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分散片 四环:转载《筋柔百病消》文本(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02:24

转载《筋柔百病消》文本(九)

(2011-04-13 21:05:03) 标签:

王选杰

欧洲

大成拳

学于

《黄帝内经》

分类: 养生

                          后记(1)

 

  作为一名临床大夫,几乎每天都要解答患者许多类似或相同的问题,比如该不该做手术,该不该用抗生素,什么病该看中医,哪些病针灸效果好,自己应如何保健,应?如何预防等等,这些问题很难用几句话就能够讲清楚,我也确实因为诊疗繁忙,没能完全满足患者朋友的要求,自己心里感到非常过意不去。

  去年八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约我写一部养生保健的书稿,我想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写一本关于经筋防治的科普书籍。时值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刚成立不久,我的论文被大会评为二等奖,还被邀请到大会主席台就座,自己有些惶恐不安,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今年六月又应沈阳军区理疗康复专业委员会的特别邀请,在会上作了《内功针刺治疗经筋病》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肯定与欢迎。以上议期间,全国经筋界高手云集,我也观看并亲自体会了一些高手的治疗,眼界大开,许多病疗效之好令人惊叹。但同时,我也深深感到大众对筋的了解太少太少,本来通过理筋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疗效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我曾有机会到沈阳薛氏经筋医学研究院,聆听了薛立功老师创立长圆针的报告,而好友李江舟医生毫无保留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传授经筋病的诊疗技术,包括长圆针疗法和手法复位技术等,使许多医师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治疗疑难病症的绝技,真可谓金针度人。

  为了学好中医专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即开始练习武术。1983年我在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实习时,见到当时的科主任高洪宝老师治疗不孕症等病的不可思议的疗效后,立志要学好针灸。我问他为何疗效如此之好,高老师说秘密就在于内功修炼,还说他认识技击高手王选杰的一个徒弟。我当时不是太理解,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大成拳,才惊叹大成拳的实战技击作用。再当读到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的著作时,又为其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与中医养生学理论所折服,遂领悟到大成拳实乃武术与内功之精华。

  后来,经友人介绍,我投到王芗斋先生之女王玉芳老师门下学习大成拳,她?人家经常令我到她家学习桩功和宫廷指科按摩,并让我治疗一些患者。看到我的进步很快,她十分高兴,又令我和其长子金柽华先生及弟子小郑练习推手。当看到我衣服较为破旧时,她说,你这样给人看病可不行,强给我钱,令我购置新衣服,每忆及此我都感动不已。当年在她老人家处,我见到很多秘不示人的拳学资料,比如芗老亲笔所书的《拳道中枢》手稿原件,就是那时我复印保留至今的。

  后见我酷爱技击,王玉芳老师忍痛割爱将我介绍到她最欣赏的王选杰先生处拜师学艺。在选杰先生建议下,我和张宝琛师兄学习经筋病的按摩点穴疗法,这使我真正?入经筋病治疗的大门。而大成推拿术则从学于大成推拿流派创始人臧福科老师及卓宏毅先生,近年来,我经常与内功深厚的卓先生交流推手与按摩点穴的体会。

  当年,我常到肖中强(字佳彬,现为澳洲中医协会主席)先生家中请教内科方药知识及社会学知识,他是老中医蒲辅舟先生的学生,也是意拳一代宗师姚宗勋先生的弟子,对我的一生影响巨大。

  大约在1987年,我有机会和著名针灸学家徐笨人老师学习,他提出怪病多从颈椎治疗的理论,对我影响很大,至今一直影响我的临床思维,使我对以前认为不可能治疗的疑难病症有了重新认识。

 我至今每天都在应用的长针刺法则从学于卢鼎厚老师,卢老金针度尽的传授令我终生难忘。当年我和师兄弟练习技击时动作过于剧烈,腰部严重受伤行走不便,卢老几针下去,症状立即减轻,使我惊叹不已。去年我回老家过春节期间,卢老打长途电话向我“请教”阿是穴问题,其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令我深受感动。火针及三通法则从学于贺普仁老师,当年我曾多次骑车到他老人家大女儿在丰台的医院去求学。内功针刺方面,我得到了贺老毫无保留的传授,以及如何结合临床学习《黄帝内经》。

  新九针从学于山西的师怀堂老师,并亲身体会了师老的锋钩针?法。头针疗法则从学于头针发明人焦顺发老师,我不仅向焦老学习了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学习了跟随节拍器每分钟180次以上的双手快速捻转法。针刺太溪手法从学于张士杰老师,并且我向张老请教了站桩功与针刺手法相结合的秘诀。

  腹针从学于创始人薄智云老师。2002年夏天,我刚从欧洲回国,两年多的欧洲工作令我身心十分不适,所以态度不是很谦恭,但薄老不以为忤,态度随和,马上给我治疗,让我有幸亲身体会薄老的无痛进针法。薄老在我腹部刺了几针后,我很快就恢复到十几年前练功最好的状态,感到无比的幸福。

 

                            后记(2)

 

