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描写梅花的诗:古代良母之冠——孟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1:58
人类社会充满了爱,其中最伟大、最神圣、最持久的要数母爱。母亲对子女的爱出自内心,发自自然,深刻、永恒。从生下子女起,慈母不计条件,不分场合,对子女哺育、教育、关怀,使其尽快成才,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人们理应为母亲设置个节日。但多少年来,有人过外国的母亲节,其实外国的“母亲节”内涵很浅薄。1907年,美国费城有个小学教师安娜?M?贾维斯有一天对她那班的小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母亲,她要学生们胸前佩戴上石竹花,举行了一个仪式。第二年,一些人也跟着学。日子长了,人们便把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母亲节。近几年来,我国有人也随大溜跟着过,殊不知尊敬的是洋妈妈。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有个母亲节呢?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有很多女性堪称良母,他们母懿垂范,教子有方,大多表现为教子励学、教子修德、教子忠信、教子治国、教子廉正及为义护子等方面,对后世人都做出榜样,荣载史册。
      一、教子励学
      人与一般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思想、有智慧。有智慧就要学习,学习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学习是一个人由愚昧变聪明的必备手段。教育孩子努力学习的典型,首先应数孔母和孟母。
孔子这位“博学”的大学者,不但通晓三代典籍,整理六经,对于人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样样通晓,并能以此教育弟子,他的学问除来自自己的努力,“学无常师”,虚心向多方面学习以外,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她母亲颜征在。颜征在不到二十岁时嫁给六十多岁的叔梁纥,第二年生下孔丘。在儿子三岁时丈夫死去。孔母带着儿子迁居鲁国城内阙里。这里能找到更多的老师,看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孔子六岁时“陈俎豆,设礼容”,就是孔母令他学习贵族必备的礼仪。“入太庙。每事问”是他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为了日后成大器,孔母教儿子学习六艺。所以他当“乘田”“委吏”时干的都很出色,在地方上取得“博学”的赞誉。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一部《三字经》流传了几百年,孟母三迁、断机之教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孟母仉氏,贤明能干,对教育儿子特别重视。儿子三、四岁时,丈夫去世,自己劳动养活儿子。她们住在邹国北郊马鞍山旁(今山东曲阜市小雪镇凫村),附近有一片坟地,埋葬者、祭扫者络绎不绝。儿子常学人丧葬的样子取乐。孟母认为这里对孩子成长不利,便迁到邹国西边不远的地方(今山东邹城市西之庙户营)。这里当年是个市场,商贩云集,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小孟轲又学着做生意,讲价钱。孟母见环境不好,决心再迁。这次迁到一座学宫旁,天天能听到朗朗读书声,孟母满意地让孟轲每天到学宫学习,孟轲在母亲仉氏三迁之教下,开始学习了。但儿童生性贪玩,小孟轲有时不去读书,却和小朋友一起逃学去玩。起初孟母没在意,后来见儿子学习成绩天天下降,回家时常常满头大汗,仔细了解,原来是逃学去玩,孟母很难过的记在心里。有一天,孟轲回到家,孟母突然拿起刀来,把正在织的布割断。小孟轲惊问为什么?孟母说:“一个人学习和织布一样,耽误了就是中断了,永远不能成材”。小孟轲羞愧地低下了头,认了错。从此努力学习,终成大儒。今邹城市孟庙内的“孟母断机碑处”向人们展示出当年孟母教子的明证。
