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实生银杏树行情: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52:24

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张鹏

南山实验学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前身南头小学创办于1932年,2001年9月起扩展为包括一所初中、三所小学、两所幼儿园的九年一贯制集团化学校。有教职工300多人,教学班96个,(发展规模120个班)在校学生4500多人

从1995年开始的教育信息化先后经历了关注技术目标、关注课程整合模式到从系统观的视角全面关注人的发展的几个实验阶段。

 

一、关注技术实现的阶段(1997-2000)

1.物理环境搭建——校园网络拓扑

校园网络拓扑

教学班96个,计划发展规模为120个班,在校学生4500多人,一个网络资源中心,5个网络管理人员,整个计划配置相对比较经济。

校园网络采用千兆位快速以太网,100兆宽带到桌面;总布线信息点1350个,终端1300多台。鉴于各分部地理位置的具体情况,整个系统以光纤作为数据链路主干,连接主配线间到4个分配线间。采取租赁电信管道铺设内部光缆的方法,把最远距离为4公里,分散在几平方公里范围的4个中小学部和两所幼儿园有效地集结成大局域网,保障投资效应和整个校区的应用环境完全一致

目标:具有独立域名,应用模块逐步叠加,不断完善数字化资源的核心站点。

资源系统情况:

    100MB专线接驳国际互联网。

    校园数字视频广播系统。花费较少,应用效果不错。

    泛在资源:几千部影视作品、40多万张图片、10多万部图书

    预设资源:数千个课件资源  数十个专题资源网站(2001-2004)

    应用平台:20多个师生应用导入平台(2001-2004)(下边重点说明)

2.以提高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师培训

互联网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并得到教师开发的设计良好的课程与资源的支持,需要培养老师懂得如何开发和使用这些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全校开展了相应全员技术培训。

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的启动,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

3.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抓手。学校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如:小学语文“四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能很好的解决课堂教学应用的等问题。

课题少时,15课题大量发展时,考虑。

价值界定:是不是有一批实验教师自觉地、甘于寂寞地研究奉献,课题内容和研究过程是不是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是不是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只适用于理论研究的,放弃了很多。离教师实践太远的。有效的课题,会认真去做。老师是课题的主人,不是围绕着某些国外专家,某些理论。转化为自己有用的东西。

实验课题中的专业引领: 把各领域成果融进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促进校本研究的提升

反思:

课题研究的误区:把专家们搞的课题拿来让中小学教师做是否合适?作为课题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还有可能构成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严重干扰。国外很多学者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观点。他们认为,老师搞研究就是为了把老师从专家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下解放出来,教师是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提出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自己获得专业发展的自主研究。――曲天立.《中国教育报》

教师该不该写论文?

   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本。主张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强调立足于小,立足微型,注重积累,有感而发,归纳提升,指导实践。同时,主张有用的理论,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启发式教学、认知科学理论兼蓄并收。特别是教育叙事目前主流研究方式。

2000年英国学者考察广东地区学校,看到教师都在做课件,认为网上资源的应用水平不高。思考,通常用字处理软件生成学生读物,用数据库保存学生的档案,用电子表格跟踪学生的成绩。经常通过因特网获取课程信息并用电子邮件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并不使用计算机,仅仅应用技术来完成个人计划,忽略了关键的一环:真正加强学生的学习,学生必须亲自使用工具。尽管许多教师正在寻求方法从自身使用技术朝着与学生一起使用转变,但很多教师让学生参与的努力还不够。

培训的思路在逐渐改变,培训总的发展趋势是,从技能培训,到理论实践培训,到情感归属需求的培训。如,从学科基础方面出发,从教学设计出发。学习共同形成。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步探索阶段(1999- )

1.模式探究——从“经典”到“常态”的实践和反思

1999年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在专家理论和课题的引领下,研究探索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这个阶段产生了一批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典型”案例。

举例:

语文《颐和园》(情境创设;信息加工、交流)

英语《Ann’s E-mails》(协作学习)

音乐《节奏、变化、组合》(情境创设和知识内容演示)

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更多教师参与,使这种“经典”课积聚成案例库,提供给更多的教师参照,使之在应用层面上得到普及。但是,规划和实践的距离不小,几年的努力“经典”并没有成为“常态”。分析原因,一是投入“产出”比,二是教与学是个性化的过程,不是“经典”普及的过程;“经典”作为一种范式,在研究教学方法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基于新课程,教师需要提高,培训需要案例。但是,以它作为常态的标准,性价比太“高”,指望“经典”的丰富和推广乃至热衷于比赛,会出现更多的类似“时装表演”(黄钢,2003)的假课。

