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牛多少钱大概:用国学智慧感悟幸福1——于丹的九堂幸福课(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9:07

 名师于丹的九堂幸福课(1-4)

        《于丹的天空》一书首次辑录《百家讲坛》外于丹解读人生最全精华,书中的“9堂幸福课”融合当下身心灵修炼与国学智慧,以最新感悟教你深耕福田:“安身立命的哲学”、“活出不较劲的自己”、“过好日子的真智慧”、“柔和温暖的处世良方”、“拯救困顿中的自己”、“乐活当下的本源”、“懂得如何去爱”、“做一个有幸福感的女人”等等。这是一本在烦心的时候可以解愁,安寂的时候用来静享的心灵读本。朴素温馨的封面,雅致时尚的版式,贴近心灵的主题,从里到外让人感受到于丹系列所具有的亲民色彩,同时字里行间又散发着一股格外清新温暖的气息。“天空”中有智慧的繁星,有滋润人心的甘霖雨露。书中的“天空”为我们提供一方心灵的栖息地,在那里,我们能洗去烦恼,找寻到安身立命的哲学。

 作 者: 孔健        出 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目录: 自序:唯一的于丹一.安身立命的哲学   二.活出不较劲的自己   三.过好日子的真智慧  四.柔和温暖的处世良方 五.拯救困顿中的自己六.乐活当下的本源  七.懂得如何去爱  八.做一个有幸福感的女人  九.为师之道 

第1节:自序:唯一的于丹



  自序:唯一的于丹

  2009年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将孔子的诞辰定为纪念日,并赞扬孔子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这无疑表明,文化的交流与日俱增,东西方的文化"逆差"正在不断地弥合与拉近。

  作为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孔家滕阳户掌门人,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始终坚信,二流的世界强国靠的是经济,一流的世界强国凭的是文化。纵观风云跌宕的世界历史,每个民族经济崛起的背后,都有民族文化振兴做支撑。毕竟,只有文化才是一个国家赖以永存的生命线,也是接续一个民族文化身份的DNA。

  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意识到不能再跟随西方文化的脚步了,而应该在国际文化的舞台上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色,守正创新,重拾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精神与价值。在这一方面,于丹走在了大家的前面。

  我认为"她是史无前例的孔子哲学的成功传播者,也是《论语》入门的优秀启蒙教师,没有于丹,《论语》不会这样火,孔子也不会这样红"。

  首先,于丹是传统文化的成功传播者。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他肯定也不会坐着牛车四处讲学,而是会借助传媒来推广自己的学说。一个真正希望传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思想对社会有益的人,是不会放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的。2500多年之后,于丹教授通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用现代人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论语》布道者。

  其次,于丹也是很多中国人的"心理医生"。于丹用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启迪人们用生命的名义获得感受,并让人们用这种感受来拯救遭遇困顿时的自己,顺应了这个时代的要求。通过观看她的讲座、阅读她的书籍,或者倾听她的谈话,我们从中得到慰藉和鼓励,找到心灵栖息的净土。这种传统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中国文化的回归与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于丹的世界里,孔子和庄子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贤,而是温暖、朴素、亲切的长者;他们的思想也不再是供顶礼膜拜之用,而是真诚地、实在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唯一的,于丹也如此。

第2节:安身立命的哲学(1)



  一、安身立命的哲学

  于丹最新感悟:

  古典是我们心中流淌的一种文化基因,如果你肯宁静下来去看,你会知道它始终都在,它从未走远。我们之所以觉得古典远离,是我们内心有一种浮躁。

  唯有生命最值得全心"经营"

  人终其一生,可以拥有很多职业,值得全心经营的只有一样东西,就是我们的生命。

  人们喜欢用80后这样的词来界定一个群体,然后评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是否具有理想,或者具有怎样的目标;他们是否成熟,能否担当。其实,对于他们的种种担心,现在看来都是没有必要的。他们追过明星,有过偶像,但这是每个时代的少年和青年所必经的道路。他们并没有陷在周围人的评论里,而是以现代的姿态、独立的思考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很多时候,倒是年长一些的人,常常由于太在意周围的看法,将自己陷入了别人的评论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搅扰他的心,消灭了他往前迈进的勇气。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身为一个凡人,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微笑、敌意或者根本就毫无意义的一个眼神、手势而搅乱自己的内心,沉迷在乱云式的愁烦中不得解脱,白白损失了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的权利。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关于画家的那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做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临摹了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满了记号--那些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都换上赞美的标记。

