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借款记录查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番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1:18:17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军的番号排列数目为70个军。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我军共组建67个军。第56军、57军、59军一直没有组建过。

目前,我军共有18个集团军。
即第1军(驻浙江湖州)第1军  军长 贺炳炎 政委 廖汉生
又名明言。1913年生,湖北松滋人,1955年9月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不幸于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终年47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1937年8月,红2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卢冬生、张宗逊先后任旅长、 1946年11月,在山西省岚县地区,以晋北野战军领导机关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第358旅、独立第1旅组成晋绥军区第1纵队,共8300人。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陈外欧任参谋长,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夏耀堂任后勤部部长。第358旅改称第1师,黄新廷任师长,余秋里任政治委员,独立第1旅改称第2师,王尚荣任师长,颜金生任政治委员;独立第7旅改称第3师,傅传作任师长,曹光琳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万余人
12军(驻江苏徐州)第12军  军长 王近山 政委 王近山

王近山:(1915-1978),男,汉族,1915年10月生,亦名文善,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
1945年11月5日,晋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以所属太行军区韦(杰)支队、石(志本)支队、秦(基伟)向(守志)支队分别编为第16、第17、第18旅,连同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机关及直属队,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组建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兼任纵队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王近山、韦杰任副司令员,张廷发任参谋长,鲍先志任政治部主任。纵队共1.3万余人。随后参加在峭河、白晋、安(阳)北等地的作战。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李震任政治部主任。随即参加宛东战役。7月参加襄樊战役,歼国民党军1.4万人,俘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副司令郭勋祺。第17旅第49团在围攻襄阳的战斗中战功卓著,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称号。8月,第6纵队进至河南省方城地区整训,重新组建第48、第51、第53团,分别隶属第16、第17、第18旅。11~12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在安徽省蒙城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肖永银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震任副政治委员,李开湘任政治部主任。第16、第17、第18旅依次改称第34、第35、第36师。原留鄂豫军区的第48、第53团归建,并组建工兵营,全军共2.5万余人。
13军(驻重庆)第13军  军长 周希汉 政委 刘有

周希汉(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及豫西军区部队一部编成。1949年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第10、第13旅依次改称第37、第38师,豫西军区第3、第6军分区部队各一部编为第39师,在河南省即城县黄阁村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第11、第22旅编入第14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陈康任副军长,廖冠贤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南静之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2.9万余人
14军(驻云南昆明)第14军  军长 李成芳 政委 雷荣天

李成芳:(1914-1984),男,汉族,1914年4月生,湖北省麻城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及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和豫西地方武装一部编成。1945年10月23日,晋冀鲁豫军区将所属太岳纵队编为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韩钧任副司令员,杨奇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第11、第12旅。其中,第11旅是由太岳纵队的决死第1旅为基础编成的。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仍归陈谢集团指挥。参加宛西、宛东战役和豫东战役。11~12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14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所属第11、第22旅和豫西地方武装一部及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一部,在河南省漯河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李成芳任军长(后兼政治委员),雷荣天任政治委员,王启明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朱佩瑄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40、第41、第42师,共2.3万余人。
16军(驻吉林长春)第16军  军长 尹先炳 政委 王辉球
尹先炳:(1915—1983),湖北省汉川县羊占口村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授予中将军衔。

王辉球:(1911-2003),男,汉族,1911年9月生,江西省万安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昌起义、平江起义及湘南暴动和ion=edit&redlink=1">闽西暴动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武装力量。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武装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共产党的ion=edit&redlink=1">冀鲁豫军区部队。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冀鲁豫军区部队于1945年10月重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ion=edit&redlink=1">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辖有3个旅。因当时纵队ion=edit&redlink=1">司令员为杨得志,政治委员为苏振华,故该纵队亦被称作“杨苏纵队”。
1949年2月1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在河南省ion=edit&redlink=1">沈邱地区被改编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5兵团。ion=edit&redlink=1">尹先炳被任命为军长,政治委员为ion=edit&redlink=1">王辉球。所辖第1、第2旅被扩编为第46和第47师;所辖第20旅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扩编为第52师(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第149师);
20军(驻河南开封)第20军  军长 刘飞   政委 陈时夫

亦名松清,1906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1955年,任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同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
1945年11月10日,从苏浙皖边奉命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在江苏省涟水组成新四军第1纵队。苏浙军区第4纵队改编为第1旅,苏中军区教导旅改编为第2旅,苏浙军区第2纵队改编为第3旅,共2.2万余人.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谭启龙任政治委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后陈时夫),张翼翔任参谋长(后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汤光恢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后张震球、王一平),张翼翔任副军长(后任军长),汤光恢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谭佑铭任政治部主任),廖政国任参谋长(后冯鼎三)。第1、第2、第3师依次改编为第58、第59、第60师,全军共3.2万人。4~5月参加渡江战役,在解放上海的作战中,攻占平湖、金山卫,从龙华攻入上海市区。尔后,担负上海市的警卫任务。1950年2月,第30军第89师归第20军建制。(朱清泽胡兆才)
21军(驻陕西宝鸡)第21军  军长 滕海清 政委 康志强

(1909—1997)安徽省金寨县人,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25军和红军第26军与刘子丹的部队汇合后组建红15军团。
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第4、第5旅和第9旅,在山东组成新四军第2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辖第4、第5、第9旅,共2.4万余人。1945年11月,以新四军第4师第11、第12旅为基础,在淮北组成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辖6个团,共1万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属第3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吴泳湘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原第4师改称第61师,胡炜任师长,王静敏任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62师,周纯麟任师长,周世忠任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63师,吴华夺任师长,谢锡玉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
26军(驻山东潍坊)第26军  军长 张仁初 政委 王一平

张仁初(1909-1969),湖北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张家湾人,1955年张仁初被授予中将军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时,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后王一平),孙继先任副司令员(后张仁初),张仁初任参谋长(后陈宏),王一平任政治部主任(后李耀文)。下辖鲁中军区第4师改编的第22师、第9师改编的第23师和警备旅改编的第24师,共3.3万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建制。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钟国楚任副军长,陈宏任参谋长,李耀文任政治部主任,第22、第23师改称第76、第77师。改编为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的第24师第71团和第72团一部归建,并以第71、第69团和特务团为基础组建第78师,全军共3.2万余人。
27军(驻河北石家庄)第27军  军长 聂凤智 政委 刘浩天

聂凤智:(1914-1992),男,汉族,1914年5月生,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原名聂敏,空军中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几支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5、第6师、警备第3旅依次改称第25、第26、第2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共3.1万余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贺敏学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政治部主任,侯青久任后勤部部长。第25师改称第79师萧镜海任师长,谭佑铭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80师,张铝秀任师长,张少虹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第81师,孙端夫任师长,罗维道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5万余人。
31军(驻福建同安)第31军长 周志坚 政委 陈华堂

周志坚是
湖北省大悟县夏店镇周家湾村人,1916年12月出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改称。
1948年春,第13纵队转入休整,进行新式整军。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攻克曹八集,并会同兄弟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与江淮军区部队协同作战,解放灵璧,追击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等。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姚运良任副军长,黎有章任参谋长,方中铎任政治部主任。第37、第38、第39师依次改称第91、第92、第93师,共3.2万余人。
38军(驻河北保定)第38军  军长 李天佑 政委 梁必业

李天佑上将(1914~1970年)中国人民
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
1945年9~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辖第1、第2支队)3500余人组成的东北挺进纵队,和山东军区第1师7500余人、第2师7500余人,先后进至吉林省磐石及辽宁省锦州以西、沈阳以西地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1946年1月,东北挺进纵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下辖由第1、第2支队改编的第19、第20旅;山东军区第1、第2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2师。8月,以第7纵队大部整编为第3师,连同第1、第2师,在吉林省敦化、蛟河地区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李天佑任司令员,万毅任政治委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杨尚儒任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后曹里怀),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后梁必业)兼政治部主任(后梁必业兼,再后刘贤权任主任),全纵队共2.7万余人。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纵队,归东北野战军建制。3~8月进行新式整军和练兵。9~11月参加辽沈战役,第1、第2师在锦州、塔山之间担任攻锦的总预备队,第3师参加黑山、大虎山阻击战。锦州解放后,回师东进,参加辽西围歼战。接着,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沈阳。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仍属东北野战军建制。李天佑任军长(后梁兴初),梁必业任政治委员(后刘西元)兼政治部主任(后吴岱任主任),曹里怀任副军长(后贺东生、卢绍武、刘贤权、江拥辉)兼参谋长(后江拥辉、管松涛任参谋长)。所辖第1、第2、第3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10师依次改称第112、第113、第114、第151师,全军共6.2万余人。12月~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的作战中,与第39军共同担负由西向东主要突击任务,攻占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俘其司令官陈长捷等5名将级军官。平津战役后,执行对国民党军第104军军部及第250师、第94军第5师的改编任务。4月,第38军由河北省永清地区南下。5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
39军(驻辽宁辽阳)第39军  军长 刘震   政委 吴法宪

