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勉为其难挣钱了吗:哲学与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9:55:29

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

哲学,是一种爱智的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是一个开放心胸、寻求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

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家必须有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功力。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一、定义:

1.爱、智:哲学原意是爱智。爱,是博爱,无私的爱,友爱。

2.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爱智,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哲学起源于惊讶。

3.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人类的身体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4.每个人都需要哲学。读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人的本质在于心灵。

5.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催眠的。对任何事情都要觉得好奇,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

6.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要依靠理性来对自己的经验做一个反省,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而已。

二、对哲学的基本描述: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

1.培养智慧。

知识是一种专业的、对部分的深入了解。专家就是指对某种知识作过专门的研究,成为这方面特定的人才。

感觉是不可靠的。人们所有的感觉都是相对的。

智慧有两点特色:完整、根本。

完整: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的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有所收敛。

根本:生死。

2.发现真理。真理,就是揭开、发现。

我们往往被小时候所灌输的观念、资讯时代的广告宣传所遮盖

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人生的问题,是以发现为主。道并行不悖。

3.印证价值。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自然就是必然。最短的科幻小说,那天早晨太阳从西边升起。人生的问题需要自己去印证。人生地需要体验的。

三、如何培养哲学素养。

1.培养思考习惯。要在不疑处有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怎么一回事?

2.掌握整体观点。年龄与经验增加之后会发现,人生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来考量,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3.确立价值取向。一是定位,二是方向。

每个人都必须作选择,那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期望。真正的伟人不是要让别人欢呼,而是要让自己满意,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人生经由不断地选择,而塑造出自己的风格。风格是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原则,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还会轻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骑士精神:老弱妇孺优先。泰国坦尼克号在最后快要沉没时,居然还有几位乐师在甲板上继续拉着曲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最后关头安慰人心,让大家勉强维持平和的心境,跨越生死的界线,前往另外一个世界。

4.力求知行合一。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

一定要等到你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

四、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

要不停地质疑: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这种判断所根据的标准,是如何成立的?宇宙与人生之间、人的生与死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吗?即,澄清概念、设定判准、构建系统。

 

第二章 思想方法

人有理性,自然就会有思想。然而,思想造成的结果不仅千差万别,并且难以预料。主要是思想方法的问题。

四种:逻辑、语言分析、现象学、诠释学。

一、逻辑(运思的规则)

1.概念。是指我们平常使用的名词。要将意义意象分辨清楚。如龙,外国人觉得恐怖,是恶魔。中国人觉得是吉祥的象征,天子称龙。

2.判断。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会形成判断。四种:AEIO,全称肯定、特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否定。

3.推论。直接推论、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两难推理。修饰词,大概、或许、差不多、好像、似乎等,不至于太极端,而产生语病。

二、语言分析

1.语言的有效性。明确、一致、普遍。

明确,字义与文法必须非常清楚。帮我拿工具来。给我一个螺丝起子

一致,如,道,可道,非常道。就非常难懂。

普遍,同一地区所有的人都去使用。

2.语言的类型。直述、比喻、价值、恒真。

直述语句:把看到的东西、想要表达的意思直接说出来。现在外面在下雨。天空是蓝色的。

比喻语句:母亲象月亮一样。

价值语句:你好吗?(对失业者,是是否找到工作;对生病者,是是否好了;对应考者,是是否准备好。)

恒真语句:重言式,如公事公办。你果然是你。

三、现象学(辨物的策略)

(一)、打破四种假象(种族、洞穴、市场、剧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假象或偶像,会竖立在我们前面,使人无法从事正确的思考。

1.种族假象。把人类种族的需求,当作惟一的判断标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苹果之所以红,是为了引起人的食欲;猪之所以肥,是为了提供我们营养;狗之所以会叫,是为了替人看门。

2.洞穴假象。人好像井底之蛙,思考受到限制。我这个人最客观?应该是,我知道自己有主观的地方,所以判断的时候会约束自己。

3.市场假象。代表思考中混杂着许多传言或道听途说。

4.剧场假象。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在哲学和宗教领域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

(二)胡塞尔的现象学

1.描述法。如果想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

2.自由想像法。现象学业的目的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惑,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都是可以去掉的。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显出来。如果没有经过这种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于容易被外表迷惑。

3.地平线法。往往从模糊到明显,有一个临界点,当那一点出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反应。

四、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一)阅读的三种取向:传统、个人、文本。

1.传统。自身的传统语言的限制,影响到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方法和结果。

2.个人。每个人的自己成长经验。如,城乡人对农村的理解。

3.文本。以经解经。

(二)阅读的四个步骤:文本究竟、想要、能够、应该说什么?

