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7plus登录不了id:李昊: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48:34
李昊: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引 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文化强省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同志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上要求,开展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行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1]。那么在实践运作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群众娱乐文化系统的建设情况又是如何的呢?以下本文以在名山县的农村实地调研情况为例,通过对其当前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实例参考。
   
    1 名山县基本情况
   
    四川名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距成都90公里,是四川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水禽养殖基地、粮油生产重点县、发展草食畜禽试点县和国家科委重点联系县,素有雅安“粮仓”之称。2006年又被列为“科技兴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全县幅员614. 27平方公里,辖9镇、11乡、192个村、1244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约26万,其中农业人口约23. 36万人,航测耕地39. 5万亩。
   
    2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1 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名山县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大体情况类似,文化设备简陋落后,没有高素质的专业文化人才,缺乏正常的办公经费,无法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大多数乡镇文化站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基本上形同虚设,而村一级基本没有文化活动场馆。现有20个镇乡文化站,基本上每个文化站都配有至少一名文化专干。但是由于文化专干多为各乡镇自行聘任,属于非正式的事业编制人员,待遇一般较低,且大多都为兼职干部。
   
    2. 2 文化消费和活动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名山县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娱乐活动方式日益丰富。各村基本都有文化宣传队,以及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文艺表演队,除常见的秧歌队、舞龙队、篮球队之外,部分乡镇还有铜管、电声乐队。当地农民的日常文化活动形式仍以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麻将纸牌等为补充。平时喜欢看的书刊分别是医疗健康类(48. 89% )、农业技术类(42. 22% )、休闲杂志类(33. 33% )、法律规章类(31. 11% )。在购买书刊的人群中,有64. 29%的人表示买书的目的是为了学点技能。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入,农民群众越来越意识到一技在手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生活,自发地为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努力,文化活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代表了高质量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状态。
   
    同时,农民群众用于文教娱乐消费的比重也在增加。有43. 48%的人每年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在100~400元,有26. 09%的人支出在600元以上。可见当地农民对于文化消费越来越看重,也愿意为改善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花钱。
   
    2. 3 几个重要文化工程建设情况
   
    (1)“村村通”工程
   
    名山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综合覆盖率已达90%以上。电视是农村基层群众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和本地政府规章制度的最直接的途径和渠道。因此“村村通”工程的畅通也关系到国家方针政策的传播执行和社会的稳定团结。但是这项便民工程仍存在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难题:
   
    第一,广电系统改革以后,权利和权益不再由县级基层管理分配,而省、市又各自为政,于是出现了分工不明、管理混乱,遇到问题被各方当球踢的局面,这种权责不明直接导致了基层工作的管理困难。
   
    第二,财政投入不足导致铺点缓慢。名山县是人口大县,按照目前的财政拨款很多地方都无法配套,僧多粥少,也影响了“村村通”的进程。
   
    第三,后期维护存在困难。改制后广电工程不由基层负责,但后期维护却需要各村镇负责,上级部门只管安装,日常维护包括工作人员都是由基层另行解决,而基层没有广电收益,承担这些费用难免力不从心,铺点越多,反而给基层增加了更多压力。
   
    第四,农村存在大量自行安装“锅盖”的不良现象。虽然铺点到位了,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居住的分散性,目前尚不能做到户户通,而农民无法承担单独架设光纤到户的巨额费用,很多家庭都选择了私自安装非法接收设备“锅盖”。甚至很多农民为省掉光纤费用,也选择花几百元钱一劳永逸地安装“锅盖”。可以说,由于基层无执法权限,而上级部门也无人来管,当地“锅盖”泛滥,成为一“景”。更为严重的是,农民就通过这些设备接收到了部分未经审核过滤的卫星电视节目,其中负面消极的新闻节目就直接影响了群众的判断,甚至有时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政府产生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名山电影公司自2002年改革后,基本名存实亡。自“2131”工程实施以来,县政府和主管局都予以了重视,目前基本上保证了每年每村都至少能放映一次电影。但是困难仍然不少:
   