刘震(1915-1992),原名刘幼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
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新四军第3师师部率所部第7、第8、第10旅和独立旅及师属3个特务团共3.2万余人.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归东北野战军建制。4~8月进行新式整军和练兵。9~11月在辽沈战役中,参加攻克义县、锦州和在黑山、大虎山地区的围歼战,并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沈阳。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仍属东北野战军建制。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吴信泉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4、第5、第6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7师依次改称第115、第116、第117、第152师,全军共6.8万余人。
40军(驻辽宁锦州)第40军  军长 韩先楚 政委 罗舜初

韩先楚(1913~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
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
1945年8月中旬,遵照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的大反攻命令,为配合苏联红军歼灭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冀热辽军区部队8个团1.3万余人挺进东北,其中第16军分区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省沈阳、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11~12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山东军区第3师、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进至辽宁省辽阳、鞍山地区。1946年1月,第21、第23旅及第3师、警备第3旅在辽阳、本溪地区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关兼,程世才任司令员(后张学思),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以山东军区第3师为主改编为第7旅;以冀热辽军区第21旅为主改编为第8旅;以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冀热辽军区第23旅合编为第9旅,共2.6万余人。
1948年1月,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归东北野战军建制。3~8月进行新式整军和练兵。9~11月参加辽沈战役,在攻克义县后,担任主攻锦州的任务。接着与兄弟部队一起,会战辽西,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兵团司令官廖耀湘。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仍属东北野战军领导。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7、第8、第9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1师依次改称第118、第119、第120、第153师,全军共5.9万余人。
41军(驻广西柳州)第41军  军长 吴克华 政委 莫文骅

吴克华:(1913---1987),男,汉族,1913年12月生,江西省弋阳县人,原名吴克家,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将军衔。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
1945年9~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山东军区第6师、第5师2个团及另4个独立团共1万余人,分批进入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庄河、营口地区,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第3纵队,担负剿匪、扩军和开辟解放区等任务。1946年2月,第2、第3纵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吴克华任司令员(后胡奇才),彭嘉庆任政治委员(后莫文骅),胡奇才任副司令员(后韩先楚),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蔡正国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福泽)。第2纵队第1、第2支队及第3纵队依次改编为第10、第11、第12旅,共2.3万余人。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仍属东北野战军领导。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后欧阳文),胡奇才任副军长(后温玉成),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后孔石泉)兼政治部主任(后李丙令),李福泽任参谋长。所辖第10、第11、第12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2师依次改称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师,全军共6.4万余人。
42军(驻广东惠州)第42军  军长 万毅   政委 刘兴元

(满族):(1907-1997),男,满族,原名万允和,字倾波,1907年8月8日生于辽宁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改称。
1945年9~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华中、山东等解放区各抽调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其中一部进至辽宁省东部地区。这些部队在辽东军区领导下,参加创建与保卫辽东解放区的斗争,配合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和东北1947年夏、秋季攻势作战,不断发展壮大。在此期间,以这些部队为基础,于1946年5月组建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8月组建独立第2师,1947年11月组建独立第3师。12月~1948年3月,3个独立师参加冬季攻势作战,担负破袭国民党军交通运输线的任务,并配合主力攻克辽阳、鞍山。尔后,独立第1师攻克营口。3月31日,以上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3、第14、第15师,在辽阳地区合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共3.6万余人,归东北野战军建制。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万毅任军长(后吴瑞林),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后周彪),吴瑞林任副军长(后赵东寰、张辑戍、胡继成),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后郭成柱),郭成柱任政治部主任。后廖仲符任参谋长。所辖第13、第14、第15师和新调入的独立第9师依次改称第124、第125、第126、第155师,全军共4.7万余人,仍隶属东北野战军。
47军(驻陕西临潼)第47军  军长 梁兴初 政委 周赤萍

梁兴初(1913-1985)江西省吉安县人。梁兴初是三十八军的老军长。1954年以后,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
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由八路军第359旅一部组成的南下第2支队(辖3个团共4000余人)从河南省孟县转进至辽宁省辽阳地区。经扩编补充,部队人数达到1万余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1946年1月,第359旅进至北满地区与松江军区第4军分区合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吉黑军区(北满军区)独立第1旅,辖7个团。5月,独立第1旅复称第359旅。1947年1月,在吉林省扶余县(今松原市)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2月,以吉北军分区警卫团与舒兰、榆树两县各1个独立团组成独立第3师;以吉林(东满)军区警备第1旅第1团、警备第2旅第4团、第24旅第70团组成东满独立师。9月,独立第1、第3师和东满独立师依次改称第28、第29、第30师,于吉林省敦化县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刘型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孔石泉任主任),黄炜华任参谋长。后方强任副司令员,全纵队共3万余人。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仍属东北野战军建制。梁兴初任军长(后曹里怀),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方强任副军长(后晏福生、杨秀坤)。后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黄炜华任参谋长(后刘子云),孔石泉任政治部主任(后刘西元兼,再后陈发洪)。所辖第28、第29、第30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8师依次改称第139、第140、第141、第160师,全军共5.6万余人。
54军(驻河南新乡)第54军  军长 丁盛   政委 谢明

丁盛(1913—1999),江西省于都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在解放军历史上,总共编成过70个军。而第54军则是一个特殊的混编军。
在1949年四个野战军整编后的序列中本没有第54军,该军是由第44军和第45军合编而成的。1952年,随四野南下并驻守广东的第44军和第45军奉命入朝,接替兄弟部队驻防。以第45军军部及第134、135师和第44军130师(前身为抗日战争中的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合并,撤销哪一个军的番号呢?因两军都是功勋卓著的部队,相执不下,最后有周恩来作主,原两军番号同时取消,取两军的尾数“5”与“4”编为第54军,由名将丁盛任军长参加抗美援朝,第54军由此诞生。
在八十年代的裁军中,第43军随武汉军区一起撤销,主力第127师专隶第54集团军。所以,组成今天第54集团军的各师,尽是原林彪第四野战军属下的精锐部队:127师(43军、原四野6纵),130师(44军、原四野7纵),162师(45军、原四野8纵135师)。原属54军的第134师转制为武警部队。
7纵:
第44军的前身是晋察冀部队和新四军第三师,解放战争中编为四野7纵,由邓华上将指挥。该军先后参加了四平街、锦州、天津等战役。1952年该军主力130师编入第54军入朝后,44军军部入编海军改为南海舰队。第130师是抗战爆发后在冀中地区组建的八路军第3纵队,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平原抗日游击战争,著名的“回民支队”就是这支部队的一部分。一九四二年日寇调集重兵发动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后,冀中主力部队陆续转入外线,其中有六个团由吕正操带领撤到晋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吕正操带领约一个团的冀中子弟兵进军东北,出关后部队壮大为保一旅,由邓华率领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后来编为邓华纵队的第1师,即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19师。在解放战争中,19师参加了血战四平街、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擅长城市攻坚。平津战役后该师编为第44军130师,直捣广东。
8纵:
第45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政府警卫团,即著名的"瑞金团"。长征前夕扩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就是著名的“奴隶将军”罗炳辉。在长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中单独活动于黔北川南,迷惑调动敌军,掩护主力顺利突破重围。1936年奉中央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改编为红三十二军,与红二、六军团一起组成红二方面军,北上与中央红军(第一、三军团)会师陕北。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后编为警备第一旅,驻守陕甘宁解放区的关中分区。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编为热辽纵队,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即即著名的“黄永胜纵队”,黄永胜任司令,邱会作任政委,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冀热辽战区我军头号主力。组建不久,以弱胜强,取得辽西三战三捷,赢得秋季攻势的胜利。在锦州战役中,由段苏权接任军长,因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入关后黄永胜调回该军任军长,在天津战役中十分出色,第135师首先一举突破民权门,而后全军以勇猛动作插入市区,与第38军胜利会师金汤桥,将天津南北守敌一举割裂,赢得战役全胜。南下以后,在衡宝战役中,135师(师长丁盛)大胆插入敌后拖住敌军主力,为全歼桂系四个主力师起了关键作用,被刘伯承元帅称为“腰斩七军”(李宗仁慈白崇喜起家部队)。衡宝战役结束不到一个月,45军的指战员就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镇南关(今友谊关)。
由“叶挺独立团”到今天的127机械化师
第54集团军第127师的前身是大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可以说是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北伐战争中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34团,即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连克贺胜桥、汀泗桥,血战武昌城头,赢得“铁军”美誉。大革命失败后,该团又成为我党最早武装,经历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是红四军、红一军团的骨干部队。解放军名将林彪、粟裕、萧克均出自这个团。
南昌起义时,这支部队编为第25师73团。起义以后,陈毅任团政治指导员。在逆境中,这支部队顽强坚持下来,在发动了湘南暴动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奔向井岗山。在艰苦的井岗山斗争中,部队编为工农红军第4军第28团,是当时红4军的骨干,王尔琢、林彪先后任团长。在开辟中央苏区的斗争中,这支部队整编为红1军团第4军,林彪任军长,罗荣桓、罗瑞卿先后任政委。以后部队又整编为红1军团第2师第4团,耿飙、王开湘先后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
在长征路上,该团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攻克天险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战功卓著。抗日战争爆发后,该部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杨得志任团长,邓华)任政训处主任。1940年前后,其主力奉命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员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政委吴法宪(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执行挺进华中任务。皖南事变后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4军第3师第7旅,转战苏北抗日根据地。
参加平津战役后,部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7师,随后千里南进,横扫中南大地。一九四九年十月,这支英雄的部队胜利解放了她的诞生地——华南首府广州。随后该师又奉命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先后两次强渡一个加强团突破敌海空严密封锁的雷州海峡,为战役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1979年在师长张万年指挥下参加了中越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圆满完成作战任务。一九八五年百万大裁军,第43军建制撤销。但基于第127师显赫的战史和无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建制被保留了下来。如今这支部队已经改装成为机械化步兵师,驻守在中原古都洛阳,属下的379团,就是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在八十年代的裁军整编中,原第55军撤销,主力162师并入135师,为了照顾被裁部队的情绪,改用162师的番号。整编后的第54集团军被列为甲类集团军,全军实行四个师的编制,属于全军战略预备部队。
属下的127师和162师装备的都是我军一流的机械化装备,130师是混成师,都部署于京广陇海线上,与第15空降军毗邻,战时可以实施快速投送,是我军最靠近台海前线的战略预备队。第54集团军还辖有军属直升机大队、电子对抗大队、特种兵大队、第?坦克师、防空导炮旅、地炮旅等技术兵种,全集团军8万9千人,镇守中原,向北增援北京,南可驰援南京、广州战区,是担负战略任务的快速反应部队,集团军的主要作战和保障部队只要6小时即可动员完毕,投送至北京或台海前线只需15小时。
65军(驻河北张家口)第65军  军长 邱蔚   政委 王道邦