第3节:安身立命的哲学(2)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众口难调,一味听信于人,便会丧失自己,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一辈子难成大事。整天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在乎上司的态度,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如学习一下"新新人类"的做法,只要踏实做好自己认为有益的事,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今天,物质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丰富了,可是这么多的选择,却常常令我们无从下手。就像各种流行的词汇,在我们还来不及消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落伍"。当我们还听不懂"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雷"字已经开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生活,我们每一天都在追赶,怕被人说"out"。

  有的人抱怨,生活翻新得太快,来不及细读就已经浮光掠影地一目十行了。也有的人对这高速运转的生活充满了欣喜,好像我们一辈子已经过了几辈子的事。其实,各种理由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我们大可不必因此而感叹或兴奋。不管别人是否赞同或反对我们的观点,其实我们活在天地之间,最后完成的都是自己的生命旅程。在这仓皇尘世,能够关照好自己的内心,让它安稳、平静、不受牵扯和羁绊地走到最后,就是最好的人生了。

  这一生,我们需要用心经营的只有一样东西,就是我们的生命。

  知道努力和努力的位置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有一位女作家写过这样的话,"只要嫁对了男人,每个女人都可以是贤妻良母。"就像很多人生价值的实现,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将自身的能量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人们才能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宝石,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谁都可以大放异彩。但是在没有找到自己的领地时,我们或许是"失败的国王"。

  成长有时候就是一种对生命领地的寻找,戴维的例子就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一点。少年戴维的爸爸是木匠,妈妈是家庭主妇。这对夫妇准备送儿子上大学,所以节衣缩食,一点一点地存钱。戴维读高中二年级时,一天,学校聘请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个16岁的少年叫到办公室,对他说:"戴维,我看过你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体格检查,仔细研究了你各方面的情况。"戴维插嘴道:"我一直很用功的。"

第4节:安身立命的哲学(3)



  "问题就在这里,"心理学家说,"你一直很用功,但进步不大,你的各科成绩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你对高中的课程有点力不从心,再这样学下去,恐怕你就是在浪费时间了。"孩子用双手捂住脸:"啊!那样我爸爸妈妈会难过的。他们一直希望我能上大学。"

  心理学家抚摸着孩子的肩膀。"人的才能各种各样,戴维,"心理学家说,"工程师不认识简谱,画家背不全九九乘法表,这都是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你也不例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的爸爸妈妈就会为你骄傲了。"戴维从此再没去上学。

  那时,城里的工作很难找,戴维替人修建园圃、修剪草坪。因为勤勉,所以很忙碌。不久,他的手艺开始受到雇主们的注意,他们称他为"绿拇指"--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美丽繁茂。一天,他凑巧走到市政厅后面,一位市政参议员就在他眼前不远处,戴维看到这是一块满是垃圾、污泥浊水的场地,便向参议员鲁莽地问道:"先生,你是否能答应我把这个垃圾场改为一个美丽的花园?""市政厅没有这笔钱。"参议员说。"我不要钱,"戴维说,"只要允许我去做就行。"参议员大为惊异,他还不曾碰见过哪个人办事不要钱呢,于是他把这孩子带进了办公室。

  戴维步出市政厅大门时,满面春风,因为他可以清理这块被长期搁置的垃圾场了。当天下午,他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和肥料来到目的地。一位热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些树苗,一些相熟的雇主请他到自己的花圃去剪玫瑰枝条,有的则提供做篱笆用的木料。消息传到了本城一家最大的家具厂,厂长立刻表示要免费承做公园里的条椅。

  不久,这块垃圾场地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全城的民众都在谈论,说有一个人办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人们通过它看到了戴维的才能,公认他是一个天生的风景园艺家。后来,戴维成了全国闻名的园艺家了。

