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二院:稀土矿“贱卖”真相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8:21:08
稀土矿“贱卖”真相
中国稀土“工业储量达150万吨,但已经开采90多万吨,只剩下60万吨,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10年就开采完了……然而我们还在贱卖稀土。”这一说法我们经常见到,难道我们真的如此短视,市场又真的如此“失灵”?
稀土又称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钪、钇、镧系17种元素的总称。稀土有“工业味精”之称,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农林牧业等产业领域用途广泛,但要说它稀缺,却又未必。…[详细]
中国稀土矿只卖个白菜价?
2011-12-24 第 1923 期
今日话题 把“子孙后代”的资源都卖光了吗?
中国的稀土矿快要采完了吗
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将稀土定位为战略资源,因为当时发现少,稀土确实是被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近年来由于媒体的渲染,我们更进一步的加深了稀土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认识。关于稀土的“稀缺性”,目前较流行的说法来自09年一篇源于“世界商业报道网”的文章,这篇题为《中国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文章称,“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查明资源储量81万吨,其中基础储量9万吨;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西,59万吨,占72%;广东,19万吨,占23.5%。按平均46%的回收率,离子吸附型稀土仅够开采8年。
但实际上中国的稀土资源并不“稀缺”,目前中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内蒙和江西四川为核心的南北两大产区,产能和储备量都极其巨大,只是媒体很少报道而已。国土资源部2008年统计年鉴称,2008年国内探明的离子型稀土矿共计805万吨,其中江西283万吨,剩余部分由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湖南各占33%、10%、15%、2%和4%。而以包头、山东、四川为主产区的轻稀土储量则高达5000万至6000万吨。与此同时,如今各地仍在不断发现新的稀土矿藏。…[详细]
国外也不缺稀土矿
“稀土资源稀缺”这一论断不仅在中国不是事实,在国外也不是。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有非常丰富的稀土储备。
美国拥有西方国家最大的稀土资源,约占世界总资源量的12%,稀土储量仅次于中国和前“独联体国家”,位居世界第三。10多年前,美国封存了该国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据了解,芒廷帕斯矿是目前世界上稀土品位较高的工业氟碳铈矿,已探明稀土储量430万吨,稀土平均品位为8.86%。这样高的储量和品位,是中国任何一家稀土矿都无法相比的。日本最近更在太平洋海底发现巨大的稀土矿资源,但以目前的稀土价格来说,开采海底稀土并不划算。
不仅稀土本身不稀缺,而且稀土和石油等资源不同,它还可以反复利用。目前稀土广泛应用于液晶电视、手机、电脑、节能灯、LED等民用产品,这些民用品里面的稀土元素用完之后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而只要稀土价格上涨,必然会刺激稀土回收产业的发展。因此目前业内人士也认为,严格说稀土已经不是不可再生资源。…[详细]
国外不采稀土,只做“战略储备”?
还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中国稀土“10年(以后)就开采完了,到时候,我们就要向美国和日本购买,他们可能会以上百倍、上千倍的价格出售稀土材料”。甚至还有人说,西方国家现在用低价购买中国的稀土进行囤积,等中国稀土卖完之后再卖给中国。
这一说法是典型的中国式阴谋论,首先国外并非不开采稀土资源,美国在80年代是世界第一大稀土出口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也都曾是稀土出口国,只不过当中国开始不计环保成本的大量开采和出口稀土之后,美国稀土开采由于高昂的环保成本,在与中国稀土的价格竞争中落败,这才造成中国稀土出口一度占全球市场95%的局面。
国外对资源的“战略储备”已经成为西方阴谋论的新版本,但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只要存在期货市场,生产型企业就不可能进行长达多少年的所谓“战略储备”,因为无论对一种产品看多还是看空,都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获取收益,而储备实物除了高昂的储备成本和风险,还涉及到对资本的大量占用。中国人都知道日本高度重视对稀土的“战略储备”,然而,日本的稀有金属储备制度的储备目标是国内60天的消费量(企业储备18天,国家储备42天),而不是人们想象的以年为单位。…[详细]
我们对稀土为什么没有“定价权”?
稀土的“白菜价”早已是过去
稀土近年来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焦点在于价格问题。尤其是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价值大涨,而中国出口的稀土却卖了“白菜价”,两相对比,确实令人愤懑。
虽然从1998年开始,国家启动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但中国稀土低价出口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2005年前后,稀土价格低至每公斤16元,被媒体戏称为“比猪肉还便宜”。不过,稀土价格低也不能全归结为“贱卖”,稀土之所以卖出“萝卜价”、“猪肉价”,需求疲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价格要看世界需求“脸色”。更何况,现在的稀土价格是史上最高价位水平,只是非财经类媒体甚少报道而已。
今年6月份,纯度≥99.99%的稀土单一氧化物——氧化铕已达到了1900万元/吨,而该产品5月上半月报价仅为820万元/吨,短短1个月涨幅超过1000万元/吨。此外,氧化铽、氧化镝也有1倍以上的涨幅,可以说,现在稀土已经不是“白菜价”,而是“白银价”。如果这个价格仍然让中国吃亏,如果将来西方国家真能像某些专家说的那样以“上百倍,上千倍”的价格卖稀土,那么稀土的价格将会是黄金的数十倍,美国的几家稀土矿公司能将美国不产稀土的州全部买下来——这可能吗?…[详细]
究竟什么是“定价权”?