邱蔚其中一个叫邱蔚的人(1913-1957)出生在
湖南省浏阳县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改称。
1948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华北军区将所属第2纵队第4旅及独立第1、第2旅依次改称第22、第23、第24旅,在河北省易县靠山村组成第8纵队,属第2兵团建制。邱蔚任司令员,王道邦任政治委员,萧应棠任副司令员(后兼任参谋长),蔡顺礼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纵队成立后,即参加平津战役,会同兄弟部队在新保安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35军。随后参加围困北平(今北京)。
1949年1~2月,第8纵队在河北省昌平县(今属北京市)进行新式整军,同时组建补训师,接收并改造国民党军起义部队。在此期间,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隶属第19兵团(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改称)。邱蔚任军长,王道邦任政治委员,萧应棠任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克斌任副军长,蔡顺礼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陈宜贵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22、第23、第24旅依次改称第193、第194、第195师。3月,第65军根据平津前线司令部的命令和整编方案,在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对国民党军第16军进行改编,将其第94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31师,归第65军指挥。4月,第65军参加会攻太原,在外围作战后,从南门攻入城内,歼守军9000余人。5月,在山西省介休地区撤销独立第31师番号,部队分别编入第65军军直和各师。6月,第65军随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
集团军。


那么其他49个军到哪里去了?
第2军: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辖第4师,第5师,第6师。1953年3月,第2军番号撤销,军部整编为南疆军区;第4师整编为步兵第4师;第5、第6师整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师(驻阿克苏)第2师(驻焉耆,1960年迁库尔勒)。
第2军  军长 王震   政委 王震

1908年生,湖南浏阳人。1993年3月12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5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3军: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辖第7师,第8师,第9师。1952年6月第3军与第1军合并,第3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现为兰州军区空军指挥部。第7、第9师合编为第1军第7师(1969年改称第3师)。第9师师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5师师部。第8师与第1军第2师合编,第8师师部改编为华北空军第27驱逐师师部。
第3军  军长 许光达 政委 朱明

许光达(1908~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4军: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下辖三个师:第10师,第11师,第12师。1952年9月,撤销第4军番号。军部改编为中央军委城防高射炮兵学校;第10师师部改编为炮兵第10师师部,其部队编入第11师;第12师改编为铁路公安部队第20师。
第4军  军长 王世泰 政委 张仲良

王世泰(1910.3.17- 2008.3.14 )1949年2月至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四军军长,1952年任铁道部副部长。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5军: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辖第13师,第14师,另直辖2个骑兵团,归第一野战军建制。1952年3月,由第2、第6军抽调部队组建第15师。1953年5月,由第13师组建喀什军分区,第14、第15师改编为农建第3师(驻伊犁。1954年11月1日驻绥定,1954年底撤销师番号。1982年恢复原建制农3师师部驻喀什)。第4师(驻巩留。1954年11月1日驻新源肖尔布拉克,1956年迁伊宁市)。1954年10月,第5军军部改编为新疆哈萨克自治区军区(后改为伊犁军区),第5军番号即予撤销。
第5军  军长列斯肯  政委 顿星云

顿星云(1912-1985)原名顿新银。湖北省石首县人.任第一兵团军政治委员,海军航空兵司令员,装甲兵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6军: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隶属第一野战军。辖第16师,第17师。6月初,在晋南运城组建第18师补充到第6军。中旬,第6军编入第2兵团(11月转隶第1兵团)。10月,第18师(1950年12月,改编为公安第4师)进驻西安,脱离第6军建制。11月初,第6军向新疆进军,至1950年3月,全部到达新疆。军部与第17师驻迪化(今乌鲁木齐)、伊宁等地区,第6军兼迪化军区,下辖迪化、哈密、焉耆军分区由所属各师分兼。1953年5月,奉西北军区命令,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第16、第17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师(驻哈密1963年迁博乐)、第6师(驻米泉县五家渠)。第6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6军  军长 罗元发 政委 徐立清

罗元发(1910- )福建省龙岩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7军:1949年2月中旬,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辖第19师,第20师。5月,组建第21师。下旬,军部率第19、第20师由晋入陕(第21师暂留太原执行警备任务)。6月中旬,编入第1兵团。11月初,第21师抵天水归建。中旬,第7军转隶第2兵团建制。第19师随第18兵团入川作战,12月30日进驻四川省金堂地区(1950年10月归建)。11月,第20、第21师奉命分别开赴济南、锦西改编为炮兵第7、第4训练基地。军部仅辖第19师。1951年10月5日,第7军番号撤销。军部一部充实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另一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并组成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1952年8月,第19师改编为空军第16师。
第7军  军长 彭绍辉 政委 孙志远

彭绍辉(1906--1978) 1906年7月生,湖南湘潭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8军:1949年2月下旬,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仍留华北地区作战。辖第22师,第23师。5月29日,第8军奉命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划归华北军区建制。第8军番号即行撤销。现为内蒙古军区。
第8军  军长 姚咭   政委 缺
第9军: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所部起义。12月29日,其整编第42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隶属第22兵团建制。下辖第25师,第26师,第27师。1952年4月,第9军军部与第22兵团兵团部合并,由第22兵团兵团部兼第9军军部。11月,第9军番号撤销。1953年5月,第25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7师(驻沙湾县炮台。1958年迁奎屯);第26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8师(驻石河子);第27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9师(驻焉耆。1955年撤销建制。1982年恢复原建制。驻额敏)。
第9军  军长 赵锡光 政委 张仲翰
赵锡光(1901-1955) 云南保山人,1921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后任国民党政府军师、军长,第三十八集团军副司令,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四十二军军长,南疆警备区司令兼整编第四十二师师长。1949年9月在新疆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九军军长、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第10军: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建制。辖第28师,第29师。49年4月以皖北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30师,列入第10军建制。1950年2月,第10军全部到达川南,兼川南军区,下辖内江、宜宾、乐山、泸县等四个军分区及自贡警备司令部。第28师兼宜宾军分区,第29师兼内江军分区,第30师兼乐山军分区。1951年2月,第10军与川南军区分开,同时第29师(1961年6月改为武汉军区独立师,1969年改为第49师)调归第15军建制。第62军第184师调归第10军建制。1952年4月25日,第10军军部和第30师调归海军,军部现为北海舰队。第30师现为海军航空兵部队。第28师(1969年改为第205师,1985年改归第28集团军,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内蒙古军区)调归第23兵团第69军。第184师调归装甲兵和华北军区,该军番号撤销。
第10军  军长 杜义德 政委 王维纲

杜义德:男,汉族,1912年5月生,湖北省黄陂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第11军:1949年3月1日,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隶属第2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辖第31师,第32师,第33师。1950年1月,第11军归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为军区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今梁平县);第32、33师、军补训师分兼大竹军分区、万县军分区、酉阳军分区。7月,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调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1951年1月,第31师(1969年改为第36师)编入第12军建制。3月,第32师、第33师开赴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奉命重新组建第11军。辖第32、33、182师(原属第18兵团第61军)。1952年10月,新建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奉命在浙江杭州组建空5军(现为空军昆明基地)。除第182师改铁道兵外,第32师(1969年改为第48师,1998年缩编为旅)调归16军。第33师(1969年改为第26军76师,1999年改为山东省陆军预备役第76师)调归第26军建制。1969年,第11军又以昆明军区部队在云南大理重建。辖第31师(原驻贵州第49师)、第32师、第33师。1985年第11军又被撤销,第31师、第32师(1999年改为云南省陆军预备役第32师)改归第14集团军,第33师撤销。
第11军  军长 曾绍山 政委 鲍先志

