介入远东事务。美国在远东的军事介入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建立在与日本和韩国签订的条约以及与菲律宾的安全安排之上的。这些原则不能改变。

  当然,美国也是太平洋地区国家。我希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能够最终使得中国也加入其中。在我看来,让中国加入该协议就同让美国加入东盟一样明智。

  财新: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于2012年访问美国,美国副总统拜登已于2011年9月访问了中国。两国间类似的高层互访十分频繁,然而相互之间的信任却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两国需要什么样的机制才能增加互信?

  布热津斯基:不幸的是,首先,美国正进入总统选举季,由于牵涉到国内经济问题,一些共和党的候选人已经开始妖魔化中国。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中国媒体同样会妖魔化美国。中方领导人可能并未妖魔化美国,但是你们的新闻媒体正在这样做。我反对总统候选人使用不合理和适得其反的措辞。但是,当中国媒体从事民族主义的宣传,并夸大自己的胜利者心态时,中国也在妖魔化美国。

  我最近参加了与中共中央党校前校长郑必坚的会谈,他提出中美双方应该如何就这一复杂的关系建立框架,在该框架下双方都能很好地处理不断出现的问题,包括结构性问题。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过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循环往复。

  中国面临着许多国内问题。我愿意同任何人,包括许多中国朋友打赌,中国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事实上,我阅读了一些中国媒体上针对中国国内不断大量涌现的经济政治问题的评论。

  这些分析严肃而敏锐。中国未来几年也许会发生重大事件,但是这并不是美国应当鼓掌欢庆的东西。美中双方都应当以历史的视角看待该问题。在未来20年,美中要么积极合作共同受益,要么就一同遭遇大麻烦。

  美中两国就像双胞胎,命运紧密相连。这就是现实,我们必须明智应对。在美国,无知和焦虑正主导了公共讨论;而在中国,胜利者心态和民族主义制造了潜在的问题。

  财新:你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研究中国。中国对美国与对世界的外交政策中,有没有哪些是与你的预期不同的?

  布热津斯基:我曾经预期当前的中国可能会更积极地参与广泛的全球性问题。两三年前,在美中关系正常化30周年纪念时我曾有这个想法。

  当时我在北京发表了有关美中之间非正式地缘政治关系即“G2”概念的演说。我记得当时演说使得中国高层感到吃惊但非常高兴。不过在之后的数月中,中国顶级刊物,比如《瞭望》杂志,就陆续发表批评的意见,称“要小心,这是马基雅维利主义阴谋,想要使中国支持美国政策”。

  这种现象显示,中国在目前阶段仍旧期望从其成功及全球高度认可的角色中受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另一方面,中国很少提及我们正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可能结果,也很少进行真诚而富有建设性的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付出。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有点失望。如果这过于言重了,那么我想说自己有点沮丧。如果我在中国国内看到了认真的想要适应现实的迹象,我将会真正更为乐观起来。现实就是,目前中国已有一个很大规模的中产阶级,并且年轻一代中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抱有政治愿望,要求拥有真正的公民社会。如果中国的领导者不能很快适应现实,他们就将遭遇预料之外的困境。作为局外人,我对此不想再多说些什么了。 ■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章涛采写

  布热津斯基为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