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款瑞士梅花手表价格:吴康入室弟子钟鸣谈吴康瓷画像鉴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40:02

吴康入室弟子钟鸣谈吴康瓷画像鉴定

作者:张钧和 来源:瓷器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3日 【收藏】【查看评论】

一看笔触二看细节三看色彩`吴康入室弟子钟鸣谈吴康瓷画像鉴定


钟鸣和吴康的合影

吴康已经去世18年了。
在吴康逝世18年后的今天,因为他的瓷画像作品,这位在瓷画像创作领域具有标杆性质的人物,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据了解,目前吴康生前创作的单件瓷画像拍卖价最高已逼近百万,成为收藏界的热点。
吴康是解放后景德镇第一批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的陶瓷瓷绘家之一。
随着吴康瓷画像的升温,许多仿冒作品充斥着收藏界。吴康作品该如何鉴定,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日前,就吴康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品流向和如何鉴别,记者走访了吴康入室弟子、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陶瓷美术家钟鸣。
瓷器记者张钧和
记者:大家都知道,你是吴康的弟子,对吴康有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似乎超越了授业解惑的师徒情感。
钟鸣:我是1986年投身吴康门下,直到1991年吴康去世.一直呆在师傅身边。当年,鹰潭技校请吴康开设陶瓷绘画班.后因只招到5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为方便教学.这5人便直接到景德镇,跟随吴康学艺.1987年7月份,另外4人回鹰潭了,我留了下来,继续;艮随师傅学艺.直到师傅去世。
我记得师傅晚年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晚上最晚9点多就休息。早上3:30—4:00就起床。每天坚持“打青”.除非是下特别大的雨。早上画国画,每天画1到4个时.天天如此。师傅每次画画都喜欢叼根烟,吸得很少.很多时候是自然烧掉,可能是画着画着忘记了,太投入了。除此之外,师傅还喜欢喝茶,我现在之所以喜欢喝茶,大概是受师傅影响。
师傅除了在授业方面关照我,在生活上对我也是关怀备至。因此。我对师傅的感情非常深。记得师傅病中住院的时候.师母白天照顾师傅,每天晚上,我就守候在师傅身边。1991年5月6日早上4点多钟,师傅病情进一步恶化,医生下了病危通知。那时,很多人家还没有装电话.天还未亮,我骑着单车,去通知师傅的亲友。师傅是在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我先到龙珠轩,通知师母.然后又到了太白园、五二三厂等地方,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把师傅的亲友都叫到了师傅的病床前,不一会儿,师傅就去世了。
记者:作为吴康的入室弟子,你跟随了他6年,对他在瓷画像创作和风格应该十分了解和熟悉,你能否谈谈吴康的几个重要创作时期和成就?
钟鸣:瓷画像创作一直都是陶瓷艺术创作中的一支小品种,相对其他陶瓷艺术种类,其历史并不久远。大概兴起于清朝末期。我师傅13岁拜邓必诏学画瓷画像.16岁开始独立门户。在今天东门头御窑长廊街口一带开了一家小店.取名“吴康美术瓷画像室”。
师傅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解放前、解放后至“文革”时期和“文革”结束后。解放前,师傅在中山北路繁华地段开了间画室.主要以个人肖像画和西洋画为主。解放后,师傅进入艺术瓷厂,这时期,其所画的主要是厂里交代的绘画任务.这期间的作品就就不仅是画瓷像了。但在这个时期,师傅的领袖肖像画比较多。“文革”结束直到退休后,随着年岁已高.因精力的缘故,师傅的绘画方向开始转向花鸟、动物。
师傅秉性聪慧。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瓷画像进行了四大创新。首先是创新了瓷画像工艺,突破传统的九宫格方式.将玻璃改进为灵活、便利的玻璃纸,并创新了近20种规格的九宫格。二是色彩创新,他大胆将西洋颜料用于肖像绘画中.并将素描与光学透视完美结合于瓷画像中。上世纪30年代,瓷画像只是简单的黑白效果,通过钻研和试验.师傅成功绘制出第一张彩色瓷画像。三是创新粉彩瓷画像.使作品有种厚重感。后来,他根据市场要求,创新发明了瓷板晒像.就是在金戒指上镶上人像,当时很受欢迎.接到了不少外地客户的业务。
总之.在瓷画像中,我师傅应该是一位标杆式的人物。
记者:现在在收藏界,吴康瓷画像受到热捧,然而有市场.就有真伪,很多十分关注吴康作品如何鉴定,你能否谈谈吴康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和如何鉴定吗?
钟鸣:师傅的作品,艺术表现手法来说,是写实的。
在风格上.因为师傅与天主教在景德镇的传教士接触比较多.受其影响.师傅也就较早地接触了西洋油画,并将西洋油画的技法与色彩,融会到瓷画像上,所以,在师傅的肖像画中.没有过多的装饰,在画的过程中,一气呵成,没有笔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照片,不做作。另外,其作品十分注重细节处理.比方说,衣服纹理的处理、人物发梢的处理,逼真而生动。他的画“既有皮、又有骨”,形神兼备。师傅的画,色彩比较丰富.充分运用了素描与光学透视的原理,完美结合于肖像绘画过程中。
基于上述创作和作品特色,如何鉴定吴康的瓷画像,一看笔触,二看细节,三看色彩。看笔触,是指师傅的瓷画像大都一气呵成.没有修饰和修改的痕迹。看细节,主要是看人物画面的毛发、衣服纹理、额头、面部表情等,这些地方的处理细致而生动.没有生硬、僵化的感觉。师傅的瓷画像十分注重色彩和透光.几乎贴近于照片本身。
关于师傅的作品流向.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处,一是海外,二是北京、广东民间收藏家。这与当时他的生活圈子有关。师傅是个比较前卫的人,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其绘画风格,而当时能消费得起的,应该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或政府官员,景德镇解放时。许多商贾和国民党官员到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也将师傅的作品带到了那里。另一个原因,就是师傅通过传教士.接到了不少外地客户的业务,将作品卖到了外地。国内的收藏.大多是师傅“文革”时期的作品或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肖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