曾绍山(1914-1995)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第15军: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于河南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属第2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下辖第43师,第44师,第45师。1950年12月,第43师奉命留驻云南建设昭通军区,第10军第29师编入第15军序列。1961年6月,该军改编为空降15军。第44师改编为空降兵第44师;第45师改编为空降兵第45师。
第15军  军长 秦基伟 政委 谷景生

(1914年11月-1997年2月)1929年参加红军,1949年2月任二野四兵团十五军军长,1951年3月率领被改编为志愿军的第三兵团十五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14日,开始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右图为1955年授衔后的中将礼服标准照片。 1984年国庆35周年,秦基伟担任了大阅兵总指挥。1988年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授予上将军衔。

第17军: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下辖第49师,第50师,第51师,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1950年3月初,第17军军部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都均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1968年8月26日,武汉军区在湖北孝感重建第17军。下辖第29师(1969年12月改称第49师)、第50师(原河南省军区独立第1师)、第51师(原湖北省军区独立师)。1969年军部移至河南信阳。1973年2月9日,第17军又被撤销,第49师改由武汉军区直辖。第50师和第51师恢复原建制、番号。1976年6月,第49师移防甘肃,与第19军56师合并(仍为第56师)。 第17军  军长 王秉璋 政委 赵健生

王秉璋(1914-2005)河南省安阳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二野十七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导弹元勋
第18军: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组建为第18军,隶属第2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下辖第52师,第53师,第54师。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西藏军区,以第18军进藏领导机构组成军区机关,驻拉萨(归西南军区领导)。下辖:第52师(1952年7月撤销。1965年5月20日恢复。1969年改为第50军149师。1985年全军大整编,第50军撤消番号,第149师转隶第13集团军驻防四川乐山)、第53师(1957年5月23日撤消,师部和昌都警备区合并。1968年2月7日重组陆军第53师,师部驻日喀则。1985年10月,第53师奉命组建我军第一个山地步兵旅,改番号为山地步兵第53旅,现驻防西藏林芝米林)、54师(1955年9月14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第1师,属武汉军区建制指挥,师部驻武汉。1957年8月调归广州军区防空军建制,改编为空军高射炮兵第109师,驻汕头市。1964年3月改称空军高射炮兵第10师。现为广州军区空军导弹第10旅,驻广州市)、昌都警备区,日喀泽警备区,黑河警备区,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及骑兵第1团、工兵第5、第8团、西藏军区干部学校、独立支队、班禅警卫营、第9代本等。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在拉萨正式成立,3月17日,第18军改为西藏军区,第18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18军  军长 张国华 政委 谭冠三

(1914.10-1972.2.21)曾用名张福桂、李亚霖,汉族,1914年10月生,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03月,在红4军32团当过战士、司号员,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学文化,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19军:1949年5月1日,陕南军区所属第12旅、第17师于湖北郧阳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隶属第2野战军直接指挥。下辖第55师,第57师。第19军成立后即暂归第1野战军指挥。1950年底,陕南军区撤销,第19军移防西安兼陕西军区。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领导,第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第19军及其所属师、团番号同时撤销。1969年第19军又以兰州军区部队在甘肃重建。辖第55师、第56师、第57师。1976年6月,武汉军区第49师与第56师合并(仍为第56师)。1985年第19军又被撤销,第55师(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第21集团军。第56师(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第47集团军。第57师撤销。
第19军  军长 刘金轩 政委 张邦英

刘金轩(1908-1984)湖南省祁阳县人。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教导团训练科科长,385旅教导队队长,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19军军长兼陕南军区司令员。建国后,历任陕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第六十四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22军: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辖第64师,第65师,第66师。第64师1958年改编为舟嵊要塞区部队。第65师1958年改编为舟嵊要塞区部队。第66师1951年撤销,组建空10师和空12师。1958年22军被撤销。 第22军  军长 孙继先 政委 丁秋生

孙继先(1911-1990)山东 曹县梁堤头镇嘴尖刘庄人。1931年1月,孙到济宁参加冯部二十六路军新兵营,不久随部队到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围剿”。11月孙参加了宁都起义,被编入瑞金独立第四师教导大队,任区队长。1932年2月入党。1946年6月任山东省野战军第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莱芜战役。1947年4月,任东野八纵队副司令员,1955年9月,孙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第23军: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隶属第3野战军第7兵团。辖第67师,第68师,第69师。1950年1月,调归第9兵团建制。1952年9月第68师调出第23军改为空军部队,另调入原属第25军的第73师。1958年3月第23军驻防黑龙江哈尔滨,属沈阳军区。1969年12月,全军重排番号,第73师改称第68师。1985年第23军改编为陆军第23集团军,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备第5、第7师(1992年撤销)。1998年第67、第68师分别改为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则改装甲旅。2003年23军被撤销。
第23军  军长 陶勇   政委 卢胜任

(1912-1967,图)原名张道庸。安徽省霍丘县人。1929 年加入红军。任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三野二十三军军长。建国后,任第九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代司令员兼政委,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工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24军: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建制。辖第70师,第71师,第72师。6月,第70师北上配合兄弟部队解放青岛,第71师南下淮北,归鄂豫皖边区联合剿匪指挥部指挥,进剿大别山地区土匪。8月11日,第72师配合兄弟部队攻占长山列岛。1950年3月,第71师归建。1952年7月20日,第71师撤销,师部组建空15师。第25军74师归第24军建制。9月,第24军改归第9兵团。1955年10月,第24军驻防河北唐山。1961年1月12日,65军炮575团加农,榴弹炮各1营归24军,改编为军炮兵团,高炮团。1963年11月1日,建立工程兵第3工区,归24军建制。1966年6月15日,70师改编为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24军北移至承德。1969年12月全军重排番号,第74师改称第70师,并重建第71师,工程兵第3工区改为第71师。1985年7月,第24军改编为陆军第24集团军。由原陆军第24军辖第70,71,72师,炮兵旅、高炮旅以及守备第4旅(1992年撤销)组成。1996年原属天津警备区的坦克第1师(该师是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调入该集团军。1998年,步兵第72师与唐山预备役师合并,组成河北省预备役高炮72师。坦克第1师改为装甲师。同时,天津警备区摩步第196旅也转归第24集团军。2003年24军被撤销。
第24军  军长 王必成 政委 廖海光

王必成:(1912-1989),汉族,1912年2月生,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即今河南省新县许洼)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1947年1月至1949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起任三野24军军长。对越自卫反击战前,他作为云南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抱病到前沿察看地形,研究部署各项方案。至1980年1月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逝世。
第25军: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辖第73师,第74师,第75师。1952年7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第25军军部及第75师师部调归空军,第73师(1969年改为第68师,1998年缩编为旅)调归第23军。第74师(1969年改为第70师,1998年缩编为旅)编入第24军。第75师撤销,师部调空军,各团归江苏省军区。第25军番号撤销。
第25军  军长 成钧   政委 黄火星

1911-1988),男,汉族,1911年6月19日出生,原名成本兴,又名成本新,成本鑫,湖北省荆州石首县成家咀人。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三野25军军长。1954年2月至1956年11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改授空军中将军衔。
第28军: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辖第82师,第83师,第84师。同年底,驻防福建前线,执行剿匪等任务。1952年5月,第28军(驻莆田)归福建军区领导。1969年11月20日调山西侯马。1985年调大同,第84师撤销。1998年第28集团军撤消,所属步兵第82旅改归第63集团军建制。第83师1999年改编为山西省陆军预备役第83师。
第28军  军长 朱绍清 政委 陈美藻

朱绍清(1913—1989)湖南省华容县人,任二十八军军长、三十一军军长,执行福建前线防务和剿匪等任务。1961年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戈委常委、福州军区代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29军: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辖第85师,第86师,第87师。1950年11月18日,第29军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第86师调归军委空军。第85师改归福建军区,85师后改为福建军区水兵第1师,1954年组建海军陆战师,1957年撤销改为上海警备区部队(现海防第2旅)。第87师改归福建军区,1952年4月,87师改为公安第13师。1969年,第29军又以福州军区部队在福建重建。辖第85师、第86师(原第26军76师)、第87师。1985年第29军又被撤销,第86师改归第31集团军,第85师、第87师都改为海防师。
第29军  军长 胡炳云 政委 张藩

