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银杏树要涨价:老杜在美国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3:03:21

2011年影响美国政治的10件事

转发   评论 2011-12-31 11:22

原文载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2011年,面对国际上复杂多变的局势、国内经济复苏的缓慢艰难,美国政府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化解危机,反而在大部分时间里陷入党派政治的缠斗之中。以下是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10个政治事件(以时间为序)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一年美国政坛的混乱局面。


1. 被动应对“阿拉伯之春”

3月19日,美国军舰向利比亚发射112枚巡航导弹,由美国主导的北约针对卡扎菲政权的军事行动正式开始。

面对年初兴起的“阿拉伯之春”运动,美国政府的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很多在运动中被推翻的独裁者们,都是美国在巴以和反恐问题上的盟友,而这些国家通过民选上位的新兴政治力量对美国和以色列却不见得非常友好;另一方面,美国作为捍卫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旗手和自由世界的“武林盟主”,对中东人民的民主诉求又必须予以积极的回应与支持。

这种两难处境导致奥巴马政府在应对“阿拉伯之春”时反应迟缓,被指责是“坐在后排领导”(leading from behind)。利比亚问题虽然在北约干涉下得以解决,但目前中东局势仍在剧烈变化中。叙利亚和伊朗都是让美国非常头痛的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变天”后的中东地区,美国不得不面临自身影响力下降的复杂局面。

2. 击毙本?拉登 反恐战略转型

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世界宣布,美军特种部队在特别行动中击毙了藏身于巴基斯坦的本?拉登。

虽然拉登早已不再指挥基地组织的实际行动,但击毙拉登仍对于美国的反恐战争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接下来,9月份美国举国纪念911十周年,10月份奥巴马宣布将于年底从伊拉克撤军,12月15日美军正式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

虽然国内对奥巴马撤军的决定看法不一,但是即使一年后共和党总统上台,也不会再继续向中东增兵。消灭拉登和撤出伊拉克标志着美国的反恐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在海外打击基地组织,转向重点防范国内的孤立突发的恐怖事件,2011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迎来了巨大转折。

3. 混乱的共和党总统初选

6月2号,前马萨诸塞州州长米特?朗姆尼(Mitt Romney)正式宣布参加2012年总统竞选。

在国会白宫乌烟瘴气的乱战之外,共和党总统初选是2011年美国政坛另一场大戏。郎姆尼一直是被舆论普遍看好的候选人,同时他也是奥巴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个对手。然而由于他的政治立场不够保守,很多共和党选民始终没有下决心全力支持他。于是2011年的共和党总统初选就成了一场挑选“朗姆尼的替代者”游戏。

奥巴马的一个竞选顾问曾说过,竞选就像看一个猴子爬杆,一个候选人爬得越高,他的屁股就露出的越多。过去半年中,从巴克曼、佩里到凯恩,有实力挑战朗姆尼的候选人在短暂的领先后,都因种种问题纷纷落马。现在,前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金里奇成了最新一任领头羊,但是他的领先优势正在缩小中。

如果目前进行预测的话,朗姆尼还是最有可能获得共和党提名的候选人。明年选举正式开始后,大选将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主旋律,而其结果也将影响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未来几年的发展。

4. 标普下调美国评级 政府被判不及格

8月5日,标准普尔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

2011年的美国政坛充满了权力斗争,却鲜见沟通合作。标普降级表面上是对美国经济前景表示担忧,根本上其实是对美国政府几近瘫痪的处理问题能力表示失望。

整个2011年国会两党没有通过任何有效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法案。在国家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两个主要政党没有携手共济,而是为了各自的党派利益缠斗不休,白宫也没有在危机中显示应有的领导能力。标普降级事件,实际上是给美国政府处理危机的综合表现打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然而在降级事件之后,国会两党和白宫并没有吸取教训,继续在争斗和扯皮中走完了2011年。

5. “就业法案”搁浅 奥巴马束手无策

10月11日,奥巴马提出的“就业法案”因未能在参议院获得足够支持而搁浅。

2011年是奥巴马执政的第三年,也是他在内政上建树最少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白宫几乎可以说是毫无作为。先是在年初对复苏前景估计不足,然后在同共和党的谈判中空手而归。奥巴马不仅招致了来自共和党和民主党双方的批评,民意支持率也降到了历史低点。在债务上限谈判中遭受挫折后,奥巴马提出的“就业法案”是他在经济上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主动努力,然而这个涉及四千亿美元的法案在奥巴马所属的民主党占多数的参议院都没能过关。