      历史上许多学者、名人,多是幼年时在父母的教诲下,努力学习,终致成名的。北宋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自幼丧父,由寡母抚育成人。因为家里穷,要读书、写字,买不起纸笔。欧母便用荻草为笔,土地为纸,教子写字。教育儿子努力攻读,后来成为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多年来流传着“一母三进士”的故事:颜子后裔在清朝初年,英武忠烈,其六十八代孙颜伯景,在清初大混乱的形势中,隐居乡下。颜伯景妻朱淑人,在清兵攻破兖州时被掳,清兵砍伤她的手臂也不屈服。此人知书达理,教子有方。自小对孩子加强教育,严格要求。长子颜光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次子光敏于康熙六年(1667年)会试中进士,三子光学文  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进士。三个人都是文学家,都有一些诗文传世。朱淑人的三个儿子在十七年中连续中了进士,她也被当人称作良母。人们说中进士就是做高官,习称“天官”,直到现在,他们在曲阜的住地仍名为“天官第街”。
      清朝江西铅山人蒋士铨,四岁时候,母亲就教他读四书,因年幼不会拿笔,母亲便把竹枝削成条,然后折断,做成书中的撇、捺、点、横、竖等笔画,用来组合成字。抱着孩子在膝盖上识字。儿子六岁时教他练习拿笔写字。儿子九岁时,教习《礼记》、《诗经》、《周易》,和别家的孩子一起背诵。因为家境贫穷,蒋母在教儿子学习时,自己纺织,十分辛苦,但毫无怨言。蒋母有时烦闷或身体不好时,只要一听到儿子的朗朗读书声,百病全消。如此努力地培养孩子,终于把蒋士铨培养成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
良母教子,子女成才的例子史不绝书。伟大的母亲茹苦含辛地培养出多少栋梁之才。尤其有的家境贫穷,条件恶劣,培养子女更心力交瘁,令人钦佩。
      二、教子修德
      “要成才,先成人”,成人就是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一定要从幼年抓起,母亲便有很大的责任。历史上良母教子居仁由义循礼诚信的例子比比皆是。
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武仲,为鲁国出使到齐国后,估计可能被齐国扣押起来。他母亲对他说:你以前权势大,但不注重修身,对别人太严苛,有积怨。此次到齐国,齐国如果把你扣起来,别人正好借机报复,谁也不救你。臧武仲听了母亲的劝告,从此对国君礼敬尊崇,对手下人多施恩惠,搞好关系。到齐国后,果然被扣了起来,齐国要用他当人质,出兵伐鲁。他马上捎信回国,但又不敢说真相,只好用了些隐语,大家都看不懂。只有他母亲从信中窥知真情,禀告鲁君,采取措施。于是鲁国陈兵边境,齐国不敢进犯,也就放了臧武仲。
战国时楚国将领子发的母亲,贤明仁德。子发与秦国作战,粮食匮乏,派人回国催粮,差人到家探望母亲时,子发母亲向来人问兵士吃什么,回答兵士因为缺粮,每天平分豆粒吃,而将领却每天能吃上酒肉。儿子打完仗回来,母亲关上门不叫进,派人责备儿子说:当年越王勾践得到一坛酒,自己不喝,倒进小河里,兵士从下游都能饮到,所以能以一当十,战胜敌人。你却高踞兵士之上,今天虽然得胜,但却不是你治军有方。你不是我的儿子。”子发向母亲诚心认了错,才饶恕了他。 
      如汉昭帝时,大臣隽不疑的母亲,仁慈贤惠,经常教育儿子对人仁慈。隽不疑当京兆尹后,每次回家,母亲总是问他是否善待百姓,包括为囚犯平反。打听有多少应获死罪的无辜百姓被赦免活了下来。如果听到许多百姓平了反,他便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平时不一样。如果知道儿子对百姓严刑竣法,便很生气,甚至不吃饭,为此,隽不疑在任官吏期间,对百姓以仁慈著称。