1911~1996.2.28 原名胡能清,四川南充人。17岁到国民党28军第7混成旅当号兵,旅长是著名的共产党员邝继勋。1929年6月,邝继勋率部起义,起义失败,胡炳云跑到重庆找到另一名共产党员罗南辉,罗告诉他邝已到鄂豫皖根据地,胡炳云只好跑到成都谋生。后来胡炳云又参加国民党29军,以后胡炳云在陕南遇上红四方面军12师,胡炳云为12师入川做向导,并参加了红军,这个师的师长正是邝继勋,1949年任29军军长,建国后,任10兵团参谋长、福建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53年任志愿军9兵团参谋长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第30军: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隶属第3野战军第9兵团。辖第88师,第89师,第90师。1950年1月16日,华东军区决定第30军军部调归海军,所属第88师(1951年撤销)改归第26军。第89师改编为伞兵第1旅,后为空降兵第1师,1961年改为空降兵第43师。第90师改归第27军,1951年撤销,组建空军航空兵第4混成旅,师部及部分部队调归海军。
第30军  军长 谢振华 政委 李干辉

谢振华,1916年9月生,江西省崇义县上人。1949年2月任3野30军军长。1958年8月回国,任21军长,69军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2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1级红星勋章。


第32军:1949年2月,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隶属山东军区。辖第94师,第95师。1950年1月,以山东警备第4、第5团及第2、第3团各一部为基础组建第96师。11月,第32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大部充实重建的第8兵团兵团部。第94师(1951年撤销)调归第27军建制;第95师调归军委空军,组建空14师;第96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1952年2月与第86师合编为铁道兵第7师。
第32军  军长 谭希林 政委 彭林

谭希林(1908-1970)湖南省长沙市人。黄埔军校一九二七年毕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师长,第四纵队司令员,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三野三十二军军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33军:1949年2月,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辖第97师,第98师,第99师。7月,第34军第100师归第33军建制。1950年11月,第33军奉命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第97、98、99、100师依次改编为公安第14、15、16、17师,该军番号同时撤销。
第33军  军长 张克侠 政委 韩念龙

河北省献县人,1900年10月7日出生,1923年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冯玉祥部队。为了参加国民革命,1924年1月到广州投奔孙中山,任陆军讲武学校教育副官及队长。1925年参加北伐,192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苏联回国后重返西北军,任张自忠师的参谋长。1937年“七七”事变前,张克侠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参加了卢沟桥抗战。1939年,张克侠任国民党五十九军参谋长,后任三十三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等职。1945年,被任命为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1948年11月8日,张克侠与何基沣一起,率五十九军两个师、七十七军一个半师共二万三千余官兵,在贾旺、台儿庄防地举行起义。先后担任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军军长,并兼任上海淞沪警备区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第34军:1949年2月,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第132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隶属第3野战军第8兵团。辖第100师,第101师,第102师。6月,第34军进驻南京,担任警备任务。7月,军部兼南京警备司令部,第100师(1950年后改编为高炮第3师)调归第33军建制。11月,第101师调归第10兵团。12月,第102师师部调归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后改为炮兵第3师师部。1950年1月,第3野战军教导师6个团调归第34军兼南京军区警备司令部建制。同时,军机关一部组建华东军区航空处。11月,军机关及其余部队改编为华东公安第13师。第34军番号遂撤销。
第34军  军长 何基沣 政委 赵启民

何基沣(1898-1980)曾用名何芭荪。河北藁城人。1918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1923年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在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第五师旅长、副师长,参加北伐战争。七七事变中,他指挥部队抗击日军。后任第一七九师师长。1943年任七十七军军长。抗日胜利后,任国民党军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1946年任徐州绥署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与张克侠率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七军2万余官兵于贾旺、台儿庄防地起义。1949年2月任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第35军:1949年2月,鲁中南纵队与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整编第96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下辖第103师,第104师,第105师。4月,第35军调归第8兵团指挥。9月,第103、第104、第105师分别兼衢州、绍兴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1950年1月,第35军番号撤销。军部及军属炮兵团调归华东海军。
第35军  军长 吴化文 政委 何克希

(1904~1962) 字绍周。山东掖县人。原系冯玉祥旧部参谋,1930年,任国民党第三路军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1943年初,投降日军改编为伪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官。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蒋介石电令该部改为国民党第五路军,进驻兖州。1948年初夏归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不久,第五路军扩编成九十六军,吴任军长。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发起后,于9月19日率部起义。同年10月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任军长。吴化文第104师315团2营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第35军是解放军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军之一,从1949年2月组建到1950年1月撤编只存在了一年。
第36军: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第111军在内蒙包头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下辖第106师,第107师,第108师。同时以独立第3旅、保安骑兵第4旅、整编骑兵第13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列入绥远军区编制。1950年12月,第36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1951年1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兵第4师一部分别编入各师。1952年2月,第36军军部与第37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107师与第37军第110师合编为第107师,直属兵团领导。其他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36军番号撤销。
第36军  军长 刘万春 政委 康健民
(回族,字寿山,河北交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步科毕业。1930年4月任晋军第20军补充1旅旅长,随阎锡山参加反蒋中原大战,1936年11月调任独立第7旅少将参谋长,1938年2月任绥西游击第2纵队司令,在绥远参加抗战,1944年10月任第35军副军长兼新编骑兵4师师长,1946年3月任绥远省保安司令部中将副司令,1947年12月兼任华北剿匪总部驻归绥指挥所副主任,1949年1月兼任第111军军长,7月兼任第9兵团中将副司令官,9月19日在绥远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36军军长。)
第37军: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和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其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下辖第109师;第110师;第111师。同时以保安骑兵第5、第6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列入绥远军区建制。1950年12月,第37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1951年1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兵第4师一部分别编入各师。1952年2月,第37军军部与第36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110师与第36军第107师合编为第107师,直属兵团领导。其他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37军番号撤销。
第37军  军长 张世珍 政委 帅荣

(1911—1997)湖北省黄梅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红军。任红八军第八团连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九,第十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独八旅政治委员,中共第九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保定市委副书记,华北军区师政治委员。建国后,任第二十三兵团军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43军: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辖第127师,第128师,第129师。原东北军区独立第6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6师(1949年编入江西军区)。1952年7月5日,第43军与海南军区合并为海南军区兼第43军。10月,第44军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1952年11月,第129师师部与海南岛基地共同组建海军西营基地(现湛江基地)。1961年8月撤销第43军番号,部队改属海南军区。1968年9月重建第43军,辖第127师、第128师、第220师(1969年9月18日改称第129师),并调防广西桂林。1969年10月17日,移驻河南洛阳,改归武汉军区领导(第129师留贵阳“支左”,1973年1月归建)。1985年10月,第43军再次撤销,第127师改归第54集团军,第128师1985年改归第20集团军,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第129师撤销。
第43军  军长 洪学智 政委 赖传珠

洪学智(1913.2.2~2006.11.20),于1955年、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右图为洪学智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后的照片。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与黄克诚同志率部进军东北,1948年11月,率领部队参加平津战役,任四十三军军长,率部作为四野先遣兵团南下,途中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继而参与指挥广东战役,解放了广州市。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第44军: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辖第130师,第131师,第132师,第157师,隶属东北野战军序列。1949年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6月,第157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130师和第45军合编为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组建海军航空兵师;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后改归海南军区。
第44军  军长 邓华   政委 吴富善

(1910~1980年)原名多华,字实秋。1910年04月28日年生,湖南郴州人。抗日战争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第44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率部参加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3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不久兼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45军: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辖第133师,第134师,第135师,第158师。1949年3月,第45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1950年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1951年3月,45军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地区。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133师(1969年改为第138师,1985年改归第26集团军)调第46军建制。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师(欠一个团)、第135师,与第44军第130师另一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归中南军区领导。第134师,1969年改为第161师,1985年撤销。第135师,1969年改为第162师。 第45军  军长 黄永胜 政委 邱会作

黄永胜(1910—1983)湖北咸宁人。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起在军任排长、连长、副团长、团长、师长。1933年任红一师三团团长。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教导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任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1949年先后任四野四十五军军长,第十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曾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广西等战役。任第十三兵团代司令员、司令员,曾兼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后兼广州市警备司令员。1955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参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71年9月,在“九一三事件”后被撤职。1973年8月20日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其政治权利5年。1983年4月26日病死于青岛
第46军: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仍归东北野战军建制。辖第136师,第137师,第138师。冀热辽军区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9师。1949年4月初,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7月,第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第138师担任长沙警备任务;第136师、第137师参加衡(阳)宝(庆)战役。1952年11月第133师调入,原辖之第138师调出组建海军潜艇学校。1955年10月21日,46军进驻吉林。1975年7月,46军调入江苏徐州,后调山东临沂。1985年撤销46军。第136师(1998年与开封陆军预备役师合并,改为河南省陆军预备役第136师)改归第26集团军。第137师撤销。
第46军  军长 詹才芳 政委 李中权

詹才芳(1907-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解放战争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任四野四十六军军长。建国后,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军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48军: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辖第142师,第143师,第144师,第161师,隶属东北野战军。1949年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6月,第161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1950年12月,第143师改编为炮兵第21师,另将原第38军第151师改为第143师调归该军建制。1951年2月,军委拨广西军区第151师和湖南新组成的一个师编入48军。1952年3月,第142师改编为公安第11师,1955年1月公安第11师调归海军,改编为海军航空兵第5师;第143师调归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司令部,同年12月26日,该师机关在河北故城组建空军第28师(强击机),后移驻唐山机场。1954年12月27日,空28师调归东北军区空军部,驻四平市。1958年11月空28师隶属于新成立的空1军,文革后转隶南空,现驻杭州;1952年3月,第144师(1969年改为第163师,1985年改归第42集团军)调归第21兵团第55军。3月15日,第48军军部改为第21兵团兵团部,该军番号撤销。
第48军  军长 贺晋年 政委 陈仁麒