如果课程整合研究只涉及个别教师、个别教材内容,昂贵的投入只是为了提升形象,技术应用仅止于典型课的比赛或为课题总结提供案例,而不去研究其可行性,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失去了意义。

多媒体手段有独特优势,但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割裂。

不能指望现代媒体可以代替一切,很多生动的东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中国教育报》2004.3.29

从2002年以后,我们对技术实现的界定和看法逐渐趋向清晰,通过培训交流,一些实验教师备课由过去的先考虑技术,转变为首先把握学科教学特点,理解学科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技术手段,该用什么用什么,完全根据教学需要来定。

这些变化是伴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综合出现的。

2.课程综合——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

举例,计算机老师的授课不如学科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好。

计算机教师和语数英等学科教师之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渗透融合,使一批批教师逐渐成为应用和开发信息资源的行家里手;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由过去信息技术课程单独开设,逐渐转入把信息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老师,促使教与学的过程中把计算机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支持教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转变为学习方式。

把学科教师拖下水,让尽可能多的学科教师到微机教室。

3.突破“高原现象”、解决“最后一公里”——学科教师探索实践中的启示

教师做不如学生做——黄薇

把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和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于教学中,黄薇老师归纳为课前准备、课堂运用、课后拓展的“三段式”:课前准备。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并做成电子幻灯片;课堂运用。教师对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事先准备的资源进行个别化和协作相结合的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发布学习结果;课后拓展。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延伸和丰富。

演示举例,整合应用三段式。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和方式——易伟湘

2000年她执教的《身边的行程问题》一课,围绕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知识结构,设计了班级同学分组进行模拟旅游活动的情境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交通网,观察分析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间的基本关系,通过小组讨论,选择交通工具确定活动方案,自选变量,展开学习过程。

此后,设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网上购书》、《利息》、《比例尺》、《购物的技巧》等一批基于网络资源的课例。我们发现易老师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而是巧妙整合、运用现有的多种资源,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到课堂教学中,将书本中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教与学过程的整合

从开发课件,到整合网络资源,到生成网络导入平台应用。

支持多样性的教学,适应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选择与应用(王晓芜)

演示并举例:

关注学生资源的综合课例-《公鸡与狐狸》

使技术和学生学习建立关联-《唐老师动画》

把做资源的过程变成用资源-《恐 龙  html莲》

师生是共同的学习者-《红蜡烛和人鱼》。说明,二十多位老师参与,最大的教师五十多岁。

原来学习的主人是我们自己-《你一定会听见的  涂改液》。

以简单的技术实现丰富的过程-《电子简报》。

越是简便的越有普遍意义-《Web Quest》。非常实用、简单的方法。

与教学过程广泛关联-《周老师小院子  朱老师的心灵书房》。

在2004年8月东软信息学院与IBM公司举办“教育创新研讨会”上美国专家提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要“简单为上”,不必要求教师和学生掌握太复杂的技术,例如收发邮件、在Internet上张贴文章,也就达到了最基本的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目的。

中国似乎非常重视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而美国更多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主要应用于课前、课后以及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课堂上,师生的面对面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没有完全版的E-learning,信息化教学必须与传统面对面教学相结合。25%教学内容数字化就够了,75%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合理。

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不在于掌握了信息技术,而在于掌握了终身学习能力。世界上每样东西都在改变,唯有创新不变。启发,给教师什么样的东西就能解决问题,实事求是。

三、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尝试 (2001- )

(一)在学校课程中拓展新的空间——《网络主题探究》的开发和实施

2000年开《网络主题探究》的开发和实施,问题化学习。在儿童入学以前,他们自己会提出许多复杂而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当他们进入学校环境后,他们的问题减少到原来的15%。而且问题经常是程序性的,或者请求得到许可。一旦人们停止问问题,他们就不再是学习行动的主体。探究学习“怎样才能被有效地引入到普通课堂上来?”