以上是良母教子讲仁的例子。教子讲礼的例子可以举孟子休妻的故事。
      战国时孟轲的母亲仉氏,对儿子讲礼仪上从来严格要求。有一次,孟子在屋外看见妻子在室内蹲在地下,衣冠不整,不守妇道,便对母亲说:“她这么不守礼法,应该休了她。”孟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从窗户里看见的。”孟母告诉他,古人说“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进屋前应叫别人有所准备,不能乘人不备,突然袭击。你偷看人家是你无礼,不是人家无礼。”孟子认了错,再不提休妻了。
还有个母亲教育儿子慎交友的事例。
      春秋时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为鲁敬季姜。此人博闻知礼,教子有方。有一天,公父文伯的朋友来家,见他们都毕恭毕敬,便对儿子说“古人交朋友为了学榜样,长学问。你的朋友都对你巴结,所以这个样子,其实都不会帮助你。”儿子听话,以后交了很多道德水平高的朋友。自己也与朋友相互帮助,成就了大业。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舍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坚持正义,可以舍去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在孔子故里,古代就有这样一位良母。
      东汉末年,孔子十九世孙孔宙的妻子,经常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那时宦官专权,迫害好人。张俭被迫害,到朋友孔褒家避难。孔褒不在家,他弟弟孔融接纳了他。日后被宦官侯览得知,要追究责任,对藏匿张俭者要治罪。孔褒说“张俭是我的朋友,如有罪也要我承担。”孔融说:“人是我留下的,我愿服罪。”他们的母亲却说:“儿子是我的,如果有罪,全由我承担”。后来孔褒被官府残酷地杀害了,但孔母大义凛然,却做出了好的榜样。这样一来,人们更看清了宦官邪恶的嘴脸了。
    三、教子廉洁
      廉洁是一个人的美德,尤其是为官的人更应以廉洁自律,不浪费资财,要爱惜民力。历史上有些以廉洁出名的人,许多是母亲教育的结果。例如春秋时鲁国的公父文伯做了大官。他母亲经常纺织,公父文伯因为自己做了高官,不叫母亲纺织了。他母亲严厉地责备他说“鲁国要亡了。怎么找了你这样一个不懂生产、不通人情的人当官。你要知道,只有人人忠于职守,努力生产,国家才能富强。”儿子认真受教育,并照着去做,把鲁国治理的很好。
      田稷是战国时齐国的相。他曾接收了官吏百镒之金送给母亲。田母说:“你为相三年,俸禄不会这么多。这些金从哪里来的?难道是别人送的吗?”田稷承认是别人送的。田母说:“一个人不义之事不应在心中考虑,不义之财不应拿回家中。如今国君以高官厚禄待你,你不廉洁公正,还用不正当的手段对待国君,太不忠了。做臣子不忠,也就是做儿女不孝。”田稷羞愧地拿起百镒金走开,接着送还给下属官吏,又主动到齐宣王那里请罪。宣王赦免了田稷,对田母更敬重了。
      三国时,吴人陆绩的母亲对儿子幼年就谆谆教育,做官后更教育他为要官清廉。他从郁林太守任上卸职还乡时,一家四口人的财物,装不满一船。陆绩耽心船轻难抵风浪,买了一些大甏装满咸菜。船公还搬来一块几百斤重的大石头压到船头。行船的路上,遇见水盗,遍搜船体,见无物可拿,空手走去。船到了家,陆母高兴地对儿子说:“你如果装来一船金银财宝,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如此清廉地回来,我很高兴,这块大石头可收藏起来作纪念。”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作郁林石,又称“廉石”。