(1909-2003)陕西子长人。1948年8月任第十一纵队(后改称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司令员(军长)。率部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季、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任第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四十八军军长。1950年5月兼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6月调东北军区,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兼东北军区卫戍部队司令员、防空部队司令员、装甲兵部队司令员,参与组织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工作。1957年年10月任装甲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49军:1948年11月,东北军区第1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辖第145师,第146师,第147师,第162师,隶属东北野战军。1949年8月,第162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1950年1月,第49军所属3个师依次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4月,军部与广西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所属3个师归广西军区领导,第49军番号撤销。1951年7月15日,以第145师师直为基础又扩建为第49军军部,原辖之3个师归建,原兼各军分区,归广西军区领导。1952年1月8日。第49军番号又撤销,军部改编为空军第3军军部。第145师编入第21兵团第55军219师;第146师师部并入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部队并入广西军区,第147师改编为公安第12师。
第49军  军长 钟伟   政委 袁升平

钟伟(1915-1984)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之一。原名钟步云,又名钟德泰。湖南平江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7月转为党员。曾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员、第三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师特务连政治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日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高干队支部书记、第三大队政治处主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二团、第三团政委,淮海军区四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二十八团团长、第十旅副旅长等职。解放战争任东民联第三师第十旅旅长,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1948年4月东野战第十二纵队司令员。11月任四野第四十九军军长。建国后,历任广西军区参谋长,中南军区编练司令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安徽省农业厅副厅长、农垦厅副厅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50军: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原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辖第148师,第149师,第150师,隶属东北军区。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167师(由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58师改编而成),编入第50军建制。全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1949年6月14日,第50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师所属部队按营、军建制,分别补入第148师和第149师;第167师改称第150师。1950年2月,50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15团、第15医院调归第50军建制。5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补入第148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第20兵团3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7师归第50军建制。9月下旬,第50军奉命由湖北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此期间,50军撤销了第167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3个师属炮兵营。1955年4月12日,50军部驻安东市(今丹东)山上街。辖军直属队和第148、149、150师。第150师于1965年3月改为辽宁省军区独立师。1967年5月27日,第50军奉命调入成都。1967年12月,50军重组150师。1969年50军149师与西藏军区52师对调防务。12月,52师改称149师。1976年将148、149、150三个师整编为简编师,撤销军教导队。1979年将148、149、150三个师按甲种师扩编。2月15日后,分赴云南、广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5月归建回川。1981年将148、150师编为乙种师,保留149师为甲种师,军组建了教导队。1985年10月撤销50军。第148师同时撤销。第149师改为山地步兵第52旅。 第50军  军长 曾泽生 政委 徐文烈

曾泽生(1902-1973)国民党军爱国将领。云南省永善县人。毕业于昆明省立中学。1922年入唐继尧办的建国军机关枪军7队学习,于1924年1月免试进入云南讲武堂18期学习。1925年任黄埔军校区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国民党陆军中将军衔高级将领。1948年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37年9月任国民党政府60军184师团长。率部参加台儿庄对日作战。1939年1月任184师副师长,7月任师长。1944年11月任60军军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1950年10月率部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50军军长,在朝鲜战场上共进行大小战斗95次,歼敌14492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53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第51军:1949年5月12日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上海、南昌、武汉等地。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南撤。和中国*早有联系的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乘机率所属第128军军部及第312、第313、第314、第309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武昌以南贺胜桥、金口一带起义。6月,起义部队移驻湖北省汉川县。7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辖第211师,第212师。隶属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建制。1950年9月24日,第51军军部改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第211师与黄冈军分区合编为黄冈军分区兼第211师;第212师与大冶军分区合编为大冶军分区兼第212师,第51军番号撤销。

第51军  军长 张轸   政委 杨春甫

1894-1981) 别名翼三。河南罗山县河口寨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9年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23年回国,在陕西陆军一师任参谋、团附,1925年1月入河南陆军训练处(属国民二军)任战术教官等职。同年10月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12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九师五十六团任团长,1927年4月后升任师长、副军长兼师长。1930年8月在国民党军第十一路军总指挥部任参谋长,后在国民党政府军政部任职。抗日战争爆发时任豫北师管区司令。1938年6月任第十三军军长。1941年7月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六十六军军长。1942年12月任第十战区副长官兼豫南游击总部总指挥。1948年任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5月15日率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所属一二七军一个师、一二八军三个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金口、贺胜桥起义,起义后部队开往汉川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他任军长。同年1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第52军: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于8月4日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人宣布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11月,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和一部改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辖第214师,第215师,第216师。1950年10月,第216师撤销,其人员补入第214、第215师。1951年9月2日,第52军军部撤销,所属第214师(1952年改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铁路工程第9师)、第215师(1952年改归第55军,1969年调出第55军)归第21兵团直辖。
第52军  军长 王劲修 政委 杨树根
第53军:1949年11月,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保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辖第217师,第218师,第219师。第53军组建后,隶属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建制。1950年10月整编,第218师撤销,并入第217、第219师。1951年9月,第53军军部撤销,所辖第217师(1952年改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水利工程第3师)、第219师(1952年编入第55军,1969年改为第164师)改归第21兵团直辖。
第53军  军长 彭杰如 政委 王振乾

彭杰如(1900-1980)湖南益阳人。1923年进入广东陆军讲武学校(后转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1926年随程潜第六军参加北伐,任副营长。1928年转陆军第十师,先后任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等职。抗日时期,任第十四军第十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忻口保卫战,因功提升陆军第十四军副军长。1939年调任新七军任军长。1949年4月任湖南省保安副司令。同年8月,在湖南邵阳地区随同程潜将军率保安一、二、三师及第六十三师通电起义。起义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第五十三军军长,奉令率部参加广西剿匪战斗。
第55军:它是第48军军部及第144师和49军第145师、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等部组成。1952年3月15日,中南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将原第21兵团兵团部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并将原辖之第214、第217师改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铁路工程第9师、水利工程第3师。另以第48军军部及所属第144师,第49军所辖第145师和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组成新的第21兵团。第48军军部改组为第21兵团兵团部,第48军番号撤销。原第48军第144师仍为第144师;原第21兵团第215师为215师;原第49军第145师与第219师合编为第219师,第145师番号撤销。10月8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21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仍辖第144师(1969年改为第163师,1985年改归第42集团军)、第215师(1969年调出第55军)、第219师(1969年改为第164师)。1953年2月,第55军奉中南军区命令,由广西桂林地区移防至广东湛江地区。“文革”时期,55军在广西的柳州、百色、贵县等地一带驻防;1967年2月第220师(原广州军区边防师。1968年9月归第43军,1969年改称第129师)改归第55军。“文革”后与41军换防而进入广东,分布在潮安、普宁、惠来、揭阳等地一带。1985年10月31日,第55军番号撤消。163师归42军仍驻守潮州一带。164师移驻广东湛江归41军,165师分出了一部分进入广东的武警部队番号撤消。163师后来成为驻香港部队。164师后来成为海军陆战旅归属于南海舰队。
第55军  军长 陈明仁 政委 王振乾

陈明仁(1903-1974)湖南省醴陵县人。一九二四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第一、二次东征。后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师五十六团团长,陆军第八十师少将副师长、中将师长,陆军第二师中将参谋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党军政部中将处长,陆军预备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七十一军中将副军长、军长,东北第五绥靖区中将司令、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华中"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一九四九年八月与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二十一兵团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58军:1949年2月中旬,桐柏军区集中所属3个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辖第172师,第173师,第174师。5月,第172师调归湖北军区,改为湖北军区独立4师,1950年撤销。第173师、174师拨归河南军区建制。9月,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军的番号撤销。
第58军  军长 孔庆德 政委 方正平

孔庆德(1911- )山东省曲阜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排长,第十师三十团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独立第十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教导团团长,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十四团团长,冀南军区和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四旅旅长,第十纵队副司令员兼桐柏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八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炮兵代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60军:1949年2月,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8兵团。辖第178师,第179师,第180师。4月25日,该军随兵团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12月30日成都和平解放,该军随兵力进驻成都,军部兼成都警备司令部,担任城防任务。1950年3月,第60军兼川西军区,所属各师兼各军分区。1952年秋季,该军配属第20兵团。第178师1952年4月撤销,师直改为绵阳军分区。第179师1985年改归第12集团军,1998年缩编为旅。第180师1961年4月至1962年5月改归国防部五院建制。1964年12月撤销,主力组建安徽省军区独立第1师,步兵第539团扩建为江苏省军区独立第1师。1985年60军被撤销。
第60军  军长 王新亭 政委 王新亭