研究方法:

将探究学习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即使是接受式教育,也要在每个知识关节点上有学生自己的发现。(张民生,2002)

将综合实践的探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部分进行整合,并且将具备条件的内容转化为校本课程。

利用信息化资源环境……,把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外。

利用探究学习平台。

演示举例:

《铸剑为犁》-从学科拓展,孩子学到是东西远远超过原来的学习方式,非常符合新改的思路。

《生活中的大数》-

《果子狸该不该杀》-小学生看广告

《崇尚科学珍爱生命》-鸡蛋的研究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培养现代信息化社会生存的本领(王晓芜,2004)电子作品集(网页)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记录和评价方式之一,兼有学习成果评价与资源建设两重性。(黎加厚,2001)

问题:是不是每堂课都这样做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每堂课都这么做,但对一个孩子还讲,一生中有这么一次经历,他将受益一生。

反思:传统的教学已经形成非常稳定成熟的体系,信息技术要冲开一道缺口很难,(黎加厚,2005)这是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所在。假如能够有更多的贴近学生、教师、学校特点的资源以及条件不同的学校和学生加入这种学习过程,假如能够在这块空间中真正打破学科壁垒,使网络教育的特性得到发挥,建设起符合中国孩子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是可能的。

举例:专题资源桥 昆虫记 很多学校都来加入,网络的通讯功能一直都未充分发挥。

王晓芜(2004):ICT为重构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内容,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二)基础学科中的校本教科研——“八岁‘能读会写’”实验探索

“八岁”,指六岁儿童完成小学二年级阶段学习,年龄在八岁左右。

“能读” ,是指儿童能独立阅读一般性的中文书刊及电子文本、图片、音像、图表等多媒体信息资料,能够主动、自然地获取知识,从个体独特的阅读兴趣出发,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会写”,是指儿童有主动表达的愿望,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所想所感,凭借信息技术手段或笔,通过书面语言的形式,通畅、准确地表达出来,即具备作文的基本能力。

1. 可初步圈点、评量的绩效

学生不怕作文了;学生喜欢读书了。

演示举例第一轮实验的情况:

——汤天的《新三国演义》写了七回计17000字

——第三轮实验一年级学生高嘉阳改编《西游记》30000多字

——从2001年3月到2005年3月学生在《留言版》上的习作有6万5千条之多,实验班生均三、四十篇

——2004年暑假,二年级实验班学生网上习作量人均6千字

——《互动作文》建好一年间学生习作有17000篇

——三年级发展最好的实验班39名学生六个月《互动作文》上的习作累计1138篇,最多的学生有70多篇。

2. 各年级实验的预期目标

 

年级

识字

写字

阅读

作文

一年级

1500至2000个

350个

30至50万

5000字

二年级

2000至2500个

1000个

80至100万

2至4万

三年级

3000个以上

2000个

150万至300万

5至10万

3.儿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可能

相信儿童潜力无限(郭思乐,2000)——学习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

卢梭认为,天生的器官和能力能独立的 、“自发地”发展。儿童发展的动力是潜藏在他身体内部的一种生来就有的能力。

杜威主张,人的本能冲动是潜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一种生来就有的。这些本能冲动是儿童发展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

一切有生命物质,由基因的层次到人类,都具有对本身以外的环境信息有十分微妙的适应性……这就是先天性的反映本能。(刘量衡,2003,P.140)

人类智力并不存在于基因、脑和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一处,而是存在于三者复杂的相互作用中。 (肯·理查森,1999,P.184)

 

儿童的经验:

相信儿童潜力无限;儿童的经验;关键期(敏感期)

•在18个月大时,婴儿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字汇的成长是每小时至少两个字。 (史迪芬·平克)

•人在日常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极其复杂的事物,一刻不停,甚至极幼小的儿童也是如此。三岁以下的儿童就学会令人惊异的语言和其他社会技巧。(肯·理查森)

•国外有统计,学前孩子的词汇积累有5-6千个。(舒华)

•“九十年代我国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5-6岁的学前儿童口头词汇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何克抗,2002)现代信息社会中成长的儿童远不止这个数。

•神经语言学界的专家提出“语言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先天的语言能力,更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对语言掌握的决定性作用。”(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1994)

关键期(敏感期)

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当儿童某种机能处在形成期的关键期时,他们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儿童的先天潜能发挥得最好最充分,从而容易获得某种能力。这时如果有载体的输入,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本源区域)的脑细胞活动特别强烈,脑细胞偶然性就发育起来,这种机能也保持下来,否则,这些脑细胞就会萎缩。

史迪芬·平克,把人脑学习语言的机制想成“一个预算很拮据的剧团,所有的道具、布景、戏服要不断地回收改作他用。大脑消耗我们身体1/5的氧,绝大部分的卡路里。在语言学习完成后,这个机制就被回收,改做它用”。“这个受物竞天择规范的基因,控制着人一生的身体,它在人生命周期中必要的时刻才出现,不会在前也不会在后”(洪兰,2004,p.12)。就是说,生物体也是按照“经济原则”来发展自己的,它只让某种机制在某个阶段起作用,而不可能使它长期闲置。