      此后还有东晋名臣陶侃,幼年丧父,寡母把他带大。二十多岁当浔县吏时,托人送回一罐鲊鱼给母亲。陶母却拒收,说:“这是官物,我要了倒增加忧愁。”坚持把鱼退了回去。后来陶侃和母亲住到一起,母亲对他教育和要求更严了。有一次,他家宴请宾客,陶母把案上的饭粒吃掉,陶侃希望母亲不要这样,给自己留点面子。陶母说:“你要事业?还是要面子?你应知道农夫耕作的艰难,就能有饭吃。”陶侃跪下认了错。从那后,他坐官特别节俭,传为佳话。体恤民情,受到人们的称赞。
      又如,唐朝人李畬任监察御史时,曾把所得的禄米派差役送到家中。李母一看,便知太多,问到差役时,差役说,“经办无误”。李母要重新量米,果然多了三石。李母问:“为什么多出这么些?”差役说:“老爷们的禄米惯例不量,多一点就多一点。”又问“运费怎么收?”回答“按惯例不收。”李畬回来,李母对他说“你这样做官。国家怎能不乱?你身为监察御史,这样做更不对。马上上奏认罪。”皇帝知道后认为小题大做,李畬却坚持母亲的正确意见,自己带头退赔,并带动其他官吏不再多收,从此废除了多年多沾的惯例。
宋朝人欧阳修以廉洁著名,自小就接受母亲的教诲,欧母经常以他父亲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事例教育儿子,说“你父亲为官清廉,又好施舍,喜欢宴请宾客,所以家里没有积蓄。他死时,没留下一间房,一块地。他经常夜里点着蜡烛处理公事,睡的很晚。对于百姓犯了法,他很难过。见到怀抱的你,对我说,把我的言行告诉儿子,叫他也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欧阳修谨遵母命,日后为官清廉,给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清朝山东有个都御史叫耿呜世,妻子生活清廉,爱惜民力,儿子耿庭柏也官做到都御史。在外面做官,她经常叮嘱儿子防腐倡廉,为此写了《寄子书》:
“家内平安报尔知,田园岁入有余资。
  丝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圣时。”
      四、教子忠信
      “忠”字由“中”、“心”组成,把心放到正当中叫“忠”,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叫忠,《尚书?伊训》传中注“事上竭诚也”,人们多把臣子竭诚事国君说做忠,古时君就是国家的代表,对君尽忠就是对国家尽忠,这是人生的大事,也是母亲教育儿子的重要内容。战国时齐国大夫王孙贾的母亲教育儿子尽忠,就是一例。
王孙贾十五岁时就事奉齐闵王。齐国动乱,篡夺大权的相国淖齿杀了齐闵公。齐国人却无人站出来给闵公报仇。王孙母对儿子王孙贾说:“你既然知道淖齿不义,闵公不该杀,你为什么若无其事呢?我一早一晚等着你,希望你救国勤王,你为什么无动于衷呢?”王孙贾听从母令,到街市上号令百姓说:“愿意讨伐逆贼淖齿的露出右臂来”,一时四百多人跟从,一举把淖齿刺死,平定了齐国的内乱。
      秦朝末年,沛人王陵在刘邦起义反秦时,带着一些人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十分忠心。在楚汉战争中,王陵的母亲被项羽掳去,项羽派人叫王陵母亲写信,招王陵投降。王陵母亲认为刘邦行为仁义,项羽惯于杀戮,希望儿子辅佐刘邦。她对使者说:“请您告诉王陵,要他全力辅佐汉王。别因为我而出现二心”。说毕,伏剑自刎,以自身一死教育儿子。王陵听后,更坚定了扶汉灭项的信念。最终辅助刘邦战胜了项羽。
东汉时赵苞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全忠为国,更大义凛然。赵苞奉命到辽西上任时,顺路把母亲、妻子一起接到任上。但却被乌桓人围住,将他母亲、妻子掳去。两军阵前,敌人提出条件,“如果把辽西的城池让出来,就放你母亲回去”。赵母在阵前大声对儿子说:“千万不能这样做。让不让城是公事,放不放我是私事,不能因私害公。你有心接我来,已经是很孝顺了。如果为了我让出城池,使更多的母亲遭殃,是不忠不孝。”敌人残酷杀害了赵母,赵苞坚守阵地,盼来救兵,打退了敌人。
      从前人们说历史上三大良母中指孟(轲)母、徐(庶)母和岳(飞)母。三国时徐庶之母骂曹一事是否应该,史学界多不赞同。但她为坚实地叫儿子辅佐汉室,反对“汉贼”而自缢,对于古时提倡效忠正统皇帝的人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岳母教子及“岳母刺字”的故事却是能站得住脚的。
