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微软更新服务: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1:49:42

一、“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1.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
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
人。我們只是在最初幾天,當孩子對學校生活、寫作業這些事都還比較陌生時,在旁邊給予她一些指導和提醒,讓她儘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規則和做法。這個時間只有一周,後來就沒再管她——既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她的作業,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為,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2.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
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願,他會更願意去執行。我們說這話時,只是表示了微微的驚訝,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怪啊,她哭,就說明她已經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壞了。家長如果再帶著抱怨和批評的口氣說“你怎麼能忘記寫作業呢,現在著急了吧!”孩子就能從中聽出“你真不像話”、“活該”的意味,她就會忘記自責,開始對抗家長的批評。我們親親她的小臉蛋,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麼辦吧。我趕快對圓圓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3.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
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
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圓圓回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們心裡很高興,但沒有很誇張地表揚她,只是淡淡地告訴她每天都這樣做是個好習慣,應該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對她的滿意。
4.陪孩子寫作業的壞處:
一是孩子會在家長面前刻意表現他的痛苦,博得家長同情,這既影響他寫作業的專心,又影響速度;二是家長陪寫,會讓他覺得不完成作業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他和家長共同的事,時間長了,會在心理上對家長形成綁架,養成依賴心,這特別不利於他自我責任意識的形成;
三是家長坐在旁邊多半會忍不住嘮叨一句,不論是略有不滿地說“趕緊寫吧,誰讓你又忘了呢”,還是善意地提醒“以後回家好好記著寫作業,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開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點寫,你看都幾點了”。所有這些話對當時的孩子來說都沒有意義,還弄得孩子煩。所以即使你有時間,也不要陪他,即使你當時還不想睡覺,也要假裝去睡,情緒上要和平時沒有兩樣,千萬不要指責孩子。心疼她睡這麼晚,明天還得早起。但這也是她成長中應該體驗的“功課”,她從中一定能學到東西。我們並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5.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麼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
6.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兒童所有頑固性的壞習慣,幾乎都是小問題沒得到合理的疏導解決,長期和家長或教師摩擦衝突形成的。按時按點地坐在書桌前,並不等於有了按時按點學習的習慣。“習慣的重要性並不止於習慣的執行和動作方面,習慣還指培養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以及增加動作的輕鬆、經濟和效率。” “陪”所製造的習慣,只是肢體上的;“不陪”才給孩子留下了讓習慣在內心生長的空間。“陪”與其說在幫助孩子,不如說是在給他製造麻煩。
7.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麼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一個年紀幼小的人,不論他把“懶惰是不好的”這句話記得多麼牢,理解得多麼清楚,但是如果這種情感沒有迫使他在實際行動中管住自己,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孩子的弱點如果總是通過大人的操縱去克服,那所謂“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虛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會成為孩子自我認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機會,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從約束中掙脫出來。
8.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在學習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覺、獨立意識,防止孩子養成依賴家長、沒有自覺性的壞習慣。所以“陪”與“不陪”與其說是行為方式,不如說是一種教育理念,不能簡單地從形式上界定。
二、不管”是最好的“管”
1.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裡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兒童不是一塊石頭,成人刻刀所到之處留下的,並不完全是雕刻者單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面,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麼樣長什麼樣,那麼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2.人的學習行為是由兩套系統合成的,一套是軀體的,一套是心理的。用強迫的方法可以讓一個孩子坐到書桌前,眼睛放到書本上,手裡拿上筆——即使他的軀體都到位了,但沒有人能讓他的心思也到位。如果不是出於自覺自願,縱然我們讓圓圓收起CD機,她也不會因此更專心學習,相反,心可能會離學習更遠。既然圓圓說不影響學習,並說她自己知道怎樣才好,我們就要相信她的話。所以,我和她爸爸互相提醒,管住自己嘴,不再去說這件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不說”是件比“說”更難做到的事。孩子的行為每天都在對你的心理形成挑戰,這實在需要家長用足夠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這件事。當然,時間長了,我們就真正地不在意,真的忘記去管她了。沒注意圓圓從什麼時間開始,學習時不再聽音樂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她書架上的CD機落了很多灰塵。孩子心裡對什麼事情都是有數的,她只要有一顆上進心,有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一定會進行自我調整。
3.人生來不是為了讓別人去“管”的,自由是每個人骨子裡最珍愛的東西。兒童尤其應該舒展他們的天性,無拘無束地成長。兒童是一個完美獨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體裡深藏著無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長中有一種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達潛力,就如一顆種子裡藏著根莖、葉片、花朵,在合適的條件下自然會長出來一樣。家長如果有農人的信念和適度,孩子一定會成長得更好。
三、不考100分
1.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從上小學就追求分數,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
2.孩子成績好壞,並不在於家長對孩子說出了多少要求和希望,而在於怎樣去說。語言不是呼出的空氣,不會消散在空中無影無蹤。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信口開河,不要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家長說過的任何話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跡,好痕跡產生好影響,壞痕跡只能產生壞影響。很多第一次把孩子送進小學的家長,在這關鍵的時刻,並不是通過向書本學習或向他人學習,知道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新生活,在學習上形成自信和好習慣;而是懷著擲骰子的心理,被動地等待著結果,看自己的孩子是“學習好”的還是“學習差”的。她的錯誤是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滿分上,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度、方法、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真實把握狀態沒去關注。家長對100分的愛好,只是不斷製造兒童的失落與內疚感——孩子從偶爾的好成績中,雖然可以獲得暫時的愉快,但大多數時間裡,他們內心是不安與痛苦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次考試會怎樣,會不會讓家長滿意,他心裡沒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記著分數,真正的學習目標迷失了。
3.在學習上,成功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好,一是對學習不利;二是對保持不利。“分數”和“成績”其實並不完全對等,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不等於成績。家長引導孩子面對知識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試分數,孩子在學習上的潛力才會慢慢噴發出來。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的喜悅。我不願強化考試的重要,所以對她大大小小的考試並不直接過問,只在暗中關注她的學習情況,經常和她聊聊學校裡的事,也和老師們溝通一下。 老師經常讓家長在發下來的卷子上簽字,我和先生絕不因為孩子分數的高低興奮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興,我們也正常表達高興;考不好,孩子可能會有些沮喪,我們就告訴她:沒考好,正好可以發現自己哪些地方學得不夠好,要是老師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會的,雖然得了高分但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那不也很遺憾嘛。這樣說能引導她踏實下來,把注意力放到學習上。同時我也注意激勵孩子,因為她畢竟是孩子,需要一些淺顯的成就感。例如,一張數學卷子,她考了85分,經由她自己修改後,又有9分的題做對了,但還有一道6分的小題沒改對,我會很愉快地在她改正的題上打上對鉤,然後用鉛筆在原分數旁邊寫上“94”,告訴她現在的成績已變成94分,而不是85分了。那道6分小題她可能會馬上再改正,也可能需要再想想或第二天請教老師,或需要媽媽和爸爸給她講一講。總之不論什麼時候改正了,我就會把那個94分擦去,寫上100分。即使卷子已經讓老師重新收走了,我也會給她一個口頭100分,對她說“昨天你還有一道題不會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會了,變成了100分!”只要去解決一個錯題,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績;如果把錯題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試的最終成績都會是100分。任何單純要分數的行為都是淺薄的,都是破壞性的。
4.培養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高考中的好成績,也只能從這裡出現。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他不對分數斤斤計較,才會最終獲得好成績。
四、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我們一直注意發展圓圓的誠實品格,除非是極偶爾的情況下出於善意的需要,否則絕不教她說假話;同時我們也注意儘量以身作則,自己首先做誠實的人。