  戴维没学会拉丁文,也不懂法语,微积分对他更是个未知数,但园艺和色彩是他的特长。他使年迈的双亲感到骄傲,这不仅是因为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而且还因为他能把人们的住处弄得无比舒适和漂亮。就像于丹说过的那样:"人生有限,应该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一个人没有遇到真正热爱的职业,未必能用心去做。如果他热爱这份职业,就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可以激发自己的兴趣,拥有持久的力量。在没能遇到那样的位置前,她的潜能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就像世界上的很多爱情,如果不遇到那个真正所爱的人,爱情的力量就会被埋没,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也许遇见某一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不知道会不会也有爱情甜如蜜。" 尽管也会建立家庭,生儿育女,但爱情的火焰难以点燃,只能在平淡的流年中生活下去。

  没有人会拒绝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就像没有人会轻易放弃一个属于自己的璀璨舞台。人生有限,那些最该珍惜的机会,都不应被岁月埋葬。好好努力,慢慢寻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那个生命中的唯一,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而璀璨的人生。


第5节:活出不较劲的自己(1)



  二、活出不较劲的自己

  于丹最新感悟:

  人对物质有时候呈现出两种极端而偏狭的态度:一种是沉溺在物质中而迷失自我,一种是仇恨与鄙视,其实我觉得这两种都不大正确。我所理解的人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下去享受物质。

  谁也别和自己较劲

  我觉得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东西过于较劲,但是较劲之后,就会适得其反。有个词叫"局限",什么叫局限,有局才有限。

  有一次,青蛙遇到蜈蚣,青蛙问蜈蚣,你是百足之虫,你一般走路先迈哪条腿啊?蜈蚣一听,"咔嚓"一声就卡在那儿,怎么也动不了了。因为每次蜈蚣走路都是按自己的本能迈步,让它刻意分出先后,它反而不知所措了。于丹说,这种状态很像我们的生活!

  从工作、交友、父母、孩子,一切生活都是难解的课题。就像作家刘震云在小说《一地鸡毛》中描写的那样:不易察觉的琐碎摆满了我们的生活,假如想整理出个头绪,常常越理越糟,千头万绪。是的,在迎接生活的时候也要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与考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刻意要去探究出生活的究竟,其实并没有顺其自然地生活来得舒服、自由、随心所欲。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就是"顺溜",顺乎自然,随心随性,不较劲、不纠结、不别扭。

  佛教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小和尚说:"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啊!"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子,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种子边撒边飘,小和尚喊:"不好了!好多种子被吹跑了。"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撒完种子后,飞来几只小鸟啄食。小和尚急得跳脚:"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师父说:"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


第6节:活出不较劲的自己(2)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子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说:"随喜!"

  在这个故事里,小和尚因为外界的影响患得患失,不是怕种子不落地,就是怕种子不发芽,老师父却淡泊、宁静,用几个"随"字轻轻化解了徒弟的计较之心。这个"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却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这是世间天天上演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们想到了一个字--我。

  想到了"我",便有了执著、分别、计较,就会像小和尚一样,一阵风、一只鸟都会震动自己敏感的神经,或者像那只被青蛙问倒而卡住的蜈蚣,本来很正常的事情,却在他人的追问下,不知所措了。所以,人生一世,最好不要幻想生活总是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能够享受所有的春天,人的一生中注定要经历坎坷,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受挫折与失意。自然界的风雨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吗?当然不是。怎么办呢?风一来我们就紧张,雨一来我们就悲戚吗?当然不能这样。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生也有人生的道理。不必为人生途中的磕磕绊绊耿耿于怀,放下过重的包袱,本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去从容应对,顺其自然地享受征途中的一切,也便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实实地处世了。

  很多人都知道不应该和自然较劲,但很少有人了解"不和自己较劲"。比如,朋友家或邻居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回家后,有人就埋怨孩子,说你不用功读书,看某某家孩子多厉害。孩子听了不高兴,你还没人家家长厉害呢,你看哪个孩子好找哪个孩子去。结果,好端端地一顿晚饭,闹得不欢而散。

  仔细想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风采,没必要一定超过谁。能够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感悟与收获,超过昨天的自己,这就是最好的了。所以,每天都应提醒自己一下:别跟世界较劲,更别跟自己较劲。放平心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在每个位置上都可以轻松迈步。能够荡开生命的秋千,愉快洒脱地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第7节:活出不较劲的自己(3)