宋朝汤阳人岳飞,是有名的抗金名将。自小母亲就教育他忠于国家,爱护百姓。小岳飞除努力攻读外,又拜周侗为师,苦练武艺,准备随时杀敌报国。金兵打来,岳飞前去应征从军前,岳母给他讲了许多爱国爱民的道理,举出许多历史上杀身成仁、爱国杀敌的事例,然后令他跪在地上,在儿子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终生牢记不忘。不久组织岳家军,取得抗金斗争的胜利。后来虽然被奸臣害死,死前仍大义凛然,念念不忘“精忠报国”的母教。
      至于战国时赵括的母亲,坚持反对纸上谈兵的儿子掌军权,则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其爱国的思想。赵母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妻子,赵括的母亲,她是个有远见,识大体的人。他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法。谈起军事来,认为天下无人能与其相比。但赵母认为他是纸上谈兵,对他信不过。秦赵交战时,秦国离间赵国名将廉颇,赵王要起用赵括为将时,赵母为了国家和百姓,苦苦哀求赵王不要用儿子,赵王就是不听。赵母说“大王执意用赵括,以后他做了对不起国家的事,不要连累我家。”纸上谈兵的赵国和秦军作战不久,便损兵折将四十五万,使赵国一蹶不振。因为赵母有言在先,所以她家得以幸免。
      五、教子治国
      古时有些帝王的母亲对儿子精心教育,使其建国、立国、强国、富国。《列女传》中列出的“周室三母”最为典型:一位是周朝的先人古公亶父的妻子太姜,她是吕国的女子,端庄和顺,以礼自守,尊奉正道。为了谋求发展,他帮助丈夫由幽迁到周原(岐山)。三个儿子在她教育下,都做出突出的业绩。三儿子季历重仁尚德,生下个儿子姬昌聪慧明敏,古公亶父特别喜爱此孙,认为他是理想的继承人。他们的大儿子泰伯、二儿子仲雍为了让侄儿继承王位,双双离家,奔向南方,成为后来吴国的先祖。王季在母亲的教育下,认真教育自己的儿子姬昌,果然成就了大业,他就是周文王。
      第二位是王季的妻子太任,即姬昌(周文王)的母亲。此人品行端庄、诚挚,举止行动严守规范。在她怀孕的时候,为了使腹内的胎儿更好地成长,睡不侧身,坐不靠边,站不偏倚,不食怪味和不规整的食物,不坐不该坐的地方。目不观难看的颜色,耳不听浮靡的音乐,口不出傲慢的语言。经常听一些有意义的、倡正道的诗和故事。总之,一直保持良好的感觉和心理状态,所以生下一个仁德睿智的好儿子——周文王。
第三位是周文王妻子太姒,她是莘国的女儿。仁德而又贤明,识大体而又耐心诲人。据记载,她生下十个儿子。丈夫姬昌(周文王)整日忙于国家大事,家中事情由她一人承担,而且做的很好。大儿子伯邑考随父到朝歌,被讨王杀死,全忠全孝;二儿子姬发(周武王),继承父志,灭殷兴周,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三儿子姬旦(周公)辅佐武王,伐讨成功,东征胜利,制礼作乐,分封诸侯,建立了一个持续八百年的新王朝。古籍记她“卒成      武王、周公之德”,正是说明武王、周公的业绩都是她教育的结果。
日后,母懿天下,教子治国的良母历史上有许多。例如: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称帝)之母褚氏,是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氏,名蒜儿,父亲褚裒是名门贵族。立皇帝不久,二十三岁的晋康帝便死去,褚氏才二十一岁,儿子司马聃刚满两岁。皇帝一死,朝内大乱,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她首先发了一道诏书,声明自己临朝听制,抱着儿子主持国政。她先后称制近二十年,能以体恤民间疾苦,减轻对百姓的征调。在出现灾荒时,对百姓赈济。尤其是他不贪恋权贵,不许外戚专权,给晋朝保住了江山。历史上有人把她誉为“女中丈夫”。