王新亭(1908-1984) 又名王兴庭。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08年12月23日生于湖北孝感县。1949年2月,任第十八兵团六十军军长兼政委,同年5月任第十八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1950年3月,任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任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61军: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辖第181师,第182师,第183师。该军隶属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改称)建制。5月下旬,奉命随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建制。11月,改归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指挥。1950年2月,该军奉命兼川北军区。1951年3月,第181师(1969年12月改为第180师,1985年1月再恢复为第181师,后改归第1集团军。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调归第60军建制。第182师改归第11军,1952年5月转业。第183师1951年撤销。1952年7月,61军番号撤销。
第61军  军长 韦杰   政委 徐子荣

1.韦杰(1914-1987)广西东兰县人。壮族。任红七军班长、排长、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营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二二三团参谋长、团长、骑兵团团长,第七十四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团长,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旅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华北军区第十四旅队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一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八兵团军长兼川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62军:1949年3月1日,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隶属第18兵团建制。辖第184师,第185师,第186师。4月,62军随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由西北野战军改称)建制。8月至9月,奉命为第一野战军预备队,调归该野战军第1兵团指挥。9月23日,回归第18兵团建制。10月,国民党军起义的第137师改编为西北独立第1师,归该军指挥。11月,第62军所属3个师及新编独立师(由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随兵团调归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建制。1950年2月8日,第62军奉命组建西康军区及西昌、雅安、康定、昌都等军分区。军属第184师兼西昌军分区,第185师兼雅安军分区,第186师分兼康定、昌都军分区。1950年7月始,部队进行整编。第186师第556、第557团和第185师第554团调归贵州军区建制。8月,军独立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独立第1师,归川西军区领导。1951年2月,第184师第550团、第551团和第185师第553团拨归第10军建制,3个团于1952年改为装甲兵部队。1952年5月,第184师第552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21团。第185师第555团和第186师第558团分别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7、第8团。1952年7月,第62军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第62军番号撤销。
第62军  军长 刘忠   政委 袁子钦

解放军中将(1906-2004),福建省上杭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十二师三十六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治委员,第二师五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校长,晋豫联防军司令员兼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三八六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旅旅长,第四纵队参谋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63军:1949年1月,华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建制。辖第187师,第188师,第189师。1949年6月初,第63军由太原出发,随第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1950年1月至11月初,第63军在三原、耀县、蒲城地区整训、开荒生产。同时抽一部分部队参加修建天(水)宝(鸡)段铁路。1951年2月10日,第63军进至辽宁凤凰城地区集结。15日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第63军于1953年9月回国,驻防河北石家庄。1969年移防山西太原。1968年,第189师改为北京卫戍区警卫第4师,1985年以工程兵第1工区重建第189师。1985年第63军改编为陆军第63集团军,警卫第4师改为步兵第189师重新归建。同时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16师)和高炮旅。1996年,原属第63集团军的步兵第187师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1998年后,步兵第189师改编为摩步旅,坦克旅也改编为装甲旅。同时由于第28集团军撤消,所属步兵第82旅改归第63集团军建制。2003年63军被撤销。
第63军  军长 郑维山 政委 王宗槐

郑维山(1915-2000)河南省新县人。一九三○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炮兵连、通信队政治指导员,红九军第八十一团政治委员,红二十七师政治委员,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八十八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主任军事教员,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三纵队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64军:1949年1月,华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隶属于19兵团。辖190、191、192三个师。后在19兵团编成内调入一野建制。1950年1月,奉命修筑宝(鸡)天(水)铁路。1951年2月,随19兵团入朝作战。1953年7月27日,64军部及直属部队驻防凤城县内。1954年10月,从凤城县移防安东市山上街。1955年2月调大连。第190师1955年改为第1机械化师,归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后复为第190师。1990年调本溪。1998年64军撤销。190师改归第39集团军。第191师,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辽宁省军区。第192师,1998年改为辽宁省陆军预备役192师。
第64军  军长 曾思玉 政委 王昭

曾思玉(1911- ),江西省信丰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本县农民起义。1942年7月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三旅政治委员。1942年冬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分区(后为第二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月任第六十四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任第六十四军军长。1952年9月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第66军:1949年2月,华北野战军第1纵队在河北省顺义县(今属北京)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隶属第20兵团(直属总部)。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5月,由原国民党军第96军第56师改编为独立第55师编入该军序列。1950年8月,独立第206师(欠师机关)、独立第208师(欠师机关和第622团)及太原省军区警备第2、第3团编入第66军。10月第66军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3月15日奉命归国休整。1952年6月至11月,该军新组建的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射炮营也奉命相继入朝作战。1985年66军撤销。第196师改归天津警备区,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第24集团军。第197师撤销,第591团改编为武警河北省总队3支队。第198师撤销,第593团改编为武警交通第2总队7支队。
第66军  军长 萧新槐 政委 王紫峰

萧新槐,湖南宜章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营、团长,第三十二军师长。八路军一二0师支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分区参谋长、旅长、纵队副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军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长。回国后,任山西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援予中将军衔。曾任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67军:1949年2月,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隶属第20兵团。辖199师,200师。1949年8月,华北军区第210师,编入67军序列,并改称为201师。1951年冬在朝鲜战场,西北军区第22师补入67军各师。1954年,67军先后隶属于华东军区(驻徐州)、济南军区(驻青岛)。1955年组建守备19师、20旅,归67军指挥。1970年3月,调防至山东淄博。军部驻博山。1982年12月,炮兵第12师和高炮第69师归第67军指挥。1984年时,第67军下辖199师(1998年改归第26集团军)、200师(1998年缩编为旅,改归第26集团军)、201师(1985年撤销)、直属炮兵团高炮团坦克团教导大队,并指挥炮兵第12师高炮第69师野战第11医院。1998年撤销67军。
第67军  军长 韩伟   政委 旷伏兆
第68军:1949年2月,华北野战军6纵改编为第68军,隶属于20兵团。辖第202师,第203师,第204师。1949年5月,北平和平改编的国民党部队一部分成建制编入华北各军,每军编入1个师;一部分拆散补入四野各军(四野各军已编4个师)。国民党16军22师改番号为独立第25师编入68军。太原战役后,该师番号撤销,拆散编入68军所属各师。1954年9月,68军调归华东军区建制。1955年4月,华东军区改称南京军区,68军划归新成立的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及其附近地区。1975年,68军与沈阳军区46军对调。68军移驻吉林省吉林市。1985年百万大裁军,68军番号撤销。同年8月,该军改编为赤峰守备区(军级),移驻内蒙古赤峰市,所属各师均改编为守备师,驻防林西等地。第203师,1992年撤销。第204师,1992年撤销。
第68军  军长 文年生 政委 向仲华
第69军: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7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辖第205师,第206师,第207师。5月,第69军的番号撤消。第206师及第207师一部组成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1950年改为华北军区第205师。第205师及第207师一部组成华北军区独立第206师。1950年6月,第206师番号撤消。1950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健全和加强特种兵的指示,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5师部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该师第614团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探照灯团,第613、第615团分别调归华北军区战车第1旅和京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建制;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6师师机关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该师所属部队分别调归第66、第67、第68军。
第69军  军长 孙毅   政委 林铁
第70军:1949年4月,华北军区第14纵队在河南新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辖第209师,第210师。11月,第70军番号撤消,所辖210师调归第67军改称201师,第209师改编为华北军区独立第207师。12月,第207师机关编入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
第70军  军长 韦杰   政委 甘渭汉