  这种洒脱,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的人不会终日郁郁寡欢,也就不会活得太累。懂得了这一点,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所以,于丹说:"什么叫局限,有局才有限。"人生就是要不断突破自己为自己设下的障碍,思想上的、行动上的,才能打破藩篱,一步步走向心灵的真正解放,在不较劲的状态中,延展生活的快乐。

  什么样的心态最自然

  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任情挥洒,无往不至。

  从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授,忽然变成举国瞩目的心灵励志大师,这种转变,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无法想象的。盛名之下,有很多生活的细节、隐私,包括学术的硬伤,都赤裸裸地暴露在天下人的眼中,若是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可能会因承受不了热烈的关注,而迷失自己。但对于率性而为、心境明澈的人来说,这些外在的名利都构不成对心灵的羁绊,尤其是像于丹这样豪爽的女人,更是练就了"金刚不坏"的本领。

  于丹曾经谈起自己如何看待"于丹热",她的解释很简单:"讲《论语》本来就是我率性为之的东西,就是本着我的快乐和真诚做的事情,它在客观上可能造成了另外一种效果,但是没有必要说一开始非要刻意怎么样。"这就是于丹非同寻常的地方,她不会被某一个特定的角色所规范,她可以穿越名誉的束缚,追求到一种自我心灵的真正解放。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生活,每种生活都有不同的快乐。就像龙王和青蛙的寓言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满足与快乐,假如可以不计得失地生活,就不会被角色所制约。

  有一天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反问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

  接着,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第8节:活出不较劲的自己(4)



  我们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也要进入社会,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者是"龙王",或者是"青蛙"。龙王有龙王的活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不必一味地羡慕别人。青蛙们和龙王们都各有各的快乐,也各有各的痛楚,只要生活得简单,有乐趣,觉得满足,就是美好的生活了。

  进入社会后,我们被很多名誉、利益和角色束缚,原本以为可以做龙王的只能做青蛙,看上去只能做青蛙的偏偏成了龙王。但是这一切,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除了我们自己解救自己。当我们释放了自己的愤懑、不满,放下计较、得失与纠缠,就会发现做龙王和做青蛙其实没什么区别,只要能够一切顺其自然,安心做好自己,那么芸芸众生也就各复其本了。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不再挑剔,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不再矫情,生命就随着自自然然的状态开放、凋谢,然后等待下一个春天。

  人来到这个世界后,一开始无忧无虑,因为需求的东西少,负担少,所以得到的快乐也就多。随着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断地增加,要求不断地提高,各种各样的负担和烦恼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追寻要得到的一切之外,我们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是不是过得快乐。到了最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生命却已临近终点。

  唐代诗人王维在《辛夷坞》中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那山中的芙蓉花并不因生在深山而黯然失色,春来秋去,它依然绽放自己生命的美丽,灿烂地活在世上,体验生命的大快乐。所以,于丹说,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任情挥洒,无往不至。

  庄子在《内篇·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说:树根上的小蘑菇寿命不到一个月,因此它不理解一个月的时间是多长;蝉的寿命很短,生于夏天,死于秋末,它们不知道一年当中有春天和秋天。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一般人觉得它们可怜。然而,这只是人类眼中的人世,如果天地间有一个巨人,它拥有五百岁的寿命,那么它看人就如人看蝉一样,觉得可悲可怜。所以,生命的长短总是有界限的,唯一没有界限的便是在这短暂的人生里,我们可以融进无穷的快乐。

  世间人,有一种情怀是不问结果的,这也是对生命自信的一种挥洒。人在社会中需要经受各种的考验和煎熬,心慢慢变冷,可假如经历过尘世风雨的洗礼,依然能够用阳光一样的微笑来面对世界,这样的心态才是最自然的。


第9节:过好日子的真智慧(1)



  三、过好日子的真智慧

  于丹最新感悟:

  一个人外在可以有一个非常紧张的节奏去工作,内在可以有一个非常从容的节奏去生活,内在和外在的节奏是可以保持平衡的。

  有一种生活叫"慢活"