    首先,经济投入尚有缺口。国家只负责拨给放映设备,以及按放映次数拨款。片源、放映员、交通设备都需要各基层自行负责解决,中间的缺口部分仍把压力下放到了基层。
   
    再次,片源限制。国家下拨的影片陈旧,不受群众欢迎,目前片源主要靠向省公司或者外县电影公司租借解决。另据了解,今年内国家还计划拨放数字放映设备,但是据我们实际了解到的情况,农村群众更倾向于看胶片电影,并不喜欢数字电影,而且一旦换为数字放映,那么片源如何解决将又是一大问题。
   
    最后,技术人员缺乏。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是缺人,现聘的2人均为60余岁的退休人员,而年轻人嫌待遇低不愿意从事放映工作。最重要的是,编制问题无法解决,甚至电影队进人都要通过常委开会讨论。
   
    (3)“万村书库”工程
   
    名山有3个试点,在乡是“农村书社”,在村是“农村书屋”。据我们实地走访情况,这项工程其意义是深远的,有助于农村下一代子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但由于是试点工程,也存在部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比如在书源的提供上,国家统一调拨书刊寄放于书屋出售,但这些书刊大部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并不适合普通农村群众阅读,而受农民青睐的农业技术、医疗健康等实用技术性书刊数量有限,而且目前书价即使8折出售,相对农村群众而言仍然偏高。相比之下,由书屋承租人根据农村实际市场情况而自行购买用于出租的部分书刊更受欢迎。
   
    2. 4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短效性
   
    文化基础设施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的有效运行机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2]。总体来说,名山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目前只完成了上级指示的基本设置任务,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而图书馆、文化馆等重要文化活动阵地设施设备陈旧简陋,现代化设施缺乏。这一方面固然与当地财政困难、对文化建设有心无力的投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整个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的思想意识有联系。文化建设不应该是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建而不设”,如果不能从长远的眼光和考虑出发,如果不做好这些基础设施的后期巩固和长效管理问题,也许它们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作用,但长此以往,这些设施将会被淘汰[3]。如何避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短效性,如何巩固维护,都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资金扶持。
   
    (2)资金投入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名山县的文化建设整体面临着断资的窘迫局面,从县一级到乡镇、村社,财政拨款仅仅能勉强维持办公之用,经费困难是人才缺乏、设施落后、活动受限的最重要原因。而政府在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上也表现出局限性:重城乡文化,轻农村文化;重乡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目前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乡或一些较大的场镇,而边远农村的农民群众则难享受到文化服务。
   
    无论是在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才资源、活动内容等方面,这种差异性都非常明显。地方政府的倾斜性投入也加大了城镇与农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差距,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经济投入欠缺,先进文化也难以普及[4]。
   
    (3)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断层和流动性
   
    农村文化队伍中文艺骨干的奇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乡镇文化专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但目前看来大部分的文化专干“不专”,待遇不能保证,流动较为频繁,出现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再加上经费短缺,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4)文化活动方式的传统性和相似性
   
    名山县的农民群众平时的文化活动不外乎电视报刊,参加村上的文艺团队,而各村镇文艺队也基本上是传统的秧歌队居多。实际上,农村文化建设目前整体上都是模仿和相似的较多。有71. 74%的群众所理解的文化娱乐活动仍然是电影电视一类,其次是群众性文体活动(58. 7% )和棋牌(39. 13% )。如何走出传统文化活动的圈子,挖掘农村潜在的民间特色文化,根据不同村镇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农村文化向多元化、特色化的繁荣道路前进,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3 当地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3. 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养文———名山茶文化的品牌打造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有助于西部农村将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名山素有“仙茶故乡”之誉,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名山县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以茶富民,以茶强县。目前全县已建立了45个标准化无公害生态示范茶园, 85%以上农户种植茶叶, 2005年仅茶叶人均纯收入就达333元,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要发掘农村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其来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社会进步。配合茶产业,文体部门也积极塑造名山茶文化的品牌,在去年,名山文体局就举办了茶叶产业会专题文艺晚会、万亩茶园“茶歌茶技茶艺”表演、皇茶采制大典等大型活动。
   