',1)">
中国7大军区防御
沈阳军区:39军、16军、23军、40军、64军(辽宁、吉林、黑龙江)
司令员:常万全(中将)
政 委:姜福堂(上将)
北京军区:27军、38军、24军28军63军65军(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
司令员:朱 启(上将)
政 委:符廷贵(中将)
济南军区:54军、20军、26军、67军(山东、河南)
司令员:范长龙(中将)
政 委:刘冬冬(上将)
南京军区:1军、12军、31军(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
司令员:朱文泉(中将)
政 委:雷鸣球(上将)
广州军区:41军、42军(广州、广西、海南、湖南、湖北。)
司令员:刘镇武(上将)
政 委:杨德清(上将)
兰州军区:21军、47军(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新疆西藏阿里)
司令员:李乾元(上将
政 委:喻林祥(中将)
成都军区:13军、14军(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司令员:王建民(中将)
政 委:刘书田(上将)
各战区内解放军空军部队共编成四个军级单位及八个指挥部级的单位分别是四个空军军、及七大军区空军司令部所属的八个指挥所
四个空军军司令部:空军第一军(长春)、空军第七军(南宁)、空军第八军(福州)、空军第十军(大同)。
八个空军指挥所分别为:大连指挥所(原空军第三军)、上海指挥所(原空军第四军)、唐山指挥所(原空军第六军)、乌鲁木齐指挥所(原空军第九军)、西安指挥所(前空军第十一军)、昆明指挥所(前昆明军区空军司令部)、武汉指挥所(前武汉军区空军指挥所)及拉萨指挥所。
附: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各兵团简介
解放战争前期,我军部队中虽已出现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一线兵团、二线兵团的名称,但“兵团”一词还未正式出现在建制序列中。解放战争后期,我军野战部队建制序列中出现兵团。当时兵团一般下辖2—3个纵队,每个纵队一般辖3个旅;当时各兵团均由各大战略区或野战军组建,许多兵团习惯上都以主要负责人的名字相称,如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华北野战军的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也有以兵团活动区域相称,如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有的野战军常用数字称呼兵团,如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兵团。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统一番号。到1958年最后取消陆军兵团建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曾组建了19个兵团。
第一野战军:2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了2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2兵团。第18、第19兵团划归一野建制后4个兵团)
第1兵团:隶属第1野战军 (辖:第1军、第2军、第7军。注:49年11月第6、7军对调):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后政委徐立清)。49年6月兵团组建后西进,解放青海,后兵团部率2、6军进军新疆。49年12月组建新疆军区。50年8月撤消番号。
第2兵团:隶属第1野战军 (辖:第3军、第4军、第6军。注:49年11月第6、7军对调):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49年6月兵团组建后参加扶眉战役,后在大规模的兰州战役中,歼灭马家军主力。建国后,49年10月兵团兼甘肃军区,后撤消番号,兵团部调往北京,组建军委装甲兵司令部。
其下属的第8军1949年5月29日划归华北军区。
一般来说按番号顺序应该是1兵团辖1、2、3军,2兵团辖4、6、7军,名正言顺。可是王震当时是2军军长,许光达是3军军长,这样两人就扎堆了啊,难道都跑1兵团去不成?所以后来就变成了1兵团辖第1、第2、第7军,2兵团辖第3、第4、第6军了。
第二野战军:3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了4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3-6兵团
第3兵团:隶属第2野战军 (辖:第10军、第11军、第12军):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49年2月兵团组建后参加渡江战役,西进大西南解放重庆。50年1月撤销番号,组建川东军区。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北京重建,后入朝作战。55年回国,接收旅大,撤消番号改为旅大警备区。
第4兵团:隶属第2野战军 (辖:第13军、第14军、第15军):司令员陈赓,政委宋任穷。49年2月兵团组建后参加渡江战役、两广战役和解放云南。50年3月撤消番号,组建云南军区,55年改为昆明军区。
第5兵团:隶属第2野战军 (辖:第16军、第17军、第18军):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49年2月兵团组建后参加渡江战役、解放贵州。50年1月撤消番号,组建贵州军区,53年改为省军区。兵团所属18军进军西藏,51年组建西藏军区。
整个解放军纵队改军,其他野战军基本都是按照纵队番号改(华北按原来兵团建制改的),惟有二野最怪异。2、3、6纵为10、11和12军,4纵却变成13军和14军,9纵为15军,1纵跑最后当了16军和18军,中间又塞了个11纵—17军,真是够乱的,只有在兵团内部才有点规律。由于二野在纵队改军时已经解决了番号顺序问题,所以编成兵团时就没有这个麻烦事了,3个兵团所辖各军的番号顺序都是依次而来。
第三野战军:4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了5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7-11兵团 )
第7兵团:隶属第3野战军 (辖:第21军、第22军、第23军、第35 军):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前身为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49年2月兵团组建后参加渡江战役、舟山战役。50年1月兵团兼浙江军区,后撤消番号合并为浙江军区,53年改为省军区。
第8兵团:隶属第3野战军 (辖:第24军、第25军、第26军、第34军):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前身为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49年2月兵团组建后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南京。49年7月撤消番号,兵团部组建华东军政大学校部及南京警备司令部。
第9兵团;隶属第3野战军 (辖:第20 军、第27军、第30军、第33军):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前身为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49年2月兵团组建后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撤消番号,并入济南军区。
第10兵团:隶属第3野战军 (辖:第28军、第29军、第31军):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前身为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49年2月兵团组建后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漳厦战役。49年8月兵团兼福建军区,50年末撤消番号合并入福建军区。56年升格为福州军区。
三野部队,八路军系统的有22、26、27、28 、31、32、33和35军,新四军系统的有20、21、23、24、25、29、30和34军,大家都是八个军。其中一等主力有20、23、24和27军,二等主力有21、22、25、26、28和31军,其余为三流部队。具体在部队划分上基本照顾了高低搭配,层次分明,同时又带点番号规律。最后7兵团是21、22、23和35军(八路2个,新四军2个),其中23军是一等,21和22军是二等,而35军又是三等几乎垫底的部队;8兵团是24、25、26军和34军(八路军1个,新四军3个),24军是一等,25和26军是二等,34军是三等,8兵团和7兵团战斗力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9兵团虽然有两个一等主力20和27军,但是剩下的30军和33军战斗力都太差(八路军2个,新四军2个),都是三等部队,没有二等主力,这样和7、8兵团就平衡了;10兵团相对要吃点亏,但是三个军都是二等主力(八路军2个,新四军1个),虽然没有一等主力但是同样也没有三等部队,所以实际上和前三个兵团战斗力基本平衡。10兵团吃亏就吃亏在只有三个军,三野剩下的32军那时还在山东青岛,直到一年后才归10兵团建制。
第四野战军:4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了6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2-17兵团)
第12兵团:隶属第4野战军 (辖:第40军、第45军、第46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48年12月由原1兵团改称,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49年8月兵团兼湖南军区。50年4月兵团部改编为军委海军机关,余部于53年编入湖南省军区。
第13兵团:隶属第4野战军 (辖:第38军、第47军、第49军):司令员程子华,政委肖 华。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48年12月由原2兵团改称,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鄂西、湘西战役、进军广西。49年12月兵团兼广西军区。50年6月与15兵团番号对调,南移广州并入华南军区。
第14兵团:隶属第4野战军 (辖:第39军、第41军、第42军):司令员刘亚楼,政委莫文华。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49年8月撤消番号,兵团部改为军委空军直属机关。
第15兵团:隶属第4野战军 (辖:第43军、第44 军、第48军):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49年4月组建(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三师师部组建兵团直属机关)。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广州、海南战役。50年6月与13兵团番号对调,担任中央军委战略总预备队。朝鲜战争爆发后组建为志愿军总部。58年回国后并入武汉军区。
大家知道四野论四大主力的话肯定是38、39、40和43军,所以这四个军没有扎堆而是一个兵团一个作为兵团核心,这和三野相似。但是却又不是像三野那样强弱搭配层次分明,在剩余两个军的编成上显然又模仿了二野,以部队来源为标准。12兵团45军和46军都是冀察热辽部队,而且这两个军又是关系最亲密经常联合作战的,于是和领头的40军放到了一个兵团;13兵团47军和49军都是北满部队,与领头的38军在一个兵团;14兵团41军和42军就显然都是南满子弟兵了,然后调个39军当头;15兵团的48军还是冀察热辽部队,但45军和46军那两个是好朋友, 48军就只好和出身西满的独苗44军跑一个兵团在43军的带领下凑合了。
华北野战军:3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了3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8-20兵团)
第18兵团:隶属华北军区 (辖第60军、第61军、第62军):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后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前身为华北军区第1兵团。49年2月兵团改称后参加太原战役、临汾战役、扶眉战役。49年4月拨归第一野战军建制,49年11月调归第二野战军兼西南军区指挥,参加解放成都战役。50年1月兼川西军区,不久兵团番号被撤销。
第19兵团:隶属华北军区 (辖:第63军、第64军、第65军):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后为李志民)。前身为华北军区第2兵团(杨罗耿兵团)。49年1月兵团改称后参加太原战役。49年4月拨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兰州战役、宁夏战役。49年12月兵团兼陕西军区。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整编为军委工程兵特种工程司令部。
第20兵团:隶属华北军区 (辖:第66军、第67军、第68军):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后政委李天焕)。前身为华北军区第三兵团。49年1月兵团改称后参加太原战役。建国后撤消番号,组建军委公安军。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兵团于天津重新组建,杨成武任司令员,随即入朝参战。58年回国,兵团组建为国防部20训练试验基地(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华北野战军是典型的按照原来三个兵团划分原样不动整编的,表现出纵队改军与所属兵团一致。
第21、第22、第23兵团
第21兵团:隶属第4野战军 (辖:第52军、第53军):司令员陈明仁,政委唐天际。49年10月由湖南起义部队(原国民党湖南第一兵团)改编组建,51年9月该兵团所辖两个军撤消,214、215、217、218等4个师归兵团直辖,52年10月撤消番号,兵团改编为第55军。
第22兵团:隶属第1野战军 (辖:第9军、骑兵第7师、骑兵第8师):司令员陶峙岳,政委王 震(兼任)。49年12月由新疆起义部队改编组建。52年与其他部队合并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第23兵团:前身是绥远起义的国民党董其武的部队。后来缩编为第69军。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录(附图)
2、七大军区现状
3、中国七大军区兵力构成
4、现在的中国军队的部队建制
5、八路军、新四军初期作战序列及授衔将领名单
6、四野部队番号短缺之谜
7、决定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崩溃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8、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是否有80万大兵?(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