  我们都很羡慕的一种幸福,就是能够睡到自然醒。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快餐、速配、闪客等速度型名词和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甚至连文化都是快餐文化,来不及沉淀为经典就已经消失;三年不痒的婚姻就已经是难能可贵;大街上,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假如你拦住他做个简单的市场调查,他都会着急地摆摆手说"没时间",似乎他的时间是以分秒来计算的;一些人为了赶时间或者少走几步路而不惜打车,却在健身房里健步如飞。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中发出的感慨不禁让我们反思:"慢的乐趣怎么就失传了呢?"这样高速旋转的生活方式难道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还能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吗?

  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只有慢节奏的生活才会让你感到舒适,才是一种享受。理想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在别人慢的时候快,在别人快的时候慢下来,感受自己脉搏的跳动。当然,放慢速度并不是在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只有劳逸结合才利己利人,应该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和生活中寻找平衡。

  比如,每个月的月初做个计划,除去不必要的应酬和消费项目,争取到郊外走一走,常和老朋友、老同学联系,偶尔聚一次。接着,将工作和生活划分开,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休息、看书、和家人相处,哪怕是发呆都行。每天中午拿出20分钟时间睡午觉,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尽量按时下班,坚决不把工作带回家,要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慢慢做、慢慢吃;晚上尽量不上网,少看电视,最好和家人一起聊聊天,或者出去散散步。

  最完美的生活应该是同时具备进取心和平常心。"慢"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正确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一个真正会工作、会生活的人应该"努力出汗不出血,拼脑拼劲不拼命,宽容谦让不窝囊"。满足了这样的目标,人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

  于丹曾经开玩笑说:"我们都很羡慕的一种幸福,就是能够睡到自然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很忙,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现在,网络上有一种提法叫"慢活"。慢活就是从事一些从容舒缓的运动,比如太极、瑜伽,环保一些,节约一些,让生活能够简单、悠闲下来,能够多些时间与家人和朋友团聚。


第10节:过好日子的真智慧(2)



  其实对"慢"字,我们并不陌生。比如,请客吃饭时,你会对客人说"慢用",送客出门时,则说"慢走"。这样说不仅是为人处世的礼貌,也很有科学根据。"慢吃"有利于肠胃消化,充分吸收营养,而"慢走"是提醒小心碰撞、路滑。当我们长大离开家的时候,母亲会不厌其烦地叮嘱:"路上走慢点,当心车子!"母亲说的"慢"是用长辈的丰富生活经验向孩子传达的生活哲学。

  很多外表忙碌的人们内心都渴望回归到最初的生活状态,常常想起那些单纯的日子。因为忙忙碌碌的"快"生活让现代人背负着太多的压力和责任,不敢放慢自己的脚步,因为一旦放松就可能会失去机会、金钱、工作,甚至更多的东西。物质生活虽然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人们忽视了生命有多种形式。活法不止一种,"慢慢地活"就能帮助现代人在"快速时代"中掌握自己的步调,达到身心平衡,这种享受生命的方式,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哲学。

  对于普通人来说,慢生活也是能够拥有的,只要你没有被外面的世界干扰了心灵,总是抱着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好好地享受着今天的阳光带给你的明媚;只要你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又怎么会没有时间和家人一起慢慢享受美味,而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呢?

  所以,我们都应该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让生活更加从容,用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慢下来欣赏生活的乐趣,发现生活中的美,重拾被生活和岁月磨掉的情致。年轻时理应去奋斗、去拼搏,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打拼的日子里不能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不能放弃寻找快乐,不能丢失内心的充实。放下手中的一切,给自己放个假,给心灵放个假,去感受一下真正的生活!

