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报销范围: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15:54

web2.0之所以能成为2.0,不在于讨论其技术是否具有革命性,而在于“观念”的变革。对于这一点,已经从2005年讨论至今,即便很多人今天被迫接受“web2.0”这个词,他们仍然心怀不满,更为可惜的是,很多web2.0创业者对事情本身缺乏深入了解。

“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和呈现”的传统格局彻底被web2.0改变了,对这种改变的认识不仅应该放到某一个具体网站比如myspace、delicious、flickr、youtube等来思考,而且也应该放到整个互联网平台之上来思考,当然,每个网站都必须思考自身的“信息生产、获取、组织和呈现”的问题——我们说过,这是互联网的核心主题。

原本是希望在“语境网”这个话题之下来展开这篇长文的全部论述的,但是目前的论述更合适作为一个基础论述。2005年中文网志年会上,我展开过两张图来解释为什么“we theweb”,就是基于“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来展开的,一直没有将其充分讨论,现在再拾起来。

web2.0的信息架构一、微内容与信息生产

“We the Web”之所以是现实,是因为web2.0的站点都要促进个人生产微内容,同时个人的微内容形成了一个“个人页”,然后个人页的汇聚及这些个人的关联构成了整个站点。参考下图:


(可参考 web2.0info.ppt)

索引、门户、搜索都没有改变信息的生产格局,但是web2.0是完全建立在“信息生产”的革命之上的,它能促进网络内容的个体生产,即让“微内容”大幅度产生——很多人都认为,微内容是web2.0的基础,确实如此,因为微内容的出现,使得信息大量生产,于是带来了更多的信息获取、组织和呈现的问题,也就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web2.0的信息架构二:信息组织多元化

web2.0分为两层意思,一是web2.0站点,包括比如BSP、文摘站点和图像分享站点这样的基本应用站点和行业垂直应用站点;二是整个互联网信息架构的变化,及大的范式革命。那么,整个互联网以什么方式来架构呢?参考下图:


(可参考 web2.0info.ppt)

从上图可以看到,整个信息结构被分为三层:微内容层、组织层、应用层,其中,“数据”和“搜索”是个基本结构。web2.0的范式革命意义不仅呈现在微内容即信息生产上面,而且微内容伴随着信息组织方式的变革,相对应的信息组织方式提供了互联网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组织层。

组织层面的变革自身有几个不同的维度,比如tag之于catalog,xml之于html等。我们会看到,互联网的信息架构越来越强调开放性,不仅在内容组织上,tag相比catalog具有开放性,rss和xml让结构化的数据能够更好地被聚合和流通,开放API让网站内容之间可以强关联。当然,Trackback也是其中重要角色。

吃“组织”的饭

正是这种组织层面的变革,诞生了许多新网站。同时,专门的“组织”型网站批量诞生,比如为了实现blog这个主要微内容生产方式的信息获取、组织与呈现,仅以国内站点而言,zhuaxia、souyo、huolat、douban、bolaa、qihoo就在以不同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组织”与“呈现”方法——这些站点的核心都在于对blog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再现(回头可专文讨论)。

国外有但是我们缺乏典型代表的,还有类似toptenblog或者9rules这样的,类似technorati这样的,类似techmeme这样的,类似ziki这样的。

吃“组织”层的饭有两种,一种是对信息价值链条真有贡献的:因为微内容的广泛性和信息爆炸,一些组织层站点能够很好的将内容进行关联、产生更好的互联网导航,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还有一种是对信息价值链条有损害的:比如通过iFrame方式把内容框进来或者全文转帖的(copyleft内容除外),虽然也对解决信息导航问题有所促进,但是却对信息生产是负面力量——事实上,优质信息生产的保障将是未来互联网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插播一段:关于人

  • web2.0的范式革命在信息的角度就是信息生产和信息组织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不仅仅是在信息层面存在范式革命,而且对于整个web而言,这种范 式转变还包括web2.0重新对待“人”,让人的关系变成了互联网的主要对象之一。将“信息”和“人”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个目前不是本文重 点,最后再来讨论。

Slashdot与digg

web2.0的典型站点很多,但是缺乏“人”这个维度更强调“信息”本身,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站点莫过于Slashdot与digg。

Slashdot能够脱颖而出,与众多媒体站点区别开来,有时候我们认为“社区性”是不可获取的,但这种“社区”与其它不同的在于它是基于“信息”产生的。Slashdot的最大特点是网站的所有读者都可以提交新闻,这样让信息来源变得广泛和及时;大量的新闻经由若干编辑即“把关人”的角色过滤后,来决定信息是否呈现以及按发布时间进行排序;新闻基本都会带来相当多的评论,而这些蔚为壮观的评论构成了信息的相关信息或者补充内容,使其更加完善。

这个模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它的“优越性”不够,尤其是信息过多的今天,如何筛选信息变成了一个特殊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digg出现了,它和slashdot的广泛提交、大众评论等十分相似,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编辑把关”的思路,而将“把关”权力交给了读者——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投票、评论再加上一个时间作为参数,读者可以决定新闻是否能够出现在首页被更多人看到,所以,这是个更理想的信息模式。

Digg.com具有某种唯一性,尤其在国内不可能得到成功的复制。但是Digg的原理在早期就在bbs有很多相关尝试。最关键的是,slashdot没有提供信息呈现方式的变革,而Digg提供了一个信息呈现方式的近乎范式价值的变革,也从而使得“大众投票”或者从“投票”加上其它“行为”计算,比如“收藏”、“评论”、“反对”等等参与行为,共同沟通了未来信息呈现的基本模型——这会被绝大部分有较多信息的站点参考。

所有站点的基本命题

“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一直是所有站点的基本命题,但是是web2.0提供了更多的生产方式、获取方式、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才使得互联网的第二春显得蓬勃茂密得很。(关于一些站点在信息生产、获取、组织和呈现上的特点,在附篇会有一些个人意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