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丽花种子怎嘛种: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0:17:42
 

一、渲染和烘托

1、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使画面中的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场景、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进行描写,这些描写主要是从正面对对象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目的在写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诗中铺写的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使整个画面寓于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渲染上离愁别绪。

2、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用在诗歌创作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然后再引出主题,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它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如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是烘托手法。

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烘托,即烘托是用乙物来衬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锄者”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烘托物。如前面提到的韦应物的诗,除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3)以物烘托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4)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视觉、听觉烘托出雪之大和雪之猛。

3、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

1、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1)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事物就是正衬。比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突出主体事物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该句中以辽阔的原野、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反衬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着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反衬戍边战士乐观的战斗情怀。

2、对比则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以此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从而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使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对比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唯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3、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是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则是烘云手月,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描写的重点只有一个,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同是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也就是说,对比的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的目的则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

1、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今年今日的感伤。

2、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已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从侧面和外缘描写作者情感中。所以景物描写和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3、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所列举的事物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某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实现表达目的,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而烘托主要是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说出来。如杜甫的《漫成一首》就用了衬托:“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则用了烘托——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 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代,二者相互映衬;而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