  于丹在《游园惊梦》一书中曾说:"现在睡觉已经不是为了做梦,而只是为了休息。"可是,我们黑色的夜晚没有五颜六色的梦,我们明亮的白天没有发呆悠闲的走神,我们的人生怎么能开心呢?春色满园,如果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春梦,杜丽娘和柳梦梅又如何能谱出一段佳话呢。有时候,人只有慢下来,才能享受沿途的风景,从容地放开自己的内心。

  生活是心灵的修炼场

  复归内心,重新发现自己,这是我做"心得"阐发的唯一目的。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第11节:过好日子的真智慧(3)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会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在这样一个时空无限延伸的时代,百度一下,Google一搜,海量信息就会大规模涌进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的心灵却没有一个"搜索引擎",我们常常被外界迷惑,追求财富、名誉,而忘记了真心所求。

  在这样杂乱的选择中,如果没有恒定的标准,我们就会迷失在"丰富的世界"里;越是丰富,我们越是陷入迷茫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场心灵的灾难。所以,于丹在阐述自己对《论语》和《庄子》的感悟时,一直在强调两个字--"心得"。能够复归内心,重新发现自己,就是"心得"唯一的目的。

  有一个关于铁匠的故事。在一条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铁器了,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拿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商人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他是在1993年伦敦拍卖会上以16万美元的价格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价格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回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很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第12节:过好日子的真智慧(4)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叫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已经102岁了。

  小小的一把紫砂壶,可以在商人的眼里价值连城,也可以被老铁匠毫不吝惜地砸碎。假如我们的心中不能放下尘世的一切,我们的心灵如何才能宁静?佛曰:"静若止水之心境,脱俗超凡矣。"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了然,方是修身养性之道。用于丹的话来说:"一心有一心所得,千心万心,只要用心,皆有所得。"

  人生一世,每个人的追求都是不同的;但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深情的渴望,大抵都是一样的。我们读书、看电影、听音乐,都是为了在别人的悲欢离合中能够有所感悟,收获宝贵的心得,然后带着这份生命的馈赠行走在未来的道路上。

  别把日子过成"省略号"

  在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最终找到自己。对于自我的这种寻觅,可能是终其一生的一个历程。

  2007年,中国各大院线引进了一部美国电影,叫《神奇遥控器》。美国喜剧明星亚当·桑德斯在片中饰演男主人公迈克。这是一个只知道工作,经常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让位给工作的人。他有很多美妙的借口,比如让家人舒适、安逸、快乐地生活,让孩子们过上他小时候就梦想的生活,于是他疲惫地奔波,他厌恶堵车,没时间和父母说话,没时间陪孩子宿营,甚至没时间和妻子亲热,他忙得焦头烂额却振振有词:为了全家更美好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他推开了一扇叫做beyond(超越)的门,在一个叫莫提的神秘人手中接过一个"神奇遥控器"。这个遥控器的菜单就是他的人生,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回放"、"暂停"和"快进",甚至可以消除周围的噪音,可以越过疾病的痛苦,越过和妻子吵架的纷争,越过缓慢的努力而直接到达自己已经升职的时空。一切是那么神奇,一切是那么容易,只要轻轻一按,世界就在自己的手中。

  "神奇遥控器"不但能够记住你的选择,甚至可以帮你自动导航越过你所有不想经历的事情,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自动记住你的选择。于是,迈克越过了堵车的烦闷,越过了升职的担忧,越过了疾病……时间飞快地流走,他同样越过了孩子们的成长,越过了和妻子的每一次欢乐,甚至越过了父亲的葬礼……岁月不断地冲刷,父亲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妻子离开他嫁给了别人,儿女离开他长大成人管别人叫了爸爸。他永远也无法回到过去了,因为拿到这个遥控器的时候,莫提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退货。迈克把遥控器丢进垃圾桶,把遥控器用脚踩烂,把遥控器抛到房外,可是他的手里、他的头上、他身体里的每个角落都会长出一个遥控器,他无法摆脱遥控器的控制,无法根据自己的感情重新选择生活。

第13节:过好日子的真智慧(5)



  迈克懊恼、悲愤,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岁月不断被自动导航所跳过。他过了很多年,却都是在工作。当他终于病倒在床上,听到儿子本说打算放弃蜜月去努力工作时,他奋力拔下身上可以维持生命的仪器,冒死告诉儿子"家庭为重",在亲人的一片哭泣中死去。