4.信息化环境资源创生了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使儿童的大脑结构产生了变化。弗兰克·史密斯强调,每一个脑都是独一无二的,学得越多,就变得越独特。

学习改变了大脑的生理结构。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即学习组织和重组大脑。(《人是怎样学习的》,布兰思福特,1999)

日本《脑科学时代》计划近期的研究认为:当今儿童从小受到的大量的信息“沐浴”,使得他们脑的操作系统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脑的作用——即心理的不同。这种信息环境主要与电视、录像带、漫画、头戴式耳机、随身听等新媒体技术设备的发达和相应的信息刺激有关。(蒋志峰,2004)

计算机贯通了人的情绪、情感快乐通道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保尔.麦克莱恩教授关于“情绪脑”的研究的启示人脑中存在着一条情绪、情感的“快乐通道” ,是人自我刺激的“激动区”,这是儿童能够兴致盎然地长时间“迷恋”于电脑写作的神经生物学的依据。

儿童由最初下意识的、非情感的机械动作开始,在不断地与自身经验建立关联的过程中,“快乐”通道中“多巴胺”的释放(这是一种奖赏性情感或“成瘾”的基础)使儿童情绪专注地从事感兴趣的活动,随着情感投入和认识活动深入,大脑高一级的联合(颞、额联合)也加入到思维深层次的加工活动中——出现了儿童令人惊异的书面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成为加强儿童大脑写作中枢与语义中枢神经整合功能的重要手段

人类进化过程中,口语的出现大约有50万年的历史,它使人大脑中操作口语的机能和语义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被神经系统自然而然的联为一体。

而书写和语言中枢在人类进化中尚未成为一个较完善的系统,建立这种联系更需要靠后天的努力。因为和口语发展相比人类有文字的历史只不过几千年,书写必须要靠大脑附近的顶叶运动中枢去操作手指与关节一系列的运动才能实现。(张光鉴,2004)

 

信息技术成为加强儿童大脑写作中枢与语义中枢神经整合功能的重要手段

人在写作时主要注意力在大脑运动附近的写作中枢对于进行一笔一划的写的操作上的,注意到那里,那里的大脑神经就被激活,反之就被抑制。所以未经写作训练的儿童在写作时与语义整合的语义中枢被抑制了,这是文字书写操作没有自动化的结果。这时的儿童也许可以思绪万千,下笔却又六神无主,想说的话大部分不知去向,或变得支离破碎,怎么写也写不下去,或只能写预先存储的“套话”、“空话”。想写出一篇情趣、生活逻辑清楚的文章实在难乎其难。•

•儿童(用计算机提前)书写是思维成果整体反复地输入、输出(再认、复读)的过程,是语言的结构化、规范化的过程。是儿童思维的独特、流畅、深刻和整体发展的过程。当写的过程成为自动化了的时候,表现出的是儿童超乎想象的思维能力。

•以往需要教师的特别多的干预、需要儿童特别努力的阅读写作,可以在“玩”与“做”中提早发展。

•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使儿童的学习与脑建立良好的联结,让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举例:

   《留言版》

   《每天都有一首小诗》

   《成语故事库》

   《文学儿童园地》

   《互动作文》

   《展览厅》

   《电子档案袋》,比通常的档案袋具有很多的的优势。

5.从新课程的视角看实验的过程

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把识字、阅读和作文三个教学环节割裂开来的做法,使听、说、识、读、写整体推进,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识字教学

举例:意义识字,随文识字,游戏识字

阅读促进识字,识字过程阅读,让儿童尽早阅读——关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效地激活、提取了入学以前所积累的语言模块

认知过程与情感建立联系,学习共同体与归属感的建立。孩子的名字写到黑板上,边识字,边认孩子。

•拼音教学

录象 拼音学习打字。

 

 

 

阅读教学

问题:

——小学六年教材仅35万字的阅读量,数量、内容不足以支持儿童的发展需求

——大人物做平凡事情,平凡的人做大事情;教材文学气息、情感气息非常薄弱……教材的缺失给孩子带来的是情感上的虚假(徐冬梅)

策略:

——大量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密切结合 三套课本。

——加强阅读指导,学做读书笔记、批注,重视感悟、体验

——围绕重要概念和观点联系组织知识(找“眼睛”)