明清以来,人们熟知的孝庄皇后,在清军入关前,费尽很大力气,力保儿子福临(顺治帝)即位,在顺治即位的十六年中,指导与帮助皇帝做了许多事情,建立与初步巩固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此后又帮助孙子玄烨(康熙)即位,灭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使清朝由内忧外患丛生,朝内朝外不稳到统治稳定,经济发展,逐渐走向盛世。
      六、身正懿范
      身正懿范就是指母亲贤明仁慈,为儿女们做出良好的榜样,例如,战国时魏国芒卯的妻子,生下五个儿子后早死。芒卯娶了后妻,又生下三个儿子。这一后母对前面五子十分疼爱,但前妻的孩子就是不理她。她叫自己的三个孩子在吃饭穿衣上都比五个哥哥差,前妻的五个孩子还是不爱她。有一天,前妻的次子犯了法,判了死罪。慈母心中十分难受,为儿子多方奔走,腰围瘦了一圈。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下力,她说:“他已经失去了母亲,我不爱他是不慈。正因为不是我的亲儿子,我不帮他是不义。无慈无义,孩子怎能活下去呢?”魏安厘王知道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慈母,便赦免了他的儿子。于是,五个孩子对她都很好了。
人们都熟悉《宝莲灯》中之“二堂舍子”刘彦昌夫妇舍弃亲生儿子救沉香的故事,此类故事历史上并不少见,汉时《列女传》中就有两则这样的故事。
      其一是鲁国一个乡间妇女“鲁义姑姊”的故事。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打到鲁国郊外,远远望见一女子,抱着一个孩子,领着一个孩子。齐军将到时,她丢下抱的孩子,抱起领的孩子,向山上跑去,丢下的孩子在后面哭喊,她连头也不回。齐军追上那一女子,问:“你为什么把小的丢下,难道他不是你的亲儿子吗?女子哭着说:“正因为他是我的亲儿子,我才丢下他。我抱的是哥哥的孩子,他已无父无母,我不爱他,谁去爱他”。齐军听后,派人对齐君说:“鲁国有这样仁义的百姓,我们不应打它”,于是撤了兵。
      又一处记载战国时期齐宣王时,有人斗殴死在路上,官吏查看,发现是被人害死的,当时有兄弟二人站在旁边,官吏问时,兄弟二人各自承认是自己杀的。过了一年,也无法判决,上奏齐宣王,齐宣王说:两人都治罪,不公平;两人都赦免也不合理,应该问问他们的母亲。于是叫来两个孩子的母亲,母亲哭着说:“杀掉小的吧”,齐相说:“自古父母都爱小儿子,你为什么要给小儿子加罪呢?”母亲说:“小儿子是我生的,大儿子是丈夫的前妻生的,丈夫死前,托我好好照顾他,我要忠于丈夫的托付”,齐相进宫,将此事告诉宣王,齐宣王赞美她的义举,给她“义母”的称号,赦免了她的两个儿子。
      有的母亲以自身的刚强不屈教育了孩子及后人。例如,春秋时楚平王的妻子,楚昭王的母亲伯嬴,秦穆公的女儿,是个讲礼仪又勇敢的女子。吴国攻下郢都,灭亡楚国后,将百官的嫔妃全部分给将士,吴王阖闾又要强占伯嬴为妾。伯嬴一面护着儿子,一面对吴王义正辞严地说:“你是大王,应作天下人的表率。自古以来就有夫妻之道,不能胡来。天下最坏的事是贪财好色。你霸占我,人们便会对你不服气,反对你,你很快就要灭亡”。一席话,说得吴王无言可对。伯嬴和自己的儿子阿保紧闭大门,手中一直拿着武器,过了三十多天,来了救兵,昭王复位,勇敢的伯嬴才得自由。这一刚烈行为,有力地教育了儿子阿保。
春秋时期,楚人江乙的母亲为儿子申冤,两汉末年,阳曲(山东日照)的吕母率先起义为儿子复仇等,也是慈母爱子的又一表现。
      古人曾经赞颂“母德”有三:生民、相夫、教子,“生民”是生育儿女,这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任何人都是母亲所生。父母爱子女,子女孝父母乃是最基本的人伦,天经地义的事情。“相夫”是指女子出嫁后,帮助丈夫做些事情。夫敬妇爱,夫唱妇随,共同持家,妻子支持丈夫的事业,作丈夫的后盾,也是一种重大贡献。如果从母爱的角度上来说,母亲对子女的爱,就更应表现在教育子女,使其成材上。这要从娃娃抓起,最基本的是从母亲教育孩子学习开始。在这方面,孟母早已成为国人承认的良母,儿子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把孟母生孟子的这一天定为中国的母亲节,自然是顺理成章,为国人所赞同了。