1.究竟。字面上在说什么。

2.想要。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生平背景如何,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因为相同的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意思可能很大的差别。如两岸、911

3.能够。任何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读者可以将人生的体验与书中描写的情境互相对照,甚至是彼此启发、互相印证。有无穷的可能性。

4.应该。必须要表明自己所理解的立场,判断哪一种说法是对的,而不能保持中立。

五、结论

鱼真是快乐啊!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人有理性,可以思想。即使没有人教导,也会从经验中自己反省,思考出一些方法。这些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安排生活,但是未必永远有效。因此,学习思想方法,是心智成长必要的一环。如何运思、如何表达、如何辨物、如何阅读,这四者配合起来,并且善加运用,相信不难抵达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谈到爱智,必然也必须从这一步出发。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人性到底是什么?)

建构知识,应该由经验世界的材料出发,通过观察、归纳、分类、实验、综合,形成各种领域的研究内容。

一、就人的现状而言(希腊思想)

1.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只要我能够做到的,我就应该去做,而且必然去做。强权就是公理。为所欲为。

2.戴尔菲神殿: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

无论做任何事情,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来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

3.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为什么理性的人会做出许多非理性的事情?

二、就人的起源而言(基督教)

1.基督教与天主教。基督教的三大系统,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同一本圣经,但解释的方式不完全一样。

2.上帝造人:具有两个特色,神的形象与原罪。人是介于人与兽之间的。

神的形象代表下面的力量,亦即每个人都有良心,会自我要求去行善。

七宗罪:骄傲、嫉妒、暴食、好色、愤怒、贪婪、懒惰。

3.得救之途:信、望、爱。

信,信仰,信耶稣得永生。由信仰可以产生希望,就是面对生老病死的必然规律而不怕,即使遭遇世间一切痛苦的折磨,也不放弃乐观盼望的心情。以信仰、希望为个人生命的基础,发挥无限的爱心,爱人爱己,舍己为人。

4中世纪不等于黑暗时代。信仰宗教,活在来世可以得救的希望中。真正的黑暗是心灵上的黑暗。信仰上帝以拯救自己的灵魂。信仰所强调的是意念的转变,不在乎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怎么想。

三、人类的生命特色与未来发展(近代世界)

以神为主,到以人为主。

1.从达尔文到柏格森。从进化论(一条鞭法)到创化论(三种途径,植物、动物、人类),创造和进化二者结合。

2.失落的环节:理性的思考。当人的身体与猩猩一样大的时候,体力比是14。人类可以用双脚走路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当动物对于看来比自己高的生物,都会比较畏惧。

3.人与动物的分界。所有的动物都是用身体的器官作为谋生的工具,人可以使用身体以外的东西作为谋生的工具。动物具有种性却缺乏个性,人类则是除了种性之外还有个性。人有自由,可以选择。

4.真正的生命:直观的发挥。理智让人可以活下去,但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却要靠直观来表现。理智要通过概念,直观则不要,是第六感,如音乐。语言所能描写的通常都不是最高境界。

5.德日进:人往哪里去?四个部分,演化之能(由能量变成热量,切线能作用于之间、辐射能作用于事物本身,从简单到复杂,意识层次越高);热力学第二定律(能趋疲,最终耗尽);复构意识定律(有机体复杂的结构会孕生意识的能力,反省意识);主体自觉(只要人类愿意思考,就可以找到一条出路,让人类文明永远存在下去)。

四、结论:掌握人生的方向。他必须自己决定该往哪里走,真正有意义的选择究竟是什么?

1.存在,活下去。

2.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活着?

3.快乐,活得快乐。

 

第四章 童话与悲剧

一、神话:神界故事、民族的梦、不自觉的虚构。

童话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因为他需要梦想,神州则是民族的梦想。

1.神话的基本信念。四点:天人无间、万物有生、情感主导、戏剧性格。

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巢氏时期,人类住在树上,因为地面太危险;燧人氏发明了火,住在地面,因为野兽不敢靠近火;伏羲氏时期,人开始驯养温驯的动物作为家畜、家禽;神农氏时期,农业社会出现,人类开始懂得合作耕作,改善生活。

2.神话的四个作用,掌握真实;建立原型;为世界带来意义与结构;说明自然现象、社会分工、人的欲望。

3.神话的主题。六种,创世、造人、灾难、救世、文化超人、英雄典型。

现实社会处于一种比较现实、功利、肤浅的状况,就是因为缺少了神话让人们向往,没有了向往的目标,自然无法激发奋斗的精神。

二、悲剧

悲剧会使观众产生两种情感,怜悯、恐惧,这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时最鲜明的情感。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

 

第五章 苏格拉底

一、时代与思想背景

二、思想方法的特色。对话的方式。知识就是德行。

三、生平大事。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知道的最正直、最明智、最善良的人!