  迈克的一生与其说是被"神奇遥控器"所浪费、所控制,不如说是被自己所浪费和控制。

  人生中太多重要的人和事就是被我们不断美化的理想所越过,那被粉饰的优美的未来吸引我们不断地奔忙,我们放弃了很多与家人团圆的机会,放弃了与爱人拥抱的机会,放弃了看着心爱的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假如我们所有细致、温柔的生活都可以这样被掠过,那么我们不断地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我们生活的理想无非是为了可以理想地生活。就像于丹提醒大家的那句话--"别把生活当成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其实就是一连串的省略号。错过太多酸甜苦辣的人生已经不再丰盈,不再充实,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一页页撕下来的日历,单薄、脆弱,而且毫无意义。

  那些会生活的人都是怎样善待自己的呢?赵雅芝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不会为了拍戏而放弃照顾自己的家庭,因为小孩子的成长只有那么几年,钱永远也赚不完。还有张曼玉,摘了无数桂冠的影后,每两年才会接拍一部电影,钱不是最重要的,她说自己只想好好享受生活。与此相反,很多城市里的青年男女,他们常常为了攒钱结婚而不断奔忙,可是当钱攒够了的时候,他们却丢失了爱情。

  生活不是我们可以提前设计或预知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把握现在,用心生活,仔细地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感动。

  有一个寓言故事和《神奇遥控器》这部电影有些相似:有一个很穷的小伙子,每天都要上班做工。一天,他在路上捡到一把神奇的钥匙。神奇的钥匙告诉小伙子,它能满足他的一切心愿。小伙子想:如果我现在能有好多好多的钱该多好啊,我就不用每天辛苦地做工了。小伙子刚这么一想,他就有了很多的钱。

  这时小伙子又想起了自己喜欢的姑娘:如果她马上成为我的妻子该有多好!于是,他喜欢的姑娘立即成了他的妻子。小伙子又想:我有这么多钱,又有了妻子,我不想再等了,我现在希望自己有很多孩子,以便继承我的家产。这样,小伙子又有了许多孩子。所有的过程都被简化了,小伙子一下子拥有了想要的一切。不过他发觉自己也变成一个老头子了。

  小伙子懊丧地说:"噢,不,神奇的钥匙,将我变回原来的样子吧!我想每天出去做工赚钱,晚上瞒着姑娘的父母偷偷约她出去,牵着她的手在树林中散步,让这一切都慢慢来吧。"可是,神奇的钥匙却不再理他了。这多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为急于奔向目标而忽略了路边的美丽风景。

  今天我们经常说,珍惜生活,善待生命,因为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只要无怨无悔就足够了,能够毫无遗憾地走完这一生就是最成功的事了。我们最好不要奢望"下一次"如何,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在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即便真的出现了,但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心境和情境再也无从追忆了。把握现在,认真生活。仔细体味,别让生活把我们给"遥控"了。

第14节:柔和温暖的处世良方(1)



  四、柔和温暖的处世良方

  于丹最新感悟:

  美好的人性可以御寒。我非常相信低潮中人性的承担,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给予他人,只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把你人性中的善良、朴素与真诚交付,也信任别人给予你的不设防的交付,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很简单,生活就会很温暖。因为最本真的人性就是火种,你信任,你就会传播。  

  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人都在放大他心里想放大的成分。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第15节:柔和温暖的处世良方(2)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器物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

  孔子侃侃而谈:"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

  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孔子回答道:"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人物。他九十五岁时,还下令:'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就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而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瞽、史之类的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

第16节:柔和温暖的处世良方(3)



  比如吃饭,餐餐最好吃到恰到好处,每顿饭不要因饭菜不好而饿肚子,也不要因饭菜对胃口而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适可而止,就能永远保持健康的胃。值得说明的是,孔子讲的中庸,绝不是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为人处世应该慎重选择的一种智慧。

  于丹也谈及这个观点,她说:"所谓过犹不及,媒体的过分喧嚣,有时候会给你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带来一种误读。"因为人们总是在心里放大想要放大的东西,经过媒体的渲染,人们就会加深种种美好或者恶劣的印象。而外界的喧哗总还是难免的,唯有端正自己的言行,时刻提醒自己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能将自己很好地融合在环境中,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摆正自己的位置。