无论出口稀土还是进口大豆,人们对中国对外贸易“吃亏”的反思,大多最后都要回归到对痛失“定价权”的检讨,那么“定价权”究竟是一个什么权?经济生活中存在这个“定价权”吗?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我们可以将定价权归纳为:制定令对方接受的价格的能力,按照定价权鼓吹者的说法,当你在某个领域内形成绝对垄断,那么你就掌握了“定价权”,可以随心所欲的制订价格。
但问题是,如果这个所谓的“定价权”事实存在,那么其鼓吹者就不用担心中国稀土的价格,因为中国出口的稀土在市场份额上已经形成了绝对的垄断势态。而所谓美国农业公司掌握中国大豆的“定价权”的意思,究竟是说中国的大豆生产企业无法以比美国企业更贵的价格把大豆卖给中国公司(货比三家,谁便宜买谁的,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还是无法以比美国企业更便宜的价格把大豆卖给中国公司?后一种假设只怕找不到任何事实支撑。
尽管“定价权”这个词很可能是受期货市场双方议定“点价”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但在期货市场上也找不到所谓“定价权”的存在,因为期货市场既不能在物价超低时把物价定高,也不能在物价高企时把物价定低,期货市场只是反映现实价格或发现未来价格趋势。期货“点价”约定过程中,双方在合同上约定以未来某时的期货收盘价进行交易,看起来好像是在为货物“定价”,但这个价格是多少双方其实都不知道,而且最后这个收盘价,通常临近现货月,仍然由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按照一般的理解,这就是失去“定价权”的恶果。但问题是,如果你的需求或供给在整个市场上占的比例非常大,大到影响或改变供求关系的地步,那么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必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也是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如果中国大幅提高大豆进口数量,必然会造成供给的紧张,造成涨价,而如果中国大幅增加稀土的出口数量,也必然会导致供过于求,形成跌价,对如此简单的供求关系原理视而不见,而去寻找虚无缥缈的“定价权”,实在是缺乏基本的市场常识。更何况,稀土和大豆都是价格波动很大的商品,其价格变化既有利于中国的时候,也有不利于中国的时候,“吃亏”还是“占便宜”,完全取决于具体市场主体的决策能力,只不过在关注“定价权”的人士眼中,这一点总是被选择性的无视掉。…[详细]
稀土价格,恰恰是“我们说了算”
全球稀土年消费量为13万吨,而中国产能已经达到18万吨,实际上,作为最大稀土出口国,中国也并非没有“操纵”稀土价格。
最简单的“操纵”价格方式,就是减少出口配额,即通过减少供给来抬价。从05年商务部实行稀土行业出口配额制以来,配额几乎年年缩减,2009年稀土出口配额仅3.4万吨,而今年1至9月,中国共出口稀土配额产品仅1.1万吨。
这是造成近年来稀土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今年1至9月,中国稀土氧化物、盐类、金属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近期虽有回落,但相关产品价格比年初平均提高三到四倍。当然,高价之下,国外的稀土矿业公司的股价也企稳回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着手重新开采本国的稀土矿。…[详细]
“无序竞争”怎么办?
“无序竞争”应该被行政准入代替?
在“定价权”思维的主导下,必然产生一种冲动:我们能不能把国内的稀土产业“拧成一股绳”,以任意支配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获取更大的利益呢?
一种代表性的意见是,中国必须顶住西方发达国家“压力”,严格控制出口配额,并逐年减少。去年网上流传一篇《中国稀土之痛何时了》(尽管稀土价格早就不“痛”了)的文章声称,“稀土出口将会威胁中国稀土产业安全”。类似思维也是工信部制订《〈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修订稿》的前提,这一规划声称,随着各种新材料、新能源不断研发,对稀土的需求将急速增长,中国现有的稀土储备将很难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按照这一规划,2009年至2015年,国家将不再批准新的稀土矿采矿权。新建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由省一级核准变为工信部核准,同时取消市级政府部门对稀土应用加工企业的审批权,并规定,1亿元以上规模的稀土加工应用项目,须报工信部核准。而对于已有的稀土企业,《规划修订稿》将着重从技术装备水平、环境保护情况和管理水平等三方面入手实行淘汰。在稀土冶炼分离企业上,规划甚至还提出具体的淘汰目标,即由100家减为20家,以避免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和压价。
可是按照同样的逻辑,中国的来料加工产业,无论是做服装还是装配手机,由于激烈的竞争,利润率也很低,那是不是也要成立“中袜子”,“中手机”等垄断国企,来避免“无序竞争”?市场本来就包含了竞争,而竞争是提高竞争者效率的最好手段,为什么几十上百家竞争激烈的企业不能提高稀土产业的效率,而一个通过行政权层层审批和准入构建起来的垄断市场却更有效率?我们只能怀疑,这不过是行政权向市场寻租的借口而已。说白了,借着“稀土危机”的忽悠,一场稀土产业的国进民退已经如箭在弦,这也许才是最近两年市场上吹风“稀土之痛”的真正来源。
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既不能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也非身处其中的企业之福。…[详细]
推行“有序竞争”对中国不是好事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外汇非常短缺,稀土作为创汇的新产业,设定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要将其成本降下来,去国际市场上与美国、日本竞争。而中国稀土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了出口量、供应量第一,除了低环保成本以外,恰恰与多头并进的民间企业“无序竞争”有关。而现在担心稀土开采的环境成本,那么只需向开采企业收取环保费,将环保成本内化于稀土价格当中即可,也并无消灭竞争的理由。
何况,中国无法垄断稀土供给,即使在中国生产商中建立一个“稀土欧佩克”组织,仍然无法避免国外厂商进行“无序竞争”。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通过与澳大利亚第三大矿石企业FMG公司交易来压低国际三大矿产商的铁矿石价格,也是占了FMG搞“无序竞争”的便宜,作为一个资源进口大国,倡导在资源领域搞政府管制的“有序竞争”,只怕对中国弊大于利。…[详细]
出口是我们吃亏,进口也是我们吃亏,历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被国人承认的“占便宜”事例几乎一件也举不出来——对外贸易当中,这种“受害者心态”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