1.最有智慧的人。

2.被人诬告,为己辩护。朋友,你是雅典公民。可是你只顾在多赚财富和博到名声与荣耀方面用心,对于内心的修养和真理,以及怎么样使灵魂更趋完善等问题,却置之不理,难道你不感到羞愧吗?我身为雅典公民,一定要遵守法律。法律以不义的方式判我有罪,但我不能因此而反抗法律!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死亡就好象是无梦的安眠,而这是求之不得的!第二,死亡是前往一个过去的人所去的世界,所以我死后去到这个世界,可以同很多贤哲见面,这很好啊!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在准备死亡、练习死亡,因为死亡能够使我们的身体消失,而生命的本质(灵魂)由此摆脱物质世界的羁绊,还会再有各种欲望,妨碍真正的自由了。

四、生命内涵

1.追求真理。真理就是真实存在之物。

2.肯定传统。我希望你们和我年轻的时候一样,在还不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前,能够遵守两样东西,一是城邦法律,一是城邦信仰。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信仰是对人生所作的高标准的要求。

3.内心之声。

五、人格表现。

1.理性与自由。任何事情发生时,都要从理智的角度加以掌握,并且保持心灵开放,多多参考别人的说法而不要妄下结论。自由必然来自理性,理性思考后再作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2.信念与尊严。信念是没有证据的,有证据的是知识而不是信念。信念就是肯定一个未被证明的说法。

3.生死与超越。时间就是生命,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就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人生有如一首乐曲,要有一定的主题、节奏、和声、间奏,才有韵味。

六、活出自己。

从他的一生中,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面对不义,要坦然接受。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因为人生终究会结束。在面对浓烈的衰愁时,能够解放灵魂,展现伟大仁慈的气氛。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善的生命。

 

第六章 存在主义

存在的意义,要人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身,选择成为自己。

一、克尔凯郭尔。文化的精华,都体现在宗教信仰之中。每当我在宴会中和别人谈笑风生时,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拿一把枪自杀算了!因为觉得这种生活充其量不过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1.存在。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能够自由地选择。

两种选择,一是成为自己,二是不成为自己。第二种选择比较容易,因为习惯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内心的情感,扮演别人所期待的角色,而从来不作真诚的抉择,因为我们害怕真诚的抉择会让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人生就好象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醒的意识,然而老马识途,因此能够把农夫拖回家。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中。只有一个人清醒的时候才能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为自己活做你自己

2.人生三绝望。不知道、不愿意、不能够有自我。

不知道有自我。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被塑造来迎合社会的需要,学习如何追求成功,追求车子、房子、家庭等等,人的生命绝对不应该只以这些为满足。

不愿意有自我。有了自我,就意味着人必须开始为自己独立负责,而为自己负责的压力是非常沉重的。如果不愿意成为自我,也会感觉到绝望。

不能够有自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是非常孤单的,而且是否会有好的结果,更是求知数。

一个人如果不信神、不做宗教徒,还不如自杀算了。因为通过宗教,能够让人作出抉择,并且活出特定的生命形态。

3.人生三阶段。感性、伦理、宗教。

感性阶段。心态是偏向享乐主义。身体的、本能的需要是低层次的;高境界的快乐是内求于自己,而非依赖其他的因素和条件,否则没有保障。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

伦理阶段。向内要求自己。一个人在道德上不曾有过失,并不尽然表示他的道德水平真的优于其他人,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不曾受过真正的诱惑和试探。

宗教阶段。人如果不用理智去想得透彻,那么他的生命可以说毫无价值、毫无尊严。选择成为自己,做一个真诚的人,对自己负责、忠于自己。

 

二、尼采。

1.上帝死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值得崇拜的人,应该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

2.权力意志:超人。超人,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命充分肯定,要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包括有形的身体无形的精神。(康德关心人生的四大难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

3.精神三变。骆驼(要我做)、狮子(我要做)、婴儿(完美的开始)。

 

三、雅斯贝尔斯

1.界限状况。

身体界限。一般人只有在面对身体的界限时,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譬如车祸、受伤、衰老。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之中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即人生的意义只能是由内而发,而不是向外寻求的。

心理界限。闻过则喜。被称赞时难过,被批评时高兴,才是高度修养。

灵魂界限。

2.刹那与永恒。刹那,平常生活在平淡稳定的日子里,忽然在某一个瞬间,可能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某个画面,让我们很感动,觉得自己的真我浮现了,觉得人生好象不一样了。