  人生有担当,生活也要有情趣

  中国文人所谓的书剑飘零,一边负着书袋一边仗着宝剑,书剑其实是人心中的豪情。

  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赞颂,说某位大侠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但是,这样的高手一般碰到专门用刀或者用剑的人,通常都会惨败。因为门门通并不等于门门精通。其实,无论是刀还是剑,只要是有一件能够运用得心应手,也就足以应付武林的血雨腥风了。提到刀和剑,不得不说说二者的区别。刀偏向于沉稳凝重,剑偏向于轻灵洒脱。人们有时候,觉得唯有凝重,才让人觉得实在,否则表现的洒脱就有可能被讥为轻浮。

  除了那种天生老成的人能够时刻如刀一般沉稳,多数人还是需要放松的,需要像剑一样轻灵。尤其是现代人背负着太多的压力,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要面对,好的,坏的,让人兴奋的,令人委屈的,这些我们都要承受。如同水库需要泄洪,我们也要释放压力。

  生活之美恰恰在于张弛有度,因此人们应该在沉重中学会放松,在放松后迎接下一个挑战。所以于丹说她最讨厌的就是沉重,同样要背负责任,为什么不轻灵一点,潇洒上路呢?喜欢武侠的她也是喜欢"剑"的。在跟窦文涛的谈话中,她说"用剑是比用刀更符合审美的",辞亲远游,行侠仗义,气贯长虹。亮剑,本身就是一种美。扬眉剑出鞘,一股正气,驱邪避魔,替天行道。于丹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文人,在心中都有一柄剑。"

  中国文人喜欢的生活是书剑飘零。一边背着书袋,一边仗剑天涯。书是文的载体,剑是侠的象征,文武双全是每个读书人的渴望,也是习武人的精神修为。就像中国书法,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武功,在笔走龙蛇中,渐渐养出心中的融化了剑气的祥和。


第17节:柔和温暖的处世良方(4)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人格魅力的也是这样的人。余光中先生说李白是"酒入豪肠,三分啸成了剑气,余下的七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英雄仗剑的一种梦想,也是中国文人对理想人格的最高仰望。

  还有一个词也是用来形容美好人生的,那就是"剑胆琴心",说的也是能文能武的才子。为什么这样的人生会独具魅力,或者说为什么这样的人会特别受人欢迎呢?一方面,能够凭借自己的武功征服世界,固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武林盟主号令天下,那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手中的剑正是力量的化身,是一种对责任、义务的勇敢担当。

  人生不承担责任是不行的,怎样承担是可以选择的。在这个维度上,中国古人选择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方式:剑胆琴心。剑胆说的是勇气,是武功;琴心讲的是情趣,是雅致的生活,是听风低吟、对月入眠的情怀。

  古人弹琴或者论琴,都不是在就事论事,讲弹琴的技巧,而是以弦外之音倾诉自己的衷肠,借这样一种形式纾解自己的襟怀,敞开自己的心境。孔子跟随师襄子学琴,谈到音律纯熟的时候,不肯罢手,还要领会其精神,领会其精神后,还要得到其思想。到最后,孔子说,这个曲子的作者有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感化四方。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惊喜地说,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这说明什么?古人弹的是琴,但更在意的是"琴声"。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刻画了箫剑这样一个人物。箫剑每天吟诵的诗里都有这样两句:"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愁酒一壶。"箫是精通音律的文雅,剑是武功高强的象征。萧吹出的是心事忧伤,剑落下的是豪情万丈。这样的生活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其实,懂琴的人不一定都要会弹琴,中国文人在下棋、画画、书法中,都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修为。就像今天我们在网络上更新一篇日记,古人也是将自己的种种深情寄托在琴声和剑气中。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非常繁华,繁华的同时充满浮躁。在短暂与仓促的旅行中,我们就像一个个被旅游团牵引着的"游客",浮光掠影,还没来得及看清眼前的景物,就急急地奔向了下一个目的地。潦草的生活已经让我们忘了什么是韵味,什么是以武会友,借琴抒情。我们会被那些歌词,那些诗句,那些英雄情怀所感动,但是很难寻觅到豪气干云的气概、清新雅致的琴声。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每个人再去阅读《笑傲江湖》的时候,不单可以看到令狐冲盖世武功的奇绝,也可以听到他心底绵绵不断的"笑傲江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