    不过,名山的茶文化打造还有不足之处。虽然名山“仙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很少为外界所知,颇有养在深闺之势,在市场上价值也远逊于龙井、铁观音等。不过,最近县政府已与某普洱茶产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投资2~3亿元,在蒙顶山打造一座茶文化艺术中心。这也是名山政府在不断提升蒙山仙茶品牌形象上的决心和努力,争取做大做强川茶龙头企业。在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方面,名山的茶产业和茶文化不断地进行着“以文养文”的探索之路。
   
    3. 2 重视发展企业文化,以文补文———三旭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发展新农村文化,也要重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等的建设,探索“以文补文”之路。名山县三旭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我们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该公司定位于家族式的管理,组建了制度文化、技术文化、宣传文化、企业形象文化四类文化载体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每年公司都会组织中型的竞技比赛活动,内部的春节晚会以及各种小型球牌棋类活动。公司没有专业的文艺技术人才,所有的文化活动全靠员工自发摸索进行,几年下来,已成立了一支半专业的企业文娱演出队伍,与县文体部门都多有合作,每年都出色地承办或协办了市、县政府的几个重要节庆大型文艺演出。除此之外,公司每年都举办了大型的对外助学活动,同时还不定期地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到蚕农中。
   
    类似三旭公司这种既无先天的专业队伍,又无后天的专门培训机制,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组织力量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建设形式,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当地政府由于资金人力等缺陷而造成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这种“以文补文”的模式值得借鉴。
   
    三旭公司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点:首先,负责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员工的文化活动,光在演出服装上公司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50万元,平时对于员工各类比赛、演出排练、获奖等都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几个负责人也热爱文艺活动,甚至是目前演出队伍的骨干力量。其次,公司竭力塑造“内凝人心,外塑形象”的企业理念,这种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激励了员工的奋进,公司不但有自己的企业之歌,还经常组织表现优异的员工出去活动,定期对员工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这种企业文化更近乎于宗族文化。农村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土地文明,它与工业文明下的文化建设有所不同,重要的就是靠类似血缘关系维持下的那种大家族理念,人人有责的认同意识尤为重要,而三旭公司在精神凝聚上是成功的。这些先进的经验也为我们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如何因地因势探索前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4 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建议
   
    4. 1 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专款专用
   
    目前政府投入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落到实处,不能光是说说而已。政府不仅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且要尽量做到对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的财政单独拨款,最好专款专用。设立文化站专项活动资金、购置图书专项资金、文化工作人员的专项办公经费等,为文化事业和设施建设提供稳定的财政保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此外,名山县自身也要注意开源,广开渠道,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捐资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像三旭公司这类大力扶持文化建设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来。
   
    4. 2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
   
    繁荣农村文化,可在创特色和塑品牌上做文章。名山县除了茶叶,蚕桑也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个性,不能只注意短期收益,要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下工夫。我们调研过程中看到某些村镇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茅河乡就利用其当地文物资源丰富的特点,计划打造具有唐宋风格的本土品牌,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提倡鼓励的。
   
    4. 3 调动农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归属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设施和各类文艺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树立主人翁的归属意识,促使他们自发主动地投身到文化建设的蓬勃事业中来。名山县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文化群众基础相对是较好的。我们在车岭镇调研时发现,当地群众文化参与热情高,归属意识强烈,文化建设也相对较好,甚至该镇还自编有镇志,这也是我们所有调研地区唯一无任务指标而自发编写的文化材料。农村文化应该是一种土地宗社文化,培养群众浓烈的文化认同精神和归属感,要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政府再给予一定的重点扶持,使农民群众不再认为“文化建设只是政府的事”,而是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这种凝聚力,是我们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的问题[5]。
   