近来有人倡议将女娲的生日定为母亲节,显然不太合适。
      女娲氏又称女希氏、娲皇。传说是古代一位很有本事的女首领。相传有一年,一声巨响,东边的天塌下一大块。一时天摇地动,谷裂山崩,乱石狂飞,洪水奔腾,野兽乱窜,人民遭殃。女娲氏为救百姓急忙练就五色石,把天补上。又斩断鳖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天下安宁。后世盛传“女娲补天”的故事,尊称她为“女娲娘娘”。
      在人类起源的神话中,有自然生人、动物变人、诸神造人三大类。其中诸神造人的神话里,中国传统中又有用泥土造人,用飞禽造人,用蜂仔造人,用植物造人等等。其中用泥土造人的有彝族、壮族、独龙族及汉族的传说,汉族就是伏羲与女娲的故事。
      传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二人,他们的父亲是个很勇敢的人,曾经把祸害人的雷公捉住,儿女们却把他放了出去。雷公为报复,发起大水,闪起了电雷,他们的父亲和许多人都在这场大水中死去,人间只留下伏羲和女娲二人。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继续生活着。为了繁衍后代,哥哥提出要和妹妹结婚,妹妹最初不愿意,曾给哥哥出了许多难题,都被哥哥一一解决了。后来妹妹要哥哥在后面追赶自己,追上就可结婚。哥哥追了好久未追上。在一次围着大树追赶时,哥哥采纳了乌龟的主意,突然向后一转身,捉住妹妹,两人便结婚,做了夫妻。不久,女娲氏生下一个肉球,二人把肉球切成细碎的小块,包起来拿着,攀登上天梯要去天庭,谁知一阵风吹来,把包刮掉破了,肉球洒向四方,落到地上都变成了人。也有的说:女娲氏“抟土造人”,即用泥土捏成人的摸样,当他捏成两个人后,感觉太慢,于是折了一枝柳条,在泥塘里沾了一下,然后一甩,甩出了许多泥点,落到地上,渐渐活了,都变成了人。老人们说,人洗澡时身上不断搓出“泥”来,北方农村天晴晒炕时,揭开席底,便会看见席缝中落下的尘土,老人也会说人是泥捏的证明。
      东汉末年,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几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在武梁石室第一石第二层刻十个古代帝王中,第一图便是。画面两人,右为伏羲,左为女娲,两人下部多生长尾,相互交起。两人中有一个小儿,面朝伏羲,双手拉着两人的衣服,是一幅形象的女娲造人的图像。汉人王延寿在此前撰的《灵光殿赋》中也有“伏羲麟身,女娲蛇躯”之句,可知女娲造人的传说由来已久。但这毕竟是一种传说。伏羲女娲结婚,反映出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一种只有年龄的大致差别而不限制近亲之间结婚的“班辈婚”。多年来人们对伏羲,女娲尊称为“人祖”,“人文始祖”。今河南淮阳伏羲庙中供奉女娲、山东邹城市峄山上的“人祖”庙中也供奉女娲。女娲的传说:一则虚渺,二则遥远,生儿育女是一种自然状态,人们尊崇女娲是为了传说她造人。作为社会上的人,主要应教育培养。为此,人们树起实实在在的历史上教子有成的孟母生孟子的日子为“母亲节”,远比传说中的女娲要好得多了。
      依据上述种种古代事例,纵横比较,我们认为孟母教子事迹典型,可树,可学。2006年10月在河南新乡市,国际儒联召开的第二届儒家伦理与国民道德教育论坛上,由李汉秋教授、王殿卿教授,我们三人建议以表彰孟母的形式设立“母亲节”,获得全票通过。同年12月13日,在孟子家乡邹城市成立了“母亲节促进会”。会上选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为会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殿卿教授及山东省妇联宋立华副主席、邹城市委刘仲本书记为副会长。聘请原国务院参事室王楚光副主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教授、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刘示范教授、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现居台湾的亚圣奉祀官孟祥协先生及我为顾问。还选举一些常务理事、理事等,开始工作。