3.密码与超越界。越是能够承认自己的无能、懦弱,就越有希望得救;越骄傲就越没有希望得救。

 

四、四大圣哲

释迦牟尼、孔子、苏格垃底、耶酥。人类在面对自己的生命、走在人生路上时,必须对自己有如何的自我期许,以及希望得到何种结果。坦然面对人生的负面情况,如烦恼、痛苦、灾难、罪恶。

五、结论:保持开放的心胸面对人生。

 

第七章 荒谬之超越

世界不荒谬,人生也不荒谬,人活在世界上才荒谬。

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了解。

我与自己之间的隔阂,无法认识你自己。

反抗、自由、热情。我反抗,所以我存在。自由不能有任何预设条件。一个人越是能够注意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够活得越充实。艰难的智慧与短暂的热情。

清楚自己的抉择。抉择之前必须想清楚,而一旦决定了就要勇往直前。在实践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压力及挑战,当我们进入到临界点的时候,必须设法平静下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一个人目标非常明确,他自然就会调整自己的实力,在特定的时间内做出一些安排,这就是所谓的人生的规划。如果一个没有完整的人生规划,很可能一开始非常努力,而在不久之后就感到耗尽心力,无以为继。要求我们直接面对及承担人生中的各种急风暴雨,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与生俱有的愿望,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

儒家与道家演变而为中国古代两大学派,从此一路左右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基本心态。

永恒哲学(代表是尚书中的洪范)、变化哲学(代表是周易)。

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之说,重来世、轻此生,重修行、轻享乐,不易与人为敌。犹太人相信惟一真神,更深信自己是真神之选民,这样培育出来的杰出人才,在人类心智与灵性的领域闪耀光芒。

一、尚书洪范:永恒哲学(九类大法)

1.五行:

水(向下渗透,咸)、

火(向上燃烧,苦)、

木(弯曲伸直,酸)、

金(随意屈伸,辛)、

土(生产百谷,甘)。

2.敬用五事

五事,是指人的五种本能。如容貌、言语、视察、听受、思虑。容貌要恭敬、言语有条理、视察要清楚、听受要聪敏、思虑要通达表现严肃、办事顺利、明辨一切、谋事成功、成为圣人(无所不通的智者)。

3.农用八政

管理粮食、财物、祭祀、住行、教育、司法、接待、军务。

古人祭的三种对象,天或上帝、自然神、祖先。

4.协用五纪

调和阴阳,要用五纪。阴阳是指自然界的动力而言。岁、月、日、星辰、历数。

5.建用皇极

皇极是大中(至大谓之,至中谓之),是最高正义或绝对正义的原则。相信善恶报应,还会丧失行善避恶的信心。

6.要用三德

治民要靠三德,刚正不阿,以刚制胜,以柔制胜。正直是首要原则,对顽强者,采取刚的策略,使他有所收敛;对柔顺者,则温和有加,使他增益信心。

7.明用稽疑

一国之君,若要明辨疑惑,必须使用各种方法。凡是与国家或大众有关之事,总是以谨慎为要。卜、卦、自己多加考虑、与执行政务卿士商议、与大众商量。

8.念用庶征

人的思考必须根据外界的各种现象。雨、晴、暖、寒、风。

9.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亲近有德)、考终命(长命善终)。

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丑陋)、弱(懦弱)。

二、周易,变化哲学

天地之间,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如果无法把握变化的规则与方向,则将时时刻刻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能够了解天下人的心意,使大家和衷共济;能够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使大家安居乐业;能够决断天下人的疑惑,使大家充满信心。

三、中国哲学的特质

1.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

2.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要不断地实现价值。要有多活一天的效果,不能白活。

3.存在与价值可以统合于超越界。存在就是活着,价值就是活着所要追求的目标。超越界就是儒家的,道家的,是一种宗教的信仰。

四、使传统智慧再现生机

天子。在古代的五种角色,主宰(自然与人)、造生(自然与人)、载行(自然与人)、启示(人间善恶)、审判(赏善罚恶)。

 

第九章 儒家的风格

一般人认为,中国近代国势衰弱的原因之一是儒家思想。仁政、行善避恶。

一、人性向善论

1.向善而非本善。人的特色在于自由,自由是一种动力状态。其形式是知、情、意的结合,我知道做某事是对的,我喜欢做某事,我选择做某事。向就是应该。不应该就会不安。自由加上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

2.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人之性,真诚。

人之道,择善而固执之。

人之成,人生目的之完成。

3.择善而固执论

择善的前提,良知或习知。

择善的方法,一是内心的感受,二是对方的期许,三是社会规范。

从择善到固执,一要经常反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二要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固执与变通。固执就是坚持原则,绝不妥协。长期而有恒的行动显然才是成为善人的必经之路。