    4. 4 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文化工作人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头羊,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其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首先是编制,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文化工作人员都属于事业编制,由地方财政拨款,而大部分乡镇自身财政都紧张,有时自然无法保证下属文化人员的基本待遇。如果改为行政编制,无疑是对整个文化工作人员的鼓励,至少生活保障了,其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以前那些兼职现象也会相应的减
    少,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基层文化工作的展开。农村文化队伍也要加强建设,对兼职其他行政职务、转业干部和驻村干部等并不从事文化工作而又占用编制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清理。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经过严格考核才能进入文化队伍。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加强自身业务修养,巩固和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另外,政府可以考虑鼓励艺术类专业的大中专生下乡实习,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这也可在一定时间内缓解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断层的饥荒。
   
    4.5 尽快恢复农村广播系统,及时传达国家和当地政府方针政策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另一问题就是,本来以为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农村广播系统,实际上目前还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应当恢复并维持下去。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反映,很想了解国家和本地政府的政策、新闻,过去通过广播可以听到上面的声音,现在95%以上的村广播已完全停止播出,结果使得群众离政府越来越远。实际上在农村,除了电视,广播的正面宣传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块阵地不应该放弃。如果目前要恢复原来的有线广播,成本较高,建议可以借鉴大学校园的无线广播模式,成本相对要低,使用时限也较长。
   
    5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目前西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还比较落后的状况下,文化建设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环,但是,它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影响和作用[6]。
   
    首先,文化建设可以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发展。社会文化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它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支撑,最终通过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反之帮助农村文化的进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理念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促进了经济的进步。而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打造发展,也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产生经济价值,推动西部经济增长。
   
    其次,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人的素质最终决定社会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提高西部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是培养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素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愿意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同时,科学文化技术又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这也促使农民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在被调查者中,有53.85%的人表示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多地获取市场信息,还有38. 46%和15. 38%的人选择了“促进生产”和“帮助就业”。而深受农民欢迎的培训内容分别是种养殖技术(84. 62% )、市场营销(46. 15% )、外出务工技能(46. 15% )、农产品加工(38. 46% )。这也反映了当地农民正逐渐由传统的单一农业型农民向多元市场型、技术型的新型农民转型过渡。而这一切都为今后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供给。
   
    6 结 语
   
    名山县是四川农业大县,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但是经济不发达,这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先进经验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借鉴参考,调整方针政策,提供对策建议,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搞好西部建设开发。
   
    注:本文修改自《雅安名山县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现状调研报告》一文。
   
    作者简介:李昊(197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助理研究员,对农村文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牟德刚.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J].中州学刊, 2004(5).
    [2] 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 郫县课题组.对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察[R].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7(1).
    [4] 苏红.论西部开发中的农村文化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4(3).
    [5] 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EB/OL]. (2007-02-27) [2007 -09 -26] http: //www.wanggm. cn/onews. asp? id=206.
    [6] 叶中锋.对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4(4).

四川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与思考

“四川省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调查”课题组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之后,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农民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成为学界和执政者关注的焦点。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先进道德规范的践行者,离开了农民就不会有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关于“四川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研”课题组坚持全面与典型相结合的原则,抽样选择了成都平原村镇、四川盆地周围山区村镇、少数民族聚居村镇三个圈层,随机从第一个圈层抽取成都市双流县,第二圈层抽取广安市、华蓥市、雅安市和绵阳市,从第三个圈层抽取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冕宁县、西昌市作为调查点。从2008年6月至9月底,课题组分赴各地,听取各地宣传部门分管精神文明工作的同志情况汇报,召开由县(市)级分管领导、乡镇领导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一同参加的座谈会15场,同时采用实地考察典型、农户随机访谈等具体调查方式,大量接触了受访地的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我们总共调查了我省24个镇(乡)和51个村。调查中我们发放了《四川新农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58份,有效率为92%。问卷共设计31个问题,涉及范围较广,我们从农民对党和政府所倡导的新农村政策的了解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信仰问题、致富问题、教育问题、精神文化生活、行为方式、家庭伦理观念等九个方面对农民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力求对农民目前的情况做出真实而准确的把握。