      早在西汉初年,刘向《列女传》首记孟母事迹后,对孟母仉氏的生卒生月一直不祥,但人们知道“儿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于是我们把农历四月初二,即孟子的诞辰定为“母亲节”。
这种规定是有根据的。如明万历年间专记孟氏家庭的《三迁志》之《年表》中记:
“周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已酉四月初二孟子生。”
      清康熙年间娄一均撰《邹县志》之《圣贤志》及清道光年间马星翼撰《邹城史稿》之《圣迹?孟子》中,亦有同样记载,最重要的还是孟子故里(曲阜凫村)每年四月初二纪念孟子。尤其是1992年曲阜孟子研究会成立以后,每年这天都在孟子故里举行祭祀活动、报告会、纪念会。今年已是第十五个年头。今天——丁亥年四月初二,国内的天津、吉林、石家庄、太原、新乡、枣庄、泗水等十五个地方都在用不同形式开展“母亲节”的文化活动,一个“母亲对子女教育,子女对母亲感恩”的文化活动,在全国首次开展,日后坚持下去,发展起来,让国人(以及海外五千万华人、华侨)在这一天缅怀母恩、尊敬慈母。这一活动广泛开展后,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孝道,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再说一下,现在许多画家绘制的“孟母三迁”,“孟母断机”图像很多,对于弘扬母教,功在当代及日后。人们还可能找到民国初年及清代人绘的“孟母断机图”。但邹城市孟庙内东院邾国公殿前的“孟子圣迹图”,却是八百年前明初洪武年间的雕刻。最近,邹城市山水艺术中心主任董伟先生及副主任、孟子后裔孟昭年先生遍查古书,遍访古文物,从河南找到东汉年间画像石刻绘的“孟母断机图”。这是一千八百年前的形象作品,和那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一百年前民间确定的外国母亲节来比,不但要早,而且内容丰富。可亲,可敬,可学,可做。
      我们倡议“母亲节”,要做些什么?扼要地说是:“爱母”、“母爱”两项内容:“爱母”就是爱母亲、敬母亲。为子女者,应该恪尽孝道。对父母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现在许多年轻人过生日,很高兴,其实这一天是母亲最辛苦的一天,应对自己的母亲感恩,这一天应是敬母日、爱母日。或者说您的生日,就是您的母亲节。全国十三亿人有十三亿母亲节。大家集体过、集中过的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孟母)生她儿子的那一天(农历四月初二)。通过母亲节,更好地传承孝文化,通过母亲节感恩母亲、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祖国。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母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怎样爱?是百依百顺,又宠又惯地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对待呢?还是加强教育,严格要求,使儿女真正成才呢?母亲节自然又有母亲教子的任务。天下的母亲,都要像孟母那样教育子女。当然要科学的,即目的明确,方法合适,要求实际的对子女教育。母亲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子女真正培养成才,正是对子女更好地爱。
最后,我用十五年前在“孟母教子研究会”上的题词,作为结束:
“天下多孟母,子女定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