4.儒家的价值观

三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二是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义;三是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

善,值得喜爱的行为;真,自己确实做到善;美,完完全全做到善;大,充分实现善并且发出光辉照耀别人的;圣,发出光辉并且产生感化群众的力量;神,由圣到人们无法理解的程度。

5.结论

人生的横向与纵向。孔子的一生,指向无限而园满的上升弧线。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十章 道家的智慧

一、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外国人喜欢道家胜过儒家,因为他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容易让人觉得有压力。道家则强调智慧与解脱。

1.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革命性格。

2.儒家以人为本,道家超越人类本位。只有当人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只有超越人类本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间的问题。因为人类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去改变自然界,改造到最后,自然界就开始反扑。

二、老子的道

1.道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

2.人间问题来自。知的三个阶段,以知为区分、以知为避难、以知为启明。

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人一旦区分多了,反而造成了心理上的错误期待,以为最贵重、最稀少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拼命去追求。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

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在今日社会中,人才往往比较短命,而且活得很辛苦,社会上越是受到肯定,压力就越大。避免和别人竞争,人要懂得退让和保全,才能活得安稳。

以知为启明:由来观看一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经由理解而体会生命的自由。

3.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对人生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才能保全自己。

三、老子的三宝

1.慈。母爱。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勇敢地不去做某事。

2.俭。少私少欲。

3.不敢为天下先。全身保真,活尽天年。

四、庄子的逍遥。投身到变化之中,随顺变化,灵活应变,使自己不受伤害。

超越的智慧。庄子是宋国人,生活非常简朴。他住在山上,每天采芦苇编草鞋,第二天再拿到街上出卖,然后换些米回家,勉强维持生活。这种日子非常辛苦,因而也磨炼出他内心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超越空间。

2.超越时间。

3.超越利与义。名、利伤害人。要学会化解世间价值观带来的压力。

4.超越生与死。

5.外化而不内化。外化是外表的言行与别人同化。但要不随俗浮沉,必须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享有自己的快乐。

五、结论。以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超脱智慧作为生活的准则,使人能够应对各种人生的处境。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美感是要让心灵能够超越,不求任何现实中功名利禄,而是纯粹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源源不绝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庄子的境界。                                    

 

第十一章 艺术与审美

在审美时,一个人可以体会短暂的忘我状态,化解世间的压力与烦恼,感觉人生一切劳苦原来是为了放下担子的那种惬意与自在。审美经验犹如生命乐章的节奏,虽然平淡却富含生机。

 

第十二章 宗教与永恒

一、对宗教之批判

1.自然科学主义:无对象可言。宇宙来源的两种解释:黑洞说爆炸说,都还在观察研究阶段,没有定论,因为人无法回到过去,重新经历整个过程。在宇宙开始之前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要有开始?这其中就产生了信仰的空间。人类生命的起源也是一样。

如果科学家认为上帝不存在,找不到研究对象,那么就应该保持缄默,因为对一个没有把握或没有对象的东西,不能说它或者不是

2.社会学主义:社会之工具。认为是的依据是:每个人都有怎么的倾向,而社会是群体生活的领域,所以个人可能会破坏群体。为了避免整个社会被许多自私自利的个人的破坏,因此必须发明宗教和上帝来约束个人。有些人不怕别人,却害怕鬼神,因此宗教支人确实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够维护社会的善良风气,稳定社会,避免个人私心侵害整体利益。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第一,宗教的人生戒律超越法律,宣扬的博爱情操高于道德理想;第二,传布的对象是普通人,不是特定的人;第三,宗教与社会之间有时并非相辅相成,反而会产生一种紧张关系,督促社会追求正义。

3.心理学主义:心理上的拐杖。心理学与哲学的区别在于: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是出自假言命题,即假设命题,是可以谈条件的。哲学属于定言命题,如人是什么,接着就要思考人应该如何,是不能谈条件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假设我们不是人

一个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

4.语言学:无意义的空话。神爱世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万法皆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却没有说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判断的标准何在,一切岂不是成了自由心证?但是,人除了感觉经验或数学及逻辑来验证外,还有审美经验、道德经验、信仰经验,宗教语言对信徒而言是有意义的,不但有明确的指涉,也会产生具体的效果。

二、从信仰出发

信仰的三种类型

人生信仰:人所认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政治信仰:对某种政治的理想,并且希望通过一群人的组织,得到政权实现这个理想。

宗教信仰:最纯粹,牵涉到的是所谓的超越力量,是宗教信仰的内涵所在。

1.信仰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

三种超越力量:

一是人间之苦、恶、死的最后诉求。

二是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

三是使个人产生绝对依赖感的对象。

2.超越力量的表现:超越者、超越界。

3.宗教是信仰的体现。

4.信仰是内心的超越力量。我们比较容易了解一个有信仰的人在想什么。一个人有了信仰,内心会有一个对照的力量(超越力量),并且他也必须对这个力量负责,因此显得比较内省与内敛。信仰往往展现为人内在对自我要求的定力。有过信仰经验的人都知道,信仰要求信徒反省思考自己的过错,认真忏悔,然后重新做人。人生就是一个行路的过程,而信仰有各种仪式可以帮助一个人随时随地重新出发。

三、宗教的5个条件:教义、仪式、戒律、传教团体、学理。

1.教义。教义是独断的,是不谈条件的,是直接宣布真理。一个人信仰宗教之后,人生就没有迷惑,因为教义教师理性所无法判定的真理。

2.仪式。天主教的告解、佛教的法会,教堂、庙宇,都是仪式的表现。与仪式相对应的是神话,神话是把其中的道理说出来,而仪式是把神话演出来。仪式可以助人回归原点,活出新生命,如圣诞节重演耶稣诞生的过程,意思是只要勇敢承认罪过,立刻可以得到无限仁慈的神的宽恕

3.戒律。法律对意图未遂可以减轻刑罚;宗教重视的是动机,只要心念有问题,就是有罪,耶稣说: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奸淫了她。但会带来后遗症,很我人因为有罪恶感而去犯罪,反正已经犯罪了,不做白不做

4.传教团体。僧侣阶层,是主干,研究及宣传教义、执行仪式,以及督导各种戒律让信徒奉行及忏悔。要经过严谨的训练,至少必须在成年之后,另外接受5-7年的基础教育。如果没有本身的实际修行加上阅读经典、了解教义、学习仪式,是还可能胜任传教工作的。

5.学理。宗教还需要具备合乎理性解释部分,否则无法传扬与推广,也无法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如佛学、神学。但有些比较精密,有些比较粗糙。

儒家是否宗教。虽然不是宗教,却具有宗教情操,它的学理总是能提醒人向上努力,追求天人合德的境界。一般宗教谈论的是生前死后的真理,儒家则是充分发挥人生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宗教的作用,2000多年来,儒家常被政治所利用,而形成一种政教合一的情况。于是读书人构成了一个传教团体,天子则扮演团体中的领袖,他们也讲教义(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仪式则是祭天、祭祖之类。外国人把儒、道、佛三教中的儒教称为国家宗教。

四、宗教的高级与低级

三个判断标准,是否:承认人性不完美、对罪恶之反抗、有对痛苦之正确态度。

1.人性不完美、人生有缺陷。人的生命由身、心、灵三个方面所构成。身体方面,没有人能够永远健康,或多或少会有病痛,到死亡。心理方面,容易恐惧、彷徨、无奈、痛苦、烦恼、孤单。灵的方面,不知生命的意义何在,就是孔子说的。灵是决定是否快乐的因素,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整合的能力。低级宗教则乐于指出人性是完美的,鼓励满足本能的欲望,尽量争取实现的机会。

2.对罪恶的反抗。向罪恶(不公正)宣战,在精神上劫富济贫。

3.对痛苦的态度。基督教正面承担,承受痛苦;佛教以智慧化解。解脱痛苦是面对它,找到原因,从(佛教的四圣谛)。集,把痛苦找出来,再把它消灭。低级宗教避苦求乐。

五、迷信的特色

出于恐惧、崇拜个人、增强欲望、迎合世俗价值。

1.出于恐惧。恐惧会削弱一个人的正面力量。一个人如果心存恐惧,就很难发挥爱心了。爱心甘情愿积极的,真正的信仰必满溢着爱,是生命能量的发挥,而非患得患失。它会让人拥有积极的力量,展现创造力,使生命日新又新。

2.崇拜个人。是一件冒险的事。因为个人可能堕落。

3.增强欲望。迷信会使一个人的欲望越来越强。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帮助人消解欲望,至少从自我中心提升到非自我中心

4.迎合世俗价值。世俗的人嫌贫爱富,宗教超越世俗价值,与它背道而驰。人活在世界上,宗教是最后的依靠,当你一贫如洗、受尽委屈、被所有人抛弃时,只有宗教能够提供慰藉。

六、结论。人的生命必有此一宗教向度,由此可以观想永恒的奥秘。

 

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

大多数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太多的快乐。教育是一种需要合作才能产生效果的工作,如农夫、医生、教师。教育是一个需要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一、教育是风格的培养