  一、当前我省农民的思想道德特征和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村传统道德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已经改变,社会处于剧烈震动的历史转型期。在这一历史转型期,我省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究竟呈现出怎样的态势、显露出哪些主要特征呢?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农民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和进步,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思想比较活跃,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总体而言农民的思想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是非明确的。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逐步增强,同时自主、自立、自强、自奋的现代时代精神也深人人心,他们依靠自己灾后重建,立足本地搞种养、办企业、走南闯北打工经商,其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创业的勇气和毅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和坚定。“富裕光荣”已成为当代农民普遍的共识。他们追求生活质量,注重男女平等,能人当家,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他们渴求知识,崇尚科学,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正是当代农民以上一系列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才产生了时代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力量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迎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风貌。

  当然我们要看到当前我省农民思想道德状况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的思想道德变化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农民因经济状况的不同,其思想道德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首先,由于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进步的、落后的,积极的、保守的道德意识的相互影响,一部分农民的思想道德处于矛盾复杂的状态:一是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相背离。一般说来,农民对真善美、假恶丑都有较为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但是,在实际行为上,他们往往表现出与自己的道德评价相反的一面,言与行处于混乱、自相矛盾状态。二是道德律他与道德律己彼此错位。凡事要求别人讲道德、讲良心,但对自己却没有这方面严格的要求。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率先走向了市场,农村家庭之间的经济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也呈现出差异性。一般说来,贫困温饱型农民趋于传统保守,他们的国家集体观念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注重邻里亲情,遇事讲良心,见利先思义。但他们的开拓创新意识、开放竞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较差,重义轻利,“等靠要”依赖思想比较严重。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往往在这部分农民中也反映得较为突出。富裕小康型农民开拓创新意识强,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强,事业劲头足,劳动热情高。他们普遍具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开放观念、时间观念、信息观念和效益观念。但这部分农民中有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错位,个人主义滋长,拜金主义泛滥,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不择手段在这些农民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不过贫困温饱型农民、富裕小康型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虽然随其经济状况的不同而表现出上述有序性差异,但是由于受一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思想道德变化又常常表现出一种混乱的无序性差异。

  上述情况表明,我省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既显露了积极、进步的一面,也蕴含着消极、落后的一面。

  (一)积极上进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相信党,远离邪教,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在座谈中所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都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通过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党和政府的表现,大家认为这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广大农民更加相信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深知党和政府就是广大农民心目中的“主心骨”,他们自觉地给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氛围,体现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便失去了藏身之所。很多农民说他们看到一些“法轮功”、“门徒会”成员荒唐可笑的造谣后,对邪教组织的反动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自觉予以抵制,特别是问卷中,在“您最相信的是”问题中,选择“党和政府”,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90%以上。调查结果总的看来,当前,广大农民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党在农村的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优农、惠农、扶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发展热情,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

  2.整体思想观念变化较大,逐渐摆脱传统小农思想,民主、和谐、公平、法制的现代意识增强。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青年渴望学习科技知识,很多人希望到大城市打工见市面,就是在彝族聚居的昭觉县45%的人坦陈“现在要比原来勇于主动接纳周围新生事物”。在座谈中,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表示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问卷中农民有80%的人认为村干部的选举自己都去参加了而且对选举结果比较满意,86%的认为“村里的大事”都是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表明农民的民主意识在增强。75%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很重要同时对人对己都很重要,87%的人认为渴望学习法律知识并且愿意用法律来解决纠纷。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85%的农民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在回答“与怎样的邻居易于相处”这个问题时,答案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思想观念相近者、收入水平相近者,生活习惯相近者。对于“见义勇为”的看法,问卷中有90%的人认为这是件让人敬佩的事情,社会应当建立社会救助和补偿机制,让好人得到好报。绝大多数农民追求社会公平,问卷中有60%的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基本公平。这说明广大农民的民主、和谐、公平、法制的现代意识逐渐增强,封闭、古板、落后的思维和行为意识正在弱化,勇于主动接纳新生事物的精神正在发扬。