  “不說謊”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個假話連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標準看有多麼“成功”,他實質上也不是個幸福的人,因為他的道德一直懸空著。

  小孩子都非常聰明,能很細膩地體察大人的反應。可能是那次“給院長爺爺送禮”讓我們一瞬間臉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圓圓回家後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覺得自己做錯事了。我們立即安慰說,沒事,原來只是覺得沒必要說,你說了也沒關係。她爸爸更嘉獎似地抱起她說:爸爸就這麼點秘密,全讓你給抖落出來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有些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能明白,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會把握好這個分寸。

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裡來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雖然沒有一個家長故意去教孩子說假話,即使經常說謊的家長也並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但如果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為了哄孩子聽話,經常用一些假話來騙他;或者是家長經常對別人說假話,不時地被孩子耳聞目睹,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說假話。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出於成人社會裡的某種掩飾需求,經常說些虛飾的話,雖說並無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種社會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齡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會給孩子留下說假話的印象,教會他們說假話。

 造成孩子說謊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壓力”,即家長比較嚴厲,對孩子的每一種過錯都不輕易放過,都要批評指責,甚至打罵;或者是家長太強勢,說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體恤孩子的一些願望。這些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經常性地緊張和不平衡,他們為了逃避處罰、達成願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說假話。

正常情況下,孩子應該尋找父母幫助解決,可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去尋求你們的幫助,寧可以拖延和撒謊來應付?這是因為她沒有把父母當作不幸的分擔者。孩子這樣的反應肯定是出於經驗,我可以猜測,在你們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錯了事,總會遭到批評,是這樣嗎?
兒童其實十分好面子,大人以為無所謂的事,兒童往往會看得很嚴重。我們絕不能以我們的感覺來衡量孩子的壓力。大人經常隨口批評孩子幾句,就像說平常話一樣,可它們給孩子留下的,卻是非常消極的情緒體驗。儘管孩子也知道紙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幾天終會露餡,但為了逃避大人訓斥,她就能拖幾天算幾天,這符合兒童的思維方式。

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用不著一發現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就批評教育一頓。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孩子犯了錯誤心裡已很難過了,家長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 幫助孩子想一些預防方案比批評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個毛病無法改變,只要問題不是太大,可以隨他去。用“理解”和“辦法”都解決不了的毛病,用“批評”一般來說也解決不了。愛一個人不也包含著對他缺點的接納嗎?

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在解決兒童說謊問題上,家長一定要體察孩子為什麼說謊,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到背後隱藏的癥結。從癥結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五、打針有些疼
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懼怕的事,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