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椒种植技术:教师依赖信息技术现象显现 专家吁课程作教学主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5:58:56

教师依赖信息技术现象显现 专家吁课程作教学主体


2011-12-13 中国教育先锋网   教学不要成了单纯“炫技”

  就个别教师对信息技术依赖的现象,专家认为课程仍应是主体

  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动用了信息技术的十八般武艺:动画导入、图片展示、视频介绍、音效烘托……整节课老师只讲了五六分钟,学生甚至没有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这样的课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现代化”?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民族中学“民教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能竞赛活动中,如何平衡技术与课程的关系,成为专家、教师们热议的焦点。

  谨防“人灌”升级为“机灌”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很多老师上课已离不开电子课件。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技术“喧宾夺主”的现象时有发生。

  云南楚雄州民族中学教师许新一听一个同行上《边城》,整个课件足足有60多张PPT,又是图片又是音乐,还配上大段大段的解说词,不亚于一个电视短片。但他发现,关于情景交融、含蓄心理描写等教学重点却被忽视了;学生没有时间品读原著,更无从体会文字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课堂并非个别现象,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已产生依赖心理。”闸北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王一鸰说。“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把教学内容、例题、解答过程、练习题,甚至作业都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借助信息技术,老师的讲解速度明显加快。表面上看,教学的容量大了,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时间却短了。”在王一鸰看来,这样的课堂比传统的“满堂灌”更有甚之,“人灌”升级成了“机灌”。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老师们越来越忽视传统板书的书写。“传统教学中,老师书写板书和学生记录笔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认知理解过程,学生通过眼、脑、手演绎老师的推理,进行积极的思维消化。但是,现在一些老师却用电子板书简单替代传统板书,一节课,几乎所有内容都由屏幕显示,教师甚至没有在黑板上写过一个字。”王一鸰说,“电子板书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往往来不及反应就进入到下一个问题,这样势必引起‘消化不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应是课程,而非技术。”王一鸰的观点是,如果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就不一定非要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追求完美不如留点空白

  徐娟是上海市回民中学的专职心理教师,她时常会去听听其他学科的课,并习惯性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做些评判。有一节地理课,老师在讲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时,精心挑选动画进行形象的演示,学生看得饶有兴致。但徐娟却认为,老师的“好心”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如果将这个过程改为由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效果会大不一样。”

  “‘情景创设’是整合课中教师运用最多的模式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生动形象的感受。但在现实运用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误区,有的老师课件做得非常漂亮,每个情景都想方设法用动画或图片来表现,却不知这样做可能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冲淡了他们的想象力,甚至影响了学习主动性。”徐娟认为,有些情景并非一定要用动画或图片来演示,老师可以在背景上打出几个简单的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自己去动手。“其实,刺激过多、过强,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甚至逆反心理,这被称为‘超限效应’。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适当留点‘空白’,不要太过追求完美。”

  “教学应该是一门省略的艺术。”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教师左光银说,一些老师课件制作追求完美,课堂上声、形、色俱全,文本的相关重点、难点在各种链接中都能迅速得到答案,学生上课就像在欣赏计算机高手的精美设计,这样的教学很容易演变为新技术支持下的“满堂灌”。他呼吁老师们不要把课件做“绝”了,不要把课上“绝”了,不妨留点余地,留点暗示,让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变“看、听而少得”为“做、思而多得”。“教学中适当留白,常会收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效果。”

  “老师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已从最初的热情变得越来越理性。”上海市回民中学是“民教杯”的承办单位,特级校长乐霆全程参与了前后七届的活动,他欣喜地看到各地前来参赛的教师已经开始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再是单纯的“炫技”。(记者 王柏玲)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