  3.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建设新农村态度明朗,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在走访中我们得知,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农民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所以他们愿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贡献力量。四川今年返乡的民工较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受金融风暴影响企业倒闭或减员影响,二是灾后重建家园用工需要,三是受中央农村新政策影响,四是受技能和文化水平较低影响。他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在绵阳灾区很多出外打工的农民已经返乡投入到灾后重建。调查表明我省农民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普遍增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占居主流。调查中,33%的人全部了解并且赞同“八荣八耻”的内容,67%的人也是基本知道只是说不很全。75%的认为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24%的认为应该合法追求个人利益,3%的人认为个人利益至上。在访谈中高达95%的人认为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都要兼顾。在问卷中95%的人认为政府非常有必要提倡新农村建设。当村里的公益事业需要大家凑钱、出工、出地时,95%的人都表示愿意,72%的人倾向于出钱。

4.重素质,渴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公共道德意识逐渐养成。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正日益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走访中,我们发现80%的人能自觉地通过阅报看电视来掌握信息,了解技术,增长见识。在部分小组,科学致富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农民群众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很多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在问卷调查及走访座谈中,农民提到希望“科学致富”的频率最高,在“您认为农民要增收最大的障碍是”问题中,有50%以上的人选择“缺科技”,等等。同时,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农民对其子女教育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在问卷中,在“对您来说,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下列哪些?”40%左右的农民认为是“子女教育问题。”在信奉“知识创造财富”的同时,农民们关心的另一难题便是“求医难”的问题。在农民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半数以上的农民朋友认为是“看病问题”。在座谈中,广大农民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评价很高,但对这一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大家认为还要进一步完善,希望地方不要制定一些不合理的土政策,让农民难于享受到这一政策的优惠。这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愿望尤为迫切,政府在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和医疗卫生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种活动的推进,我省农民在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环境整洁、保持在公共场所的文明形象等方面的社会公德意识正在逐渐养成,并不断内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

  5.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体生活不可或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步提高。在座谈和走访中,我们了解到48%的人对目前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不满意,大家谈到“活动开展少”, “基础设施差”,而且“缺少人组织”。问卷中,有60%左右的农民选择农闲时的主要活动方式是“看电视”,只有9%的人选择了体育锻炼,甚至有14%的人选择打麻将。看来基础设施差和缺少人组织是主要问题所在,在这样的农村文化环境下,农民的休闲娱乐活动相对比较匮乏。

  (二)农民的思想道德存在的一些问题

  1.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社会不良风气有所抬头。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一些农民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并且在婚宴和丧宴还会上演一些庸俗的节目。有的农民说:农村里大操大办婚宴的陋习,成为生活刚刚有点起色的农民们的沉重负担,他们深感苦恼。调查显示,有71%的农民反映村里文化活动设施缺乏,村里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少。农闲时,有81%的看电视,34%的打麻将或玩扑克,48%的阅读书籍和报刊。有些农民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还沾染上了赌博恶习。问卷表明,农民们认为村里在社会风气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赌博之风、迷信现象、子女不孝敬老人、讲排场比阔气、邻里不和、治安不好。