1.教育的三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

浪漫期:小学阶段。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并且要求对任何事件都有比较完整的叙述,借此对无法理解的现实世界保持距离。漫画、童话、卡通。能够把握的是比较完整的故事,有开头、有结尾。

精密期:初中、高中六年时间。奠下知识的基础。感觉比较辛苦是应该的。

展望期:大学以后。学习高瞻远瞩,去发现自己同社会、群体、整个人类、历史、宇宙的关系。展望是展开自己的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与意义。

2.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一个人接受教育后的最大特色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不屑于做,就是一种风格,是人接受教育后首先应该有的自我要求。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坚持。狂者是志向比较高远的人,一般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他还是同样努力以赴。

最理想的是中行(中庸之道),即言行适中、恰到好处。任何一种想法都可以用适当的语言、态度(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当狂则狂,当狷则狷。

教育要从开始,交朋友也一样。首先要问朋友,什么事情是你不屑于做的?如果一个人可以无所不为,则不必深交。其次,要看对方是否狂者。

中行则,代表一个人在各方面的修养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当听到别人的批评或有不同的意见时,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还要感谢他给我的指导。

二、人生的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人活在世界上,究竞有哪些重要的范围。

1.群体。在群体中取得成就,也要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群体的优点是,储存了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所生产的文化成果与资源,譬如音乐、电影、小说及诗词。这些资源提供人类自由使用,如果不懂得去如何享受,无异于自己放弃了这个可贵的权利。

我们在学习进入文化领域上所花的时间太少了,而花太多精力在准备如何接触现实的世界。

一旦对群体有了基本了解,就可以尽量避开它的缺点而利用它的资源。要约束看电视、报纸的时间,用来欣赏人类文化的资源。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蝎的资源,如果多接触它们,会比较容易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自己对人生的信心与希望。

人要活得快乐,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是要忍受一些缺憾、困难、不便,如果不了解自己为了什么而活,这种忍受就毫无意义。

 

2.自我。

自我潜能有三:知、情、意。

知:求知,辛苦,三受主义,忍受、接受、享受。读书时必须放弃许多娱乐,忍受;通过文字的理解,得到观念后,才会愿意接受书本的道理;享受知识的趣味。想开发的潜能,秘诀在于每天学习新事物,并持之以恒。人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能立定志向,生命就会转变;能持之以恒,生命就会脱胎换骨,最后结果美好。

情:两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不能谈条件,讲公平);二是审美情操。爱,这个字听起来很美,却很难长期维系。情感方面可能带来无穷活力、多姿多彩、充满戏剧性,也可能带来挣扎、痛苦、烦恼。遇到后者时,培养审美情操,当受到美的感动,就会觉得自己无论再怎么苦都值得,随之化解生命中的困境。但不可以沉溺于欢娱中,审美只能作为一种调解,而不能代替现实生活。

意:如何立志,是培养风格的关键。在意志上我们要觉悟自己具有主动权,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手上,塑造自己喜欢的人格类型。人的身体会自行成长,同时也有成长的极限;心灵却不会自动发展,需要靠自己立志,然而一旦发展起来却是无所限制。

自我培养及充实知、情、意潜能的内涵,就可以与群体分庭抗礼。最理想的状况是,从对抗转变为相辅相成,即处于群体中,却不受群体的局限,自在从容。如果只注意群体,自我将缺乏自信,甚至随俗浮沉,一旦遇到挫折立刻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要在群体与自我上均衡。

3.自然界。

如果一个人觉得活得很辛苦,面对自己又感觉无聊乏味,就应该多接触自然界。

自然界的特色,公平。养宠物、种盆栽、爬山、逛公园、欣赏树木与小草。

对自然界的四种态度:竞争、利用、保护、欣赏。

竞争:地震、风灾、老虎、眼镜蛇、虎头蜂等。

利用:食物。

保护:山坡地常因水土保持太差而造成泥石流。

欣赏:是我们与大自然取得一种和谐。如田园派、浪漫派诗人。

如果我们能够领悟与自然界的相处之道,就已经把握了三个领域,在社会中奋斗、有个人的内在修养、还有大自然可以调节。

 

4.超越界。

意义心理学。意义治疗法帮助了很多人。很多人不快乐(失学、失业、失意、失恋,一无所有),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读中学的意义是考大学,读大学的意义是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再往后,就不能再以一个具体东西作为意义(如赚多少钱、当到什么官),无法向处探求,只能向内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达成一种最高的、园满的境界。

寻找意义的过程,可以与超越界配合,信仰就是我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宗教是这种信仰的具体实现。