——单元阅读,专题阅读,活动应用积累,创新学习方式

——引进经典、导读名著、让儿童在书香沉浸中成长

——丰富阅读教学课的类型:阅读欣赏课、读物推荐课、读书汇报课、 图书选购课

——校本教材的编写

作文教学

写作是儿童心理发展(情感)的需求

与拼音学习同步,训练儿童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书面表达

使作文成为发展儿童思维,张扬健康个性的过程

一年级采取开放性写作,不规定内容,不辅导写作技巧,任由儿童自由自在地尽情倾吐心情和感受。目的是让儿童在放胆(唐彪)表达、读写同步中,规范语言,发展思维。

第一轮实验   叙事习作

二年级通过生活实践和阅读创设大量的相似情境,注入思维的源泉,点燃表达的激情,让每个儿童都能够在写作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下雨天   太空

三、四年级以后在儿童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后,通过大量阅读提倡在潜移默化中加以规范,拓宽写作空间,掌握多种表达形式。

具体方法是大作文和小练笔结合:

——在阅读课中加入问题讨论,利用网络平台,联结儿童情绪、情感和高级思维活动的通道,就学习中的生成问题进行实时交流

——在单元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和命题策略,给儿童提供“一个特别的相似性空间”,让儿童在拓展、联想中写作   感恩      (情境作文、半命题作文)

——在学生丰富感知,丰富表象的基础上,经常安排生活随笔,使儿童有感而发,勤动笔头。“0”  (话题作文、生活作文)

——让孩子浸润在儿童文学名著的语境和风格中写作。(阅读作文)

——在专题单元学习中写作。

 

作文批改方式的丰富

•情感氛围是通过相互尊重和彼此接受而获得支持并以此为标志的……合作学习支持这一观点。  (雷纳特•N•凯恩,2003)

疑问:电脑打?手写?(美国,电视人)

改革评价,让儿童每天处在被发现、被激励中

 

 

•教育就是播种爱(李先启,1997,2004)

你相信孩子是什么样,他真的就是什么样(刘影,2005)

•关注和认同儿童发展的独特性、差异性

美国心理学家雷纳特•N•凯恩指出,在任何两个同龄孩子的成熟度之间都可能存在五年差距……指望学生获得相同成绩是不正确的。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发展的独特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尊重生命生长规律,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量儿童,耐心等待 “迟慧”(李先启,2004)儿童,让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成长,为儿童创造多种机会。

•改革评价使之成为促进儿童自信地发展的“泵”(李建平,2003)

   ——变“纠正”为“发展”,把每个孩子都看作真正的天才

   ——把评价作为一种课程,让每个儿童都体验到成功

   ——家校和社区共同参与评价

•提前读写促进了儿童知识、能力、情感和品德的协调发展

•读写实验使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与精神的成长同步

     认识自己

     爱自己与真相

•关注个性发展

     爱数学 虚数

•儿童成长中的自我完善

•从叙事陈述到情感的自然流露成长的轨迹

 

 

讨论:信息化学习把握了“关键期”,促进了“书写爆发期”?

 

•儿童学习语言“经历了一个由潜在能量到产生迫切需求的阶段”。儿童在6岁前后出现的书写的“爆发”现象。“是由于儿童先前学会了口语、说话。只有在这个年龄开始学习书写才会使他兴奋,并乐此不疲。”儿童“书写爆发期”的出现与他对语言的特殊感觉能力有关。“超过这一年龄的儿童就失去了这一自然赋予的特殊机会,想学习书写就必须做出有意识的、特别的努力了。” (蒙台梭利,1914)

•基于ICT的读写能力排除了中国儿童能说能读,却无法书面表达的障碍。

•中国儿童有没有书写爆发期?

变“信息化向我们走来”,为“我们生活在信息化中间”

四、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借力

教师的话语权——教育的以人为本和教育过程的民主和谐的保障

反思 、交流、分享,与教师发展共生

内化、顺应——使一线教师习惯于信息化学习、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

    网上培训

    教学管理

    教育网志

    教育叙事

    网上教研

    人在旅途

    家校论坛

案例1, 好风凭借力——宋鹏君(学科能手的整合专家)

“老师我可以盲打”

电子简报

中国神童的争议

单元学习策略

亚太教师创新大赛——如果在原单位里我可能还是一个普通老师。

案例2,是机遇也是挑战——唐晓勇(学科背景的技术能手)

案例3,用爱与激情点燃孩子的自信——夏文瑾 (学科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