  2.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加强。随着网络等传媒在农村的普及一些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在那些升学、就业未成却又丧失土地的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缺乏理想信念,对祖国、对家乡、对家庭感情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长辈缺乏尊重、感恩和孝敬;痴迷网络游戏、热衷偶像崇拜和高消费,导致学业荒疏,生活技能缺乏,“啃老”现象时有所闻;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缺乏艰苦奋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吸毒、聚众赌博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农村青少年犯罪现象有所增加。2004年至2007年6月这三年半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1003件中,其中被告人身份为农民的共801件,占所有刑事案件的80%。其中青少年农民被告人又占绝大多数,在涉案801名农民被告人中,年龄在14-16岁之间的有35人,占4%;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116人,占14%;年龄18-30岁之间的502人,占63%;年龄在30-55之间的291人,占36%。即,年龄在30岁以下的农民被告人占到全部农民被告人的81%。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对这一群体的重视不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有待进一步加强。

  3.传统伦理观念受到挑战,个别农民家庭观念淡薄。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中的儿童和老年人占大多数,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短期内提高困难。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以初中学历为主、高中文化学历都出去当兵或者在外务工,考入大学的学生中,回来的就更少。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加,问题也不断。这说明,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革。由于外出劳务的较多,造成村里对这些村民的管理难度加大,又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家庭式养老方式也受到冲击,有些外出打工者甚至不赡养老人和抚养自己的孩子。个别人家庭观念淡薄,离婚率有所增加.

  4.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价值观、人生观也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少老年人对一些年轻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缺失很不满,一些年轻人对家庭和社会所进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感到无所适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人认识到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和方便,赞同并支持国家对于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同时部分村民也认为在改革过程中,村民更加在乎个人利益的得失,不利于农村诚信建设,造成村里集资建设推进的困难,村民之间的关系因为利益冲突而偶尔发生不和睦的现象。

  5.在灾后重建问题上,随着抗震救灾阶段的结束,灾区个别农民的自私和偏激思想表现出来。在绵阳灾区调研时一些干部反映,有些农民慌报灾情,无灾也向干部报灾,轻灾也报重灾。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农民依赖政府的思想严重,也不能正确认识重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解决问题的程度上稍不如意,就讲怪话、发牢骚,散布不良情绪。

  6.在个别村组还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村组精神文明建设虽有很大的进展,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在重GDP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投入还远远不够,这就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相对滞后,对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造成消极影响。一方面,各级政府与领导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还不够。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群众也不重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尽管不少村已具有了活动室和文艺队伍,但大多数村民停留在以直观具体的活动为主,参加读书、看报、以及体育锻炼等活动明显较少。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民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资金较少,对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投入也不够。仍然有相当部分村民认为富裕了就理所当然要顿顿有肉吃,当然要买汽车,要新盖楼房,却较少想到要买书或者出外学习深造。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农村还处于物质文化消费为主,精神产品的消费和长远规划的理念迫切需要加强。 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新旧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人们的道德总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起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相应变化。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由集体劳动者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者,一方面,他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因价值准则的调整受到冲击而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难以成为具有较强强制力的道德力量。因此,在这一时期各种道德意识、规范鱼龙混杂,又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就呈现矛盾、复杂、多元甚至畸变的状态。

  2.农村中积极进步的社会道德示范效应减弱。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农民身份的变迁,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已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等众多类型的利益主体,并在农村社会中产生不同的道德示范。调查中我们发现的一些自私者得利、刁蛮者得利的现象表明,目前农村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积极进步的社会道德示范效应差。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先进的道德示范力量还远远不够,广大农民群众因此缺乏足够的道德支撑力,从而使道德变化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走势。

  3.重经济利益而思想文化教育不够。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把主要甚至是全部精力用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面,对农村文化建设没有考虑或者考虑很少,导致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平时注重开展科技讲座、致富交流和各种涉农政策的宣传贯彻,而忽视思想教育,农民的思想教育主要依靠媒体影响和会议灌输两大渠道,前者无序,后者无趣,客观上削弱了教育效果,加上农民的教育背景普遍偏低,致使农民思想道德意识无所适从。