  放血疗法从学于王本正先生,他也是王选杰先生的弟子,武功亦十分高超,自然对我毫不保守,同时还使我注意到了经络走向差的问题。

  2003年非典之后,我?北京藏医院临时出诊,诊室恰好在黄敬伟老师的隔壁。这让我有机会学习黄老的经筋疗法,黄老病灶寻找之准确,疗效之好,令我大开眼界。

  在经脉理论的形成问题上,曾得到赵京生教授的悉心指导,当时我写了十几个问题请教赵教授。后来又经常通过电邮方式联系,解答了我在针灸理论上的许多疑惑,也使临床治疗思路清晰起来。

  经络研究从学于祝总骧老师,当年我在临床实践中曾多次体会祝老的经络线测试方法。

  道家养生及针灸从学于胡海牙老师,他的一句开示令我久久难忘:你想想针灸最早是怎么发明的。胡老的高足武国忠先生,?常和我交流养生、技击、点穴及方药技术,使我受益匪浅。

  除了和恩师选杰先生学习外,我还曾向芗老的弟子孙闻青、于永年、李见宇等前辈请教大成拳功法,尤其是大成拳养生功法。

  近年来,在从学于以上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我认真考据《黄帝内经》针法及其他古代针法,并结合自己一直潜心修炼的大成拳内功,尝试将其与针刺手法相结合,终于悟出了“精神内守,神光内莹,意在针先,以意领气,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运气于指,气至病所”的针刺心法,也就是我所倡导的“内功针刺”理论。目前,我临床上采用内功快针针法,每个病的治疗?需3~5分钟,但疗效却远远高于以前的留针针法。

  我的经方知识及临床应用从学于郝万山老师。刘渡舟老师也指点过我相关知识,以及内功修炼方法,使我早在1981年就注意到汉代的中药煎服法及度量衡问题。温病学则是得到赵绍琴老师的指点,我还曾向他老人家请教太极推手技术,也了解到当年他为画家王雪涛治疗高热长期不退的具体经验,从而树立了自己学习中医的坚定信心。方药心法得益于王永炎院士的指点,他告诉我,在临床上一定要中西医两条腿走路,当然中医这条腿要粗一些,使我受益至今。

  内科方药主要从学于李可老先生。从学李?之后,我在内科方剂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曾治愈家族中一女性八年之久的不孕症。我的小孩现在已经上高一,除打疫苗针外从未打过其他针剂,除黄连素外,基本上没用过其他抗生素,感冒发烧时,也都是用中药及针灸治疗。

  此外,在与友人赵百孝、胡光、徐小明、徐向东、黄志宇、王禹、管宏钟、田有粮、董宝强、许明辉、关玲、马兰春、王玉玲、孔乐凯、王春雷、马彦红、聂锦安、华安、张伟、胥英杰、吴捷、逯春明、李惠民、于开基、田阳春、李晓泓、孙永章、乐后圣、田成阳(青阳子)、王海峰、孙立照、马文杰、张劲军、董春华、关文礼、刘正、张树新、陈太平、王传龙、史平、张勇、王泰安、赵守安、卓宏度先生等的切磋交流中,也学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知识及思维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恩师选杰先生在国内外的弟子数以千计,经常有师兄弟来找我切磋拳技及医术,有的甚至是不期而遇,这使我受益良多。更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大成拳及其他门派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找我学艺,或者交流医学知识,尤其是针灸按摩技术及方药知识,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我工作所在的医院及科室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基地,常年带教该校的学生及留学生。科内同事多在全国及北京市的针灸学会担任要职,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学问及临床经验乃至道德修养都值得我学习。在与科内同事多年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大量的宝贵临床经验及治学方法,这得益于科内良好的学术风气及院领导对针灸学科的高度重视。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正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谢菁同学的大力协助,她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宝贵时间完成了繁琐的资料整理工作,在此一年间放弃了所有的休息,只是因为她在我的门诊学习过,深刻地感觉到广大患者朋友需要这样一本科普书籍。我的弟子王鼎、李显、Daniel Richardson及张军伟也都在攻读研究生?工作的同时帮我做了大量繁琐的资料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谢过。

  衷心感谢父母在我不谙世事的年龄为我选择了中医专业,感谢各位亲友师长多年来对我事业的大力支持,感谢我的叔叔胥俊忠和姑父(也是我的小学老师)郝振来对我幼年的早期教育,感谢原宽城县中医院院长孟广书老中医多年来对我的教诲与关怀,感谢两个妹妹对我事业的鼓励。尤其感谢爱人对我事业的鼎力支持,在我懈怠的时候警醒我,在深夜写作时提醒我注意休息。她承担了全部的家务,放弃了自己的生化专业,每想到此,我都感到十分内疚,唯一能够回报的就是抓紧写作,以期达到利众生的目的。她一直关注我的写作情况,她以一个生物化学硕士理性的眼光对本书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有的甚至是原则性的。

  限于学识及修养,本书谬误及言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方家海涵,书中观点及知识仅供各位朋友参考。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许多疾病要找相应的专家诊疗,本书只是引玉之砖。最后恳请各位前辈及同道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加以改正。

 

养东居士

  2010年8月18日夜微雨中写于听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