灵,是统合的力量,如何发挥?第一步,定期沉思冥想,定期回归内心、回归原点,静思和反省才能稳定心情,让生命恢复完整。人如果没有定期回到原点,很容易感到疲倦与乏味,需要借各种外在刺激让自己继续奋斗,最后恐怕将忘记自己原本的面貌。

许多宗教规定信徒定期(每周或每半月)回到教堂(会堂、祈祷所、寺庙),就是一种回到原点的方式。如此一来,信徒的生命密度将会提高,也能有更深的自我了解。许多人推崇犹太人这个民族,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宗教性格。因此,让自己定期离开群体、离开世间的联系,回归超越界的向往,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安排。

三、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

一生的四项任务,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1.自我认识。什么事情使我感动?什么人的作为使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吗?(不满意的理由是什么?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精灵,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构成,了解自己的志向何在,就知道未来应该往哪里发展。因此要搞好生涯规划,并从自己的潜能开发着手。

2.自我定位。知道自己在哪里,应该往哪里走。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想:我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现在处于什么处境?大多数登山迷路的人,都是因为自责而死的。不要自责,而要问自己,我在哪里?接着应该往哪里走?

3.自我成长。从中年(40左右)以后开始。人生快乐的秘密是,只要能设定一个目标,专心奋斗,就会快乐。真正的成长一定出于自己的意愿,并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应该再进修、再充实。

4.自我超越。化解自我执着,不刻意追求快乐,快乐自己降临,在无意之中来到。

四、结论: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

人活在世界上,如何把当下这一刹那的压力变成快乐,是一个致胜的关键。高峰经验是一种能够让人在一刹那之间觉得无所缺憾、一切美好园满的感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个目标去奋斗、选择一种理想去坚持,然后以有限的生命展现出无穷的力量!

 

第十四章 文化的视野

一、文化之界定

能够自古至今延续发展,并且在血源与语言上没有脱节的文化,只有三种: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维持文化活力的方式要看一个文化的理念,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文化的四大特色。

1.异于自然。自然界经过人手改造后,就变得人文了。

2.形成传统。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可以累积、创新、学习、认同,形成传统。对人类而言,语言就是一切。中国人比较老成,活得比较辛苦,是因为中华文化太悠久了。西方文化显得充满活力,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发展的时间较短、内容较少,人们可以直接与自己当前的经验接轨。

3.自为中心。犹太人上帝的选民。中,旗子的意思。

4.生命周期。兴盛衰亡。

二、文化之内涵(结构)

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制度、理念

1.器物。经济、科技实用方面的发明。科学心态的培养。悲剧、法律、信仰,实事求是。

2.制度。禁忌。法律。不同社会中的制度很难相互引用。不必询问哪一种民主制度最好,应该问它是否适合一个社会的传统,以及这个社会的教育程度能否配合。

3.理念。最重要。为什么瑞典、丹麦、澳洲、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自杀率高?有宗教信仰的人原则上是不会自杀的,因为如果遭逢苦难,宗教会告诉他,受苦是一件好事,使人更纯净,产生智慧。没有理念或理念模糊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忧郁症的特征就是缺乏斗志,不起劲,不快乐,无尽的烦恼。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是保存理念的最佳载体。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从小在童话、小说中学来的。杨振宁说,人生三十岁后靠的是自己小时候背诵的儒家经典,孔孟思想。

一个人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三、现代人的考验

1.天文学革命

2.生物学革命

3.心理学革命。意识:潜意识=15。意识只是潜意识的冰山一角。潜意识是一种生物性的、原始的、性欲的冲动。

4.电脑革命。

5.基因学革命。

四、中华文化的理念

1.儒家的人性论。好人做好事快乐,坏人做坏事不快乐。真诚。遵守法律、遵守礼仪、与人和睦、奉公守法、做自己该做的事。

2.道家的自然观。人通过欣赏大自然,体验什么是。一方面,人要在社会上尽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设法与大自然的规律配合。不得已,当各种条件成熟后,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往哪里走必定往哪里走,尽量避免主观意愿操作。凡是勉强或有所为的,必然招致辞后遗症。完成一件事之后,不必念念不忘,人只能活在当下,过去种种如何判断,要看你今天赋予它什么意义。

3.儒道皆有超越界。尊重与肯定人性的潜能,并且把人性当作价值的基础。死亡是最公平的。

五、结论。21世纪三大文明的冲突,基督教、伊斯兰教、儒家。

善是人生的基础,由此再随机缘增加真、美。三者之间互相配合,生命才能发展得比较园满。哲学有益于人生,就在于阐明其中的道理,开拓一条人人可行的康庄大道。