  3.财力投入依然不足。虽然这几年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加大了对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投入,但与经济工作的投入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财力投入还是不够,加之随着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和实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原有的村级经济已全部转制,村级经济的来源开始萎缩。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减轻,而镇村经济负担逐步加重。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工作一样,需要大量的投入,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需要经费。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4.精神文化活动吸引力还有待提高。就目前我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而言,由于载体设计还不很合理,针对性不强,加之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缺乏延续性,难以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加之检查考核评比形式重于内容,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并不多,有些甚至劳民伤财,既不能解决实质、根本性的问题,相反还加重了群众负担,无法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甚至遭到群众抵制。

  三、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对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认识到了问题所在,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物质基础,同时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得到实惠。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决定因素有很多,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较低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繁荣,城市与农村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文化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难以担当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作用,我们要重视和培育内生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解决农村文化供应不足的矛盾,缩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现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吸引外出打工和上大学的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回乡创业,从而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2.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性和常规机制性投入,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引导“市场意识”参与,解决投入性不足问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方面,虽然各村都作了积极的努力,但由于进行市场化改革,政府的投入与农村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相对不足。调研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经费多集中用于农村的文化设施改造,真正用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非常有限(比如党的政策宣传手册、普法教材的发放经费短缺),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并且不能够有持久性和机制性上的保证,往往与涉及到村和镇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相冲突时,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就要为其让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短缺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各级政府与领导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还不够。另一方面,农村中的集体经济不能担起一部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因此,有必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镇乡政府的考核范围,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置于公共财政的常规拨付之下。建立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镇两级要将有限的财力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地说,要确保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经费支出逐年增长,力争使之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等经费的投入。同时,积极调动一切因素,引导以市场性的方式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3.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加大农村基层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的力度,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层党委政府不仅要抓好经济工作,更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工作,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使乡镇党委政府真正有动力真抓实干,把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认定一个乡镇、村组的工作成效,既要看经济指标、业务指标完成状况,也要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完成的质量,全面发展是最佳工作业绩的标志。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并取得明显工作成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达标就不能提拔任用的原则。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完成的质量作为全面工作评先奖优的重要条件。对一个乡镇、村组进行整体评价和奖励,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纳入到评价标准之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优,不能评为先进,不能给予奖励。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工作,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摇篮,特别要重视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我们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结合起来,采取生动有效的形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凉山州昭觉县委宣传部根据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进行整理编写的《彝族传统道德教育读本》(试用本,彝汉文版)走进小学生课堂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农民的择业、就业能力。三是要要采取生动有效的方式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民主法制知识在农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民主法制素质,学习法律、运用法律,为自己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通过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的提升,使农民成为既有致富意识又有创新精神,既有市场意识又有适应市场的能力,既有求利心理又有责任、义务观念,既有现代意识又有科学技能的新型农民。成都双流县的“三家”活动值得推广。

  5.宣传媒体要加大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力度。针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还比较贫乏单一的现实,社会主义媒体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更直接,因而一定要肩负农民思想道德的正确导向责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媒体随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在一度时间内也出现过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使内容低俗、广告泛滥,“个人奋斗”、“才子佳人”等题材较多,适合农民口味并且教育意义大的节目较少的现象,从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社会主义宣传媒体一定要占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阵地,要贯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要办好县级电视台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把党的政策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电视媒体要根据受众的心理需要,坚持政治性和贴近性相统一的原则,精心组织策划既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乡镇文化市场的混乱散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法可依,执法不严造成的,必须依法规范和整治。

  6.搞好农村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这是优化农村道德教育环境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社会现实道德尤其是指向未来的社会理想道德,只有通过具体真实的道德形象的示范,才可能获得现实的力量。就目前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在道德形象示范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这一群体的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无论从“正向效应”还是从“负向效应”看,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在当代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中主要都是通过这一“示范性群体”实现的。所以,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自身先进性形象的塑造,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个关键点。(作者:单孝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