2011年大部分时间里,白宫在国内事务中都处于被迫旁观的状态。12月号的GQ(《Gentlemen's Quarterly》)杂志将奥巴马列为“世界上最无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奥巴马过去一年在内政上难有作为、只能束手旁观的尴尬。

6. “医改法案”被指违宪前途未卜

11月14日,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受理26个州政府起诉“医改法案”违宪一案。

“医改法案”是奥巴马任上最大的一个政绩。然而这个法案在通过之后,激起了美国保守派的极大反弹。不仅直接推动了“茶党”运动的发展壮大,而且间接导致了共和党在去年议会中期选举中翻盘。可以说,“医改法案”的通过彻底改变了美国政坛的权力格局。

目前有26个州政府集体以法案违宪为由起诉联邦政府,在地方性的诉讼中,双方各有胜负,最后只能由最高法院来决定这个法案的命运。最高法院宣布受理此案的决定并不令人意外,但是在明年聆讯后九名大法官将会作出什么样的判决是一个未知数。

明年是大选年,在选战胶着的情况下,最高法院的判决可能会影响最后总统的归属。

7. 迷路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11月15日凌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下令警方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大本营曼哈顿祖科蒂公园进行清场。

“占领华尔街”是今年继阿拉伯之春后另一个全球性的群众政治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发源地纽约扩散至美国各地,进而席卷全球。推动这个运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是经济前景不佳,年轻人对现实不满,活动开始后迅速赢得了民众广泛支持和媒体的注意。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政治纲领,除了简单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参与者没能进一步表达出明确的政治诉求。加之活动中不断出现暴力违法事件,导致“占领”运动逐渐失去群众支持。纽约市实施清场后,其它美国大城市也纷纷效法。目前运动的参与者正在寻找新的行动方向。从目前来看,这场声势浩大的示威运动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实质性影响还很有限,而且正面临影响力不断下降的局面。

8. “超级委员会”减赤失败 国会几近瘫痪

11月21日,美国国会“超级委员会”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未能在预定时间内就削减赤字问题达成协议。

在夏天围绕着提高债务上限进行的谈判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双方决定各派代表组成“超级委员会”,其成员负责在感恩节前制定出在未来十年削减1.2万亿美元赤字的财政计划。在谈判开始后,民主党不愿意削减福利,共和党拒绝提高税率,双方在互不相让中错过了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

在过去一年中,国会两党一直就预算和赤字问题打得不可开交。“超级委员会”这个桥段只是一个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到明年1月24日,美国政府就已经有1000天没有通过正常的年度预算了。两党之间互不相让的斗争导致国会几近瘫痪,而美国民众对国会山上议员们的支持率也已经降到了个位数。

9. 希拉里会见昂山素季 美国“重返亚洲”

12月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并会见了著名异见人士昂山素季。

在美国民众普遍对华盛顿丧失信心之际,国务卿希拉里是屈指可数的拥有高民意支持率的政治人物之一。她在2009年上任之初就意识到美国外交的未来在亚太地区。在今年美军大幅撤出中东战场之际,美国外交重心也同时开始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在奥巴马访问澳大利亚宣布增兵之后,希拉里对缅甸的访问更凸显了美国“重返亚洲”的野心。

同在中东问题上的被动应对不同,美国抓住缅甸国内政局变化的机会,第一时间派要员进行高层接触,这是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鲜见的主动出击。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无论是奥巴马的大洋洲之行,还是希拉里的缅甸“破冰之旅”,很大意义上都是在战略上挑战和抑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美国和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互动博弈,也许是世界外交舞台上最为重要的一场较量。

10. 经济复苏缓慢 奥巴马连任前景不明

12月2日,美国劳工部宣布11月份失业率降至8.6%。

年初,美国政府曾经乐观认为美国经济将会迎来一个“复苏的夏天”,但实际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比预期慢得多,甚至在8月份就业数据还曾出现过零增长。舆论和经济学界曾一度担心经济将会陷入二次衰退。但进入第四季度后,很多经济指标显示情况似乎没有那么糟糕。

虽然11月份的失业率降到近两年半以来的最低点,但是美国经济的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美国仍有1300多万人没有工作,同时欧洲债务危机和中国不明朗的经济前景,都为美国明年的经济形势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明年美国大选的结果,无论是国会两院多数席位的归属,还是奥巴马能否连任,都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复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